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伤去瘀口服冻干颗粒中丹酚酸B稳定性研究

刘东文;蔡丽云;李子鸿;李怀国

关键词:新伤去瘀颗粒, 丹酚酸B, 稳定性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光照、高温条件下对新伤去瘀口服冻干颗粒中丹酚酸B稳定性的影响并预测其保质期,为制剂临床应用和贮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 HPLC法对丹酚酸B进行含量测定,考察光照、温度对新伤去瘀口服冻干颗粒中丹酚酸B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新伤去瘀口服冻干颗粒在光照(4000Lx)下30 d内,丹酚酸B含量无变化;采用高温加速实验法预测制剂有效期为1.67 y.结论:新伤去瘀口服冻干颗粒对光照稳定,加速实验预测有效期为1.67 y.
中药材杂志相关文献
  • 秦艽中龙胆苦苷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优选出秦艽中龙胆苦苷的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溶剂浓度、溶剂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龙胆苦苷提取率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结果:所考察的因素中,对秦艽中龙胆苦苷提取率的影响程度为:提取次数>溶剂浓度>溶剂用量>提取时间;佳工艺为:用10倍量70%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1.5 h.结论:本提取工艺可行,可为充分利用秦艽资源提供参考.

    作者:张兴旺;牛迎风;陶燕铎;邵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金针菇多糖对小鼠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及对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金针菇多糖(FVP)对小鼠免疫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2(IL-2)的影响.方法:MTT比色法检测细胞代谢活力,ELISA方法检测TNF-α、INF-γ、IL-2的含量.结果:FVP(200、100、50 μg/mL)可增强小鼠脾细胞及腹腔渗出细胞代谢MTT的活力,促进小鼠脾细胞分泌TNF-α、 IFN-γ、IL-2,促进小鼠腹腔渗出细胞分泌TNF-α,并且以促进TNF-α分泌作用为明显;FVP(100、50、25 mg/kg)可以提高荷S180瘤小鼠血清TNF-α、 IFN-γ的含量.结论:FVP可能通过促进小鼠免疫细胞产生TNF-α、IFN-γ、IL-2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

    作者:常花蕾;雷林生;余传林;朱正光;陈娜娜;吴曙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茵栀黄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研究分析

    目的:本文综述了茵栀黄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了导致其不良反应的原因,其中注射液所含成分及质量是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应对其生产工艺加以改进,加强质量控制,提高临床应用安全性.

    作者:杜延琪;张帆;龚文菲;林敬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退热止痛散活性部位解热镇痛药效评价

    目的:研究退热止痛散活性部位的解热镇痛作用.方法:在已提取分离出退热止痛散的活性部位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药效评价.镇痛实验采用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各组动物分别灌胃给药,测定痛阈和扭体抑制率;解热实验采用脂多糖(LPS)致大鼠发热模型,各组动物分别灌胃给药,记录大鼠体温变化△T.结果: 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著提高小鼠痛阈(P<0.01),扭体抑制率阳性组、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64.89%、63.91%、61.80%和48.81%,解热实验各提取物组均能明显降低大鼠体温(P<0.01).结论:退热止痛散的活性部位具有显著的解热镇痛作用.

    作者:冯丽娟;周本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超声法提取铁皮石斛多糖工艺的研究

    目的:探索铁皮石斛多糖的超声波提取工艺条件.方法:考察提取温度、固液比、提取时间和超声频率4个因素对铁皮石斛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综合确定的优化提取工艺条件为:1∶ 30的料液比,50℃超声水浴,45 kHz超声频率,提取1.5 h,在此条件下铁皮石斛多糖的平均提取得率为15.3%,结论:超声提取法的多糖得率大于常规水提法,更加高效.

    作者:叶余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荔枝核多酚类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研究荔枝核的多酚类物质成分.方法:采用65%乙醇提取荔枝核,经系统溶剂萃取后,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以及制备薄层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荔枝核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4个多酚类化合物,分别为原儿茶醛(Ⅰ)、原儿茶酸(Ⅱ)、胡萝卜苷(Ⅲ)和(-)-表儿茶素(Ⅳ).结论:其中化合物Ⅰ、Ⅲ、Ⅳ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颜仁梁;刘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杠柳属植物中总甾体含量分析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测定杠柳属植物中甾体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以薯蓣皂苷元作为对照品,对香草醛比色法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确定比色条件为挥干溶剂后加5%香草醛-冰醋酸0.2 mL和65%浓硫酸5 mL,于70℃水浴保温40 min;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样品的佳提取条件为药材粉碎至60目,按1∶ 15料液比加入甲醇,在60℃下超声提取2次,每次10 min.薯蓣皂苷元对照品在2.327~34.904 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3),平均回收率为99.1%,RSD值为2.36%(n=6).结论:采用香草醛比色法测定杠柳属植物中总甾体皂苷含量操作简便,结果可靠.

    作者:范俊迈;钟菡;张宏;胡晓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麦芽、稻芽与谷芽的生药鉴别研究

    目的:建立中药麦芽、稻芽与谷芽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数码显微镜和红外光谱技术对3种药材进行鉴定研究.结果:3种药材粉末显微特征有显著的区别,红外图谱基本一致.结论:本实验为3种药材建立了便捷、有效的鉴别依据.

    作者:王桂香;刘惠娟;李萍;叶晓镭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酶法除南板蓝根粗多糖中蛋白质的佳工艺研究

    目的:优选南板蓝根多糖提取的佳酶法脱蛋白质工艺条件.方法:用均匀设计方法设计佳脱蛋白质工艺条件,以水解液中多糖含量为测定指标,考察pH、胃蛋白酶的用量、水解温度和水解时间4个因素对有效成分多糖提取的影响.结果:佳脱蛋白质工艺条件为pH7.0,胃蛋白酶的用量28 g/kg,水解温度50℃,水解时间4 h,水解液多糖含量为87.8%.

    作者:盛家荣;孙小兵;卜铃东;陆健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竹沥水提取方法的优选研究

    目的:探讨竹沥水提取的佳工艺.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竹沥水提取液中总酚含量,比色法测定总氨基酸含量,热浸法测定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以其为评价指标,对浸泡平衡度、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单因素优选.结果:浸泡时间为60 min,加水量为7倍,提取时间为50 min,提取次数为2次的工艺为佳工艺条件.结论:所用方法比醇提取成本降低,安全系数高,水提法适合竹沥的提取制备.

    作者:李红;刘党生;蒋晓煌;蒋孟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超声复合酶法提取天冬多糖

    目的:优选天冬多糖的佳方法和提取工艺.方法:以天冬提取液中多糖的含量和提取物得率为指标,以棉子糖为标准,考察了冷水浸提法、乙醇回流法、纤维素酶法、胃蛋白酶法、果胶酶法、复合酶法、超声法、超声复合法提取天冬多糖的优劣,确定超声复合酶法为佳提取方法.以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料液比、pH值4个因素对超声复合酶法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选.结果:得到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75∶ 2,超声时间90 min,超声功率83W,pH值5.0.结论:超声复合酶法提取天冬的产率高,是水浸提法的3.7倍,乙醇回流法的2.1倍,操作简便,工艺条件稳定.

    作者:曹渊;徐彦芹;夏之宁;田印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百蕊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研究

    目的:研究百蕊草抗炎有效部位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方法:采用多种层析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HPLC-DAD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快速定性,并结合1H-NMR、13C-NMR和ESI-MS等技术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紫云英苷(Ⅰ)、芸香苷(Ⅱ)、木樨草素7-O-葡萄糖苷(Ⅲ)、5-甲基山奈酚(Ⅳ)、芹菜素-5-O-葡萄糖-鼠李糖苷(Ⅴ).结论:其中化合物Ⅳ和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刘洋;Zahida Parveen;邓玉林;张经华;戴荣继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药用植物华南忍冬居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目的:分析药用植物华南忍冬5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化程度.方法: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扩增可分析位点.结果:10条随机引物扩增出100个可分析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87.00%.经POPGENE分析发现,华南忍冬居群平均水平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8.86%,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647,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4022,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Gst=0.3839);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8504,P=96.80%),表明地理隔离效应是导致居群间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根据遗传距离(POPGENE软件)和遗传相似系数(NTSYS-pc软件)的UPGMA聚类分析,罗浮山居群(LFS)和新兴居群(XX)先聚在一起,再与南宁居群(NN)聚成一类,而徐闻居群(XW)和海口居群(HK)聚成另一类.结论:基于华南忍冬的物种保护与资源利用,建议加强现有自然居群的就地保护,促进居群的自然更新;建立种质资源库,从中选育优良品系用于药材的规范化种植.

    作者:莫爱琼;耿世磊;张寿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亚临界水萃取技术及其在天然产物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样品预处理即亚临界水萃取技术及其在天然产物分析中的应用.方法: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亚临界水萃取技术的文献,以及加速溶剂萃取技术的相关资料,针对天然产物应用领域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理清了亚临界水萃取与加速溶剂萃取的联系,介绍了影响亚临界水萃取的因素及其在天然产物领域的应用.结论:亚临界水萃取技术是一项简单、快速、环境友好、高效率、重复性能好的萃取技术,可用于天然产物有效成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的分析前处理,更是一种有希望开发成工业化的现代中药绿色提取技术.

    作者:陈赟;李建明;章丽娟;钱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通塞脉微丸低极性成分的GC-MS分析

    目的:对通塞脉微丸低极性成分进行GC-MS分析.方法:以GC-MS结合保留时间鉴定低极性成分,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它们在样品中的相对含量.结果:微丸中50多种成分被分离,36种成分被鉴定.结论:通塞脉微丸的制备工艺是合理的,能较好地保留对脑中风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当归超临界萃取物.

    作者:李伟东;姚海峰;蔡宝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中药外洗外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外洗外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药外洗(骨十方)外敷(石膏软膏)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0例.结果:总有效率96.67%.提示:本方法对膝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的消炎镇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的疗效.

    作者:黄崇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黄连及其与肉桂药对配伍中盐酸小檗碱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目的:研究黄连药材提取物及黄连、肉桂药对提取物中盐酸小檗碱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特征.方法:灌胃给药,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体内盐酸小檗碱的组织含量,用液-液萃取的方法提取组织样品中的盐酸小檗碱.结果:两种提取物以等剂量灌胃后,相同时间点在组织中,大鼠体内黄连、肉桂药对提取物中盐酸小檗碱的组织含量大于黄连药材提取物中盐酸小檗碱的组织含量.结论:在小肠、大肠、胃、肝、肺、脾、睾丸、心、肾、子宫、胰组织中都能检测到小檗碱,特别是胃肠道系统中的组织浓度较高,表明小檗碱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

    作者:焉巧娜;张朔;张振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4种含重金属矿物中成药中酸可溶性重金属和总重金属的含量测定

    目的:比较4种含重金属矿物中成药中酸可溶性重金属和总重金属的含量.方法:采用人工胃液对制剂进行样品前处理,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分别测定含重金属矿物中成药中酸可溶性重金属和总重金属的含量.结果与结论:酸可溶性重金属含量限度可作为含重金属矿物中成药的质控指标之一.

    作者:王筱寅;罗江燕;张蓓;吴巧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乌梢蛇Ⅱ型胶原蛋白对大鼠佐剂型关节炎滑膜细胞因子的作用

    目的:观察乌梢蛇Ⅱ型胶原蛋白(tyPe Ⅱ collagen,CⅡ)对大鼠佐剂型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滑膜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限制性胃蛋白酶降解法提取乌梢蛇CⅡ,SDS-PAGE凝胶电泳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鉴定;采用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d′s adjuvant,CFA)足垫皮下注射诱导AA大鼠模型;收集滑膜细胞上清液,L929细胞毒性法检测滑膜细胞上清液中TNF-α生物活性,MTT法检测滑膜细胞上清液中IL-1β生物活性;ELISA法检测滑膜细胞上清液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提取的CⅡ分子量约为118kD~120 kD,紫外光谱吸收仪测定提取的CⅡ吸收峰为230nm,均与标准的牛鼻中隔CⅡ相符;乌梢蛇CⅡ各剂量组体外对滑膜细胞上清液TNF-α和IL-1β活性没有直接作用;乌梢蛇CⅡ中剂量组可抑制AA大鼠的滑膜细胞和派氏淋巴结共培体系上清液TNF-α和IL-1β活性(P<0.01),乌梢蛇CⅡ低、高剂量可抑制AA大鼠的滑膜细胞和派氏淋巴结(PP)共培体系上清液IL-1β活性(P<0.05);灌服乌梢蛇CⅡ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TNF-α活性下降(P<0.05);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IL-1β活性下降(P<0.05);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滑膜上清液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1);乌梢蛇CⅡ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均能抑制滑膜上清液TNF-α和IL-1β水平(P<0.01);乌梢蛇CⅡ低剂量组能显著抑制滑膜上清液IL-1β水平(P<0.01);乌梢蛇CⅡ中剂量能显著升高滑膜上清液TGF-β(P<0.01);结论:乌梢蛇CⅡ体外对滑膜细胞炎症因子无直接作用,灌服乌梢蛇CⅡ可以抑制滑膜细胞炎症因子的水平和活性.

    作者:庞捷;李娟;吴湘慧;吴贺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羟基喜树碱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质

    目的:制备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并进行初步的性质考察.方法:本文合成了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嵌段共聚物(polyethyleneglycol-polycaprolatone,PEG-PCL),用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此为载体材料,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了羟基喜树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纳米粒(HCPT-PEG-PCL-NPs),并对其进行初步的质量评价及稳定性考察.结果:制备的HCPT-PEG-PCL-NPs平均粒径为164.5 nm,多分散系数为0.14,载药量为5.49%,包封率为83.2%,ξ电位为-26.1 mV;冻干粉剂的稳定性较好,但高温环境不利于保存.结论:本文制备的纳米粒大大增加了HCPT的水溶性,是一种值得研究开发的HCPT的新剂型.

    作者:西娜;侯连兵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药材杂志

中药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