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雪峰
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实戢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实践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突与困惑.由于妇产科服务对象是女性,并且在护理中存在许多不安全臆患.现就妇产科护理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的对策.
作者:秦伟;王静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比较胃癌术后肠内、肠外营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胃癌全胃切除病人28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对照组)12例,术后接受外周睁脉营养;Ⅱ组(试验组)13例.术后24h开始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治疗(连续7天).两组基本等热量,并对两组病人术前、术后进行营养状态评价,比较术后肠功能恢复及住院费用等.结果:试验组病人术后体重及营养状态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普,两组差异显著(P<0.01).而且试验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胃切除术后经空肠造口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不仅安全、可靠、简便、经济,而且能有效地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
作者:许小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相关粘附因子动态变化的免疫学机制及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P-选择素(p-se-lection)、E-选择素(E-selection)造成损伤的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再灌注(MCAO)模型,分为再灌注后3h、6h、12h、24h和48h共5个时间点,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相关粘附因子ICAM-1,P.E-选择素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脑缺血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ICAM-1、P-selection、E-selection的蛋白时空表达规律.结果:本研究表明粘附因子ICAM-1,P.E-选择素mRNA在脑缺血3小时后在缺血侧皮层和纹状体开始表达增加,免疫组化证实ICAM-1,P.E-选择素蛋白表达在毛细血管与mRNA表达区域基本-致,不同的是其表达高峰后移.与粘附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相同区域出现星型胶质细胞反应.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对缺血区ICAM-1.P-selection.E-selection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从而促进了粘附因子介导的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侵润所引起的炎症级联反应.
作者:刘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所致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对象和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共128例,男性72例,女性56例,其中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56例,按临床轻中重分类标准分为:轻度30例,中度45例,重度53例,比较不同组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治疗方案分为:治疗组32例(药物治疗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24饲(药物治疗),根据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轻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为3.33%,中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为8.89%,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为20.8%.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为41.7%.有效率为25.0%.显效率为12.5%.无效率为20.8%,总有效率为79.2%;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为43.8%,有效率为28.1%.显效率为25.0%,无效率为3.1%,总有效率为96.9%.结论:不同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程度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不同,重度的发生率高(P<0.01);药物治疗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疗效优于药物治疗(P<0.01).
作者:热汗古丽·努尔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自凝刀微创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分析我院98例接受自凝刀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中肌壁问肌瘤63例,浆膜下肌瘤11例,黏膜下肌瘤19例,宫颈肌瘤5例.结果:术后1、3、6月进行随访,总有效率迭93.88%,其中黏膜下肌瘤及宫颈肌瘤达100%.结论:自凝刀微创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易被患者接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毅;刘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weinthrombosis,DVT),是周围血管病中的常见病,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我院自2000年12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176例,采用中药以桃红四物汤为主加减的自拟方通脉方,结合西药治疗取得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孙莹;赵刚;李令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多无特殊的临床表现,诊断困难.易误诊.我院2001年1月~2007年5月共收治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82例.误诊36例.其中无明显外伤史16例,均为老年人,误诊率较高.
作者:李兆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产后24h内出血超过500ml者为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可危及产妇健康甚至生命.是产妇死亡四大原因之一.因此,产后出血的预防性护理是产科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徐美贤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正确运用气囊助产术不仅可以明确缩短产程,降低母婴并发症,转化某些难产为顺产,还可以解决产科疑难问题.
作者:董玉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相关创伤性因素,在伤后早期做出颅脑外伤患者出现继发性脑梗塞的危险性判断.方法:回顾性统计近两年18例确诊为外伤性脑梗塞的病例和18例未发生脑梗塞的病例的创伤性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相关因素.结果:脑疝、旋转伤、SAH和血糖水平与出现脑梗塞有关,而且均为正相关.结论:通过病人脑疝、旋转伤和SAH、血糖水平可以判断病人的出现继发性脑梗塞的可能性.
作者:陈家玉;梁树立;曾啸雄;陈鹏;李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胸或胸腹部因创伤发生膈肌破裂.腹腔脏嚣进入胸腔者为创伤性膈疝.我院从2006年01月~2008年03月共收治创伤性膈疝17例.
作者:张宏宇;周东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中药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银翘桑菊饮(银花、连翘、桑叶、菊花、黄芩、桔根、枇杷叶、牛子、薄荷、芦根、竹叶、甘草)治疗本病120例,并设对照组对比(抗病毒或抗生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2%,对照组有效率78.2%,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和有效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功效.
作者:薛蓉;李明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解脲脲原体(Mh)和人型支原体(Mh)是引起性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对患者生殖健康危害严重.2004年10月~2007年10月,我院对91例性病患者支原体感染及其药敏进行检测、研究.
作者:李淑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固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所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要表现的关节病变,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近年来,中医在治疗骨性关节炎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治疗手段多样化,发现了许多有益的方药和治疗方法,在减轻症状、调整体质、延缓或消除病因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成雪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效果,并对其适应症、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等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对我院29例经内镜下碘液染色.超声内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3、6、12月,以后每年复查内镜,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在29例行EMR治疗的病人,共切除标本32块,大小在0.5×0.5-2.0×2.5cm之间.完全切除27例(93.1%),不完全切除者2例(6.9%).后者经再次碘染色确定残余病灶,应用氩离子凝固术(APC)处理.有5例(16.9%)术后有少许渗血.局部喷洒肾上腺素盐水夏用钛夹封闭创面均止血成功,无1例发生食管穿孔及狭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29例患者中3例(10.3%)复发,1例为早期食管癌,2例为癌前病变,均再次内镜下切除成功,29例患者全部生存.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是一种相对简单,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小茜;孙广洪;孙秀娥;王燕;李蕾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桂枝茯苓丸出自后汉·张仲景之<金匮要略>.方由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芍药组成.本文将临证近10年采用该方加味治疗,多种妇科疾病,疗效显著.
作者:李士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惊厥是儿科多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掌握快速急救方法,可挽救患儿生命.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方法:近两年来门诊收治37例患儿,将发作时的急救过程与止痉后的处理进行总结报告.结果:此病从发作止痉后处理以及预防预后需医护工作人员和家长密切配合.结论:小儿惊厥急救及时一般不会导致脑部损害,留下瘫痪、失语、痴呆等后遗症.
作者:宋春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直肠前突为直肠前壁囊袋状向前突出,是女性常见病,直肠前壁由直肠阴道隔支持,该隔主要由骨盆内筋膜组成,内有耻骨直肠的中线交叉纤维组织及会阴体.本文就直肠前突的临床诊治体会进行探讨.
作者:赵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该文对1996年~2005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3例腮腺血管瘤治疗结果进行了观察,其中采用超声电生化场效应疗法治疗32例,注射疗法23例,口服激素疗法9例,各级比较结果显示,超声电生化场效应疗法法有效率(93.55%)明显高于注射疗法(21.74%)口服激素疗法(11.11%)疗效确实,治疗过程中无出血、治疗后无疼痛、无明显后遗症,安全可靠,适应各年龄组及各型病例,且操作简便,是腮腺血管瘤的理想治疗方法.
作者:杨明章;梁亚亮;黄玉春;欧阳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系列检测80例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指标(AT-III)、纤溶指标(PLG、D-Dimer)并与同期正常对照进行比较,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雏蛋白原(FIB)均采用凝固比浊法测定.血小板(PLT)用美国AB-BOTT CELL-DYNl600型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发色底物法检测项目:AT-III、PLG;免疫比浊法检测项目:D-Dime 结果:肝硬化组 PT、TT、AP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FIB、PLT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5).系统中的AT-III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纤溶系统中的PLG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抗凝活性下降,存在着纤溶;各指标可用于评价肝脏损伤,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病时造成的凝血障碍,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时纠正凝血障碍.减少肝硬化患者的出血危险性.并且有助于判定病情预后,对肝硬化出血的抢救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晓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