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霞;史红梅;姚丹
目的 探讨角色扮演在《人际沟通》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43名护理本科学生,在《人际沟通》实验课部分应用角色扮演,通过课前准备、角色扮演、角色分析、成绩评价、学生态度调查等分析其在本门课程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 实验课评价平均分值为(8.82±0.72)分,其中第一部分均得满分,第二部分得分偏低(平均0.62分),第三部平均得分0.92分,第四部分平均得分0.88分,第五部分平均得分0.88分,第六部分平均得分为0.90分,第七部分平均得分0.86分,第八部分平均得分为0.92分,第九部分平均得分为1.84分。结论 学生参与积极性均较高,能够认真完成角色、自评和互评,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利于本门课程的学习。
作者:温泉;郭晓霞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回输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选择腰椎内固定手术患者112例,将患者按病案号尾数奇偶性分为两组,奇数为观察组57例,偶数为对照组55例。观察组用血液回收机在术中进行血液回收回输,患者术中血细胞比容(Hct)< 30%时输自体血;对照组当血细胞比容(Hct)< 30%时输库存血。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色素Hb和血球压积Hct对照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中自体血回输量、输库血量、失血量、及代血浆用量的对照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色素Hb和血球压积Hct以及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61,1.26,0.25,0.31;P >0.05),而术中自体血回输量、输库血量及代血浆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68,7.18,1.92,3.29;P <0.05)。结论 自体血液回收回输技术可减少或不用库存血,既解决了节约用血,又减少了输血后并发症,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是脊柱手术中安全用血的佳选择。
作者:刘莉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前期人群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序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组接受为期1年的社区护理干预,包括集中教育,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运动指导,对照组进行常规指导。两组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行为改善评分,血压、体重指数测定。结果 干预组干预后行为改善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同期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8.01,18.89,21.60,9.44;t分别为21.05,20.48,10.50,5.57;P<0.01);血压、体重指数明显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同期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18,4.11,1.88;t分别为4.20,5.08,2.15;P<0.01或P<0.05)。结论 社区护理干预可降低高血压前期人群血压,对控制高血压的发病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广秀;万青;张清群;曾露 刊期: 2011年第22期
患者男,77岁,主因“右侧肢体无力、饮水呛咳3日”于8月24日以脑梗死入院,头颅核磁提示颞、顶、枕叶及基底节大面积梗死,神志处于嗜睡状态,右侧肢体肌力1级,左侧正常。因吞咽障碍给予鼻饲治疗,住院期间高热、肺部感染,痰培养提示多重耐药,医嘱予抗感染、抗凝抗血小板、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于9月10日下午17:00遵医嘱急查血气分析,按照操作流程护士进行股动脉穿刺,穿刺后常规按压,9月12日中午发现腹股沟有青紫淤斑并进行面积的描画,9月13日发现股动脉处有包块且有波动感,超声提示假性动脉瘸形成,给予绷带加压包扎5d,以后每日行超声检查一次,5d后复查超声提示假性动脉瘤好转,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护理后患者康复出院。
作者:靳红梅;常红;帅冬梅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综合性实验设计教学模式在高职康复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150名康复大专班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实验组采用综合性实验设计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结果 实验组在理论、技能考核、一项评定、三项综合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590,6.876,7.776,4.601;P<0.01)。实验组学生对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操作动手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教学效果方面满意度较高。结论 综合性实验设计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利于康复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作者:瞿礼华;言枫;张日新;柯施怀;赵露;丁雪芹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实施健康教育对眼科糖尿病患者治疗知晓率、依从性和血糖的影响。方法 将200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只进行糖尿病治疗和护理的常规解释,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运用宣教卡、宣传册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两组患者住院1周后通过口头询问进行笔录问卷统计治疗知晓率,出院时进行治疗依从性和异常血糖发生率的统计。结果 眼科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后,其相关知识知晓率及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21.23,P<0.05),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01.288,20.195;P<0.01或P<0.05)。结论 实施健康宣教能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眼科糖尿病患者各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治疗依从性,同时能有效降低患者住院期间高血糖及低血糖的发生率。
作者:付艳;张学云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变应性鼻炎患者皮肤点刺试验中的应用。方法 将2009年1-11月3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对照组,行皮肤点刺试验时给予常规护理,2010年1-11月30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实验组,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时给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18,P<0.01)。结论 舒适护理应用于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中,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疼痛。
作者:邓惠严;张延平;张晓强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护理管理及配合方法,达到规范化、流程化的要求,以提高整体护理质量,防止术中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针对心血管病“一站式”杂交手术的特点,建立杂交手术环境,制订术中应急预案和配合流程,规范术前准备、术中配合要点,掌握体外循环的配合技术等。结果 7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桡动脉穿刺失败后压迫止血,未给予加压包扎,术中因肝素化导致穿刺点出血,经紧急处理后患者转危为安。结论 建立新兴的手术环境,制订出规范化、流程化的管理措施,对提高手术配合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廷静;李雪;陈金华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护理对策。方法 本组320例患者实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护理人员分别在心率控制、屏气训练、静脉穿刺等方面给予护理配合。结果 本组320例患者309例顺利完成检查,6例因心率快形成运动尾影重做,5例因呼吸影响致造影检查失败,其余均成功。结论 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过程中有效的护理可使患者积极配合,提高检查的成功率。
作者:靳霞;史红梅;姚丹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生活方式,通过护理干预使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方法 将60例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编号,用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入院时进行生活状态的评估。对照组进行常规疾病健康宣教;观察组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强化指导,患者出院后,采用电话随访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后饮食、生活方式及血尿酸水平。结果 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饮食、运动、戒烟、控酒、体重及血尿酸水平较干预前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4.47,4.91,47.45,31.35,t=3.32;P<0.01)。结论 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缓冠心病的发展。
作者:春语诗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提出科学构建医学标本采集的人文关怀流程的一系列措施。方法 系统分析近一年来医学标本的采集,设计凸显人文关怀的流程。结果 医学标本采集的人文关怀流程,表现在加强护患沟通,强调入文关怀,提供精湛技术服务诸多方面。结论 人文关怀的医学标本采集流程,能够改善患者的满意度,提升医院的美誉度,体现护理的本质,凸显护理人文服务的价值。
作者:李爱芹;于洋;孙黎惠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胆固醇结晶栓塞(CCE)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方法 回顾2例胆固醇结晶栓塞患者资料,总结护理体会。结果 经过强化他汀治疗,充分水化,联用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局部理疗及预防感染等治疗,同时加强心理疏导、强化基础护理、监测并保护脏器功能,2例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 护理干预有助于早期发现并识别CCE,恰当的护理措施对于保护脏器功能、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促进病理损害的修复等均可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吴敏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眼科住院患者心理应激因素和心理护理干预效果,以促进患者的康复。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289例住院患者的心理应激因素与护理干预后的改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眼科住院患者主要的心理应激因素包括担忧不了解各种注意事项占92%,对疾病、手术的恐惧占85%,焦虑、担心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占84%。通过认知干预、环境干预等护理干预措施,患者住院期间各种应激心理得到了缓解,对手术和疾病的恐惧和焦虑的患者由干预前的243例减少至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99.84,P<0.01)。结论 在眼科临床工作中,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动态,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以正确引导和激发患者积极心理,从而为眼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马晓娟;方菊花;李杨;李佳华;李荣荣;钟琴;曹新华 刊期: 2011年第22期
在临床工作中,笔者观察到当患者连续静脉输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注射用阿莫西林钠氟氯西林钠时,输液管中液体呈现淡绿色,当即撤换输液管并观察病情变化,患者未发生输液不良反应。为观察二者是否存在配伍禁忌,笔者特进行试验: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将注射用阿莫西林钠氟氯西林钠溶于0.9%氯化钠100ml后缓慢滴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溶液,两药交接处迅速变成淡绿色,静置0.5h后淡绿色现象不变,按上述方法重复多次,均出现相同反应。
作者:虞濛濛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应用胎儿镜诊断胎儿是否患有白化病,预防白化病患儿出生。方法 对有白化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应用胎儿镜检查术经羊膜腔镜下直接观察胎儿头发。结果 95.89%的胎儿能诊断出是否患白化病。结论 应用胎儿镜技术,可直接诊断胎儿是否患有白化病,降低白化病患儿的出生率。
作者:王红;张嘉美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比较两种胃镜润滑胶浆服用方法在胃镜检查中的效果,选用一种较好的术前准备用药途径,大限度减少患者胃镜检查时的痛苦。方法 将300例胃镜检查患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实验组将胃镜润滑胶浆一次吞服,对照组先将胃镜润滑胶浆含于口腔内4 min再慢咽,比较两种方法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用药接受程度,术中胃镜插入难易度,术后难受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c分别为85.1,69.36,103.35;P<0.05)。结论 在胃镜检查中,一次吞服胃镜润滑胶浆的方法更值得推广。
作者:甘玉芹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了141例心血管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前后的变化,探讨干预的效果及可能的规律。方法 观察行社区护理干预期间所有患者甘油三脂(T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大聚集率(PAgT)等指标变化以评价社区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与干预前对比,干预后所有患者TC、TG、LDL-C、HDL-C、FIB、PAgT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1.36,46.37,67.72,31.20,20.44,13.45;P<0.01)。高血压病与冠心病患者入组后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较入组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8.39,22.83,27.81,34.33,18.90,33.09;P<0.05)。结论 社区干预能提高人群对心血管病的知晓率,相应增加治疗率和达标率,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健康状况,纠正其不良习惯,从而降低其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率。
作者:满丽;王亚平;王爱琴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改良呼吸机管路在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前氧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3-12月收治的63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实验组应用改良呼吸机管路给氧法,对照组采用间断气道内滴注湿化法,观察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痰痂形成、呼吸道刺激征、气道出血、肺部感染、日吸痰次数及日吸痰量。结果 改良呼吸机管路给氧患者在血氧饱和度、痰液黏稠、痰培养阳性等各方面明显优于间断气道滴注湿化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45,6.91,5.67;P <0.05)。结论 改良后呼吸机管路给氧气道湿化效果好,能够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氧疗效果,可以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及相应的气道并发症。
作者:郭新荣;尹永杰;司旭艳;吴淑华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对allo-HSCT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以便为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内容和方法。方法 自行设计allo-HSCT 6方面的相关知识,对90例allo-HSCT患者进行调查,根据他们对实施allo-HSCT 6方面知识的了解情况,按文化程度分为大学及以上组(29例),大专、高中及中专组(38例)和初中及以下组(23例),对他们实施个性化、分阶段的全程健康教育,并调查他们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及allo-HSCT的成功率。结果 教育前后各组患者对allo-HSCT相关6方面知识的掌握率明显提高,其中对移植的意义及机理了解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学及以上组x2 =18.72,P<0.05;大专高中和中专组x2 =20.73,P<0.05;初中及以下组x2=7.22,P<0.05);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为97.78%;90例allo-HSCT患者造血均顺利重建,2年无病生存率(DFS)为(85.83±2.26)%,总生存率(OS)为(75.16±3.87)%。结论 对受者实施个性化、分阶段全程健康教育,可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信念和态度,解除患者心理顾虑,增加患者接受治疗护理的顺应性与自我防护意识,以期减少移植相关并发症,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作者:白献红;王励;祁永芝;周健 刊期: 2011年第22期
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老年住院患者意外跌倒也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文献报道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约有1/3的人跌倒1次或多次,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1]。80岁以上的老年人跌倒的年发生率高达50% [2],其中5%~10%的跌倒会造成脑部损伤、软组织损伤、骨折和脱臼等伤害[3]。
作者:曹闻亚 刊期: 2011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