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在急性缺血冠脉综合征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袁祖贻;王蒙琴;吕卓人

关键词:可溶性血管, 细胞粘附分子, 急性缺血, 急性冠脉事件, 急性心肌梗塞, 不稳定性心绞痛, 发病早期, 心肌梗塞患者, 血清, 对照组, 不稳定心绞痛, 健康, 含量, 发生发展, 发病过程, 选择, 浓度, 方法, 测定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发病过程中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2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6例,健康对照者10例,用ELISA法测定其发病24 h内及发病后1周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的含量.结果:急性心肌梗塞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病24 h内血清sVCAM-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发病后1周sVCAM-1含量虽较前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而急性心肌梗塞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发病早期均有sVCAM-1增高,提示粘附分子可能在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部分去背根猫脊髓Ⅱ板层GDNF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和方法:为探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脊髓Ⅱ板层可塑性的关系,将成年雄猫5只行单侧部份背根切断术(切除一侧的L1-L5,L7-S2 DRG,保留L6DRG为备用根).手术后动物存活10 d.取L3脊髓制作20 μm厚冰冻切片.用GDNF抗体(1∶1500)按常规ABC法染片,DAB棕色反应显色.观察GDNF样免疫反应在脊髓的分布,计数Ⅱ板层GDNF阳性神经膨体密度.测定Ⅱ板层GDNF的平均灰度值以间接反映其相对含量(灰度值越大,含量越少).结果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组,GDNF的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神经元,胞浆染色,Ⅱ板层亦见少量GDNF阳性神经膨体,白质胶质细胞亦有GDNF阳性反应.部分去背根后10 d,L3节段手术侧Ⅱ板层GDNF阳性神经膨体密度明显较非手术侧者减少(P<0.01).平均灰度手术侧则较非手术侧明显增加(P<0.05),表明部份背根切断后10 d, L3平面手术侧Ⅱ板层GDNF含量及神经膨体密度均明显较非手术侧减少.结论:部分背根切断后,备用DRG小神经元表达GDNF增加及GDNF代偿输入脊髓的结果分析,手术侧Ⅱ板层GDNF的减少可能是由于背根切断阻断了源于DRG的GDNF输入所致.提示GDNF不仅与脊髓的生理功能有关,且可能在脊髓Ⅱ板层可塑性中发挥作用.

    作者:邹晓莉;王廷华;冯忠堂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含ITIM的新型膜蛋白分子LLIR及其跨膜缺失突变体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其部分功能需要通过膜受体来介导,研究DCs表面的受体是了解抗原提呈功能机制的途径之一.研究得较早的与DCs功能相关的膜表面分子有DEC-205和MMR,这两个分子都是Ⅰ型跨膜蛋白,胞外含有数个C型lectin结构域,对于DCs摄取抗原的功能很重要.另外,也有带lectin结构域的Ⅱ型跨膜分子被发现,如CLEC-1、CLEC-2、Dectin-1、Dectin-2,这些分子的胞外段都含有一个CRD,除了在DCs表达以外,也在髓系细胞和单核细胞中表达.

    作者:黄欣;袁正隆;张明徽;陈国友;章卫平;于益芝;曹雪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P物质对人粒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及小鼠T淋巴白血病细胞L615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SP对肿瘤细胞系HL60及L615生长的影响.方法:将SP与两株肿瘤细胞共温育,用活细胞计数和MTT试验观察细胞生长趋势,并通过电镜观察、流式细胞术分析、G蛋白活性及PKC活性测定等方法探讨该作用的分子机制,后用动物体内实验验证经SP处理后细胞的致瘤性变化.结果:10-7~10-5 mol/L SP均可抑制HL60和L615细胞生长,活细胞计数测得的抑制率分别是17.01%±5.55%(n=6, P<0.05)和17.57%±5.38%(n=5, P<0.05);MTT试验测得的抑制率分别是13.89%±5.75%(n=6, P<0.05)和13.12%±11.56%(n=8, P<0.05).电镜结果表明SP可引起L615细胞凋亡,FCM结果显示实验组比对照组凋亡增加62.49%±27.00%(n=8, P<0.05).而HL60细胞无凋亡趋势.SP可使HL60和L615细胞系的PKC活性增加,分别为18.94%±4.19%(n=5, P<0.01)和16.40%±9.37%(n=4, P<0.05).SP与百日咳毒素共作用于细胞时,可拮抗后者的抑制作用,对HL60的抑制率降为2.92%±0.20%(n=6, P>0.05),表现为与对照无差异;对L615的抑制率大幅度降低至7.42%±5.01%(n=5, P<0.05),表明SP对G蛋白有激活作用.单抗HIM70可促进HL60细胞生长,增加率为11.01%±7.56%(n=7, P<0.01),与SP共作用时可拮抗SP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从24.69%±11.28%降至17.17%±8.48%(n=7, P<0.01).体内实验s结果显示经SP处理后的HL60细胞可使裸鼠肿瘤潜伏期延长4 d,且瘤块增长较慢,接种第10 d对照组与实验组瘤块分别为(111.35×111.35×111.35) mm、 0,第13 d两组分别为(335.78×335.78×335.78) mm、 (143.24×143.24×143.24) mm.处理后的L615细胞使实验组的615小鼠发病率降为0,而对照组的发病率为60%.结论:SP对两株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机制在两株细胞可能不同,且SP对两株细胞系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于直接杀伤性的细胞毒作用,而显示了SP作为调节分子的特性.

    作者:法祥光;杨琳;康芙蓉;卢士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抗心律失常药物电生理研究进展

    近十年来,心律失常的治疗有令人鼓舞的一面,也有使人沮丧的一面.非药物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射频消融术通过选择性切断折返激动通路可以根治顽固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律不齐,而植入性除颤变律器(ICD)的应用又使高危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猝死率大大下降.

    作者:徐有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原发性高血压易感基因座位定位研究: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

    目的: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病的多基因遗传病.本研究采用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法,在大样本量的中国人高血压家系中,进行原发性高血压易感基因座位的定位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79个原发性高血压核心家系,共393名成员,其中高血压患者279人,共组成283个患病同胞对.所有对象均为汉族,都来自上海地区.从外周血细胞中抽取基因组DNA,共393份样本.采用多色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基因座位扩增引物试剂盒(ABI PRISMTM Linkage Mapping Kit, Perkin-Elmer)进行多重PCR扩增,PCR产物用ABI 373测序仪走电泳.分别用Genescan 672和Genotyper 1.1.1进行基因扫描和分型.共对240个微卫星基因座位进行了扫描,这些座位分布在22条常染色体和X性染色体,平均扫描密度(遗传距离)为15 cM.采用GENEHUNTER软件,进行两点和多点连锁分析.结果:发现6个微卫星基因座位与高血压存在紧密连锁关系(P<0.05),它们分别分布在2、3、8和15号染色体上.其中有两个座位在2号染色体长臂上.多点分析结果显示,D2S142座位的NPL分数值高达2.962(P=0.0015).结论:2号染色体长臂某一区段内发现两个阳性连锁位点,两者间距离仅约10 cM.近国外一项全基因组连锁分析研究(Circulation 1999, 99:1407-1410)报道的与收缩压有关的一个阳性连锁位点,与本染色体区段十分接近.因此,2号染色体长臂的这区段内很可能有高血压易感基因存在.一项针对这一染色体区段的精细定位正在进行中.

    作者:朱鼎良;王厚义;熊墨淼;初少莉;金力;王谷亮;詹一鸣;张伟忠;周怀发;茅守玉;袁文涛;赵光胜;黄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榄香烯复合瘤苗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分析

    目的:本室已证明榄香烯复合瘤苗对多种小鼠肿瘤(如L615白血病、H22肝癌等)有明显的主动免疫保护作用.巨噬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不仅作为抗原递呈细胞,而且也是参与肿瘤杀伤的效应细胞.本实验检测了榄香烯复合瘤苗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EMΦ)的吞噬、杀瘤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产生等功能的影响,以期从这一方面研究瘤苗免疫的机制.

    作者:李丹;施广霞;屈虹;朴花;沈洁;钱振超;程一櫂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毒死蜱对大鼠的降温作用与尾部皮温变化的关系

    目的:有研究发现有机磷可以引起体温的变化,本实验观察了有机磷农药毒死蜱(Chlorpyrifos)对大鼠体温的影响与尾部皮肤温度变化的关系.方法:实验用18只Long-Evans雌性大鼠,实验环境温度为25~26℃.用智能多导测温仪(上海医用仪表厂)测量体内深部温度,用热电偶温度计测量尾部皮温.实验分两组:1.对照组(n=9):经口灌入玉米油,1 mL/kg;2.实验组(n=9):经口灌入毒死蜱25 mg/kg(25 mg/mL玉米油).每次实验先观察正常体温和尾温1 h,作为给药前的对照值,然后给玉米油或毒死蜱后,再连续观察体温和尾温6 h.结果:对照组给玉米油后体温和尾温未见明显变化.实验组给毒死蜱后1.5 h体温开始下降,到给药后3 h体温降低0.82±0.23℃,持续1.5 h后,即在给药后4.5 h体温开始逐渐恢复,到给药后6 h后恢复到实验前水平;而尾部皮温给药后逐渐上升,到给药后3 h较实验前升高1.15±0.32℃,到给药后4 h尾温开始下降,到第5h尾温恢复到给药前的水平.结论: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蜱可以明显降低大鼠的体温,其降低体温的机制之一,是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引起散热增加,而导致体温降低.

    作者:景志敏;杜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TNFα、LPS诱导EA、hy926细胞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转录

    一氧化氮(NO)由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L-精氨酸生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是NOS三种亚型中催化产生NO较多的一种,可被多种炎症因子诱导,而诱导环节多在基因转录水平.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多糖(LPS)对内皮细胞系EA.hy926细胞iNOS基因转录的影响,并探讨蛋白激酶C(PKC)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作用. 方法:传代培养的EA.hy926细胞用TNFα,LPS处理18小时,并同时加入或不加蛋白激酶C抑制剂H-7、Calphostin和丝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PD098059;人iNOS(hiNOS)基因表达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结果:200 IU/mL TNFα、100 ng/mL LPS均明显诱导EA.hy926细胞hiNOS基因的表达;H-7、Calphostin和PD098059可抑制TNFα诱导的hiNOS基因的表达.但PKC和MAPK抑制剂对LPS诱导的抑制效应均不显著.结论:TNFα诱导hiNOS基因的表达需要PKC和MAPK的活化,而LPS诱导hiNOS基因的表达可能还涉及其它蛋白激酶的途径.

    作者:斯勤;王小明;邱劲;李素敏;李健;郭恒怡;吴其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LPS作用下的乳鼠心肌细胞HO-1的表达与作用

    改善心功能是脓毒血症治疗上的关键措施之一.我们此前在应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复制的大鼠腹膜炎脓毒血症模型上观察到,脓毒血症时心肌可诱导型血红素加氧酶(HO-1)表达增加,且可能参与心功能的代偿.但因脓毒血症是由内毒素(LPS)诱发的、由众多炎性细胞因子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心脏HO-1表达增多是由LPS直接所致还是由其它继发因素所为尚不清楚.

    作者:李玉明;张敏;刘俊昌;郑新程;吴立玲;时安云;伍贻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针刺健脑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实验研究

    目的:窒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引起新生儿脑瘫致死或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对脑瘫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窒息后脑瘫患儿的治疗及功能恢复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传统医学针灸疗法对此病的治疗效果较满意,但针灸疗法对脑细胞功能恢复作用的研究甚少.

    作者:丁春华;刘焕荣;张少丹;凌亦凌;裴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筛选转化生长因子诱导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的差异片段

    目的:血管外膜参与血管重塑的病变基础是细胞表型转化,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外膜成纤维细胞(AF)被迅速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F),后者兼有AF及平滑肌细胞的双重功能特性,增生并迁移至中膜及内膜.本研究应用差别显示聚合酶链反应(DD-PCR)技术筛选2种表型细胞间差别表达基因.方法:1.采用传统贴片法体外培养WKY大鼠胸主动脉外膜获AF,再用TGFβ1(20 ng/mL)处理AF24 h获MF.2.用免疫细胞化学分别检测AF及MF 2种表型细胞内α-SM肌动蛋白(αSM-actin)含量.

    作者:高平进;朱鼎良;赵涵芳;徐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雌激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性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探讨

    目的和方法: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雌激素替代疗法(HRT)可以降低女性绝经期后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对其作用环节的研究尚不十分清楚.

    作者:陆媛;戴顺龄;段金虹;张仪华;程锦轩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80例绝经后阴道流血分析

    作者:姜梅英;钟兆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甲基硝基亚硝胍激活细胞表面受体及MAPK信号转导通路

    目的:应用本实验室建立的短寿DNA损伤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引起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基因组DNA不稳定的应激体系模型,以诱导细胞发生非定标性突变的同样条件观察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的激活状况,以探索导致非定标性突变形成的细胞信号发源.

    作者:孙雪敏;余应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病毒导向酶联药物前体5-FC疗法对前列腺癌的抑制作用研究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有逐年增加及年轻化的趋势,一旦诊断明确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传统的化疗易使肿瘤细胞产生药物毒性作用及耐受性,而CD(cytosine deaminase)/5FC自杀基因疗法恰可弥补上述不足.CD基因存在于细菌中,其编码产物CD可催化无毒性的5-氟胞嘧啶(5FC)脱氢变为有毒性的5-氟尿嘧啶,可在实体瘤或全身使用,降低化疗的毒性作用,提高敏感性.目的和方法:采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CD基因导入后,观察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系的敏感性、感染率、旁观者效应、在体内表达的时间及对荷瘤动物的疗效.结果:伴有CD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在不同时间不同浓度感染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LNCap(人)和Rm-1(小鼠)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和病毒浓度的增加,可至100%感染,且对5FC没有毒性作用,伴有CD基因的病毒载体的LNCap细胞的表达高峰在第5 d,Du-145在第3 d,而Rm-1在第1 d,但在细胞内均可维持11 d.用少量的已感染CD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可使大部分细胞死亡,其中LNCap和Rm-1细胞仅需5%的已感染细胞就可使100%的肿瘤细胞死亡,而Du-145则需50%的已感染细胞才能使肿瘤细胞100%死亡.动物实验也证实用已感染CD基因的Rm-1细胞接种C57BL/6小鼠,并分别在接种前24 h、接种同时或接种后48 h给予5FC,结果在对照组小鼠100%产生肿瘤,存活时间为12~23 d,在接种前给药的小鼠发病率为3/5,发病小鼠的存活时间为24~37 d之间,即使接种后48 h给药,虽然发病率100%,但存活时间也延长至21~30 d.结论:以上结果给CD/5FC方案治疗前列腺癌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殷莲华;王新红;付四清;Nanakorn T;Deisseroth A.B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AIM: Umbilical cord blood plasma contain higher hematopoietic stimulatory activities than adult peripheral blood plasma. IL-3 is regarded as multilineage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 that acts on primitive pluripotential stem cells and progenitor cells of every lineage except T and B-lymphoid lineage.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活化淋巴细胞及其染色质诱导抗核抗体生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自身免疫病的原型,其重要特征是血清中出现以抗双链DNA(dsDAN)、抗Sm等为主的致病性抗核抗体(ANA).阐明抗dsDNA和抗Sm抗体生成的机制,对了解SLE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虽然多种假说来解释ANA生成的机理,但许多证据提示是抗原驱动ANA生成.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哺乳类动物dsDNA、组蛋白、核小体等核成分并不具有免疫原性,因此启动生成的激发原迄今不明.

    作者:吴厚生;李金柱;卢琳;郭玲;奚华国;王美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甲基汞透过胎盘对大鼠遗传物质损伤作用

    目的和方法:采用动物体内甲基汞(MeHg)不同剂量染毒,以染色体畸变(CA)和微核(MN)率为指标,研究了MeHg对大鼠胎儿及母鼠CA率和胎儿及母鼠MN的损伤.结果:胎肝细胞CA率、母鼠骨髓细胞CA率均随MeHg剂量增加而升高,且呈直接上升,其回归方程y=10.30+2.54 D(r=0.957 3,P<0.01)和母鼠y=2.34+0.71D(r=0.978 2,P<0.01).胎肝血细胞MN率和母鼠骨髓细胞MN率与CA率一致,也随MeHg剂量增加而升高,其回归方程为y=11.80+7.02D(r=0.9155, P<0.05), 母鼠的y=10.37+4.81 D(r=0.9975, P<0.01).结论:显示MeHg是一种很强的染色体断裂剂,也可能是一种纺缍体的毒物,不以DNA为靶子的间接诱变机制.

    作者:林秀武;孙志伟;李艳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蛋白尿的生成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肾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肾I-R损伤后有关肾小球的损伤及其机能障碍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作者:王新良;黄善生;陈晓玲;王殿华;张玉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兔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后囊混浊(后发性白内障)一直是白内障现代囊外摘出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尚未解决的并发症之一,使复明的病人再次失明.此并发症与术后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移行、纤维化形成有关.研究影响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因素,对后囊混浊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作者:彭惠;李平华;罗莉霞;骆云鹏;汤为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