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青皮本草考证

许茹;钟凤林;吴德峰

关键词:青皮, 炮制, 经方配伍, 本草考证
摘要:青皮是临床常用理气药,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抗氧化等药理活性.查阅历代本草著作发现,历代本草学家均认为陈皮、青皮两种药材属同一品种来源,由于成熟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药效.本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结合现代研究进展,分别从青皮品种、青皮炮制及经方配伍等方面加以考证,对青皮品种来源进行脉络疏理,对古籍中炮制方法进行考查,并通过经方配伍考证对其药效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
中药材杂志相关文献
  • 黄鳝藤的生药鉴定

    目的:对黄鳝藤药材(根和茎)进行生药鉴定,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黄鳝藤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方法对黄鳝藤药材进行生药鉴定.结果:黄鳝藤根的横切面呈偏心型,次生韧皮部纤维成群分布;有2种形态石细胞分别分布于根和茎中;得到了根和茎的薄层色谱图.结论:黄鳝藤根和茎显微特征明显,可作为该药材鉴定的参考依据,槲皮素是区分根与茎的特征性成分.

    作者:严寒静;李艺骅;张宏意;何梦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红背叶根体外抑制HCV亚基因复制子RNA表达活性部位筛选研究

    目的:筛选红背叶根体外抑制丙型肝炎病毒(HCV)复制的活性部位.方法:以HCV亚基因复制子体外培养体系CBRH7919(Jneo3-5 B)为HCV复制模型,选用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药物,观察不同浓度红背叶根总提取物、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的抗HCV作用.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CV亚基因复制子RNA拷贝数,通过Western blot检测HCV功能蛋白NS3的表达,采用CCK-8法观察药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中,乙酸乙酯部位对HCV RNA复制的抑制活性强,对NS3蛋白表达有明显干预作用,对HCV RNA表达表现出剂量依赖的抑制作用(P<0.05).其比活较初始总提取物提高5.71倍,对HCV RNA半数抑制浓度为14.60 mg/L,对CBRH7919 (Jneo3-5B)细胞半数细胞毒性浓度为40.30 mg/L,治疗指数为2.76.结论:红背叶根乙酸乙酯部位可抑制HCV的复制,为抗HCV RNA表达的活性部位,在抗HCV方面有着潜在的用途.

    作者:王启瑞;陶华明;邬刚;范钦;黄少慧;宏峰;吕志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三维培养成骨细胞系统在骨康方含药血清体外干预实验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观察骨康方含药血清对三维培养成骨细胞系统生长繁殖、矿化能力和ER-β 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成骨细胞三维培养体系在体外中药干预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体外分离成骨细胞,进行二维培养和三维培养,分别用不同浓度阴性血清培养基和药物血清培养基进行培养,使用MTT法检测成骨细胞的生长情况,茜素红染色法观察成骨细胞矿化能力,RT-PCR法检测ER-β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二维培养体系比较,骨康含药血清对三维体系下培养的成骨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更加明显;细胞ER-beta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提高;矿化能力更强.结论:三维培养系统比二维培养系统更有利于细胞功能的保持和发挥,更适合于体外中药干预研究中的作用.

    作者:赵可伟;唐菊英;肖林;潘旭枫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产地与种源对白术药材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产地环境和种源对白术药材品质的影响,为白术药材生产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指标成分(白术内酯Ⅰ)含量比较和HPLC指纹图谱法结合相似度分析(夹角余弦值、Pearson相关系数)与主成分分析(PCA),以苍术为对照,分析了不同产地栽培的白术药材和同地栽培的不同种源的白术药材.结果:浙江磐安产白术的白术内酯Ⅰ含量显著高于安徽毫州产,不同产地种源的白术药材中白术内酯Ⅰ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相似度分析和PCA结果一致,全部样品聚成3类:浙江磐安栽培的所有种源的白术、安徽毫州栽培的白术、浙江磐安栽培的苍术;前二者的相似性更接近,而苍术与前二者的差异较大;引种到磐安栽培的外地种源白术与磐安本地白术没有明显差异.结论:白术药材质量主要受产地环境的影响,种内遗传变异对整体化学相似性没有明显作用,但对白术内酯Ⅰ的含量仍有显著影响.在白术药材生产中要更加重视产地对白术药材品质的影响,尤其要避免白术与苍术的种源混淆.

    作者:杨舒婷;龚华栋;赵云鹏;陈斌龙;傅承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基于UPLC-TOF/MS的苍耳子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建立测定苍耳子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UPLC-TOF/MS分析方法.方法:运用UPLC-TOF/MS分析技术,进行梯度洗脱分离,洗脱液不经紫外检测器直接导入质谱系统,采用ESI离子源,进行正负离子扫描,采集两种模式下的UPLC-MS图谱,通过Masslynx V4.1数据分析软件,进行色谱峰的提取和匹配,依据元素组成分析参数确定分子式.结果:从苍耳子的水提取物中确定了33个离子峰,通过对照品比对和元素组成分析检索,对其中11个离子峰进行化学成分的归属.同时对苍耳子各离子峰进行了药材部位归属,22个来源于苍耳子刺,31个来源于去刺苍耳子,其中20个为共有的离子峰.结论:该研究建立的UPLC-MS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同时对苍耳子中的各化学成分进行了药材部位归属,明确其来源,为苍耳子中的有毒化学成分以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刘树民;曹敏;武斌;卢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不同规格三七挥发性成分研究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规格三七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研究不同规格三七挥发性成分.结果:三七虽然规格不同,但萜烯类化合物所占比重较大,且以α-愈创木烯含量为高,不同规格三七所含的化合物因种类、含量和数量而异.结论:萜烯类化合物是三七挥发油中起主要药效作用的物质,其中成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李丽明;任斌;郭洁文;邓志军;刘若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HPLC测定舒肝宁注射液中绿原酸的含量

    建立HPLC测定舒肝宁注射液中绿原酸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条件:WELCHROM C18柱(4.6 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10∶90),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27 nm.结果:绿原酸在0.01035~0.1035 mg/mL(r =0.9999)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73%,RSD为1.27%(n=9);舒肝宁注射液中绿原酸的含量范围为0.031~0.061 mg/mL.结论:该含量测定方法稳定性、重现性好,可为进一步探究其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不同批号舒肝宁注射液中绿原酸的含量有差异.

    作者:曲彩红;孟小斌;罗宇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川乌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目的:研究川乌中总生物碱的提取方法与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川乌总生物碱的含量,对总生物碱的提取方法进行考察,优选出佳的提取方法,并采用该方法测定不同产地川乌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不同提取方法总生物碱的提取率由大到小分别为:缓冲盐提取法>酸水提取法>乙酸乙酯-异丙醇提取法>乙醚-三氯甲烷提取法,不同产地川乌总生物碱的含量在6.4331 ~9.5 013 mg/g之间.结论:川乌总生物碱含量差异较大,具有一定地域性,缓冲盐提取法提取其总生物碱效果佳.

    作者:区炳雄;邓广海;罗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康复新液对大鼠胃溃疡病理瘢痕形成的影响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对乙酸所致SD大鼠胃溃疡动物模型病理瘢痕影响.方法:用乙酸建立SD大鼠胃溃疡模型,观察康复新液对模型大鼠胃组织中生长激素(GH)、羟脯氨酸(Hyp)、透明质酸酶(HAase)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康复新液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的溃疡指数、胃组织GH及Hyp水平(P<0.01或P<0.001).结论:康复新液能阻止慢性胃溃疡病理瘢痕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生长激素(GH)、羟脯氨酸(Hyp)的合成和表达,优化成纤维细胞功能有关.

    作者:苏金仁;陈瑾;黄秀深;沈永梅;谭瑾;增陈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ICP-MS法测定广升麻中18种元素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广升麻药材中铍、铝、铬、锰、镍、铜、砷、硒、钼、银、镉、锡、锑、钡、镝、汞、铊和铅18种元素的方法.方法:样品经微波消解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测定18种元素的含量,并进行方法学研究.结果:18种元素校正曲线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符合痕量分析要求.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为广升麻药材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肖浩;严小红;江英桥;侯惠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滇西乌头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滇西乌头Aconitum bulleyanum Diel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现代色谱技术对滇西乌头三氯甲烷层浸膏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滇乌碱(1)、crassicaudine(2)、黑乌弱碱(3)、查斯马克宁定(4)、草乌甲素(5)、大渡乌碱(6) 、β-谷甾醇(7).结论:其中,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袁梅;马晓霞;杨树德;周志宏;杨竹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地肤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地肤Kochia scoparia(L)Schrad.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化学成分,根据波谱数据确定化学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鸢尾苷元(1)、红车轴草素(2)、5,2’-二羟基-6,7-亚甲二氧基异黄酮(3)、iriflogenin (4)、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阿魏酸(6)、N-trans-feruloylmethoxytyramine(7)、N-trans-feruloyltyramine(8)、豆甾醇(9)、齐墩果酸(10)、β-谷甾醇(11)、胡萝卜苷(12).结论:其中,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卫;张晓霞;刘昌发;宋瑞丽;王晶晶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广藿香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反相C18柱色谱等分离,运用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广藿香地上部分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百秋李醇(1)、广藿香酮(2)、木栓酮(3)、表木栓醇(4)、齐墩果酸(5)、齐墩果酸甲酯(6)、5α-豆甾-3,6-二酮(7)、豆甾-4-烯-3-酮(8)、β-谷甾醇(9)、藿香黄酮醇(10)、5-羟基-3,3’,4’,7-四甲氧基黄酮(11)、(-)-愈创木基丙三醇(12)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3).结论:其中,化合物6、7、8、12和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周勤梅;彭成;李小红;郭力;熊亮;林大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双柏膏防治粉碎性Colles骨折手法整复术后早期手部肿胀的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双柏膏外敷防治粉碎性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后早期手部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Colles粉碎性骨折患者经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每天应用双柏膏外敷患肢手部8小时,持续7天.肿胀疗效评定:分别于骨折复位固定后的前7天按局部肿胀分级标准进行评级.结果:复位后第1、2天两组患手肿胀无差异,第3天至第7天治疗组比对照组的手部肿胀程度有显著改善.治疗组未见有皮肤过敏者.结论:双柏膏有助于防治粉碎性Colles骨折后早期患手肿胀,不影响骨折固定效果,有利于手指关节的功能早期锻炼.

    作者:陈民;高彦平;王寰;李腾辉;李嘉;刘向前;黄广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分枝虫草菌丝体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对分枝虫草菌丝体生长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考察不同温度、pH值、碳源、氮源和碳氮比下分枝虫草菌丝体的生长情况.结果:分枝虫草菌丝体生长的佳温度为25℃,初始pH为5.0 ~7.0,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佳氮源为酵母浸膏,佳碳氮比是24∶1.结论:通过本研究,得到分枝虫草菌丝体生长的佳条件,为分枝虫草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作者:林敏;林群英;宋斌;黄浩;李泰辉;沈亚恒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利用RSLC建立地骨皮药材的特征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地骨皮药材的超快速液相色谱(RSLC)特征指纹图谱,检验地骨皮来源品种的成分区别,控制地骨皮商品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C1s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0.1%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柱温为40℃,检测波长315 nm.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特征图谱相似度分析3种方法对不同产地的地骨皮药材进行评价.结果:建立了地骨皮药材的RSLC特征指纹图谱,标定了14个共有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地骨皮药材2个来源品种枸杞和宁夏枸杞之间仅在含量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含化合物的种类差别不大.结论:本研究建立地骨皮药材的特征指纹图谱,特征性和专属性强,且方法快速、简便、可靠,有助于深入评价地骨皮药材质量.

    作者:赵晓玲;姚霞;张鑫瑶;马培;何春年;彭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传统炮制与现代加工方法对罗仙子抑菌及抗炎作用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传统炮制与现代加工方法对罗仙子抑菌及抗炎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为实验对象,比较传统炮制及现代加工制品的抑菌及抗炎作用.结果:现代加工制品的抑菌抗炎作用优于传统炮制品.结论:现代加工工艺能够有效的保护罗仙子中抑菌及抗炎物质的活性.

    作者:褚夫江;金小宝;许银叶;吴玉萍;刘文彬;朱家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益气活血法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研究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药对黄芪丹参对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尿蛋白、肾功能、肾小管重吸收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单次大剂量(55 mg/kg)腹腔注射,诱导大鼠糖尿病肾病(DN),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成模型组、益气活血组(黄芪和丹参注射液给药组)、格列喹酮组,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于给药第6周尾静脉注射FITC-BSA,取各组大鼠的尿液检测24 h尿蛋白量,血液测定血糖、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血清甘油三酯及血清总胆固醇;取肾脏制成组织匀浆测定LPO、SOD、GSH-Px和高级糖基化终产物(AGEs),肾脏石蜡切片用于PAS、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血糖、24 h尿蛋白量、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血清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均显著增加,肾组织中LPO和AGEs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GSH-Px和SOD的活性显著下降(P<0.05).益气活血药对可显著降低DN大鼠24 h尿蛋白量(P<0.01),显著降低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血清甘油三酯和血清总胆固醇的水平(P<0.05),并可以降低DN大鼠肾组织中LPO和AGEs的含量(P<0.05),升高GSH-Px的活性(P<0.05).肾脏切片染色结果显示益气活血药对可显著改善糖尿病肾脏肾小管的病变,并提高肾小管对FITC-BSA的重吸收能力.免疫组化结果表明黄苠丹参合用可以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megalin表达.结论:益气活血法治疗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的病变,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肾脏组织的抗氧化活性,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megalin表达有关.

    作者:尹娟娟;杨晔;王庆保;李云;尹登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草决明对临床MRSA菌株毒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草决明对MRSA菌株的色素产生及毒力表达影响,寻找抑制毒力表达的基因靶标,探讨草决明的药理作用及MRSA菌株的毒力变化机制.方法:草决明采用水提和醇提法,用血浆凝同酶实验、光密度测定技术、抗过氧化氢实验观察草决明对不同组MRSA菌株的作用,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各毒力表达基因及调控基因变化.结果:12.5、3.125 μg/mL的草决明水提液和醇提液不影响MRSA菌的生长,草决明提取液降低了MRSA菌色素合成及血浆凝固酶表达,MRSA菌抗氧化能力降低;MRSA菌分别受水提液及醇提液处理后,溶血素活性出现分离现象;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抑制毒力表达的基因靶标为agr,但溶血素基因不受其调控.结论:草决明通过基因靶标agr降低了MRSA菌的部分毒素表达,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小红;刘强;娄强;卢峰;黄红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三黄汤”对艾滋病患者CD45RA阳性淋巴细胞及CD95阳性淋巴细胞的影响

    目的:研究中药“三黄汤”对艾滋病患者CD45RA阳性淋巴细胞及CD95阳性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30例艾滋病期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基线以及治疗3、6、9、12个月末CD45 RA+淋巴细胞数、CD95+淋巴细胞数/CD45RA+淋巴细胞数百分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观察时间点CD45 RA+淋巴细胞计数分别较同组的基线水平显著升高,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观察时间点CD95+/CD45RA+分别较同组的基线水平显著下降.在第9个月末和第12个月末时,治疗组CD45RA+淋巴细胞数升高程度、CD95+/CD45RA+百分比下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三黄汤”能够通过增加CD45RA+淋巴细胞及降低CD95+/CD45RA+百分比改善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洪仲思;陈奕伸;杨璋斌;张坤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药材杂志

中药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