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忠;邓世周;于伟红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腰椎不稳症患者充分椎管减压,并用USS椎弓根螺钉系统对不稳滑移椎体进行复位固定,同时横突间或联合椎体间植骨,植骨仅用减压时切下的松质骨.结果42例获1年1月的随访,植骨融合率为98%,疗效满意.结论充分椎管减压,USS椎弓根螺钉系统坚强固定,同时横突间或联合椎体间植骨治疗腰椎不稳症,植骨融合率高,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强晓军;蔡启卿;郭宁国 刊期: 2004年第14期
为使普通物理实验教学具有综合、探索的功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阐述了如何将医学物理中的知识引入物理实验,实践证明效果是十分令人满意的.
作者:桂维玲;姚建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当归注射液对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干/祖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建立免疫介导再障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当归治疗组、再障组、正常组,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的体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细胞CD34+表达的荧光强度,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再障组及当归组小鼠的体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较正常组均有降低,但当归组明显高于再障组(P<0.05),当归组骨髓细胞CD34+表达的荧光强度(69.0±8.3)明显高于再障组(33.6±9.1,P<0.05),而与正常组(78.2±9.4)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当归组促进再障小鼠骨髓干/祖细胞增生,有刺激造血作用.
作者:李爱民;罗劲松;石清照;尹忠钦;徐之良;江钟炎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真菌感染的特点及原因,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1998年2月-2004年2月收治的COPD并发真菌感染的6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白色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占82.4%,感染部位以肺部多;COPD多为老年患者,成为继发真菌感染的易感人群;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增加了继发真菌感染的机会;不合理应用广谱抗生素,主要为三代头孢菌素是继发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及早进行口腔、肠道预防,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手段;短期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作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依据,是预防真菌感染的根本措施.
作者:李文革;候兴佑;马淑红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国内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免疫表型特点.方法采用三色免疫荧光直接标记法及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10例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表型.结果10例MM标本的CD38均为强阳性;70%(7/10)骨髓瘤标本CD56和CD38双阳性,CD19+、CD10+、CD20+、CD22、CD33+、CD34+、HLA-DR均未见表达.结论应用流式细胞术对MM患者的骨髓进行免疫表型的分析是确诊MM的一个重要依据.
作者:杜庆华;许艳丽;毛平;王顺清;李庆山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钙剂佐治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162例喘息型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葡萄糖酸钙静滴,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待续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治愈率,缓解喘憋、缩短疗程及咳嗽持续时间,改善肺功能等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钙剂佐治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可能缩短病程,改善临床症状及体症,疗效确切,且方便、安全,可作为佐治喘息型支气管炎的辅助用药.
作者:黎达均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手背浅静脉穿刺采血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腹股沟静脉和手背浅静脉两种采血方法的对照组各10例,从一针穿刺成功率、病儿的痛苦反应以及血液标本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结果手背浅静脉穿刺采血方法以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病儿痛苦少以及血液标本质量合格率优于股静脉穿刺采血方法.我科从2001年9月份开展此项新技术以来,通过对142例患儿的临床应用及观察,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管颖玲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细胞调亡(apoptosis)亦称为程序细胞死亡,是机体在自身基因控制下的细胞有序死亡方式,它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且细胞凋亡的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前沿活跃的领域[1,2].近年来大量、深入地研究创伤性脊髓损伤与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及其机制,对法医检案和临床诊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封宇;阎军;刘云 刊期: 2004年第14期
随着中国加入WTO,医疗体制将与国际接轨.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病区护士长如何充分发挥管理效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属.笔者在十多年的护理管生涯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10种意识,促进了管理绩效的提高.现归纳如下,以便和护理管理同仁商榷.
作者:蓝秀英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宫颈分泌物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在预测妊娠41周后宫颈成熟度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妊娠41周后孕妇宫颈分泌物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进行定性测定,同时作宫颈Bishop评分.结果IGFBP-1阳性率与宫颈成熟度呈正相关;比较宫颈评分≥7分与≤6分孕妇的IGFBP-1阳性率,差异显著.结论定性测定宫颈分泌物IGFBP-1能准确地判定宫颈成熟度,对妊娠41周后分娩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李晖;何援利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脑膜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CD31微血管计数与瘤周水肿(PTBE)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膜瘤术后59例石蜡切片VEGF表达,CD31微血管计数以及根据肿瘤术前MRI和/或CT片计算瘤周水肿指数.结果分析结果显示:VEGF和CD31的表达正相关且与PTBE密切相关(P<0.05).结论脑膜瘤VEGF表达在微血管形成与瘤周水肿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吴启华;钟志光;罗坚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p19和MDM2基因在神经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本实验应用敏感而特异的免疫组化S-P法,对66例神经胶质瘤中的p19和MDM2蛋白进行检测,应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19蛋白在神经胶质瘤Ⅰ级阳性率为57.89%,Ⅱ级阳性率为26.92%,Ⅲ-Ⅳ级阳性率4.76%,各级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M2蛋白在神经胶质瘤Ⅰ级阳性率为5.26%,Ⅱ级阳性率为30.77%,Ⅲ-Ⅳ级阳性率66.67%,各级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9和MDM2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性.结论p19和MDM2基因可能参与了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其蛋白的检测有可能作为判定其恶性程度的一个辅助指标.
作者:梁君;张久伟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总结潘妥洛克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5例典型的消化性溃疡病例,其中胃溃疡1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应用潘妥洛克40mg,1次/d,于早餐前30min口服,治疗两周后,复查胃镜1次,如溃疡愈合,停药观察,如溃疡未愈合,继续服药2周,再复查胃镜,记录病情变化.结果15例胃溃疡患者中10例患者中上腹疼痛消失,痊愈10例,显效4例,无效1例.3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中,中上腹疼痛消失的患者有25例,痊愈26例,显效3例,无效1例.结论潘妥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可迅速缓解症状,治愈率高.
作者:丁丽楠;李琳琳;张秀峰 刊期: 2004年第14期
外治法特别是中药外治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治法在中医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以其独特的方法和神奇的疗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医药学,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一棵奇葩.
作者:李晓君;李永明;张财 刊期: 2004年第14期
在抗击非典战争中护士与病人的关系,相互依赖、彼此信任、同舟共济、战胜非典、获得新生.
作者:蒋启菊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凝血、纤溶活性的变化及意义.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89例(无血管并发症者56例,有血管并发症组33例),正常对照组30例,用酶标法(ELISA)测定D-D,VWF,PAI-I,t P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VWF显著升高(P<0.05),D-D,PAI-I,t PA无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有并发症组D-D,VWF显著增高(P<0.05),PAI-I非常显著降低,PAI-I非常显著增高(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凝血活性的亢进和纤溶活性的下降,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通过对凝血、纤溶的有关指针的检测有利于识别血栓前状态,及时治疗,可防止进一步加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朱文;庄海平;张雪涛;孙帼娣 刊期: 2004年第14期
1临床资料患者69岁,住院号0445782,因发现腹部包块3年,尿频一年余,伴阴道脱出物5个月.于2004年3月29日入院.该患者3年前自扪及下腹部包块,如手拳大小,可以活动,无疼痛,无发热等不适感觉,未曾就诊治疗.近1年来自觉腹部包块增大,伴尿频,无尿急、无消瘦.于5个月前发现阴道内脱出一肿物,休息时回缩,咳嗽或重体力劳动时加重,偶有胸闷,无气短、无腹胀、腹痛.食欲、睡眠正常.入院诊断:盆腔占位:①卵巢实质瘤?②带蒂浆膜下肌瘤?子宫脱垂Ⅱ度重,阴道前后壁脱垂Ⅱ度.
作者:赵小兵;凌明 刊期: 2004年第14期
克林澳(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是一种新型心脑血管治疗药物,具有独特的内源性腺苷增效及弱钙离子阻滞的双重作用,可选择性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扩张脑血管,改善循环及营养,保护脑细胞,具有双重作用机制,而且克林澳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并不影响血压及脉搏.为客观评价克林澳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我们采用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克林澳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毛丽君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抗凝和溶栓治疗对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DVT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病人给予尿激酶50万U/日,静滴5天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2次/日,共7天,B组只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2次/日,共7-10天.观察下肢肿胀、疼痛情况及治疗前后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等,并在治疗结束后复查彩色多普勒.结果两组治疗方法疗效比较显示A组效率显著高于B组,但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前后PLT无显著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PT延长,Fg降低.未见明显出血及其它不良反应.结论对无手术适应证的老年DVT患者进行抗凝及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如能早期进行溶栓,则能更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同时对于因种种原因不适合溶栓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同样有效.
作者:雷万福;徐福祥;刘平;赵艳芳;王砚青 刊期: 2004年第14期
通过对310例急性喉炎患者包括急性声门上喉炎及小儿急性喉炎实施金霉素加地塞米松鸭嘴雾化吸入,表明:急性喉炎在严格控制感染的前提下,局部应用金霉素联合地塞米松雾化吸入,可明显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效果显着.
作者:李会琴;张惠荣;孙发珍 刊期: 200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