学术投稿

冠状动脉造影术非导管室内护理

曹爱华

关键词:
摘要:冠状动脉造影术(冠脉造影术)可以明确冠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对冠心病的诊断达到定量水平,因而被称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我院自1999年12月开展此项检查,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现将此项检查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包内肺切除治疗中心型肺癌21例报告

    手术切除是肺癌综合治疗的关键措施,临床上见到的肺癌以中晚期为多,采用标准的术式难以切除.近年开展的心包内肺切除术扩大了肺癌的手术指征,提高了肺癌的切除率.本文总结我科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心包内肺切除术21例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手术指征及术中处理进行讨论.

    作者:姜亦升;杨新峰;孙家树;曾宪华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整体护理在骨外科的实施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是护理学科的又-次革命,它改变了仅限于“病”而忽视人的旧观念,体现了护理工作的整体性.我科开展整体护理2年来,对病人服务采取的分工形式是以组长负责下的小组责任制.现就具体做法及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刘娜艳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均占全身各部分骨折的3.5%,好发于老年人[1].为使高龄患者能够早期下地活动,减少各种并发症,恢复一个有用而不痛的髋关节,我院自1990年以来,采用人工:骨股头置换术治疗3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病人,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福文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TP/PD-ECGF与子宫内膜癌

    实性肿瘤的生长是血管依赖性的,血管为肿瘤提供营养和转移的途径,在新血管形成以前,肿瘤只能生长到卜2mm,不会发生转移,新血管形成以后肿瘤则呈指数倍增长.转移的机会随之增高[1].因此,探讨新血管形成的调节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研究表明:新血管形成是由一些肿瘤细胞或非恶性细胞产生并可以渗入肿瘤的因子来诱导.血管生成有赖于一系列正性因子和负性因子之间的平衡,前者如基质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转移因子(TGF)、肿瘤坏死因子(TNF-A)以及胸苷磷酸化酶(TP).后者如肿瘤和/或与肿瘤相应的炎症细胞释放的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和血管抑制素(angiosatin)[2.3].

    作者:王英;徐小蓉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青年良性黑棘皮病1例

    患者女,22岁,因双侧腋下、肘窝、窝及颈后黑色色素沉着斑7年入院.患者7年前夏季,颈部先出现“花斑”,渐渐累及腋下,在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花斑癣”,分别给予外用5%水杨酸酒精、美克霜以及复方土槿酊等药物治疗,疗效差.7年间皮疹处无明显不适症状,皮疹颜色渐加深,并且双侧腋下、肘窝、窝、外阴等处部有损害.患者自诉发病前瘦弱,之后体重有增加,其家族中父亲、大们和堂弟也有相同皮疹,并且体型肥胖.

    作者:姜莉;雷鹏程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宫颈机能不全疗效探讨

    宫颈机能不个是习惯性流产:或早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采用手术缝合宫颈治疗10例孕期患者,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刘凤芝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常用避孕方法分析

    女性避孕为育龄妇女的一件大事,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人工流产对女性身心健康均造成伤害,而避孕的不当也可致女性不适或身体损害.现就常用避孕方法的利弊分析如下.

    作者:赵秀贤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危重疾病早期抢救水平的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治已得到多数人重视.1994年美国和欧洲研究者认为ARDS与急性肺损伤有密切关系,是急性肺损伤严重阶段,主张恢复“急性呼吸窘迫征”的名称,以强调ARDS并非局限于成人[1].目前认为ARDS是指各种原因直接或间接损伤肺实质,使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高,毛细血管内液体量渗入肺泡腔,影响肺内气体交换,从而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这一综合征在临床、X线和病理生理方面表现有独特之处,从而区别于其他不同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其主要特征是:①肺内血流右向左分流,导致严重的低氧血征;②肺顺应性降低,尤其是动态肺顺应性;③胸片广泛肺实质浸润.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改变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近年来临床ARDS患者有增多趋势,早期表现极易被原发病掩盖,因此早期确诊ARDS较困难.由于ARDS起病急早期不易于诊断,治疗缺乏特异性手段,故其死亡率可达50一70%[1 2].

    作者:邓丕兰;马素明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米非司酮用于过期流产21例临床分析

    我们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过期流产,效果满意,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刘春香;李玉琴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对社区妇幼卫生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切实保障妇女儿章的生命安全,提高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利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如何全血推进社区妇幼卫生保健,大力弘扬母乳喂养,完善社区妇幼保健工:作网络,让“爱婴爱母”行动深入家庭、深入社会,宝山区友谊街道一直在探索中前进,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健康促进项目在街道的实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妇幼保健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都有很大幅度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思路.

    作者:杨兴堂;陆文英;王慧华;黄锡义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肝癌围手术期外周血AFPmRNA定量测定的初步研究

    我们通过对肝痛忠者围手术期外周血 AFPmRNA的定量检测,了解围手术期外周血 AFPmRNA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手术本身是否与肝癌的转移有关.

    作者:杨德利;刘迎娣;程留芳;秦云才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病情观察与护理

    我科自1997年12月-2000年6月共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88例,治愈81例,治愈率达92.05%.现将治疗及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赵传霞;赵希俊;徐君;张婷;李晓红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雾化吸入致病儿窒息乏氧5例分析

    超声雾化吸入法对呼吸道及肺部炎症性疾病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现将我科在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出现窒息、乏氧的5例患儿报告如下.

    作者:吴爱兰;王连英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复方思密达糊治疗66例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观察

    复发性口腔溃疡,常伴剧痛经久不愈,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饮食与语言功能,其病因尚不明确,治疗效果不理想.我院采用复方思密达糊涂敷于患处,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夏青;韩跃进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对腹股沟斜疝 Shouldice法的手术体会

    腹股沟斜疝为外科常见病,我院自1996-1998年有选择地对12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行Shouldice法疝修补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耿继奎;马宝春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小儿静脉滴注钙剂1000例护理体会

    我科自1996年至2000年期间对1000例忠儿应用静脉滴注钙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卫丽霞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某些心电图异常表现

    一般认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文氏型Ⅱ度窦房传导阻滞、结性心律多数是由于心脏受到器质性损伤所致.笔者在工作中遇到卧位心电图出现这些情况时,应用某些降低迷走神经张力的方法进行试验,如取直立位描记心电图或让病人活动后心率加快时再卧位描记心电图,发现部分病人心电图能立即恢复正常.这部分病人多为儿童,症状较轻,有的表现为深呼吸或叹息样呼吸,心脏超声、胸部X线、心肌酶谱等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笔者认为这部分病人的心电图异常表现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而直立位或病人活动后心率加快都能使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恢复正常.因此,在遇到上述异常心电图时,可用降低迷走神经张力的方法及其他检查,与器质性心脏病进行鉴别,以免给病人和家属造成思想负担.下面将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某些心电图异常病例介绍如下.

    作者:王令德;吴红;孟宪梅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病毒性肝炎血清蛋白电泳和补体C3测定的意义

    目的:定量测定病毒性肝炎血清蛋白电泳和补体C:值.方法: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比色法测C:3值.结果:各型肝炎的γ-球蛋白(在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炎后性肝硬化中)升高者分别占91.67%,90.90%.与其它类型肝炎相比,P<0.01;C3值测定在慢性迁延性肝炎相比和重症肝炎中分别有40.31%,54.53%病人下降.与其他肝炎C3值相比,P<0.01.结论:血清蛋白电泳和补体C3值的定量对肝病的诊断预后有临床意义.

    作者:李敏丽;曹杰贤;李桂萍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动力性主动脉成形术辅助循环的研究进展

    动力性主动脉成形术(Dynamic aortormyoplasty,DAM)即以带蒂自体骨骼肌包裹升/降主动脉,经过抗疲劳训练后刺激其在心脏舒张期收缩,挤压所包裹的主动脉,以达到主动脉外反搏的目的,其适应症较宽,操作简单,在心衰的外科治疗中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者:高志;王天佑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阿托品利多卡因联合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2001年1-5月,我院在人工流产术前给予阿托品、利多卡因宫颈注射,获得了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鞠秀清 刊期: 2001年第16期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