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计算机虚拟筛选的赤芍抗流感作用物质基础研究

严一文;徐培平;黄新安;赖艳妮;李向阳;符林春

关键词:赤芍, 流感, 分子对接, 多靶点, 中药
摘要:目的:研究赤芍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与分子基础,为利用中药赤芍开发出安全有效的抗流感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计算机虚拟筛选的方法,以单味中药赤芍的119个化学成分为对象,选取5个目前与流感治疗密切相关的靶点蛋白作为受体,采用SYBYL分子对接的方法,以Total Score结合打分为标准筛选出得分高的分子并观察其MOLCAD展示的与5个流感病毒靶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和氢键供体与受体区域,借助Discovery Stu-dio 2016软件对其进行相互作用的分析,预测其结合模式及亲和力.结果:通过SYBYL分子对接的方法,观察到赤芍119个成分与流感相关受体分子结合Total Score打分普遍较高,并均超过其与自身配体结合打分,且发现小分子与受体分子结合,可产生多种分子间作用力,使小分子牢固地结合在活性位点.结论:基于计算机虚拟筛选方法中的分子对接技术,发现赤芍具有很好地发挥多靶点抗流感病毒的优势,是一种具有开发潜能的抗流感中药.
中药材杂志相关文献
  • 甘草泻心汤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甘草泻心汤与美沙拉嗪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8例UC(寒热错杂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口服,1.0g/次,4次/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甘草泻心汤.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Baron评分及血清TNF-α、IL-8、IL-17、IL-2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BDQ评分及血清IL-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草泻心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调节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参与免疫调节可能是其治疗UC和预防复发的主要机制.

    作者:陈浩;张波;徐速;卢芩;钱海华;曾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通窍鼻炎颗粒对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目的:研究通窍鼻炎颗粒对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150例,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窍鼻炎颗粒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IL-8、TNF-α、IFN-γ、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喷嚏、流涕、鼻塞、鼻痒、鼻黏膜水肿等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窍鼻炎颗粒对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作者:许航宇;舒海荣;宋建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银翘散的UPLC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银翘散的UPLC指纹图谱,为进一步提高银翘散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运用Waters超高液相色谱仪,ACQUITY UPLC BEH C1s色谱柱(100mm ×2.1 mm,1.7 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1∶1)-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检测波长230 nm;柱温40℃.结果:根据10批银翘散的指纹图谱,确定了24个共有峰,利用对照品指认了5个共有峰.结论:该研究采用UPLC建立银翘散的指纹图谱,方法操作简单、特征性强、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可为银翘散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标准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印酬;龙厚宁;刘莉;张仕林;张敏;高秀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波密稀有品种绿杆天麻杂交后代品质的初步研究

    目的:测定波密绿杆天麻与乌杆天麻杂交后代天麻素、天麻多糖、天麻蛋白的含量,为评定选择天麻的优质种源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计法、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天麻素、天麻多糖、天麻蛋白含量,包括绿杆天麻(Gastrodia elata f.viridis)、乌杆天麻(G.elata f.glauca)、绿杆一代和乌杆一代.结果:天麻素含量:绿杆天麻(0.287%)>绿杆一代(0.207%)>乌杆一代(0.142%)>乌杆天麻(0.134%);天麻总糖含量:乌杆一代(23.4%)>绿杆天麻(15.9%)>乌杆天麻(14.2%)>绿杆一代(12.0%);天麻蛋白含量:绿杆一代(18.64mg/g)>乌杆一代(14.73 mg/g)>乌杆天麻(13.63 mg/g)>绿杆天麻(11.66 mg/g).杂交子代天麻的天麻素、天麻多糖、天麻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亲代(绿杆天麻和乌杆天麻).结论:利用波密绿杆天麻与乌杆天麻进行杂交,产生的天麻后代品质较高,为优质的天麻种源.

    作者:朱琳;肖国鑫;周亮;王晓钰;朱炎坤;谢丽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基于计算机虚拟筛选的赤芍抗流感作用物质基础研究

    目的:研究赤芍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与分子基础,为利用中药赤芍开发出安全有效的抗流感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计算机虚拟筛选的方法,以单味中药赤芍的119个化学成分为对象,选取5个目前与流感治疗密切相关的靶点蛋白作为受体,采用SYBYL分子对接的方法,以Total Score结合打分为标准筛选出得分高的分子并观察其MOLCAD展示的与5个流感病毒靶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和氢键供体与受体区域,借助Discovery Stu-dio 2016软件对其进行相互作用的分析,预测其结合模式及亲和力.结果:通过SYBYL分子对接的方法,观察到赤芍119个成分与流感相关受体分子结合Total Score打分普遍较高,并均超过其与自身配体结合打分,且发现小分子与受体分子结合,可产生多种分子间作用力,使小分子牢固地结合在活性位点.结论:基于计算机虚拟筛选方法中的分子对接技术,发现赤芍具有很好地发挥多靶点抗流感病毒的优势,是一种具有开发潜能的抗流感中药.

    作者:严一文;徐培平;黄新安;赖艳妮;李向阳;符林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深海真菌Acaromyces ingoldii FS121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细胞毒活性

    目的:研究深海真菌Acaromyces ingoldii FS121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高效液相柱色谱等各种色谱技术对菌株FS121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波谱技术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SRB法测定单体化合物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从发酵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二羟基苯甲酸(1)、胸腺嘧啶(2)、对羟基苯乙酮(3)、3-甲基-6,8-二羟基异香豆素(4)、4-甲基-5-噻唑乙醇(5)、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6)、麦角固醇(7)、(22E)-麦角甾-5,8,22-三烯-7-酮-3β-醇(8)、(3β,5α,22E)-麦角甾-6,8(14),22-三烯-3,5-二醇(9).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Acaromyces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对SF-268、MCF-7、NCI-H460和HepG-2四种肿瘤细胞株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5.3、6.5、12.2、6.1μmol/L.

    作者:高啸巍;陈玉婵;孙章华;刘洪新;李赛妮;谭毓治;章卫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溪黄草及其混淆品的DNA分子鉴定研究

    目的:应用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溪黄草及其混淆品进行快速鉴定,为确保药材的质量及临床疗效提供分子鉴定方法.方法:收集7种共38份溪黄草及其混淆品植物样本,通过ITS2片段进行PCR扩增并双向测序.所得序列采用CodonCode Aligner进行拼接,同时从GenBank下载2个外类群序列,利用MEGA 6.06软件分析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溪黄草ITS2序列长度为217 bp,与其他物种间遗传距离为0.005~0.154.聚类树结果显示,溪黄草基原植物独聚一支,与其他混淆品能够很好的区分开来.结论:ITS2序列能够有效鉴别溪黄草及其混淆品,为其基原植物鉴定提供依据,保证临床用药准确安全有效.

    作者:谭瑞湘;黄娟;徐文;丘小惠;徐江;黄志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一体二用”中药的比较研究概况及质控思考

    “一体二用”中药是指同来源、同部位不同采收期的两味中药.该文对“一体二用”代表中药青皮与陈皮、枳实与枳壳、西青果与诃子的药性功用、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药理作用等方面的比较性研究进行综述,提出“一体二用”中药的研究思路,可为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中药采收期提供新的参考与借鉴.

    作者:白关亚;孙迎娜;王玉娥;李媛;倪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和二倍体黄芩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和甘肃地产二倍体黄芩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和甘肃地产二倍体黄芩药材的色谱指纹图谱,并对两者中9种黄酮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四倍体新品系D20和二倍体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9,二倍体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野黄芩苷、木犀草素、芹菜素、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千层纸素A质量分数分别为(14.72±0.46)%、(5.84±0.31)%、(1.55±0.49)%、(0.72±0.21)%、(0.81±0.04)%、(1.47±0.17)%、(0.55±0.01)%、(0.30±0.04)%、(0.12±0.01)%.四倍体黄芩中相应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6.54±1.45)%、(6.62±0.39)%、(0.28±0.01)%、(0.20±0.02)%、(0.87±0.06)%、(1.50±0.19)%、(0.19±0.04)%、(0.31±0.01)%、(0.10±0.04)%.结论: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和二倍体黄芩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但各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除芹菜素、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的含量四倍体比二倍体低外,其他5种成分的含量四倍体均比二倍体高.

    作者:刘玉;柴俊雯;张亚亚;王亚丽;郭玫;杜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播种模式对蒙古黄芪种苗和药材质量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播种模式对蒙古黄芪种苗和药材质量性状与产量的影响,为其种苗繁育技术的建立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播种方式(条播,撒播,覆膜穴播)和播种量(90,150,210 kg/hm2)两因素育苗,分析蒙古黄芪种苗、药材质量性状和产量的差异性.结果:在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互作模式条件下育苗,蒙古黄芪种苗生长发育个体质量性状指标,种苗产量,移栽成株率和药材产量间差异显著(P<0.05).在同一播种量条件下,覆膜穴播方式育成种苗个体质量,移栽成株率和药材性状均比撒播和条播方式优,在播种量150 kg/hm2条件下药材鲜产量较传统撤播方式大播种量(210 kg/hm2)增加29.31%;在同一播种方式条件下,210 kg/hm2播种量育成种苗个体质量,成株率,药材质量性状和鲜产量均低于其他播种量.结论:采用覆膜穴播方式按150 kg/hm2播种量进行蒙古黄芪种苗繁育,其种苗和药材质量性状与产量等综合指标较其他播种模式优.

    作者:米永伟;王国祥;蔡子平;武伟国;王亚丽;晋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HPLC-ESI-MS/MS同时测定金果榄中5种成分含量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MS)同时测定金果榄中β-蜕皮甾酮、非洲防己碱、药根碱、巴马亭红碱、掌叶防己碱的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CORTECS C18色谱柱(100 mm ×2.1min,1.6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样品经电喷雾电离离子源(ESI)正离子化后,通过安捷伦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采用选择多反应监测(MRM)对金果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成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值均大于0.9997,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的RSD均小于5%,加样回收率均在98.7%~103.2%之间.结论:建立的方法准确度和灵敏度高,专属性好,可作为金果榄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严赟;张赟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从内质网应激角度研究竹节参总皂苷对自然衰老大鼠结肠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竹节参总皂苷对自然衰老大鼠结肠炎症反应的影响,并从内质网应激反应研究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分为5组:青年组(6月龄)、自然衰老组(24月龄)及竹节参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采用D-乳酸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D-乳酸水平,RT-PCR法检测各组结肠炎症因子IL-1β、TNF-α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结肠COX-2和内质网应激反应标志蛋白GRP78、CHOP和p-eIF2α的表达.结果:与青年组比较,自然衰老大鼠血清D-乳酸水平,结肠炎症因子IL-1β、TNF-α mRNA水平,COX-2蛋白表达水平,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CHOP、p-eIF2α表达均显著增高,给予竹节参总皂苷干预后大鼠血清D-乳酸水平,结肠炎症因子IL-1β、TNF-α mRNA水平,COX-2和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CHOP、p-eIF2α表达与自然衰老组比较均显著降低.结论:自然衰老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发生障碍,结肠存在炎症反应和内质网应激反应,而竹节参总皂苷可降低肠道炎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内质网应激反应相关.

    作者:刘敏;顿耀艳;彭丹丽;郭煜晖;袁丁;张长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插穗规格与遮荫度对肾茶扦插苗质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规格肾茶插穗与遮荫度对肾茶扦插苗质量的影响,为其制定种苗繁育技术规程提供依据.方法:从插穗的粗度、长度、带叶与否、切口形状与不同遮荫度条件下对扦插苗的新枝数、新技高、叶数、新枝粗、根长、根冠、生根率等七项指标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粗插穗(6 mm以上)的扦插苗的新枝数显著低于中粗(4 ~6 mm)与细插穗(2~4 mm);30 cm插穗的扦插苗的新枝数显著高于15 cm与20 cm的插穗,而根长、生根率显著低于后两者;带叶插穗的新枝高显著高于无叶插穗;斜口插穗的生根率显著高于平口插穗;不同遮荫度对扦插苗无显著影响.结论:粗度在4~6mm、长度在15 cm、带叶且斜面切口插穗是繁殖肾茶扦插苗的佳选择.

    作者:唐玲;王艳芳;李荣英;杨春勇;李学兰;李戈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复方薄荷脑醑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完善复方薄荷脑醑质量标准.方法:薄荷脑及苯酚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柱:HP-FFAP(30 m×0.53mm×1.00 μm);柱温:初始温度60℃,保持4 min,以2℃/min的速率升温至100℃,再以10℃/min的速率升温至230℃,保持1 min;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50℃;分流比:15∶1.乙醇量测定方法:色谱柱:DB-624(30 m×0.53 mm×3.00 μm);柱温:起始温度为40℃,保持2 min,以3℃/min的速率升温至65℃,再以25℃/min的速率升温至200℃,保持10 min;进样口温度200℃;检测器(FID)温度220℃;分流比为1∶1.结果:薄荷脑的线性范围是0.048~0.960 mg/mL,回归方程为y1=0.16824X1-0.01204(r1=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17% (RSD=0.57%);苯酚的线性范围是0.08~1.60 mg/mL,回归方程为y2=0.23601X2 +0.01488(r2 =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78% (RSD =0.62%);乙醇的线性范围是0.01% ~0.25%,回归方程为y3=1.0050X3+0.0732(r3=1.00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22% (RSD =0.1%).结论:该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复方薄荷脑醑中薄荷脑、苯酚及乙醇的含量测定.

    作者:张璐;田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黄管秦艽中龙胆苦苷治疗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黄管秦艽中龙胆苦苷对骨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Wistar大鼠关节腔内注射造模剂造模,抽检确定造模成功后,将造模大鼠分为模型组、双醋瑞因(9 mg/kg)阳性对照组及龙胆苦苷低、中、高(50、100、200 mg/kg)剂量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灌胃给药,10 mL/kg.4 w后处死动物,取胸腺、脾脏,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测全血粘度;制备血清测定IL-1β、PGE2、COX-2、COX-1、NO含量;摘取膝关节,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胸腺指数显著升高(P<0.05),全血低、中、高切粘度显著升高(P<0.01),血清IL-1β、PGE2、NO、COX-2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胸腺指数显著降低(P<0.05),全血粘度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IL-1β、PGE2、NO、COX-2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病理切片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关节软骨细胞排列紊乱且明显增生,染色严重降低,各给药组关节软骨细胞排列紊乱,染色中度降低.结论:龙胆苦苷可通过降低全血粘度及血清中IL-1β、PGE2、NO、COX-2含量起到对大鼠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艳霞;汪洁;张启立;吴国泰;夏琦;赵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延龄草根茎HPLC定量与UPLC-LTQ-Orbitrap-MS定性研究

    目的:对延龄草根茎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UPLC-LTQ-Orbitrap-MS对延龄草根茎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快速识别;应用HPLC同时测定11批市售延龄草根茎药材中重楼皂苷Ⅶ、偏诺皂苷元-3-O-α-L-鼠李糖基-(1→4)-[O-α-L-鼠李糖基-(1→2)]-O-β-D-葡萄糖苷和重楼皂苷Ⅵ3个皂苷类成分的含量.含量测定采用Agilent Poroshell C18色谱柱(100 mm ×4.6 mm,2.7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03 nm.结果:指认了延龄草根茎中的27个化学成分;上述3个成分在考察的进样量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加样回收率在96%~103%之间,RSD为0.57% ~ 3.61%,11批延龄草根茎药材中的3个成分含量总和在1.71~46.13 mg/g之间.结论:市售延龄草根茎药材的质量差异较大,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可用于该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欧阳俊摇;邹海艳;李慢中;詹宇;赵晖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双丹脂质体凝胶剂的制备工艺优化及体外透皮性能研究

    目的:优化双丹脂质体凝胶剂制备工艺,并进行体外透皮性能研究.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双丹脂质体,分别以脂药比(X1)、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X2)、磷脂与十八胺质量比(X3)、水化温度(X4)为自变量,以丹参素包封率(y1)、丹皮酚包封率(y2)、丹参酮ⅡA包封率(Y3)为考察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双丹脂质体凝胶剂制备工艺,进行脂质体表征及考察凝胶剂体外透皮性能.结果:优制备工艺为X1=13.82,X2=4.57,X3=13.28,X4=50.10;丹参素包封率为(30.62 ±2.17)%,丹皮酚包封率为(51.16±2.54)%,丹参酮ⅡA包封率为(80.47±3.24)%,双丹脂质体平均粒径240.8 nm,分散均匀,Zata电位+16.2 mV.双丹脂质体凝胶剂的透皮速率与双丹普通凝胶剂比较有所降低,凝胶层残留量较低,真皮滞留量明显增加.结论: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双丹脂质体凝胶剂制备工艺具有可行性,其缓释作用明显,药物主要蓄积在皮肤真皮层,减少全身吸收.

    作者:张小灵;郭嘉俊;时军;张慧迪;黄嗣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瓜馥木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目的:研究超临界CO2流体提取瓜馥木挥发油的条件,并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瓜馥木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主要探讨压力、温度、时间、流量等条件对萃取率的影响,确定超临界CO2萃取瓜馥木挥发油的佳条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超临界CO2流体提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挥发油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析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瓜馥木挥发油的佳萃取压力为30 MPa,温度为55℃,萃取时间4h,CO2流量为30 L/h;解析釜Ⅰ压力为12 MPa,温度为50℃;解析釜Ⅱ压力为5 MPa,温度为40℃.超临界CO2提取的挥发油中,从解析釜Ⅰ提取物中共鉴定出49种化学成分,占总量的84.30%,主要成分为β-石竹烯(34.03%);从解析釜Ⅱ提取物中共鉴定21种化学成分,占总量的87.54%,主要成分为肉豆蔻酸(37.07%);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1种化学成分,占总量的25.09%,其主要成分为烃类.结论: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瓜馥木挥发油组分大致相近,但含量有较大差异,超临界CO2萃取法更适合提取瓜馥木挥发油.

    作者:伍艳婷;傅春燕;刘永辉;刘慧;李蓉;陈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生血宁抗红细胞衰老及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生血宁抗红细胞衰老及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作用.方法:体外氧化衰老和自然衰老评价生血宁的抗红细胞衰老作用,检测指标包括红细胞溶血率、Na-K-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红细胞膜渗透脆性、流动性及通透性、造血祖细胞集落生成.苯诱导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观察生血宁对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作用,检测指标包括外周血红细胞(RBC)、网织红细胞(Ret)和血红蛋白(Hb)及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干细胞因子(SCF)、MDA和SOD.结果:生血宁能提高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降低MDA含量,防止红细胞的自然老化和氧化老化,显著降低红细胞膜渗透脆性及通透性,提高红细胞膜流动性.此外生血宁能刺激CFU-E、CFU-GM和CFU-F造血祖细胞集落生成.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中,生血宁(400、200、100 mg/kg)呈剂量依赖性升高红细胞计数,显著提高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小鼠网织红细胞数,增加血清干细胞因子SCF、降低MDA含量.结论:生血宁有较强的抗红细胞衰老作用,对苯诱导的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显著疗效.

    作者:李佳桓;林海红;杜钢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中国栀子属植物资源及利用研究进展

    该文从中药资源化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栀子属植物的种类及资源分布进行总结,并针对不同品种栀子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表明我国栀子属Gardenia植物有5种1变种,具有药用、观赏、提取染料、茶饮、提炼油脂和香料等多种用途,其中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为研究和应用多的种.现代研究发现栀子属化学成分主要为环烯醚萜类、二萜类、三萜类、多糖类、黄酮类和有机酸酯类等,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促进胆汁和胰腺分泌、促进胃肠道蠕动、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血管平滑肌增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保肝、抗菌消炎、镇静、解热、抗抑郁和抗肿瘤等.其中主要有效成分栀子苷、藏红花素等成分是当前研究和利用多的成分.该文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该类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并为多层次、精细化的栀子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作者:李兆星;申洁;毕武;何春年;彭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药材杂志

中药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