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托品利多卡因联合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鞠秀清

关键词:
摘要:2001年1-5月,我院在人工流产术前给予阿托品、利多卡因宫颈注射,获得了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成批烧伤的早期治疗

    1958-2000年我院共收治1次3例以上的成批烧伤825例,就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早期救治的组织与实施提供参考.

    作者:张宏;杨晓东;李文军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肘静脉推注缩宫素减少产后出血的体会

    为了进一步探讨减少产后出血有效的方法.本文总结了肘静脉推注缩宫素与肌肉注射缩宫素2种方法进行效果比较,以产后2小时出血量≥400ml作为诊断标准,加强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明英;王秀丽;金芳;韦红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静脉溶栓再通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不符2例

    1 病例资料例1,男,48岁,因突发前胸部疼痛2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体检:T36.3℃,P80次/分,R18次/分pm,BP160/100mmHg.神志清.心肺无异常.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及右室心肌梗死(ST11、lll、AVF、VRR、5R抬高0.3-0.6my,STV4R抬高0.6mv).除常规治疗外,立即给予尿激酶150万IU加生理盐水100ml,30分钟滴完,半小时后出现缓慢心律失常(心室率40次/分),立即静注阿托品1mg后,心率上升至90次/分,ST段下降>80%.CK及CK-MB峰值提前至发病12小时.

    作者:钱宝堂;谷青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米非司酮用于过期流产21例临床分析

    我们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过期流产,效果满意,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刘春香;李玉琴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经皮给药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我院儿科自1999年6月以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肺炎,缩短了疾病疗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屈霞;王连英;韩光;左小军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普外病人合并糖尿病的健康宣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外科病人合并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外科疾病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和治愈率.术前术后控制好血糖,才能使病人早日康复出院.

    作者:王静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肝内胆管蛔虫症超声动态观察及临床意义

    患者女,30岁,住院号238273,因腹痛2天,加重1天伴恶心呕吐入院,入院前曾间断性腹痛,时有阵发性加剧,呈钻项样痛,疼痛时恶心呕吐,未吐出蛔虫,口服去痛片后症状稍有减轻,因疼痛加剧而就诊.查体,中上腹压痛明显,不局限,其他均无异常.入院当日B超:胆囊大小如常,肝外胆管上段宽1.2cm,管腔内见“=”状强回声光带,仔细观察有蠕动,提示胆道蛔虫.第3天再次B超复查,肝外胆宽1.1cm,右肝管扩张,胆总管腔内“=”状强光带延续至右肝内胆管处长约4.8cm,酷拟蛇类的爬行状,超声提示胆道蛔虫,(蛔虫体钻入肝右叶小胆管).

    作者:杨丽萍;王希全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超短波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15例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和Bell氏麻痹,俗称歪嘴风.我科自1997年10月至2001年5月,采用超短波加中药外敷穴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例,均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詹光宗;钟新民;洛桑曲珍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与缺血性中风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IR)、血脂异常与缺血性中风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不同病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脂蛋白(a)[Lp(a)]、胰岛素(RI)、载脂蛋白A1(apoA1)、空腹血糖(FPG)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在急性期组、高危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或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ISI、Lp(a)、apoAl在各组分别与各个监测指标无相关.在脑梗死不同发展阶段总胆固醇(CH0)、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载脂蛋白B(apoB)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或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IR、高Lp(a)血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相互独立的危险因素,HDL下降、apoB水平升高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廖俊龙;郭林翠;马竹仙;马坚;洪涤因;雷骄阳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常用避孕方法分析

    女性避孕为育龄妇女的一件大事,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人工流产对女性身心健康均造成伤害,而避孕的不当也可致女性不适或身体损害.现就常用避孕方法的利弊分析如下.

    作者:赵秀贤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某些心电图异常表现

    一般认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文氏型Ⅱ度窦房传导阻滞、结性心律多数是由于心脏受到器质性损伤所致.笔者在工作中遇到卧位心电图出现这些情况时,应用某些降低迷走神经张力的方法进行试验,如取直立位描记心电图或让病人活动后心率加快时再卧位描记心电图,发现部分病人心电图能立即恢复正常.这部分病人多为儿童,症状较轻,有的表现为深呼吸或叹息样呼吸,心脏超声、胸部X线、心肌酶谱等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笔者认为这部分病人的心电图异常表现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而直立位或病人活动后心率加快都能使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恢复正常.因此,在遇到上述异常心电图时,可用降低迷走神经张力的方法及其他检查,与器质性心脏病进行鉴别,以免给病人和家属造成思想负担.下面将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某些心电图异常病例介绍如下.

    作者:王令德;吴红;孟宪梅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急性脑卒中86例早期血糖值与预后分析

    本文回顾性的对急性脑卒中86例早期血糖值与预后关系进行探讨,分析如下.

    作者:马宽;孙顺利;马佳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小儿静脉滴注钙剂1000例护理体会

    我科自1996年至2000年期间对1000例忠儿应用静脉滴注钙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卫丽霞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针刺加直流电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骨质增生98例

    骨质增生,即骨性关节炎,是一种老年性退行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本病的发展呈慢性侵袭性,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当增生的骨赘妨碍了关节的功能或刺激了附近软组织时,则产生局部疼痛、麻木、运动不灵活或僵硬感,疼痛有时可呈放射性.一般发病部位多见于活动多、负重大的关节.

    作者:钟新民;詹光宗;谢挺杉;伍云贵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青年良性黑棘皮病1例

    患者女,22岁,因双侧腋下、肘窝、窝及颈后黑色色素沉着斑7年入院.患者7年前夏季,颈部先出现“花斑”,渐渐累及腋下,在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花斑癣”,分别给予外用5%水杨酸酒精、美克霜以及复方土槿酊等药物治疗,疗效差.7年间皮疹处无明显不适症状,皮疹颜色渐加深,并且双侧腋下、肘窝、窝、外阴等处部有损害.患者自诉发病前瘦弱,之后体重有增加,其家族中父亲、大们和堂弟也有相同皮疹,并且体型肥胖.

    作者:姜莉;雷鹏程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以偏瘫为主要表现的视神经脊髓炎1例

    患者男,71岁,因右侧肢体无力、尿潴留、便秘2天入院.入院前25天左眼突然失明,一周内自然恢复.查体:BP160/10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差,反应迟钝,被动体位,额纹对称,眼球运动无障碍,视力正常,眼底未发现异常.右鼻唇沟平坦,舌尖偏右,颈软,颈椎无压痛,以插导尿管.右侧肢体:肌张力正常,上肢肌力4级,下肢肌力2级,膝腱反射活跃,感觉减退,巴彬斯基征(+).3家医院凹检查均示“腔隙性脑梗塞”,用甘露醇、改善脑细胞代谢药治疗无效,先后出现了背痛、呃逆、嗜睡、右侧巴彬斯基征(一)、右侧感觉过敏、肌力在2-3级间波动,左侧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入院第17天四肢肌张力明显下降,肌力2级,锁骨平面以下感觉消失,腱反射消失,双下肢巴彬斯基征(+).

    作者:刘钦亮;袁海兰;赵洪友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腹痛性癫痫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者男,12岁.第2胎足月顺产,幼年生长发育正常.4岁不慎右侧颢部头皮裂伤,当时神志清楚,无恶心、呕吐等症状.6岁时无明显诱因突发腹痛、呕吐、面色发白,继而神志不清,小便失禁.半小时左右自行缓解.精神萎糜持续1天左右,缓解后不能回忆发作经过.以后每季度发作2-3次,症状同上,白天、晚上均有发作.因影响学习,故来我院门诊就医.体查:未发现阳性体征.精神状况检查:意识清晰,定向、思维、智能及情感无明显障碍,注意力欠集中.

    作者:赵宗仁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癌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的效果.方法:用硫酸吗啡控释片10-180mg,口服,1次/12h,共10天.结果: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有效率为93.1%,但对神经侵犯性癌痛效果较差,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结论:硫酸吗啡控释片能有效地减轻癌痛.

    作者:吴楠;王寿九;王盛根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介入诊疗术后拔管压迫与迷走神经反射

    股动脉穿刺是心脏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常见的途径.在术后拔除动脉鞘管并给予局部压迫止血时,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表现,称为“拔管综合征”.我院2000年¨-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中发生该症状3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石琰;刘杰;崔瑛 刊期: 2001年第16期

  •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

    目的:从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来了解糖尿病的视网膜血液供应情况.方法:Ⅱ型糖尿病患者144例(277只眼)和正常对照组51例(102只眼)应用Acuson-128型超声电脑仪,测量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情况.结果:①同年龄同性别,糖尿病组双眼CRA的大血流速度、小血流速度、时间平均大流速均低于正常对照纽,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②随着眼底病变程度的加重,CRA血流速度有下降趋势.③经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眼底病变程度与灌注指数、肾病史、病程、吸烟史成正相关(P<0.15),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成负相关(P<0.15).④糖尿病组的CAR血流速度曲线多为馒头状,收缩期上升支曲线圆滑,波峰平钝,舒张未期血流减少.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CRA血流情况,协助了解视网膜缺血状况,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损伤的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黄映湘;吕永顺;黎晓新 刊期: 2001年第16期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