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红彬;赵兵;陈鹏
目的:结合27例临床妇科急腹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病例,分析误诊原因及各相关疾病发病的规律性,以提高对急性阑尾炎及妇科急腹症的认识.结论:只有充分认识急性阑尾炎及妇科急腹症的发病机理、仔细分析病情、完善各项检查,才能大限度的降低误诊率.
作者:赵国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四脑室占位病变的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对象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90例四脑室占位病变的MRI影像学表现.其中经手术证实83例;经3名以上专门从事神经放射诊断工作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确诊7例.结果:本组病例中包括:髓母细胞瘤(27例)、室管膜瘤(18例)、脉络丛乳头状瘤(11例)、转移瘤(7例)、星形细胞瘤(6例)、胶质瘤(混合型或未分类5例)、表皮样囊肿(5例)、脑囊虫(4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静脉血管畸形(3例).肿瘤形态呈类圆形及不规则形,可为实性或囊实性.增强检查多数病灶可强化,少数无明显强化.结论:四脑室病变的诊断主要依据MRI的影像学征象.在诊断时注意区分原发于四脑室内或外侵至四脑室的病变,以利于鉴别诊断.
作者:温智勇;刘建新;齐旭红;康枫;严炎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笔者自1990年开始研制了洗必泰达克罗宁甘油溶液在门诊及病房应用口腔溃疡治疗至今,疗效满意.
作者:赵李强;常洪凯 刊期: 2003年第16期
我院自1999年1月起应用0.5%碘伏溶液治疗新生儿脐炎30例,脓疱疮16例,取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郑丽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成像(MRI DWI)对急性脑梗塞者(发病后6h内)影像学诊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到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磁共振弥散成像与临床症状、体征的对照分析,分析比较了早期的MRI DWI和常规MRI.结果:MRI DWI提示脑梗塞的15例患者终临床均诊断为急性脑梗塞,急性、超急性期脑梗塞(15例)在DWI上显示率达100%,而此时传统MR扫描均不能显示,对慢性期(10例)DWI不能显示,而传统MR扫描可以显示.在信号强度方面,急性、超急性期脑梗塞DWI信号强.结论:DWI对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明显高于传统MRI.
作者:许道洲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应用亚甲蓝合剂减少肛门外小手术并发症的作用.方法:101例肛门手术术毕在切口周围及基底注射亚甲蓝合剂,观察病人术后常见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1例术后疼痛轻,无需止痛剂,无术后出血,无尿潴留及捧大便困难.结论:在肛门小手术中应用亚甲蓝合剂可明显减少病人术后常见并发症.
作者:刘凯忠;卢永洪;刘坚基;李德文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总结胫腓骨骨折中、手术切口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自1990年3月-2000年3月对58例不同类型的胫腓骨骨折实施手术治疗,因手术切口处理的不同,其临床疗效亦不相同,本组使用传统式方法20例,改良式方法38例.结果:在接受传统式方法治疗的20例中,切口甲级愈合4例、乙级愈合6例、丙级愈合10例.在接受改良式方法治疗的38例中,切口甲级愈合32例、乙级愈合6例.结论:在胫腓骨骨折中,切口处理的好坏对手术效果、骨折愈合及肢体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郑君涛;涂英俊;王金洲;涂锡新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初步探讨肝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及与微血管密度(MVi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SABC法)检测60例肝癌组织及癌旁非肿瘤组织,15例肝血管瘤标本中的VEGF及MVD的表达,采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EGF阳性片中,VEGF表达定位在肝癌细胞浆内,呈粗大、棕黄色颗粒状,还可见于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周围,提示VEGF是由肝癌细胞分泌,并且通过旁分泌方式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增长.在60例肝癌组织中VEGF呈阳性表达有47例,癌旁组织有12例,而1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中只有2例,肝癌组织VEGF表达明显高于癌周组织和肝海绵状血管瘤(P<0.05).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VD值分别是32.7±3.4,14.4±2.2(P<0.05),31.5±3.2(P>0.05).通过临床资料分析,肿瘤大小,包膜不完整和病理分化是影响VEGF表达的明显相关因素.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促生长和转移作用.
作者:韩宇;蒋飞照;余正平;朱冠保;唐银河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由于老年人牙周组织条件差、牙周炎、食物嵌塞、牙龈退缩、 (牙合)磨损大、牙齿过敏、缺牙数目多而造成多间隙,松动牙多,残冠残根多,余留牙移位或伸长.
作者:刘智芹;徐玲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后颅窝病变开颅术后局部引流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的研究了301例后颅窝病变310人次开颅术后的局部引流(硬膜外156人次,硬膜下或者瘤腔内154人次)的结果和并发症.结果:257例良好,轻度残废1例,重度残废4例、死亡26例,因病情不好转而自动出院13例.脑脊液漏53例,占17.6%,其中引流口漏13例,占4.3%.切口与引流口都脑脊液漏的2例.颅内感染48例,占15.9%.结论:此方法是后颅窝开颅术后降低颅内压、防止枕大孔疝及防止脑积水发生开展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还有待于临床的应用、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作者:程得钧;张建生;丁永忠;任海军;王维平 刊期: 2003年第16期
子宫切除术是妇科临床常用的术式之一.随着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进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已经成为子宫切除的新手术方式.
作者:石伟红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了解龙岗区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意识形成率的情况,找出不同文化层次人员之间的差距,及不同门店类型对掌握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和卫生知识形成率的差距,为今后进一步开展从业人员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把饮食行业分为宾馆酒店、西餐厅及酒廊、中档餐厅、大捧档四类.从每一类中各随机抽取从业人员30名,进行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知识形成率调查.结果: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和形成率分别为83.08%和78.25%.结论:不同层次的饮食门店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和形成率不同,低档次的门店和低文化层次的从业人员是今后卫生知识培训的重点.
作者:杨克志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配伍芬太尼用于外科门诊小儿包皮环切术的麻醉效果,以及在用药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验证其麻醉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外科门诊5-12岁择期包皮环切术的患儿68例,静注芬太尼2 μ g@kg1、然后以2-3mg@kg1作为诱导量在20-40s内注入异丙酚,待患儿意识消失后开始包皮环切手术,微泵持续注射异丙酚8-10mg@kg1@h1维持麻醉,根据患儿的麻醉深度作调整.结果:静注芬太尼2 μ g@kg1、异丙酚2-3mg@kg1后30s患儿进入深睡眠状态,微泵持续注射异丙酚8-10mg@kg1@h1维持,麻醉效果满意.平均手术时间21min(18 32min),麻醉时间24min(20-36min).患儿对整个手术过程毫不知晓,停药后8min清醒,术后30min全部病例安全离院.结论:采用芬太尼、异丙酚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麻醉效果确切,恢复迅速而平稳,不良反应少.但诱导初期SBP、DBP、HR、SaO2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作者:张坤全 刊期: 2003年第16期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放疗化疗为辅,但疗效不理想.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人类基因组学等学科的发展,基因治疗可望成为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王春毅;杨祖奎 刊期: 2003年第16期
我院自2000年3月-2002年12月期间采用洛赛克治疗消化道出血,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辉;杨志军 刊期: 2003年第16期
我院1990年-2002年经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检查12232例,经病理证实35岁以下青年中心型肺癌患者336例,总结纤支镜下表现、病理类型及其诊断价值如下.
作者:李姝彦;于慈波;刘建刚 刊期: 2003年第16期
葡萄胎是胚胎绒毛异常增生所导致的滋养细胞疾病,对于葡萄胎的处理其重要性在于预防发生恶变和早期发现恶变提高治愈率.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1998年12月54例葡萄胎的临床资料,以探讨葡萄胎的诊治,转归及恶变因素.
作者:武美丽;倪亚莉 刊期: 200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影响突发性聋临床治疗效果的因素及预后.方法:对5年内收治50例(54耳)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病年龄越小、发病时间越短、听力损失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好(P<0.05).听阈曲线形态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结论:影响突发性聋治疗效果的因素较多,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基本治疗原则是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改善内耳微循环、促进细胞代谢和神经营养类.
作者:李莲娜;梁健新;张学辉;黄健男 刊期: 2003年第16期
造成导尿失误的原因多有以下几种.
作者:张景玲;郑丽 刊期: 2003年第16期
患者,27岁,G1P0,1999年曾行人工流产术.因停经51天,阴道不规则流血30天,于2003年2月25日到某县人民医院就诊.
作者:刘芳;袁芹 刊期: 200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