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占芬;成洪达;张平平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新疆贝母中贝母辛和贝母素乙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ELSD法,色谱柱为Comatex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2%三乙胺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ELSD参数:漂移管温度90℃,雾化室温度35℃,载气压力46.2 psi.结果:贝母辛和贝母素乙线性范围分别为2.380~23.800 μg(r1=0.9996)和1.440 ~ 14.400 μg(r2=0.999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1%和100.15%.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简便,适用于新疆贝母的质量控制.
作者:刘玉明;路熹;蒋玉虎;刘庆华;高继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构建气滞胃痛颗粒促胃肠动力作用谱效关系网络模型,为其合理质量控制与药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拉丁超立方法随机抽样,建立气滞胃痛颗粒中6味药材20个不同配伍组的全时段多波长融合指纹图谱;同时测定各配伍组小肠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率、cGMP含量和NO含量;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与BP神经网络,将药效的综合信息与不同配伍组的谱图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构建二者谱效关系网络模型.结果:从气滞胃痛颗粒36个化学成分中,找到20个与促胃肠动力作用相关系数大于0.9的成分,成功建立了气滞胃痛颗粒促胃肠动力作用谱效关系网络模型,通过该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预测,其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均小于6.83%.结论:本实验通过构建气滞胃痛颗粒促胃肠动力作用谱效关系网络模型,为其合理的质量控制与药效评价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同时为复方组-效研究奠定实验基础,也为其他中药复方谱效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包永睿;王帅;孟宪生;杨欣欣;崔亚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建立当归试管苗ISSR-PCR反应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当归试管苗进行遗传稳定性研究.方法:试剂盒法提取当归试管苗DNA,采用正交试验筛选佳ISSR-PCR反应条件,利用已建立的ISSR-PCR反应体系分析当归试管苗的遗传稳定性.结果:建立了当归试管苗ISSR-PCR反应的佳体系(25μL):dNTPs 1.20 μL、Mg2+0.9μL、引物1.0 μL、模板DNA 1.70 μL、Taq酶0.60μL、10×PCR Buffer 2.5 μL、ddH2O17.1μL.结果表明,当归试管苗的DNA条带变异率为0.662%.结论:建立的ISSR-PCR技术体系可用于当归种质资源鉴定,当归试管苗具有很高的遗传稳定性,可作为种苗在生产上使用.
作者:高素芳;程守前;晋玲;张延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对槭叶秋海棠进行性状与显微鉴别,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槭叶秋海棠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性状鉴别及显微鉴别的方法对槭叶秋海棠的形态及组织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槭叶秋海棠性状特征为根状茎残留的茎痕呈碗状;茎有纵棱;叶片两面主脉均可见绒毛.显微特征为根状茎维管束间断排成环状,内有异常维管束、石细胞和草酸钙簇晶;茎维管束尚未完全成熟,相连成环;叶主脉维管束5个,外韧型,木质部外侧有石细胞散在.叶上、下表面细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气孔众多,为环式;上表皮有非腺毛;主脉的上下表皮均有绒毛.粉末中可见纤维、石细胞、草酸钙簇晶等特征.结论:上述特征可作为槭叶秋海棠药材鉴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黄茂春;张太伦;宁小清;谈远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应用响应面法优化离子液体微波辅助提取虎杖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5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方法进行工艺优化,以5种蒽醌化合物总提取率为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优选出虎杖5种蒽醌类成分的佳提取工艺为:加入40倍0.6 mol/L C8[MIM] Br,微波提取功率200 W,提取温度31℃,提取时间8min;此工艺下5种蒽醌类成分总提取率为11.69 mg/g,理论值为11.74 mg/g.结论:该工艺提取时间短,操作简单,绿色环保,是快速高效提取虎杖蒽醌类物质的理想方法.
作者:杨赛飞;孙印石;王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乌甲素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株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细胞,以不同浓度高乌甲素干预,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等技术,研究不同浓度高乌甲素对其增生、凋亡、细胞周期及Cyclin E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高乌甲素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549细胞增殖.随着高乌甲素浓度的增加,A549细胞G1+G0期细胞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而S期和G2+M期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凋亡率逐渐升高,同时Cyclin E1表达下调.结论:高乌甲素具有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下调Cyclin E1表达有关.
作者:盛良翮;徐萌;徐立群;熊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患者血管外肺水(EV LW)及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48例NP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组均为24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参附注射液100 mL+5% GS250 mLivgtt qd,对照组予相同常规治疗及5% GS 250mL ivgtt qd,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监测所有患者的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及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的动态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24、48、72 h EVLWI、PVP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均出现EVLWI、PVPI升高,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h研究组患者EVLWI、PVPI较治疗前下降,且低于同时期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患者以上指标在治疗后6h较治疗前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48、72 h对照组患者也出现EVLWI、PVPI下降,但不如研究组显著,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VLWI(均P<0.01);PVPI(P <0.05;P<0.01;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早期改善NPE患者肺血管通透性,降低EVLW,联合常规治疗能更有效地减轻肺水肿程度.
作者:沈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建立附炎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大青叶、连翘、大血藤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绿原酸、靛玉红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专属性强,阴性对照无干扰;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绿原酸、靛玉红分别在16.6~133 μg/mL、0.695 ~ 5.56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响应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 =0.9999),绿原酸、靛玉红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99.92%、97.91%(RSD分别为2.29%、2.59%;n=5).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专属性、重现性好,可用于附炎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喜香;李季文;毕映燕;刘效栓;牟倩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考察治疗不同证型高血压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地黄饮子和天麻钩藤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蛋白谱表达差异,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比较,阐述三种复方的作用特点与调控通路,进而分析高血压分型治疗的理论基础.方法:6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HR)与正常对照大鼠(Wistar-Kyoto rat,WKY),对给药组的SHR分别灌胃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地黄饮子3种复方,监测鼠尾血压变化至24周龄,统一处死提取肾脏组织蛋白并进行双向电泳实验,经PDQuest软件分析得差异蛋白点,结合肾脏蛋白表达谱以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考察三种复方对SHR的作用特点.结果:SHR从6周龄至10周龄血压处于持续升高状态,此时天麻钩藤饮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当血压稳定保持较高水平时,地黄饮子与半夏白术天麻汤的降压效果优于天麻钩藤饮;24周龄时肾脏蛋白谱分析共找出SHR与WKY表达显著不同的84个蛋白点,结合主成分分析,累计主成分提取95.951%,发现天麻钩藤饮和半夏白术天麻汤对于SHR肾脏蛋白点的改变有显著变化趋势,且向WKY趋近,地黄饮子的作用趋势较为分散.结论:在SHR血压升高初期,天麻钩藤饮具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当血压稳定保持较高水平,地黄饮子与半夏白术天麻汤的降压效果优于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天麻钩藤饮对SHR肾脏蛋白表达的改善有向WKY回归的趋势,地黄饮子作用较为分散.
作者:栗源;可燕;蒋嘉烨;李晓军;江永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石榴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石榴花中分离出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1)、熊果酸(2)、棕榈酸(3)、苜蓿素(4)、儿茶素(5)、芦丁(6)、芹菜素(7)、芹菜素-7-O-葡萄糖苷(8)、2S,3S,4S-三羟基戊酸(9)、没食子酸(10)、β-谷甾醇(11)、胡萝卜苷(12).结论:其中,化合物3、4、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杨彦霞;闫福林;王翔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真空包装、烟叶同贮、茴香同贮、无水乙醇熏蒸和硫磺熏蒸等养护方法对党参的防霉防虫蛀效果,并分析上述方法对党参多糖、黄酮含量的影响,以寻找替代硫磺熏蒸养护党参的科学方法.方法:除硫磺熏蒸外,将自然阴干的党参分别按上述方法养护.通过肉眼观察党参虫蛀发霉情况,并测定不同养护方法不同养护阶段的党参多糖和总黄酮含量.综合评价不同养护方法的养护效果.结果:只有低温真空包装、常温真空包装和硫磺熏蒸养护的党参在持续一年的观察期没有发生虫蛀和发霉,但常温真空包装发生了胀气现象;无水乙醇熏蒸养护效果可维持半年以上;烟叶同贮和茴香同贮效果不佳.所有不同养护方法不同养护期的党参多糖和黄酮含量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党参低温真空包装养护可以替代传统的硫磺熏蒸养护,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党参的品质.
作者:史彦斌;王玉萍;李琰;刘成松;李会丽;张晓云;李守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黄葵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糖、血脂、肾功能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4例DN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黄葵胶囊治疗,持续用药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肾功能及微炎症状态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FPG)、餐后2h血糖水平(2hPG)、糖化血糖蛋白(HbA1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素氮(BUN)、血肌酐(血Scr)、尿红细胞(尿RBC)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2(IL-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葵胶囊能有效降低DN患者血糖血脂水平,改善患者肾功能及微炎症状态.
作者:李大凤;张明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藏药长毛风毛菊种群生物学特征,分析其产地适宜性.方法:采用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方法,调查典型样地长毛风毛菊密度、生物量;运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Ⅱ)对其生态适宜性进行分析.结果:长毛风毛菊主要分布在海拔3200~5200m的高山草甸,对光照等环境因素依耐性强,分布较为集中,生长密度大,产量高;全国共有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5个省区的226个县市为长毛风毛菊适宜产区,适宜面积338 776.89 km2.其中,西藏适宜总面积大(148 175.55 km2),其次为四川(110216.46 km2)、青海(62 947.61 km2)、甘肃(16 233.09 km2)、云南(1 177.18 km2).结论:本研究分析出了长毛风毛菊种群特征和适宜区域,对于其引种栽培、科学区划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谭荣;王毓杰;周礼仕;谭尔;阿萍;张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观察黄芩苷对大鼠β-防御素的诱导表达作用,为利用中药诱导防御素高效表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8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固有表达组(20只),分别采集牙龈、颊黏膜、唾液、龈沟液样本,RT-PCR法检测大鼠β-防御素-2的基因表达情况;对照组及黄芩苷高、低剂量组各56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黄芩苷药液27、13.5 mg/mL灌胃;以固有表达组中大鼠β-防御素-2基因表达水平高的组织作为取材对象,采集标本,同法检测给药后大鼠β-防御素-2的基因表达情况,对基因表达水平与黄芩苷剂量和给药时间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生理状态下,β-防御素-2在大鼠在牙龈组织中表达水平高(P<0.01);黄芩苷可诱导大鼠牙龈中β-防御素-2基因表达上调,黄芩苷高、低剂量组和对照组两两比较,表达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且其表达水平随给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1).结论:生理状态下,β-防御素-2在大鼠口腔黏膜及唾液和龈沟液中存在固有表达,牙龈组织中表达水平高;黄芩苷可诱导大鼠口腔黏膜中的β-防御素-2表达,其基因表达水平与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存在相关性.
作者:周莉;李昱良;张睿;王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小豆蔻为世界著名植物药和香料,在印度等国使用历史悠久,亦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用药.小豆蔻含具多种药理活性的挥发油、蛋白质等成分,在抗肿瘤、保护胃肠道、抗菌等多方面作用明确.该文对小豆蔻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并提出展望,为其使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作者:吴孟华;张伟;邓庆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梅花鹿茸生物碱类成分及其对小鼠脾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综合利用Sephadex LH-20和MCI(CHP20P)等柱色谱方法分离梅花鹿茸中的化学成分,运用多种波谱技术(UV、1H-NMR、13C-NMR和MS)鉴定化合物结构,应用MTT法考察梅花鹿茸总碱和8个生物碱成分对小鼠脾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从梅花鹿茸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尿嘧啶(1)、次黄嘌呤(2)、尿苷(3)、肌苷(4)、鸟苷(5)、2'-脱氧鸟苷(6)、鸟嘌呤(7)、胸苷(8)、胸腺嘧啶(9)、胞苷(10)和腺苷(1 1).小鼠脾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研究发现梅花鹿茸总碱、尿嘧啶、腺苷具有明显的促进小鼠脾细胞增殖的活性.结论:其中,化合物4~11为首次从梅花鹿茸中分离得到,梅花鹿茸总碱是鹿茸免疫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其中以尿嘧啶和腺苷活性强.
作者:宗颖;张辉;牛晓晖;李航;孙佳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建立双柏巴布剂中大黄、关黄柏的薄层鉴别方法,并考察其对皮肤的刺激性反应.方法:用薄层色谱鉴别法对双柏巴布剂处方中的大黄、关黄柏进行鉴别,并进行大鼠皮肤刺激试验及人体皮肤适应性考察.结果:各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及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色谱清晰,附近无杂质斑点干扰.双柏巴布剂用于大鼠和人体皮肤24 h后,给药部位未见红斑、水肿、搔痒,也未见其他异常反应.结论: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专属性、重复性好,可作为双柏巴布剂的质量控制指标.该制剂对大鼠和人体皮肤无刺激性,可安全使用.
作者:吴康郁;陈小露;王淑英;吴雪茹;吴启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初步了解采自不同生境白簕种子的形态品质特征和萌发特性的差异.方法:采集西山不同生境的种子,观察外观形态和内部构造,检测千粒重、含水量和生活力.于人工气候箱考察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于试验地对影响出苗率的播种时间(A)、覆土深度(B)和基质种类(C)运用正交试验进行筛选.结果:不同生境种子外观形态和品质特征指标存在差异.种子在光、暗条件下都能萌发,生境Ⅱ(38%水平的中度光强)种子在20℃条件下萌发率高达70.5%.正交试验筛选出佳组合为A1B1C1,即秋季播种于配土覆土深度为2cm出苗率高,出苗早且整齐.结论:不同生境种子形态和品质特征和萌发率存在很大差异,宜选择生境Ⅱ种子育苗,不同温度对萌发率影响不同,室温干藏种子当年秋季播种比次年春季播种好.
作者:肖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鹞落坪自然保护区茶鲜叶挥发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为探索高山茶区的茶叶品质和药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茶鲜叶挥发性成分.结果:从石佛香、石佛翠2个茶树品种中共鉴定出挥发物41种,其中,石佛香32种、石佛翠38种.石佛香、石佛翠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均为绿叶挥发物,石佛翠的萜烯类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多于石佛香,石佛翠的酮类物质亦多于石佛香,石佛翠还含有1种杂环化合物.结论:石佛香、石佛翠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对高山茶独特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二者挥发物的组成和比例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微量成分可能与茶树不同品种在生长过程中的防御作用相关;茶鲜叶挥发物中的功能性成分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穆丹;吴甘霖;刘正奎;陶袁;周连柱;许文文;汪佳晴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翼齿六棱菊Laggera pterodonta(DC.)Benth.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和SephadexLH-20等色谱手段分离翼齿六棱菊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翼齿六棱菊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5-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1)、3,3',5-三羟基-4',6,7-三甲氧基黄酮(2)、金腰带素B(3)、5-羟基4',7-二甲氧基黄烷(4)、5,7,4'-三羟基-3,3 '-二甲氧基黄酮(5)、洋艾素(6)、槲皮素(7)、乔松酮(8)、木犀草素(9)、芹菜素(10).结论:其中,化合物1、2、4、5、8 ~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鹿萍;乌吉木;陈丽娟;李雯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