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宇斌;朱文标;毕小彬;史玉朋;王亚柱;叶美红;胡军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实用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通过了解其细胞生物学特性,为MSCs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扩增MSCs,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的形态及生长过程.结果 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过程中,血液系细胞在换液过程被去除,成纤维细胞污染经差速贴壁法也可去除.获得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形态较均一,生长状态良好.结论 采用差速贴壁培养法可获得一定纯度的MSCs,此法简单、实用,并且获得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增殖能力强.
作者:宫晓洁;孙莉;黎靖宇;陈维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对22例13周~24周胎龄早期胎儿空肠、回肠的组织发育和空肠、回肠内瘦素及其受体分布进行观察.方法 采用苏木精-伊红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方法.结果 在13周时,空肠和回肠均出现绒毛.20周时,空肠出现薄层黏膜肌,而回肠在24周时才可见黏膜肌,至此小肠壁四层结构才分界清楚.空肠及回肠在13周时,绒毛上皮细胞均呈瘦素及其受体免疫反应阳性.随胎龄增加,两者反应强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人胚胎发早期,在空肠和回肠黏膜上皮内有瘦素及其受体的表达,推测瘦素可能作为一种生长因子,参与早期小肠结构的发育.
作者:彭彦霄;陆震;吴学平;伍雪芳;贾雪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剂量(10、20、40 U/mL)rHuEPO作用下HUVEC中CyclinD1表达的变化.结果 对组照及10、20、40 U/ml rHuEPO实验组内皮细胞CyclinD1表达阳性百分率(%)分别为26±3、41±5、69±3、65±4,与对照组相比,rHuEPO作用后HUVEC中CyclinD1表达明显增强(P<0.05),且随rHuEPO剂量增加作用增强.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rHuEPO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内皮细胞CyclinD1表达,提示rHuEPO具促内皮细胞增殖作用.
作者:袁新初;周乾毅;程桂荣;张伟;杨逢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右旋柠烯乳剂(D-limonene)对小鼠移植瘤生长及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小鼠S180癌性腹水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3组,预防组建模当天开始给药;治疗组移植后第5天开始给药;对照组不给药.每3 d测量肿瘤大小,20 d后取材,观察肿瘤细胞的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结果 对照组肿瘤体积较大,与皮肤及深部组织发生粘连,7只发现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治疗组和预防组移植瘤生长速度明显缓慢,体积小,且瘤体较规则,未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结论 右旋柠烯有抑制肿瘤生长,减少淋巴结转移的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郑海洪;李玉兰;杨慧科;吕岩红;龚春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在解剖一具成人男性标本时发现其胃异常扩张(图1,2),其幽门部细小、狭长(图3),此类变异现象临床上罕见,也尚未见有文献报道;由于尸体存放已有3年之久,组织结构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故只能对其腹腔段消化道进行解剖学上的观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姚志鹏;许敏烨;方少铭;吴树斌;李裕祥;杜家彬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生物塑化标本已在解剖学教学和科研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1-8].制作塑化标本,一般选择经调色乳胶或其它填充剂灌注过的或没有灌注过的标本,这两种标本在丙酮脱水、脱脂塑化后,其血管、神经颜色都很接近,不够清晰明了,达不到塑化标本的完美效果,而且灌注过的标本在丙酮脱脂的过程中会引起颜料释出,对丙酮及塑化材料造成污染,导致不能回收再用[1].
作者:刘健华;李泽宇;刘畅;洪辉文;吴坤成;贺善礼;石小田;钟光明;胡杰威;王兴海;李忠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比较用于测定血清中氨茶碱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与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的准确度,确定更适用于氨茶碱临床血药浓度监测的方法.方法 分别验证用于测定氨茶碱血药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与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对两种方法的回收率试验结果作t检验.结果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的平均回收率(101.40%,RSD=2.16)较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107.78%,RSD=2.98)更符合规定;两种方法的回收率试验结果之间有良好线性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准确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如果监测样品量少,从检测费用角度考虑,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更适用于氨茶碱的临床检测.
作者:杨爱群;曾佳;陈永;李艳;李江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由于头颈部的结构及其动静脉系统配布特点等因素,头颈部血管铸型难度较大,特别是静脉铸型[1-3].我们曾根据颅内、外动脉配布特点,采用颈内、颈外动脉同期分别灌注的方法,使这两个动脉系都均衡显示[4].
作者:李泽宇;石小田;吴坤成;刘畅;洪辉文;钟光明;刘健华;胡杰成;王兴海;李忠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人体断层解剖学是随着CT、MRI等的推广和普及而出现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当代医学进入影像医学时代的标志,我室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断层解剖学与局部解剖学、影像解剖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临床应用相结合,教材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培养断层解剖学思维方法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付升旗;王华;范锡印;刘恒兴;侯刚强;郭进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现代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载脂蛋白E(apoE)是现阶段已知的迟发性AD确定的危险因素,而且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胆固醇和AD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本文重点论述胆固醇以及与胆固醇代谢相关的物质和AD之间的关系.
作者:张微微;王燕;汪华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为临床上阑尾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剖官产术、肾切除术等手术作腹壁切口时,注意髂腹下神经和切口的关系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33具(66侧)教学用的成人尸体上对髂腹下神经的行程进行了研究.用游标卡尺测量分析了该神经在穿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时距一些骨性点的距离.结果 髂腹下神经在腰大肌外侧1/3处穿出,经髂嵴高点与第12肋尖端的中份,穿过腹横肌腱膜,距髂前上棘内侧4 cm处,在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穿腹内斜肌,后在腹股沟韧带上方2.5 cm处与腹股沟韧带平行走行,并被腹外斜肌腱膜覆盖,在距耻骨联合上缘5 cm处,它的终末皮支穿过腹外斜肌腱膜.结论 在阑尾切除术时为了避免切断髂腹下神经,切口应选择在距髂前上棘至少4 cm处:在作低位的旁正中切口时切口应在距腹股沟韧带3.5 cm处进行;在作肾切除术时,在腰大肌外侧缘上1/3处易找到髂腹下神经.
作者:董博;王学东;付能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研究机体细胞、组织、器官微细结构及功能之间关系的基础学科.本文介绍了本教研室在动物组学与胚胎学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
作者:高春生;李建华;刘忠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颈部局部解剖结构与痉挛性斜颈手术治疗方法的改良,并对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对263例痉挛性斜颈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取保护颈丛、副神经的选择性切断、胸锁乳突肌的部分切除和头夹肌和头半棘肌的切断等改良手术方法,并于术后随访,6个月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263例患者术后6个月进行疗效评价,总有效率达97.7%.结论 改良的手术方法对痉挛性斜颈有较好的疗效,对临床治疗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常成;高晓群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对抗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对PC12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有关机制.方法 应用H2O2在PC12细胞建立氧化应激损伤的实验模型;应用甲氮甲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罗丹明123(Rhodamine 123,Rh123)染色FCM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双氢罗丹明123染色FCM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含量.应用硫化氢钠(sodium hydrosulfide,NaHS)作为H2S的供体.结果 200 μmol和400μmol H2O2作用PC12细胞24 h均使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及凋亡率显著增加,200 μmol H2O2引起PC12细胞的MMP明显降低及ROS生成显著增多.当NaHS与H2O2(200或400μmol/L)共同作用于PC12细胞时,NaHS(100~400 μmol/L)浓度依赖性的阻断H2O2引起PC12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及细胞凋亡率增加.400 μmol NaHS明显地阻断200 μmol H2O2引起PC12细胞的MMP降低及ROS增多.结论 H2S能明显地保护PC12细胞对抗H2O2引起的损伤,阻断MMP降低及ROS生成可能是H2S的细胞保护机制之一.
作者:杨春涛;郭瑞鲜;杨丝丝;冯鉴强;唐小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海绵窦外侧壁冠状断层观察,了解海绵窦外侧壁的毗邻关系.方法 选择30个成人尸颅,采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制作海绵窦冠状薄层切片,利用数码相机获取数字资料,观察其内部结构和毗邻结构.结果 ①海绵窦外侧壁为两层结构,外层是硬脑膜,内层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三叉神经分支的神经鞘膜;②56%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层不完整,发生在Parkinson三角后部或Mullan三角前部.结论 冠状断面能清晰显示海绵窦外侧壁的毗邻结构,对该区域的神经外科手术和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武志兵;李富德;李德明;刘学敏;李建斌;李和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由于高等教育观念的更新,招生规模的扩大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提高,对传统的解剖学、教学方法形成有力的挑战,为此,我们研究了国外解剖学教学状况,并对国内65所医学院校(含综合性大学内的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解剖学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研,对其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根据分析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我院解剖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取得明显效果.
作者:李正莉;周厚伦;蔡瑞鹏;黄颖;肖海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微球对AD模型鼠基底前脑ChAT阳性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双乳化技术制备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切断SD大鼠左侧穹隆海马伞,基底前脑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4周后,利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基底前脑ChAT阳性神经元变化.结果 损伤组损伤侧的MS和VDB的ChAT阳性神经元大量减少,分别减少61.9%和51.4%;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治疗组损伤侧的ChAT阳性神经元得到明显的保护,MS和VDB细胞数分别下降20.60%和20.9%,明显高于损伤组损伤侧的ChAT阳性神经元存活数.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能够成功地将神经生长因子运载到脑内,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移植对AD模型鼠基底前脑ChAT阳性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谷海刚;龙大宏;宋存先;李晓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四逆汤对氧自由基所致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异常的作用.方法 用急性酶解法获得单个大鼠心室肌细胞,用标准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钙通道电流,首先观察5 mmol/L H2O2对心肌细胞Ica,L的改变,然后观察预先用四逆汤含药血清孵育30 min后5 mmol/L H2O2对心肌细胞Ica,L的影响.结果 在H2O2作用下,大鼠心室肌细胞Ica,L电流密度增加,电流.电压曲线显著下移,稳态失活曲线明显左移.四逆汤含药血清对离子电流无直接影响,但可以减轻H2O2所引起的稳态失活曲线的异常改变.结论 四逆汤可减轻H2O2对心肌细胞钙通道的损伤作用.
作者:孙慧兰;邓春玉;邝素娟;吴伟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脊髓半横断损伤对脊神经节P物质(SP)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实验组为4组,正常对照组为1组.实验组:脊髓右侧行半横断损伤,术后3、7、14和28 d于各时间点分别取出损伤区手术侧脊神经节,石蜡切片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SP在脊神经节内含量的变化.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7 d后检测同上.结果 术后3 d脊神经节内SP的阳性神经元数、阳性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7 d组较3 d组呈下降趋势,14 d进一步下降,28 d组SP的阳性神经元数、阳性细胞百分率逐渐回升,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脊髓半横断损伤可导致脊神经节SP表达改变,提示SP作为一种感觉神经的传导物质.可能在脊髓半横断损伤过程中发挥作用.
作者:虞琴;徐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家猪心壁冠状动脉解剖学特征,为制备实验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 40例家猪心塑化染料灌注,显示左、右冠状动脉及分支走行.10%甲醛溶液固定,大体解剖,暴露壁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观察并统计数据.结果 40例猪心壁冠状动脉出现20例(50.0%);前室间支、后室间支出现壁冠状动脉的心分别有6例(15.0%)、11例(27.5%);壁冠状动脉在心肌桥下可发出1~4个分支,5例壁冠状动脉出现扭曲现象.结论 猪心壁冠状动脉出现率及形态学结构与人相似,适合作为研究人心壁冠状动脉的动物模型.
作者:冯艳飞;马建军;王琦;郭志坤;李向前;齐坤英;高振强;王晓慧;吕欣;岳学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