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重型脑外伤急诊早期气管插管的疗效分析

李大鹏;陈晓雄

关键词:急性, 重型, 脑外伤, 气管插管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急诊急性重型脑外伤病人的治疗质量.方法:比较临床急性重型脑外伤病人(GCS<8分)对照组(A组)12例与早期气管插管组(B组)13例的治疗效果.结果:早期气管插管组病人预后良好率61.5%,对照组预后良好率41.7%,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重型脑外伤的病人急诊早期行气管插管能明显提高救治生存率及预后良好率.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稳定型心绞痛炎症反应与冠脉狭窄程度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炎症和冠状动脉狭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UA患者(UA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SA组),以及25例非冠心病患者(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α1-酸性糖蛋白(AAG)水平.同时对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按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UA组患者血浆CRP、AAG水平显著高于SA组(P<0.01)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SA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于UA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UA组患者血浆CRP、AAG水平与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无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196和0.153,P均>0.05).结论:UA组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可能与其粥样硬化病变的不稳定性有关,在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方面,CRP和AAG血浆水平可能较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更为重要,且其血浆CRP、AAG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无相关性.

    作者:王轩;徐荣;张海滨;张学坤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残胃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体会

    本文就1998年1月-2002年10月间,我们收治的共47例残胃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情况作探讨.

    作者:陈瑞红;刘杰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p53基因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p53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及Hp的可能致癌机制.方法:随机选取74例胃癌患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组化方法(LSAB法)分别检测其术后胃组织Hp感染和p53蛋白过表达情况,并用半定量法进行评估.结果:74例中有61例Hp感染、31例p53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分别为82.4%和41.9%.Hp阳性和阴性者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9.2%和7.7%,两者差异显著.Hp感染和p53蛋白表达呈明显一致性,一致率为56.7%,且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结果说明在胃癌发生过程中,Hp感染与p53基因突变相关,结果支持Hp感染致基因损伤的观点.

    作者:徐世平;王孟薇;吴本俨;尤纬缔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小剂量米索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索前列醇(以下简称米索)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首先选择有引产指征,宫颈Bishop评分≤4分的低宫颈评分的足月妊娠孕妇300例,分成米索组150例,催产素组150例,米索组给予米索25 μ g阴道放置,6-8h 1次,每日2次,多连用3天;催产素组每日静滴0.5%催产素,连用3天.其次再在上述试验中选择经小剂量米索促宫颈成熟后宫颈评分≥6分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行人工破膜+静滴0.5%催产素诱发宫缩;对照组继续阴道放置25 μ g米索诱发宫缩.结果:首先米索组促宫颈成熟和直接引起临产的例数明显高于催产素组,而未使宫颈达到成熟的例数,米索组也明显低于催产素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其次在米索促宫颈成熟的基础上配伍人工破膜+静滴催产素组(观察组)和单一米索组(对照组)比较,引产成功率、顺产率、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但是新生儿窒息率和羊水粪染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小剂量米索促宫颈成熟的效果较小剂量催产素好;在宫颈成熟的情况下,配伍人工破膜+催产素引产较单一米索组的引产效果相同,但羊水粪染率较单-米索组低,新生儿预后较好.

    作者:刘继红;章小琴;夏丽滨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剖宫产术后哺乳期妊娠10-14周临床应用

    目前,我国剖宫产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有的医院已达到40%-50%[1].剖宫产术后因避孕措施不当,哺乳期怀孕达10-14周,行钳刮术风险较大,给终止妊娠对象及医务人员增加不少心理压力.

    作者:李小平;王柳燕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128例输卵管妊娠的临床分析

    输卵管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重症,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就我院3年间收治的输卵管妊娠128例,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卢杰平;刘长丽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亚甲蓝对内毒素休克犬心功能和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

    目的:观察鸟苷酸环化酶抑制药亚甲蓝(MB)对内毒素休克犬血液动力学和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内毒素静脉注入诱导的8只内毒素休克犬模型,输注0.9%氯化钠复苏后,MB 2mg/kg 15min内静脉注入.经右颈内静脉放置的肺动脉导管测定基础、休克1h、复苏和MB注入30、60、120、180min血液动力学;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用抗cTnI单抗酶联免疫法(ESILA)测定.结果:①与基础值比较,内毒素休克犬左心室作功指数(LVSWI)明显降低(P<0.01),6只出现心功能不全(LVSWI<40g.m.m2.beat1);②MB注入明显增加内毒素休克犬平均动脉压(MAP)、体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LVSWI(以30mim为明显,P<0.01;180min基本回复),并使4只心功能不全犬LVSWI增加到40g.m.m2.beat1以上;③4只内毒素休克犬有明显心肌细胞损伤(血清cTnI>0.6 μ g/L),LVSWI相对更低(P<0.05),二者明显相关(r -0.59,P<0.05);MB注入120min,5只犬血清cTnI>0.6 μ g/L,血清cTnI由(1.96±0.73)μ g/L升高到(7.14±6.22)μ g/L(P<0.01);④所有血清cTnI>0.6 μ g/L的内毒素休克犬,心电图均无异常发现.结论:亚甲蓝注入使内毒素休克犬血压和体血管阻力增加,心室做功增强,但不能阻止心肌细胞损伤.

    作者:刘少华;许戟;张萍;徐鑫荣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直肠系膜淋巴结在中下段直肠癌侧方清扫中的临床评价

    直肠癌是我国高发肿瘤之一,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直肠癌同国外相比有几大特点:年龄偏小、位置偏低、病期偏晚、病理类型及预后差.

    作者:刘立祥;高淑红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浅谈结肠癌手术前后的护理

    结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现今治疗仍以手术结合放化疗治疗为主,做好结肠癌病人的术前和术后护理对提高疾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缩短治疗周期,降低复发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简述如下.

    作者:周淑英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阿片受体与缺血预处理

    经典的缺血预处理方法对心肌的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由于其实施的不便和对机体的潜在性伤害,使得经典的缺血预处理方法在临床上不能有效的应用;根据缺血预处理发生的机制,利用药物来诱导缺血预处理的发生,产生于经典缺血预处理同样的保护效果已成为缺血预处理方法研究的主题.阿片受体在机体内的分布广泛,不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且在心脏、血管、消化道、肾脏等组织中存在.阿片物质心脏自身合成、释放来调节心脏正常活动.阿片受体激动后,能够抑制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使钙离子内流减弱,防止钙离子超载,并通过激活内源性保护物质,减轻心肌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性损伤.

    作者:段大为;刘维永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的调查报告及防治

    我院传染科在收治肠道传染病病人时,发现驻地某部在短期内,出现多例甲型副伤寒病人,为了解疾病流行原因及尽快控制疫情发展,我院防疫人员深入疫区,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何晓惠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干扰素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办法.我院1998年6月-2000年2月对10例应用强的松、氨肽素及长春新碱治疗无效后,改用干扰素治疗,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尹昱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阿尔茨海默病的炎性机制及非甾体抗炎药的保护性作用

    阿尔茨海默的病因复杂,目前有研究提示慢性炎症亦可能是其发病机制,而且有人对口服抗炎药与该病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认为此药对该病有保护性作用,本文就这两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王丽冬;张新卿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防病治病,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用之得当,可以治病救人,造福人类,若使用不当,则可致病,危害健康甚至生命.30年代以来,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使人们逐渐注意到对这一新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对人类有着极其重要的生存价值.

    作者:刘桂芬;朱聿萍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异型增生基因p53和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异型增生转归过程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状态和p53、Bcl-2的表达的研究,以探讨Hp对异型增生基因水平的影响.方法:12例对照组和105例有随访结果的胃粘膜异型增生胃镜活检标本(高度异型增生:癌变30例、消退5例;低度异型增生:癌变18例、消退52例).全部标本均采用免疫组化法(LSAB法)检测p53、Bcl-2表达情况: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Hp及其CagA(+)株感染状况.结果:异型增生中p53、Bcl-2的阳性表达有一致性(P<0.05),且p53的阳性表达只发生于癌变组,p53、Bcl-2的阳性表达及p53、Bcl-2评分均与异型增生程度相关(P<0.05).异型增生的Hp感染与对照组无差异,但CagA(+)株感染高于对照组.Hp(+)和CagA(+)感染病例的异型增生p53,Bcl-2表达率均分别高与Hp(-)、CagA(-)感染者.结论:在异型增生阶段,Hp及其CagA(+)株感染对异型增生的p53、Bcl-2表达有作用,对合并有Hp感染的异型增生患者进行抗Hp治疗可能会对异型增生的逆转.

    作者:陈孝;王孟薇;尤纬缔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胸苷磷酸化酶在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与其它临床病理参数包括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微血管密度(MVD)及p2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2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PD-ECGF/TP、MVD和p27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和统计研究.结果:PD-ECGF/TP阳性23例,其阳性与阴性表达在肿瘤病理分级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病理分级升高其阳性表达增高,在临床分期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VD高度表达(>20/HP)38例,低度表达(≤20/HP)34例,其表达程度在肿瘤病理分级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随病理分级升高其表达强度增高,在临床分期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27蛋白高度表达(>50%)24例,中度表达(25%-50%)22例,低度表达(<25%)26例,其表达程度在肿瘤病理分级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随病理分级升高其表达强度降低,在临床分期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D-ECGF/TP表达在MVD表达程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MVD表达程度增高PD-ECGF/TP阳性表达增高,在p27蛋白表达程度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D-ECGF/TP、MVD、p27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显著相关,与临床分期无关.PD-ECGF/TP表达与MVD表达有正相关,它可促进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的微血管生成,PD-ECGF/TP及MVD可作为评估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指标.

    作者:罗小冬;郭猛;李刚;李凯;王平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新鲜冷冻血浆治疗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及消化性溃疡出血,其失血量数小时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丢失20%以上,直接造成血容量锐减,以致不能充盈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使机体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周围循环衰竭,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应给予积极抢救,在积极补充血容量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以达维持患者生命的目的.

    作者:常江;杨晋辉;琚坚;尤丽英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

    目的:总结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2002年10月我科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18例;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顺行扩髓插钉+植骨;早期静力、后期动力固定.结果:随访时间4-16个月,18例全部愈合,膝关节功能满意,无感染及断钉.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具有损伤小,固定稳固、允许早期关节活动,骨折愈合率高的优点;可作为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首选方法.

    作者:杨淮河;邹鸿星;刘庆志;俞新胜;邵银初;李浩;林立波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阑尾内套叠诊治

    阑尾内套叠临床罕见,我院2002年5月发现完全阑尾内套叠1例,对其临床诊治报道如下.

    作者:顾春林;盛援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环孢霉素A和阿苯达唑脂质体在大鼠体内代谢的相互影响

    目的:探讨环孢霉素(CsA)与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在Wistar大鼠体内代谢的相互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单用CsA或L-ABZ,以及CsA与L-ABZ联合用药后血中阿苯达唑及代谢产物砜和亚砜的浓度和CsA的血药浓度测定.结果:①CsA与L-ABZ在代谢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影响.②L-ABZ与CsA联合用药后,ABZ、ABZSX和ABZSN在体内的消除半衰期、平均驻留时间延长,清除率下降.③CsA组、CsA+L-ABZ组单次服用CsA后,两组之间CsA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连续给药3天后的CsA血药浓度,CsA组、CsA+L-ABZ组联合用药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CsA与L-ABZ在代谢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影响.

    作者:邵英梅;赵晋明;王建华;林筱琦;温浩;栾梅香;陈实 刊期: 2003年第18期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