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花丹参总丹参酮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实验研究

朱海林;张大伟;孙隆儒;程艳娜;吴凯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白花丹参, 总丹参酮, 血栓素, 内皮素
摘要:目的:探讨白花丹参总丹参酮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LC/UV/MS对白花丹参总丹参酮的主要成分定性分析.采用大鼠股动脉注射月桂酸溶液造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观察用药前后大鼠的体征、病理变化以及血清中TXB2、6-K-PGF1α、ET含量.结果:白花丹参总丹参酮类化合物能明显减轻模型大鼠患肢病变程度和范围,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血管内血栓形成范围,并能降低血清中TXB2、ET含量,升高6-K-PGF1α含量.结论:白花丹参总丹参酮对血栓闭塞性脉炎大鼠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与增强血管的抗血栓功能,减轻血管壁炎症反应有关.
中药材杂志相关文献
  • 柔毛冠盖藤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柔毛冠盖藤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溶剂萃取、硅胶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其理化性质、1H-NMR和13C-NMR等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β-谷甾醇(2)、伞形花内酯(3)、胡萝卜苷(4)、茵芋苷(5).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邹菊英;陈胜璜;李琴雯;欧阳文;陈汉骏;王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中药及天然药物中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第三大疾病,而中药和天然药物中存在大量抗糖尿病有效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皂苷类、萜类、不饱和脂肪酸类等等,本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中药和天然药物中存在的抗糖尿病活性成分作一综述.

    作者:贾安;杨义芳;黄涛;孔德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硫磺熏蒸前后菊花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目的:建立菊花药材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并对硫磺熏蒸前后菊花药材的指纹图谱进行分析比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Waters C18(250mm× 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35℃,检测波长268 nm.结果:测定未经硫磺熏蒸和经过硫磺熏蒸的菊花药材样品共11批,建立了菊花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确立12个共有峰,并且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11批样品进行分析比较.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硫磺熏蒸前后菊花药材的质量评价与控制.

    作者:刘晓;蔡皓;马晓青;裴科;蔡宝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银杏内酯B注射液Beagle犬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Beagle犬静脉滴注银杏内酯B注射液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LC-MS法测定银杏内酯B经时血药浓度,采用DAS 2.0实用药代动力学程序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Beagle犬单次静脉滴注低、中、高三个剂量银杏内酯B注射液,银杏内酯B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分别为0.444、1、1h,Cmax均值分别为0.764、3.024、11.013 rg/L,AUC0-1均值分别为1.007、3.644、16.646 mg·h/L.结论:各剂量组血药浓度试验数据经拟和优度分析,药物消除符合二室模型,AUC0-1 、AUC0-∞、Cmax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均呈剂量依赖性的正比关系,体内动力学过程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

    作者:张现涛;焦豪妍;索其良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石斛合剂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降糖作用及其对胰岛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石斛合剂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降糖作用和胰岛细胞凋亡影响.方法:大鼠高脂高糖饲养1个月后腹腔注射低剂量STZ (30mg/kg)诱导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继以石斛合剂(5、10、20g/kg)灌胃治疗,测试其降糖活性作用,用组织病理学技术观察胰岛细胞的形态结构,用MTT法和Annexin V/PI法检测胰岛细胞凋亡.结果:石斛合剂具有显著的降低血糖、血脂和糖化血清蛋白作用,可显著改善STZ造模大鼠胰腺组织结构功能,使治疗组的凋亡胰岛细胞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石斛合剂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具有的降糖作用以及保护和修复胰腺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作者:黎同明;邓敏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禁食治疗肥胖型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短期禁食对肥胖型糖耐量异常患者的疗效.方法:肥胖型糖耐量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禁食治疗,对照组用短期禁食治疗,连续观察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PG)、OGTT服糖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重、体重指数(BMI)、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组FPG、2hPG、FINS、HOMA-IR、体重、BMI、血脂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药联合短期禁食能使肥胖型糖耐量异常患者FPG、2hPG、FINS、HOMA-IR水平降低,体重、BMI下降,降低血脂,从而有效降低血糖.

    作者:柯斌;师林;张俊杰;孟君;陈丁生;秦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正交试验优化桑寄生黄酮的提取工艺

    目的:优化桑寄生总黄酮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桑寄生总黄酮的含量为综合指标,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4个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佳提取工艺为:50%乙醇、料液比1∶30、70℃下提取2.0h,平均得率为5.45 mg/g.结论:该工艺合理,稳定可行,可为桑寄生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确定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张志东;林少珠;吴晓松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响应曲面法优化参芪颗粒的提取工艺

    目的:采用响应曲面法优选参芪颗粒提取工艺.方法:以乙醇量、乙醇浓度和提取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以人参皂苷Rg1和黄芪甲苷含量为评价指标,用响应曲面法选择提取工艺的佳条件.结果:佳提取工艺为加入15倍量83%乙醇、提取2次、每次110 min.结论:用响应曲面法优选参芪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简便,预测性好.

    作者:刘惠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细薄星芒海绵总萜烯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

    目的:研究细薄星芒海绵总萜烯(STS)对多种肿瘤细胞株体内、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用MTT法、体内用中空纤维法分别检测细薄星芒海绵总萜烯STS对不同肿瘤细胞株在体外培养和裸鼠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体外MTT实验中,STS对HL-60(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549(人肺腺癌)、Ls-174T(人结肠癌细胞)、HeLa(人宫颈癌细胞)、BeL-7404(人肝癌细胞)、BcaP-37(人乳癌细胞)、MCF-7(人乳癌细胞)、3AO(人卵巢癌细胞)、SGC-7901(人胃腺癌)、786-O(人肾癌细胞)等细胞株均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IC50在0.06 ~2.07 mg/L.中空纤维实验进一步证实STS对于裸鼠体内生长的HT-29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也具有较好的抑制率,其大抑制率可达到50%.结论:STS在体内、外对多种肿瘤细胞株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佳佳;巫军;林厚文;王开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竹节参总皂苷预处理对冠脉结扎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

    目的:研究竹节参总皂苷预处理对冠脉结扎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竹节参总皂苷组;治疗组大鼠给予竹节参总皂苷,预防性给药7d后,行结扎大鼠冠状动脉术制作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模型,术后12 h进行大鼠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检测,然后取血进行血液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分析;取心脏,分别进行心肌组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和HE染色.结果:竹节参总皂苷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对抗冠脉结扎诱导的心电图T波降低,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肌缺血性损伤;降低血清中CK、LDH活性和MDA含量,增加血清中SOD、CAT活性.结论:竹节参总皂苷对冠脉结扎致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抗氧化损伤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贺海波;许佳;徐媛青;王洪武;狄国杰;李守超;孙志伟;何毓敏;张长城;袁丁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黄芩苷及其磷脂复合物、自微乳的Caco-2细胞跨膜转运研究

    目的:比较黄芩苷(BA)、黄芩苷磷脂复合物(BA-PC)及黄芩苷磷脂复合物的两种自微乳给药系统(BA-PC-SMEDDS),即BA-PC-NS-SMEDDS(不含天然乳化剂)、BA-PC-NE-SMEDDS(含天然乳化剂)的吸收特性,预测其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能力.方法:采用Caco-2细胞模型进行BA、BA-PC及BA-PC-SMEDDS的转运研究,HPLC色谱法测定BA含量.结果:BA的转运速率和Papp.值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药物很可能为被动吸收机制;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的转运速率和Papp值呈下降趋势.当加入P-gp抑制剂后,BA外排率(ER)由2.07降为0.48,减少了76.8%,证明BA为P-gp底物.BA、BA-PC及BA-PC-SMEDDS在90 min以前转运量无明显增加(P>0.05),而90min之后,BA-PC及BA-PC-SMEDDS的转运量较BA有显著性增加(P<0.05),转运3h时,累积转运量及Papp值的大小依次为:BA-PC-NS-SMEDDS>BA-PC-NE-SMEDDS>BA-PC>BA,并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BA-PC或BA-PC-SMEDDS吸收方向的P.值均明显大于加入P-gp抑制剂(维拉帕米)的papp值(P<0.05).结论:PC促进了BA的跨膜转运,PC-SMEDDS相结合使转运效果进一步增强(P<0.05),其中,BA-PC-NS-SMEDDS促吸收的效果较BA-PC-NE-SMEDDS更显著(P<0.05).

    作者:陈莉;龙晓英;黄嗣航;吴慧仪;潘素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金钮扣止咳、化痰及平喘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金钮扣水提物及醇提物止咳、化痰及平喘作用.方法:采用豚鼠枸橼酸引咳法、小鼠气管酚红法、豚鼠组胺和乙酰胆碱致喘法,观察金纽扣水、醇提物低、中、高剂量(4.28、8.56、17.12g/kg)的止咳、化痰及平喘作用.结果:水提物高剂量和醇提物中、高剂量均能延长咳嗽潜伏期和减少咳嗽次数.水和醇提物中、高剂量均能增加酚红分泌量.在平喘实验中,水、醇提物各剂量组的哮喘潜伏期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纽扣水、醇提取物具有止咳和化痰疗效,均无平喘作用,但醇提取物止咳和化痰疗效优于水提取物.

    作者:冯承恩;黄庆芳;房志坚;梅全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黄芩苷壳聚糖微粒的构建及与乳膏体外经皮扩散行为的比较

    目的:构建黄芩苷壳聚糖微粒,并与黄芩苷乳膏体外经皮扩散行为进行比较.方法:采用中和法构建微粒,正交试验法优化构建条件;利用Franz扩散池进行微粒与乳膏体外经皮扩散行为的比较.结果:微粒的佳构建条件为:药物/材料比(1∶3),壳聚糖浓度2 ng/mL,反应10 min,包封率与载药量均达60%以上;微粒与乳膏经皮扩散36 h后,药物累积扩散百分率分别为4.04%和30%,皮层药物百分含量分别为0.11%和0.14%(n=3)且无统计学差异(W=7,P=0.127).结论:采用中和法构建黄芩苷壳聚糖微粒,简便易行;且皮肤给药时具有局部药物贮库和一定的缓释的作用.

    作者:王欢;蔡宇;韩海;王波栋;黄裕杰;于荣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不同加工方法对亳菊黄酮类成分含量影响

    目的:通过测定毫菊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和金合欢素的含量,考察加工方法对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phenomenex,synergi Fusion-RP色谱柱(5 μm,4.6 mm ×250 mm),0.1%磷酸水-甲醇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50 nm.结果:不同加工方法对毫菊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和金合欢素含量有明显的影响.结论:不同加工方法对毫菊的黄酮类成分有较大影响,产地加工时应注意烘干的温度.

    作者:金传山;吴德玲;俞年军;陈慧芳;王桐生;张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黄连配伍吴茱萸后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变化

    目的:考察黄连与吴茱萸不同配伍比例对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的影响.方法:在优化的RP-HPLC条件下进行分析,比较色谱图.结果:左金丸中吴茱萸碱的溶出率比反左金丸及吴茱萸单煎时均显著升高,吴茱萸次碱在水提物中不能检出;黄连生物碱的相对峰面积随吴茱萸比例的增加呈线性下降.结论:吴茱萸可使黄连中生物碱的溶出率下降;左金丸配伍(黄连∶吴茱萸=6∶1)有利于吴茱萸碱的溶出.

    作者:彭求贤;蔡红兵;史珏;彭江丽;莫志贤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大黄炮制新方法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研究

    目的:建立简便、快捷、实用的大黄炮制新方法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以黄酒为溶剂,采用喷雾、闷润、60 - 70℃烘干的方式,对大黄进行了炮制研究.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炮制品及多种大黄中的总大黄酚和大黄素以及游离大黄酚和大黄素的含量.结果:大黄炮制新方法简便、快捷、实用.炮制品中游离大黄酚和大黄素的含量高达80%.结论:本研究为大黄炮制提供了新方法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标准.

    作者:王智森;韩桂茹;高飞;安丽娜;纪玉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HPLC法同时测定虎杖根中4种蒽醌类成分的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虎杖根中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4种葸醌类成分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5:15),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430 nm,柱温为30℃.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4种蒽醌类成分有很好的分离度,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进样量分别在0.0746~0.6714μg(r1 =0.9996)、0.1156~1.0404 μg(r2 =0.9999)、1.4100~12.6900 μg(r3 =0.9999)、0.6460 ~0.5814 μg (r4 =0.9997)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依次为102.0%、98.3%、96.0%和99.6%,RSD为1.8%、2.1%、2.0%和1.5%.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虎杖根中大黄酸、大黄索、大黄酚、大黄素甲醚4种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作者:罗建明;黄清松;李桃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复方石栗喷雾剂抗炎、镇痛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复方石栗喷雾剂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法、大鼠足趾肿胀法、热板致痛法和小鼠扭体法研究复方石栗喷雾剂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抗炎试验表明,高、中剂量复方石栗喷雾剂能显著降低由二甲苯所致试验小鼠耳廓的肿胀程度(P<0.01)和抑制由角叉菜胶溶液引起的试验大鼠足跖肿胀(P<0.01),显示出很好的抗炎作用;镇痛试验表明,高、中剂量复方石栗喷雾剂能显著增加热板法试验小鼠的痛阈值(P<0.05或P<0.01),减轻醋酸对试验小鼠内脏所致的疼痛(P<0.05或P<0.01),显示出较强的镇痛作用.结论:复方石栗喷雾剂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且与剂量有一定关系,其镇痛作用机理可能与其缓解外周神经的紧张有关,与其抑制炎性介质渗出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吕本强;王克刚;郭亚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紫苏”和“白苏”的本草学研究

    通过对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名称、产地、功效、基原植物四方面进行本草考证,认为“紫苏”与“白苏”只是种内形态差异,在植物分类学上应命名一种;但颜色的差别可以作为传统鉴定的方法之一,选择色紫者入药.为“紫苏”和“白苏”的植物学命名和紫苏的正本清源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韩碧群;彭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蛹虫草子实体中多糖含量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

    目的:选择一种准确、稳定、简便的蛹虫草子实体多糖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蒽酮-硫酸法和地衣酚盐酸法测定蛹虫草子实体中多糖含量,分别对三种测定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进行比较.结果:地衣酚-盐酸法测定蛹虫草子实体多糖含量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优于其余两法.结论: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准确,可用于蛹虫草子实体中多糖的含量测定.

    作者:张琳;邓贵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中药材杂志

中药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