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方黄芪栓制备工艺研究

刘文雅;刘汉清

关键词:复方黄芪栓, 正交试验, 制备工艺, 黄芪甲苷
摘要:目的:优选复方黄芪栓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浸膏得率和黄芪甲苷含量为指标确定提取工艺;以半合成棕榈油酯为基质与干浸膏粉配比试验,确定栓剂成型条件.结果:提取工艺条件为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2 h;成型工艺为基质与干浸膏粉的比例1∶1.结论:本工艺提取方法简便可行,且浸出物和黄芪甲苷含量高.栓剂外形完整光滑,融变时限合格.
中药材杂志相关文献
  • 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45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的若干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1999年1月至今共收治肱骨髁上伸直型闭合性骨折45例进行分析.结论:复位手法的正确选择,应固定在屈肘100°-110°之间,固定时间应在4~5周,内服接骨丸,这样能很好预防肘内翻发生.

    作者:陈庆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红树林共生真菌Paecilomyces sp.Tree 1-7代谢产物的研究

    用硅胶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从一株红树林共生真菌Paecilomyces sp.Tree 1-7中分离鉴定了四个化合物,分别为secalonic acid A(1),tenellic acid A(2),大黄素(3),大黄酚(4).并首次对化合物1和2进行了抗人的肝癌细胞hepG2的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IC50=2.0μg/ml,化合物2的抗肿瘤活性IC50=62.1μg/ml.

    作者:温露;林永成;赵丽冰;佘志刚;蔡小铃;郑忠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施肥水平对半夏产量和质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通过不同施肥水平对半夏产量、有效成分、重金属含量、等级、折干比等比较,寻找半夏栽培的佳肥料配比.方法:田间施肥水平的比较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总生物碱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重金属含量采用原子吸收法.结果:氮肥水平是影响半夏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磷肥次之,钾肥的影响小.结论:半夏种植的佳施肥组合为每平方米施纯N 25g、P2O5 18g、K2O 9 g,比例为N∶P2O5∶K2O=2.8∶2∶1,可以兼顾较高的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

    作者:陈中坚;孙玉琴;赵雄廷;王炳艳;黄天卫;段承俐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美味猕猴桃根提取物保肝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美味猕猴桃根乙酸乙酯提取物部分(简称ERAD部位,主要是三萜类化合物)的保肝作用.方法:采用ERAD对四氯化碳(CCl4)、D-半乳糖胺(D-la)和异硫氰酸萘酯(ANIT)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试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免疫低下小鼠溶血素生成试验和毒性试验,以血清中的ALT、AST、T-BIL含量作为测定指标.结果:研究表明CCl4、D-半乳糖胺和ANIT模型组相比,ERAD(120 mg/kg,60mg/kg)显著降低ALT、AST、T-BIL含量(P<0.05).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表明,ERAD(120 mg/kg)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指数(P<0.05).溶血素生成试验表明,ERAD(120 mg/kg,60mg/kg)显著提高免疫低下小鼠溶血素含量(P<0.05).限量毒性试验表明,安全无毒.结论:ERAD具有较好的保肝降酶和退黄,提高免疫功能作用,安全无毒.

    作者:白新鹏;裘爱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黄芪种质资源调查报告

    黄芪原植物为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和蒙古黄芪A.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野生资源几近枯竭,1970年始有栽培.本研究从查阅文献入手,结合市场产销信息和网络信息,调查重点放在栽培品种、产量、质量、抗性及形态特殊的群体和个体.调查发现黄芪种植区近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种子来源复杂、混杂情况严重,野生种质也较难采得.此外,目前品种选育工作薄弱,栽培地区大多缺乏规范的栽培管理和适当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问题,亟待重视和加强.

    作者:张兰涛;郭宝林;朱顺昌;冯国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桃树根抗炎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桃树根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巴豆油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角叉菜胶致小鼠胸膜炎、棉球肉芽肿,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鼠血中残余刚果红含量和炭粒浓度,以观察桃树根提取物的抗炎作用.结果: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所致小鼠足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血管通透性增加、棉球肉芽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并增强小鼠对刚果红吞噬功能和炭粒廓清功能(P<0.05),对胸腔白细胞游走有作用趋势,但统计学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桃树根有较强抗炎作用.

    作者:蒋霞;刘华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区域性HPLC指纹图谱评价不同采集地五味子药材质量

    目的:为五味子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采用HPLC-DAD(UV)方法,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进行了五味子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建立了五味子药材的HPLC色谱指纹图谱方法,并对指纹图谱结果进行了计算机辅助相似度评价.方法:采用Kromasil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二元梯度洗脱,在250 nm下检测不同收集地五味子药材样品,对所得指纹图谱进行比较和计算机辅助相似度评价.结果:10批测试五味子药材样品中,8批五味子药材指纹图谱的中位数相关系数在0.9100~0.9925之间;均值相关系数在0.9352~0.9765之间;中位数相合系数在0.9160~0.9899之间;均值相合系数在0.9652~0.9735之间.2批五味子药材指纹图谱的中位数相关系数在0.8012~0.8525之间;均值相关系数在0.6543~0.7542之间;中位数相合系数在0.8199~0.8333之间;均值相合系数在0.7814~0.8057之间.结论:五味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能够体现不同批次、不同采集地之间药材特征成分群的变化特征,该方法可用于五味子的质量控制.

    作者:施佳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微波炮制干姜的工艺研究

    目的: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干姜的炮制工艺进行优选试验.方法:选择微波火力和加热时间、饮片粒度3个因素,每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按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用3个指标评定工艺的优劣.结果:采用微波火力100%、时间3 min、大粒为佳工艺条件.结论:微波加热炮制干姜的工艺是可行的.

    作者:唐永红;潘忠记;麻春恒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人参育种目标的若干问题分析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人参育种的目标动态及育种特点,提出人参育种应建立稳定的育种基地,并做好长远规划、持久攻关,强化加强育种进程技术研究.把有效解决人参种质资源贫乏作为重点,树立新的栽培群体遗传改良策略,走出片面追求高科技应用的误区等的人参育种技术定位.

    作者:任跃英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竹节参生物学性状与产量通径分析

    采用相关与通径分析法,比较了竹节参各生物学性状对根茎产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茎粗、大小叶片宽、叶片与花序的夹角是新品种选育中值得充分重视的性状.

    作者:林先明;由金文;郭杰;谢玲玲;廖朝林;刘海华;王沫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独正刚性状与显微特征研究

    描述了湖北省土家族、彝族药独正刚的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

    作者:王兵娥;黄德红;杜双全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药免煎颗粒与中药饮片中有效成分含量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和研究中药免煎颗粒与中药饮片之间的质量差异.方法:HPLC测定大黄免煎颗粒与中药饮片中大黄酚、大黄酸和大黄素含量和黄芪免煎颗粒与饮片中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大黄免煎颗粒中大黄酚、大黄酸和大黄素的量分别为3.52mg/g、9.41mg/g、3.12mg/g,大黄中药饮片中大黄酚、大黄酸和大黄素的量分别为3.34mg/g、9.55mg/g、3.03mg/g,黄芪免煎颗粒与黄芪饮片中黄芪甲苷的量分别为0.79mg/g、0.84mg/g.结论:中药免煎颗粒与中药饮片所含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差异不大.

    作者:杨安平;韩英光;温期麟;何文斌;刘晓涵;王静;王宗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5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运用中药离子导入结合曲安奈德关节腔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5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结论:中药离子导入结合曲安奈德关节腔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疗效确切、疗程短、无明显副作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欧建锋;魏合伟;黄杰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白豆蔻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新的白豆蔻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白豆蔻挥发油化学成分,得到GC-MS总离子流(TIC)指纹图谱,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自编了提取多离子重建色谱(EMIC)软件,在GC-MS/TIC谱图中选择1,8-桉树脑、β-蒎烯、α-蒎烯、对伞花烯、α-乙酸松油醇酯等10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成分,确定其特征离子,建立了10个特征成分的EMIC指纹图谱;同时研究了不同的提取方法,采用特殊的PR混合溶剂提取挥发油.结果:在GC-MS/TIC指纹图谱中鉴定出42种化合物,比色谱指纹图谱增加了定性信息;首次建立EMIC质量评价方法,并可计算出相对含量,更直观地、量化地评价白豆蔻及控制其中成药的加工、生产,以得到质量恒定的产品;PR溶剂可快速、简便地将白豆蔻挥发油提取出来.结论:本法简单快捷,效率高、成本低,得到的GC-MS/TIC指纹图全面完整,GC-MS/EMIC指纹图谱直观明确,为中草药深加工提供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吴惠勤;黄晓兰;林晓珊;黄芳;葛发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生姜有效部位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生姜有效部位(EPZ)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形态学改变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其保护血管内皮的机制.方法:以高脂饲料喂养大鼠,造成高脂血症模型,同时每天灌服生姜有效部位(主要成分为姜辣素及挥发油)200mg/kg、400 mg/kg、800 mg/kg,连续13 w.取血,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IL-6、TNF-α的水平.分离并剪取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观察其血管内皮形态的改变,并测定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生姜有效部位能显著改善高脂血症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降低IMT,但对血清中IL-6、TNF-α无显著影响.结论:生姜有效部位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但未能明显影响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的水平.

    作者:武彩霞;魏欣冰;丁华;孙霞;程秀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几种中药提取物和药物对乙醇脱氢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了六种中药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及几种药物对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影响,为中药解酒保肝药物的开发提供酶学依据.方法:选择古方中常用的几味解酒保肝中药及临床常用的药物,应用瓦勒-霍赫(Valle&Hoch)法体外测定这些药物对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白豆蔻和葛花的水提物、葛花醇提物、市售解酒保肝茶、九宝、葛花王、L-半胱氨酸,三七皂甙等对乙醇脱氢酶有激活作用,激活率分别为2.8%、16.0%、3.3%、40.1%、16.0%、14.3%、30.5%、10.1%.而葛根、三七、甘草、枳椇子、芦荟的水提物和醇提物、白豆蔻醇提物、盐酸雷尼替丁对乙醇脱氢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结论:其中,有些药物可以通过提高乙醇脱氢酶活性来降低乙醇浓度,这可能是解酒药的作用机制之一.而其它药物的解酒机制不能单纯从酶学方面解释.

    作者:李文哲;芦洁;孙晓宇;汪世龙;倪亚明;朱文斯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复方二仙汤中三种生物碱的含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复方二仙汤中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药根碱、巴马汀、小檗碱分别在0.0053~0.1696μg,0.0300~0.9600μg及0.0612~1.9584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7%(RSD1.19%),99.8%(RSD0.65%),98.7%(RSD0.94%).本方法准确,重现性好,稳定可靠,可以作为中药复方二仙汤质量控制的方法.

    作者:张艳波;施祖荣;贺庆;王峥涛;童瑶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微粉化对丹参质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比较丹参普通粉和微粉的粉体学特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指标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及原儿茶醛提取率,探索微粉化技术在丹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普通粉和微粉进行表征,扫描电镜(SEM)观察普通粉和细粉的表面形态,测定粉体学参数休止角和堆密度,热浸法测定水溶性溶出物的含量,加热回流分别提取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及原儿茶醛,采用HPLC测定它们的含量.结果:丹参普通粉和微粉的粉体学特征及表面形态差异显著,水溶性浸出物微粉为普通粉的1.23倍,隐丹参、丹参酮ⅡA及原儿茶醛分别为普通粉的1.54、1.48、1.90倍.结论:丹参微粉化既能提高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提取率,又能提高水溶性成分原儿茶醛的提取率,表明丹参药材利用微粉化技术能提高药材的利用率,减少药材的使用量,从而达到节省药材资源的目的.

    作者:蔡萍;徐月红;王宁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赛葵的生药学研究

    目的:对赛葵进行生药学研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描述了赛葵的性状特征,横切面特征,粉末显微特征以及紫外吸收光谱的结果.

    作者:田辉;李萍;唐礼林;欧静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化学发光法测定麦冬类药材中总酚性成分含量

    目的:测定麦冬药材中总酚性成分含量.方法:采用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测定了麦冬总酚性成分的化学发光分析法,以芦丁为对照品计算样品中总酚的含量.结果:该法为快速反应体系,启动反应后5s时化学发光强度达到峰值,在8.0×10-9~4.0×10-7g/ml范围内显示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出限达到2×10-9g/ml,相对标准偏差为2.4%(1.0×10-8g/ml芦丁,n=9),回收率为98.36%.结论:该法简便、迅速、灵敏度高,可作为中药中总酚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林以宁;余伯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中药材杂志

中药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