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委;雷玲;张宏;陈乔林
塞因塞用法,是临床常见的反治法之一,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笔者以塞因塞用法治疗耳鼻咽喉诸疾,取得满意疗效,现举案例3则,介绍如下.1 耳闭李某,女,53岁.右耳内胀闷堵塞,如有物阻,耳鸣如蝉,食欲欠佳,大便时溏,胸闷,体倦乏力.有反复感冒病史.检查:右耳鼓膜内陷、增厚,光锥消失,活动度差.音叉试验AC<BC,W偏右,ST延长.听力检查示右耳传导性耳聋.鼓膜穿刺吸出稀白色液体少许.舌淡、苔薄白,脉缓.证属脾气虚弱,气血不畅.治宜健脾益气通窍.方选补中益气汤合通气散加减.处方:黄芪15g,党参、白术、茯苓、木香、香附各12g,当归、川芎各10g,柴胡、升麻各3g,炙甘草5g.水煎服,每天1剂.服5剂后,耳内闭塞感好转,伴有症状减轻,原方续进5剂,耳内闭塞感消失,诸症皆愈.
作者:朱凤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由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组成,具疏肝理脾、和解表里之功.原用治肝气郁结,胸闷胁痛,肝胃不和,胁腹胀痛,热郁于里,阳气不得外达等证.笔者用治各科杂症,疗效满意,兹举例如下.1 闭经王某,31岁,2000年11月6日初诊.闭经3月余.缘由3月前与人争吵致月经当行不行,经某医院治疗2月余,又服活血通经中药不效来诊.
作者:张云安;赵志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小儿生机蓬勃,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故患病经治疗后,容易恢复.但临床中,也遇到一些患儿,由于误治失治或护理调摄不当,出现缠绵难愈之证.笔者在辨证治疗的方药中加入活血化瘀之品,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急性肾炎潘某,女,9岁,1999年11月3日初诊.患儿4月前因咽痛、发热、颜面浮肿,尿液检查见血尿、蛋白尿,诊为急性肾炎.治疗2月,尿蛋白消除,症状好转,但镜下血尿始终在(++)-(+++),故求诊于中医.诊见:精神尚可,颜面下肢均无浮肿,双侧扁桃体仍红肿,舌红、苔薄白,脉细数.尿检:红细胞(+++),余无特殊.证属肾阴不足,湿热未清.治宜养阴清热,活血利尿.处方:生地黄、金银花、车前子(包)、丹参各15g,麦冬、竹叶、玄参、栀子、大蓟、小蓟、泽兰各10g,白茅根30g,琥珀(冲)5g.
作者:吴迈青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刘道庆;万有才;刘祖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机理不外是正虚与邪实之争,虚以阳虚、阴虚、气虚为主;邪实与气、血、痰、食、湿、火郁结为主.通过临床表现与诊断、中西医治疗优势互补等重点介绍本病的治疗方法.并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比单一西医或中医治疗效果会更好.
作者:陈镜合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利湿活血法,以山荷降脂丸治疗小儿单纯性肥胖症12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单纯性肥胖症儿童128例,均来自小儿肥胖专科门诊.其中男68例,女60例;年龄5-15岁,平均8.9岁.纳入病例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第3届肥胖病会议之小儿肥胖症诊断标准第3次试行稿.男童身高体重指数(BMI)>18,女童BMI>17.5.排除内分泌、代谢及其他疾患引起肥胖者.2治疗方法
作者:孙升云;杨钦河;姚英民;陈孝银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张学文教授认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肾水不足,血虚血瘀.临床治疗当以滋阴补肾、养血活血为法,以七宝美髯丹合二至丸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张晓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五味消毒饮加味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五味消毒饮加味(治疗组)和舒降之(对照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明显高于对照组(73.3%),P<0.0 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1);治疗后治疗组TC、TG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均P<0.05).并且,五味消毒饮加味能明显改善脂肪肝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结论:热毒湿浊是脂肪肝形成的主要病机,五味消毒饮加味可用于治疗脂肪肝,并有较好疗效.
作者:向爱民;方红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自拟方补肾养血胶囊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方法,治疗组91例以补肾养血胶囊治疗;西药对照组31例,以胱氨酸片、葡萄糖酸锌片治疗;中药对照组44例,内服斑秃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61%,西药对照组为77.42%,中药对照组为88.64%,治疗组疗效高于西药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虽高于中药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精血亏虚是斑秃的重要病机,补肾养血法是治疗斑秃的重要法则.
作者:周聪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有改善胰腺血循环、抑制胰酶及吸收、促进肠蠕动、抑制细菌移位、保护肠道屏障、抗内毒素、抗菌等作用.采用本法可使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手术率由77.50%降至29.55%,总病死率由40.52%降至11.36%,改变了传统的早期手术观点.
作者:陈爱平;黄宗文;邓戎;杨定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助阳解表之功.用治平素阳虚又外感风寒之证.笔者临证用于治疗小儿肺系病证,每能应手取效,兹举验案如下.1 过敏性鼻炎李某,男,7岁,1998年5月17日初诊.患儿有过敏性鼻炎史3年,经常遇冷风打喷嚏,流清涕,鼻塞,曾用中西药治疗未效,近日着凉症状加重.诊见:形瘦,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紧.询知患儿平素怕冷,手足发凉,纳差,时常腹痛,大便不成形.证属阳虚外感,肺窍失和,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作者:肖厥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小针刀割切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的疗效.方法:在小针刀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舒筋活络、祛瘀止痛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结果:治疗58例,治愈30例,显效10例,好转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2.4%.结论:小针刀配合中药熏洗对跟痛症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许俊榆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下尺桡关节损伤经临床处理后遗留腕部顽固性疼痛、乏力等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9例有下尺桡关节陈伤患者的压痛点或相应穴位进行隔药灸.结果:治愈25例,显效20例,好转4例,治愈率51%,总有效率100%结论:隔药灸对治疗下尺桡关节陈伤有良好疗效.
作者:郑素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笔者采用电动牵引床腰部持续牵引,并配合腰部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41例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25-56岁,平均34.6岁;病程0.5天-15年;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史及慢性劳损史.全部病例经临床和腰部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赵洪普;方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月经疹是一种与妇女月经周期相关而发生的变态反应性皮肤损害.笔者对26例月经疹以中药为主治疗,获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6例中,年龄30-35岁2例,36-40岁8例,41-45岁12例,46-50岁4例.皮疹出现在月经前1天4例,2天7例,3天13例,4天2例.皮疹部位发生在躯干 12例,四肢8例,颜面部4例,腹部1例,外阴粘膜1例.皮疹为浅红色小丘疹11例,风团6例,小水疱3例,多形红斑和紫斑各2例,皮肤瘙痒症1例,外阴粘膜溃疡1例.皮疹随月经终了而减少消退9例,停经后1-2天内消退13例,停经后3-5天内消退4例.有痛经史14例.
作者:周玉梅;赵熙刚;孙学东;张继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在临床中常见患者由于骨折后肢体损伤、手术重挫、长期卧床或腹膜后血肿的刺激等原因而出现便秘、腹胀和胃纳减退等症状,笔者运用大黄芒硝粉泡服治疗本病56例,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全小明;黄萍;曹文凤;罗凤碧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小儿脾常不足,且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故脾胃病多.治疗上多从脾胃论治.笔者对小儿呕吐、腹痛、泄泻、厌食、积滞、疳证等脾胃疾病,每从肝论治,多取良效.现举数例就正于同仁.1 泻肝治呕吐骆某,男,6岁,1990年10月2日初诊.患儿为独生子,平素任性易怒,食欲差,每餐进食需用1个多小时,如不合口味,即拒食并吐出,昨日因玩过度,诉说腹痛,随之呕吐频作,每天10余次,水谷难进.给服藿香正气丸及保济丸,均不见效.
作者:肖旭腾;刘洪校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有幸阅读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卢传坚副教授和禤国维教授等撰写,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皮肤病性病专著<常见皮肤病性病现代治疗学>,获益非浅.综观全书体例新颖,内容全面,有相当深度和广度,既有开拓性,又有继承性,反映了皮肤病性病学科领域的纵向时代脉络和横向学术层面.基本覆盖了学科范围内的古今中外理论成就、技术方法、中西药物,100多万字,洋洋大观,积聚了作者的学术心血.本书全面地搜集了近20年来的现代资料,又精选了古代文献精华,古今中外内容普遍涉猎,加上精心编排,容易查阅检索,适应读者面广,全书分上(总论)、中(现代治疗学)、下(古代治疗学)3篇.
作者:赖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外感高热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症,以体温升高、恶寒、口渴、脉浮数等为临床特征.笔者自拟宣清退热汤治疗外感高热症8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4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中医内科急诊诊疗规范》中外感高热急症的诊断标准.均为门诊或急诊病人,其中男51例,女33例;发病1天20例,2-3天43例,4天-1周18例,1周以上-2周3例;体温在38.5℃-38.9℃15例,39℃-39.9℃67例,40℃以上2例.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65例,下呼吸道感染9例,原因不明发热10例,其中24例曾经西药治疗无效而转中医治疗
作者:李云委;雷玲;张宏;陈乔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