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国际刊号:1000-4718
  • 国内刊号:44-1187/R
  • 影响因子:1.0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国家图书馆馆藏
  • 2008和2011年分别被评为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2011年连续4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2011年被评为RCCSE(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权威期刊;2010年荣获广东省期刊评选最高奖——品牌期刊奖;2011年荣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 基础医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0年10期文献
  • 丙氧鸟苷诱导转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人肺腺癌细胞A549凋亡研究

    目的:观察丙氧鸟苷(GCV)对A549-TK细胞的作用与诱导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A549-TK、A549两种细胞经50 μmol/L GCV作用3~5 d后,用电镜、流式细胞仪、细胞凋亡原位检测法(Tunel)观察细胞凋亡.结果:电镜下发现A549-TK细胞有凋亡特征:如凋亡小体、半月征、核浓缩,流式细胞仪发现A549-TK细胞有亚G0G1峰,凋亡细胞占12.21%±1.66%,而A549细胞无G0G1峰,凋亡细胞占1.32%±0.25%,两者比较P<0.01.Tunel表明A549-TK、A549两种细胞凋亡发生率分别为16%±1.67%,2.5%±0.36%,两者比较P<0.01.结论:GCV诱导A549-TK细胞凋亡.

    作者:何祥梁;郭先健;钱桂生;蒋小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一种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的新方法

    细胞凋亡(apoptosis)检测方法有多种,但大多操作复杂且需贵重试剂或仪器.我们根据MTT试验及台盼蓝试验的原理,设计了一种由二者计算细胞凋亡率的简单方法,并以此方法分析了白血病细胞株HL-60受抗癌药物VP-16诱导时的凋亡情况.

    作者:何维敬;张芬;张庆殷;张建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糖基化终产物增加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糖尿病患者并发AS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3~4倍.高血糖状态下蛋白质发生的非酶糖基化可使其终形成不可逆的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 AGEs).

    作者:刘乃丰;郝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实验性犬心房-希氏束顺序起搏的研究

    目的:心脏作功的状态如何,取决于心脏能否保持正常生理性的激动、传导和收缩、舒张顺序,心脏的作功是否协调有序,从而保证心脏作功处于佳状态,产生良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我们通过将心室起搏位点定于希氏束近段,比较了实验犬右房-希氏束(RA-His)起搏和右房-右室尖(RA-RVA)起搏时的心功能参数,探讨RA-His顺序心脏起搏时的心脏收缩/舒张功能、血液动力学和电生理学变化特点.

    作者:马宁;李世强;吴伟力;傅向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FGF-2在心肌细胞钙离子调节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FGF-2对心肌细胞的[Ca2+]i是否有调节作用,并对FGF-2在心肌细胞促生长作用中的钙信号转导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方法:选择狗胚心肌细胞系作为研究模型,观察1、10、100和1 000 ng/mL重组FGF-2对细胞生长和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细胞在含不同浓度FGF-2低血清培养基中生长5 d,测定细胞数量和分裂指数作为FGF-2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细胞以Fluo-3/AM负载作为细胞内钙离子的指示剂,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钙离子含量的变化,不同浓度FGF-2作用后的1、4和8 h时的细胞内钙离子含量的相对变化以Fluo-3荧光强度的变化作为指标.以连续扫描的方式,观察15 min之内细胞内钙离子动力曲线的变化,以反应FGF-2对细胞钙离子作用的短时效应.结果:1、10、100 ng/mL重组FGF-2可以促使培养的心肌细胞系细胞的增殖和分裂,1 000 ng/mL FGF-2则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该心肌细胞系细胞的Fluo-3/AM染色显示,静息时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是很低的,FGF-2刺激后Fluo-3荧光染色明显上升,并呈现出不均一性,以细胞核区的深染为特点.细胞内钙动力曲线显示,1、10、100 ng/mL FGF-2可引起细胞内钙离子缓慢而持续的上升,1 ng/mL FGF-2组这种现象持续到4 h后消失,而10和100 ng/mL FGF-2组则持续到8 h后才逐渐下降接近正常水平.1 000 ng/mL FGF-2对细胞内钙离子的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在所观察的15 min之内,FGF-2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下降,此后的1 h后开始上升,至8 h后还明显高于对照.结论:FGF-2对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系细胞的生长和对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具有双向性,并且这种促生长作用的剂量与促细胞[Ca2+]i的剂量是相平行的.对细胞内钙离子的调控,可能是FGF-2在心肌细胞中发挥其生物效应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宋克群;王仕雯;黄靖香;李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Goldblatt大鼠心肌组织和血浆醛固酮变化及其Valsartan对左室肥厚和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以肾性高血压大鼠(Goldblatt, 2K1C)为模型,采用超声心动测定大鼠的左室结构,放免法测定血浆及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观察AngⅡ受体拮抗剂Valsartan对心肌肥厚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34只SD大鼠,分为Valsartan治疗组(V组,n=13),非Valsartan治疗组(NV组,n=11)和假手术组(S组,n=10),V组和NV组在左肾动脉置入内径为0.3 mm的银夹(2K1C),S组未放置银夹.术后2周,V组给予Valsartan 30 mg/kg·d-1一次性灌胃治疗,S组和NV组用饮用水灌胃,术后第10周测定大鼠的左室结构、颈动脉压、血浆和心肌组织中AngⅡ和ALD.结果:1.各组大鼠治疗前一般情况和心肌结构无明显差异;2. 术后10周NV组颈动脉收缩压、颈动脉舒张压、相对室壁厚度、左室重量和左室重量指数明显增加,与V组和S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以上各参数V组和S组比较无差异;3.NV组的左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其中射血分数(EF)、左室中层缩短率(mFS)、实测mFS/预测mFS与V组和S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而V组的心功能与S组比较无差异;4. 血浆AngⅡ比较,V组>NV组>S组,V组和NV组与S组比较有显著差异,NV组与V组比较无差异;各组血浆中ALD比较,V组>NV组>S组,无差异,但变化与血浆中AngⅡ同向;心肌组织中ALD NV组>S组>V组,NV组与S组比较有差异.相关分析:组织中ALD与相对室壁厚度、颈动脉收缩压、左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5,0.402和0.366,P均<0.05).结论:1.2K1C鼠可产生明确的高血压LVH和收缩心功能障碍;2.组织中ALD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心衰发展密切相关.3.Valsartan通过AngⅡ受体影响AngⅡ和ALD产生降压、抑制左室肥厚和保护心功能作用.

    作者:田晓虹;曲鹏;夏稻子;孙花;丁艳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离体灌流大鼠胸主动脉环Na+/H+交换的意义

    目的:NH4Cl负荷是一经典的酸化细胞内环境的手段,这种方法广泛地用于各种组织细胞pH值的研究.已证实Na+/H+交换体存在于哺乳类动物的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等的细胞膜,此转运系统对细胞外Na+和细胞内H+进行1∶1交换,当细胞内酸负荷增加即细胞内pH(pHi)降低时,Na+/H+交换体被激活,其主要生理作用是调节pHi和细胞内Na+([Na+]i).

    作者:贾月霞;吴克谦;时安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转化生长因子和人胰岛素原生长因子与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既往的研究表明人血胰岛素原生长因子(IGF-Ⅰ)所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冠心病发病可能相关.而转化生长因子(IGF-β1)与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冠心病发病的关系仍有争议,本文拟观察冠心病患者的血TGF-β1和IGF-Ⅰ变化,探讨TGF-β1和IGF-Ⅰ与冠心病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排除有糖尿病患者,共45例,其中男35例,女10例,平均年龄61.3±13.2岁.对照组:选择经冠脉造影、心超等检查排除冠心病、糖尿病及扩张型心肌病等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共42例.其中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6±8.6岁.所有人选者均禁食12 h后,空腹、股动脉穿刺采血,取血清置于-20℃超低温冰箱待查.血TGF-β1和IGF-Ⅰ测定采用ELISA方法,按酶学方法测血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用Gensihi方法计算冠状动脉造影积分.结果:冠心病组血TGF-β1为(43.3±8.9) ng/mL,较正常对照组的(36.6±10.8) ng/mL高15.5%(P<0.05);冠心病组血IGF-Ⅰ为(187.5±69.6) ng/mL,较正常对照组(154.0±41.0) ng/mL高17.9%(P<0.05);冠心病组血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也分别均高于正常组.冠心病组中血TGF-β1与胆固醇水平存在正相关趋势(r=0.24, P>0.05),TGF-β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成正相关(r=0.314, P<0.05).结论:血TGF-β1可能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金炜;董维平;杨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老年男性高血压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临床诊断方法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老年男性高血压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low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 LEASD)患者临床表现的观察及趾动脉压、踝动脉压测量,探索对LEASD简便易行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在我院住院的患者中连续3个月选择60岁以上男性高血压病患者65名,平均年龄76.57±5.89岁(60~93),其中LEASD患者(超声多普勒见下肢动脉有一处以上的粥样斑块凸起及管腔狭窄≥50%)38名,无LEASD患者27名,两组在年龄、高血压病程及分期、冠心病史、饮食习惯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所有的患者均接受统一的、由专人负责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踝动脉压及趾动脉压测量以及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查.分别计算踝动脉压力指数(ankle-arm index, AAI)、趾动脉压力指数(toe pressure index, TSPI).以超声多普勒为标准,分别比较了AAI及TSPI不同取值范围以及传统临床判定方法的不同组合,对诊断LEASD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报值、阴性预报值、诊断符合率等评价指标.统计分析采用SPSS 8.0系统,t检验与χ2检验. 结果:1. LEASD组患者的AAI值、TSPI值明显低于无LEASD组;2. 与超声多普勒诊断结果相比,随着AAI、TSPI取值的下降诊断LEASD的敏感性逐渐增加、特异性逐渐下降;诊断符合率当AAI≤0.85时为70.00%;当TSPI≤0.60时为68.33%;3. 以有足部缺血症状、股动脉杂音、下肢动脉搏动异常中任意一项阳性为标准,诊断LEASD的敏感度为89.47%,特异度为55.56%,诊断符合率为75.38%;如果结合AAI≤0.85、TSPI≤0.60诊断LEASD的敏感性增加至91.89%.结论:初步的研究结果提示在下述指标中有任意两项为阳性者,高度提示有LEASD的可能.1. 临床症状体征中一项以上阳性者;2. AAI≤0.85; 3.TSPI≤0.60.

    作者:朱平;李小鹰;樊瑾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高血压病五个候选基因位点连锁分析和传递不平衡检验

    高血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是一多基因疾病,多个基因参与了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与EH有关的候选基因已达150多个.由于候选基因法具有快速、简捷的特点,而且对评价靶器官损伤及指导药物治疗方面有很大意义,因此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针对这些候选基因的研究还仅限于在白人等少数几个人种、对单个基因进行.由于多基因疾病存在遗传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在不同种族中可能发病机理也不同.了解这些候选基因在EH发病中的作用,对认识该病本质,对该病进行有效防治,将会有很大意义.我们选用了目前认为与EH发病密切相关的5个候选基因,利用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对其所在染色体区域进行基因扫描和连锁分析,以了解中国上海人群中这五个EH候选基因位点与EH的关系.目的:了解中国上海人群中高血压病五个候选基因位点与EH的关系.方法:在EH候选基因--脂蛋白酯酶(LPL)、α-内收蛋白(ADD)、瘦素(OB)及其受体(OBR)、肾上腺素能β3受体(ADRB3)基因附近染色体区域,各选取2~4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荧光半自动扫描技术,对106个EH核心家系的474名成员做基因组DNA扩增和基因型分析,并进行参数、非参数连锁分析和传递不平衡检验.结果:无论参数还是非参数连锁分析,均不支持这些位点与EH连锁的假设(P>0.01).在传递不平衡检验中,D8S1722的212bp等位基因存在传递不平衡现象(P<0.01).结论:在中国上海人群中,LPL、ADD、OB、OBR这四个候选基因可能与EH发病无关.ADRB3基因在EH发病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确定.

    作者:何鑫;朱鼎良;庄启南;刘晓明;赵彦;王谷亮;张伟忠;周怀发;茅守玉;韩战营;詹一鸣;黄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益心口服液对防治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益心口服液对防治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研究范围的冠心病患者共60例,随机单盲法分成益心口服液组30例,消心痛组3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症状、体征、血液生化指标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治疗前后患者血浆NO、ET、TXB2、6-Keto-PGF1α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来观察益心口服液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秀薇;陈汝兴;袁灿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红景天甙对缺氧状态下兔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高原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缺氧性肺动脉收缩和缺氧性动脉壁构型重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是缺氧性肺动脉壁构型重建的重要环节.

    作者:林树新;赵贺玲;张世范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一氧化氮在实验性缺血再灌注心肌顿抑中的作用及左旋精氨酸干预

    目的:为了探讨一氧化氮(NO)在实验性缺血再灌注心肌顿抑中的作用及左旋精氨酸(L-Arg)对其的影响.方法:选用20只家兔,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L-Arg组,分别于缺血前、缺血40 min及再灌注20 min取血检测NO水平,相应时点监测心功能.结果: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一氧化氮代谢产物含量(NOP)显著下降(缺血前26.9±4.6 μmol/L,缺血40 min 14.8±3.8 μmol/L,再灌注20 min 12.7±5.3 μmol/L,P均<0.001); 心肌舒缩功能指标(MAP、LVSP、+dp/dtmax、-dp/dtmax)均明显降低,LVEDP显著升高,尤以再灌注20 min为著(P<0.01和P<0.001);NOP与+dp/dtmax、-dp/dtmax、LVSP及MAP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6、0.807、0.852及0.641,P分别P<0.001、<0.001、<0.001和<0.01,而NOP与LVEDP之间却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563,P<0.01.使用L-Arg后,不同时点血浆NOP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肌舒缩功能不同程度改善.结论:缺血再灌注心肌顿抑与NO水平下降有关,L-Arg可通过提高机体内NO水平而保护顿抑心肌.

    作者:王万铁;林丽娜;徐正介;李东;王卫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心肌成纤维细胞在AngⅡ促心肌细胞肥大中的作用

    心肌细胞(myocytes, MC)及心肌成纤维细胞(myocardial fibroblasts, MF)代谢、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在心肌肥厚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MF在心肌肥厚及肥厚心肌重塑中的作用,尚需深入研究.

    作者:闫洁;高广道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OPH对停灌-复灌心肌线粒体抗氧化能力与钙超载的影响

    目的:OPH是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活性的创新化合物.以往在试管内的研究显示它明显抑制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系统及中性粒细胞产生超氧阴离子,抑制Fenton反应生成*OH的速率.它对抗Fe2+-cysteine或Fe2+-H2O2等自由基产生系统引起的心肌线粒体损伤,使线粒体MDA下降,GSH增加.对于鼠心停灌-复灌损伤,OPH改善复灌时的心肌收缩功能,增加心肌SOD和GSH-px活性.为进一步了解OPH在器官水平的抗氧化作用,本研究系统观察它对停灌-复灌心肌线粒体抗氧化能力与钙超载的影响.方法:大鼠Langendorff氏心脏,K-H液灌流100 min作为正常对照组;平衡30 min后,停灌40 min-复灌30 min作为再灌注损伤组;给药组于停灌前5 min至停灌前及复灌期灌注含OPH的K-H液.取复灌30 min时的心室肌,分离线粒体,用荧光偏振法测线粒体膜流动性,比色法测MDA和GSH含量,GSH-px,SOD和ATPase活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钙.结果:OPH 1~10 μmol/L剂量依赖性地对抗损伤所致的心肌线粒体MDA升高,GSH减少,GSH-px和ATPase活性降低及线粒体膜流动性降低.当OPH浓度为10 μmol/L时上述指标可达正常水平.停灌-复灌致心肌线粒体Ca2+含量比正常者增加20倍,OPH 3与10 μmol/L使线粒体Ca2+含量明显降低.结论:OPH明显增强停灌-复灌心肌线粒体抗氧化能力,并对抗线粒体钙超载,这可能是它保护再灌注损伤的一个重要机制.

    作者:李华;范礼理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树鼩脑缺血与IL-8的关系及银杏内酯B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即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在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inkgolide, GB)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是否与其对IL-8水平的调节有关.

    作者:李家立;李树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11,12-EET的类IP样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外源性低浓度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1,12-EET)是否具有类似缺血预处理(IP)样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戊巴比妥钠(45 mg/kg)腹腔注射麻醉.开胸,结扎和松开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包括缺血10 min/再灌注10 min和缺血60 min/再灌注30 min二种).颈静脉插管用于给药.应用RM-6200C型四道生理记录仪持续监测Ⅱ导联心电图并输入计算机.实验结束后,取下左心室,分别进行心肌曲利本兰及TTC染色以观察心肌缺血和梗塞范围,利用Q550-IW型图象分析系统精确计算各区域的面积.实验共分3大组:1.对照组(control);2.缺血预处理组(IP);3.外源性11,12-EET组(EET).每只大鼠的给药量均为1 mL/100 g体重.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IP组经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二轮后给予生理盐水;EET组给予6.24×10-8 mol/L 11,12-EET.每大组再分为A、B二小组:A:缺血10 min/再灌注10 min,主要观察缺血/再灌注各时程之心律失常;B:缺血60 min/再灌注30 min,主要观察缺血期心律失常及再灌注后心肌梗塞范围的变化.结果:IP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表明IP具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EET组大部分指标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缺血10 min和缺血60 min期间的VTr、VTt、VA评分,再灌注10 min期间的VFr,缺血60 min/再灌注30 min后的心肌梗塞范围);EET组部分指标的下降程度较IP组轻.结论:外源性低浓度11,12-EET具有类IP样的心肌保护作用,但其心肌保护程度弱于IP.

    作者:王雯;芦玲巧;朱盈芬;张立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对高血压病同步观察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目的:心脏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有关高血压病临床治疗的转归和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方法:本研究按照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同盟(WHO/ISH)标准对75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步观察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进行二者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硕仁;周波;赵悦茹;董安铭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血型糖蛋白AcDNA的克隆及其酵母双杂交系统BD端pGBkT1-GPA质粒的构建

    目的:检测红细胞膜跨膜蛋白质--血型糖蛋白A(GPA)对酵母细胞是否有毒性及其能否激活检测基因,以进一步揭示GPA与带Ⅲ蛋白的相互关系.材料与方法:培养红白血病细胞(K562)直到细胞总数达到109以上,收获细胞,用于粗提核内容物的制备.收集增殖状态K562细胞10 mL,提取总RNA以oligo(dT)为引物反转录合成cDNA.参照GPA GENBANK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GPA cDNA.PCR产物纯化后,进行补平,平端连接于PUC19质粒上.将经过阳性选择的重组质粒纯化、测序.双酶切PUC19-GPA,产物电泳纯化后加入经相同过程双酶切的PGBKT7,连接产物转化E.coli DH5α.在含卡那霉素平板上筛选阳性重组子,小量提纯质粒,酶切,PCR鉴定.用醋酸锂法将PGBKT7-GPA转染酵母菌,进行细胞计数,计算转染效率,以观察GPA对酵母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讨论:血型糖蛋白A对维持红细胞膜表面负电荷恒定、防止红细胞凝集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GPA和红细胞膜上另一种跨膜蛋白--带Ⅲ蛋白在结构与功能上有相关性.酵母双杂交系统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体系.该系统不仅可以研究两个已知蛋白的相互作用,而且可以通过构建诱饵蛋白基因从基因文库中筛选出未知基因.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K562细胞中克隆出GPA的cDNA,重组酵母双杂交系统靶基因载体,构建成pGBKT7-GPA,并转染酵母菌AH109,经检测其对酵母细胞无毒性且不能激活检测基因.因此,pGBKT7-GPA可以作为酵母双杂交系统靶基因.选用RT-PCR技术,从K562细胞中克隆到GPA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我们曾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一种新活性的蛋白酶.该酶的活性与带Ⅲ蛋白及GPA-C结构域有关.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GPA与带Ⅲ蛋白相互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李宏涛;傅国辉;姜晓姝;张宝山;孔宪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的损伤性变化及损伤机制的研究

    目的:局部器官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是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但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肢体I-R对脑的影响更鲜见报道.方法:本研究通过夹闭大鼠腹主动脉末端复制盆腔与后肢I-R动物模型,缺血4 h,再灌2、4、6、12、24 h后取脑.另设假手术及单纯缺血两个对照组.3组动物取材后按电镜,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要求制样,免疫组化染色分别用抗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抗体、抗硝基化酪氨酸(nitrotyrosine, NT)抗体为一抗观测脑组织中iNOS的表达及ONOO-的存在.NT为ONOO-的特异性标志物.结果:(1)光镜下,I-R组皮层、海马、纹状体区胞体肿胀,部分细胞核周可见水肿裂隙,侧脑室室管膜下有炎性细胞浸润.两对照组未见异常.(2)电镜下,上述脑区神经元核周水肿,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或消失,髓鞘肿胀板层分离,毛细血管周围组织水肿.(3)3组动物脑切片上,均有iNOS阳性标记细胞,分布于皮层、纹状体、海马、下丘脑等区域;NT阳性标记细胞只见于I-R组,分布于海马、皮层等区.结论:肢体I-R对脑有损伤作用.自由基及iNOS-NO的过量生成可能是脑损伤的关键因素.根据文献提示,我们对其机制做如下分析:(1)肢体I-R后引起血循环中氧自由基剧烈升高,中性粒细胞激活、释放细胞因子,由此导致血脑屏障开放和脑内自由基链锁反应.(2)细胞因子等诱导iNOS表达.(3)自由基通过引发兴奋性神经递质过量释放等机制导致神经元钙超载,激活NOS.(4)过量生成的NO与O 2结合生成毒性更强的ONOO-,导致神经元蛋白质、核酸及脂质破坏.

    作者:史中立;凌亦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老年性缺血性心肌病及扩张性心肌病的比较研究

    目的:应用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50例老年性缺血性心肌病(ICM)及24例扩张性心肌病(DCM)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多普勒超声对二者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李向农;曹雪滨;和朝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脂多糖诱导大鼠肺组织NF-κB活性增高的抑制作用

    目的和方法:研究证实,内毒素激活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kappa B, NF-κΒ),进而诱导前炎性因子大量生成,是内毒素休克和急性肺损伤的关键发病学环节.

    作者:丛斌;凌亦凌;谷振勇;王俊霞;姚玉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重组多顺反子逆转录病毒介导的人载脂蛋白AI与卵磷脂胆固醇脂酰基转移酶在肌源性细胞的表达

    目的: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 apoAI)与卵磷脂胆固醇脂酰基转移酶(lecithin: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 LCAT)作为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的主要组分,在胆固醇由周围组织向肝脏的运输、排泄过程即胆固醇逆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RCT)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近年研究进一步证实,ApoAI与LCAT的转基因动物能纠正由于遗传缺陷所致的低HDL血症并有效抵抗高脂食物引起的致动脉粥硬化(atherosclerosis, As)作用.

    作者:于书真;范乐明;王南;陈秀英;陈琪;魏恩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老年男性高血压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老年男性高血压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low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 LEASD)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方法:根据我国1999年3月颁布的新高血压诊断标准,自1999年3月~5月在301医院的住院患者中顺序入选曾确诊高血压病的60岁以上男性患者共65名,平均年龄76.57±5.89岁(60~93岁),其中38名患有LEASD(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下肢动脉一处以上的动脉硬化斑块凸起及≥50%管腔狭窄),平均年龄77.76±4.73岁,无LEASD患者27名,平均年龄74.89±6.97岁.两组在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程及分期、服降压药、冠心病史等方法无明显差异.排除患有糖尿病、家族性高脂血症、心功能NYHA Ⅲ-Ⅳ级、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晚期、慢性感染、血液病、大动脉炎、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足部溃疡、坏疽的患者.所有的患者均接受统一的、由专人负责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以及抽空腹血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浓度.建立Access数据库,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LEASD患者血浆Hcy浓度为14.22±3.38 μmol/L(±s),无LEASD组患者血浆Hcy浓度为22.99±8.88 μmol/L(±s),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00).结论:初步临床调查显示在老年男性高血压人群中LEASD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无LEASD组患者.

    作者:樊瑾;李小鹰;朱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TNFα导致细胞骨架重排和当归的逆转作用

    方法:常规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成下列各组:①对照组:常规培养;②当归组:培养液中加入当归注射液20 mg/mL;③TNF-α组:培养液中加入TNF-α 100 U/mL;④TNF-α+当归组:培养液中同时加入TNF-α 100 U/mL和当归20 mg/mL. 4 h后用phalloidine rhodamine标记骨架蛋白F-actin,用Olympus IX70荧光显微镜(CellScan, Scanalytics-Bionis)检测细胞骨架分布.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在内皮细胞的每一个横切面,对照组细胞骨架均排列在细胞周围,F-actin分布均匀,粗细匀称;当归注射液不影响正常内皮细胞的细胞骨架排列,但可见部分actin肌丝增粗;TNF-α作用后整个细胞腔面细胞骨架排列紊乱,在细胞中部横切面,增粗的actin肌丝横跨整个细胞;将当归注射液与TNF-α共同作用于内皮细胞,可见细胞骨架排列在细胞周围,但与正常细胞形态略有不同.结论:TNFα可以导致细胞骨架重排,这种重排与剪切力导致的重排相似.当归能逆转TNF-α导致的细胞骨架重排,使F-actin排列在细胞周围.这种作用的意义及信号转导途径目前还不完全清楚.本室的其他实验显示,当归注射液可以降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导致的ICAM-1表达增加,逆转TNF-α导致的ICAM-1重排.当归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这些作用有关.

    作者:欧阳静萍;王雄;Muller S;Stoltz J.F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AngⅡ、mm-LDL和TNFα对ECV304细胞PDGF-B链基因转录调控的影响

    目的:从基因转录水平探讨AngⅡ、mm-LDL及TNFα对ECV304细胞PDGF-B链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1)以GAPDH为内参照,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10-6 mol/L AngⅡ、100 μg/mL mm-LDL及200 U/mL TNFα作用于ECV304细胞18 h后各实验组PDGF-B链基因mRNA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1.5倍、2.0倍和1.3倍,提示AngⅡ、mm-LDL及TNFα在转录水平对ECV304细胞PDGF-B链基因的表达有促进作用.

    作者:李健;王小明;斯勤;郭恒怡;吴其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冠心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方法检测76例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和76例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肺炎衣原体IgG、 IgM抗体;采用PCR法检测以上所有病人的鼻咽拭子.结果:两组患者IgG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差异显著(P<0.05).IgG、IgM抗体阳性率在冠心病组(包括急性心肌梗塞)分别为75.4%、23.1%,而在对照组分别为52.1%和5.2%,差异均有显著(P<0.05).152例患者中IgG、 IgM抗体阳性率男性分别为66.3%、15.1%,女性分别为60.6%和13.6%,男性略高于女性,但男女相比没有显著差异.152例患者中PCR阳性率为15.8%,与血清学检测结果相比较,PCR阳性者90.0%满足肺炎衣原体急性感染的诊断指标.

    作者:金俊飞;杨永宗;张晓明;方伟;雷小勇;万腊香;江爱华;庄彩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当归及阿魏酸钠对内皮细胞中细胞因子表达改变的影响

    目的:检测高脂血清对内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并观察当归、阿魏酸钠的作用.方法:实验分四组,即:正常对照组;高脂血清损伤组;当归+高脂血清组;阿魏酸钠+高脂血清组.用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为研究对象,以高脂血清为损伤因子,观察当归及阿魏酸钠的作用.实验中用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变化,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测培养细胞中TGF β1及bFGF的表达改变.结果:高脂血清能明显使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受损,细胞表面干裂,有孔隙;微绒毛分布不规则,减少甚至消失.细胞中TGF β1的表达明显降低,而bFGF的表达明显增高;当归、阿魏酸钠可以有效地减轻高脂血清所致的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并使细胞中TGF β1的表达明显增高,而bFGF的表达降低.结论:当归及阿魏酸钠对内皮细胞TGF β1、bFGF表达的影响可能为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阿魏酸钠可能为当归的有效成分之一.

    作者:王保华;欧阳静萍;魏蕾;刘永明;郑汉巧;涂淑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uman PMNs on the production of TNF-α by the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 and to elucidate its tentative mechanism.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诱发糖尿病饲料致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目的: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建立糖尿病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有助于阐明糖尿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目前,这方面的模型非常稀少,为此,我们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新西兰兔,拟建立一种新的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模型.方法:将新西兰兔分为二组:正常饲料组(n=7);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组(n=10,喂含10%猪油、36%白蔗糖混合饲料).共观察4个月,每月取动物禁食过夜空腹血测血糖、胰岛素、总胆固醇、HDL-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结果:本研究发现,实验组一月后即出现高甘油三酯、高血糖、实验末,处死全部动物,见高脂高糖饲养组兔主动脉均有典型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脂纹病变主要分布于腹主动脉,类似于人类的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我们的初步研究证明:(不含胆固醇的)高脂高糖饮食可诱发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结论:本文报告这一工作的初步发现:给新西兰兔喂以高脂高糖饲料可导致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早期病变.据我们所知,这是迄今为止首例关于高脂高糖饮食(不含胆固醇)诱发新西兰兔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报道.

    作者:尹卫东;杨保堂;张善春;袁中华;易光辉;杨永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重构心肌离子通道病变及致心律失常性

    一、离子通道心肌肌膜上与心律失常形成机制及抗心律失常药作用靶点相关的,主要是钠通道,钾通道以及钙通道,它们是电压门控通道.

    作者:戴德哉;胡慧娟;杨平;马玉萍;曹文;王红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外源性一氧化氮抗内毒素致大鼠肺微血管高通透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肺内中性粒细胞(PMNs)聚集及微血管通透性增高是内毒素活性成分脂多糖(LPS)致急性肺损伤(ALI)的重要发病环节.一氧经氮(NO)对微血管通透性的病理生理作用迄今尚无定论.本实验旨在观察气管内滴注NO供体硝普钠(SNP)能否通过促进PMN凋亡,减轻肺内PMN聚集,起到抗LPS所致的以微血管通透性增高为特征的ALI的作用.方法:动物实验采用气管内滴注给药.分假手术(Sham)组、LPS(100 μg/只)组、LPS+SNP(5 μg/只)组.6 h后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肺组织中伊文思蓝(EB)含量及光镜观察染料单星蓝(MB)颗粒标记的肺微血管数目评价肺微血管通透性变化;测定BALF中PMN数量及肺组织形态学光镜观察评价肺内PMN聚集程度.分离和培养人血PMN,分对照组、LPS(10 ng/mL)组、SNP(5×10-3 mol/L)组和SNP+LPS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24 h的PMN凋亡百分率.统计学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误(±s)表示,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结果:BALF中蛋白含量、PMN数量和肺组织中EB含量的变化为,LPS组较Sham组明显增多(P<0.01),LPS+SNP组较LPS组明显减少(P<0.05).光镜形态学的变化为,LPS组较Sham组MB颗粒标记的肺微血管数目明显增多并且肺间质中大量PMN浸润,LPS+SNP组较LPS组上述变化减轻.PMN凋亡百分率的变化为,与对照组相比,LPS组无显著变化(P>0.05),SNP组明显升高(P<0.01),SNP+LPS组较LPS组显著提高(P<0.01).结论:气管内滴注LPS可导致以PMN在肺内聚集、肺微血管高通透性为特征的ALI.SNP通过减少PMN在肺内聚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抗LPS所致肺微血管高通透性的作用.促进PMN凋亡可能是SNP减轻PMN在肺内聚集的机制之一.

    作者:刘艳梅;张君岚;王殿华;凌亦凌;黄善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较高剪切应力致血管内皮细胞ICAM-1分布异常及当归的逆转作用

    目的: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剪切应力对于维持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十分重要,但过高的剪切应力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分布和表达异常.当归是传统的活血化淤中药,对于某些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肯定的疗效.本实验研究当归对高剪切应力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ICAM-1异常分布的逆转作用.方法:将ECV304细胞常规培养在长方形的玻片上,然后分别置于剪切应力为20 dyn/cm2的流场中(当归组:在流场液体中加入当归提取液20 mg/mL),温度37℃.4 h后取出玻片,先用鼠抗人ICAM-1单克隆抗体(1∶20)孵育20 min,PBS冲洗,再用标记有Alexa(R)荧光的羊抗鼠IgG(1∶50)作为二抗标记,1%多聚甲醛和0.5% Triton-X100渗透和固定后,在Olympus IX70荧光显微镜下观察ICAM-1的分布状况.结果:高剪切应力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表面ICAM-1沿细胞表面呈散在分布,而当归作用后可以使ICAM-1的分布和表达趋于正常.结论:当归可以有效地逆转这种异常分布,具有显著的保护效应.

    作者:刘永明;欧阳静萍;Sylvaine Muller;Xiong WANG;JF Stoltz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当归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祖国医学的活血化淤药当归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已引起关注.本实验应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当归对于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24只健康Wistar大鼠(200~250 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即:Ⅰ组,假手术组;Ⅱ组,缺血2 h,再灌48 h; Ⅲ组,缺血24 h后舌静脉滴注当归7.5 mL,再灌48 h.染色观察脑梗塞面积.免疫组化观察神经生长和修复相关蛋白cyclinD1和GAP-43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取新鲜大脑皮质,采用张亚历法制备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结果:Ⅲ组与Ⅱ组比较,脑梗塞面积减小,差别有显著性.Ⅱ组和Ⅲ组大脑皮质和海马区GAP-43表达均较Ⅰ组增加,Ⅲ组较Ⅱ组cyclinD1和GAP-43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Ⅲ组较Ⅱ组凋亡指数减少,凋亡率下降.结论:当归能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生长和修复相关蛋白cyclinD1和GAP-43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这是当归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杨静薇;欧阳静萍;廖维靖;涂淑珍;杨海鹭;魏蕾;刘永明;郑汉巧;王保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右房-右室流出道房室顺序心脏起搏的血液动力学特点

    目的:为了探讨右房-右室流出道房室顺序双腔心脏起搏的血液动力学效果和临床潜在应用价值.我们对比研究了右房-右室流出道(RA-RVOT)房室顺序双腔心脏起搏和传统的右房-右室尖(RA-RVA)双腔心脏起搏的急性血液动力学特点.

    作者:马宁;吴伟力;李世强;李亮;傅向华;张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糖基化终产物促进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目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等是糖尿病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高血糖状态下非酶糖基化可使蛋白质终形成不可逆的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 AGEs).

    作者:郝锋;刘乃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缺氧复合运动大鼠心脏的适应性改变

    目的:观察在缺氧条件下运动对大鼠心脏功能、毛细血管密度、静息血流量的影响,探讨在缺氧条件下,适当运动有无促进缺氧习服的可能性.方法:48只Wistar大鼠分为3组:Ⅰ组,常压对照组;Ⅱ组,单纯缺氧组;Ⅲ组,缺氧复合运动组.Ⅱ、Ⅲ两组大鼠每天置低压舱内持续减压23 h/d,共5周.第Ⅲ组大鼠先升至模拟4000 m,停留30 min后进行游泳运动(游泳1 h/d,6 d/周),1 h后升至5000 m.Ⅱ、Ⅲ两组缺氧条件相同.5周后在模拟4000 m高原用心导管技术测定心功能、放射性微球法测定心肌血流量、酶组化法显示大鼠心肌毛细血管并用图像分析仪测定毛细血管密度.结果:与常压对照组相比,单纯缺氧大鼠右室肥大,左、右心室舒缩功能明显增强;缺氧复合运动大鼠与单纯缺氧大鼠相比,右室肥大未进一步加重,但左、右心室舒缩功能进一步增强,心输出量显著增加.大鼠单纯缺氧或复合运动后左、右室心肌静息血流量无明显变化.单纯缺氧大鼠左室内层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高,单位面积内毛细血管数与肌纤维数的比值(C/M)显著增大;右室内层毛细血管密度虽无明显变化,但C/M显著增大.缺氧复合运动后,左、右心室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均进一步增加.结论:在高原进行适当的体力运动,可以显著增加左、右心室心肌毛细血管数目,显著改善心脏在缺氧条件下的功能,从而进一步改善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供氧状态,有利于机体对高原缺氧的习服.

    作者:黄庆愿;高钰琪;刘福玉;曹利飞;孙秉庸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33例均为住院患者,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18.2±6.7,诊断标准均符合1999年5月全国心肌炎心肌病学术研讨会镇江会议提出的修订意见标准.

    作者:张兴凯;兴志玲;胡佩琪;李晓卫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肺叶切除术对心肌血供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PMI)是严重威胁手术患者生命的围手术期的主要问题之一,PMI所致的围手术期死亡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观注.肺是唯一直接接受心脏全部血量的器官,本文通过肺叶切除这一急性肺损伤过程,观察手术对冠脉狭窄和非狭窄犬心肌血供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PMI的可能机制,以便为临床围手术期保障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丽;李大连;王云喜;栾造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急、慢性缺氧对大鼠脑线粒体ATP合成酶、mtRNA转录和蛋白翻译活性的影响

    目的:线粒体是一种半自主性细胞器,不仅含有自身的遗传信息(mtDNA),而且有一套相对独立的自身RNA转录和蛋白翻译体系.由于线粒体是消耗氧和产生能量(ATP)的主要场所,因此,线粒体能量合成与其半自主性有密切关系.脑组织是对缺氧敏感的组织,缺氧所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又是急性脑型高山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本文探讨缺氧时脑功能障碍的机制和线粒体半自主性与ATP合成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系大鼠随机分为未缺氧(对照)组、急性缺氧组(模拟海拔4 000 m高源连续缺氧72 h)和慢性缺氧组(模拟海拔4 000 m高原连续缺氧40 d).断头处死并分离大鼠脑皮质线粒体,Clark氧电极测定线粒体呼吸功能以鉴定其质量.ATP合成酶(F0F1-ATP酶,即复合体V)活性采用寡霉素抑制-无机磷定量法测定,离体粒体的RNA转录和蛋白翻译活性分别采用[3H]-UTP和[3H]-Leucine掺入法.结果:正常情况下,线粒体体外RNA转录合成活性与ATP合成酶活性呈线形相关(P<0.05, r=0.97);急性缺氧使ATP合成酶活性由对照的22.413±2.964降低至13.237±1.968(P<0.01),慢性缺氧时酶活性则回升至16.133±2.329(P<0.01),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急性缺氧使线粒体体外RNA转录合成能力下降40%(P<0.01),蛋白合成能力则降低60%(P<0.01);慢性缺氧时线粒体RNA和蛋白合成能力均有所恢复,分别为对照的72%和76%,但均未达平原对照水平.缺氧时ATP合成酶活性与线粒体转录及翻译活性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缺氧对mtDNA编码呼吸链氧化磷酸化蛋白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的影响与缺氧时线粒体能量合成功能降低有关.

    作者:柳君泽;高文祥;蔡明春;罗德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检测方法的研究

    目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的一个关键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有密切关系.检测ACE基因多态性.

    作者:王谷亮;韩战营;詹一鸣;张伟忠;周怀发;茅守玉;朱鼎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脏有关酶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本实验在在体大鼠模型上原位观察比较了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和经典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有关酶活性的影响,以期探讨一种非创伤性预处理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24只体重200~250 g的雄性SD大鼠分为4组, 即:Ⅰ组,假手术组;Ⅱ组,缺血/再灌注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使心肌缺血30 min后恢复再灌20 min;Ⅲ组,经典缺血预处理组,按Murry法进行;Ⅳ组,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组,在缺血前15 min开始由舌静脉在5 min内缓慢滴入NE 1.6 μg.再灌结束后测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原位观察过氧化氢酶、5'-核苷酸酶及Ca2+-ATP酶活性及琥珀酸脱氢酶损伤性反应.结果:Ⅲ、Ⅳ组心肌琥珀酸脱氢酶损伤性反应较Ⅱ组明显减轻(P<0.05);Ⅲ、Ⅳ组过氧化氢酶、5'-核苷酸酶及Ca2+-ATP酶活性较Ⅱ组(P<0.05)升高.结论: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及经典缺血预处理均能保护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脏超微结构,具有相似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模拟经典缺血预处理保护5'-核苷酸酶活性,使内源性腺苷增多;减轻细胞内钙超载及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作者:郑汉巧;董传仁;卢彦珍;张友云;袁玉林;欧阳静萍;冯晓祥;涂淑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nduced cell death depends on JNK activation and leads to phosphorylation of mitochondrial p46

    Multiple signaling pathways, including the 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 pathway, are activated in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MI/R) and correlate with cell death. However, the role of the JNK pathway with respect to protection or destruction in MI/R-induced cell death is poorly understood. In a rabbit model, we found that ischemia followed by reperfusion resulted in JNK activation which could be detected in cytosol as well as in mitochondria. To address the functional role of the JNK activation, we examined the consequences of blockade of JNK activation in isolated cardiomyocytes under conditions of simulated ischemia. The JNK activity was stimulated ~6-fold by simulated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simulated MI). When a dominant negative mutant of JNK kinase-2(dnJNKK2), an upstream regulator of JNK, and JNK-interacting protein-1 (JIP-1) were expressed in myocytes by recombinant adenovirus, the activation of JNK by simulated MI was reduced 53%. Furthermore, the TNFα-activated JNK activity in H9c2 cells was completely abolished by dnJNKK2 and JIP-1. In correlation, when dnJNKK2 and JIP-1 were expressed in cardiomyocytes, both constructs significantly reduced cell death after simulated MI compared to vector controls.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人β2-AR在心肌细胞特异性表达的研究

    目的:观察心肌细胞特异性表达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人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简称β2-AR)基因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构建含β2-AR基因的心肌特异性表达腺病毒载体(简称Admlc β2AR),转染大鼠心肌细胞、3T3细胞、HFCL细胞及HeLa细胞,检测心肌细胞对人β2-AR的表达.结果:RT-PCR显示只有转染的心肌细胞表达人β2AR mRNA; Western免疫印迹杂交分析表明转染的心肌细胞有人β2-AR表达;放射性配基检测显示转基因心肌细胞的β-AR密度(153.0±5.2 fmol/mg protein)明显高于未转染的心肌细胞(76.0±2.8 fmol/mg protein, P<0.01).结论:心肌特异性表达腺病毒载体可有效地将β2受体导入心肌细胞并使其特异性表达.

    作者:高文谦;李小鹰;李梁;裴雪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TNFα,LPS,oxLDL和AngⅡ诱导U937细胞PDGF-B基因转录

    在动脉粥样硬化等重要血管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内皮细胞与循环血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许多致病因素除对内皮细胞直接作用外,还可通过作用于循环血细胞而引起放大效应.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基因(PDGF-B)是普遍存在的促有丝分裂剂,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我室前期工作观察到TNF-α等可刺激内皮细胞PDGF-B基因表达.目的:观察心血管疾病相关因素对U937单核细胞中PDGF-B链基因转录的影响及PKC与MAPK通路可能参与的调节作用.方法:培养的U937细胞以200 U/mL TNF,100 ng/mL LPS,100 μg/mL oxLDL及10-6 AgⅡ处理细胞18 h,同时加或不加PKC与MAPK抑制剂,用RT-PCR方法检测PDGF-B链基因的mRNA的表达.结果:200 U/mL TNF, 100 ng/mL LPS, oxLDL及10-6 AgⅡ均可明显诱导PDGF-B链基因的表达,PKC的抑制剂H7(10-6 mol/L)和calphostatin(10-7 mol/L)可明显抑制TNFα,100 μg/mL oxLDL和AgⅡ诱导的PDGF-B基因表达.但是MAPK抑制剂PD098059对上述致病因素诱导PDGF-B链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却不尽相同,表现为:可明显抑制LPS和TNF诱导U937单核细胞PDGF-B基因表达,对oxLDL的诱导作用亦有抑制作用,但对AgⅡ诱导PDGF-B基因表达未见明显抑制效应.结论:(1)致病因素TNFα,LPS,oxLDL和AgⅡ均可诱导U937单核细胞PDGF-B基因表达;(2)PKC通路的激活参与此诱导过程;(3)MAPK通路的激活可能参与部分致病因素的诱导作用.

    作者:邱劲;王小明;李素敏;李健;斯琴;沈传陆;郭恒怡;吴其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The Mexican axolotl (Ambystoma mexicanum) provides and excellent model for studying heart development since it carries a simple recessive cardiac lethal mutation that results in a failure of mutant embryonic myocardium to contract.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远距预处理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

    目的:肾、肠系膜、骨骼肌等短暂的缺血预处理对其后的心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一现象被称之为远距预处理(preconditioning at a distance),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报道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在体和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00~250 g,乌拉坦腹腔麻醉(25%,4 mL/kg),分离气管行气管插管,呼吸机维持人工呼吸.

    作者:汪长华;梅运清;胡国胜;刘治晏;董传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流体剪力致导致血管内皮细胞ICAM-1分布异常的实验研究

    目的:剪切应力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种机械刺激,一定程度的剪切应力对于维持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十分重要.ICAM-1是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的一类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粘附分子,除介导免疫、炎症反应及细胞间粘附和连接外,还能传递多种细胞信号,引起细胞内骨架蛋白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本实验研究在不同剪切应力的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ICAM-1分布的改变及其机制.方法:将ECV304细胞常规培养在长方形的玻片上,然后分别置于剪切应力为2 dyn/cm2、10 dyn/cm2(相当于正常状况下动脉血管内的剪切应力)、20 dyn/cm2的流场中,温度37℃.4 h后取出玻片,先用鼠抗人ICAM-1单克隆抗体(1∶20)孵育20 min, PBS冲洗,再用标记有Alexa(R)荧光的羊抗鼠IgG(1∶50)作为二抗标记,1%多聚甲醛和0.5% Triton-X100渗透和固定后,在Olympus IX70荧光显微镜下观察ICAM-1的分布状况.结果:在正常状态下(10 dyn/cm2),ICAM-1主要分布在细胞间连接处,而在较低剪切应力(2 dyn/cm2)和较高剪切应力(20 dyn/cm2)作用下,ICAM-1则呈现出沿细胞表面散在分布的特征.结论:过低或过高的剪切应力都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表面ICAM-1分布的改变.

    作者:刘永明;欧阳静萍;Sylvaine Muller;Xiong WANG;JF Stoltz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PDGF-B链基因上游序列中与HMGI结合A-T丰富区的初步分离和鉴定

    一些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致病因素可诱导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PDGF-B)基因表达,这一过程涉及众多反式作用因子和基因上游调控序列之间的相互作用.染色体结合蛋白--高迁移率蛋白Ⅰ(HMGI)可通过与DNA上的A-T丰富区结合,影响多种基因的转录.目的:分离和鉴定PDGF-B链基因上游序列中与HMGI结合的A-T丰富区,并初步分析其功能.方法:DNA重组技术和凝胶迁移率改变法(EMSA).结果:重组人HMGI蛋白(rHMGI)可与PDGF-B链基因上游序列结合.在-1758/+43 bp片段内至少存在两个与HMGI结合的A-T丰富区,其中一个位于-190/+43 bp片段内,可能是涉及TATA盒在内的TTTATAAA,另一个位于-1304/-990 bp内,该区有两个TTTATAAA序列.被蛋白激酶C和CDC2激酶磷酸化的rHMGI与-1304/990 bp片段内A-T丰富区的结合活性明显减低,但未观察到PKC磷酸化明显减弱rHMGI与-190/+43 bp片段的结合.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mmLDL)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处理的ECV304核抽提物中,加入低剂量的rHMGI显著增强核转录因子NF-κB与PDGF-B链基因上游切应力反应元件(SSRE)的结合,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高迁移率蛋白Ⅰ可与PDGF-B链基因上游一个或数个A-T丰富区结合,促进转录因子NF-κB与SSRE的相互作用,并可能受蛋白激酶C和CDC2激酶的磷酸化调节.这对深入阐明致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诱导PDGF-B链基因转录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小明;邱劲;李健;沈传陆;李素敏;斯勤;郭恒怡;吴其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HMGI高表达促进单核细胞PDGF-B链基因转录

    血管内皮细胞与循环血细胞,如单核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等重要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众多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也同时作用于这些细胞.我们曾发现高迁移率蛋白Ⅰ(HMGⅠ)能促进ECV304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与PDGF-B链基因上游切应力反应元件(SSRE)的结合.

    作者:王小明;邱劲;李素敏;李健;沈传陆;斯勤;郭恒怡;吴其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牛磺酸治疗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

    作者:于文杰;张兰英;李华;卢昱;唐朝枢;姚兴海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NO在防治大鼠糖尿病性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有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增高,一氧化氮(NO)代谢功能和血管对NO的反应减弱,引起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痉挛收缩,认为是糖尿病伴有心血管系统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而NO则是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舒血管物质,可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提高平滑肌cGMP浓度而使血管舒张,具有维持血管张力和调节心肌收缩性,调节胰岛素、组织胺的分泌、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等功能,L-精氨酸(L-Arg)作为内源性NO合成的前体,具有促进体内NO合成,兴奋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等作用,本文研究了补充外源性L-Arg对大鼠糖尿病性心肌损伤的影响及L-Arg-NO路径在防治糖尿病性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探讨其在临床用于防治糖尿病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可能性.

    作者:朱方;马宁;刘芳;甄彦君;郭海英;王利惠;曹刚;李国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环核苷酸对心肌细胞bFGF与TGFβ1基因表达的调控初探

    目的:探讨环核苷酸(cAMP/cGMP)对心肌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调节中的作用,为心肌肥大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将Wistar乳鼠无血清培养24 h的细胞分为对照组、cAMP组(8-Bromo-cAMP 0.1 mmol/L)、cGMP组[加入一氧化氮(NO)的供体-硝普钠1 mmol/L,借此升高心肌细胞内cGMP浓度],并在30 min、 3 h、 24 h、 48 h、 72 h等5个时相点检测如下指标:(1)细胞生长代谢活性(MTT法);(2)bFGF和TGFβ1的mRNA表达(原位杂交技术)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cAMP组细胞代谢活跃程度增加,尤以72 h明显(P<0.05);cGMP组细胞代谢受抑制,尤以48 h明显(P<0.05).(2)与对照组比较,cAMP组主要分布在心肌细胞浆及细胞膜的bFGF mRNA及其蛋白和主要分布在胞浆的TGFβ1蛋白水平表达均增加,尤其在24 h(P<0.05)和48 h(P<0.01);cGMP组bFGF mRNA及其蛋白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尤其在24 h(P<0.05).(3)[3H]-Leu掺入实验提示cAMP使细胞内RNA及蛋白质合成增加,而cGMP可抑制细胞内RNA及蛋白质合成;[3H]-TdR掺入实验提示cAMP和cGMP对培养的心肌细胞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cAMP浓度增高使培养的心肌细胞代谢活跃、bFGF mRNA及其蛋白和TGFβ1表达明显增加;cGMP浓度增高却使培养的心肌细胞代谢抑制、bFGF mRNA及其蛋白和TGFβ1蛋白表达下降,从而提示环核苷酸在心肌细胞肥大信号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何作云;罗惠兰;冯兵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色素P-450含量变化

    本实验复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缺血预处置模型,通过观察心肌组织中细胞色素P450(CP450)含量及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探讨CP450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缺血预处置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60 min和完全放松30 min的方法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两次造成缺血预处置.

    作者:耿益民;芦玲巧;朱盈芬;王雯;杨啸林;张立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高血压患者肾蒂小动脉外膜组织学观察研究

    目的:在血管重塑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常伴随着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既往的研究多以大鼠为研究对象,本文以肾切除术患者的肾蒂小动脉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血压患者血管外膜组织学病变及胶原含量的变化.方法:取手术切除术的肾脏组织,按有无高血压病病史分为两组(高血压组6例,血压正常组7例),用Van Gieson染色法对肾蒂小动脉外膜进行组织学观察,用免疫组化法检查Ⅰ、Ⅴ型胶原在血管外膜中的分布情况,并用Zeiss公司KS400图像处理软件和北京凯辉公司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进行定量研究.结果:1.Van Gieson氏苦味酸酸性复红染色及图像处理结果(见表1)示血管组织中胶原成分主要存在于血管壁外膜;高血压患者血管组织中的胶原呈条索状渗透入血管中膜及内膜;血管组织胶原总面积/血管壁总面积比值都较正常血压组明显增加(P<0.05);高血压组患者血管组织胶原总厚度/血管壁总厚度比值较正常血压组明显增加(P<0.05).

    作者:贡元;肖家诚;吴华成;杨践;朱鼎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TNFα、oxLDL对单核细胞玻璃粘连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信号转导途径

    玻璃粘连蛋白(vitronectin)含有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PGD)序列和肝素结合区.单核细胞表面的玻璃粘连蛋白是血管内皮细胞表面β3整合素族的配基之一,二者的结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一些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的同时,也作用于单核细胞,使其表面的玻璃粘连蛋白表达增高,从而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单核细胞与病变部位动脉内皮细胞粘附异常增强的机制之一.目的:是观察单核细胞株U937细胞在TNFα、oxLDL及蛋白激酶C抑制剂H-7、Calphostin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PD098059的作用下玻璃粘连蛋白基因的表达.方法:利用传代培养的单核细胞株U937进行实验,分为TNFα、ox-LDL刺激组、TNFα+H-7、TNFα+Calphostin、 TNFα+PD098059组、ox-LDL+H-7、ox-LDL+Calphostin、ox-LDL+PD098059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作用18小时.玻璃粘连蛋白基因的mRNA表达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NFα、oxLDL可明显刺激U937细胞玻璃粘连蛋白mRNA的表达;蛋白激酶C抑制剂H-7和Calphostin显著抑制TNFα的诱导作用,而H-7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PD098059则可抑制oxLDL的诱导作用.结论:TNFα、oxLDL可能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和/或丝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启动单核细胞玻璃粘连蛋白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李素敏;王晓明;邱劲;斯勤;郭恒怡;吴其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Cl-通道阻断剂DIDS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Cl-通道开放在Ca2+依赖性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onA诱导的成人外周血T细胞活化增殖模型,应用Fura-2/AM荧光探针,观察Cl-通道阻断剂DIDS以及Ca2+通道阻断剂SK&F 96365对活化T淋巴细胞Ca2+调控的影响,并加以比较;应用核酸酶保护分析法(RPA)测定以上药物对人白细胞介素2(hIL-2)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DIDS(0.5,1,2 μmol·L-1)浓度依赖性地抑制活化T细胞引起的持续性Ca2+内流,抑制率分别为18.4%±6.0%, 25.1%±10.6%, 37.1%±7.4%.在ConA触发的Ca2+内流被大抑制浓度(20 μmol·L-1)的SK&F96365抑制后,不能被2 μmol·L-1 DIDS进一步抑制; 而ConA触发的Ca2+内流被2 μmol·L-1 DIDS部分抑制后,仍能被20 μmol·L-1 SK&F96365进一步抑制,抑制率为15.0%±4.3%.SK&F96365(1,3,10,20 μmol·L-1)浓度依赖地抑制活化T细胞hIL-2 mRNA的表达,抑制率分别为22%,45%,72%,82%.DIDS(100, 200, 400 μmol·L-1)浓度依赖性地抑制活化T细胞hIL-2 mRNA的表达,抑制率分别为69%,71%,84%.讨论:Ca2+释放激活的Ca2+通道(CRAC)的阻断剂SK&F96365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活化T细胞Ca2+内流、hIL-2 mRNA表达以及T细胞增殖,表明经CRAC的Ca2+内流介导了ConA诱导的hIL-2基因表达和T细胞增殖;大有效浓度SK&F96365抑制ConA触发Ca2+内流后,DIDS不能进一步抑制,提示DIDS敏感的Cl-通道参与了经CRAC的Ca2+调控;DIDS也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活化T细胞hIL-2 mRNA的表达,本室先前研究表明:Cl-通道参与了ConA诱导的T细胞活化增殖.结论:Cl-通道开放通过影响经CRAC的Ca2+内流,调控IL-2 mRNA表达,从而参与T细胞活化增殖.

    作者:王冠蕾;关永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在急性缺血冠脉综合征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发病过程中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2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6例,健康对照者10例,用ELISA法测定其发病24 h内及发病后1周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的含量.结果:急性心肌梗塞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病24 h内血清sVCAM-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发病后1周sVCAM-1含量虽较前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而急性心肌梗塞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发病早期均有sVCAM-1增高,提示粘附分子可能在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袁祖贻;王蒙琴;吕卓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脐血红细胞生成素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检测

    目的:红细胞生成素(EPO)特异性作用于红系造血细胞,刺激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成熟,是红细胞系统造血必不可少的造血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促进造血干细胞从G0期进入G1期,与EPO、GM-CSF及IL-3协同作用可促进红系爆增生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和多向性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EMM)形成.体外实验证实脐血浆具有刺激造血的活性.本实验检测正常足月新生儿脐血浆的EPO和IL-6水平以了解EPO与IL-6在脐血造血中的作用.方法: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免法分别检测33例正常足月顺产新生儿脐血浆的IL-6和EPO的水平,同时检测12例成人外周血血浆作为对照.实验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61%脐血浆检测到IL-6,范围在1~21 ng/L,中位数7 ng/L,成人仅1例检测到低水平的IL-6(4 ng/L),脐血浆IL-6水平明显高于成人(P<0.05).脐血浆EPO范围在5~72 U/L,中位数16 U/L,成人EPO范围在5~17 U/L,中位数8.5 U/L,脐血浆EPO水平明显高于成人(P<0.05).结论:与成人血浆比较,脐血浆含有较丰富的造血因子EPO和IL-6,是脐血造血的重要因素.应用脐血血浆输注,可以刺激贫血患者的红系造血功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治疗手段.

    作者:陈运贤;林旭滨;陈惠珍;姚麟;刘天浩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生长激素、皮质醇水平与老年人糖尿病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 由于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增加,已成为老年人的多发病和严重的几种疾病之一.目的:本文初步探讨和研究了老年人2型糖尿病体内的生长激素、皮质醇水平以及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人2型糖尿病者80例,年龄在60~78岁,其中,男44例,女36例.有慢性并发症者55例(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无并发症25例.对照组为非糖尿病者34例,年龄在60~68岁.其中,男20例,女14例.方法,空腹肘静脉采血,用FJ2003/50GR放免计数测定.结果:糖尿病有并发症组的生长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生长激素水平,P<0.01;而在并发症组间比较呈显著差异,P<0.001.提示生长激素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其水平增高,可以使糖尿病患者合并症加重,而合并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是由于血管病变引起下丘脑-垂体的病理改变,以及神经递质调节的改变,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增高.而未合并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血清生长激素水平低,可能是由于高血糖导致老年人垂体对下丘脑刺激敏感性降低,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作用越明显.而有并发症组的血清皮质醇长期高水平是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升血糖素分泌过多,以及胰岛B细胞衰竭的原因之一.结论:合并血管病变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生长激素和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无并发症组,亦证实了生长激素、皮质醇不仅是糖尿病人血糖失控的原因之一,也参与了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相关因素,而二者之间可能又互为因果关系.

    作者:陈晓明;姜秋菊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OPH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

    目的:OPH是本研究所合成的创新化合物,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活性.以往的研究显示它对冠脉阻断-再灌或全心停灌-复灌所致心肌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为探讨其作用的生化机制,研究OPH对再灌注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大鼠Langendorff氏心脏,K-H液灌流100 min作为正常对照组;平衡30 min后,停灌40 min-复灌30 min作为再灌注损伤组;给药组于停灌前5 min至停灌前及复灌期灌注含OPH的K-H液.取复灌30 min时的心脏,液氮保存,用酶学法测心室肌ATP,PCr与Pi含量.结果:停灌-复灌致心肌ATP从缺血前的41±19下降到17±5 (μmol/g) (P<0.001),PCr从127±15下降到58±27 (μmol/g)(P<0.001). OPH 1~10 μmol/L剂量依赖性地对抗上述反应.当浓度为10 μmol/L时,心肌ATP与PCr含量保持在正常水平.停灌-复灌未见心肌Pi含量有明显变化,OPH对Pi含量亦无影响.然而OPH3与10 μmol/L使ATP/Pi与PCr/Pi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OPH有减少心肌高能磷酸化物分解,保持损伤心肌能量储备的作用.

    作者:李华;范礼理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离体兔肺动脉反应性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

    目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内毒素休克(ES)时肺动脉高压(PAH)形成的重要因素,但其作用机理还不清楚.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具有抗ES及PAH的作用.本研究观察了CCK-8对TNF-α引起的肺动脉反应性及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及一氧化氮(NO)在其中的作用,初探了CCK-8缓解PAH的作用机制.

    作者:孟爱宏;凌亦凌;王殿华;谷振勇;李淑瑾;朱铁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心脏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形成双途径的转基因研究

    转基因动物自1980~1981年产生后,迅速发展.它克服了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实现了动物物种之间遗传物质的交换和重组,这不仅为遗传物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丰富了物种的基因库,也扩大了生命科学的视野.

    作者:陈兰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吸烟大鼠肺部肥大细胞与c-fos基因表达的动态观察

    目的:动态观察吸烟大鼠肺部肥大细胞与c-fos基因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吸烟病变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置于气体刺激装置中进行实验,分别选2周、4周、12周、24周等时点对肺组织取材,H-E染色;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与图象分析仪分析肥大细胞;支气管粘膜上皮表达FOS蛋白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以20个高倍视野中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反应c-fos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1)吸烟大鼠肺组织主要为炎性病变:粘膜上皮溃疡,支气管纤毛柱状上皮坏死、脱落,部分粘膜上皮出现增生,甚至鳞状上皮化生,杯状细胞增多,粘膜下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肥大细胞侵润,平滑肌增厚.(2)吸烟大鼠肺部肥大细胞变化(个/mm2):2周2.82±1.16、4周4.58±1.23、12周5.86±1.32、24周8.02±1.89,除第2周外,其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吸烟大鼠FOS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为(个/20视野):2周10.80±3.40、4周16.20±2.60、12周18.60±3.10、24周19.20±3.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讨论与结论:吸烟大鼠肺部出现支气管炎病理改变,在4周后出现肥大细胞增殖;2周后支气管粘膜上皮FOS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增多,表明在香烟持续刺激时,c-fos基因激活而表达水平增高.c-fos基因激活和肥大细胞增殖与哮喘、肺纤维化、细胞增生及气道炎症等病变相关;提示肥大细胞与c-fos基因在吸烟所致病变和气道功能紊乱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

    作者:王潮临;赵晓琴;马韵;温冠媚;邝晓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血液动力学超负荷患者心肌肥大时bFGF, TGFβ1的变化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容量或压力超负荷患者心肌肥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本项研究心肌肥大病人32例,均经二维超声心动图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容量超负荷组(VG)均系风心病二尖瓣闭锁不全伴狭窄的人工瓣膜置换术病人16例的左室肥大心肌,平均年龄28±5(24~50)岁,压力超负荷组(PG)系先心病法乐氏四联征或三联征病人16例的右室肥大心肌,平均年龄14±6(5~23)岁,正常的左、右心室心肌(NG)各5例,平均年龄22±4(18~28)岁,均系无心脏疾病的意外死亡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技术结合彩色图像分析技术对VG和PG心肌肥大病人的心室乳头肌组织中bFGF、TGFβ1的mRNA及其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并与正常人心室乳头肌组织对照;以HE染色及天狼星红染色分别检查心肌细胞肥大和基质胶原Ⅰ、Ⅲ型变化情况.结果:(1)心肌纤维增粗,体积增大,排列紊乱,细胞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尤其Ⅲ型胶原增加更突出;(2)VG或PG病人的心肌肥大中bFGF和TGFβ1的mRNA表达及其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结论:(1)容量或压力超负荷导致心肌重构(remodering)本文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容量或压力超负荷均引起心肌细胞肥大,即体积增加和细胞排列方向改变;细胞间质胶原纤维,尤其Ⅲ型胶原纤维增加更明显,这就是心肌对血液动力学超负荷的适应性重构.(2)bFGF和TGFβ1在心肌重构中的作用在血液动力学超负荷情况下,bFGF以自分泌及/或旁分泌方式,亦可以通过胞内分泌的方式核转位直接发挥基因调控作用,终导致心肌细胞肥大;TGFβ1是成纤维细胞的强效趋化因子,能明显促进人成纤维细胞对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合成,同时对新合成基质的降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使胶原纤维明显增加.

    作者:何作云;罗惠兰;冯兵;周晓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异常增殖,血管壁细胞外间质组成改变导致的血管重构,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再狭窄等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主要因子,显著增加VSMC的增殖和肥大,但确切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报导提示与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有关,本研究对此作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玉珍;高平进;王兴宇;张宗梁;朱鼎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白细胞数量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有文献报道心肌缺血再灌时,白细胞在缺血坏死心肌区的聚积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们复习的有限文献范围内,尚未发现白细胞数量与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功能和心梗范围相关性研究的直接报道.本文以白细胞减少症大鼠为模型求证两者间关系的直接证据.方法: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 g,以环磷酰胺腹腔注射(60 mg/kg体重)复制白细胞减少症模型.

    作者:汪长华;梅运清;涂献玉;董传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OPH对缺血-再灌注猫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OPH是本研究所合成的创新化合物,有强心扩血管作用.以往的研究显示它对于冠脉阻断-再灌或全心停灌-复灌所致心肌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它减少再灌时的VF发生率,增强心肌抗自由基的能力,并对抗心肌线粒体钙超载.为了解OPH对再灌注损伤动物心脏功能的影响,本研究观察它对猫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猫12只,戊巴比妥钠麻醉,开胸,用多导生理记录仪监测心电图与血压,电磁流量计测升主动脉血流量,计算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于冠脉左前降支上1/3处穿线,以备阻断血流.

    作者:范礼理;马军;曾宪可;王亚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Gq/11信号转导过程在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大时的变化

    目的:研究二肾一夹(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大发生发展不同阶段Gq/11含量与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以直径0.2 mm的银夹夹闭左侧肾动脉制备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分别在术后1、2、4、8周测定尾动脉收缩压、±dp/dtmax及左室舒张末压;测定心肌肥大指数(LV/BWT);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心脏Gq/11含量;以[3H]标记的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为底物,测定磷脂酶C(PLC)活性.结果:2K1C大鼠在术后2周血压开始明显升高并从2周开始出现心肌肥大;±dp/dtmax从1周到8周均无明显变化,而左室舒张末压在8周时开始升高;2K1C大鼠血浆ACE活性在1,2,4周时比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心脏ACE活性在1,2,4,8周分别为0.381 μmol/min·g-1,0.463 μmol/min·g-1,0.425 μmol/min·g-1, 0.37 μmol/min·g-1均较假手术组0.193 μmol/min·g-1,0.173 μmol/min·g-1,0.196 μmol/min·g-1,0.17 μmol/min·g-1明显升高(P<0.05);心脏Gq/11含量在1周、2周时无变化,而在4周和8周时分别为694.8和638.4,比假手术组555.8和470.2明显升高(P<0.05).PLC活性在2周、4周和8周时比假手术组分别升高12.8%、21.8%和21.0% (P<0.05).结论:在肾素依赖性高血压大鼠,Gq/11是介导心肌肥大的主要信号转导分子,其通过功能增强和含量增加激活下游的效应蛋白,介导心肌肥大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白木华;吴立玲;邢东琦;汪香婷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NF-κB在过氧化氢所致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和方法:本文试图证明: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介导了过氧化氢(H2O2)所致的心肌细胞凋亡,实验用体外培养的新生Wistar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三组:1.正常对照组(37℃,3 h);2. H2O2(1 mmol/L)损伤组(37℃,24 h);3.热休克预处理(43℃,1 h,37℃恢复6 h)+H2O2(1 mmol/L)损伤组(37℃,3 h).采用末端标记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发生,Western-blot检测H2O2(1 mmol/L)损伤5 min,15 min, 30 min, 60 min后I-κΒα量的变化及热休克预处理对这种变化的影响,免疫组化检测H2O2(1 mmol/L)损伤0.5 h后心肌细胞中NF-κB的分布情况及热休克预处理的作用.结果:1.H2O2(1 mmol/L)损伤24 h后,末端标记法发现大量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发现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而热休克预处理可明显减轻H2O2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P<0.01);2.Western blot显示I-κBα在H2O2(1 mmol/L)损伤5 min即减少,15 min减至低,而后逐渐恢复,而热休克预处理可抑制H2O2引起的I-κBα降解;3.免疫组化显示正常心肌细胞NF-κB分布于胞浆中,H2O2(1 mmol/L)损伤0.5 h则移位于胞核中,而热休克预处理可抑制H2O2引起的NF-κB向胞核移位.结论:H2O2可诱导心肌细胞发生凋亡,而NF-κB的激活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肖卫民;钟林;尢家騄;肖献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高糖血症对内皮素缩血管作用的影响

    高糖血症是糖尿病的主要病变,长期高糖血症又往往引起胰岛素水平的增高.目的:为了研究高胰岛素环境中高糖血症对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缩血管作用的影响及机制,进一步揭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机理.方法:用高糖饲料喂养Wistar大鼠12周后测得其血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为高糖血症模型.将高糖组和对照组大鼠的离体主动脉血管环置于高于生理浓度(40 mIU/L)的胰岛素环境中,观察两组大鼠对10-9 mol/L ET-1的反应;检测血浆NO-2含量反映NO的含量;测定血管壁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结果:在高于生理浓度的胰岛素环境中,高糖大鼠对ET-1的缩血管反应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高糖组NO-2含量和NOS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以cNOS降低为主(P<0.01).结论:长期高糖血症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使cNOS含量明显降低,NO合成减少,引起EDRF/NO系统功能障碍,血管对活性物质ET-1的反应性增强,血管张力增加,此机制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并发症的发病.

    作者:丁怡;王家富;段文卓;宋秀媛;刘同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应用转基因小鼠研究心力衰竭的进展

    近十年来,随着小鼠基因库的破译,小鼠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和基因干预技术的进展,已有大量转基因(TG)小鼠品系问世.通过对某一靶基因的干预(如利用α-心肌凝蛋白启动子介导的过度表达、剔除、诱变等),目前已建立了140多种具有各种心脏表现型的小鼠品系.

    作者:杜晓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肌醇磷酯-3激酶介导血管紧张素Ⅱ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系裂素活化的蛋白激酶

    作者以前的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通过Ras-PKCzeta-MEK途径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系裂素活化的蛋白激酶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然而,这不能解释AngⅡ促进VSMC增生的作用可被PI3K的抑制剂Wortmannin所阻断.我们推测PI3K也可能参与了AngⅡ激活的ERK1/2的调节.Western blot和免疫沉淀加Western blot分析显示正常培养的VSMC表达PI3K,AngⅡ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刺激并不影响PI3K的表达,但可提高PI3K对抗其抗体的亲和力.Wortmannin 10 nmol/L可剂量依赖性的抑制AngⅡ和PDGF刺激的ERK1/2激活.有趣的是,我们观察到PI3K和蛋白激酶C(PKC)-zeta受AngⅡ和PDGF刺激后均向Ras转位并与之结合,Ras、 PI3K、PKC-zeta三种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功能复合体,抗Ras抗体和抗PKC-zeta抗体均可将PI3K沉淀下来,Wortmannin可阻断这个功能复合体的形成,提示PI3K的激活在此功能复合体中起重要作用.此外,MEK抑制剂PD98059(10 μmol/L)作用10 min可剂量依赖性阻断AngⅡ诱导的ERK1/2激活.综合上述结果,说明AngⅡ通过Ras-PI3K/PKCzeta-MEK信号途径刺激ERK1/2活性和VSMC增生.

    作者:廖端芳;关永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围绝经期妇女血清性激素与自由基水平检测

    目的:一些研究资料表明,生育期妇女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同龄男性,而绝经后冠心病的发病率则迅速上升.有文献揭示绝经后性激素水平改变,同时伴有血脂紊乱,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因素.本文旨在探索围绝经期妇女血清性激素与自由基水平的变化关系.方法:1.对象:受检者为淮南铁路女职工,共117人,年龄为40~63岁,按月经情况分为三组,第一组月经基本正常者,第二组有月经紊乱者(包括周期延长、经期延长、淋漓不尽等),紊乱出现时间为0.5~5年,第三组为已绝经者,绝经时间为2~18年.2.标本采集:禁食12 h,于清晨8~10时取静脉血8 mL,分离血清备用,第一、二组体检、采血时间在月经前一周,第三组时间不限.3.测定指标与方法:性激素,包括催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用酶联免疫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用核黄素光照法,丙二醛(MDA)测定用改良的巴木国夫法,一氧化氮用硝酸还原法.结果:三组妇女血清性激素检测结果显示,在第二、三组妇女FSH水平呈上升趋势,而E2水平呈下降趋势,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P<0.01),同时两组人员的体重指数多有增加,超重和肥胖人数也明显增多;血清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检测结果显示第三组妇女的SOD和MDA水平的改变与第一组相比差异显著.但与第二组相比差异不大,而NO含量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发现围绝经期妇女血清性激素率乱,主要表现为E2水平下降和FSH升高,多数妇女伴有体重增加,至绝经后更为明显,同时血脂谱也发生明显变化(另文报告).血清自由基水平测定结果显示SOD含量减少,MDA含量增加,已知两者均与细胞衰老有关,同时强烈地脂质过氧化反应还会造成广泛的心血管损害.

    作者:方玉荣;王立金;周昕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Troponin I(TnI) is a subunit of the thin filament-associated troponin-tropomyosin complex involved in calcium regulation of skeletal and cardiac muscle contraction.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TNFα引起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其分子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是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用的靶细胞之一.由TNFα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很多心脑血管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mTNFα(简称TNF)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代谢的早期损伤以及其与微血管内皮细胞中原癌基因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试图从中说明TNF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部分分子机制.

    作者:金惠铭;刘清行;张国平;张明;沙志一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高密度脂蛋白注射液和洛伐他汀抗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比较研究

    目的:观察高密度脂蛋白(HDL)注射液对高胆固醇饲料诱导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消退作用.方法:90只新西兰白兔共分成9组.处理方案包括预防性给药和治疗性给药.

    作者:易光辉;杨保堂;吴孟津;尹卫东;杨永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抗心律失常药物电生理研究进展

    近十年来,心律失常的治疗有令人鼓舞的一面,也有使人沮丧的一面.非药物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射频消融术通过选择性切断折返激动通路可以根治顽固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律不齐,而植入性除颤变律器(ICD)的应用又使高危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猝死率大大下降.

    作者:徐有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高血压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改变及其机制探讨

    据统计70%~80%的脑卒中病人都有高血压或高血压病史,了解高血压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改变,这对预防脑卒中十分重要.目的:采用LH-450型脑循环动力学检测仪对285例高血压患者和138例正常人进行反映脑血管功能13项参数的对比研究.结果: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脑血流速度(平均、大、小)比较显著减慢(P<0.01),脑血流量(平均、大、小)比较显著减少(P<0.05).而反映脑血管弹性的4项指标(Zc、Wv、C、Co)也明显改变(P<0.01),外周阻力(R)高血压组异常增高(P<0.001),反映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的动态阻力(DR)和反映脑内小血管闭锁情况的临界压力(CP)也异常增高(P<0.01).结论:结果说明高血压病严重影响了脑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广泛的脑小动脉痉挛,缺氧,导致管壁透明变性,纤维组织增生,管壁硬化变厚,管腔狭小缺血,造成小动脉收缩和舒张功能差,出现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差,外周阻力增加等现象,出现脑循环动力学明显改变.

    作者:杨海萍;刘西贵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肾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Gαq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

    目的:探讨肾性高血压主动脉Gαq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动态变化及其在高血压中的发病学意义.方法:制作两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分别于术后周1、2、4和8测定颈动脉血压;血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CE)活性;免疫印迹法测定主动脉Gαq蛋白含量;以[3H]二磷酸磷脂酰肌醇为底物测定主动脉细胞膜蛋白PLC活性磷脂酶C活性.

    作者:邢东琦;白木华;吴立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对幼兔心肌缺血再灌注超微结构的影响

    心肌保护不当是婴幼儿心脏术后死亡率较高原因之一.由于婴幼儿与成人在心肌结构、代谢、功能上存在差异,所以临床上采用的ThomasⅡ停搏液可能并不适合婴幼儿心肌.目的:通过研究钾离子通道开放剂Pinacidil在缺血再灌注下对幼兔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心脏Langendorff模型,取20只幼兔心脏分为四组:对照组(O组),Pinacidil停搏组(50 μmol/L, P组),Thomas Ⅱ液停搏组(S组),Thomas Ⅱ液+Pinacidil停搏组(50 μmol/L,S+P组).在O组平衡15 min后和其他三组低温缺血90 min常温再灌45 min后,分别取左室心肌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并对心肌线粒体和肌原纤维量化评分作半定量分析(得分越高,损伤越重).结果:缺血再灌注的三组均出现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但P组损伤轻,S组、S+P组损伤较重;线粒体评分:O组0.388±0.001,P组1.462±0.293,S组2.368±0.227,S+P组2.188±0.205,P组与S组、S+P组相比,线粒体保护较好(P<0.001, P<0.05),但S组与S+P组间无显著差异;肌原纤维评分:O组0.200±0.001,P组1.533±0.757,S组2.533±1.222,S+P组2.467±0.643,O组与其他三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01),但余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表明:缺血再灌注下,Pinacidil可使幼兔心肌超微结构得以良好的保护,且效果优于ThomasⅡ液.Pinacidil不能提高ThomasⅡ液对幼兔心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元;周新民;唐浩;王坚刚;胡野荣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αB-晶状体蛋白在心肌预适应早期相及延迟相心肌保护中的作用

    目的:热休克蛋白(HSPs)在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的心肌保护中是否发挥作用,至今仍不清楚.本研究试图探讨αB-晶状体蛋白(属小分子HSP)在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方法:为观察αB-晶状体蛋白在缺血预适应早期相中的作用,采用大鼠Langendorff离体心脏及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分别进行缺血及热休克预处理.结果:缺血预适应(缺血5 min+再灌5 min)明显减轻了随后更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流损伤(缺血30 min+再灌120 min),表现为+dp/dtmax、LVP、及冠脉流量的恢复明显改善,CPK释放减少.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 blot技术发现,正常状态下,αB-晶状体蛋白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胞浆中,在缺血预适应及热休克预处理时则快速向不溶性细胞结构移位,免疫电镜显示αB-晶状体蛋白的主要移位区域是核周及Z线等细胞骨架部位,等电聚焦技术显示上述移位与αB-晶状体蛋白的磷酸化有关.此种快速移位可稳定细胞骨架,可能是心肌预适应早期相的重要心肌保护机制之一.为进一步观察αB-晶状体蛋白在预适应延迟相中的可能作用,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经热休克(43℃)预处理不同时间(15,30,60,90 min)并恢复不同时间(0,1,2,4,6,12及24 h)后,再加入H2O2(1 mmol/L)处理3 h.结论:热休克预处理在诱导αB-晶状体蛋白增多的同时,亦明显减轻了心肌细胞损伤,表现为心肌细胞死亡率及LDH释放率低于H2O2损伤组,细胞总抗氧化能力高于H2O2损伤组.上述结果表明,αB-晶状体蛋白在心肌预适应的早期相及延迟相心肌保护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肖卫民;黄勤;尢家騄;肖献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LPS对培养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O-1表达的影响

    脓毒血症以内毒素血症和晚期严重的低血压为特征.我们此前在应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复制的大鼠腹膜炎脓毒血症模型上发现,术后18 h主动脉HO-1 mRNA表达急剧增多、HO活性显著增强,此时血压明显降低,在应用HO活性抑制剂后血压明显回升,提示HO/CO通路可能参与脓毒血症晚期低血压的形成.

    作者:李玉明;郑新程;刘俊昌;张敏;吴立玲;时安云;伍贻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丹参滴丸对乳鼠心肌细胞缺氧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丹参滴丸对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再给氧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出生3~7 d的大白鼠乳鼠的心脏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来,剪碎,经胰蛋白酶消化分离成单个细胞,放入含15%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内培养36 h,将培养的细胞随机分成:Ⅰ正常对照组;Ⅱ缺氧10 min组;Ⅲ缺氧10 min加丹参滴丸组;Ⅳ缺氧10 min再给氧10 min加丹参滴丸组.缺氧时向培养瓶内通N2,流量为每分钟100个气泡(直径0.5 cm);给氧时向瓶内通O2(含5%CO2),加丹参滴丸组在通气前先加入丹参滴丸,终浓度为40 μg/mL.将实验后的细胞用0.25%的胰蛋白酶从培养瓶内消化下来,加入无血清无酚红的1640培养液清洗,离心后弃上清,用PBS清洗离心5 min,500 r/min,弃上清,加入含10 μmol的Fluo-3/AM染色,37℃恒温水浴锅内孵育1 h,经PBS清洗弃上清,放入无酚红无血清1640培养液内备用.胞内游离钙离子可与钙荧光探针Flio-3结合,产生一种荧光物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美国Meridian公司生产的Insight plus型),通过发射波长是488 nm的激光,激发细胞内游离钙产生荧光,通过纤维成像系统,可观察及测量出细胞内钙离子平均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Ⅰ组细胞内钙离子平均荧光强度为1005.75,Ⅱ组钙离子强度为1509.43,经t检验,P<0.05,二者有显著差异;Ⅲ组钙离子荧光强度有所减弱,为1217.78,与Ⅰ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Ⅳ组钙离子荧光强度为1567.91,与Ⅰ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丹参滴丸对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后所致钙超载有拮抗作用.

    作者:李全凤;王孝铭;徐长庆;朱世军;杨宝峰;艾静;高焕焕;赵雅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雌激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性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探讨

    目的和方法: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雌激素替代疗法(HRT)可以降低女性绝经期后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对其作用环节的研究尚不十分清楚.

    作者:陆媛;戴顺龄;段金虹;张仪华;程锦轩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老年高血压心室肥厚患者心脏事件与心肌微动脉病变的关系

    目的:高血压心肌冠状动脉微动脉病变的危害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了解老年高血压尸检左心室肥厚患者的心脏事件与冠状动脉微动脉病变的关系.

    作者:李小鹰;李蕊;石怀银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时肺组织中HO-1的表达变化

    目的:肢体缺血再灌注不仅可以引起局部组织的损伤,同时亦可引起远隔部位的多器官损伤,其中肺脏是易受损的器官之一,若发生急性肺损伤,可导致呼吸功能不全.研究证明此种肺损伤与氧化应激有关.血红素氧化酶(HO)是催化血红素生成胆绿素和CO的限速酶,诱导型血红素氧化酶(HO-1)可被引起氧化性损伤的许多因素所诱生并具有保护组织免受氧化损伤的作用,而近来发现CO是体内重要的细胞信使.但在再灌注性肺损伤时肺组织中HO-1的变化及作用尚不清楚.方法:本实验采用夹闭SD大鼠腹主动脉末段造成双后肢缺血及再灌注性肺损伤模型.应用Northern杂交、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了假手术组,缺血4 h组及缺血4 h再灌注2、4、8、16及24 h组肺组织中HO-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上述各种检测方法在假手术组和单纯缺血组均未出现阳性信号;再灌注组在再灌4 h时开始出现阳性信号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到16 h达到高峰,24 h基本消失.免疫组化结果可见阳性信号主要出现在肺泡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气道上皮细胞胞质内.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时肺组织内有HO-1诱生, 不论在基因水平抑或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仍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周君琳;凌亦凌;王俊霞;丛斌;岳凤鸣;李陈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高血压时冠状动脉小动脉及微动脉病变的临床特点

    高血压对冠状循环的影响涉及到冠状动脉的各级血管,包括心外膜冠状动脉(直径2~7.5 mm)及其主要分支(1~2 mm),冠状动脉小动脉(500~1000 μm)、微动脉(<500 μm)和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平均8 μm).其中,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血管的内弹性膜和中膜平滑肌发达,具有较强的收缩力,能使管腔明显地缩小或扩大,从而调节和分配到心脏各部位的血流.而小动脉和微动脉(亦称外周阻力血管)仍属肌性动脉,其收缩和扩张可显著影响心肌血流量和冠状动脉阻力的变化,其中<300 μm的微动脉网是冠状动脉主要的阻力血管床.近的研究已证明,不同节段的冠状动脉对神经性、药物性及代谢性刺激的反应是不同的.

    作者:李小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时相变化特点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应调控基因蛋白表达的时相变化特点.方法:以左冠状动脉穿线结扎的方法造成大鼠急性心梗,经阻抗法评价心功能,制成心衰动物模型,持续喂养8周.并设假手术组(穿线不结扎)作为对照.

    作者:李敏;赵明镜;王硕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银杏内酯B对光化学诱导树鼩脑缺血时神经PAF受体结合特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光化学反应后24 h中心区、半暗区PAF受体结合特性,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inkgolide, GB)对脑缺血时神经元的保护机制.

    作者:杨丽君;李树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高龄老年人肾功能及动态血压正常参照值及其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衰老对健康老年人肾功能和动态血压的影响,以期获得老年人肾功能和动态血压的正常值及探讨其是否相关,为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李红;李小鹰;范利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光化学诱导树鼩脑缺血时半暗区PAF受体与MAO活性改变的相互关系

    目的:揭示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半暗区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受体与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 MAO)活性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二者缺血半暗区形成及继发性脑损伤中的生物学作用.

    作者:李树清;李家立;杨丽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针刺健脑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实验研究

    目的:窒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引起新生儿脑瘫致死或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对脑瘫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窒息后脑瘫患儿的治疗及功能恢复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传统医学针灸疗法对此病的治疗效果较满意,但针灸疗法对脑细胞功能恢复作用的研究甚少.

    作者:丁春华;刘焕荣;张少丹;凌亦凌;裴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在肾血管性高血压肥大心肌中的变化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DGFR)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在肾血管性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大中的作用.方法:以二肾一夹(2K1C)高血压大鼠为动物模型,术后2、4、8周以四导生理记录仪观察记录颈动脉血压、左心室±dp/dt max的变化,以左心室湿重与体重之比作为心肌肥大指数衡量心肌肥大程度,以马尿酰-组氨酰-亮氨酸为底物,测定心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的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心脏PDGF-β的含量.结果:术后2周2K1C组动脉血压明显升高(P<0.05),4周、8周时动脉血压维持在高水平,心肌肥大逐渐加重,但各组左心室+dp/dtmax无显著差异,表示机体处于心肌肥大的代偿阶段,尚未出现心力衰竭.术后2周,心脏ACE活性为122.40±34.10(μmg·min-1·L-1),与假手术组76.76±20.86相比增加59.46%(P<0.05),心脏PDGF-β含量为200.52±31.39低于假手术组水平37.30%(P<0.05),术后4周和8周心脏ACE活性分别为122.65±49.90, 88.18±12.20,与假手术组相比分别增加53.20%(P<0.01)和4.57%(P<0.05),心脏PDGF-β含量分别为348.22±64.38,363.39±22.64,分别高于假手术组94.99%(P<0.05)和69.60%(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除经其偶联的受体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心肌肥大外,还可能通过PDGF受体上调促进肾血管性高血压心肌肥大的发生.

    作者:孙银平;白桦;汪香婷;邢东琦;吴立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AAV载体介导的人β2-AR、EGFP基因导入心肌细胞的研究

    目的:观察腺相关病毒(adeno-assoiated virus,简称AAV)载体介导的人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简称β2-AR)基因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简称EGFP)对心肌细胞的转染及其表达. 方法:构建以串联方式携带β2-AR、EGFP基因的AAV载体,转染大鼠的心肌细胞,检测心肌细胞β2-AR、 EGFP的表达及cAMP的含量.结果:Northern印迹杂交显示转染的心肌细胞表达人β2-AR mRNA;Western免疫印迹杂交分析表明转染的心肌细胞有人β2-AR;并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心肌细胞表达EGFP;放射性配基检测显示转基因心肌细胞的β2-AR密度(204.0±6.4 fmol/mg蛋白)明显高于未转染的心肌细胞(76.0±2.8 fmol/mg蛋白)(P<0.01);经10 μmol/L异丙肾上腺素作用,转基因的心肌细胞的cAMP量(116.2±5.8 pmol/106cells)明显高于对照组(58.4±4.6 pmol/106 cells)(P<0.01).结论:人β2-AR、EGFP基因经AAV载体导入心肌细胞后能有效地表达,且表达人β2-AR具有激活肾上腺素信号的作用.

    作者:高文谦;李小鹰;吴小兵;李梁;裴雪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卡托普利对犬周期性血流减少时血小板功能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Folts模型--一种冠脉血流周期性减少(CFRs)模型,观察发生CFRs期间血小板直接或间接激活产物的变化,并观察卡托普利对CFRs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用杂种犬38条,麻醉意外,手术失败及出现室颤者不纳入研究.分正常对照(n=7), Folts模型组(n=9),卡托普利组(n=10),Folts模型建立是通过开胸分离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冠状静脉,分离的冠脉近端放置电磁流量计探头,远端放置自制的塑料狭窄环,该狭窄环能使血管狭窄达到所要求的程度,在放狭窄环前,用血管钳挤压方法使血管内膜损伤.建立冠状静脉--右心房回路,以采取血样及给药.

    作者:张兴凯;王立军;贾国良;李兰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羚蝎胶囊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细胞的保护机制

    目的:探讨羚蝎胶囊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1)采用胶原酶与肝素复合法制造大鼠脑出血模型.动物分成正常、假手术、模型、清开灵、羚蝎胶囊等五组(各10只).(2)胰蛋白酶法制备大鼠脑细胞悬液,Fura-2/AM(终浓度为5 μmol/L)负载.用日立F-4500型双波长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大鼠脑细胞内Ca2+的浓度.(3)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大鼠脑组织内SOD的活力;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大鼠脑组织MDA的含量.(4)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大鼠海马组织中EAA的含量.

    作者:吕嵘;卫洪昌;朱晓梅;韩志芬;盛学仕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LPS作用下的乳鼠心肌细胞HO-1的表达与作用

    改善心功能是脓毒血症治疗上的关键措施之一.我们此前在应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复制的大鼠腹膜炎脓毒血症模型上观察到,脓毒血症时心肌可诱导型血红素加氧酶(HO-1)表达增加,且可能参与心功能的代偿.但因脓毒血症是由内毒素(LPS)诱发的、由众多炎性细胞因子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心脏HO-1表达增多是由LPS直接所致还是由其它继发因素所为尚不清楚.

    作者:李玉明;张敏;刘俊昌;郑新程;吴立玲;时安云;伍贻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TNFα、LPS诱导EA、hy926细胞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转录

    一氧化氮(NO)由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L-精氨酸生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是NOS三种亚型中催化产生NO较多的一种,可被多种炎症因子诱导,而诱导环节多在基因转录水平.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多糖(LPS)对内皮细胞系EA.hy926细胞iNOS基因转录的影响,并探讨蛋白激酶C(PKC)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作用. 方法:传代培养的EA.hy926细胞用TNFα,LPS处理18小时,并同时加入或不加蛋白激酶C抑制剂H-7、Calphostin和丝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PD098059;人iNOS(hiNOS)基因表达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结果:200 IU/mL TNFα、100 ng/mL LPS均明显诱导EA.hy926细胞hiNOS基因的表达;H-7、Calphostin和PD098059可抑制TNFα诱导的hiNOS基因的表达.但PKC和MAPK抑制剂对LPS诱导的抑制效应均不显著.结论:TNFα诱导hiNOS基因的表达需要PKC和MAPK的活化,而LPS诱导hiNOS基因的表达可能还涉及其它蛋白激酶的途径.

    作者:斯勤;王小明;邱劲;李素敏;李健;郭恒怡;吴其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筛选转化生长因子诱导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的差异片段

    目的:血管外膜参与血管重塑的病变基础是细胞表型转化,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外膜成纤维细胞(AF)被迅速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F),后者兼有AF及平滑肌细胞的双重功能特性,增生并迁移至中膜及内膜.本研究应用差别显示聚合酶链反应(DD-PCR)技术筛选2种表型细胞间差别表达基因.方法:1.采用传统贴片法体外培养WKY大鼠胸主动脉外膜获AF,再用TGFβ1(20 ng/mL)处理AF24 h获MF.2.用免疫细胞化学分别检测AF及MF 2种表型细胞内α-SM肌动蛋白(αSM-actin)含量.

    作者:高平进;朱鼎良;赵涵芳;徐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当归抗高脂血清致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检测高脂血清对培养的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NO)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改变的影响,并观察当归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三组,即:对照组;高脂血清组;当归+高脂血清组.以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用高脂血清损伤,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形态结构的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测内皮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用分光光度法对细胞培养液中NO的分泌量进行检测.结果:高脂血清明显损伤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细胞膜表面有孔隙,微绒毛僵直断裂,分布不规则.高脂血清使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明显增高,细胞培养液中NO的分泌量明显降低;而当归可以逆转高脂血清的这种作用,使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降低,而细胞培养液中NO的含量明显增高.结论:当归对内皮细胞中NO及ICAM-1表达的影响可能与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有关.

    作者:王保华;欧阳静萍;涂淑珍;魏蕾;刘永明;郑汉巧;杨静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光化学诱导树鼩局部脑缺血及银杏内酯B的实验治疗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致残致死的常见多发病,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当前实验脑缺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大多数实验性脑缺血多采用啮齿类动物开颅结扎其脑血管而复制,发病环节与临床差距甚远;

    作者:李树清;张利能;孟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DEL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目的:在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性疾病中,作为一种突出的特征,动脉管壁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的异常积聚常伴随巨噬细胞的存在.VSMC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血管再狭窄等常见血管病变的共同病理表现,对于VSMC过度增殖的机制研究已引起广泛重视.

    作者:强卫国;朱鼎良;Gogusev J;Marche P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右房-右室流出道房室顺序起搏对心衰患者心功能改善作用的机制研究

    目的:我们对比研究了右房-右室流出道(RA-RVOT)房室顺序双腔心脏起搏和传统的右房-右室尖(RA-RVA)心脏起搏的心室激动顺序、心室收缩同步性变化和心功能的关系.探讨右房-右室流出道房室顺序双腔心脏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方法:15例缺血性心脏病或扩张性心肌病合并心衰患者,平均年龄60±12岁,男9例,女6例,经药物控制疗效欠佳,分别实施RA-RVA和RA-RVOT房室顺序双腔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起搏器植入两周后,应用SPECT核素心室造影和相位分析技术进行心室功能和心室同步性参数测定,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RVOT起搏ECG显示与自身窦性心律初始向量一致、时限略宽的QRS波群(约125±14 ms),明显窄于RVA起搏(150±19 ms, P<0.01).两点起搏阈值没有明显差异.SPECT核素心室造影相位分析显示,RA-RVOT起搏的心室早激动点位于室间隔上部,其激动传导和心室收缩顺序与正常窦性心律时保持一致,而传统的RA-RVA起搏心室早激动点则位于右室尖,激动传导和心室收缩顺序与正常窦性心律时截然相反.RA-RVOT起搏的心室功能参数明显优于RA-RVA起搏,表现为EF值的增高等.结论:RA-RVOT房室顺序双腔心脏起搏,由于保持了正常的心室激动传导和心室收缩顺序,保证了心脏作功的协调有序,避免了右室尖起搏造成的室间隔矛盾运动和心室肌收缩/舒张的不协调,故可产生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对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作者:马宁;李亮;吴伟力;李世强;傅向华;张斌;杨新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原发性高血压易感基因座位定位研究: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

    目的: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病的多基因遗传病.本研究采用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法,在大样本量的中国人高血压家系中,进行原发性高血压易感基因座位的定位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79个原发性高血压核心家系,共393名成员,其中高血压患者279人,共组成283个患病同胞对.所有对象均为汉族,都来自上海地区.从外周血细胞中抽取基因组DNA,共393份样本.采用多色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基因座位扩增引物试剂盒(ABI PRISMTM Linkage Mapping Kit, Perkin-Elmer)进行多重PCR扩增,PCR产物用ABI 373测序仪走电泳.分别用Genescan 672和Genotyper 1.1.1进行基因扫描和分型.共对240个微卫星基因座位进行了扫描,这些座位分布在22条常染色体和X性染色体,平均扫描密度(遗传距离)为15 cM.采用GENEHUNTER软件,进行两点和多点连锁分析.结果:发现6个微卫星基因座位与高血压存在紧密连锁关系(P<0.05),它们分别分布在2、3、8和15号染色体上.其中有两个座位在2号染色体长臂上.多点分析结果显示,D2S142座位的NPL分数值高达2.962(P=0.0015).结论:2号染色体长臂某一区段内发现两个阳性连锁位点,两者间距离仅约10 cM.近国外一项全基因组连锁分析研究(Circulation 1999, 99:1407-1410)报道的与收缩压有关的一个阳性连锁位点,与本染色体区段十分接近.因此,2号染色体长臂的这区段内很可能有高血压易感基因存在.一项针对这一染色体区段的精细定位正在进行中.

    作者:朱鼎良;王厚义;熊墨淼;初少莉;金力;王谷亮;詹一鸣;张伟忠;周怀发;茅守玉;袁文涛;赵光胜;黄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左室舒张功能研究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属多脏器损害的慢性炎症性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心脏近半数受累,是疾病的考勤致死的主要原因.SLE亚临床过程较长,心肌损害常致心功能不全.

    作者:高铁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大豆磷脂和维生素E延长出血性休克家兔存活时间

    目的:包括细胞膜等在内的生物膜损伤在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磷脂被证实对多种生物膜损伤所致的疾病均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维生素E则具抗氧化作用.

    作者:汪长华;梅运清;胡国胜;刘治晏;董传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活血注射液对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ax、Bcl-2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以丹参为主组成的活血注射液对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ax、 Bcl-2蛋白表达影响.方法:(1)药物:活血注射液由丹参、川芎等组成,比例为丹参2,川芎等为1; 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制剂室按注射剂工艺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2 g.卡托普利购于常州制药厂,卡托普利原料药溶于无菌蒸馏水中,每毫升含卡托普利3 mg.

    作者:王振涛;李敏;赵明镜;王硕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AIM: Umbilical cord blood plasma contain higher hematopoietic stimulatory activities than adult peripheral blood plasma. IL-3 is regarded as multilineage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 that acts on primitive pluripotential stem cells and progenitor cells of every lineage except T and B-lymphoid lineage.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高糖、高脂、高胰岛素血症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的影响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而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占糖尿病发病总数的80~90%,NIDDM的基本特征是高糖血症、高脂血症和高胰岛素血症共存,导致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性血管病变,尤其死亡率大大增高,但其发生机制尚未阐明.目的:本研究复制了高糖、高脂、高胰岛素血症的大鼠模型,采用酶法、组织培养及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观察高糖、高脂、高胰岛素血症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病机制.

    作者:刘同美;王家富;宋秀媛;丁怡;段文卓;王建英;邓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山莨菪碱减轻TNF-α所致内皮细胞凋亡

    目的:从转录因子水平观察山莨菪碱能否减轻TNF-α所致内皮细胞的凋亡,并探讨其机制是否与其抑制NF-κB活化有关.方法:培养小牛肺动脉内皮细胞(BPAEC),将山莨菪碱(0.2 mg/mL)加入细胞培养基中,30 min后再加入TNF-α(2500 U/mL)损伤24 h,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并进行显微照相.采用Sellin法抽提细胞上清片段DNA及琼脂糖电泳,观察是否出现DNA梯状条带,用二苯胺法测定上清液及沉淀物中DNA含量,计算细胞DNA断裂百分率.BPAEC表达I-κBα及iNOS的Western blot印迹分析及用凝胶滞留法EMSA检测NF-κB活性.结果:山莨菪碱能明显减轻TNF-α所致的BPAEC凋亡,表现为荧光显微镜下凋亡细胞减少,未见明显梯状条带,DNA断裂百分率也明显减少.山莨菪碱抑制TNF-α所致的I-κBα的含量下降及NF-κB的活化,并抑制TNF-α所致的NF-κB从胞浆向胞核的移位.另外山莨菪碱能减少因TNF-α刺激所引起的BPAEC表达iNOS的增加.结论:山莨菪碱减轻TNF-α所致的内皮细胞凋亡,可能与山莨菪碱抑制NF-κB激活,从而抑制iNOS合成有关.

    作者:钟林;尢家騄;肖献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Introduction The arterial circulation is traditionally modeled in two ways neither of which alone is able to fully account for its properties. In the well-known two element windkessel model the circulation is viewed in terms of parallel capacitance and resistance components.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慢性低氧对大鼠肺血管左旋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低氧对大鼠肺血管左旋精氨酸/一氧化氮(L-Arg/NO)途径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对照(C)组与低氧(H)组,每组20只.将低氧组大鼠置于常压低氧舱内,舱内充入氮气使氧浓度维持在10%±0.5%,CO2浓度低于3%,每天8 h,每周6 d,连续4周.对照组大鼠除吸入空气外,其它饲养条件与低氧组相同.

    作者:陈静炯;龚永生;郑绿珍;蒋仲荪;唐朝枢;庞永正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畅脉舒对高脂血症并高粘血症的防治作用

    许多研究已证实高脂血症并高粘血症能导致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并使CHD的死亡率增加.目的:本文以甘糖酯为对照,观察了有银杏叶、丹参、蒲黄等16味中药组成的畅脉舒对高脂血症并高粘血症患者的影响.

    作者:刘同美;王家富;宋秀媛;丁怡;段文卓;王建英;杨秀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心通口服液加小剂量依那普利、倍他乐克对高血压心脏病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的干预

    目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往往是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高血压的治疗目的,不仅仅是把血压降至正常,而且更重要的是减轻并且能够逆转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本文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6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2级高血压50例、3级高血压14例,用心通口服液加小剂量依那普利、倍他乐克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左室舒张功能减退64例,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心率、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心彩超声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治疗前查肾功能、血脂、血糖,心彩超,有心律失常者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停服其他药物.给山东鲁南制药厂生产的心通口服液10 mL,3次/d,依那普利5~10 mg/d,倍他乐克12.5~50 mg/d.服药期间每周至半月随访1次,观察血压、心率、临床症状,根据血压、心率调节依那普利、倍他乐克剂量,服药3个月后复查心彩超测定左室舒张功能.结果:用药3个月后血压由24.8±3.4/14.8±2.4 kPa降至16.0±1.2/10.2±2.3 kPa(P<0.01);心率自96.0±10.3次/min减为69.0±7.8次/min(P<0.01).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达90%以上.

    作者:谢银莲;兰文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红花、郁金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及增殖变化的影响

    目的:系统观察活血化淤中药红花、郁金提取液对高糖血清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及增殖的影响,以期阐明活血化淤中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贴块法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取第三代血管平滑肌细胞将其分为4组:对照组、高糖组、高糖加中药组、高糖加秋水仙碱组进行培养.电镜观察各组血管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用[3H]-TDR掺入法测定血管平滑肌细胞内DNA合成速率,用GMIAS彩色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血管平滑肌细胞图像处理,以每个细胞平均积分光密度表示血管平滑肌细胞核内DNA含量,加入脯氨酸测定细胞内胶元合成量.结果:电镜超微结构显示对照组血管平滑肌细胞为收缩表型,高糖组为合成表型,中药组和秋水仙碱组与对照组基本相似;DNA合成速率、核内DNA含量及胶元合成量高糖组均高于对照组,而中药组和秋水仙碱组均低于高糖组(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红花、郁金提取液可有效的抑制体外高糖血清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与增殖变化,从而可认为红花、郁金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重要的防治作用.

    作者:段文卓;宫海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温筋通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组织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及其受体和ICAM-1表达的影响

    目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微循环功能障碍,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糖尿病血管损伤产生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近研究表明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AGEs)在组织内的沉积是血管病变的主要特征.这些AGEs沉积于血管壁或组织内与AGEs受体(receptor for AGEs, RAGE)相互作用,使细胞内信号传导改变,激活核转录因子引起靶基因的一系列反应,是导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键途径.为了寻求临床上抑制AGEs形成的药物,本实验观察了中药复方温筋通(WJT)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形成以及AGEs受体(RAGE)和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建伟;孙仁宇;唐代屹;梁晓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山莨菪碱对H2O2所致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及其分子机制--对NF-κΒ/I-κΒ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心肌保护不当是婴幼儿心脏术后死亡率较高原因之一.由于婴幼儿与成人在心肌结构、代谢、功能上存在差异,所以临床上采用的ThomasⅡ停搏液可能并不适合婴幼儿心肌.

    作者:葛磊;肖献忠;尢家騄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血管紧张素Ⅱ对细胞因子诱导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引起心肌成纤维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目的:本实验采用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培养的方法,观察A细胞因子引起的心肌成纤维细胞(CFbs)死亡时,是否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表达有关;B. 血管紧张素Ⅱ是否具有抗iNOS表达引发CFbs死亡的保护作用.方法:A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interleukin-1 β组(5 ng/mL), interferon-γ组(10 ng/mL),tumor necrosis factor-α组(10 ng/mL).B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interleukin-1 β(5 ng/mL)组,interleukin-1β+Angiotensin Ⅱ(10-6mol/L, AngⅡ)组,interleukin-1β+S-methylisthiourea(3×10-5 mol/L, iNOS抑制剂)组,interleukin-1β+Angiotensin Ⅱ+losartan(3×10-5mol/L, AngⅡ一型受体拮抗剂)组,interleukin-1β+Angiotensin Ⅱ+DP123319(3×10-5 mol/L, AngⅡ二型受体拮抗剂)组.结果:我们发现,interleukin-1 β组(5 ng/mL)能够诱导iNOS蛋白的表达和一氧化氮(NO)的生成,并且存在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而interferon-γ组(10 ng/mL)或tumor necrosis factor-α组(10 ng/mL)则没有这种作用.AngⅡ(10-6 mol/L)能够降低interleukin-1β诱导iNOS蛋白的表达和CFbs的死亡;iNOS抑制剂S-methylisthiourea (3×10-5mol/L)能够抑制NO的生成,减少CFbs的死亡;AngⅡ一型受体拮抗剂losartan具有拮抗AngⅡ抗iNOS表达引发CFbs死亡的保护作用,而AngⅡ二型受体拮抗剂DP123319(3×10-5mol/L)无此作用.结论:Interleukin-1β能够诱导CFbs中iNOS蛋白的表达,AngⅡ具有抗iNOS表达引发CFbs死亡的保护作用,而且可能是通过其一型受体发挥作用的.

    作者:田斌;刘健;Peter B.Bitterman;Robert J.Bache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益心口服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心口服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方法:(1)采用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放松制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预处理组、益心口服液组、消心痛组(各10只).

    作者:卫洪昌;王秀薇;朱晓梅;程金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胰岛素和内皮素协同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以高胰岛素血症为特征的一类综合征,它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探讨高胰岛素血症与其他因素协同作用致效应器官的病变发生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胰岛素和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表型改变的影响.方法:我们采用贴块法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传至第三代时分别加入320 μIU/mL胰岛素,10-9 mol/L ET-1, 320 μIU/mL胰岛素+10-9 mol/L ET-1;通过检测[3H]-TdR掺入率反映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情况,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胰岛素(P<0.05)和ET-1(P<0.05)均能明显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而且二者在促平滑肌细胞增殖中有协同作用;三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形态学上较对照组均不同程度出现胞质内分泌颗粒增加,核分裂相多见,粗面内质网发达及肌丝减少等改变,提示血管平滑肌细胞经胰岛素、ET-1、胰岛素+ET-1作用后,由收缩表型转为合成表型,其分泌功能增强.结论:高水平胰岛素不仅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还可能通过促进ET-1释放等途径协同ET-1致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表型改变.此机制与胰岛素抵抗致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

    作者:丁怡;张圣明;王家富;刘同美;宫建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高海拔地区MI患者HRV分析

    目的:心率变异性(HRV)的检测与分析是反映自主神经对心脏调控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本文按心肌梗塞(MI)诊断标准选择MI病例(n=22)与健康成年人(n=20)进行HRV对比分析,旨在探讨高海拔地区(西宁海拔2260 m)MI患者HRV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永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米力农对人离体肺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

    米力农(milrinone)是一种选择性磷酸二酯酶Ⅲ(PDEⅢ)抑制剂,它通过抑制PDEⅢ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从而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在动物离体及在体试验中,米力农体现了强大的舒张肺血管功能,但是米力农对人离体肺血管作用的研究查阅有限文献尚未见报道.目的:评估米力农对人离体肺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对临床米力农的应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过常发;尹邦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心脏特异性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过度表达导致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

    目的:β2-肾上腺素能系统在心力衰竭方面的作用始终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慢性激活的β-肾上腺素能系统有害于心脏,而另一观点则指出减弱β-肾上腺素能活性会减少其对心肌收缩性的支持,从而导致衰竭的进一步加剧.本研究旨在探明高水平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的过度表达对小鼠心脏表现型的长期影响.方法:1.对300倍β2-AR过度表达的转基因(TG)小鼠(美国Howard Hughes医学研究所提供,n=26)及对照小鼠(n=26)在4~15月龄期间进行连续的超声心动图观察(12 MHz探头).2.监测生存率及心脏组织学检测.结果:TG小鼠的心率在整个研究阶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作者:高晓明;Elizabeth A Woodcock;Garry L Jennings;Anthony M Dart;杜晓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N-乙酰半胱氨酸对LPS诱导离体兔肺动脉反应性改变的影响

    目的:内毒素的活性成分脂多糖(LPS)所致动物肺损伤常伴有肺动脉高压(PAH).LPS是否通过抑制肺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而促进PAH的形成,目前还不清楚.Bernard等报道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 NAC)可改善内毒素所致的肺损伤.本研究旨在离体水平观察NAC对LPS引起的肺血管反应性改变有何影响,并探讨其细胞保护作用.方法:制备离体兔肺动脉环.①对照组,培养基中加入生理盐水溶剂;②LPS组,培养基中加入LPS 4 μg/mL;③LPS+NAC组,培养基中含LPS 4 μg/mL及NAC 0.5 mmol/L; ④NAC组,培养基中含NAC 0.5 mmol/L.各组孵育3 h、7 h,观察肺动脉环对新福林(PE)的收缩反应及对乙酰胆碱(Ach)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光镜下观察血管形态结构改变.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差异显著性检验行多样本均数的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①LPS孵育3 h、7 h时肺动脉环对Ach(10-6 mol/L)的内皮依赖性舒张百分比分别为60.70%±12.7%、60.76%±9.85%,显著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84.04%±6.37%、76.80%±2.69%(均为P<0.05),Ach剂量反应曲线(10-8~10-5 mol/L)右移.与LPS组相比,NAC和LPS共同孵育3 h、7 h肺动脉对Ach(10-6 mol/L)的舒张百分比均增高,分别为75.41%±9.98%、77.84%±10.48%,(均为P<0.05),Ach剂量反应曲线(10-8~10-5 mol/L)左移.LPS孵育3 h、7 h均不影响肺动脉环对PE的收缩反应.②光镜下可见:LPS组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内皮下弹力纤维有断裂,平滑肌细胞水肿.NAC可减轻血管壁各层的形态学改变.结论:①LPS可导致离体兔肺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减弱,这可能是内毒素肺损伤时肺动脉高压的原因之一;②NAC可调整肺动脉的张力,使LPS所致的肺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减弱得以恢复,并可减轻LPS引起的血管内皮及平滑肌细胞损伤,从而发挥其细胞保护作用.

    作者:黄新莉;凌亦凌;朱铁年;孟爱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柄海鞘提取物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柄海鞘(Styela calva Herdsman)属脊索动物门的尾索动物亚门,海鞘纲,单海鞘目,在我国沿海分布较广,多附着生长于海边岩石、船具及养殖网具上.已经发现海鞘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肿瘤等药理活性.目的:本课题观察了海鞘提取物对高脂喂养所造成的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血脂、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及血压的影响,并测定了海鞘中21种矿物质的含量.方法:实验分为四组,分别为对照组(普通饲料)、模型组(高脂饲料)、二甲双胍组(高脂饲料+二甲双胍)及(高脂饲料+海鞘提取物).结果:喂养四周后,模型组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血压均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敏感性(葡萄糖-胰岛素耐量实验)则下降(K值分别为5.16±1.12,8.67±0.98,P<0.01);海鞘组血糖、血脂、胰岛素均显著低于模型组,胰岛素敏感性(K值为6.24±1.07),较模型组有显著改善(P<0.01),海鞘组的上述作用与二甲双胍相似;海鞘组血压不仅显著低于模型组,也显著低于二甲双胍组.通过测定海鞘中21种矿物质的含量发现镁(10.0 g/kg干重)及钒(38.9 mg/kg干重)含量较高.结论:高脂饮食可造成可靠的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海鞘可显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降低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血压升高,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但可推测的胰岛素可能为海鞘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机制之一,海鞘的降压作用除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关外,这可能与镁含量较高有关.

    作者:宋秀媛;王家富;刘同美;苑方胜;段文卓;丁怡;王建英;郭军堂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老年男性高血压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危险因素的初步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男性高血压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low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 LEASD)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我国1999年3月颁布的新高血压诊断标准,自1999年3月~5月在301医院的住院患者中顺序入选曾确诊高血压病的60岁以上男性患者共65名,平均年龄76.57±5.89岁(60~93岁).其中38名患有LEASD(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下肢动脉一处以上的动脉硬化斑块凸起及≥50%管腔狭窄),平均年龄77.76±4.73岁,无LEASD患者27名,平均年龄74.89±6.97岁.

    作者:樊瑾;李小鹰;朱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时出入肺血CO的变化

    目的:继NO之后,另一种可弥散性气体分子CO,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已发现CO与NO相似,在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状态中发挥信使作用.体内的CO由血红素氧合酶(HO)催化血红素分解产生后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并由肺排出.研究证明,非特异性炎症刺激及氧化性损伤可诱导肺组织诱导型血红素氧化酶(HO-1)的表达.但HO/HO-1及其产物CO在再灌注性肺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尚不明了.方法:本实验采用夹闭SD大鼠腹主动脉末段造成双后肢缺血及再灌注性肺损伤模型,观察了假手术组,缺血4 h组及缺血后再灌注2、4、8、16 h组肺组织的组织学变化、肺组织匀浆中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同时以出入肺血中COHb百分比的差异衡量肺组织中CO的变化,应用CO-血氧分析仪测量了各组出入肺血中的COHb百分率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和单纯缺血组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再灌注后肺组织出现水肿、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伴局部肺不张的病理变化.与假手术组和单纯缺血组相比较,再灌注后肺组织中的MDA含量明显增高,而SOD活性则显著降低.各组出肺血中的COHb百分比均高于入肺血,但再灌注后4、8、16 h各组出肺血的COHb的百分比较假手术组和单纯缺血组均显著增高,而入肺血各组的COHb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可导致肺损伤,肺组织脂质过氧化增强;同时证明肺组织在正常状态下及此种疾病时均可产生CO,但在再灌注性肺损伤时产生显著增多,CO产生增多的病理生理意义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周君琳;凌亦凌;郭志峰;刘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Gβγ蛋白在细胞信号交互转导中的作用及其心血管病学意义

    G蛋白(G-protein)是质膜蛋白的一种,位于胞浆膜面,是广泛存在的一类信号转导蛋白.机体内有多种G蛋白存在,其中异源三聚体G蛋白(heterotrimeric G-protein)与具有7个跨膜结构的细胞膜受体偶联,介导复杂的细胞信号转导作用.三聚体G蛋白由α、β、γ三类亚单位组成,目前已发现有21种α亚单位(45~52 kD),5种β亚单位(35~37 kD)和11种γ亚单位(8~10 kD).β和γ亚单位一般以βγ聚合体形式存在,长期被认为是无功能性的亚基.近来的研究发现,βγ亚单位同样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参与信号传递过程,并不像以往认为的那样,只有α亚单位在信号转导中起主要作用,βγ不具备效应活性,仅对Gα功能起调节、终止作用.新近的研究显示,Gβγ不仅能够介导独立的信号传递通路,而且可能是G蛋白与其他信号通路进行交互转导(cross talking)的调控点.

    作者:余细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机制研究

    目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与迁移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早期、中期或AS进展期或血管事件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检测VSMCs的迁移效应;以MTT法、[3H]-Tdr掺入法、[3H]-脯氨酸标记法和VSMCs计数评价VSMCs的增殖效应;将培养的VSMCs分为5组;2%胎牛血清(2%FCS)组、AngⅡ组(其浓度为10-10~10-6mol/L)、 Losartan组(其浓度为10-7~10-5 mol/L)、 MCP-1 mcAb组(终浓度为10 μg/mL)和阳性对照组(含5%的酵母多糖活化血清).

    作者:何作云;李爱民;覃军;耿建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和轻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AI-1活性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和方法:自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形成和降解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已逐渐为人们认识.在血管系统中,纤维蛋白的降解过程主要由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启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是t-PA的生理性抑制剂,和t-PA结合后可抑制其活性,是纤溶系统功能活性的重要调节因子.体内外实验均表明,在炎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致病因子的作用下,PAI-1活性及浓度显著增高.PAI-1活性增高影响了血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易形成血栓.动脉硬化致病因子致PAI-1浓度及活性增高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本试验采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轻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mmLD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并用PKC抑制剂(H7和Staurosporine)和MAPKK抑制剂(PD98059)进行阻断,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检测PAI-1的活性.结果:观察到在无刺激物时PAI-1活性很低,但加入TNFα和mmLDL后PAI-1活性显著增高,并呈现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特性.PKC抑制剂H7不能抑制mmLDL的刺激作用,Staurosporine能部分抑制TNFα的刺激作用.PD98059几乎能完全抑制PAI-1的基础活性,并能够完全抑制TNFα导致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必的PAI-1活性增高.结论: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内皮细胞,导致的PAI-1活性增高,其信号传导途径不尽相同.MAPK活化可能是内皮细胞合成PAI-1的后一个关键步骤,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及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

    作者:李晓冬;朱广瑾;祖淑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当归对人红细胞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目的:体外观察不同浓度的当归孵育对人红细胞聚集性及脆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分子右旋糖苷(dextran 500)促进正常人红细胞聚集,观察当归(20 mg/mL)能否改善dextran 500引起的正常人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实验采用红细胞聚集测定仪,观察指标包括:聚集性:Ta:开始聚集时间;Tf:后聚集时间(s);I10:10 s内聚集率指数;I60:60 s内聚集率指数;解聚性:γD:红细胞聚集部分解聚的剪切率;γS:红细胞聚集全部解聚的剪切率.红细胞脆性采用脆性测量仪,检测红细胞在有或无当归情况下随悬浮介质渗透压不断下降,细胞形态由膨胀至终破裂、溶血过程中,红细胞开始、50%、全部溶血出现的时间及溶液介质中NaCl的浓度(Ti,T50, Tt; Hi, H50, Ht).结果:1. Dextran 500组与对照组相比,Ta、 Tf、I10明显下降,I60无显著变化,γD、γS显著升高.2.当归组与dextran 500组相比,Ta、Tf、I10明显下降,I60无显著变化,γD、γS有升高倾向.3.当归(5 mg/mL)组与对照组相比,Hi,H50,Ht均显著延缓,Ti,T50显著降低,Tt变化无显著.4. 当归(20 mg/mL)组与对照组相比,Hi,H50, 显著延缓,Ti显著降低,Ht、T50,Tt变化无显著.结论:当归可以抑制dextran 500桥联所致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并能使红细胞在更低的渗透压水平发生溶血的时间延缓.当归的这些作用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是有益的.

    作者:魏蕾;欧阳静萍;王雄;Stoltz J.F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戊巴比妥钠及吗啡对创伤性休克家兔存活时间的影响

    为了研究戊巴比妥钠及码啡对创伤性休克家兔存活时间的影响,探讨不同麻醉镇痛药物对创伤性休克的保护作用及神经因素在创伤性休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实验用日本大耳白家兔44只(武汉市药检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4组:A组(17只),先在局麻下行左颈总动脉插管监测血压、气管插管监测呼吸等,然后通过外力使左下肢股骨粉碎性骨折及骨骼肌挤压伤;B组(8只)在行左下肢股骨粉碎性骨折及骨骼肌挤压伤之前静脉注射1%盐酸吗啡2 mL/kg体重,其余与A组相同;C组(10只)在行左下肢股骨粉碎性骨折及骨骼肌挤压伤之前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1 mL/kg体重,其余与A组相同;D组(9只)不行左下肢股骨粉碎性骨折及骨骼肌挤压伤,其余与A组相同.结果发现,D组家兔在观察时间内(600 min),全部存活;A、B、C三组家兔先后发生创伤性休克并死亡,但存活时间不同.其中,A组存活时间218.7±74.7 min,B组存活时间233.8±75.4 min,C组存活时间385.5±108.4 min.A和B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A和C比较,P<0.001,有高度的明显差异;B和C比较,P<0.01,有明显差异.表明吗啡对创伤性休克没有保护作用,而戊巴比妥钠则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神经因素在创伤性休克中起重要作用,但详细机制有待阐明.

    作者:陈世民;莫燕娜;韩英;欧守珍;高凌峰;王世雄;吉丽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热休克诱导HO-1基因在乳鼠心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抗氧自由基损伤作用

    目的:观察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HO-1)基因在热休克处理的乳鼠心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抗氧自由基损伤的作用.方法:取生后2~3 d的Wistar鼠若干,雌雄不限,摘取心脏,剪碎至1 mm×1 mm×1 mm大小,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乳鼠心肌细胞,一周后,将细胞分别在42℃热休克处理0.5 h,1 h,3 h,5 h,提取细胞总RNA,以Northern杂交技术观察HO-1基因在乳鼠心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时间依赖性关系.同时以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氧自由基发生系统作用于热休克处理5 h的乳鼠心肌细胞,通过测定细胞的HDL释放量、MDA生成量及细胞存活率以观察HO-1基因表达后的抗氧自由基损伤作用.结果:热休克能够诱导HO-1基因在乳鼠心肌细胞表达,其表达量随热休克时间的延长而相应增加,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关系;同时心肌细胞的抗氧自由基损伤能力增强表现为,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LDH释放量、MDA生成量明显降低及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而此保护效应在应用HO-1的特异性抑制剂后可被部分阻断,表明HO-1基因的表达是热休克诱导细胞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刘俊;张敏;李玉明;郑新程;吴立玲;伍贻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依那普利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左室重构的影响

    为了探讨依那普利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左室重构的影响,我们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了51例老年AMI患者的左室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51例均为住院患者,符合WHO AMI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9例,女性12例,年龄63~82岁,平均75.5±3.9.

    作者:范利;李小鹰;史扬;曾青云;刘涛;陈清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氯高铁血红素诱导HO-1基因在乳鼠心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细胞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HO-1)的底物氯高铁血红素诱导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HO-1基因表达的规律,以及该基因的表达对心肌细胞过氧化损伤的作用. 方法:取生后2~3 d的Wistar鼠若干,雌雄不限,摘取心脏,剪碎至1 mm×1 mm×1 mm大小,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后,以不同浓度的氯高铁血红素孵育1 h;以及在20 μmol/mL浓度下分别孵育不同时间,提取细胞总RNA,以Northern杂交技术观察氯高铁血红素诱导HO-1基因在乳鼠心肌细胞表达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同时以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氧自由基发生系统作用于氯高铁血红素诱导的心肌细胞,通过测定细胞的LDH释放量、MDA生成量及细胞存活率以研究HO-1表达后的抗自由基损伤作用.结果:在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氯高铁血红素可以诱导HO-1表达,两者之间存在着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关系;而且该基因的表达增高能够增强乳鼠心肌细胞抗氧自由基损伤的能力,表现为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LDH释放量、MDA生成量明显降低及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这种保护作用可以被HO-1的特异性抑制剂部分阻断,说明HO-1基因表达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心肌细胞过氧化损伤的作用.

    作者:刘俊昌;李玉明;郑新程;张敏;伍贻经;吴立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对75例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观察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方法:本研究根据北京部分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情况,按照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同盟(WHO/ISH)标准进行临床调研.结果:75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发生左室肥厚15例(20.00%)比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7例(49.33%)的发生率为高.

    作者:王硕仁;周波;赵悦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心梗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左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和方法:左心室重构是慢性心肌缺血,特别是心肌梗塞后,心肌发生的进行性病理生理学过程.这一变化不仅导致心室构型、容积及心肌舒缩功能的改变,同时也引起心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异常,而血流的严重紊乱又会促进左心室重构而使心功能恶化,既往文献对此涉猎较少,本文通过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联合脉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PDE)技术,对2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和20例正常人左心腔内不同部位血流状态及其速度分布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探讨心肌梗塞后左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其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

    作者:刘志跃;王庆书;高金娥;王金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L-精氨酸对STZ糖尿病大鼠心肌Ca2+-泵和Na+-K+-泵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补充外源性L-精氨酸(L-Arg)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肌Na+-K+-ATPase、Ca2+-ATPase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其在临床用于防治糖尿病性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可能性.方法:纯系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10.34±25.21) g.随机分为(1)糖尿病模型组; (2) L-Arg组;(3)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前两组在大鼠禁食10 h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60 mg/kg体重,3 d后检测血糖,隔日一次,连续3次保持血糖值>16.65 mmol/L,确认模型成功.正常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L-Arg组按250 mg/kg灌胃,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分别按与L-Arg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每日一次.所有动物均用大鼠基础饲料喂养,不限制饮水.每周监测空腹血糖一次(均于禁食10 h后检测),八周后处死动物,进行心肌组织的Na+-K+-ATPase、 Ca2+-ATPase检测和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全部计量资料进行组间t检验或方差分析,以P<0.05为具有显著差异.结果:STZ糖尿病模型大鼠给予L-Arg 8周后空腹血糖较给药前和模型组分别降低了65%和66%;心肌组织Na+-K+-ATPase、Ca2+-ATPase活性较模型组分别增加了22%和8%.病理形态学观察发现L-Arg组大鼠心肌损伤程度明显轻于STZ模型组.结论:长期应用L-Arg具有一定的降低血糖和抗实验性大鼠糖尿病性心肌损伤作用,对心肌组织Ca2+-泵和Na+-K+-泵功能有一定的改善,可能与L-Arg的兴奋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NO合成,调节胰岛素、组织胺的分泌等功能有关,补充外源性L-精氨酸对糖尿病患者防治其心血管并发症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朱方;马宁;刘芳;甄彦君;郭海英;王利惠;曹刚;李国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心梗后大鼠左室重构与心肌细胞凋亡时相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心梗后不同时间点左室重构与心肌细胞凋亡的自身动态变化及二者彼此消长的规律.方法:采用Wistar大鼠(250 g左右),开胸后结扎冠状动脉根部下1 mm处,假手术组在同样位置只穿线不结扎.

    作者:赵明镜;王硕仁;李敏;王振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丹参滴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影响

    目的:进一步探讨丹参滴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技术,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测定离体大鼠心肌组织中的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含量变化.本实验共分6组:正常对照组:大鼠心脏离体后,接在灌流装置上持续灌流75 min.单纯缺血再灌组:先预灌15 min,然后停止灌流,保持心脏温度恒定在37℃,在无氧,无灌流液的条件下旷置40 min,再恢复灌流20 min.丹参滴丸前保护组:预灌时加丹参滴丸,后处理同单纯缺血再灌组.

    作者:赵雅君;史从宁;王孝铭;朱世军;马丽英;姜晓姝;娄延平;王丽娜;徐长庆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普洛托品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普洛托品对离体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以维拉帕米为对照,用Langendroff造成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记录心外膜电图,测定灌流液心肌酶及蛋白含量,测定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各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对照组0/11;再灌注流液中心8/11(72%);普洛托品2/11(18%);维拉帕米组1/11(9%),普洛托品组与再灌注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普洛托品还可减慢心率,降低罐流液中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及蛋白含量,减少缺血心肌中MDA含量,以上结果与维拉帕米相似.结论:普洛托品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自由基有关.

    作者:宋秀媛;姜波;王尊哲;陈维宁;李宁;高尔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泡沫化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发生的细胞学基础是内皮细胞的受损以及血液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的迁移和增殖.

    作者:袁中华;杨永宗;杨小毅;万载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羚蝎胶囊治疗中小量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羚蝎胶囊治疗中小量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研究范围的患者共有60例,随机分成羚蝎胶囊组、清开灵注射液组各3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病情程度、发病时间、既往史积分、伴发病积分、中风病中医起始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起始积分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中风病中医积分、血肿大小、血肿吸收率观察羚蝎胶囊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羚蝎胶囊组分别为26.82±7.95、 16.3±10.8;清开灵注射液组分别为25.03±4.18、 12.2±8.7.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清开灵组积分低于羚蝎胶囊组且P<0.05.(2)治疗前后中风病中医积分:羚蝎胶囊组分别为16.3±8.9、 9.68±4.34;清开灵注射液组分别为18.4±7.6、 8.02±5.8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风病中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清开灵组积分低于羚蝎胶囊组且P<0.05.(3)治疗前后血肿大小(毫升):羚蝎胶囊分别为19.99±11.97、 3.5±2.3;清开灵组分别为17.24±8.3、 5.6±2.8.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肿均明显减小(P<0.05),羚蝎胶囊组与清开灵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4)治疗后血肿吸收率:羚蝎胶囊组为0.96±0.10;清开灵组为0.89±0.07.羚蝎胶囊组血肿吸收率明显高于清开灵组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5)临床疗效评定:羚蝎组总有效率为80.0%;清开灵组为76.7%.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羚蝎胶囊可以促进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吸收,并且可以改善中小量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

    作者:徐敏华;吕嵘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阳虚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改变及意义

    阳虚患者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表现,但化验皮质醇(F)往往在正常范围内.已知激素的生物学作用需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方能表达,为此研究阳虚患者糖皮质素受体(GR)有无改变,有助于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判断.同时检测GR效应指标,有助于临床意义的判断.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阳虚患者30例,男20,女10例,年龄25~65(48±10岁),其中甲低9例,慢性肾炎8例,慢性肠炎6例,慢性胃炎5例.特发浮肿2例.另选20例健康人作对照,男女各半,年龄26~60岁(47±9)岁.白细胞GR检测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3H]Dex(1.78 TBq/mmol),英国放化中心产品.白细胞趋化移动(ChtM)检测方法:应用Boyden小室法.结果:阳虚患者和对照组白细胞GR测定结果为3 012±986和6 013±1 384位点/细胞,阳虚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F对ChtM抑制率(FI)两组分别为21%和30%,差异显著(P<0.01),GR与FI相关系数两组分别为0.814和0.798(均P<0.01).讨论:实验结果表明:阳虚患者GR降低,由于GR降低,使F生物效应不能表达,提示为受体水平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GR降低,其效应指标也降低,提示阳虚患者GR改变具临床意义,但其改变的机制及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杨宏杰;郑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大鼠甲状腺对碘酸钠、碘化钠摄取率的对比研究

    目的:从1990年起,我国使用KIO3代替KI生产碘盐来防治碘缺乏病.经过几年的临床应用发现碘盐符合国家标准(20~60 mg/kg)、尿碘达标(>100 μg),但甲肿率仍较高.为了证实KIO3中的碘能被甲状腺摄取,我们用动物实验方法提供理论根据.方法:1.将正常大鼠均分成两组:实验组(LI),喂低碘饲料饮去离子水;对照组(N)低碘饲料饮KI水.

    作者:朱学良;邸红军;陈贯一;项建梅;戴玉洁;王毅;阎玉芹;赵文德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一氧化氮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内Bcl-2和Bax含量的影响

    目的:以往的工作表明,在平阳霉素诱导大鼠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肺内NO增多期,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数量和凋亡细胞数均增多,而细胞的增殖无明显的变化;肺纤维化形成期,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数量已有恢复,但凋亡细胞仍增多,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作者:陈晓玲;黄善生;王殿华;李文斌;王新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尿中碘酸根(IO-3)测定方法的研究

    目的:碘酸钾比碘化钾的碘稳定,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我国食盐用碘酸钾.碘酸钾碘为正五价,在体内要氧化某物质,还原成负一价(I-)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

    作者:赵文德;张春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应用NMR观察小鼠缺血再灌脑能量代谢的变化

    目的和方法:血管性痴呆(VD)是常见的老年性痴呆,能量代谢障碍是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始动因素,其在缺血时的动态变化还不十分清楚.本文选择老年小鼠,在腹腔注射硝普钠降压的同时结扎双侧颈总动脉,诱导小鼠脑缺血再灌损伤模型,使其造成严重的脑缺血,应用[31P]核磁共振(NMR)技术,动态观察活体小鼠脑能量代谢的变化.实验用雄性NIH小鼠6只,15周龄,体重28~32 g,水合氯醛(350 mg/kg ip),麻醉后颈正中切口,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将小鼠固定于特制的探针上,颅顶部置于[31P]表面线圈探针正中,放入磁体后(磁体及室温恒定于20℃),调整Bruker AM 500 M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的能谱信号,观察正常脑能量代谢的肌酸(Cr)、无机磷(Pi)和ATP能谱,共6 min,取均值作为平衡期的基值.小鼠硝普钠(3.25 mg/kg ip)的同时,迅速阻断双侧颈总动脉血流,共10 min,然后解除阻断,使其血流再通,再观察10 min,以上每隔2 min测量一次共振波谱曲线的均值.结果:连续性观察低血压小鼠脑缺血4 min时Cr峰开始下降,Pi峰上升,至10 min时,Cr峰显著性下降,为基值的41.30%;同时Pi峰显著性上升,为基值的164.44%.缺血再灌后至10 min,Cr持续性下降且幅度减缓并维持低水平,其下降幅度为基值的44.5%,Pi持续性升高为基值的199.07%.整个低血压缺血再灌全过程,ATP的三个(α、β、γ)峰均无变化.结论:小鼠在低血压状态下缺血再灌,可应用NMR识别复杂的生化反应,为探讨活体动物能量代谢变化,及时提供缺血再灌脑能量代谢的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作者:潘彦舒;蒋玉凤;贾旭;罗雪春;闫永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前列腺癌患者雄激素受体N端区的突变研究

    雌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由N端区、居中的DNA结合区和C端的激素结合区组成.N端区约由550个氨基酸组成,占AR的一半以上,其中第100~485位氨基酸与受体的转录活化功能(activation function, AF)有关,因此被称为AF1区,该区的缺失几乎可使AR的转录激活功能全部丧失,因而是AR充分发挥其转录激活功能所必需.国外研究表明AR的AF1区的基因突变是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发展和内分泌治疗抵抗的原因之一,但国内尚未见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目的:确定正常中国人AR N端AF1区的核苷酸顺序.在此基础上,检测PC患者癌组织中AR的AF1区突变,以探讨AF1区与PC进展的关系.方法:用4对引物(A3~A6)PC0例中国正常男性外周血中AR的AF1,双链DNA循环测序以确定正常中国人AR的AF1的核苷酸顺序.用PCR-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DNA双链循环测序法对42例(低分化腺癌19例,中分化腺癌12例,高分化腺癌11例)PC患者石蜡切片癌组织中AR的AF1区进行突变检测.结果:正常中国人AR N端AF1的序列与欧美报道的完全一致.在3例低分化PC患者石蜡切片组织中(PC28、PC29、PC35)的AF1区各发现一错义突变(Gly 142 Val、 Asp221 His和Ser 296 Arg).结论:正常中国人AR的AF1序列与欧美人无差别.中国人PC组织中存在AR N端AF1区的突变,在AF1区发现的3种新突变AR均位于低分化PC患者中,提示AR的突变可能与PC的进展有关.

    作者:王晓慧;于小玲;谢靖;陈光椿;卢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脊髓Ⅱ板层NOS、BDNF、GDNF阳性神经膨体的组织化学双标研究

    目的:我们前面的研究已发现,脊髓Ⅱ板层有大量NOS、BDNF及少量GDNF阳性神经膨体.为观察这些神经膨体是否同时含有NOS和BDNF或BDNF和GDNF,以间接了解背根节(DRG)小细胞是否同时含有这些物质(因Ⅱ板层的膨体主要源于DRG小细胞).方法:用成年猫L3脊髓制作20 μm厚冰冻切片并分两组,一组先行NOS酶组化染色,NBT兰色反应显色,而后用BDNF抗血清(1∶500, Santa Cruz)以免疫组化ABC法行双标染色,DAB棕色反应显色.另一组则先用BDNF抗血清以免疫组化ABC法染片,DAB棕色反应呈色,再用GDNF抗血清(1∶1500, Santa Cruz)同前染片,TMB兰色反应显色.常规脱水透明封片后,观察脊髓Ⅱ板层NOS、BDNF与GDNF阳性神经膨体的单、双标情况.结果:在NOS与BDNF双标组切片脊髓Ⅱ板层,分别观察到大量兰色反应的NOS阳性神经膨体和棕色反应的BDNF阳性神经膨体,但大多为单标染色,双标者极少.BDNF和GDNF组切片阳性神经膨体的标记与NOS和BDNF组类似,均主要是大量单标的神经膨体,双标者极少.结论:Ⅱ板层内虽有BDNF、GDNF、NOS阳性神经膨体,但各自来源可能不同,即大多数DRG小细胞并非同时含有NOS和BDNF或BDNF和GDNF.提示若从神经膨体内所含物质来讲,DRG小细胞的功能类型及源于这些小细胞的神经膨体可能是不完全一致的.

    作者:王廷华;冯忠堂;范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糖皮质激素对PMA诱导的CD18表达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能明显抑制包括由于CD18在内的多种粘附分子的表达.以往研究多限于CD18蛋白质水平,无法阐明GC-GR使细胞表面CD18数量减少,是由于合成减少,分解增多,还是细胞内转位过程受到抑制(CD18从胞内储存池脱落并转位至质膜有关).对GC在CD18基因转录水平上的抑制作用极其机制目前研究得很少.目的:探讨GC抑制CD18 mRNA表达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本研究以细胞激活剂PMA诱导下的人组织淋巴瘤细胞系U937细胞和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HL-60为实验模型,用定量RT-PCR法、Northern杂交法、流式细胞术研究GC抑制CD18表达的作用及机制.结果:地塞米松Dex能够明显地抑制PMA诱导U937细胞CD18 mRNA的表达,这种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当Dex为10-8mol/L时,其抑制率达50%,10-6mol/L时可达89%.把GR的拮抗剂RU38486与Dex同时处理U937细胞,随着RU38486浓度的升高,Dex对CD18 mRNA表达上调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当RU38486的浓度达10-6mol/L时,几乎可完全阻断Dex的作用.而单纯用RU38486处理U937细胞,CD18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说明Dex的抑制作用是通过GR来介导的.在U937细胞和HL-60细胞,Dex对CD18膜蛋白表达也有相似的抑制作用.在HL-60细胞,Dex能阻止PMA引起的细胞粘附表型的改变,RU486可逆转Dex的作用.实验还表明PMA能通过PKC激活转录因子NF-κB促进IL-8表达,GR介导的Dex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Dex对CD18表达的抑制作用是通过GR来介导的.由于CD18的基因启动子上无NF-κB的结合位点和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GRE),Dex对CD18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间接的.

    作者:何晓文;刘宇健;钟纪根;卢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家族trkA、 trkB、trkC在成年猫脊髓的表达

    目的:trkA、 trkB、trkC是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家族的三个成员,大量的研究已证实,神经生长因子家族成员作用的发挥是通过与其相应受体结合来实现的,了解这些受体在组织细胞的分布,有助于间接了解各神经生长因子家族成员的生理功能.尽管已有文献报道这些受体在成年大鼠脊髓分布,但我们未见在成年猫脊髓分布的资料.方法:用成年雄猫的L3脊髓制作20 μm厚的冰冻切片,分别用trkA(效价:1∶100,Santa Cruz)、 trkB(效价1∶500, Santa Cruz)和trkC(效价1∶1000, Santa Cruz)兔抗血清以免疫组化ABC法染片,观察3种生长因子受体样免疫反应物在成年猫脊髓的分布.结果:在成年猫脊髓均见3种生长因子受体的免疫阳性反应物,trkA者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Ⅱ板层的神经膨体,灰质一些神经元的胞浆和白质轴索内.TrkB者则主要是灰质各板层神经元染色,阳性反应物定位于细胞浆.TrkC在脊髓的分布与trkB者类似,亦主要是神经元胞浆染色,但有所不同之处是trkC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腹角及背角深部,而背角浅层特别是Ⅱ板层阳性神经元少见,但Ⅱ板层可见均质状阳性反应物.结论:在成年猫脊髓含有trkA、 trkB、trkC.但其分布并不完全一致.这些受体在脊髓分布为神经生长因子家族成员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因子3(NT3),神经营养因子4(NT4)等提供了必要的结合位点,提示NGF、BDNF、NT3、NT4等神经生长因子家族成员可能与成年猫脊髓的生理过程有关.

    作者:陈彦红;王廷华;冯忠堂;顾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部分背根切断激发脊髓细胞凋亡

    对脊髓可塑性内在机制的探讨已进入了一个比较深入的阶段,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正着眼于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脊髓可塑性关系,且获得了一些可喜成绩.目的:本文从另一角度探讨部分背根切断对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初探脊髓可塑性过程中的非神经营养因子作用因素.方法:取成年雄猫5只,切断部分背根(切除L1-L5,L7-S2,DRG保留L6DRG为备用根),术后3 d处死动物,取L3脊髓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5 μm,二甲苯脱蜡水化后按如下程序进行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染色:PBS洗5 min×3.蛋白酶K(40 μg/mL)37℃ 30 min.PBS洗5 min×3.加入通透液(0.3% Triton PBS配,含3%羊血清)4℃20 min.PBS洗5 min×3,加入封闭液(0.1 mmol/L Tris-HCl配,含10% BSA)室温30 min.加入TUNEL反应液(1液1 μL,2液9 μL)37℃ 1.5 h.PBS洗5 min×3.加入荧光抗体(抗体稀释液:0.9% NaCl, 0.01 mmol/L Tris-HCl, 2% BSA)37℃ 1 h.PBS洗5 min×3.快红(1/10片,1 mL双蒸水配)室温显色20 min.PBS洗5 min×3终止反应,甘油封片观察.结果:在脊髓的手术侧和非手术侧均见部分TUNEL阳性反应的胶质细胞和神经元,阳性反应定位于细胞核,反应强弱不等.细胞数定量分析表明:李氏束、背索、Ⅱ板层、背核凋亡的胶质细胞数及Ⅱ板层、背核、腹角凋亡的神经元数手术侧均较非手术侧者增多(P<0.05),表明,部分背根切断不仅致手术侧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增加,且对非手术侧亦有影响.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部分背根切断后猫脊髓可塑性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该结果拓宽了对脊髓可塑性影响机制的认识.对探讨非神经营养因子作用因素特别是凋亡基因与脊髓可塑性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突破.

    作者:王廷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肾脏NO的生成及其作用

    目的:以往的工作表明,大鼠肾缺血45 min再灌注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尿蛋白增加.本文在此模型上观察入肾血(inflowing-renal blood, IRB)、出肾血(outgoing-renal blood, ORB)和肾组织NO代谢产物NO-2/NO-3含量及尿液中NO-2/NO-3排泄率的变化;

    作者:王新良;黄善生;陈晓玲;凌亦凌;乔丽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阴虚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改变及意义

    阴虚患者有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变的表现,但化验F往往在正常范围内,故研究阴虚患者GR改变十分必要.对象与方法:阴虚患者30例,均选女性,年龄18~45岁(28±4)岁,其中甲亢11例,肺结核10例,风湿病5例,神经官能症4例.另选20例健康人作对照,其中男女各半,年龄21~45岁(28±4)岁.白细胞GR检测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3H]Dex(1.78 TBq/mmol),英国放化中心产品.白细胞趋化移动(ChtM)检测方法:应用Boyden小室法.结果:阴虚患者和对照组白细胞GR检测结果为7 018±2 014和5 817±1 038位点/细胞.阴虚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对ChtM的FI两组分别为35%和30%,两组差异显著(P<0.01).讨论:阴虚患者GR升高,由于GR升高,血F作用增加,故产生兴奋、怕热、多汗等症状,GR升高同时伴效应指标改变,表明其改变具临床意义.

    作者:郑敏;杨宏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甲亢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改变及意义

    甲亢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疗效,提示甲亢患者糖皮质激素可能有一定改变.为此,我们检测了30例甲亢患者,证实了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改变.对象与方法:甲亢患者30例,均为女性,年龄18~40(28±6)岁,均为Graves病患者.另选20例女性健康人为对照组,年龄18~38(28±4)岁.白细胞GR测定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3H]Dex购于英国放化中心(1.78 TBq/mmol)一点分析浓度为15 nmol/L.为判断GR改变的意义,我们检测皮质醇(F)对白细胞趋化移动的抑制率(FI).白细胞趋化移动(ChtM),应用Boyden小室法.结果:甲亢患者白细胞GR结合容量测定结果:甲亢患者和对照组分别为3 846±1 248和5 896±1 726位点/细胞,甲亢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F对ChtM的FI在甲亢组及对照组分别为24%和28%,两组差别显著(P<0.01).讨论:实验结果表明甲亢患者白细胞GR结合容量明显降低,其改变伴效应指标的改变表明其改变具临床意义.GR降低在甲亢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但甲亢患者GR改变机制及意义有待进一步明确.

    作者:刘志国;刘函坤;邵慧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晶体上皮细胞增殖作用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晶体后囊混浊(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术后影响视力的主要远期并发症.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并移行至后囊下和向成纤维细胞的转化是后囊混浊的基本病理过程.

    作者:彭惠;李平华;罗莉霞;骆云鹏;汤为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HI-SIV和HIVgp120干预CD3/CD4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

    目的和方法:在HIV感染的早期及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对抗原和有丝分裂原刺激缺乏IL-2表达和增殖反应,甚至在CD+4T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之前就已经有明显的免疫缺陷.形成这一损伤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已有研究证实HIVgp120和CD4分子结合,从而抑制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信号转导有关.本研究采用Western Blot及电泳迁移率改变检测法(EMSA)观察了HIVgp120多肽片段和灭活SIV病毒(HI-SIV)对CD3/CD4活化刺激诱导的TCR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了解病毒蛋白作用下淋巴细胞活化信号转导的特征.结果:利用酪氨酸磷酸化的单克隆抗体对全细胞提取物蛋白磷酸化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HIVgp120和HI-SIV对~70 kD、~40 kD组分的磷酸化水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HIVgp120和HI-SIV都具有阻断CD3/CD4活化刺激诱导的细胞蛋白磷酸化作用.选用抗ERK2(42 kD)抗体对~40 kD、~70 kD组分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HIVgp120和HI-SIV对ERK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利用NF-κB和AP-1结合通用序列研究CD3/CD4活化信号诱导的NF-κB和AP-1活化,HIVgp120和HI-SIV则完全阻断了其活化作用,在转录水平上调控CD3/CD4活化信号.结论:HIVgp120和完整SIV病毒都具有抑制CD4辅佐的刺激活化信号,下调ERK、NF-κB和AP-1活性,抑制~70 kD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等作用,从而阻断了TCR的信号转导,可能是导致HIV感染者淋巴细胞功能缺陷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平;关崇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八肽胆囊收缩素在ONOO-介导内毒素致肺动脉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和方法:我们以往的实验显示,内皮源性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参与介导LPS引起的培养肺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在离体血管水平,CCK对LPS损害肺动脉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本实验在培养的牛肺动脉内皮细胞(BPAEC)水平,进一步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LPS诱生内皮源性ONOO-和对LPS诱导BPAEC损伤的影响,旨在初步探讨CCK的保护作用机制.结果:(1)CCK可抑制LPS诱导的BPAEC生成ONOO-增多的标志物硝基酪氨酸(NT)的荧光强度由LPS组的6.55±0.30降低至4.37±0.08(P<0.01),但仍明显高于溶剂组的3.27±0.15(P<0.01);NT阳性细胞数和百分率仅有减少或降低趋势(P>0.05),表明CCK抑制了LPS诱导BPAEC生成ONOO-能力.加用CCK受体非特异抑制剂丙谷胺(Proglumide, Pro)后,前述诸指标均略升高,但未见显著变化(P>0.05).(2)CCK明显抑制LPS引起的培养上清中MDA含量增多,由4.14±0.07 nmol/mL减至3.20±0.22 nmol/mL(P<0.01),Pro逆转CCK的保护作用,MDA含量增加至4.00±0.12 nmol/mL(P<0.01);与LPS组相比,LPS+CCK组培养上清LDH活性降低,由85.30±8.66 U/L降至71.33±4.07 U/L(P>0.05),LPS+Pro+CK组升至81.00±6.35 U/L,但与LPS+CCK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CCK明显抑制LPS引起的BPAEC凋亡百分率增加,由LPS组的13.50%±0.60%降低至5.35%±0.25%(P<0.01);此作用为Pro翻转,BPAEC凋亡百分率增加至11.45%±0.68%(P<0.05).结论:CCK对培养BPAEC有一定保护作用,可减轻LPS引起的过氧化损伤、抑制内皮细胞凋亡;CCK的保护作用可能由CCK受体介导;并与其抑制LPS诱生ONOO-有关.

    作者:谷振勇;凌亦凌;丛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全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初步研究

    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组织细胞的死亡是否以凋亡的形式出现,分析凋亡在海马神经元死亡中的意义.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二组:假手术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流组.全脑缺血采用Pulsinelli-Brierley四血管阻塞(4VO)模型.TUNEL(Terminal deoxyribonucleotidyl-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fluoresein nick end labeling method)标记主要根据试剂盒的说明进行.免疫组化采用CDN-ABC漂浮法.结果:1. TUNEL标记结果:本实验观察了全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组织切片,缺血再灌流后第二天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于第3 d、第5 d为明显,且阳性细胞主要出现在海马CA1区,在CA2区及齿状回等海马部位也可见到,但细胞数量少,且显色不明显.阳性细胞内可见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凋亡小体.2.免疫组化结果:Bcl-2蛋白在海马部位的表达主要出现在缺血再灌流后6 h至24 h,72 h后它的表达基本消失.结论: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迟发性死亡与细胞凋亡有关,CA1区神经细胞的死亡至少有部分是通过凋亡的形式发生的.

    作者:刘宏;杨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尼莫地平对大鼠原代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脑缺血再灌后海马CA 1区神经细胞发生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与兴奋性神经毒有关.本文观察尼莫地平对原代神经细胞缺血再灌的变化影响.

    作者:冀宏;黄启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常氧及慢性缺氧的肺动脉内皮细胞急性缺氧后血栓素合酶(TXS)基因及PGI2、TXA2代谢产物的变化

    目的: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均是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合酶(COX)途径生成的代谢产物,分别由前列环素合酶和血栓素合酶催化产生.本实验动态观察了常氧及慢性缺氧的肺动脉内皮细胞血栓素合酶(TXS)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培养基上清中PGI2及TXA2的代谢产物6-Keto-PGF1α、TXB2随急性缺氧的变化.方法:采用连代常氧和缺氧培养的肺动脉内皮细胞,分别在2、4、6代给予急性缺氧刺激6 h,分为四组:常氧组(N)、急性缺氧6 h组(NH)、慢性缺氧后复氧12 h组(H)、慢性缺氧后复氧12 h再急性缺氧6 h组(HH).提取各组总RNA.将载有大鼠血栓素合酶基因片段的PBR322质粒,转化大肠杆菌HB101,扩增后提取质粒,经酶切、电泳后回收TXS 0.5 kb的cDNA片段作为探针,地高辛随机引物法标记探针作斑点杂交.以β-actin为对照,目的基因与对照的积分光密度比值作半定量分析.用放免法测定培养基上清中PGI2、TXA2代谢产物6-Keto-PGF1α、TXB2的变化.结果:常氧培养的PAEC急性缺氧后TXS mRNA、6-Keto-PGF1α、TXB2均增加,TXA2/PGI2在2、4代减少,第6代基本不变;慢性缺氧培养的PAEC急性缺氧后,6-Keto-PGF1α在2、4代减少,第6代不变;TXS mRNA、TXB2第4代增加,第6代减少,TXA2/PGI2在2、4代增加,第6代减少.结论:慢性缺氧改变了急性缺氧时肺动脉内皮细胞血栓素合酶(TXS)基因表达及TXA2与PGI2的比例,可能影响了肺动脉高压的发展及机体对慢性缺氧的习服过程.

    作者:孔炜;王迪浔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部份背根切断对备用根尾侧段脊髓Ⅱ板层trkC表达的影响

    目的:大量的研究已证实部分背根切断后猫脊髓背角具有可塑性.我们前面的研究已观察了部份背根切断对备用根节段L6头侧L3、L5脊髓Ⅱ板层和L3背核trkC表达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探讨部份背根切断后备用L6节段尾侧L7脊髓Ⅱ板层trkC的表达.方法:用成年雄猫15只分正常组、术后3 d及10 d组(切除L1-L5,L7-S2,DRG保留L6DRG为备用根),取正常组一侧,术后3 d及10 d组手术侧的L7脊髓制作20 μm厚冰冻切片,用trkC抗血清(1∶1000, Santa Cruz)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观察并测量trkC在成年猫脊髓的分布及部份背根切断后L7脊髓背角Ⅱ板层trkC的平均灰度(反应trkC的相对含量)变化.结果:trkC的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灰质腹角及背角深部的神经元,胞浆染色Ⅱ板层阳性细胞少见,但有均质状trkC阳性反应.灰度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 d组手术侧Ⅱ板层trkC的平均灰度值均较正常者明显升高(P<0.05).而术后10 d时又较3 d者明显回落(P<0.05),但仍未恢复至正常者水平.表明,术后3 d,L7平面Ⅱ板层trkC的含量明显减少,而术后10 d时,trkC的含量又明显恢复,但仍低于正常者水平.提trkC可能与L7脊髓Ⅱ板层可塑性有关.由于trkC为NT3提供了必要的结合位点,故Ⅱ板层trkC的含量变化还可能提示NT3与脊髓可塑性有关.基于我们在其它研究中已观察到部份背根切断后备用根L6节段头侧的L5平面术后10 d时Ⅱ板层trkC的含量已恢复至正常者水平.结论:结合本文L7平面虽有恢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的结果,提示备用根L6平面头尾平面trkC的含量恢复有差异,分析这可能是备用根中枢终末在备用根节段头侧侧枝出芽生长速度大于尾侧的原因之一.

    作者:邹晓莉;王廷华;冯忠堂;李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变化对肺纤维化形成的影响

    目的:以前的工作表明,在平阳霉素(BLMA5)诱导大鼠肺纤维化形成的早期(注BLMA5后7 d和14 d),肺内NO含量一过性升高,且与肺间质iNOS蛋白表达增强有关.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iNOS特异性抑制剂氨基胍(aminoguanidine, AG),观察肺内iNOS活性受到抑制后,肺内NO含量的变化以及对肺纤维化形成的影响,进一步探讨iNOS合成的NO在肺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分为BLMA5+AG 14 d组、BLMA5+AG 30 d组、BLMA5+NS 14 d组和BLMA5+NS 30 d组.每组均为6只动物.分别在注平阳霉素的同时至14 d或至30 d,腹腔注射AG(20 mg/kg b.w)或等体积的生理盐水(NS),以注NS动物为对照,分别在注BLMA5 14 d和30 d时取材.结果:与BLMA5+NS14 d组大鼠比,BLMA5+AG 14 d组大鼠出肺血NO-3/NO-3含量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与BLMA5+NS30 d组大鼠比,BLMA5+AG 30 d组大鼠出肺血NO-2/NO-3含量的变化亦无明显差异(P>0.05);而BLMA5+AG 30 d组大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43.9±3.6 mg/g, ±s下同)则明显低于BLMA5+NS 30 d组(57.3±4.2 mg/g)(P<0.01).结论:抑制肺内iNOS的活性,可阻止纤维早期NO的增多;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肺纤维化,说明内源性NO的增多具有促肺纤维化形成的作用.

    作者:陈晓玲;黄善生;凌亦凌;李文斌;王新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雄激素受体基因(CAG)n重复多态性与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是雄激素依赖性肿瘤,雄激素介导其作用的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在P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发现AR基因内的(CAG)n三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序列具有多态性,其多态性分布存在人种差异.国外有研究提示(CAG)n重复序列与PC的发病有关,但尚无定论.目的:建立AR基因(CAG)n重复数的测定方法,研究中国人正常人群中该重复的多态性分布,与其他人种进行比较,并探讨(CAG)n重复多态性与PC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建立的[α-32P]dCTP掺入不对称PCR-变性PAGE(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和双链DNA循环测序法测定107名正常中国男性和2例P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以及34例PC石蜡切片标本中的癌组织细胞和癌旁正常组织细胞内AR基因(CAG)n重复数.结果:正常男性体内AR基因(CAG)n序列明显的重复多态性,其重复数目的范围大致为11~29,以22居多,平均21.60;显著大于美国黑种人(以18为多),而与美国白种人(以21为多)无显著差异.PC患者(CAG)n重复数从16至22,平均20.06,显著低于正常男性(P<0.05);癌细胞和癌旁正常组织细胞的(CAG)n重复数相同,表明在我们检测的PC癌组织中无该序列重复数目改变的AR基因体细胞突变.结论:中国人AR基因(CAG)n序列呈重复多态性,后者在不同种族人群中的总体分布存在差异;PC患者体内该重复数显著低于正常男性,提示AR基因(CAG)n重复偏小可能与PC的发病相关联.本研究为探讨PC发病与遗传背景的关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王钢;王晓慧;张金山;卢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过氧亚硝基阴离子对离体兔肺动脉反应性变化的影响

    目的:在内毒素休克发病过程中,肺动脉张力调控机制发生明显紊乱,表现为肺动脉压早期增高而晚期降低,对休克的预后有明显影响.我们的实验证实,内毒素血症早期(6 h)大鼠肺动脉肌层有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生成.ONOO-为一氧化氮和超氧阴离子的快速非酶促反应产物,具有明显的氧化作用.

    作者:谷振勇;凌亦凌;孟爱宏;李淑瑾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人胚胎肾上腺褪黑素受体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作者:陆祖谦;刘志民;何金;刘会敏;赵瑛;彭树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PMA促进CD18表达的信号转导通路及机制

    细胞激活剂肉豆蔻酰佛波醇乙酯(PMA)是蛋白激酶C(PKC)的特异性激动剂,PMA具有促进U937细胞和HL-60细胞分化的作用,能使U937细胞和HL-60细胞膜上的整合素β2亚族CD18蛋白增多.但PMA诱导作用的机制尚未明了.目的:进一步阐明PMA促进CD18表达的信号传导通路及机制.方法:定量RT-PCR法、Northern杂交法、流式细胞术研究了细胞激活剂PMA对人组织淋巴瘤细胞系U937细胞和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HL-60 CD18表达的作用及有关的信号传导通路.结果:U937细胞经不同浓度的PMA(5 ng/mL~200 ng/mL)处理8 h后,CD18 mRNA表达水平均有明显提高,且具有明显的剂效关系.50 ng/mL PMA可使CD18 mRNA表达水平达高,约为对照的3倍.50 ng/mL PMA对CD18 mRNA表达水平的诱导作用具有明显的时相性,随着作用时间延长,PMA诱导作用逐渐加强,作用24 h后,mRNA表达水平可达对照组的12.14倍.PMA还能引起U937细胞、HL-60细胞CD18膜蛋白的数量的增多.在HL-60细胞,伴随CD18膜蛋白数量的增多,细胞的粘附表型也由悬浮、分散变成贴壁、聚集状.PMA的诱导作用能被PKC或转录因子NF-κB的抑制剂十四烷基化多肽抑制剂Myr (Myr. Arg-Phe-Ala-Arg-Lys-Gly-Ala-Leu-Arg-Gln-Lys-Asn-Val)和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APDC)所抑制,但不能被AP-1的抑制剂curcumin所阻断.本实验还发现PMA能诱导U937细胞的IL-8的mRNA表达,这种作用能被NF-κB的抑制剂所抑制.结论:PMA促进CD18表达的作用是通过激活该细胞的PKC,进而激活转录因子NF-κB实现的.由于CD18基因中缺乏NF-κB的结合元件,提示NF-κB的作用可能是间接的.尽管PMA可激活AP-1,CD18基因启动子上也有AP-1的结合位点,但AP-1不是促进CD18表达所必需的转录因子.IL-8有可能参与了PMA对CD18表达的诱导作用.

    作者:何晓文;刘宇健;钟纪根;卢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羟基喜树碱对兔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为研究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e,HCPT)对体外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s, RLECs)生长的影响,探索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方法:2~3月龄健康家兔20只;DMEM/F12培养基;胎牛血清;MTT;细胞培养瓶;96孔酶标板;全自动酶标光度仪;倒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离心机.(1)取2~3代的对数生长期RLECs于96孔板中,置入CO2孵箱中培养24 h后,将不同浓度的HCPT分别作用24及72 h,用MTT测定法观察其对RLECs增殖的抑制作用;(2)将传代的RLECs接种于96孔板中,立即加入HCPT(浓度为小于半效抑制量的1/10,因该浓度对细胞无杀伤作用)24 h后取出,加入MTT在酶标仪上比色;(3)将传代的RLECs培养在盖玻片上24 h后,加入一定浓度的HCPT,作用72 h后,用多聚甲醛固定,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RLECs的形态变化.(4)将浓度为1.34 μg/mL的HCPT作用于2~3代的RLECs 24 h,用0.25%胰蛋白酶消化,PBS洗两次,离心弃上清液,戊二醛固定,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另设未加药组为对照).结果:HCPT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RLECs的增殖.24 h的半效抑制量(ID50)为96.041 μg/mL,72 h的ID50为1.340 μg/mL;且HCPT对RLECs贴壁有影响,使部分RLECs不能贴壁.光镜下可见HCPT主要引起细胞核固缩、碎裂等病理变化,其胞浆的改变表现为空泡及深染的粗颗粒.电镜下见经HCPT处理的RLECs线粒体肿胀,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及凋落小体的形成.结论:HCPT是一种新型的抗癌药,其作用靶是拓朴异构酶Ⅰ(Topo Ⅰ).其低剂量、长时间作用于RLECs,抑制效果明显,该药不仅抑制细胞增殖,还影响细胞贴壁.因此是一种有潜力的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侯选药物.

    作者:罗莉霞;李平华;彭惠;骆云鹏;汤为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正常中国人心血管系统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的分布

    目的: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定了正常中国人意外死亡者心脏各种部位心升主动脉起始段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的分布.方法:用[I125]-ET1结合物及αF-PCR.同位素掺入,自然影方法从蛋白质和mRNA二个水平观察内皮素多体以变.

    作者:方五旺;张寄南;杨国平;杨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的游离钙离子浓度及PMA、fMLP反应性的不均一性

    目的:巨噬细胞(Mφ)的反应性是炎症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工作是以细胞群作为研究对象.我们推测在细胞群中各个细胞的反应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有必要在单细胞水平上对白细胞的反应性进行研究.

    作者:朱晓燕;韩建中;娄淑杰;严进;徐仁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糖皮质激素受体的高效液相分离特征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低亲和力受体的理化特征.方法:应用6-12周龄雄性SD大鼠肝胞液为标本,要求蛋白质浓度为4~8 mg/mL,在0~4℃,用[1,2,4,6,7 3H]地塞米松(英国放化中心产品,3.18 TBq,318.2×1010 Bq/mmol,放化纯度>97%),配制成10 nmol/L, 100 nmol/L(冷标法),标记大鼠肝胞液中糖皮质激素受体,0~4℃放置3~4 h,用活性炭Dcc法吸附,离心,取其上清液,测其counts.min-1值.

    作者:田文;刘志民;张鸿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药物对兔晶体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

    目的:晶体后囊混浊(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长期困扰着人们.尽管混浊的后囊膜可通过再次手术或激光的方法去除,但晶体后囊的屏障作用会被破坏,增加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彭惠;李平华;罗莉霞;骆云鹏;汤为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冠心病患者白细胞雌激素受体改变及意义

    已知冠心病发生与性别有一定关联,育龄期妇女发病率极低,更年期后其发病率急剧增加,表明与雌激素有关.已知雌激素生物学作用需通过与受体结合方能表达,为此研究女性心病患者雌激素受体(ER)改变,有助于病因分析.对象与方法:女性冠心病30例,年龄40~65(55±6)岁,均有明显心绞痛及心电图冠脉缺血.另选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40~61岁(53±6)岁.白细胞ER测定.结果:1.血E2测定结果: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分别为46±27和60±31 ng/L,冠心病组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2.白细胞ER测定结果: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03±217和881±316位点/细胞,冠心病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E2轻度降低,ER明显降低,由于ER降低,E2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不能发挥,可能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但其ER降低机制及意义有待进一步阐明.

    作者:陈雪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肺内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与肺纤维化的关系

    目的和方法:为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在肺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本实验动态观察了气管内注入平阳霉素(bleomycinA5, BLMA5)5 mg/kg后7 d至30 d,大鼠出、入肺血NO代谢终产物NO-2/NO-3含量、肺间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与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变化间的关系.

    作者:陈晓玲;李英敏;黄善生;李文斌;王新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温筋通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组织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及其受体和ICAM-1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表明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AGEs)在组织内的沉积是血管病变的主要特征.这些AGEs沉积于血管壁或组织内与AGEs受体(receptor for AGEs, RAGE)相互作用,使细胞内信号转导改变,激活核转录因子引起靶基因的一系列反应,是导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键途径.为了寻求临床上抑制AGEs形成的药物,本实验观察了中药复方温筋通(WJT)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形成以及AGEs受体(RAGE)和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WJT治疗组和氨基胍治疗组,用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模型.参照VM Monnier的方法用荧光法检测主动脉及心肌组织的AGEs含量;取主动脉和心脏组织进行组织匀浆和冰冻切片分别用RT-PCR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RAGE和ICAM-1基因的表达.结果:温筋通治疗组的血糖低于AG治疗组和糖尿病模型组(P<0.05),但仍在16.7 mmol/L以上.温筋通治疗组主动脉和心脏组织的AGEs含量明显降低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P<0.01),与AG治疗组相近(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原位杂交显示RAGE和ICAM-1主要在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明显增强,RAGE和ICAM-1的表达量与AGEs的沉积量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壁和心脏组织AGEs的沉积明显增加,而应用WJT治疗可明显降低AGEs的形成量以及RAGE和ICAM-1的表达;RAGE和ICAM-1的表达主要集中在血管内皮细胞,其表达量与AGEs在组织内的沉积量密切相关,表明RAGE作为AGEs的受体在介导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和损伤中起关键性作用.推测WJT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阻止AGEs形成的某些环节有关.

    作者:张建伟;孙仁宇;唐代屹;梁晓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脑复灵对心肺脑复苏后脑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脑复灵对心肺脑复苏后的脑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动物麻醉后从颈外静脉注入生理盐水后持续观察90 min;复苏组:于颈外静脉快速注入冷却的2% KCl使心跳、呼吸骤停,数分钟后再复苏60 min;保护组:术前给予脑复灵冲剂(20 g.kg-1)灌胃,以后处理同复苏组.各组动物按预定的时间处死,取大脑皮层,制备10%组织匀浆,测定脑组织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结果表明,心肺脑复苏后60 min大脑皮层LDH含量(731.96±37.25 U/g pro)明显降低,脑复灵保护组(806.68±42.78 U/g pro)明显升高,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P<0.05);MDA的含量,脑复灵保护组(3.49±0.44 nmol/100 mg)明显高于心肺脑复苏组MDA的含量(11.86±0.92 nmol/100 mg)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P<0.01);脑复灵保护组LDH(806.68±42.78 U/g pro)和MDA (3.49±0.44 nmol/100 mg)含量与对照组的LDH(824.74±21.98 U/g pro)和MDA(3.20±0.36 nmol/100 mg)的含量接近,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脑复灵对心肺复苏后的脑损伤的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降低心肺复苏后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产生,从而减轻脑细胞膜的损伤,减少细胞内某些酶的释放有关.

    作者:陈前芬;田鹤邨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部分背根切断对脊髓中央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本室近研究发现,部份背根切断可激发脊髓部份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凋亡,且切断一侧背根对非手术侧的细胞凋亡也有影响.已知的研究结果提示导致非手术侧细胞凋亡的激发因素并非直接损伤.目的:本文进一步探讨部份背根切断与脊髓中央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将15只成年猫分为三组,每组5只,其中两组行单侧部份背根切断术(切除L1-L5,L7-S2DRG保留L6 DRG为备用根),术后动物存活3 d及10 d,取三组动物的L3脊髓石蜡包埋切片后按常规方法行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染片,快红显色显示中央管上皮的凋亡细胞.观察并计数上皮细胞凋亡数及染色强度.结果:正常组,仅见个别TUNEL阳性反应细胞(5.5±1.7),反应强度(+).术后3 d ,中央管上皮出现大量TUNEL阳性反应细胞(84.7±7.4),反应强度(+++).10天组:仅见少数TUNEL阳性细胞(27.3±3.2),反应强度(+).各组间阳性细胞数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尽管中央管上皮与背根切断无直接关系,但术后3 d时中央管上皮亦有大量细胞凋亡.该结果进一步提示细胞凋亡可能在损伤的间接影响下发生.另外,从不同时相中央管上皮细胞凋亡的数目来看,我们提出两种设想,一是中央管凋亡的上皮细胞有否可能逆转,二是在细胞凋亡的同时是否伴有大量的细胞增殖.若不存在上述可能,那么,难于解释术后10 d时尚有大量中央管上皮细胞存在.

    作者:王廷华;冯忠堂;李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DCM大鼠心室肌组织肌浆网钙泵与IP3受体表达的变化

    目的:心肌病心室再构(remodeling)与细胞内钙失调控密切相关,本研究在DCM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观察了SERCA活性、SERCA2和IP3-I受体表达的变化与DCM早期心肌再构的关系,并对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对以上两种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做一分析.方法: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心肌病大鼠动物模型制备,采用本实验室改良的p-NPP法测定SERCA活力.半定量RT-PCR结合放射自显影测定SERCA2、IP3-I mRNA水平.结果:模型组心脏指数(LV/BW)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有心肌肥厚形成,应用培多普利治疗后心脏指数回降至接近正常对照组,而康可治疗改变不明显.DCM大鼠左室心肌组织SERCA活力较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降低(P<0.001).DCM模型组SERCA2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有所降低,尤其结合动物资料按LV/BW分组,LV/BW>2.0组SERCA2表达较LV/BW<2.0组有显著降低(P<0.05).培多普利与康可治疗对SERCA2表达无显著改变.IP3-I受体表达DCM模型组较正常组显著增高,LV/BW>2.0组较LV/BW<2.0组也有显著降低(P<0.05),培多普利与康可治疗可逆转IP3-I受体表达的上调(P<0.05).结论:心肌病大鼠心肌组织肥厚早期阶段SERCA活力和表达均显著下降,IP3-1型受体基因表达上调以代偿因SERCA下调造成的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培多普利(ACEI)和康可(β-受体阻滞剂)对SERCA表达的下调无影响,但可逆转IP3-I型受体表达的上调;ACEI对心肌肥厚的形态学改变有明显的逆转作用.

    作者:耿茜;杨笛;杨国平;张寄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感染性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改变及意义

    已知烫伤、休克及脑中风患者GR降低,感染属应激状态,GR也可能有改变,为此我们检测36例感染患者,观察GR有无改变.对象与方法:1.甲肝10例,男女各半,年龄18~55(31±8)岁;2.肺感染10例,男6、女4例,年龄45~65岁(55±8)岁;3.尿路感染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31~65(48±6)岁.4.霉菌尿路感染6例,男女各半,年龄55~70岁(61±3)岁.另选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男女各半,年龄18~70(48±8)岁.白细胞GR检测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3H]Dex购于英国放化中心.结果:肝炎、肺感、尿感、霉菌感染组及对照组白细胞GR分别为3 824±1 256、2 896±1 097、3 017±1 395、2 103±987和5 896±1 295位点/细胞,各感染组GR结合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01).讨论:实验结果表明感染性疾病,不管是病毒感染、细菌或是霉菌感染,其GR均明显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病情程度有一定关联,进一步支持应激状态GR降低的结论.

    作者:刘函坤;刘志国;邵慧梅;刘志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解毒通络方调控脑缺血损伤后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变化的研究

    目的:中风病康复期,神经元功能联系再建是脑机能恢复的重要生物学基础.突触可塑性变化是其核心,突触素P38与突触可塑性关系密切.方法:应用电镜超微结构分析与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方法,观察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期,海马神经毯的突触形态与突触素P38的表达特征,以及解毒通络方对相关变化的调控规律.

    作者:李澎涛;冀宏;黄启福;贾旭;严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兔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后囊混浊(后发性白内障)一直是白内障现代囊外摘出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尚未解决的并发症之一,使复明的病人再次失明.此并发症与术后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移行、纤维化形成有关.研究影响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因素,对后囊混浊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作者:彭惠;李平华;罗莉霞;骆云鹏;汤为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聪圣胶囊对小鼠缺血再灌脑能量代谢的影响

    目的:腹腔注射硝普钠降压的同时结扎双侧颈总动脉,诱导小鼠脑缺血再灌损伤模型,使其造成严重的脑缺血,应用[31P]核磁共振(NMR)技术,动态地观察活体小鼠脑能量代谢变化及中医药对其的干预作用.

    作者:蒋玉凤;潘彦舒;张丹卉;张日清;黄启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乙肝患者性激素受体改变及意义

    已知性激素与免疫及抗感染均有关联,激素的生物效应与激素受体结合方能表达.乙肝患者有免疫功能改变,为此,检测乙肝患者性激素及其受体改变,有助于病因阐明及为治疗开辟新的途径.对象与方法:乙肝患者60例,男女各半,年龄18~55(30±8)岁.白细胞雌激素受体(ER)及雄激素受(AR)测定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3H]E2和[3H]T均购于英国放化中心,应用一点分析法检测ER及AR特异结合量.另选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组.男女各20例,年龄18~54(28±8)岁.结果:肝炎组:ER男女分别为431±124和606±238位点/细胞;AR男女分别为817±213和715±213位点/细胞;对照组:ER男女分别为538±127和893±306位点/细胞;AR男女分别为723±269和639±136位点/细胞.肝炎组ER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肝炎组AR亦较对照组为高,但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乙肝患者,无论男性或女性,其ER结合量均明显降低;AR略高于对照组.ER/AR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从实验结果看ER降低及ER/AR的降低在乙肝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但其改变的机制及意义均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姚开建;刘景山;朱洁;梁堃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过敏性皮炎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改变及在过敏性皮炎治疗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过敏性皮炎患者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3~51岁,平均年龄31±9岁,诊断标准医疗常规诊断标准.患者治疗均应用地塞米松10 mg VD.7例GR异常者为A组,8例GR正常者B组,随访1年.1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L)用放射配体结合法.以[3H]地塞米松([3H]Dex 1.78 TBq/mmol/L,英国放化中心产品)为配体,以饱和浓度15 nmol/L[3H]Dex检测患者MNL对[3H]Dex的特异结合量.结果:15例患者中,A组7例患者外周血(MNL)的GR为3 048±1 044位点/细胞,低于正常对照组(5 038±1 106位点/细胞),P<0.05.B组8例患者外周血MNL的GR为4 969±1 322,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A组7例患者均在治疗3 d以上得到缓解,B组8例患者6例患者2 d内即可缓解,余2例分别在4 d和5 d后缓解.1年随访,A组有2人再次发生过敏性皮炎,B组患者无1人再发生本病.结论:糖皮质激素(GC)是治疗过敏性皮炎的常用药物之一,糖皮质激素需通过与GR的结合方能发挥生物学作用,国内外学者有报道,如慢性肾炎和系统红斑狼疮GR含量与GC疗效明显正相关.本文结果表明,GR正常的患者大部分对激素治疗效果快速、疗程短、短期预后好、复发率低.GR较低者对激素疗效慢而复发率较高,提示GR的减低可能是部分过敏皮炎患者易复发,易致慢性皮炎的部分原因.

    作者:冯萍;田文;刘志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女性器官褪黑素受体鉴定及意义

    目的:已知褪黑素(M)对生殖系统有抑制作用,提示生殖系统是M作用的靶器官,生殖系统上可能存在褪黑素受体(MR).方法:MR检测方法在放射配体结合法.

    作者:辜荣飞;刘志民;彭树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粘附分子-1(sVCAM-1)在一些疾病时表达增加,本文探讨了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住院治疗的DM患者47例(男19,女28),平均年龄50.2岁,病程6个月~16年.31例合并有DM慢性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为有微血管病变组,16例无慢性微血管病变为无微血管病变组;又按血清甘油三酯血症组(A组)18例、高甘油三酯血症合并高血压组(B组)10例,单纯高血压组(C组)8例,甘油三酯、血压正常组(D组)11例.以20例(男7,女13,平均年龄54.8岁)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血清sICAM-1和sVCAM-1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法国Coulter)公司产品,空腹血糖(FBG)和血清甘油三酯(TG)常规方法测定.结果:1.血清sICAM-1、sVCAM-1水平,DM及有无微血管病变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sICAM-1:501.71±184.21、524.69±158.61、457.18±173.51.51±68.73 ng/mg, sVCAM-1:848.18±232.72、934.87±243.49、748.27±155.32比638.51±117.23 ng/mg,P<0.05);2.A组和B组患者血清sVCAM-1显著高于C组和D组(844.92±188.95、876.01±158.96比300.51±68.73 mg/mg,P均<0.05),A组和B、C、D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3.47例DM患者血清sICAM和sVCAM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3,P<0.01),血清sICAM-1和sVCAM-1参与了DM及其微血管病变的发病过程,并可作为病情变化的检测指标;DM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二组呈正相关)变化的机制类似,但并非血糖升高的直接后果;DM患者血清sVCAM-1升高尚与高甘油三酯血症有关.

    作者:王加林;赵亚平;周玮;吴和军;王昱;吴正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糖皮质激素受体β对糖皮质激素受体α功能的影响及其意义

    目的:通过研究糖皮质激素受体β对糖皮质激素受体α功能的影响,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β可能存在的生物学意义.方法:(1)用瞬时转染技术将GRβ和报告基因cat共转染HOS-8603细胞,激素处理后,研究GRβ对糖皮质激素诱导GRα外源性靶基因cat表达的影响;(2)GRβ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GRβ在HOS-8603细胞中的稳定过度表达;(3)用定量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糖皮质激素对HOS-8603细胞p21表达的诱导及GRβ的稳定表达对GRα内源性靶基因p21表达的影响;(4)用MPT法检测GRβ的稳定过度表达对糖皮质激素抑制HOS-8603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5)GRβ对糖皮质激素诱导HOS-8603细胞AKP(成骨细胞分化标志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GRβ抑制GRα外源性靶基因cat的表达,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特点;(2)GRβ抑制GRα内源性靶基因p21的表达;(3)GRβ的稳定过度表达降低糖皮质激素抑制HOS-8603细胞增殖的作用;(4)GRβ的稳定过度表达抑制糖皮质激素对HOS-8603细胞AKP活性的诱导.结论:糖皮质激素受体β对糖皮质激素受体α的功能有抑制作用,糖皮质激素受体β可能是糖皮质激素受体α的内源性抑制因子.

    作者:刘宇健;宋亮年;卢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实验性RDS时PaO2下降与脑组织脂质过氧化、中分子物质和NO及ET动态变化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油酸(OA)肺损伤RDS时进行性氧分压下降与脑组织脂质过氧化、中分子物质(MMS)和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为单纯性肺损伤对其它脏器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0只家兔静脉注射油酸0.1 mL/kg体重造成RDS模型,并分为30 min、60 min、90 min和120 min 4组,检测平均动脉血压(MABP)、血气和血浆及脑组织GSH-Px、MDA、MMS、NO和ET含量的动态变化. 结果:实验组随着PaO2的进行性下降MABP也进行性下降,两者呈正相关(r=0.88,P<0.01).与对照组相比,脑组织GSH-Px含量逐渐降低(P<0.01),并与PaO2下降呈正相关(r=0.93,P<0.01),与对照组相比,MDA含量逐渐增加(P<0.01),并与PaO2下降呈负相关(r=-0.90,P<0.01);GSH-Px含量变化和MDA含量变化呈负相关(r=-0.93,P<0.01).与对照组相比,OA组90 min和120 min时脑组织的MMS逐渐增加(P<0.05-0.01),PaO2变化与之呈负相关(r=-0.89,P<0.01).脑组织MMS含量与脑组织MDA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0.91,P<0.01),而从60 min后逐渐下降,与30 min相比P<0.01.脑组织ET含量在OA 30 min时显著下降(P<0.01),脑组织NO含量在注入油酸后30 min代偿性增加(P<0.01),而从60 min后又逐渐上升,与30 min相比P<0.05.电镜下可见,对照组脑结构正常.OA 90 min和OA 120 min实验动物脑细胞髓鞘有改变,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核周隙增宽;线粒体肿胀,基质变淡,嵴断裂;高尔基复合体大泡;粗面内质网脱颗粒;胞浆中可见坏死灶.结论:油酸所致的单纯性肺损伤过程可伴发脑组织脂质过氧化和脑组织中分子物质的增加,同时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也有改变,提示油酸肺RDS时的PaO2和MABP的进行性下降可影响脑的功能、代谢和超微结构.

    作者:欧晓鹏;张建龙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平阳霉素诱导大鼠肺纤维化过程中肺泡巨噬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实验观察

    目的:以往的工作表明,平阳霉素(BLMA5)诱导大鼠肺纤维化的早期,肺内NO增多,内源性NO的增多具有促肺纤维化形成的作用.已公认,在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肺泡巨噬细胞异常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具有促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合成胶原纤维的作用.为探讨内源性NO含量变化对肺泡巨噬细胞可能的影响,本实验观察注平阳霉素大鼠肺内NO增多期(注阳霉素后14 d)和肺纤维化形成期(注平阳霉素后30 d)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数量、增殖和凋亡情况.方法:SD大鼠24只,分为注平阳霉素后14 d组(简称BLMA5 14 d组)、注平阳霉素后30 d组(简称BLMA5 30 d组),假手术14 d组(简称sham 14 d组)和假手术30 d组(简称sham 30 d组)每组6只动物.常规支气管灌洗,收集细胞,计数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增殖和凋亡.结果:BLMA5 14 d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数量(4.9±1.2, ×106 cells,±s下同)和凋亡细胞数(10.0±0.3,×102 cells)均较sham 14 d(1.7±1.3,×106 cells; 2.6±0.1, ×102 cells)明显增多(均P<0.01);细胞增殖指数虽有所降低,但与sham组无明显差异.BLMA5 30 d组细胞数量(2.3±1.0,×106 cells)也较sham 30 d 组(1.4±1.1,×106 cells)多(P<0.05),但明显少于BLMA5 14 d组(P<0.05);凋亡细胞数较sham 30 d组多(P<0.01);细胞增殖指数(10.2±1.6,×102 cells)较sham 30 d(14.5±0.9,×102 cells)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平阳霉素诱导大鼠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肺内NO增多期,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数量和凋亡细胞数均增多,而细胞的增殖无明显的变化;肺纤维化形成期,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数量已有所恢复,但凋亡细胞仍增多,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作者:陈晓玲;黄善生;王殿华;李文斌;王新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内源性过氧亚硝基阴离子参与介导内毒素致肺动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目的: 在培养的小牛肺动脉内皮细胞(BPAEC)水平,观察LPS对BPAEC诱生ONOO-能力及内皮源性ONOO-在LPS致BPAEC损伤中的作用,以探讨LPS引起肺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新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ONOO-生成标志物NT的荧光强度(任意单位,代表内源性ONOO-的生成量)和NT阳性细胞数,计算NT阳性细胞百分率.

    作者:谷振勇;凌亦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大鼠淋巴微循环的变化

    目的:通过对不同程度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变化的观察,探讨淋巴微循环在休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进一步揭示淋巴微循环和休克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方法:Wistar雄性大鼠60只,均分为四组:(1)轻度失血性休克大鼠:依次快速放血至血压12.00、10.70、9.33、8.00、6.67、5.33 kPa各维持10 min,共60 min;(2)中度失血性休克大鼠:快速放血至10.70 kPa,维持低血压30 min,然后再放血至5.33 kPa,维持30 min;(3)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一次性快速放血至血压5.33 kPa,维持低血压60 min;(4)对照组:进行与各休克组大鼠同样的手术,但不放血.应用显微电视录像设备和大鼠活体肠系膜淋巴微循环观察技术,对各组大鼠放血前、后肠系膜微淋巴管(ML)各收缩性指数(IndexⅠ、IndexⅡ、L.D-Index)、收缩频率及静态口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放血后,ML各收缩性指数急剧下降,收缩频率明显减慢,静态口径缩小,并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轻度失血性休克大鼠,同时,除IndexⅡ和L.D-Index50、60 min外,其它指标均低于中度失血性休克大鼠;中度失血性休克大鼠各观察指标,在休克早期与休克前及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自30 min起,显著降低,并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轻度失血性休克大鼠;而轻度失血性休克大鼠放血后,除IndexⅡ和微淋巴管静态口径短暂降低外,其它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轻度失血性休克和中度失血性休克早期大鼠淋巴微循环无明显变化,而重度失血性休克和中度失血性休克后期有明显的淋巴微循环障碍.

    作者:牛春雨;刘艳凯;赵自刚;樊贵;张静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大鼠肺内动脉平滑肌细胞分离及穿孔膜片钳记录

    目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钾离子通道活性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关系是近年研究热点,改变这些钾离子通道活性能直接影响血管张力.缺氧可阻断延迟整流性钾通道或/和钙离子激活性钾通道,引起肺动脉平滑肌细胞收缩,使肺动脉压升高.目前,国内有关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钾离子通道活性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关系的研究还很初浅,主要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急性分离以及膜片钳实验时细胞封接、破膜十分困难有关.大鼠肺内动脉平滑肌细胞电生理研究尚无报道,原因与其细胞分离困难更大有关.方法和结果:利用胶原酶、木瓜蛋白酶酶解消化的方法,成功地急性分离出大鼠肺内动脉平滑肌细胞,发现分离的细胞具有较高的成活率,呈舒展长梭形,边界清晰、有完整的胞膜、胞浆均匀,高倍镜下可见清晰的细胞核.细胞对苯肾上腺素有剂量依耐性收缩反应,免疫组化显示胞浆内表达细丝状的平滑肌α-actin.分离的细胞较易封接,用二性霉素B较易穿孔、破膜并记录到全细胞钾电流.结论:大鼠肺内动脉平滑肌细胞急性分离及全细胞穿孔膜片钳方法的建立,为HPV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验方法.

    作者:洪志刚;王迪浔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K+通道在正常与慢性缺氧大鼠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中的作用

    目的方法:探讨K+通道在慢性缺氧致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降低中的作用,采用离体肺灌流方法,探讨了4-AP(4-aminopyridine, 电压依赖性K+通道-Kv阻滞剂)、TEA(tetraethylamonium, Ca2+激活性K+通道-Kca阻滞剂)、GLIB(glibenclaminde, ATP敏感性K+通道-KATP阻滞剂)对正常与慢性缺氧大鼠肺血管缺氧反应的影响.

    作者:金肆;王迪浔;孙秉庸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部分去背根猫脊髓Ⅱ板层GDNF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和方法:为探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脊髓Ⅱ板层可塑性的关系,将成年雄猫5只行单侧部份背根切断术(切除一侧的L1-L5,L7-S2 DRG,保留L6DRG为备用根).手术后动物存活10 d.取L3脊髓制作20 μm厚冰冻切片.用GDNF抗体(1∶1500)按常规ABC法染片,DAB棕色反应显色.观察GDNF样免疫反应在脊髓的分布,计数Ⅱ板层GDNF阳性神经膨体密度.测定Ⅱ板层GDNF的平均灰度值以间接反映其相对含量(灰度值越大,含量越少).结果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组,GDNF的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神经元,胞浆染色,Ⅱ板层亦见少量GDNF阳性神经膨体,白质胶质细胞亦有GDNF阳性反应.部分去背根后10 d,L3节段手术侧Ⅱ板层GDNF阳性神经膨体密度明显较非手术侧者减少(P<0.01).平均灰度手术侧则较非手术侧明显增加(P<0.05),表明部份背根切断后10 d, L3平面手术侧Ⅱ板层GDNF含量及神经膨体密度均明显较非手术侧减少.结论:部分背根切断后,备用DRG小神经元表达GDNF增加及GDNF代偿输入脊髓的结果分析,手术侧Ⅱ板层GDNF的减少可能是由于背根切断阻断了源于DRG的GDNF输入所致.提示GDNF不仅与脊髓的生理功能有关,且可能在脊髓Ⅱ板层可塑性中发挥作用.

    作者:邹晓莉;王廷华;冯忠堂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脓毒血症时大鼠肾脏Gq/11蛋白的变化

    目的:观察脓毒血症时大鼠肾脏Gq/11蛋白的变化.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复制大鼠腹膜炎脓毒血症模型,免疫印迹法测定大鼠肾Gq/11蛋白的含量.结果:早期脓毒血症时肾脏Gq/11蛋白的含量无明显变化,晚期脓毒血症肾脏Gq/11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145.6%±16.48%(P<0.05).结论:大鼠肾脏Gq/11的增加是脓毒血症时肌醇磷脂信号转导系统功能异常的重要机制.讨论:由受体、Gq/11蛋白和磷脂酶C组成的细胞膜信号转导系统可能对肾脏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实验选用大鼠腹膜炎模型,此时动物血压虽在正常范围,但脓毒血症已引起肾脏LDH活性及MDA含量明显升高,表明重要生命器管之一的肾已有损伤.已有研究表明,刺激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on Ⅱ, AngⅡ)、血栓素A2(TXA2)等多种细胞膜受体,可激活Gq/11蛋白.通过激活加磷脂酶C(phospholipasec, PLC)活性,产生细胞内信使三磷酸肌醇和二酯酰甘油.三磷酸肌醇可促进细胞内储存的钙释放,二酯酰甘油则能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c, PKC)对细胞的生长,代谢与功能产生重要的调控作用.PKC是肌醇磷脂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有资料显示,脓毒血症时PKC活性升高.但目前尚未见有关Gq/11蛋白在脓毒血症肾功能障碍时变化的报道.本实验以大鼠重要生命器管之一,肾脏为研究对象,观察Gq/11蛋白在肾脏中的表达,结果表明,脓毒血症时Gq/11蛋白含量增高,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肌醇磷脂信号转导系统功能的异常.尽人皆知,肾脏是脓毒血症时易受损的器管之一,且损害快速而严重,这与血管紧张素Ⅱ分泌增加及血栓素A2(TXA2)直接作用于肾脏有关.目前,我们尚不了解肾脏肌醇磷脂信号转导系统的机制,关于AngⅡ和TXA2激活Gq/11蛋白的途径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克拉拉·阿巴斯;吴立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紫杉醇、羟基喜树碱对晶体上皮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

    目的:研究紫杉醇(Taxol)和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e, HCTP)对兔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s, RLECs)生长周期的影响.观察Taxol和HCPT对体外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抑制的作用.方法:2~3月龄家兔30只;DMEM/F12培养基;胎牛血清;MTT;细胞培养瓶;全自动酶标光度仪;倒置显微镜;离心机;流式细胞仪.(1)取2~3代的对数生长期RLECs于96孔板中,放入CO2孵箱内培养24 h后,将不同浓度的Taxol和HCPT分别作用24及72 h,用MTT测定法观察其对RLECs增殖的作用.(2)将消化的第2代RLECs计数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加入3组培养瓶中,一组为不加药的正常对照组,其余两组为分别加入一定浓度的Taxol和HCPT的实验组,作用48 h,用0.25%胰蛋白酶消化、PBS洗涤、立即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Taxol和HCPT对体外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均有抑制作用,Taxol 24 h的半效抑制量(ID50)为6μg/mL,72 h的ID50为4μg/mL.HCPT 24 h的ID50为96.041 μg/mL,72 h的ID50为1.34 μg/mL.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Taxol将RLECs的细胞周期阻断于G2/M期,并在G2/M期阻断前还有短时的G0/G1期阻断.HCPT将细胞周期阻断于S期.结论:Taxol和HCPT增多属细胞周期特性药.Taxol为新型抗微管药物,其作用目标为细胞骨架的微管系统,抑制微管解聚.本实验证实Taxol使RLECs周期阻断于G2/M期,至于在G2M期阻断前还有短时的G0/G1期阻断,其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羟基喜树碱靶向高度选择性抑制拓扑异构酶(Topo Ⅰ),主要作用于RLECs的S期.

    作者:罗莉霞;李平华;彭惠;骆云鹏;汤为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淋巴及血液的微观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研究

    目的:研究大鼠肠淋巴液及血液的微观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特征.方法:戊巴比妥钠全身麻醉的Wistar雄性大鼠32只,分为正常组(n=20)与不全窒息组(n=12).肠淋巴管插管引流肠淋巴液、左颈总动脉缓慢放血取血液备查.

    作者:张静;赵自刚;刘艳凯;牛春雨;邱丽颖;陆晓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糖皮质激素快速抑制ATP引起的HT-4细胞[Ca2+]i升高

    目的:糖皮质激素(GC)是体内一类重要的调节分子,其作用机制复杂而多样,既包括被普遍认同的基因组机制,又有以起效快速(潜伏期从数秒至数分钟)为特点的非基因组作用方式.本室在PC12细胞(大鼠嗜铬细胞瘤)中的研究表明,GC可通过百日咳毒素(PTX)敏感的G蛋白-蛋白激酶C(PKC)途径快速抑制烟碱引起的[Ca2+]i升高.为进一步研究GC的快速作用机制及其普遍性,本研究观察了GC对ATP引起的HT-4细胞(小鼠神经细胞系)[Ca2+]i升高的影响,并研究了其中的信号转导途径.方法:本研究利用荧光指示剂Fura-2进行钙离子成像,激发波长为340和380 nM,发射波长为510 nM.结果:我们首次发现在HT-4细胞上同时存在P2X和P2Y受体,两者共同参与细胞对ATP的反应.P2X受体是一种配基门控阳离子通道,活化后可引起胞外Ca2+内流.本研究首次发现,在HT-4细胞中,PKA和PKC活性的增加可抑制P2X受体介导的胞外Ca2+内流.P2Y受体是G蛋白耦联受体,引起胞内Ca2+释放.本研究发现该信号转导过程受PKC的负性调节,但对PKA活性的变化不敏感.我们还发现,GC(如皮质酮)可快速抑制(潜伏期5 min)ATP引起的胞外Ca2+内流,而对胞内Ca2+释放没有影响,皮质酮的快速抑制作用不依赖于胞内受体,而与HT-4细胞胞膜上的特定结构有关.抑制PKA活性的药物可完全消除皮质酮产生的抑制作用,而PKC抑制剂Ro31-8220对皮质酮的作用没有影响,提示皮质酮调节ATP反应的快速作用可能依赖PKA的激活.结论:GC能够以快速作用方式影响蛋白激酶(PKA、PKC等)的活性,其作用机制具有多样性特征.

    作者:韩建中;娄淑杰;陈宜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神经细丝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和聚集

    细胞骨架蛋白tau的异常修饰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神经细丝(NF)也是重要的细胞骨架,由轻(NF-L),中(NF-M)和重(NF-H)三种亚基组成.NF的正常功能是维持神经细胞的构架和轴突的口径.在AD患者,NF结构消失,被神经原纤维缠结所取代,然而,关于NF在AD发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应用一系列特异性识别磷酸化和非磷酸化NF亚基的单克隆抗体(SMI31, SMI32,SMI33, SMI34和NR4)以及定量放免印迹技术,发现AD患者大脑灰质中NF-H和NF-M的磷酸化程度比年龄匹配的神经性舞蹈病(HD)患者显著增高;NF-L只在去垢剂抽提级分被检测,且其含量也显著高于HD对照者;此外,从AD和HD脑灰质的不同级分或用不同抗体所检测到的NF各亚基的分布及其表达特性均存在多样性.上述研究结果不但为AD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资料,还为深入探讨NF在AD发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汪义朋;王建枝;魏泽兰;夏若寒;王群;Tung YC;Grundke-Iqbal I;Iqbal K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顺铂、米托蒽琨及阿糖胞苷对兔晶体上皮细胞的作用

    目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晶体后囊的混浊(后发性白内障)是影响视功能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业已证明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是形成后囊的混浊的主要原因.对预防后囊混浊,目前尚无能应用于临床的有效抑制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方法.本文研究顺铂(cis-Platin,PDD),米托蒽琨(Mitoxantrone, Mit)和阿糖胞苷(Cytosine Arabinoside, Ara-C)对兔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s, RLEC)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晶体囊膜行组织细胞培养,在37℃饱和湿度含7%CO2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取出,加入不同浓度的PDD、Mit和Ara-C,其终浓度PDD为2.5、5、10、20及40μg/mL,Mit为0.5、1、2、4及8μg/mL和Ara-C为25、50、100、200及400μg/mL,再分别培养24 h和72 h后,加入20μL 5 mg/mL MTT(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试剂,培养4 h,加入200μL二甲基亚砜溶液,室温下微量振荡器振荡5 min,自动酶标读数仪比色(波长600 nm).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PDD和Mit作用于传代培养RLEC 24 h IC50分别为38.92μg/ml、8.92μg/mL;72 h的IC50分别为6.71μg/mL、2.04μg/mL.正常细胞电镜照片显示,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细胞器丰富,核形态不很规则,常染色质多,异染色质少,细胞生长活跃.药物作用后可见明显的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查可见明显的细胞周期的变化,G0-G1期由正常的57.78%升至73.26%(Mit)和77.53%(PDD),S期由正常的30.44%降至14.68%(Mit)和10.41%(PDD),细胞活跃程度明显降低.而Ara-C对兔晶体上皮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顺铂、米托蒽醌均为剂量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药物,可有效抑制兔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而阿糖胞苷对兔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彭惠;李平华;罗莉霞;骆云鹏;汤为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Bcr/abl嵌合基因表达与慢粒白血病细胞积累

    目的和方法:bcr/abl嵌合基因是定位于人9号染色体9q34上的c-abl基因和22号染色体22q11上的bcr基因因t(9:22)易位,使相应断裂的基因发生融合所形成.它是ph染色体的分子基础,在慢粒白血病(CML)发病中起重要作用.Bcr/abl嵌合基因编码具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P210).这种蛋白与细胞信号传导蛋白相互作用,扰乱细胞信息传递过程,使CML细胞增殖和分化失控.为了探讨bcr/abl嵌合基因表达致慢粒白血病细胞积累的发病机制,设计并合成针对bcr/abl嵌合基因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及硫代反义寡脱氧核苷酸(s-asODN),利用MTT法、[3 H]-TdR掺入技术、TR-PCR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电子显镜技术等观察asODN对K562细胞株形态学、DNA变化、bcr/abl嵌合基因转录和表达、细胞存活、细胞DNA合成等的影响.结果:①各种asODN对CML细胞存活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硫代asODN效果好,大抑制率达64.7%.②各种asODN对CML细胞的DNA合成有是显著的抑制作用,其硫代asODN效果好,大抑制率达85.8%.③各种asODN对CML细胞bcr/abl嵌合基因转录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48 h时,硫代asODN效果好,s-anti-b3a2和s-anti-myb联合用药几乎完全抑制bcr/abl的转录.④各种asODN对CML细胞的P210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⑤各种asODN对CML细胞的形态学有显著的影响,电子显微镜发现有大量的凋亡小体出现.⑥DNA电泳显示:asODN对CML细胞作用后胞内DNA有裂解,电泳有细胞凋亡特征的梯形条带出现,其中联合作用的效果明显.结论:bcr/abl嵌合基因不但通过P210蛋白使CML细胞信息传导紊乱,细胞生长失控,而且bcr/abl嵌合基因抑制CML细胞的凋亡,通过抑制bcr/abl嵌合基因的表达既能抑制CML细胞的增殖,也能解除CML细胞凋亡的抑制.

    作者:韩金祥;张长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清开灵注射液对实验性发热的作用研究

    目的:复制家兔内毒素和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模型,观察清开灵对实验性发热的作用.方法:采用雄性日本大耳白家兔,体重2.2~3.0 kg.实验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观察清开灵对内毒素和内生致热原性发热的解热效应.

    作者:蒋玉凤;黄启福;严京;贾旭;李伯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糖尿病患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可溶性白介素-6受体(sIL-6R)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住院的Ⅰ型糖尿病(DM1)12例(男8,女4例),年龄6~37岁,平均24.4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4.22年.2型糖尿病(DM2)32例(男12、20例),年龄41~72岁,平均48.7岁;病程6个月~14年,平均9.18年,其中微血管病变(DM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18例,无微血管病变14例.健康对照组20例(男7、女13例),年龄29~42岁,平均34.8岁.血清sIL-6R检测采用ELISA,空腹血糖(FBG)和血清INS、CP分别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和放免法.结果:血清sIL-6R水平,DM1高于DM2(225.31±35.98比170.89±50.09 μg/L),DM2有微血管病变组的又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185.72±61.23比141.47±45.57 μg/L),而DM1、DM2及有无微血管病变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DM1、DM2患者血清sIL-6R水平与FBG、INS、C-P均无相关关系.结论:1.血清sIL-6R参与了DM发病的生理过程,并可作为其病情变化的一项检测指标;2.患者升高的血清sIL-6R可能有助于IL-6对胰岛β细胞的损害,从而导致DM1的发生或加重其病情;3.DM2患者亦存在较明显的免疫机能紊乱,血清sIL-6R水平升高即与此有关,而非FBG及INS、C-P水平变化所致.

    作者:赵亚平;王加林;吴和军;周玮;王昱;吴正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熊胆冻干粉针剂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18 mg/kg熊胆冻干粉针剂(BBI)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同时观察了平均动脉血压(MABp)和存活时间. 方法:取Wistar系大鼠270~320 g,20%乌拉坦皮下麻醉,股动脉放血造成失血性休克60 min后开始给药抢救.动物随机分3组(n=8):(1)正常组:麻醉手术完毕稳定10 min后取材;(2)休克组:麻醉手术完毕稳定10 min,复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60 min后取材;(3)给药组:此组又分2组,即①实验组(BBI组):麻醉手术完毕稳定10 min,复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60 min,静脉滴注18 mg/kg BBI 36 mL/kg后取材;②对照组(NS组);方法同BBI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后取材;给药组观察肾脏超微结构的同时描记MABp和存活时间.结果:休克组内皮细胞轻度肿胀,足细胞肿胀,部分突起互相融合,线粒体肿胀、水肿、空泡化,线粒体嵴排列紊乱、断裂;给药后NS组内皮细胞肿胀明显,足细胞肿胀,突起互相融合,线粒体肿胀、水肿、高度空泡化,线粒体嵴紊乱、断裂,有的线粒体膜破裂;给药后BBI组基本接近正常,足细胞突起排列整齐,线粒体多呈圆或椭圆形,线粒体嵴清晰、排列整齐,与NS组比较,BBI组保护细胞结构作用显著.休克时给药组MABP显著降低,给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但BBI组与NS组比较回升血压作用显著,给药抢救30 min、60 min时分别为P<0.05、P<0.01;存活时间BBI组明显延长,与NS组比较P<0.01.结论:18 mg/kg BBI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减轻缺血性损伤,并能使失血性休克大鼠血压明显回升,延长其存活时间.

    作者:朴英实;朴日龙;金京春;李永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扩张性心肌病大鼠心脏左室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分析

    目的:用放射配基分析法检测心肌细胞膜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观察其在扩张性心肌病大鼠模型左室中的变化.方法:用[125I]-ET-1探索在大鼠心肌细胞膜中建立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的放射配基分析法的佳条件,并对扩张性心肌病大鼠左室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进行饱和结合试验.结果:①适孵育温度为37℃;0~30 min内[125I]-ET-1与内皮素受体的结合量迅速增加,60 min已达平衡;膜蛋白在0~40 μg时,[125I]-ET-1结合量与膜蛋白浓度呈直线关系.②ET-1及非选择性拮抗剂Bosentan、选择性拮抗剂BQ123、BQ788等均能竞争抑制[125I]-ET-1与内皮素受体的结合,而去甲肾上腺素则不能抑制.③正常大鼠左室内皮素受体数量为92.21±34.34 fmol/mg protein.Kd值为0.044±0.007 nmol,扩张性心肌病大鼠左心室内皮素受体数量明显减低,Kd值则无明显变化;内皮素受体亚型A和B的比例不论在正常还是在心肌病大鼠均接近2比1,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放射配基分析法用[125I]-ET-1可以特异地检测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并且扩张性心肌病大鼠左室内皮素受体较正常SD大鼠明显降低,但A和B两种受体亚型的比例均无明显变化.

    作者:张寄南;方五旺;杨国平;杨笛;黄为;徐晋;卞智萍;马文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油酸致ARDS过程继发性肝损害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油酸所致ARDS过程继发性肝损害机制.方法:随机取36只日本大耳白兔,6只作为对照组,另30只静脉注射油酸(OA) 0.1 ml/kg.bw,以30 min、60 min、90 min和120 min为时限又分为4组作为实验组.结果:实验组PaO2呈进行性下降,与对照组相比P<0.01.同时MABP也呈进行性下降,与对照组相比P<0.01.

    作者:王玲;张建龙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感康源的体外抗病毒实验研究

    目的:感康源冲剂为验方中药制剂,主要由柴胡、双花、连翘、桔梗、元参、板兰根、荆芥等组成,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本实验观察了该药对Ⅰ型人类疱疹病毒(HSV-1)、腺病毒(AD3)和流感病毒FM1株致Hela-2细胞病变的药效研究.

    作者:邓敏;宋秀媛;高尔;王家富;刘同美;马麦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人外周血白细胞雄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建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雄激素受体(AR)在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mRNA表达.方法:选择健康成年人,抽取静脉血,分离白细胞,采用异硫氰酸胍-苯酚-氯仿一步法抽提总RNA,分别采用Northern blot、 RT-PCR等方法检测AR mRNA的表达.结果:Nor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白细胞AR mRNA长约9.4 kb,与Lubahn等报道的人前列腺组织ARmRNA大小相同;RT-PCR方法则得到了390 bp ARcDNA片段,两种方法均证实了AR在人白细胞中的表达,表明雄激素通过AR对白细胞功能有一定影响.结论: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ARmRNA检测方法的建立为研究雄激素影响白细胞功能的机理奠定了基础;RT-PCR方法取材方便,用血量少,为探讨病理情况下AR的改变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邹俊杰;刘志民;张永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脑室注射α-helical CRH对大鼠LPS性发热及中隔区AVP含量的影响

    目的和方法: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CRH)是一种重要的中枢发热介质.为进一步观察CRH在大鼠LPS性发热中的作用,本研究观察了第三脑室注射CRH受体拮抗剂α-helical CRH(9-41)对SD大鼠LPS性发热及脑中隔区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 AVP)含量的影响.结果:第三脑室注射300 ng的LPS引起大鼠结肠温度双相性升高,其3.5 h发热反应指数(thermal response index, TRI3.5)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事先向第三脑室注射α-helical CRH(9-41)(5 μg)再注射LPS组,TRI3.5明显高于单独注射LPS组,而脑中隔区AVP含量明显低于脑室单独注射LPS组,脑室单独注射α-helical CRH(9-41)组和对照组比较,脑中隔区AVP含量和TRI3.5没有明显差别.结论:脑室注射α-helical CRH(9-41)明显增强大鼠LPS性发热,CRH可能通过诱导脑中隔区AVP等发热体温负调节介质的生成发挥限制大鼠LPS性发热的作用,但并不能排除CRH的致热作用.

    作者:屈洋;王华东;王彦平;严玉霞;陆大祥;李楚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褪黑素受体昼夜节律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时褪黑素受体(MR)结合容量的变化及MR昼夜节律的改变.方法:选择正常老年人对照组15名(年龄68.33±7.76岁),急性脑梗死患者17例(年龄70.18±11.70岁),用放射配体法测定12:00(光中期)和24:00(暗中期)外周血白细胞MR的结合容量,比较两组MR的结合容量及昼夜节律变化.结果:Scatchard分析和一点法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组光中期MR结合容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14±0.05 fmol/106细胞和0.23±0.03 fmol/106细胞,及0.10±0.04 fmol/106细胞和0.16±0.04 fmol/106细胞),两组差异非常显著(分别为t=2.76,P<0.05和t=4.06,P<0.001).亲和力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光中期的MR结合容量明显高于暗中期(t=5.12,P<0.001),而急性脑梗死组光中期与暗中期比较无显著差异(t=1.28,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MR结合主降低及MR昼夜节律发生紊乱.正常老年人MR存在昼夜节律.

    作者:曹方;赵瑛;刘志民;赵忠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大鼠甲醛炎症性痛过程中脊髓后角NOS的变化及其时间过程

    外周伤害性信息传入可导致痛及痛过敏.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作为工具药进行研究,所获结果表明一氧化氮(NO)在痛及痛过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NOS是NO合成的关键酶.根据关于NO在痛及痛过敏过程中作用的实验结果,有理由推测在痛及痛过敏过程中,NOS的表达应增加.遗憾的是,关于这方面的报道甚少.目的:观察甲醛炎症性痛及痛过敏过程中脊髓后角NOS的变化,特别是其时间过程,确立NO在痛及痛过敏过程中的作用,并为进一步研究痛及痛过敏过程中NOS变化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5组:对照组、12 h组、24 h组、48 h组、72 h组,其中12 h、24 h、48 h、72 h组动物右后掌皮下注射5%甲醛0.2 mL致炎症性疼痛模型,并于注射甲醛后相应的时间点取L5脊髓节段脊髓后角进行NADPH-d染色,观察:(1) 脊髓后Ⅰ-Ⅲ板层 NADPH-d阳性细胞数量;(2)脊髓后角Ⅰ-Ⅲ板层NADPH-d阳性细胞染色深度;(3)脊髓后角Ⅰ-Ⅲ板层NADPH-d染色深度;(4)脊髓后角Ⅳ-Ⅵ板层(去除神经细胞)NADPH-d染色深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注射甲醛后12 h组、24 h组及48 h组的双侧脊髓后角Ⅰ-Ⅲ板层内NADPH-d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0.01),但以24 h组增加为明显;这些阳性细胞的染色深度也增加,特别是以24 h组增加为明显;两侧相比较,上述变化均以注射部位同侧脊髓后角增加较明显.脊髓后角Ⅰ-Ⅲ板层NADPH-d染色深度的变化与Ⅰ-Ⅲ板层NADPH-d阳性细胞染色深度的变化相同.脊髓后角Ⅳ-Ⅵ板层(去除神经细胞)NADPH-d染色深度的增加主要表现在注射部位同侧12 h、24 h和48 h组(P<0.01),对侧仅24 h组染色深度增加(P<0.01).结论:甲醛炎症性痛及痛过敏过程中,脊髓后角NOS的表达增多.这种增加,于注射甲醛后24为明显.NOS的增多,导致NO的生成增多,从而促进伤害性信息的持续传递,加剧痛及痛过敏.

    作者:曾静波;李文斌;李清君;陈晓玲;周爱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油酸致ARDS过程心肌脂质过氧化和一氧化氮的动态变化

    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合并左心功能降低时血浆和心肌组织脂质过氧化和一氧化氮(NO)的动态变化,以了解它们在左心功能降低中的作用.方法:用油酸(OA)静脉注射诱发兔肺损伤所致ARDS模型并分为30 min、60 min、90 min和120 min 4组.结果:(1)油酸各时间组血浆和心肌组织的GSH-Px和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P<0.01),而且二者呈负相关(r=-0.93,P<0.01);(2)油酸30 min和60 min组血浆NO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在油酸90 min和120 min比油酸60 min组又有显著减少(P<0.01);(3)心肌组织NO含量在油酸30 min时比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而在油酸60 min以后各组与油酸30 min组相比又有所减少(P<0.01);(4)电镜下见到对照组心肌组织结构正常.OA 90 min组可心肌细胞水肿;肌原纤维有破坏、肌丝断裂;明暗带结构不清楚;线粒体固缩、基质电子密度增大;心肌细胞内质网扩张;胞浆内糖原颗粒减少;心肌细胞核肿大、染色质减少.OA 120 min组可心肌细胞水肿加重;肌原纤维重度破坏;线粒组固缩加重并出现高电子密度颗粒;细胞核不规则、核内染色质明显减少;细胞内糖原颗粒几乎不见.结论:油酸致ARDS过程左心功能降低与脂质过氧化和NO改变有关.

    作者:玛依努尔;张建龙;买买提祖农;冉新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褪黑素受体在体内分布及信息转导通路的研究

    目的:了解褪黑素受体(MR)体内分布有助于阐明褪黑素(MEL)广泛生物学作用.方法:选用中期引产胎儿,取出心、肝、肺、肾、胃肠、甲状腺、胸腺、脾、外周血白细胞等组织.组织匀浆后,44 000×g离心25 min,分离出膜蛋白.

    作者:刘志民;赵英;陆祖谦;沈玉美;谈雯;彭树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二甲双胍对NIDDM模型大鼠胰腺β细胞SUR的影响

    目的:本文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糖尿病大鼠胰岛B细胞SUR的mRNA的表达水平,旨在探讨二甲双胍对其影响及其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探讨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大鼠胰腺B细胞中SUR的影响.

    作者:赵明;杜宏;冯根宝;王坚;王竹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心钠素在肺气虚证诊断中的意义

    观察了肺气虚证的动物模型20例和肺气虚证患者60例(30例健康人同步对照)的心钠素(ANP)变化.方法:动物模型采用烟熏法,Wistar健康大鼠32只(病模20只、对照12只),造模55~75d后取腹主动脉血1 mL,离心取血浆测ANP;60例患者及30例健康人也取血浆测定ANP.试剂盒由北京免疫剂研究所提供.结果:(1)病模组大鼠心钠素(299.26±43.68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240.34±65.4 pg/mL).(2)60例肺气虚患者的心钠素(221.03±51.64 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52.27±25.68 pg/mL).结论:ANP可以作为肺气虚证的诊断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序的参考标准之一.

    作者:许涛;胡海燕;王元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一氧化氮对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以往的工作表明,平阳霉素(BLMA5)诱导大鼠肺纤维化的早期,肺内NO增多,内源性NO的增多具有促肺内胶原蛋白增多的作用.肺成纤维细胞是肺间质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的主要细胞.

    作者:陈晓玲;黄善生;凌亦凌;王秋红;李文斌;王新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过氧亚硝基阴离子引起离体兔肺动脉舒张反应的特性研究

    目的:在内毒素休克发病早期,肺动脉压增高而平均动脉压降低.我们发现此时肺动脉肌层有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生成;外源性ONOO-可导致离体肺动脉反应性异常,促进肺动脉压增高.有研究报道,ONOO-可直接引起血管舒张.但ONOO-对肺动脉的舒张特性迄今还不清楚.方法:实验用离体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观察ONOO-对预收缩的离体兔肺动脉的舒张反应、肺动脉内皮细胞对其舒张反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病理意义.结果:(1)ONOO-可剂量依赖性引起预收缩的离体兔肺动脉舒张.分解的ONOO-也有舒张作用,但其舒张效应明显低于ONOO-的作用.ONOO-在10-5mol/L、 5×10-5 mol/L和10-4 mol/L浓度点的舒张反应分别为11.09%±1.84%、31.10%±3.53%和64.35%±3.83%,均明显高于同浓度分解ONOO-的效应(分别为5.88%±1.27%、16.15%±1.82%和34.44%±3.26%).(2)对ONOO-与SNP和ACh引起离体兔肺动脉的舒张反应作了比较观察,结果显示ONOO-的舒张效应显著低于SNP和ACh.(3)ONOO-对去内皮肺动脉的舒张作用明显强于内皮完整的肺动脉,其剂量依赖性舒张反应曲线明显左移.(4)左本实验条件下,ONOO-舒张前后的肺动脉对ACh的舒张反应无明显差异.(5)肺动脉对5×10-5 mol/L ONOO-重复作用时的舒张反应有递减趋势,呈现出快速免疫性.结论:ONOO-对离体兔肺动脉的舒张作用较弱,并受到内皮细胞的抑制性调节,提示ONOO-可能参与内毒素休克早期肺动脉压增高的发生.

    作者:谷振勇;凌亦凌;李淑瑾;孟爱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雌激素水平对红细胞膜脂流动性及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雌激素(E)水平对脂代谢及红细胞膜脂流动性(LFU)、微循环的影响,从细胞和大分子水平认识妇女不同E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发病关系.方法:选择孕龄期妇女(A组)60例(36.06±6.67)和绝经一年以上妇女(B组)60例(62.76±6.85岁),均分为三个亚组,即健康组(A1、B1组)、CHD组(A2、B2组),CHD伴子宫肌瘤组(A3,B3组),每组20人.

    作者:张密林;王曦云;何艳萍;刘淑杰;张季;吴乃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具有抑制作用的受体和细胞内的信号转导成分

    细胞对受体和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的功能有着严格和精确的调控,其目的是维持细胞的稳态,防止细胞接收某种过强的信号刺激导致细胞功能和代谢紊乱.

    作者:卢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Alzheimer病实验模型的研究

    目的:Alzheimer病(Alzheimer disease, AD)的主要脑病理改变是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hangles, NFT)和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且前者与AD临床痴呆症状呈相关关系.

    作者:王建枝;王全保;李先涛;汪义朋;魏泽兰;夏若寒;王群;郝天玲;王小川;刘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脊髓中间外侧神经元NOS与FAS和NT3共存

    目的:研究表明,脊髓中间外侧神经元含有NOS.但是,这些神经元是否含有Fas和NT3并不清楚.方法:取成年猫脊髓L3节段制作20 μm厚冰冻切片并分两组,两组切片均先以NADPH-d酶组化法染片,NBT兰色反应显色显示脊髓中间外侧NOS阳性神经元,而后各组切片分别再用Fas和NT3(1∶1500, Santa Cruz)兔抗血清以免疫组化ABC法染片,DAB棕色反应呈色,观察NOS与Fas和NT3在脊髓中间外侧神经元是否共存.结果:在脊髓中间外侧神经元观察到双标反应物,Fas主要位于细胞核,胞浆弱阳性反应,NOS的阳性反应物则主要位于细胞核,胞浆弱阳性反应,NOS的阳性反应物则主要位于细胞浆.相对之,NOS和NT3的阳性反应物则均位于细胞浆.神经突起内均见双标染色.结论:脊髓中间外侧神经元内NOS、Fas和NT3共存.由于NOS、Fas和NT3分属酶、凋亡基因和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提示脊髓中间外侧神经元至少可能含有上述三个家族的某一成员,进而也提示这些成员可能与脊髓中间外侧神经元的某些生理功能有关.

    作者:冯忠堂;王廷华;王金德;李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糖皮质激素疗效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关系研究

    糖皮质激素受体治疗肾炎已有几十年历史,有的疗效佳,有的疗效差.治疗3个月无效方能放弃激素治疗,3个月激素治疗的副作用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害.激素作用需通过与受体结合方能表达,激素疗效应与受体结合量应有一定关联,为此我们观察40例慢性肾炎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GR)改变与激素疗效间的关系.对象与方法:慢性肾炎40例,男女分别为15例和25例年龄15~45(28±6)岁.白细胞GR检测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3H]地塞米松([3H]Dex)购于英国放化中心,应用一点分析测定GR特异结合量.结果:经3个月治疗,疗效显著28例;疗效不佳12例.将此分两组:有效组及无效组,两组GR分别为5 587±2 017和3 812±987位点/细胞,有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1个月后两组GR分别为1 574±834和2 217±914位点/细胞;治疗3个月两组GR分别为1 827±973和2 615±786位点/细胞.有效组GR降低幅度远大于无效组.结论:糖皮质激素疗效与白细胞GR结合容量有关联,与GR降低幅度也有关.故检测GR有助于糖皮质激素疗效的判断.

    作者:刘景山;姚开建;梁堃;朱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紫杉醇诱导兔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从诱导兔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s, RLECs)凋亡的角度观察紫杉醇(Taxol)对体外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抑制的作用.方法:2~3月龄家兔40只;DMEM/F12培养基;胎牛血清;MTT;TUNEL试剂;24孔酶标板;细胞培养瓶;全自动酶标光度仪;倒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离心机.(1)取2~3代的对数生长期RLECs于96孔板中,放进CO2孵箱内培养24 h后,将不同浓度的Taxol分别作用24及72 h,用MTT测定法观察其对RLECs增殖的作用.(2)将传代RLECs培养在盖玻片上24 h后,加入一定浓度的Taxol,作用72 h后,用多聚甲醛固定,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RLECs的形态变化.(3)将一定浓度的Taxol作用于2~3代的RLECs 24 h,用0.25%胰蛋白酶消化,PBS洗两次,戊二醛固定,行超微结构观察(同时设未加药标本为正常对照).(4)将传代的RLECs培养在盖玻片上24 h后,加入一定浓度的Taxol,作用72 h,固定后行TUNEL染色并在光镜下观察(另将未加药标本为阴性对照.).结果:本研究发现Taxol对体外培养的RLECs有抑制作用,其24 h的半效抑制量(ID50)为6μg/mL,72 h的ID50为4μg/mL.光镜下,正常对照的RLECs呈多边形上皮样,胞浆丰富、粉红色、胞核呈紫蓝色.部分用药组细胞体积缩小、呈圆形、包浆浓染,可见染色质边集、胞核固缩、碎裂等多种形态改变.电镜下观察用药组细胞见典型的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的形成.TUNEL染色见部分用药组细胞胞核呈深棕黄色,提示细胞凋亡.结论:本研究通过光镜、电镜以及免疫组化等多方面的证实:Taxol主要是通过诱发细胞凋亡的机制而抑制RLECs生长的.

    作者:罗莉霞;李平华;彭惠;骆云鹏;汤为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蛋白激酶C在中毒性休克中调节内皮细胞通透性的机制研究

    目的:蛋白激酶C(PKC)通道是一条重要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通道,许多实验证明蛋白激酶C的激活在调节内皮屏障功能中起者重要的作用.静息情况下,PKC绝大多数位于细胞的胞浆部分,胞膜部分含量很少,当细胞受到某些刺激(如抗原或某些炎性介质)之后,胞膜中的磷脂崩解产生二酰基甘油(DAG),DAG的增加可激活胞浆中的PKC,使其从胞浆转位至胞膜,这种转位是PKC活化的重要标志.

    作者:杨滔;黄巧冰;武一曼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信号传导通路在大鼠CRH性发热机制中作用

    目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CRH)是一种重要的中枢发热介质.有资料表明,CRH在下丘脑发挥生理作用涉及cAMP依赖性和非cAMP依赖性两种不同的机制,但CRH发挥致热作用的中枢机制尚不明了.本研究观察了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信号传导通路在大鼠CRH性发热机制中作用.结果:第三脑室微量注射CRH(2.5 μg, 5.0 μg, 10 μg)引起大鼠结肠温度和下丘脑cAMP水平明显升高,下丘脑cAMP水平与大鼠2 h发热反应指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994, P<0.01).事先向第三脑室微量注射腺苷酸环化酶抑制剂2',3'-dideoxyadenosine(DDA, 30 μg)或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Rp-cAMPs(15 μg)均显著抑制中枢注射CRH引起的发热反应.结论:CRH性发热的中枢机制与CRH激活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作者:王华东;王彦平;屈洋;戚仁斌;陆大祥;李楚杰;颜亮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一氧化氮在不同类型缺氧致死小鼠心、脑损害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乏氧性缺氧、CO中毒、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致死小鼠心、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健康小白鼠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①正常对照组;②乏氧性缺氧组:将小鼠放入含有5 g钠石灰250 mL密闭缺氧瓶中致死;③CO中毒:将小鼠放入充满CO气体的缺氧瓶中致死;④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5%亚硝酸钠腹腔注射致死.分别在缺氧致死后快速取心、脑组织制成10%(g/mL)匀浆,采用Griess法测定血清NO代谢终产物亚硝酸盐(NO-2)的变化,间接反映NO的含量.常规心、脑组织病理切片、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缺氧后心肌组织中NO含量明显下降(乏氧性缺氧:4.12±2.88 μg/g; CO中毒:5.15±1.27 μg/g;亚硝酸钠中毒:4.54±1.64 μg/g),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对照组:6.58±1.36 μg/g)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脑组织中NO含量缺氧各组亦明显低于对照组(乏氧性缺氧:3.87±1.52 μg/g;CO中毒:3.62±1.58 μg/g;亚硝酸钠中毒;4.08±1.74 μg/g;对照组:5.81±1.39 μg/g)(P<0.01,P<0.05).病理学检查:乏氧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时,心肌纤维增粗,细胞体积增大,间质水肿,心外膜有出血点;CO中毒时,心肌细胞嗜酸变性,局灶性坏死,间质少量出血.各组缺氧小鼠致死后脑组织表现为:神经细胞肿胀,核浓缩,染色质变粗,局灶点状坏死.结论:乏氧性缺氧、CO中毒、亚硝酸钠中毒虽然引起缺氧的原因不同,但其实质均可导致组织缺氧,使小鼠心、脑组织出现病理形态学变化,这与缺氧致能量代谢障碍生物氧化受阻有关外,与缺氧后氧自由基增加抑制NO合成酶及缺氧使血管内皮胞受损,NO合成、释放减少有关.NO有强有力的扩血管作用,当其浓度降低时,体内缩血管物质效应相对增强,使心、脑血流减少,缺血缺氧,导致组织的严重损害.我们认为NO含量的减少与心、脑组织的病理损害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韩丽莎;胡海;王芳;刘雪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慢性缺氧对大鼠肺内动脉平滑肌细胞Kv1.3, Kv2.1, Kv3.1钾通道基因在急性缺氧时表达变化的影响

    我们的研究发现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上某些钾通道基因也是缺氧反应基因,急性缺氧可使其表达发生改变.慢性缺氧对PASMC中Kv1.3、 Kv2.1、 Kv3.1钾通道基因在急性缺氧时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尚无文献报道,本文就此进行研究.

    作者:洪志刚;孔炜;王迪浔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脂多糖诱导大鼠肺组织NF-κB活性增高的抑制作用

    研究证实, 内毒素激活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iption factor kappa B, NF-κΒ),进而诱导前炎性因子大量生成,是内毒素休克和急性肺损伤的关键发病学环节.

    作者:丛斌;凌亦凌;谷振勇;王俊霞;姚玉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难治性支气管哮喘不同病期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胸导管引流的影响

    近年研究证实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多种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变应性炎症疾病.由于本病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胸导管引流(TDD)自80年代用于难治性哮喘的治疗,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TDD对支气管哮喘血液变学的影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作者:刘凤;冯学斌;于小玲;董晓青;贾云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蛋白尿的生成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肾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肾I-R损伤后有关肾小球的损伤及其机能障碍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作者:王新良;黄善生;陈晓玲;王殿华;张玉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NMDA受体拮抗剂MK-801抑制大鼠甲醛炎症性痛过程中脊髓后角NOS及NO含量的增加

    痛及痛过敏的形成,与脊髓伤害性信息传递通路中兴奋性氨基酸(EAAs)的释放及其受体的活动增强以及表达上调有关,这种由于EAA受体,特别是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活动所引起的痛及痛过敏可被NOS抑制剂所阻断.

    作者:曾静波;李文斌;李清君;陈晓玲;周爱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人胚胎肝脏褪黑素受体的鉴定

    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和核酸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人胚胎肝脏的MEL受体及其亚型分布,为进一步研究MEL对肝脏功能的调节作用提供证据.方法:1.研究对象:中期水囊引产人胎儿,取出心脏和主动脉,立即用4%多聚甲醛+0.1%DEPC固定,石蜡包埋组织,4℃冰箱贮存待检测.2.MEL探针制备:培养含有MEL1A或MEL1B受体质粒的大肠杆菌,抽提质粒,酶切,地高辛标记探针(宝灵曼公司).3.核酸分子原位杂交:原位杂交检测试剂盒、APES、Poly-L-Lysine(多聚赖氨酸)和专用盖玻片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APES与Poly-L-Lysine 联合应用处理载玻片.按原位杂交试剂盒的说明进行检测.实验设不加探针为阴性对照.4.免疫组织化学法:一抗为鼠抗人MEL1A和MEL1B受体单克隆抗体,由香港大学生理系彭树勋教授馈赠.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福建迈新公司.MEL1A和MEL1B受体单克隆抗体的稀释浓度为1∶75,以缓冲液代替第一抗体作为阴性对照,下丘脑组织作为阳性对照.结果:1.肝脏MEL1A和MEL1B受体蛋白的检测:肝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人胚胎肝脏细胞存在MEL1A和MEL1B受体蛋白,分布于细胞膜和胞核,但以胞膜为主.2.肝脏MEL1A受体和MEL1B受体mRNA的检测:肝脏的核酸分子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肝细胞的胞核和胞浆均存在MEL1A和 MEL1B受体mRNA的表达,但以胞核为主.结论:肝细胞的胞膜和胞核存在MEL1A和MEL1B受体蛋白,同时在胞浆和胞核检测到MEL1A受体和MEL1A受体mRNA的表达,提示肝细胞存在MEL1A和MEL1B受体,从而证实了肝脏是MEL作用的外周靶器官.

    作者:沈玉美;陆祖谦;何金;刘会敏;赵瑛;刘志民;彭树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Alzheimer样蛋白磷酸酯酶缺陷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其保护途径的探讨

    目的和方法:蛋白磷酸酯酶缺陷是Alzheimer病(AD)患者神经细胞骨架蛋白异常磷酸化及其所致的神经原纤维变性的基础.本研究在细胞水平探讨AD样蛋白磷酸酯酶缺陷对神经细胞的毒性及其保护途径.结果:(1)15 nmol/L冈田酸(okadaic acid, OA)可使人成神经瘤细胞(SH-SY5Y)光泽度降低,突起数目减少,轴突长度缩短,细胞活性降低;当增加OA浓度至30 nmol/L时,上述细胞毒性作用增强,并出现大量无光泽,无突起的圆形细胞;当OA浓度达45 nmol/L时,全部细胞均漂浮死亡.(2)正常SY5Y细胞中神经细丝以非磷酸化和磷酸化两种形式分布在细胞的胞体和突起,用OA处理后,识别磷酸化神经细丝的抗体SMI31和SMI34显色随OA浓度增加而明显增强,尤其在胞体中增强作用更为显著.相反,识别非磷酸化神经细丝的抗体SMI32和SMI33显色随OA浓度增加而显著减弱.(3)OA处理使抗微管蛋白的抗体DM1A显色显著减弱.(4)免疫印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OA处理使神经细丝和微管含量呈剂量依赖性降低.(5)一定浓度的褪黑激素(Melatonin, Mel)可从细胞形态,细胞活性,细胞骨架蛋白的磷酸化及细胞骨架降解等不同水平拮抗OA的毒性作用.结论:该研究结果为AD发病机制、模型复制以及有效防治途径提供了新资料.

    作者:李先涛;王建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FAS, NF-κB及Caspases在TNFα介导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特点及FAS,NF-κB和Caspases在此种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TUNEL,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测定TNF引起体外培养的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凋亡.

    作者:曹翔;金惠铭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小檗碱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流式细胞分析

    目的:小檗碱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以往研究表明,小檗碱能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在ConA诱导下的增殖反应.本研究通过对细胞增殖周期的分析,探讨小檗碱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机制.

    作者:郝钰;邱全瑛;方素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对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对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方法:以黄连解毒汤连续灌服大鼠3 d,每天2次,每次生药0.3 g/100 g大鼠,末次给药后分别于0.5、1、1.5、2、2.5 h取血制备含药血清.对照血清以生理盐水灌服后同法制备.以常规制备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单层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粘附为模型,各时段血清均以20%、10%、5%及2.5%浓度处理HUVEC 24 h,用MTT法观察其对HUVEC的毒性作用(以细胞死亡率表示);在此基础上,以对HUVEC无毒性作用浓度的含药血清处理HUVEC 24 h后,加入中性粒细胞(5×106/mL)粘附30 min,计算细胞粘附率.结果:各时段含药血清的细胞死亡率均随着浓度的降低而降低,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仅5%和2.5%浓度的细胞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接近,无显著差异.故各时段均选用5%和2.5%浓度进行细胞粘附实验.实验发现0.5 h和2 h时段在5%浓度时,能明显降低细胞粘附率(P<0.01).结论:①大鼠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对HUVEC有一定毒性;②在连续多次灌胃后不同时段所取的含药血清中仅0.5 h和2 h时段,并在5%浓度时既对HUVEC无明显毒性,又能对细胞粘附有明显抑制作用;③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能抑制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这可能是黄连解毒汤抗炎免疫作用的机制之一.其有效作用成分及在抑制细胞粘附过程中的分子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方素萍;邱全瑛;郝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糖皮质激素快速激活PC12细胞Erk1/2 MAPK

    目的:研究皮质酮在PC12细胞是否能激活Erk1/2 MAPK及探讨其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1)PC12细胞培养;(2)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rk1/2 MAPK的磷酸化;(3)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激活的Erk 1/2 MAPK由胞质向核转位的情况;(4)MAPK活性直接测定法.结果:(1)皮质酮可以浓度依赖性方式刺激MAPK磷酸化,激活曲线为钟形,大激活浓度为10-9 mol/L(时间为15 min);(2)皮质酮以时间依赖性方式刺激MAPK磷酸化,皮质酮作用5 min时,有Erk1/2 MAPK激活,大激活时间为15 min;(3)皮质酮、B-BSA(皮质酮偶连的牛血清白蛋白)和NGF可激活Erk1/2 MAPK活性,Erk1/2 MAPK的激活可能不是由经典的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因为B-BSA能快速激活Erk1/2 MAPK;(4)MAPK激酶抑制剂(PD98059)可抑制皮质酮诱导的Erk1/2 MAPK磷酸化,进一步证明皮质酮激活Erk1/2 MAPK;(5)皮质酮、B-BSA和NGF可引起Erk1/2 MAPK核转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15 min时,由皮质酮和B-BSA激活的Erk1/2 MAPK从胞质转移到细胞核;(6)皮质酮可通过蛋白激酶C激活Erk 1/2 MAPK,蛋白激酶C激活剂(PMA)能激活Erk1/2MAPK,而蛋白激酶C抑制剂(G6976)能阻断皮质酮诱导的Erk1/2 MAPK激活.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皮质酮在PC12细胞能快速激活Erk1/2 MAPK,并清楚地显示皮质酮可能作用在细胞膜上通过蛋白激酶C激活Erk1/2 MAPK.

    作者:邱俭;王平;裴钢;陈宜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人胚胎心血管褪黑素受体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心脏和血管MEL受体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方法:1.研究对象:中期引产人胎儿心脏和动脉血管,4%多聚甲醛+0.1%DEPC固定,石蜡包埋组织,置4℃冰箱贮存待检测.2.MEL控针制备:在LB培养基中分别培养含有MEL1A或MEL1B受体质粒的大肠杆菌,过液培养,离心,回收大肠杆菌.按照华舜公司质粒抽提纯化试剂盒说明抽提纯化质粒,酶切质粒(Xho内切酶和HindⅢ内切酶)地高辛标记探针(宝灵曼公司).3.核酸分子原位杂交:原位杂交检测试剂盒、Poly-L-Lysin(多聚赖氨酸)和专用盖玻片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实验设不加探针为阴性对照.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一抗为鼠抗人MEL1A和MEL1B受体单克隆抗体,由香港大学生彭树勋教授馈赠.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福建迈新公司.微波修复抗原,MEL1A或MEL1B受体单克隆抗体稀释度为1∶75,以缓冲液代替第一抗体作为阴性对照,下丘脑组织作为阳性对照.结果:1.心脏和主动脉MEL1A和MEL1B受体蛋白的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心脏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均存在MEL1A和MEL1B受体,分布于细胞膜和胞核,但以胞膜为主;主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MEL1A和MEL1B受体,见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但以细胞膜为主.2.心脏和主动脉MEL1A和MEL1B受体mRNA的检测:心脏内皮细胞和肌细胞上均存在MEL1A和MEL1B受体mRNA的表达,分布于细胞浆和胞核,但以细胞核为主;主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均有MEL1A和MEL1B受体mRNA的表达,见于细胞浆和胞核,但以细胞核为主.结论:心脏和主动脉血管存在MEL1A和MEL1B受体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说明心脏和主动脉血管是MEL作用的靶器官,MEL通过位于心脏和主动脉血管的MEL1A和MEL1B受体发挥着对心脏和血管功能的直接调节作用,调节的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

    作者:石勇铨;陆祖谦;何金;刘会敏;赵瑛;刘志民;彭树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p62dok蛋白氨基酸和cDNA序列测定

    目的:报道p62dok蛋白的纯化和氨基酸及cDNA序列的测定方法和结果,拟为研究p62dok在胰岛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提供必需的技术方法和试剂.方法:过渡表达人类胰岛素受体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IR)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Hams F-12培养12 h(37℃)后,加入胰岛素+Vanadate或Pervanadate处理.

    作者:汪长华;董峰;董传仁;刘峰;董群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慢性心肌缺血大鼠膈肌舒缩功能和结构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和方法:实验采用冠状动脉分支结扎法,建立慢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十四周后测定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并用离体肌条等长收缩试验分析了其膈肌收缩性变化.

    作者:黄云峰;吴萍;叶笃筠;刘声远;余尚斌;熊宗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慢性缺氧对肺动脉内皮细胞Ⅲ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世居高原的人、动物或肺动脉高压的大鼠,常出现HPV钝化现象,即急性缺氧时肺血管收缩反应下降.这有助于防止肺动脉高压进一步升高及高原性心脏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代偿意义.由于NO是一种重要的血管舒张因子,那么慢性缺氧后肺血管对急性缺氧的收缩反应减弱是否与NO的调节作用增强有关呢?为验证这个推测,本实验动态观察了连代缺氧培养的肺动脉内皮细胞在急性缺氧时NOS Ⅲ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培养猪肺动脉内皮细胞,分别在常氧(PO2 21.3 kPa)和缺氧(PO2 5.3±0.7 kPa)条件下培养并传代,在2、4、6代给予急性缺氧刺激12 h,分为常氧组(N)、急性缺氧12 h组(NH)、慢性缺氧后复氧12 h组(H)、慢性缺氧后复氧12 h再急性缺氧12 h组(HH).4%多聚甲醛固定后,用针对人或鼠NOS Ⅲ cDNA的多相寡核苷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合图像分析,半定量检测NOS Ⅲ mRNA的表达.结果:在2、4、6代,常氧培养的肺动脉内皮细胞急性缺氧12 h,NOS Ⅲ mRNA表达明显增加(分别比缺氧前增加48%、125%、119%, P<0.05);从第4代起,慢性缺氧组eNOS mRNA在复氧12 h后仍高于常氧组(P<0.01);慢性缺氧培养的肺动脉内皮细胞复氧后再急性缺氧12 h,eNOS mRNA表达亦明显增加(分别比缺氧前增加92%、245%、565%,P<0.01),其增加的幅度,在HH组均大于同代NH组,随缺氧时间的延长更为显著.结论:慢性缺氧增强了急性缺氧时肺动脉内皮细胞Ⅲ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NO调节作用增强,可能是慢性缺氧所致HPV钝化的一个因素.

    作者:孔炜;王迪浔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黄芪总皂甙对CVB3感染心肌细胞cTnI、SERCA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黄芪提取物-黄芪总皂甙对柯萨奇B3(CVB3)感染的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对病毒引起的肌浆网钙泵(Sarco/Endoplasmic reticulum Ca2+ ATPase,SERCA)活力及其mRNA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黄芪组,模型组及黄芪组以柯萨奇B3亲心肌病毒株(CVB3m,TCID50为10-5.83)感染心肌细胞.72~96 h后,观察各组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 CPE),检测其培养上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及NO浓度,测定心肌细胞中SERCA活力以及SERCA2型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PE分级数明显增高(P<0.001),而黄芪组CPE分级数比模型组降低,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1).(2)模型组、黄芪组心肌肌钙蛋白I均高于正常组,但黄芪组与模型组相比,心肌肌钙蛋白I降低,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黄芪组NO浓度增高.(3)模型组心肌SERCA活力以及SERCA2型基因的mRNA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及黄芪组(P<0.05,P<0.001).结论:表明黄芪总皂甙可以减轻病毒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对病毒感染引起心肌细胞SERCA2型基因mRNA水平降低以及SERCA功能下调有逆转作用.

    作者:陈相健;陆曙;耿茜;杨笛;张寄南;马文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清一氧化氮与肿瘤坏死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诱发免疫机制的紊乱而发病.我们拟通过观察、分析糖尿病大鼠血清一氧化氮与肿瘤坏死因子的相关性.为从免疫病理的角度探讨糖尿病的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Wis-tar大鼠22只,均为雄性,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一周组和四周组.糖尿病组均在乙醚麻醉下,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 60 mg/kg, 0.1 mol/L枸橼酸-枸橼酸钠缓冲液,pH4.2)术后72 h测定空腹血糖,血糖16~30 mmol/L者纳入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一次腹腔注射与STZ等量生理盐水.血糖采用邻甲苯胺法测定;血清NO含量和NOS活力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TNFα采用放免法测定.数据处理:各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NO与TNFα的相关性用直线相关直接法计算相关系数,并且采用直接查表法进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糖尿病大鼠血清NOS活力和NO含量均随病程延长而增高,但在一周内不明显(P>0.05),至第四周明显增高(P<0.05);TNFα也随病程延长而明显增高,第一、四周均明显升高(P<0.001);各组内NO与TNFα均呈高度正相关.NO是由NOS催化L-精氨酸与氧分子经多步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OS是NO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诱导型NOS(iNOS)在受到细胞因子刺激时,通过启动基因转录合成iNOS,进而生成高浓度NO,高浓度NO是损伤β细胞的终末因子,胰岛β细胞受损机制是以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为主.结论:从糖尿病早期起TNFα即发挥刺激作用,使体内产生高浓度NO,促进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王莞;陶惠然;包海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羟基团介导高血压大鼠主动脉收缩作用的研究

    内皮可释放内皮衍生收缩因子(EDCD),引起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EDCF是COX代谢的产物,但其本质尚未阐明.在内皮细胞内,COX代谢通路可产生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半衰期极短,能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因而被认为可能是EDCF.目的:研究羟基团是否介导了Ach致SHR主动脉内皮依赖性收缩作用,探讨EDCF的本质.

    作者:杨笛;张寄南;P.M. Vanhoutte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天然抗氧化剂对抗晶状体氧化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五味子乙素(SchB)、水飞蓟宾(SIB)、没食子酸丙酯(PG)、阿魏酸钠(SF)和沙棘总黄酮(TFH)5种天然抗氧化剂对抗实验性晶状体氧化损伤的作用.方法:将4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麻醉后,无菌操作摘出80只眼球,游离出透明晶状体.

    作者:黄秀榕;祁明信;叶蕻芝;林薇;郑良朴;林久茂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糖基化终产物增加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糖尿病患者并发AS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3~4倍.高血糖状态下蛋白质发生的非酶糖基化可使其终形成不可逆的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 AGEs).

    作者:刘乃丰;郝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液学诊断的研究

    目的: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目前已证实ITP患者血浆中和血小板上都存在血小板自身抗体,可针对血小板上的相关抗原(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等),使成熟血小板破坏增加.

    作者:熊丽霞;李文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过氧亚硝基阴离子介导内毒素致肺血管损伤及胆囊收缩素的保护作用

    本研究发现:1. 在内毒素休克发病早期,大鼠肺组织和肺动脉肌层有内源性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生成;外源性ONOO-可导致大鼠肺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和严重肺脏病理变化以及肺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明显增高,提示ONOO-在肺内生成增多时可能参与介导内毒素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发生.

    作者:谷振勇;凌亦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人胚胎甲状腺褪黑素受体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人胚胎甲状腺的MEL受体及其亚型,为进一步研究MEL对甲状腺功能的调节作用提供证据.方法:1.研究对象:中期水囊引产人胎儿,取出甲状腺,立即用4%多聚甲醛+0.1%DEPC固定,石蜡包埋组织,4℃冰箱贮存待检测.

    作者:孙中安;陆祖谦;何金;刘会敏;赵瑛;刘志民;彭树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心血管组织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与其受体表达的关系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的形成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病理变化的一个特征.AGEs与其受体(receptor for AGEs, RAGE)结合引起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变化,激活核转录因子引起靶基因的一系列反应,是导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键途径.目的:本实验探讨了AGEs在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组织内的形成量与RAGE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为:1:对照组(8只);2:糖尿病4周组(6只);3:糖尿病12周组(8只);4:糖尿病4周氨基胍(AG)治疗组(6只)和5:糖尿病12周AG治疗组(8只).大鼠禁食12 h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模型.参照Monnier的方法用荧光法检测主动脉及心肌组织的AGEs含量;取主动脉和心脏组织进行组织匀浆和冰冻切片分别用RT-PCR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RAGE基因的表达.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在糖基化蛋白(参照Lander的方法在体外制备)刺激下内皮细胞NF-κB的激活变化.结果:糖尿病大鼠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12周模型鼠主动脉和心肌组织AGEs含量明显高于其他4组大鼠(P<0.01),血管内皮细胞RAGE表达明显增强(P<0.01);用AG治疗可明显降低AGEs形成和RAGE基因的表达;AGEs含量与RAGE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 (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糖基化蛋白的刺激下血管内皮细胞核呈棕褐色,表明有NF-κB激活后向核内转位的变化.结论: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AGEs在心血管组织内的含量明显增加,RAGE主要在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其表达量与AGEs含量明显相关;用AG治疗可降低AGEs的形成.提示AGEs与RAGE相互作用,可能通过激活NF-κB诱导RAGE基因自身的表达,而RAGE的持续表达是引起糖尿病慢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损伤的关键环节.

    作者:张建伟;孙仁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特异、灵敏的人血清甲转状腺蛋白单克隆抗体ELISA方法的建立

    目的: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 Tg)是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660 kD,沉降系数为19S.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有一小部分进入血液循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癌、亚急性甲状腺炎及地方性甲状腺肿等症可因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被破坏或通透性增加,而引起血中Tg水平的增高.Tg在血中的含量甚微,目前多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但因该法受到一些条件限制,不能广泛应用.本文建立了TgMcAb ELISA双抗体加心法,提高了检测的特异性,灵敏度.其灵敏度为1ng/mL;批内变异系数为5.30%±0.01%(n=40),批间变异系数为6.70%±0.02%(n=10),116名健康献血者有72.4%含有甲状腺球蛋白.该法操作简便,便于推广应用.对科研及临床上甲状腺的诊断和疗效判断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叶静;汤特;张天庚;陈祖培;闫玉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老年女性Ⅱ型糖尿病患者雌激素受体变化及雌激素的治疗作用

    目的:检测18例老年女性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围血白细胞雌激素受体的变化,对女性老年糖尿病患者雌激素的辅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18例老年女性Ⅱ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标准为1980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0±15岁,病程5~20年.选择年龄相当的女性无糖尿病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方法采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雌激素受体(ER).以[3H]雌二醇为配体,[3H]E2均购自英国放化中心,[3H]E2的浓度为0.2~0.3 nml/L.孵育温度为37℃.患者均口服尼尔雌醇2.5 mg 1次/2周.结果:老年女性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ER为158±76位点细胞,健康老年女性患者外周血白细胞ER为238±92位点/细胞,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ER明显低于健康老年女性患者(P<0.05).老年女性患者在口服降血糖药不变的情况下,服用尼尔雌醇后,2周后复查及4周后复查,血糖平均降低2.6±1.9 mmol/L,(P<0.05).结论:老年女性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细胞ER明显降低,已证实胰岛β细胞存在雌激素受体,雌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可表现多种生物学效应,针对靶细胞胰岛β细胞ER的降低,可使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易在患者口服磺脲类降血糖药出现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应用尼尔雌醇后可与胰岛β细胞上的ER结合,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起到一定的降糖效果.

    作者:郎春花;田文;刘志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MTT比色法测定药物对人宫颈肿瘤HeLa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虽然子宫颈癌的手术或/和放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仍有部分患者特别是局部肿瘤较大或有区域淋巴性转移,初治后易出现肿瘤未控,复发及转移.因此,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化学治疗方面,人们试行各种形式的化疗.此实验观察顺铂(cis-Platin,PDD)、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甲氨喋呤(methotrexatum, MTX)三种化疗药物对人宫颈肿瘤细胞(HeLa细胞)的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MTT测定法观察以上三个化疗药物单用及合用对HeLa细胞的影响.

    作者:彭勤;彭惠;骆云鹏;汤为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的骨髓基质细胞分泌因子的研究

    骨髓基质细胞在分泌造血所需刺激因子的同时也分泌负性调节因子.我们从人骨髓成纤维细胞克隆亚系(HFCL-1)条件培养液中发现新的能抑制HL-60细胞增殖的活性组分.

    作者:蔡辉国;姜学英;徐晶;于珍;马双;宋增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bcl-2在鸡马立克氏病肿瘤中的表达

    目的:从mRNA水平测定bcl-2在鸡马立克氏病MD肿瘤中的表达,阐明bcl-2与MD淋巴瘤形成的关系.方法:用来克亨SPF鸡复制MD肿瘤模型,取肿瘤和相应正常组织,液氮保存,用AGPC(Acid Guanidiniun Thiocyanate-Phenol-Chloroform,一步法)法提取组织总RNA(TRNA),紫外测定其浓度,甲醛变性胶电泳观测其纯度.一个含鸡bcl-2 1.2 kb片段的质粒(pTTCB1),经转化扩增,提取质粒DNA,并用限制性内切酶(RE)消化,回收纯化bcl-2片段,放射性[α-32P]标记,制成探针,通过班点(Dot blot杂交和Northern blot分子杂交检测MD肿瘤组织中的bcl-2的表达情况,并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比较.结果:①MD肿瘤组织和相应正常组织中均有bcl-2的表达;②MD肿瘤组织中bcl-2 mRNA的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正常组织.结论:bcl-2表达产物通过阻遏细胞凋亡促进MD淋巴瘤的形成.

    作者:张书霞;陈万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治疗鼻咽癌的新策略:抗独特型疫苗的主动免疫治疗

    目的和方法:用两株具有鼻咽癌相关抗原内影像的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2H4、5D3,经氢氧化铝凝胶沉淀法制备成抗独特型疫苗Alum-2H4、Alum-5D3,对19例晚期鼻咽癌放疗病人作主动免疫治疗,9例放疗加生理盐水注射为对照组.用ELISA检测治疗前后病人血清抗体和细胞因子水平.用原位Northern杂交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2 mRNA的表达.

    作者:李官成;谢鹭;周国华;符红普;周建华;孙去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眼球表面鳞状细胞癌的病理改变和原因分析

    鳞状细胞癌是眼球表面较多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其位置表浅,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效果较好.目的:分析12例眼球表面鳞状细胞癌的病理改变及原因.资料及方法:12例(12眼)中,男性8例,女性4例,右眼7例,左眼5例.位于球结膜5例,角膜缘5例,鼻侧球结膜及角膜间2例.肿瘤大小为3 mm×2 mm×2.5 mm及15 mm×13 mm×7.5 mm.手术切除肿瘤镜检.结果:7例为Ⅰ级分化细胞,3例为Ⅱ级分化细胞,2例为Ⅲ级分化细胞.12例手术切除肿瘤后仅1例复发.结论:眼球表面的鳞状细胞癌早期及时彻底切除,可取得较好疗效,长期户外工作,睑裂部紫外线吸收增多可能是眼球表面鳞状细胞癌发生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文兰;何志恒;刘宁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细胞信号转导、基因表达、DNA复制保真度与哺乳细胞非定标性突变--致癌物诱发基因突变分子机制研究

    本实验室曾应用一携带SupF tRNA 基因的穿梭质粒pZ189,转染在24h前经受半寿期仅1.1h的烷化剂N-甲基-N'-硝基-N-亚硝胍(MNNG)攻击的vero细胞,从回收的在细胞中进行过复制的质粒中选出了靶基因SupF tRNA的突变体,并有突变发生的序列特异性,由此证明烷化剂MNNG攻击后可在非损伤碱基部位诱发突变(非定标性突变).对其发生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作者:余应年;孙雪敏;冯朝晖;胡文蔚;宋韬;谢海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低剂量照射增强化疗抗白血病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目前,白血病/淋巴瘤的治疗多采用大剂量联合化疗,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强化疗的毒副作用,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有时危及患者生命.为了寻求一种低毒高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低剂量全身照射和低剂量化疗药物相结合的新方案,在小鼠白血病模型上获得了满意效果,并对疗效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治疗方案:通过不同照射剂量和不同给药方案的探索,证明正常615小鼠s.c.接种106 L615白血病细胞,第4 d全身照射300 cGy,照射后1、2或3 d i.p给予Ara-C(30 mg/kg)连续3 d.结果:单纯照射和单纯Ara-C组动物生存时间约延长2 d,放化疗联合组动物,不论是照射后1、2或3 d连续3 d给予Ara-C,平均存活时间均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和单纯Ara-C组(P<0.05),而且有58%~72%的动物长生存.治疗过程中血相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的检测表明,白细胞数低时降至正常的60%,骨髓有核细胞数低降至照射前的45%,且迅速恢复,表明此方案血液学毒副作用轻.为了研究低剂量放射增强白血病化疗疗效的机制,我们通过病理切片动态观察,发现300 cGy照射后早期骨髓细胞减少,血窦扩张充血,可能有利Ara-C的摄取.照射前和照射后小鼠的骨髓基质体外细胞培养,用APAAP法检测基质细胞表面GM-CSF的表达,用微孔滤膜免疫金银染色法(m-IGSSA)检测培养液上清(BMCM)中GM-CSF的含量,发现照射后细胞表面和上清中GM-CSF的表达都增高.照射和未照射小鼠的BMCM与L615细胞共孵育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照射后小鼠BMCM有促使白血病S期细胞比例增多和凋亡率增加的趋势.结论:低剂量照射与Ara-C合用对白血病有协同治疗作用,且副作用较小,是治疗白血病的一种高效低毒的新策略.其机制与低剂量照射诱导动物体内产生某些细胞因子(如GM-CSF)促进G0期白血病细胞进入增殖周期,从而增加细胞对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Ara-C)的敏感性有关.

    作者:褚建新;刘卫霞;赵钧铭;丁顺利;胡小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5-氟脲嘧啶及丝裂霉素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及BGc-823的相互作用

    目的:体外观察5-氟脲嘧啶(5-fluorouracil, 5-Fu)及丝裂霉素(mitomycin C, MMC)合用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及BGc-823)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利用中效原理判定两药合用的效果.结果:两种药单独应用时随着药物剂量增加,其效应(抑制率fa)也增加;5-Fu用在细胞株SGc-7901时其中效浓度Dm(μmol/L)为196.32, 而MMc的Dm为0.776,两药合用时的Dm为103.36;而5-Fu用在细胞株BGc-823时其中效浓度Dm为164.48,MMc的Dm为0.886,两药合用时的Dm为104.29.两药大剂量(大于中效剂量)合用时是协同作用(CI<1),小剂量(小于中效剂量)合用时是拮抗作用(CI>1);两药给药时间次序不同不会影响效应大小,即两药同时用的效应与5-Fu先用24 h的效应及5-Fu后用24 h的效应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上述两种药合用大剂量是协同小剂量拮抗,且效应大小与给药时间次序无关.

    作者:段红;张俊文;汤为学;沈宜;邓华瑜;唐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早期胃癌预后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术后再发死亡例的预后因素,我们选用了术后再发死亡例与术后无复发的生存例进行了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对比分析,寻找临床病理学的哪些因素以及癌基因、抑癌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或过表达与死亡例有其相关性.方法:日本富山县立中央病院过去16年间(1974~1990)的早期胃癌切除例共704例,其中术后再发死亡有34例(4.8%).为探讨临床病理学变化的预后意义,抽出与死亡例在年龄(±5岁)、性别、手术时间(±2年)相一致的术后无复发的34例生存者进行了对比分析.获取的石蜡包埋组织块,切成4~5 μm厚的薄片,采用ABC法,进行PCNA, p53、 c-erbB-2(均来自日本DAKD)检测.其阳性率采用半定量的方法,各项检测指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1. 临床病理学特点:①淋巴结转移是主要的决定性的预后因素(P<0.01),并指出与患者3年生存率有紧密关系;②淋巴管侵入(P<0.01)和静脉侵入(P<0.05)也是重要的预后因素;③癌的发生部位、肉眼形态、肿瘤大小、组织学和分化度与预后无相关性(P>0.05).2.免疫组织化学:癌基因c-erbB-2的过表达(Grade3.75%以上)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抑癌基因p53的过表达(Grade2-3,50%~75%),与静脉浸润有关(P<0.01);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程度与预后以及其它任何临床病理学的变化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淋巴管侵入,静脉侵入,淋巴结转移有无是判断早期胃癌预后的重要的指标.特别是淋巴结的转移与患者3年生存率有密切关系.癌基因c-erbB-2和抑癌基因p53的过表达对判断早期胃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金晓明;松井一裕;孙宇;赵瑞波;张朋旗;北川正信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IL2/IL2R系统介导重组IL2-毒素融合蛋白靶向杀伤高表达IL2R的恶性血液病细胞

    恶性血液病的靶向杀伤治疗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利用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导向传递重组细胞因子-毒素融合蛋白,以达到特异性杀伤高表达相应细胞因子受体恶性血液病细胞的新策略标志着肿瘤导向杀伤研究的新进展之一.

    作者:奚永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反义寡核苷酸对HL60细胞c-myc基因表达的抑制和分化诱导作用及凋亡作用的研究

    目的和方法:原癌基因c-myc广泛存在于各型白血病细胞,在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中表达高.其表达水平随细胞的增殖而增加,随细胞的分化成熟而下降.HL60细胞在不同的诱导剂作用下可向不同的方向分化,如:DMSO、RA等可诱导其向粒细胞方向分化;TPA、1,25-(OH)2 Vitamin D3、DCA等可诱导其向单核/巨噬细胞方向分化.

    作者:王松梅;单易非;高红阳;张宝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活化淋巴细胞及其染色质诱导抗核抗体生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自身免疫病的原型,其重要特征是血清中出现以抗双链DNA(dsDAN)、抗Sm等为主的致病性抗核抗体(ANA).阐明抗dsDNA和抗Sm抗体生成的机制,对了解SLE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虽然多种假说来解释ANA生成的机理,但许多证据提示是抗原驱动ANA生成.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哺乳类动物dsDNA、组蛋白、核小体等核成分并不具有免疫原性,因此启动生成的激发原迄今不明.

    作者:吴厚生;李金柱;卢琳;郭玲;奚华国;王美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细胞分化停滞是肿瘤形成的本质

    肿瘤的本质问题一直是科学界不断探讨的问题.肿瘤形成的分子机制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够充分阐明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那么我们就有可能针对性地提出肿瘤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进一步阐明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课题.笔者长期以来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后颇受启发,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并提出了一种解释癌变分子机制的新假说,以供思考.

    作者:方细堂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儿童急性白血病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与儿童急性白血病(AL)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和DNA测序技术研究53例初治和复发儿童AL及30例对照组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的情况.结果:儿童AL 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及点突变为28.30%(15/33例),对照组未发现缺失及突变.ALL组p16基因纯合子缺失为35.00%(14/40例),其中HR-ALL为47.06%(8/17例),SR-ALL为8.33%(1/12例),复发ALL为45.45%(5/11例),未见点突变;ANLL组未见纯合子缺失,点突变1例,为7.69%(1/13例),测序分析发现其位于第2外显子(exon 2A)49密码子,发生错义突变,由GCC突变为ACC,由苏氨酸取代丙氨酸.结论:①p16基因失活与儿童AL,尤其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②在儿童ALL中,p16基因纯合子缺失是基因失活的主要形式,点突变罕见.③在儿童ANLL中,p16基因纯合子缺失、点突变均罕见.④p16基因失活可能成为预测儿童AL病程进展、复发、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蒋俊煌;郭瑞官;沈建箴;杨月玲;陈志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EBV-LMP1通过NFκB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活化CyclinD1机制初探

    目的:探讨EBV-LMP1促进细胞增殖,参与EBV相关疾病致瘤的分子机制和EBV-LMP1通过NFκB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活化细胞周期重要正性调节因子CyclinD1表达的机制.方法:利用已建株的,LMP1表达受四环素衍生物强力霉素严密调控的pTet-on-LMP1-HNE2稳定鼻咽癌细胞系,用强力霉素诱导LMP1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从蛋白质水平分析LMP1诱导CyclinD1表达的表达动力学,包括时间效应及剂量效应,进一步在LMP1稳定表达的鼻咽癌细胞系CNE-LMP1中,用反义硫代磷酸化寡聚核苷酸分别从LMP1,NFκBp65及CyclinD1三个层次阻断,结合报导基因分析法分析从转录水平阻断后,CyclinD1报导基因强度的差异,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这三个层次的阻断对细胞周期产生的影响,从而探讨在鼻咽癌中,EVB-LMP1促进CyclinD1表达的机制.结果:在pTet-on-LMP1-HNE2细胞中,Western blotting方法显示,较未经诱导比较,随着LMP1的诱导表达,CyclinD1的表达明显增强,且表达具有时间依赖性,但是剂量诱导表达效果不显著.在CNE-LMP1细胞系中,导入LMP1、p65及CyclinD1的反义寡聚核苷酸从三个层次分别阻断各自的表达后,报导基因分析结果显示,CyclinD1的报告基因活性均被抑制,分别下降7.1倍,13.7倍,及35.7倍,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较之未处理的CNE-LMP1细胞,反义LMP1、P65及CyclinD1均可抑制细胞进入增殖期,分别抑制了35%,26%及7%.结论:EBV-LMP1可能经NF-κΒ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活化CyclinD1表达,导致细胞周期紊乱,进而赋于鼻咽癌细胞恶性增殖特性.通过本研究将信号传导与细胞周期这两个当前活跃的研究领域交叉起来,为阐明EB病毒致瘤机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

    作者:赵晓荣;殷莉群;邓琳;唐敏;LEO M.Lee;邓锡云;陶德定;龚建平;曹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中效原理在顺铂、足叶乙甙对人肺癌细胞株(PAa)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中效原理观察顺铂、足叶乙甙配伍在体外对人肺癌细胞株(PAa)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利用中效原理判断联合用药的效果.结果:两种药物单独应用时随药物剂量增加,其效应也增加,按中效方程式计算出单用时,中效浓度DDP为9.87 μmol/mL,VP-16为33.53 μmol/mL;合用时,中效浓度为4.22 μmol/mL,两药各自所需浓度分别是DDP为0.96 μmol/mL,VP-16为3.47 μmol/mL,并计算出两药合用时,在不同效应各自所需药物浓度之间相互作用的合用指数(CI)小于1,是协同关系.两种药物合用时的浓度比例及给药时间次序不同均会影响效应大小.结论:上述两种药物合用产生协同作用,合用时的效应大小与两种药物浓度比例及给药时间次序有关.

    作者:沈宜;汤为学;段红;唐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人FL-FEN-1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目的:FEN-1是一种结构特异性核酸酶,它识别特定的核酸分叉结构,并切除含有游离5'末端的单链核酸.FEN-1具有对DNA复制和修复都必需的双重功能.对酵母和体外实验的研究表明,在DNA复制过程中,FEN-1去除了冈崎片段前端RNA引物的后一个核糖核苷;在DNA修复中,FEN-1参与了损伤碱基的修复过程.方法和结果:采用反义核酸技术,从人FEN-1表达质粒hPET-FCH经双酶切得到1084 bp的hFEN-1片段,反向克隆入采用经改建的哺乳动物表达载体pMAMneoAmp ,并得到hFEN-1反义表达质粒pMAMneoAmp FNB .采用改进的磷酸钙介导的细胞转染法,将pMAMneoAmp FNB 和pMAMneoAmp 质粒分别导入FL细胞,用含400 μg/mL G418的MEM完全培养基筛选,分别得到FL-FEN 和FL-M细胞.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发现,FL-FEN-1 在地塞米松的诱导下,细胞生长速度明显下降,细胞倍增时间TD为3.03 d,而FL和仅含有空载体的FL-M细胞在地塞米松存在下的细胞倍增时间TD分别为2.03 d和2.22 d,不经地塞米松诱导的FL-FEN-1 细胞的TD为2.38 d.采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周期的研究表明,在地塞米松诱导下,用不含精氨酸的MEM培养48 h同步化处理后,FL-FEN-1 细胞的S期百分比为9.95%,而FL和FL-M细胞分别为26.31%和23.07%.采用DEAE介导的细胞转染法将穿梭质粒pZ189分别转染经地塞米松诱导的FL、FL-M和FL-FEN-1 细胞,以Hirt's法提取质粒并转化大肠杆菌MBM7070,得到的自发突变率依次为3.91/104、7.79/104和14.4/104.结论:在哺乳动物细胞中FEN-1基因在DNA复制和细胞繁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可能参与维持细胞DNA遗传稳定性的过程.

    作者:石斌山;余应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的检测

    目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系指原发于皮肤的一类新生物性克隆T细胞淋巴增殖疾病,占皮肤恶性淋巴瘤(CML)80%以上,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表型等有很明显的异质性.CTCL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病程一般进行缓慢.有研究提示CTCL的发病与HTLV-I病毒感染有关.HTLV-I是一种人类逆转录病毒,主要导致人类T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这类病毒流行于日本和加勒比海地区.上海及周围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与日本南方HTLV-I流行区条件相似,因而在上海及周围地区是否也存在HTLV-I流行区问题引起人们关注.方法:通过PCR法,ELISA法,Western blot印迹法,PA凝集反应等方法对上海及周围地区57例无国外生活史的CTCL患者外周血进行HTLV-I前病毒DNA和HTLV-I抗体检测.结果:6例CTCL患者外周血存在HTLV-I前病毒DNA,其中4例患者同时呈现HTLV-I抗体阳性,检测结果显示了良好的匹配性.结论:上海及周围地区存在HTLV-I生存的地理条件.CTCL与HTLV-I有一定的相关性.HTLV-I病毒感染可能是CTCL发病的诱因之一.至于是否存在HTLV-I流行区问题还有待收集更多的病例进行研究.

    作者:高红阳;单易非;王松梅;周静芳;李梦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HLA-DR4亚型及其分子三维结构模拟分析在骨髓移植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建立HLA-DR4亚型的套式PCR-SSP分型方法,为临床骨髓移植提供可靠依据,并寻找HLA-DR4亚型与各种白血病之间的联系.探讨HLA三维构象模拟分析在预测GVHD中的作用,以及寻找HLA移植可容许抗原.方法:盐析法提取75例人外周血标本DNA.建立并使用套式PCR-SSP分型方法.使用MLR实验对1例无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受体进行GVHD发病风险分析.

    作者:孙玉英;孔繁华;奚永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ANAE染色和抗Thy 1-SPA菌体花环双标记法的建立及其用于检测小鼠T淋巴细胞的研究报告

    Thy抗原[Thy(θ)antigen]是T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标志,系由第9对染色体等位基因编码的抗原分子.Mueller发现,抗θ血清可破坏ANAE阳性淋巴细胞,ANAE阴性者则否.

    作者:骆云鹏;范维珂;段积华;李培然;骆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瘤苗免疫治疗对带瘤小鼠脾细胞IL-10和IL-12产生的影响

    小鼠TH1/TH2亚群的发现为人的TH1/TH2免疫偏斜研究提供了依据,细胞因子对TH1/TH2的漂移起着重要作用,其中IL-12、IL-10是调节TH0→TH1/TH2分化两个重要的细胞因子.目的:以小鼠腹水型肝癌高淋巴道转移亚系HCa-F为模型,探讨榄香烯复合瘤苗对带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及脾细胞IL-10、IL-12产生的影响,观察榄香烯复合瘤苗及免疫化学疗法的抗瘤效果、分析其机制.方法: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攻击对照组、瘤苗治疗组、环磷酰胺组及瘤苗+环磷酰胺联合治疗组.在HCa-F(2×105.0.1 mL-1/只)攻击后用榄烯复合瘤苗(3×107.0.1 mL-1/只)免疫治疗3次或和大剂量环磷酰胺(180 mg/kg)冲击化疗一次,于末次治疗6 d后杀鼠取脾制成脾细胞悬液,与HCa-F混合培养48 h后离心取上清用ELISA法测定IL-10和IL-12水平.结果:瘤苗治疗组IL-12产生量高(7.13±1.89 pg/mL, P<0.05),而环磷酰胺组低(3.37±0.89 pg/mL, P<0.05),瘤苗+环磷酰胺联合治疗组居于二者之间(4.11±0.89 pg/mL, P<0.05).IL-10在瘤苗治疗组低(1.82±0.29 pg/mL),余下各组差异并不显著.至处死时,联合治疗组小鼠未见肿瘤发生,瘤苗和环磷酰胺组与攻击对照组相比瘤重明显减轻,且延长了接种后至肿瘤出现的潜伏期时间.结论:瘤苗免疫治疗能抑制肿瘤的生长,与大剂量环磷酰胺化疗联合应用效果更佳.推测榄香烯复合瘤苗免疫治疗可能提高了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IL-12,进而抑制TH2细胞IL-10的产生,使免疫反应向TH1漂移,增强了机体抗肿瘤效果.大剂量环磷酰胺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影响机体的T细胞功能,为IL-12分泌减少,伍用榄香烯复合瘤苗后,可使之部分恢复,从而从实验上说明环磷酰胺+榄香烯复合瘤苗联合化疗比单用任何一种治疗方法效果更好,及其可能的机制.

    作者:赵卫红;施广霞;袁小林;钱振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SRS淋巴瘤的SAC-ⅡB2克隆细胞株的生物学和诱导分化研究

    目的和方法:SRS腹水瘤来源于本室建立的L6565病毒性白血病的胸腺悬液,移植成功率100%.继而应用SRS腹水瘤细胞在体外建成SRS-82细胞系.许菡等对SRS-82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经过培养建立了SAC-ⅡB2克隆细胞株.经用抗淋巴细胞血清和多种单克隆抗体检测证明SRC-ⅡB2为无T,B细胞表面标记的淋巴干细胞.X-C生物学检测阳性,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到A型和C型病毒颗粒.2×106个克隆细胞注射昆明种或SW-1系小鼠腹腔或皮下,可发生腹水瘤或实体瘤.结果:应用细胞诱导分化剂维甲酸(RA)的研究表明,在2×10-6~2×10-5 mol/L浓度作用下,分裂指数降低,并对SRS腹水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延迟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免疫学和细胞化学方法研究显示,经RA处理的SAC-ⅡB2克隆细胞的ANAE阳性率和细胞内嘌呤核苷磷酸(PNP)活性均明显升高,而腺苷脱氨酶(ADA)活性显著下降,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ADA)的表达有所减弱.结果提示RA对SAC-ⅡB2克隆细胞有一定程度的诱导分化作用.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郑颂国等1997),通过癌基因产物的单抗和多抗检测筛选,发现SAC-ⅡB2细胞有c-myc,c-fos的强阳性表达(+++)和c-jun, c-erbB, ras P21的弱阳性表达(+),严开平等(1997)针对c-fos cDNA第2~7编码序列设计合成18聚反义(AS)和正义(S)和无义(NS)的寡脱氧核苷酸,研究结果发现反义c-fos寡脱氧核苷酸可促使SAC-ⅡB2细胞形态向成熟阶段分化,抑制细胞增殖速度;免疫组化方法显示,克隆细胞中FOS蛋白表达下降.结论:反义c-fos寡脱氧核苷酸能特异地抑制小鼠淋巴瘤SAC-ⅡB2克隆细胞的恶性表型,并有诱导分化作用.

    作者:程立;殷莲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bcl-2,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我们通过检测乳腺癌中bcl-2、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探讨其与组织学分级、预后及相互关系.方法:59例乳腺癌患者标本选自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1994~1996年手术存档蜡块,年龄24~84岁,平均57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46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粘液癌2例,髓样癌伴淋巴细胞浸润8例.

    作者:陈毅俊;朱建善;高平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榄香烯复合瘤苗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分析

    目的:本室已证明榄香烯复合瘤苗对多种小鼠肿瘤(如L615白血病、H22肝癌等)有明显的主动免疫保护作用.巨噬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不仅作为抗原递呈细胞,而且也是参与肿瘤杀伤的效应细胞.本实验检测了榄香烯复合瘤苗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EMΦ)的吞噬、杀瘤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产生等功能的影响,以期从这一方面研究瘤苗免疫的机制.

    作者:李丹;施广霞;屈虹;朴花;沈洁;钱振超;程一櫂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鼻咽癌组织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目的和方法:用Clontech公司的AtlasTMHuman Cancer cDNA Expression Array对人胚鼻咽、正常成人鼻咽、HNE1细胞、鼻咽低分化鳞癌、肺癌和头颈部其它3种肿瘤588个与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谱进行了研究.结果:在选定的91个基因中,有36个基因的鼻咽癌组织中表达加强,51个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下调的基因相对较多.

    作者:许亮国;谢鹭;王磊;何志巍;杨玉文;姚开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用B7+瘤细胞诱导抗肿瘤CTL及其杀伤活性的测定

    目的和方法:研究利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小鼠B7基因导入C57BL小鼠大肠癌细胞株CMT93细胞(弱免疫原性).用800 μg/mL的G418筛选得到阳性克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B7分子得到充分表达,主要以细胞膜染色为主,也有部分细胞浆着色.

    作者:胡锦跃;孙去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β5整合素在造血细胞上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目的:整合素(integrin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在造血细胞的整合素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参与细胞与胞外基质、细胞骨架的莲接,并通过酪氨酸和丝氨酸蛋白激酶系统介导细胞信息的传递.αvβ5的过度表达与肿瘤转移及血管形成有关.αvβ3也已证实与血管形成时的能动性调节及肿瘤的转移有关.αvβ3和αvβ5均可作用在摄取腺病毒易感的细胞,因而αvβ3和αvβ5的上调可引起腺病毒与易感细胞再结合增加.为研究αvβ5的功能及其对血源性细胞的作用,我们成功的构建了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和四环素控制下的诱导表达载体系统,并研究其对造血细胞整合素表达时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去除血清的方法,观察血源性细胞凋亡和分化时αvβ5和αvβ3的变化;用抗αvβ5单克隆抗体封闭血源性细胞上的αvβ5时,观察它们对凋亡和增殖的影响.结果和结论:用pGβ5CHT载体转导造血细胞,β5 cDNA未得到表达,用无血清培养诱导血源性细胞分化和凋亡时,αvβ5和αvβ3发生不平衡表达,αvβ5表达升高,αvβ3表达下降,与有血清培养相比,αvβ5和αvβ3比例是增加的,与K562相比,αvβ5对αvβ3的比例从有血清1.146升到无血清1.370,BV173细胞从0.147到0.464,U937从0.188到0.370,HL60从0.220到0.610,这些结果提示αvβ5的表达增加可促进无血清培养细胞的凋亡;用抗αvβ5单抗隆抗体封闭U937细胞,发现U937细胞的磷脂酰丝氨酸密度显著下降,这提示封闭细胞表面αvβ5可抑制细胞无血清引起的细胞凋亡;K562细胞β5表达水平的增加可抑制细胞的增殖.通过对β5反义转录单位的诱导表达研究发现,四环素可阻止tet/vp 16调控的反义β5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外源性和内源性β5基因的表达,β5基因表达的提高可抑制细胞增殖,因而反义β5表达的缺乏与β5表达水平的增加及细胞生长抑制有关.

    作者:殷莲华;赵新永;付四清;Felix Garacia-Sanchez;Deisseroth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小鼠白血病毒致白血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目的:在国外常用的小鼠白血病病毒(MuLV)有:Gross-MuLV、Graffi MuL V、 Moloney-MuLV(M-MuLV)、Rauscher-MuLV和Abelson MuLV(Abl-MuLV)等;国内分离的有T638-MuLV、L6565-MuLV和SRS-MuLV,可诱发淋巴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白血病、红白血病和淋巴瘤.迄今仅证明Abl-MuLV具有急性转化作用的特点,注射小鼠后能在3~4周诱发B淋巴细胞白血病.

    作者:程立;殷莲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用反义策略研究hMMS2基因在人细胞分裂增殖中的作用

    目的:hMMS2是人细胞中新发现的基因,其酵母同源基因MMS2是一个抗增变基因.本研究用反义策略建立hMMS2基因表达阻断细胞系,以分析hMMS2基因的功能.

    作者:陈建明;余应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低浓度MNNG引起vero细胞PKA途径激活及CREB磷酸化

    紫外线、离子辐射及烷化剂等理化因子不但能直接攻击DNA,还可能通过激活细胞内信号系统引起一系列后继的基因外事件,包括基因表达的改变.已经证明0.2 μmol/L MNNG能在vero细胞中引起DNA聚合酶β转录增加,而其启动子中能为转录因子CREB二聚体结合的CRE基序则被认为是转录激活所必需的.PKA等蛋白激酶能催化CREB丝氨酸-133的磷酸化并激活其转录活性.

    作者:王谷亮;余应年;谢海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异种移植治疗19例癌痛病人的初步观察

    目的:观察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BCC)异种移植对慢性癌痛病人的镇痛效应、作用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方法:用胶原酶加机械法消化分离BCC;用Sun氏微囊制作法将BCC包裹于APA微囊内.用台盼蓝、单胺(SPG)组织荧光法及TH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BCC的存活率及钝度.

    作者:何立敏;薛毅珑;李留树;王捷;王振福;李新建;张莉;崔忻;朱建华;罗芸;钟大光;李雁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抗独特型抗体对肿瘤的免疫治疗

    1974年Jerne提出网络学说以来,以独特型(Id)、抗独特型(A-Id)、抗抗独特型调节网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受关注的是处于正负调节枢纽的Id环节,Id亦为抗原决定簇,为V基因编码的抗体和TCR表型.根据这一学说认为外在抗原为抗体中Id和T细胞受体所模仿,抗原注射于机体所产生的抗体为Abl,而Abl本身具有免疫原性产生A-Id抗体(Ab2),有一部分Ab2在三度空间模仿外在抗原,称Ab2β,而Ab2β又可在免疫系统中诱导Ab3等,形成免疫网络.

    作者:孙去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儿童急性白血病p16基因甲基化研究

    目的:探讨p16基因甲基化与儿童急性白血病(AL)的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方法:用酶切加PCR技术研究33例初治儿童AL,15例复发儿童AL及30例对照组p16基因甲基化情况,并观察p16基因甲基化与化疗结果的关系.结果:33例初治AL有3例、15例复发AL有6例、30例对照组中0例存在p16基因甲基化.可评价疗效的31例初治AL中,3例甲基化患者均未缓解;28例非甲基化患者中3例获完全缓解,23例部分缓解,2例未缓解(总有效率92.86%).结论:①在初治儿童AL中p16基因甲基化率低,不是儿童AL的主要发病机制.②p16基因甲基化率儿童AL复发病例显著上升,值得重视,同时对指导治疗及预测病程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蒋俊煌;沈建箴;郭瑞官;杨月玲;陈志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二亚硝基哌嗪诱发SD大鼠鼻咽癌变中端粒酶和端粒酶RNA的表达

    目的:端粒酶是一种反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能以自身为模板催化合成端粒DNA,以弥补细胞有丝分裂时端粒的丢失,使得细胞无限地增殖,呈永生化.端粒酶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证明,端粒酶的激活是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细胞的恶性改变依赖于端粒酶的激活研究.二硝亚基哌嗪(DNP)为一间接致癌物,不仅可在体内诱发大鼠鼻咽癌,而且可诱发体外培养的人胚鼻咽上皮细胞恶性转化,其致癌作用可能与DNA 损伤和基因突变有关.方法:采用二硝亚基哌嗪(DNP)诱发大鼠鼻咽癌,研究鼻咽癌变过程中端粒酶的表达规律以阐明DNP诱癌的部分机制.在病理学检测DNP诱导大鼠鼻咽癌不同阶段鼻咽上皮变化的同时,用ELISA-PCR和Nested RT-PCR检测其端粒酶和端粒酶RNA的表达.结果:DNP诱导大鼠鼻咽癌过程中,端粒酶活性不断升高,端粒酶的活性与所给DNP诱导剂量无关,端粒酶的变化与鼻咽癌癌变过程呈正相关,而且端粒酶RNA表达先于端粒酶的表达.在大鼠鼻咽上皮癌变异型增生阶段即出现端粒酶的激活和端粒酶RNA的表达.结论:进一步证实DNP诱导鼻咽癌;同时发现化学致癌物能激活端粒酶和端粒酶RNA的表达;端粒酶的激活和端粒酶RNA的表达是鼻咽上皮癌变的早发事件,DNP诱导大鼠鼻咽癌可能与其激活端粒酶有关.

    作者:唐发清;蒋海鹰;段朝军;谌兵来;荆照政;吴尚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基因(Flt/Ig)对K562白血病细胞在体内生长影响的研究

    目的:绝大多数肿瘤细胞均可产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它刺激间叶细胞形成新生血管,为肿瘤的生长提供营养.近发现,白血病和骨髓瘤时骨髓血管密度也增加,缓解后仍高于正常.

    作者:赵钧铭;褚建新;王淑萍;徐世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用于中医恶性肿瘤治则、方药研究的数据库应用软件

    首都医科大学和西苑医院肿瘤科联合研制了一个数据库应用软件.不仅具有常规的病案管理功能,而且考虑到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科学研究的需要.系统提供辅助诊断功能,并能自动给出参考治疗方案.对于有几种可选治疗方案的情况,程序将自动按治则随机抽取一种方案,以建立随机分组的样本便于以后按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疗效评定和比较.系统还包含有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编辑修改以及新方案的录入界面,以便于医生进行新医新药的临床科研.系统包含的主要功能模块如下:1.用户注册和用户管理-三级用户权限检查:超级用户负责对整个系统进行管理,以及对于用户的管理.系统管理级用户适用于部门主管;系统应用级用户适用于普通医师.2.病案库管理-可将硬盘中病人记录转存至可擦写光盘或其它存储介质.转存后的病案库只要连到主机上,仍然可由本软件进行统计、查询等操作.3.统计信息-不仅给出一般统计数字,还可进行任意组合条件下的统计.4.入院注册-包括住院病案、检验报告、诊断和治疗操作界面.住院病案、检验报告的数据由主管医师填入,在诊断页面,医师可根据屏幕上的提示信息选项作出选择,通过治疗界面,系统根据病人的新检验结果和诊断结果自动给出治疗方案.5.出院审核-包括出院诊断和诊断情况评价.6.治疗方案管理-可对已有治疗方案进行查询、编辑,或录入新方案.7.病案查询-可按病案号、病名或医师姓名进行病案查询,系统给出病人的各项数据.8.打印输出和文件输出-可打印输出住院病案、检验报告、出院诊断和诊断情况.还可将各种报告以文本文件形式输出.本系统系根据西苑医院肿瘤科所提需求定向设计,但大部分功能模块和操作界面对于各医院的其它科室皆具有通用性,而且,很容易在本软件基础上,根据不同需求再做修改和移植.

    作者:周果宏;陈世华;崔剑璋;杨宇飞;吴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鼻咽癌家系外周血的EBV转化

    目的:作者新近用B95-8来源的EBV转化两个鼻咽癌家系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建立了永生化类淋巴细胞株.此方法简便,转化效率高,先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两个鼻咽癌家系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再用EBV浓缩液和环孢霉素同时作用于淋巴细胞,培养20 d左右可获得永生化的类淋巴细胞株.第一个家系共收集其成员外周血七例,有五个转化成功.

    作者:曹利;谭国林;周鸣;李桂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To determine the physiological roles of Ku70 and Ku80, we generated Ku70-/- and Ku80-/- knockout mice via targeted gene disruption (Nussenzweig et al. Nature 382, 1996; Ouyang et al. J Exp Med 186, 1997).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肝癌患者尿多胺SPE-HPLC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多胺(polymaines, PAs)为低分子直链非蛋白性含氮化合物,主要有腐胺(putrescine, Pu)、精脒(spermidine, Sd)和精胺(spermine, Sm).PAs源于L-鸟氨酸和L-蛋氨酸,与细胞生长、分化与增殖有密切关系,在生物大分子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骆云鹏;王剂明;尚京川;林良方;程平艳;骆询;康格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放射性碘标胰岛素在荷人肝癌裸鼠体内的趋瘤特性研究

    目的:观察放射性碘标胰岛素在荷人肝癌裸鼠体内的趋瘤特性.方法:采用荷人肝癌裸鼠模型.用放射性碘标记胰岛素进行荷人肝癌裸鼠体内分布实验、抑制实验和显像研究.结果:体内分布实验显示,肝癌组织摄取[125I]-胰岛素明显高于本底组织(肌肉);肿瘤与血和肿瘤与肌肉的放射性比值随时间延长而增高.体内抑制实验肿瘤组织的抑制率为35%.接种肿瘤部位有明显的局部放射性浓聚,非标记胰岛素能明显抑制肿瘤组织中的放射性浓聚.结论:放射性碘标胰岛素在荷人肝癌裸鼠体内,通过受体介导作用,能被肝细胞癌组织特异性摄取.

    作者:徐浩;罗劲祥;陈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Bcl-2基因转染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的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目的:我们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研究中发现CML急变细胞bcl-2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慢性期,甚至高于其他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华血液学杂志,1999,20:27);而CML急变时化疗反应甚差,是目前白血病治疗难题之一.为了进一步阐明Bcl-2基因在CML急变中的作用,我们将bcl-2基因转染人CML细胞系--K562,建立了一株bcl-2基因高表达的细胞株--K562/bcl-2,并对它的生物学特性,特别对抗肿瘤药物的反应进行了研究.方法:Bcl-2cDNA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吴教授惠赠,按常规转染PA317细胞,经筛选、克隆获高病毒滴度细胞--D3.将成对数生长的K562细胞直接加在呈贴壁生长的D3细胞上进行转染,然后取出悬浮细胞在含G418培基中筛选出抗性细胞,即K562/bcl-2细胞.结果:1.BCL-2蛋白表达:K562/bcl-2细胞明显高于未转染的K562细胞,阳性率和阳性指数分别为71%和38%,95和41. 2.细胞形态学:K562/bcl-2细胞有明显聚集成丛现象,核分裂指数低于K562细胞,分别为0.8%和1.4%.3.细胞生长:细胞凋亡率和K562细胞的增殖速度接近,倍增时分别为22 h和22.7 h. 4.FACS检测:K562/bcl-2细胞凋亡率稍低于K562,分别为2.1%和4.8%,细胞周期两者无明显差别.5.核型:均为Ph阳性.6.细胞耐药性观察:通过Ara-C、高三杉脂碱(HHT)和柔红霉素(DNR)对比观察,发现K562/bcl-2细胞对Ara-C和HHT的耐受性明显高于K562细胞,对DNR的耐受性也有所增高.结论:Bcl-2基因转染使K562细胞发生聚集(提示细胞接触性抑制减低),对化疗药物耐受性增加,进一步证明Bcl-2基因高表达与CML急变治疗反应差和预后不良有关,而与细胞增殖周期无明显关系,这就为CML急变的治疗提供了线索.

    作者:赵钧铭;隋雪梅;褚建新;王淑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EB病毒LMP1在鼻咽癌细胞中通过NFκB促进Igκ表达

    利用已建立的受四环素调控LMP1表达的鼻咽癌细胞系,用受CMV启动子调控的NFκB报道基因质粒pNFκB-luc的荧光素酶表达分析NFκB的活性,并以核蛋白的Western印迹方法观察LMP1表达前后核内NFκB组分p65量的改变,用全蛋白Western印迹分析Igκ蛋白质的表达等方法,探讨在鼻咽癌中,EB病毒LMP1蛋白是否通过核转录因子NFκB促进免疫球蛋白κ轻链(Igκ)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在诱导LMP1表达的状态下,NFκB活性增强,NFκB的p65蛋白呈核内聚集现象,Igκ的表达增高,而导入反义LMP1表达质粒后,NFκB活性下降,Igκ的表达减弱;加入硫代磷酸化的反义NFκB p65或p50后,Igκ表达水平下降.因此,在鼻咽癌细胞中,NFκB作为LMP1信号转导通路上的枢纽,可能介导了LMP1对Igκ的表达调控.

    作者:廖伟;唐敏;李建建;Leo M.lee;曹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重组可溶性TRAIL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分离纯化及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活性的研究

    目的和方法:本项研究建立了高效稳定表达可溶型TRAIL(rsTRAIL, TNF-related apoptosis inducting ligand)重组融合蛋白的工程菌,并进行了该重组融合蛋白的表达、分离纯化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活性的研究.结果:重组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产量可达到菌体总蛋白的30%左右,亲和层析纯化后,重组融合蛋白的纯度可达95%以上.其表现分子量约为22 kD,等电点为6.29,N-末端的氨基酸顺序与理论值相同.该融合蛋白在浓度为0.1~1 μg/mL时,能显著诱导所试全部7种肿瘤细胞株细胞凋亡,不能诱导正常鼠成纤维细胞细胞凋亡;对贲门癌、乳腺癌、恶性胸腺瘤等原代细胞也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但不杀伤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能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而对正常小鼠无任何毒性.结论:该重组融合蛋白能特异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具有重要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刘彦信;史娟;郑德先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EB病毒介导的鼻咽上皮细胞永生化早期阶段的生物学观察

    目的: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地区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长期以来,对鼻咽癌发病分子机制未能彻底阐明,关键问题之一是缺乏一个良好的体外多阶段细胞模型.虽然利用EB病毒已建立了数个灵长类上皮细胞系,但是,EB病毒转化的人鼻咽上皮永生化细胞系尚为空白.目前认为,上皮细胞永生化呈多阶段,即上皮细胞增殖--逃避老化期(Senescence)--逃避危机期(Crisis)--进入永生化(Immortalization),其中,逃避Senescence可能是上皮细胞永生化的初阶段.方法:借助EB病毒和TPA的体外协同作用,采用相差显微摄影、间接免疫荧光、Senescence相关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细胞生长曲线及群体倍增时间等检测方法,我们对12例EB病毒感染的原代人胚鼻咽上皮细胞生长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EB病毒感染的原代鼻咽上皮细胞表达EB病毒瘤基因产物LMP1,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对SA-β-Gal表达呈现从弱到强再到弱的趋势.在原代培养后期,SA-β-Gal表达阳性率降低,提示EB病毒促使部分鼻咽上皮细胞逃离了Senescence、进入永生化早期阶段.作进一步的生物学观察表明,处于该阶段的鼻咽上皮细胞具有部分转化特征,表现为细胞形态学发生改变,从原来扁平而紧密的镶嵌状排列,逐渐变成立体感增强,细胞体积变小,分裂相增多.原代培养后期可观察到明显的转化灶,细胞生长活跃,与正常培养的鼻咽上皮细胞呈现的老化形成明显的对照.经传代后,细胞呈岛状重叠生长,提示永生化早期阶段的鼻咽上皮细胞具有去接触抑制生长的特性.细胞生长曲线检测进一步表明,其群体倍增时间降低,提示EB病毒促使永生化早期阶段的鼻咽上皮细胞进一步生长.结论:EB病毒促使体外培养的鼻咽上皮细胞通过Senescence时期、进入永生化早期阶段,并初步具有体外转化特征,为进一步阐明上皮细胞永生化分子机制及建立人鼻咽上皮细胞永生化模型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杨静;唐发清;顾焕华;邓锡云;翁新宪;唐敏;易薇;曹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致瘤性人类疱疹病毒(HHV)的研究进展

    DNA肿瘤病毒疱疹病毒科中包括多种病毒,除已知的HSV-1、HSV-2、HCMV、VZV、和EBV等外,近年来还发现和分离了HHV-6、HHV-7和HHV-8等疱疹病毒.研究表明,上述病毒中除外VZV和HHV-7,均与人类肿瘤发生有病因学联系.Salahuddin等(1984)从艾滋病合并淋巴细胞增生症患者分离出一种新的病毒,称为人类嗜B淋巴细胞病毒(HBLV),后经研究证明其颗粒大小、基因组结构与疱疹病毒相似,但其抗原性与其它疱疹病毒不同,而改称为HHV-6型病毒,属于β疱疹病毒亚科内,为双链DNA,约为160~170 kb.HHV-6型病毒分为A和B两型.已经证明B型是婴儿急疹的病原体,而A型的功能尚不清楚.

    作者:程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染色体3p12-14区域一个肺癌负相关新基因的初步鉴定

    染色体3p的纯合性缺失(homozygous deletion, HD)和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与包括肺癌、鼻咽癌等在内的多种人类实体肿瘤相关.3p12-14、3p21、3p25-26是肺癌中缺失频率高的染色体位点.有研究证明,3p的缺失是肺癌变过程中早发生的遗传学改变,发生在肺癌变过程的增生、间变期病变,提示染色体3p可能存在多个与肺癌癌变启动机制相关的抑瘤基因.目的和方法:为了鉴定、克隆人类染色体3p12-14区域与肺癌相关的新基因.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对现有的生物信息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筛选定位于人类染色体3p12-14代表新基因的EST.应用差异RT-PCR和Northern blot分析,研究这些在肺癌细胞系和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鉴定与肺癌负相关的新基因EST;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分离肺癌相关新基因EST的全长cDNA序列.结果:在定位于染色体3p12-14的若干候选ESP中,鉴定了一个与肺癌呈负相关的EST,该EST在肺癌细胞系(HTB182, A549)中表达缺失,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缺失或降低达60%(9/15).该基因cDNA全长为2.2 kb.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已克隆的基因无显著同源,表明其为肺癌相关的新基因,现将其初步命名为DEL1(deletion expression in lung cancer).该基因的性质功能研究正在进行.

    作者:曾平耀;田芳;陈主初;高志华;李友军;何春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活性染色质同系免疫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抗核抗体(ANA)是SLE发病学的至关重要的自身抗体.活化淋巴细胞染色质同系免疫能诱导哪些ANA生成以及能否引起SLE样综合征的发生是十分受关注的方面.我们从ConA活化BALB/C小鼠脾细胞中分离出染色质,进行同系免疫,检测抗核抗体种类和免疫鼠肾脏病理变化.

    作者:韩晓辉;吴厚生;马爱妞;郭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病毒导向酶联药物前体5-FC疗法对前列腺癌的抑制作用研究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有逐年增加及年轻化的趋势,一旦诊断明确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传统的化疗易使肿瘤细胞产生药物毒性作用及耐受性,而CD(cytosine deaminase)/5FC自杀基因疗法恰可弥补上述不足.CD基因存在于细菌中,其编码产物CD可催化无毒性的5-氟胞嘧啶(5FC)脱氢变为有毒性的5-氟尿嘧啶,可在实体瘤或全身使用,降低化疗的毒性作用,提高敏感性.目的和方法:采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CD基因导入后,观察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系的敏感性、感染率、旁观者效应、在体内表达的时间及对荷瘤动物的疗效.结果:伴有CD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在不同时间不同浓度感染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LNCap(人)和Rm-1(小鼠)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和病毒浓度的增加,可至100%感染,且对5FC没有毒性作用,伴有CD基因的病毒载体的LNCap细胞的表达高峰在第5 d,Du-145在第3 d,而Rm-1在第1 d,但在细胞内均可维持11 d.用少量的已感染CD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可使大部分细胞死亡,其中LNCap和Rm-1细胞仅需5%的已感染细胞就可使100%的肿瘤细胞死亡,而Du-145则需50%的已感染细胞才能使肿瘤细胞100%死亡.动物实验也证实用已感染CD基因的Rm-1细胞接种C57BL/6小鼠,并分别在接种前24 h、接种同时或接种后48 h给予5FC,结果在对照组小鼠100%产生肿瘤,存活时间为12~23 d,在接种前给药的小鼠发病率为3/5,发病小鼠的存活时间为24~37 d之间,即使接种后48 h给药,虽然发病率100%,但存活时间也延长至21~30 d.结论:以上结果给CD/5FC方案治疗前列腺癌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殷莲华;王新红;付四清;Nanakorn T;Deisseroth A.B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IL6/IL6R系统介导重组IL6-PE40外毒素融合蛋白靶向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新策略

    目的:利用细胞因子-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靶向杀伤肿瘤是新一代导向杀伤策略.鉴于白血病细胞异常高地表达IL6/IL6R系统,而正常造血细胞几乎不表达抑或微量表达这一事实,我们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利用IL6/IL6R系统介导重组IL6-PE40外毒素融合蛋白特异性杀伤高表IL6R白血病新策略的科学性及可行性的探讨.方法:1. IL6-PE40的构建、表达及纯化:常规进行RNA提取、RT-PCR、质粒提取、酶切、回收、连接、转化、鉴定IL6、PE40及IL6-PE40融合基因的序列分析等.将所构建的含IL6-PE40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表达,用HPLC半制备分离其产物,SDS-PAGE及Western-blot鉴定.IL6-PE40的细胞毒活性采用[3H]-亮氨酸掺入U266骨髓瘤细胞检测.

    作者:崔建舞;奚永志;郑黎燕;刘爽;刘楠;屠敏;郭斯启;陈兴国;金荔;孔繁华;孔繁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一种测定癌细胞迁移能力的便捷方法

    目的和方法:用聚四氟乙稀制作内径1.4 c的小圆筒,以一片聚碳酸酯核孔膜(孔径8μm,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提供)和一片醋酸纤维酯微孔滤膜(孔径5μm,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提供)将小圆筒分隔成上下二个小室,上室高1.8 cm,下室高0.3 cm,二室间以螺丝固定.将1 mL 1640培养液培养的人胃腺癌细胞(SGC-7910)或B16黑色素瘤细胞(二细胞株均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提供)置于上室,下室加同样的培养液,保持上下二室的培养液液面相平.CO2培养箱37℃培养.培养结束后取出微孔滤膜,用70%乙醇固定,H.E染色.将滤膜等分为四个象限,用光学显微镜随机计数每个象限中二个视野内穿过核孔膜并粘附在微孔滤膜上的癌细胞数.结果:如此处理的二类癌细胞都有能力迁移通过核孔膜均匀地粘附在微孔滤膜上.计数观察清晰容易.并且随着癌细胞孵育时间(5~30 h)的延长,迁移到膜上的细胞数也增加.随着所用细胞浓度(5×104~4.5×105细胞数/mL)的增加,迁移到微孔滤膜上的细胞数也增加.将药物(阿霉素,甲2巨球蛋白-广谱蛋白酶抑制剂)置于上室与癌细胞同孵育,可以观察到药物的不同浓度和不同的持续作用时间,能够明显地影响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采用此种微孔滤膜腔法测定癌细胞的迁移能力,较之以往使用的琼脂糖移植法和毛细血管法方法更简便,加入的癌细胞体积可达1 mL,并且用化学蚀刻扩孔制成的核孔膜,微孔呈直筒状,孔径一致,膜耐高温,化学稳定性极好.这些均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癌细胞的迁移能力与其转移特性密切有关.这一方法的建立,将为在离体条件下观察癌细胞转移特性及药物对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提供了可行的手段.

    作者:陈识杰;高素梅;李永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EB病毒LMP1在鼻咽癌细胞中通过IκBα的降解活化NF-κB

    目的:EB病毒是一类与鼻咽癌等肿瘤密切相关的DNA致瘤病毒,其具体致瘤机制至今未明.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MP1)被确证具有瘤基因功能,它所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尤其是LMP1通过活化核转录因子NF-κB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在细胞增殖、分化、转化与凋亡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因而在鼻咽癌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备受瞩目.

    作者:殷莉群;廖伟;唐敏;顾焕华;李晓艳;曹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P物质对人粒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及小鼠T淋巴白血病细胞L615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SP对肿瘤细胞系HL60及L615生长的影响.方法:将SP与两株肿瘤细胞共温育,用活细胞计数和MTT试验观察细胞生长趋势,并通过电镜观察、流式细胞术分析、G蛋白活性及PKC活性测定等方法探讨该作用的分子机制,后用动物体内实验验证经SP处理后细胞的致瘤性变化.结果:10-7~10-5 mol/L SP均可抑制HL60和L615细胞生长,活细胞计数测得的抑制率分别是17.01%±5.55%(n=6, P<0.05)和17.57%±5.38%(n=5, P<0.05);MTT试验测得的抑制率分别是13.89%±5.75%(n=6, P<0.05)和13.12%±11.56%(n=8, P<0.05).电镜结果表明SP可引起L615细胞凋亡,FCM结果显示实验组比对照组凋亡增加62.49%±27.00%(n=8, P<0.05).而HL60细胞无凋亡趋势.SP可使HL60和L615细胞系的PKC活性增加,分别为18.94%±4.19%(n=5, P<0.01)和16.40%±9.37%(n=4, P<0.05).SP与百日咳毒素共作用于细胞时,可拮抗后者的抑制作用,对HL60的抑制率降为2.92%±0.20%(n=6, P>0.05),表现为与对照无差异;对L615的抑制率大幅度降低至7.42%±5.01%(n=5, P<0.05),表明SP对G蛋白有激活作用.单抗HIM70可促进HL60细胞生长,增加率为11.01%±7.56%(n=7, P<0.01),与SP共作用时可拮抗SP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从24.69%±11.28%降至17.17%±8.48%(n=7, P<0.01).体内实验s结果显示经SP处理后的HL60细胞可使裸鼠肿瘤潜伏期延长4 d,且瘤块增长较慢,接种第10 d对照组与实验组瘤块分别为(111.35×111.35×111.35) mm、 0,第13 d两组分别为(335.78×335.78×335.78) mm、 (143.24×143.24×143.24) mm.处理后的L615细胞使实验组的615小鼠发病率降为0,而对照组的发病率为60%.结论:SP对两株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机制在两株细胞可能不同,且SP对两株细胞系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于直接杀伤性的细胞毒作用,而显示了SP作为调节分子的特性.

    作者:法祥光;杨琳;康芙蓉;卢士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一种可用于治疗苯丙酮尿症的工程菌株的建立

    目的:通过基因重组建立高效表达有活性的PAL菌株,为开创苯丙酮尿症的新疗法奠定基础.方法:对已克隆于pUC19质粒中的水稻苯丙氨酸氨解酶的cDNA进行反向测序,根据测序结果,与pET28系列质粒中的阅读框架结构进行比较,选择相匹配的pET28c质粒作为表达载体,用EcoRⅠ分别切开质粒pUC19-rPAL-1-cDNA和pET28c,切下的2.5 kb rPAL-1-cDNA通过1.5%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透析袋回收,酚、氯仿抽提,乙醇沉淀,纯化后溶于双蒸水备用.

    作者:蔡朱男;余应年;罗建红;钱羽力;陈星若;袁丽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与白血病病情转归的关系

    目的:观察了白血病治疗过程中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显著升高,在治疗过程中发生感染愈严重,血浆ET含量升高愈显著;中轻度出血时血浆ET显著升高,发生严重出血倾向时特别是发生DIC时血浆ET反而显著下降,慢粒患者血浆ET升高不明显,当慢粒急性变时,血浆ET即显著升高,当急白患者治疗好转,获得缓解时,血浆ET逐渐下降趋向正常水平.结论:血浆内皮素水平与白血病病情密切相关,内皮素在急性白血病出血与感染这二种主要临床表现及死因中的因果关系之间的作用值得重视.

    作者:沈建箴;吕联煌;郭瑞官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细胞色素p450 2E1基因在鼻咽组织中的表达及多态性分析

    鼻咽癌(NPC)的化学病因主要涉及亚硝胺类化合物,这类物质需经体内细胞色素p450 2E1(CYP2E1)等酶代谢活化后方具致癌潜能.我们曾单独用二亚硝基哌嗪(DNP)体外诱导人鼻咽上皮细胞,获得恶性转化表型,而对DNP的活化过程却不明确.方法和结果: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正常鼻咽上皮细胞,首次发现CYP2E1在鼻咽部的表达,提示DNP在体外作用于鼻咽细胞后可能被CYP2E1代谢活化而致细胞癌变,为NPC的化学病因提供了重要证据.另有研究提示在CYP2E1基因上游5'-侧端区调控序列具有Rsa Ⅰ和PstⅠ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且与肺癌的遗传多态性有关,为揭示该多态性与鼻咽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了105例鼻咽癌患者和93例正常人体细胞CYP2E1基因型.结果发现Rsa Ⅰ和PstⅠ识别的CYP2E1基因纯合子突变型(C2/C2)在鼻咽癌人群为5.7%,显著高于正常人群(1.1%)分布(χ2=4.86, P<0.05);携带C2/C2基因型个体发生鼻咽癌的危险性比携带其它基因型个体高5倍左右.结论:我们认为CYP2E1基因的多态性可能是鼻咽癌易感的因素之一.

    作者:贺智敏;陈主初;袁建辉;王水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干细胞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近几年来,特别是1999年在国际权威性杂志上相继发表了几篇有关成所动物组织间叶干细胞或称间叶前体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or precursor cells)可塑性(plasticity)的研究报告,打破了组织再生仅来源于潜伏在该组织内的干细胞的这一传统观念.这些研究进展被列为20世纪后一年取得的十大科技成果之一.本文综述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进展.

    作者:褚建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D型周期素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的初步探讨

    目的和方法:肿瘤是一种细胞周期病.D型周期素是调节细胞周期G1/S期进展的重要正性调节因子,包括D1、D2及D3三个亚型,尤其是D1已被证实是一种候选瘤基因.我们先前的研究已首次在鼻咽癌活检组织中建立了D型周期素的表达谱,发现D型周期素在鼻咽癌活检组织中呈差异性表达.新近的研究表明,在B淋巴细胞中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能诱导D2的表达,协同D1调节G1期行进.因此,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进一步检测了EBV-LMP1(+)及(-)的鼻咽癌细胞系CNE-LMP1、HNE1中D型周期素的表达状况,并利用流式细胞仪双参数法同时从DNA及蛋白质水平分析了D1在鼻咽癌细胞系中的群体水平及细胞亚群水平的表达特征,探讨了其功能.结果:D1、D3在CNE-LMP1中过表达,在HNE1中也有弱表达;D2在CNE-LMP1及HNE1中均表达,在CNE-LMP1中的表达较强.流式细胞仪双参数的结果显示,D1在鼻咽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呈细胞周期依赖性,且呈周期性振荡,在G1期表达高,S期下降,但是S期及G2/M期仍可检测到D1的表达.结论:D型周期素在鼻咽癌的发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D1可能调控G1/S期行进,D型周期素在EBV-LMP1(+)的细胞系中表达增强可能与EBVs-LMP1的表达有关,为我们进一步探讨EBV-LMP1的活化与细胞周期的紊乱提供了新的线索.

    作者:赵晓荣;顾焕华;翁新宪;易薇;曹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同种输血后细胞因子和NO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的探讨

    目的: 通过研究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同种输血前后细胞因子和NO的变化,探讨同种输血对食管癌患者细胞因子和NO生成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食管癌手术患者(n=18),以输注去白细胞血液(白细胞滤器采用南京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成的BC-L型,白细胞去除率为99.5%)的食管癌手术患者(n=16)作为实验对照及健康自愿者为正常对照(n=20),在输血前、输血后第1 d、输血后第5 d分别采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测定技术检测血清中IL-10、IFN-γ和TNF-α的浓度;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浓度;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和C3含量.结果:1.食管癌患者的血清中IFN-γ、TNF-α均低于正常人,IL-10无显著差异.实验组输血后第1 d与输血前相比血清中IL-10、IFN-γ和TNF-α浓度升高,且以IL-10、IFN-γ变化尤为显著(P<0.01);输血后第5 d IFN-γ和TNF-α降低接近输血前水平,并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P值分别为<0.05和<0.01.IL-10仍明显高于输血前水平(P<0.05),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别无显著.2.实验组输血后第1 d与输血前相比血清中一氧化氮明显降低(P<0.01),并显著低于实验对照组(P<0.01).3.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输血前后不同时间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C3无变化,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同种输血后血清中NO,IFN-γ和TNF-α的降低与IL-10升高有关,而IL-10升高可能是患者同种输血后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可减轻或去除这一作用.因此,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明显优于输注常规血液.

    作者:张循善;李燕萍;张载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树突状细胞在榄香烯复合瘤苗主动免疫保护效应中的作用

    目的: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抗原提呈功能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是唯一能提呈抗原给初始型T细胞使之活化扩增为效应细胞的专职APC.DC在榄香烯复合瘤苗主动免疫保护效应中的作用如何,怎样提高其作用水平值得探讨.方法:以HCa-F或L615榄香烯复合瘤苗(H-TCV或L-TCV)、H-TCV可溶性上清(TH)、CP免疫小鼠,分离制备其脾脏DC,在体外分别用相应瘤细胞上清(H或L)和瘤苗上清(TH或TL)冲激后,以MTT法检测其诱导同系小鼠脾不粘附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1.正常小鼠DC在体外可诱导同系小鼠脾脏不粘附细胞增殖,经H/L、TH/TL冲激后此作用增强,其中尤以TH/TL冲激的DC效果好,(P<0.05).同法,对H-TCV/L-TCV、H/TH免疫鼠DC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结果,而且经免疫鼠DC刺激得到的增殖指数高于正常鼠相应DC的,其中H-TCV/L-TCV免疫鼠DC体外经TH/TL再冲激后其诱导作用较正常鼠初次冲激的相应DC的效果为强(P<0.05);同样,H/TH免疫鼠DC体外分别经H和TH再冲激后较正常对照鼠初次冲激的相应DC的效果为强(P<0.05).2.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正常鼠、H、TH免疫鼠的DC及其经H、TH冲激后的DC与同系正常小鼠不粘附细胞共育,均能使增殖状态的为粘附细胞比例增加.3.正常鼠脾脏DC及其用H或TH冲激的DC的诱导作用可因CP免疫而增强(P<0.01),其中尤以对TH冲激的DC的增强作用显著.结论:榄香烯复合瘤苗或其上清免疫和冲激DC,可增强其诱导同系小鼠脾不粘附细胞增殖的作用;CP可进一步增强DC的这一作用.本研究也为DC瘤苗的制备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作者:屈虹;施广霞;李丹;朴花;郭连英;钱振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410例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子宫颈刮片找脱落细胞来防治子宫颈癌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215例门诊及住院病人,195例普查常规刮片,采用瑞氏染色或HE染色.结果:按照阴道细胞学诊断巴氏五级分类标准诊断,巴氏Ⅰ级209例,巴氏Ⅱ级181例,巴氏Ⅲ级16例,巴氏Ⅳ级3例,巴氏Ⅴ级1例.结论:由于脱落细胞学检查简便、安全,能进行大量普查,是宫颈癌普查、防治的主要方法,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石碧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种热休克蛋白BE2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BE2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T细胞白血病的恶性淋巴细胞、艾滋病(AIDS)患者的部分淋巴细胞以及EB病毒转化的B淋巴细胞(EBV-B)所表达的细胞表面的一种单聚体蛋白质,分子量为78 kD.Berger等用HTLV-1+的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患者的淋巴细胞免疫小鼠,制备抗BE2的单克隆抗体.该单抗可以识别在CTCL和ATL的恶性T细胞,EBV-B细胞,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淋巴细胞及AIDS的部分淋巴细胞所表达的一种78 kD的单链膜蛋白.休止状态的淋巴细胞受丝裂原等刺激后,其正常的T细胞也可呈BE2阳性.正常T细胞为阴性,而CTCL超过一半为阳性,因而可作为CTCL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指标.BE2在细胞表达的意义尚未确定,为弄清CTCL淋巴细胞及激活的正常淋巴细胞所表达的BE2的性质,本文从BEV-B细胞中分离出BE2分子,测定其氨基酸序列.方法和结果:细胞因蛋白裂解液裂解后,用单向、双向电泳分离、纯化、测定氨基酸序列.其大部分序列与78 kD的热休克蛋白(HSP)同源.提示BE2可能系HSP家族的一个成员,并可能为MHC限制性抗原递呈蛋白和肽合成、转运和装配起作用,HSP分子也能直接作为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靶分子.BE2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一样能结合ATP,说明二者有相似性,然而识别胞浆的70 kD和78 kD的HSP的多抗或单抗在BE2阳性的CTCL细胞和EBV-B细胞表面却为阴性,我们对二者进行肽谱分析,表明有一定差异,提示二者是不同的分子或构型不同的分子.结论:BE2可能是存在于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并可能在恶性或转化的淋巴细胞表面表达,估计在肿瘤免疫中有一定潜在的意义.

    作者:董子明;赵明耀;杨洪艳;姚珂;张义国;Carole Berger;Wang Nian-ci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ICAM-1和VCAM-1在创伤骨折及手术过程中的变化

    目的: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在创伤骨折及手术中的含量变化.了解粘附分子在创伤及手术后发生感染后的含量变化以及机体恢复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8例创伤骨折及手术后ICAM-1和VCAM-1的含量.结果:创伤骨折后72 h行复位手术患者测定ICAM-1和VCAM-1的含量,同时测定了手术后72 h ICAM-1和VCAM-1的含量变化,并将手术前和创伤骨折手术后的ICAM-1和VCAM-1的含量进行比较,同时与正常对照组的含量进行比较.创伤骨折手术前的48例患者ICAM-1(709.82 mg))和VCAM-1(1 025.66 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ICAM-1(245.14 ng/mL)和VCAM-1(624.22 ng/mL)的含量,有显著差异(P<0.01).创伤骨折患者手术后72 h ICAM-1(1 093.78 ng/mL)和VCAM-1(1 885.89 ng/mL)的含量明显高于创伤骨折后手术前的含量ICAM-1(709.82 ng/mL)和VCAM-1(1 025.66 ng/mL),有显著差异(P<0.05,P<0.01),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含量ICAM-1(245.76 ng/mL)和VCAM-1(624.22 ng/mL),有显著差异(P<0.001).创伤骨折手术后感染组12例ICAM-1(1 439.61 ng/mL)和VCAM-1(2 434.18 ng/mL)的含量明显高于创伤骨折手术后未发生感染的患者15例ICAM-1(663.00 ng/mL)和VCAM-1(1172.72 ng/mL)的含量,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粘附分子是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糖蛋白,在炎症细胞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创伤骨折及手术为人为性机体损伤,机体内部环境的调节受到影响,一些炎性细胞和免疫细胞被活化并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帮助机体受伤的组织重新修复.但在手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粘附分子的含量增加受到抑制,临床表现出机体恢复期延长.粘附分子含量的增加对机体创伤后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颉玉欣;赵驻军;汤惠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热休克蛋白70-肿瘤肽的免疫保护效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在多种应激条件下,细胞的一种适应性变化是基因表达谱明显改变,一组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被称之为热休克蛋白(HSP)的家族,合成明显增加,其中HSP70是保守和受应激诱导的热休克蛋白.热休克蛋白能参与肿瘤特异性免疫,肿瘤组织中的HSP70-肽复合物具有肿瘤疫苗的作用,在体内外均能诱导出肿瘤特异的杀伤性γδT细胞.

    作者:朴花;施广霞;于丽华;沈洁;郭连英;钱振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反义C-MYC的抗小鼠L6565白血病作用

    目的和方法:L6565白血病是我国特有的T-S-Z淋巴瘤/白血病系统中的实验系统的瘤株之一,经检测c-myc基因高表达.本文针对c-myc基因构建一个含有小鼠反义c-myc基因片段的逆转录表达载体pGAM,用磷酸钙沉淀法将pGAM导入表达包装细胞PA317,经筛选获得病毒效价5×105 cfu/mL的病毒包装细胞,利用pGAM病毒成功的感染了L6565细胞,得到了G418抗性细胞L6565-as,经PCR分析病毒载体序列稳定地整合到PA317和L6565-as中,能够长期表达.结果:L6565-as和对照细胞光镜下形态均为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大小不一,但L6565as细胞核浆比例比对照细胞小.生长曲线和MTT法显示,L6565-as生长与对照细胞相比,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L6565as细胞G0-G1为45%,PGNsC对照和空白对照细胞分别为26%和29%.软琼脂克隆发现L6565as细胞形成克隆数量明显减少,为30个克隆/5000个细胞,空载病毒和空白对照分别为103和106个克隆/5000个细胞,二者有显著差异(P<0.001).免疫组化检测L6565as细胞c-myc蛋白表达为弱阳性(+),而对照细胞为强阳性(+++).Northern blot检测发现L6565as细胞c-myc mRNA表达比对照减少.结论:反义c-myc基因抑制了L6565白血病细胞的DNA合成,减缓了细胞的生长速度,并且使细胞恶性程度降低.本研究同时也是对我国T-S-Z系统白血病研究的一种深入.

    作者:赵新永;殷莲华;孔宪寿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康赛宁联合IL-2对C57BL/6小鼠Lewis肺癌原发瘤生长的影响

    目的:选择具有协同免疫调节作用的生物制剂进行联合治疗是提高肿瘤生物治疗,减少抗癌药物的副作用.方法:40只C57BL/6小鼠右侧腋下皮下接种Lewis肺癌瘤株(LLC)1.5×106实验分4组,每组10只小鼠,Ⅰ组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Ⅱ组注射康赛宁;Ⅲ组为注射IL-2;Ⅳ组为康赛宁+白细胞介素Ⅱ剂量减半.接种肿瘤第2 d开始用药,间日注射,5次为一疗程,进行二个疗程,中间间隔4 d.结果:1. Ⅱ、Ⅲ组较对照组Ⅰ肿瘤潜伏期延长,肿瘤体积与重量都明显减少(P<0.05).第二个疗程结束时,抑瘤率分别为40%、30%,且至接种肿瘤第48 d,二组分别有20%、30%小鼠不发瘤.2. Ⅳ组肿瘤潜伏期同Ⅱ、Ⅲ组肿瘤体积与重量较对照组减少更加显著(P<0.001,P<0.01),抑瘤率为60%,40%小鼠不发瘤.结论:联合应用康赛宁与白细胞介素Ⅱ免疫治疗,可明显加强二者的抑瘤效应,减少剂量.为临床联合应用二者瘤内注射治疗癌症患者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蔡军伟;周洁;司兆学;杨晶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CD2胞内区结合蛋白的分子克隆及其功能研究

    CD2分子分布于胸腺细胞、所有的成熟T淋巴细胞和大部分天然杀伤细胞的表面,是T细胞粘附和信号分子,在细胞分化成熟、识别、粘附、激活和凋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郑德先;邵源;刘彦信;刘士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反义阻断hREV3基因表达抑制MNNG诱发的非定标性突变的发生率

    目的:REV3基因是酵母中发现的具有跨损伤修复活性的DNA聚合酶,参与真菌易误性复制后修复通路.本研究采用反义核酸技术建立hREV3基因表达阻断的人胚肾细胞系,研究它与非定标突变形成的关系.方法:1.hREV3基因片段从pBS-hREV3反向重组入载体pMAMneo-amp 构建真核反义诱导表达质粒.2.重组质粒转染HEK293细胞,G418全培养基筛选建立hREV3基因表达阻断细胞系.

    作者:宋韬;余应年;徐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活化淋巴细胞核抗原发生性质和量的变化

    为什么活化淋巴细胞核能诱导ANA生成?推测活化时细胞发生两方面的变化:一是核抗原性质改变,即变成免疫原性;二是核抗原量的增加.

    作者:吴瑾;马爱妞;郭玲;吴厚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甲基汞透过胎盘对大鼠遗传物质损伤作用

    目的和方法:采用动物体内甲基汞(MeHg)不同剂量染毒,以染色体畸变(CA)和微核(MN)率为指标,研究了MeHg对大鼠胎儿及母鼠CA率和胎儿及母鼠MN的损伤.结果:胎肝细胞CA率、母鼠骨髓细胞CA率均随MeHg剂量增加而升高,且呈直接上升,其回归方程y=10.30+2.54 D(r=0.957 3,P<0.01)和母鼠y=2.34+0.71D(r=0.978 2,P<0.01).胎肝血细胞MN率和母鼠骨髓细胞MN率与CA率一致,也随MeHg剂量增加而升高,其回归方程为y=11.80+7.02D(r=0.9155, P<0.05), 母鼠的y=10.37+4.81 D(r=0.9975, P<0.01).结论:显示MeHg是一种很强的染色体断裂剂,也可能是一种纺缍体的毒物,不以DNA为靶子的间接诱变机制.

    作者:林秀武;孙志伟;李艳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人羊膜FL细胞CROC-1基因表达反义阻断后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CROC-1是人细胞中新发现的基因,其酵母同源基因MMS2是一个抗增变基因.本研究用反义策略建立CROC-1基因表达阻断细胞系,分析CROC-1基因在细胞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作者:陈建明;余应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甲基硝基亚硝胍激活细胞表面受体及MAPK信号转导通路

    目的:应用本实验室建立的短寿DNA损伤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引起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基因组DNA不稳定的应激体系模型,以诱导细胞发生非定标性突变的同样条件观察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的激活状况,以探索导致非定标性突变形成的细胞信号发源.

    作者:孙雪敏;余应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金石散对雌激素诱导的大鼠肝内胆汁瘀积的影响

    目的:肝内胆汁瘀积是许多肝病所共有的基础性病变.近年来随着口服避孕药及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应用,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尽管国外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深入分子水平,但在治疗方面,除近推崇的胆结石溶石药熊脱氧胆酸(ursodeoxyc holic acid,UDCA)外,尚少切实进展.我国有关胆瘀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西药研究滞后,然而中药治疗已初见成效,但有关中药治疗方面的研究大多为临床研究,并限于对改善证状的观察,缺乏基础理论依据.

    作者:贾玉红;姜妙娜;贾玉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用垂直转头密度梯度离心法研究硒对鼠肝核糖体合成的影响

    目的:测定多聚核糖体含量及多聚程度的分布对研究生物组织的生理生化现象和代谢过程有重要意义.方法:我们把断奶一周的SD系大鼠(体重60~70 g)随机分为低硒组,加硒Ⅰ组和Ⅱ组,喂养8周,禁食12 h,断头取出肝脏,离心得去线粒体上清液,再加入DOC(脱氧胆酸钠),用差速和不连续梯度离心法分离得总核糖体和多聚核糖体.将制备的多聚核糖体铺放在15%~55%的S形蔗糖密度梯度液顶部,采用RPV50T垂直转头,10 ℃,40 000 r/min离心9 min(日立SCP-85H超速离心机).DGF-U型密度梯度仪上取法收集,同时检测260 nm处紫外吸收.结果:1.总核糖体,多聚核糖体含量(单位mgRNA/g肝组织):缺硒组总核糖体6.74±0.16,多聚核糖体3.61±0.18;多聚核糖体与总核糖体比值0.52±0.03;加硒Ⅰ组,总核糖体7.78±0.17,多聚核糖体4.72±0.09,比值0.61±0.02;加硒Ⅱ组,总核糖体7.93±0.18,多聚核糖体4.79±0.11,比值0.61±0.02;2.多聚核糖体沉降图谱表明(图略)缺硒组和加硒组均出现多个核糖体峰(n>4),并且加硒组明显高于缺硒组.结论:本实验表明,加硒组多聚核糖体、总核糖及比值均高于缺硒组,图谱表明加硒组多聚核糖体聚集程度高.说明加硒组在蛋白质合成方面不仅合成能力增强,其活性也显著提高,提示硒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和增强细胞修复的作用.本实验采用垂直转头密度梯度离心法,梯度在离心过程中的重定向作用使得离心路径大大缩短,离心管插放在转头靠边缘处,使大半径和小半径处的样品均受到较强离心场作用,因而分离时间大大缩短,核糖体降解随之减少;另外,该转头离心管容量大,加之重定向使梯度横断面进一步增大,梯度容量大大增加.该法为快速、大量制备及分析多聚核糖体提供一良好途径.

    作者:林元喜;毕红;杨予白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医学专科学校病理生理学佳教学模式探讨

    我国医学专科学校数量多,校情复杂,病理生理学教学开展差距颇大.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能独立成为教研室,缺乏专职病理生理学教师,教学安排多与病理解剖学混合排课,缺乏较适用的实验指导,成绩难于独立考核评估.

    作者:宋举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电刺激POAH对致热原作用下兔VSA温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本室前一阶段的工作表明:VSA可能作为负调节中枢参与致热原作用下的体温调节,为了从细胞水平进一步探讨发热时体温正、负调节中枢的调节机制,本实验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在26只新西兰兔腹中膈区(ventral septal area, VSA)记录了温敏神经元单位放电,观察电刺激下丘脑视前区(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POAH)对致热原IL-1β作用下,兔VSA温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如下:(1)侧脑室注射白介素-1β(IL-1β)能使VSA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P<0.01),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P<0.01).而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ACSF)对VSA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电刺激POAH对反转致热原IL-1β对VSA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上述作用.结果表明:在致热原引起的发热过程中,两中枢存在着密切的功能联系.

    作者:董军;陆大祥;付咏梅;颜亮;李楚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骨髓基质细胞分泌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

    在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对造血调控的作用中,我们从人骨髓成纤维细胞克隆亚系(HFCL-1)条件培养液中发现新的能抑制HL-60细胞增殖的活性组分.1.采用MTT实验监测活性组分对HL-60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采用NBT还原实验和酸性磷酸酶测定观察活性组分对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能力.2.采用中空纤维柱超滤浓缩、DEAE cellulose-52、Phenyl Sepharose、chromatofocusing、Sephacryl S-100、Prep-PAGE和HPLC等程序,从HFCL-1细胞条件培养液中纯化出两组具有明显抑制HL-60细胞增殖的活性组分.一定剂量(抑制率60%~80%)下,一组对HL-60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另一组无诱导分化作用.3.活性组分对正常骨髓细胞体外培养有一定抑制作用;对U937和K562白血病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活性组分的pI值在4~6之间,分子量在35~50 kD之间,在还原型8%~14% SDS-PAGE分析中呈2~3条主要区带.活性组分的pI值、分子量和生物学性质均有别于TNF-α、LIF和TGF-β等己知造血负调节因子,很可能是新型造血负调节因子.

    作者:蔡辉国;姜学英;徐晶;张丽艳;于珍;马双;宋增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失血性休克对脾脏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

    目的:细胞因子是近年来发现的体内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传递细胞间信息、调节细胞功能、参于对外入侵微生物等的防卫反应,因此细胞因子在休克的发生发展中的调节作用日趋受到重视.但有关失血性休克时细胞因子的研究,较多集中在血清水平和肝枯否细胞、血单核细胞及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上,而脾脏对这些细胞因子的生成与释放有何影响报道不多.

    作者:周其全;陈玉魁;高丽菊;李宜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LPS刺激后细胞内静态游离钙浓度[Ca2+]i升高

    目的:前文已报道,Mφ细胞RAW264.7在LPS预处理后诱导了致敏和耐受,提示LPS预处理引起细胞内参与反应的信号转导分子或效应分子发生了某种变化.已知[Ca2+]i在白细胞活化中的重要性以及静态[Ca2+]i与Mφ反应性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推测LPS预处理可能引起了静态[Ca2+]i的变化.方法:RAW264.7细胞培养条件见;细胞在置有载玻片的6孔板中完全贴壁后,LPS10ng/mL作用18 h,取玻片,Fura-2负载,测细胞内钙.结果及讨论:8批实验结果中,有7批LPS预处理后,[Ca2+]i均明显升高如下表所示:

    作者:刘辉;朱晓燕;孙卫民;徐仁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毒死蜱对大鼠的降温作用与尾部皮温变化的关系

    目的:有研究发现有机磷可以引起体温的变化,本实验观察了有机磷农药毒死蜱(Chlorpyrifos)对大鼠体温的影响与尾部皮肤温度变化的关系.方法:实验用18只Long-Evans雌性大鼠,实验环境温度为25~26℃.用智能多导测温仪(上海医用仪表厂)测量体内深部温度,用热电偶温度计测量尾部皮温.实验分两组:1.对照组(n=9):经口灌入玉米油,1 mL/kg;2.实验组(n=9):经口灌入毒死蜱25 mg/kg(25 mg/mL玉米油).每次实验先观察正常体温和尾温1 h,作为给药前的对照值,然后给玉米油或毒死蜱后,再连续观察体温和尾温6 h.结果:对照组给玉米油后体温和尾温未见明显变化.实验组给毒死蜱后1.5 h体温开始下降,到给药后3 h体温降低0.82±0.23℃,持续1.5 h后,即在给药后4.5 h体温开始逐渐恢复,到给药后6 h后恢复到实验前水平;而尾部皮温给药后逐渐上升,到给药后3 h较实验前升高1.15±0.32℃,到给药后4 h尾温开始下降,到第5h尾温恢复到给药前的水平.结论: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蜱可以明显降低大鼠的体温,其降低体温的机制之一,是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引起散热增加,而导致体温降低.

    作者:景志敏;杜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缺氧大鼠脑线粒体能量代谢的研究

    目的:观察急、慢性缺氧时大鼠脑线粒体能量代谢的特点,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急性缺氧组(AH)、慢性缺氧组(CH)和对照组(C).急、慢性缺氧组大鼠分别连续置模拟海拔4000 m高原3 d(AH)和40 d(CH),23 h/d,对照组在平原同时喂养.急、慢性缺氧组在模拟海拔4000 m高原、对照组在平原分离脑线粒体,用Clark氧电极法测定线粒体呼吸功能,高压液相法测定线粒体内腺苷酸池含量和ATP生成能力,寡酶素抑制法测定F0F1-ATP酶活性,并用[3H]-UTP掺入法测定线粒体体外转录活性.结果:急性缺氧大鼠IV态呼吸(ST4)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呼吸控制率(RCR)、线粒体内ATP含量、ATP生成率和F0F1-ATP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慢性缺氧大鼠ST4显著低于急性缺氧组,而RCR、线粒体ATP含量和F0F1-ATP酶活性则显著高于急性缺氧组,而线粒体ATP含量和F0F1-ATP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急性缺氧大鼠脑线粒体体外转录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慢性缺氧组线粒体体外转录活性显著高于急性组,低于对照组;F0F1-ATP酶活性与线粒体体外转录活性呈线性相关.结论:急性缺氧可抑制脑线粒体呼吸功能和F0F1-ATP酶活性,使电子传递受阻,发生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线粒体ATP含量降低;慢性缺氧虽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平原对照水平.急、慢性缺氧时大鼠脑线粒体体外转录活性的改变与F0F1-ATP酶活性的改变相一致,两者呈线性相关,提示mtDNA编码氧化磷酸化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参与了缺氧所致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障碍的机制.

    作者:高文祥;柳君泽;蔡明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脾脏在失血性休克状态下体液免疫中的作用及氧合液复苏对其影响

    目的:脾脏是人体内大的免疫器官,脾脏不仅是淋巴细胞聚集的部位,也是抗体生成的重要场所.失血性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常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但休克对脾脏免疫功能有何影响末见文献报道.

    作者:周其全;陈玉魁;高丽菊;李宜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缺氧对星形胶质细胞表达P450 2c11表达mRNA的影响

    应用细胞培养、免疫组化、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观察缺氧和/或谷氨酸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细胞色素P450 2c11mRNA的影响,探讨大脑星形胶质细胞在缺氧性脑血管扩张反应中的作用.实验用新生2-3 d Wistar大鼠,取双侧大脑皮层组织进行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细胞长成单层后,传代,将第二代细胞经抗GFAP免疫组化鉴定后,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②谷氨酸组;③缺氧组;④缺氧+谷氨酸组.每一组包括5个时相点:0h、3h、6h、12h、24h(以缺氧后开始记时).于②和④组加入100μmol/L的L-谷氨酸.③和④组用95%N2/5%CO2进行缺氧.到规定时间后,提取细胞总RNA,进行TR-PCR扩增,电泳,凝胶扫描,测定产物积分光密度.结果:1.对照组和缺氧组各时相点星形胶质细胞P450 2c11 mRNA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2.谷氨酸组P450 2c11 mRNA 6h开始显著增高,以后更为显著(24h内).3.缺氧+谷氨酸组P450 2c11 3h开始显著增高,以后更为显著(24h内).4.缺氧+谷氨酸组增高的幅度显著高于谷氨酸组.结论:谷氨酸可促使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P450 2c11 mRNA表达增多.单纯缺氧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P450 2c11 mRNA表达无显著影响,但可使谷氨酸对星形胶质细胞P450 2c11 mRNA表达的上调作用增强.这一结果提示,缺氧和谷氨酸协同作用,使P450 2c11 mRNA表达增强,后者催化化生四烯酸生成环氧二十三烯酸,这可能是缺氧性脑血管扩张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范有明;高钰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两种雌激素复制的肝内胆汁瘀积动物模型的比较

    目的:肝内胆汁瘀积是许多肝病所共有的基础性病变.近年来随着口服避孕药及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应用,雌激素性肝内胆汁瘀积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因此,模拟人类雌激素性肝内胆汁瘀积病变,建立良好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其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前提.目前,国际上多采用乙炔雌二醇(et hinylestradiol,EE)造模.EE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它多种避孕药的主要成分.但是,药物避孕在我国并不常用,并且EE价格较为昂贵且其体内代谢过程不同于体内天然雌激素,因此本实验试图采用一种即符合我国国情又与体内天然雌激素相近的雌激素-苯甲酸雌二醇(estradiolbenzoate,,EB)造模,并且设立EE对照,从而为雌激素性肝内胆瘀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动物模型.方法:本工作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以EB皮下注射制备肝内胆汁瘀积模型,同时以国际上常用的EE造模作为可行性对照.通过检测血清学、胆汁流、胆盐分泌速率、毛细胆管膜结合酶-碱性磷酸酶(ALP)的胆汁分泌速率、分离纯化的肝细胞亚膜(毛细胆管膜与窦膜)上酶活性及肝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来对比研究上述两种雌激素复制的肝内胆汁瘀积动物模型.结果:EB同EE一样均可明显降低胆汁流及胆盐分泌速率,引起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胆汁ALP分泌速率增加,胆汁ALP与胆盐分泌速率之比增加,窦膜Na+-K+-ATPase活性明显降低,而毛细胆管膜与窦膜ALP及窦膜Mg2+-ATPase活性增加,两者只是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

    作者:姜妙娜;贾玉红;贾玉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开心散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开心散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开心散进行治疗,测定血清和肾组织SOD、MDA、NO;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并对肾组织化学LDH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肾缺血1 h再灌注15 min后,血清和肾组织SOD、NO活性下降,MDA含量升高,肾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改变,肾小管LDH活性增加.应用开心散后血清和肾组织SOD、NO活性升高,MDA含量下降,肾组织病理变化有所改善.结论:开心散具有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这可能是药物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黄玉芳;戴晓明;吴慧平;卞慧敏;蒋凤荣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汉防己甲素对大鼠急性胰腺炎治疗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 Tet)对实验性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效果,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取176只SD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为Tet组、维拉帕米组等6组,经胰胆管逆行注射3%牛磺脱氧胆酸钠0.1 mL/100 g体重,制成急性胰腺炎模型,记录4 h、8 h腹水量;测定血浆中钙离子浓度和淀粉酶活性、胰腺组织匀浆及腹水中磷脂酶A2(PLA2)活性的变化.光镜下观察胰组织的变化;记录动物的存活时间及24 h死亡率.结果:Tet能有效减轻AP大鼠胰腺的病理性损伤;减少腹水的生成量;与NS组相比,Tet组血浆中钙离子浓度进行性下降的程度减轻,淀粉酶活性降低、腹水中PLA2活性显著降低;Tet可降低AP大鼠的死亡率,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结论:汉防己甲素可以通过钙通道拮抗作用、抑制PLA2的活性,减轻胰腺腺泡细胞的损伤而对急性胰腺炎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张红;李永渝;魏玉;李丽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参麦注射液与氨茶碱对离体大鼠膈肌疲劳的发生和发展之影响的对比性研究

    目的和方法:用离体大鼠膈肌条为材料,运用收缩力学手段,着重观察离体条件下膈肌疲劳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舒张功能变化特点,并对比性研究中药参麦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为人参和麦冬)和具有正性肌力作用的西药氨茶碱对膈肌疲劳发生时其大舒张速率(dR/dtmax)、大收缩峰值(Ptt)、及收缩速率(dT/dtmax)的影响.结果:膈肌疲劳发生时,其大舒张速率(dR/dtmax)在3 min内下降58%,明显早于大收缩峰值(Ptt)及收缩速率(dT/dtmax)的下降;膈肌疲劳恢复过程中,dR/dtmax在30 min内仅恢复到疲劳前的48.5%左右,而Ptt在30 min内恢复到疲劳前81.6%左右.氨茶碱虽可增加Ptt,但疲劳刺激后,Ptt下降50%的时间明显缩短,恢复缓慢;参麦注射液对膈肌Ptt影响不明显,但使疲劳时Ptt下降50%的时间较用氨茶碱后明显延长,并可在25 min内完全恢复.两药合用,Ptt的下降较单用氨茶碱延缓,且恢复程度增加.结论:参麦注射液可通过增强膈肌舒张能力从而改善疲劳膈肌的功能;氨茶碱在增加膈肌收缩功能的同时,损伤其舒张功能.此副作用能被参麦注射液部分拮抗.

    作者:吴萍;黄云峰;叶笃筠;牛汝楫;余尚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丹参提取物F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及复发过程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提取物F(DSE-F)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及复发过程的影响及其与胃粘膜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实验用Wistar系雄性大鼠340只,在胃体与幽门交界处浆膜下注入20%乙酸50 μL制成乙酸胃溃疡模型.

    作者:李和泉;高明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TECA-I型生物人工肝脏支持系统治疗肝脏大部切除急性肝衰犬的研究

    目的:在引进和发展TECA-I型生物人工肝脏支持系统(BALSS),安全有效地治疗药物诱发急性肝衰犬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BALSS替代肝脏大部切除急性肝衰犬肝功能的效应,以为急性肝衰者提供肝组织再生修复的机会.

    作者:薛毅珑;陈小平;李新建;张佐云;李雁凌;罗芸;钟大光;崔忻;黄志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家兔Oddi括约肌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目的:研究家兔Oddi括约肌(SO)中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生理特征.方法:首先应用NADPH-d组织化学法显示家兔SO中NOS阳性神经元和其纤维的分布;另外,研究NOS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L-NNA)及一氧化氮生成所需底物L-精氨酸对SO肌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在SO的近胆总管侧,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均明显多于SO的近十二指肠乳头端,根据细胞大小、形态及分布不同,NOS阳性神经细胞可分为两种:一种神经元胞体较大、突起较多、染色较深的强阳性细胞,主要位于SO的环肌和纵肌之间,并且可见由大量NOS阳性神经元所组成的神经节;另一种为胞体较小、着色较浅、只有1~2个突起的神经元,仅偶见于粘膜下层,NOS阳性神经纤维位于SO各层,其中环肌层丰富,局部灌注L-NNA 200 μg.kg-1.min-1)SO肌电活动的振幅明显增大(P<0.001),肌电的频率无明显变化(P>0.05);这种作用可被L-精氨酸反转,表明,抑制NO合成,使NO水平降低,可引起SO时相性收缩活动增强.结论:NO是家兔SO的一种重要抑制性递质SO的NOS阳性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可能主要为内在起源.

    作者:张敏;丁春华;张连巍;杨思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脑伤后并迟发性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机制探讨

    目的:通过临床资料及临床检验分析探讨脑伤后期,即脑伤两周以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机制.方法:1.对26例伤情、部位、并存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等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分析.2.对消化道出血持续时间及出血表现、出血量进行分析.3.对GCS平均值回升及发生消化道出血时间关系进行分析.4.对消化道出血相关因素如各种诱因、空腹胃游离酸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关系,脑损伤部位与出血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中线严重脑伤发生该种消化道出血较多、较重;有慢性消化道疾病者较易发生此种消化道出血.2.本组消化道出血发生于伤后两周后,出血时GCS平均值已有回升,但出血后GCS平均值曲线有暂短下降波动.3.该种消化道出血与多种因素相关联,其中皮质激素应用不当,胃游离酸水平偏高,及内外环境突变等均有影响.结论:严重颅脑损伤恢复期仍有发生消化道大出血的危险,此期进食应慎重,循序渐进,注意食品内容和性状,减少各种内外环境变化的突发性.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要加用H2受体拮抗剂,并按计划规则撤药,有消化道基础病变者更应密切预防消化道出血,避免一切可能的应激刺激.在恢复期发生的消化道出血,因其应激反应较病情高峰时轻,时间短,而神经调节功能已有部分恢复,故控制效果好,应积极治疗.

    作者:符宝敏;马进显;梁国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高原低氧对大鼠中脑区神经肽的影响

    目的:选用Wistar大鼠由平原直接接运至海拔2260 m, 3460 m高海拔环境.以放射免疫分析法研究了大鼠在高海拔急性低氧24 h和30 d慢性低氧期脑内中脑区β-内啡肽(β-EP)、加压素(AVP)、生长抑素(SS)含量的变化.方法:实验动物按完全随机法分组.实验方法以现场依次提取中脑内神经肽免疫活性物质.上述三种放免药盒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提供.用西安产FJ2003/50型γ计数仪测定沉淀物的counts.min-1,以同批实验所做的竞争抑制标准曲线,换算并求出每毫克脑组织中β-EP、AVP、SS的含量.结果:1.在2260 m、3460 m 24 h急性低氧期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β-EP、AVP、SS含量显著降低(P<0.01).2. 在3460 m 30 d慢性低氧期出现时相性变化:(1)2~3 d:β-EP、持续增加(P>0.05),AVP趋于增加(P<0.05),SS则出现持续降低(P<0.01),β-EP、与AVP呈正相关(r=0.596)、与SS呈负相关(r=-0.842).(2)3~15 d:β-EP、AVP、SS呈进行性降低(P<0.01).经相关分析,均为正相关(分别为Rβ-EP、AVP=0.586,RAVP、SS=0.734, Rβ-EP、SS=0.847).(3)15~30 d:β-EP、趋于回升(P>0.05),AVP、SS则持续性减少(P<0.01).经相关分析,AVP与SS呈正相关(r=0.723).结论:大鼠在高原低氧环境中急性和慢性低氧期中枢内中脑区神经肽含量受到明显影响.在急性低氧期3种神经肽低于对照组,可能与脑细胞的合成、分泌受到低氧抑制有关,在慢性低氧期出现时相性变化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的调控作用有关.据此认为神经肽在低氧反应中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作者:刘永年;谢新民;张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EB病毒LMP1促鼻咽癌细胞生长与CD23、bcl-2表达和凋亡的关系

    目的:探讨EB病毒LMP1表达的促鼻咽癌细胞生长作用与CD23、bcl-2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LMP1、CD23和bcl-2蛋白的表达;用MTT法测定鼻咽癌细胞的生长能力;用DNA电泳法、流式细胞仪测定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核苷酸缺口标志(TUNEL)法检测癌细胞凋亡;用MTT法观察CD23单克隆抗体对鼻咽癌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结果:用含LMP1基因质粒转染并表达LMP1的鼻咽癌细胞(L-CNE1)在15%血清和无血清培养液培养下的生长能力均明显增强,并表达CD23蛋白,而空白质粒转染和非转染的LMP1阴性的鼻咽癌细胞(V-CNE1和CNE1)均无CD23蛋白表达;L-CNE1、V-CNE1和CNE1 3种鼻咽癌细胞在15%血清和无血清培养液培养下均未检出凋亡细胞,而都只有2%~3%的细胞表达bcl-2蛋白;CD23单克隆抗体能明显地抑制L-CNE1细胞的生长,但对V-CNE1和CNE1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结果提示LMP1在鼻咽癌细胞中表达的促生长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CD23所致,而与bcl-2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无关.

    作者:黄培春;梁洪英;邓惠华;赵明伦;何志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临床恶性肿瘤研究中多胺SPE-ⅡPLC检测的价值

    目的:多胺是反映细胞快速增殖的重要指标.本文拟利用多胺的此种生化特性,对恶性肿瘤患者尿液多胺变化进行测定与分析.方法:采用固相萃取(solid-phaseextraction, SPE)技术,改良人尿多胺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法;探讨常用抗癌药物(5-氟脲嘧啶、长春新碱、卡铂、顺铂、VP16、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C及柔红霉素等)对此法的干扰;检测并分析62例恶性肿瘤患者(包括36例可手术与26例不能手术的晚期恶性肿瘤)及28例健康人尿多胺水平变化;检测16例晚期肿瘤经化疗后及16例化疗初期患者之尿多胺值,并与26例晚期肿瘤化疗前尿多胺水平进行比较.结果:(1)可手术切除组与不能手术之晚期肿瘤组患者尿总PAs、Pu、Sm、及Sd水平和Sd/Sm、Pu/Sm比值均高于或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一疗程后尿总PAs、Pu、Sd和Sm水平均降低(P<0.05),而治疗之初期尿总PAs、Pu水平及Sd/Sm、Pu/Sm比值呈一过性增高(P<0.05),其中后一指标持续到一疗程化疗后才接近治疗前水平.结论: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SPE-HPLC)用于尿PAs检测结果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尿PAs水平随病情的加重而增高,而经有效的手术及化疗后其值降低;此法准确性和分析效率高,适宜于临床恶性肿瘤患者诊断与化疗效果的监测.

    作者:骆云鹏;王济明;尚京川;程平艳;骆询;傅渝滨;康格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平溃散对离体兔肠平滑肌作用的影响

    目的:平溃散是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并吸收现代药学研究成果研制而成的一种治疗胃脘痛(消化性溃疡)的新型药品.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止痛、收敛生肌的功效.本研究探讨它对离体兔肠平滑肌的作用.方法与结果:1.对离体兔肠收缩活动的影响家兔6只,常规法制备离体兔肠标本,浴槽内加入50%平溃散分别为0.1、0.5、1.0 mL.结明表明加入平溃散后可出现剂量依赖性肠收缩活动增强,幅度分别为:1.3±1.3、7.2±2.4和13.3±2.7 cm.说明平溃散可促进胃肠运动.2.对乙酰胆碱(Ach)致离体兔肠收缩反应的影响(量效曲线) 兔肠悬吊于32.0±0.2℃的20 mL Tyrod溶液的浴槽中,负荷2 g,平衡0.5 h后,采用累积浓度法,Ach量由10-8mol/L累加至10-2mol/L,以给药前Ach量效曲线为基准.待收缩张力恢复到原始水平,加入50%平溃散0.1、0.5和1.0 mL.分别记录加入不同剂量平溃散后各Ach量致肠管的收缩幅度.结果表明50%平溃散0.1、0.5和1.0 mL均使乙酰胆碱量效曲线右移,大反应分别降低5%、51%和94%.说明平溃散具有对抗Ach收缩兔肠平滑肌的作用.3.对组胺(HA)致离体兔肠收缩反应的影响(量效曲线)方法同上.结果表明50%平溃散0.1和0.5 mL分别使HA量效曲线右移,大反应降低幅度分别为28%和68%.说明平溃散同样具有对抗组胺收缩兔肠平滑肌的作用.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平溃散可促进胃肠运动及拮抗Ach和HA所致的肠收缩反应,说明平溃散具有双向调节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作者:李长顺;林元喜;赵东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株耐受与致敏并存的研究

    目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衰竭(MODS)时血中出现多种炎症介质,一般认为这是白细胞致敏(primed)的结果.我们用巨噬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代表单克隆细胞水平耐受与致敏并存的细胞模型,并对其机制做了初步探讨.方法:巨噬细胞株RAW 264.7以不同刺激作用后测上清中TNF-α(L929杀伤活性)、NO(Griess反应)、IL-1(胸腺细胞增殖,MTT法)和细胞内游离浓度([Ca2+]i,用荧光显微镜成像系统,Frua-2负载).结果至少重复6次.结果及结论:10 ng/mL LPS预处理(pretreat)18 h,洗去,加入100 ng/mL LPS攻击(challenge) 24 h, TNF-α和NO分别由未预处理组的7.3±1.7 ng/mL和29.7±3.2 μmol/L减少到1.2±0.5 ng/mL和20.2±1.9 μmol/L(P<0.05),说明已诱导了耐受;同时,IL-1由未预处理组的0.50±0.02 pg/mL增至3.30±0.08 pg/mL(P<0.05),说明LPS耐受细胞也可出现高反应,即LPS预处理对TNF-α和NO来说是诱导耐受,而对IL-1来说却起到了致敏作用.10 ng/mL LPS预处理18 h后用15 μg/mL MDP、1 μmol/L fMLD、1 mg/mL酵母多糖及1 μg/mL PMA攻击,则NO分别由未预处理组的5.1±1.2、4.2±0.9、14.4±2.7和8.1±3.1 μmol/L增至16.9±2.5、12.9±1.9、18.8±3.1和26.4±3.8 μmol/L(均P<0.05);而TNF-α在酵母多糖组不变,在PMA组由未预处理组的3.8±0.7降至0.8±0.4 ng/mL(P<0.05).结论:LPS在同一细胞克隆确可同时诱导耐受和致敏,而判断耐受或致敏应由特定攻击条件和特定的检测指标决定.

    作者:刘辉;朱晓燕;孙卫民;徐仁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TRAIL在树突状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TNFα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NFα-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 TRAIL)是TNF家族中与CD95L同源性高的新型凋亡分子,与CD95L一样,能够诱导多种肿瘤细胞的凋亡;但与TNFα、CD95L不同的是,它对机体正常组织不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只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或转化细胞,由于这个特点,它目前在肿瘤免疫研究中倍受重视.

    作者:刘书逊;曹雪涛;于益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缺氧对星形胶质细胞释放NO、PGI2、TXA2及ET-1的影响

    本实验应用细胞培养、免疫组化、化学比色、放射免疫分析技术,观察缺氧和/或谷氨酸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前列腺环素(PGI2)、血检素A2(TXA2)及内皮素-1(ET-1)的影响,探讨大脑星形胶质细胞在缺氧性脑血管扩张反应中的作用.实验用新生Wistar大鼠,取双侧大脑皮层组织进行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细胞长成单层后,传代,鉴定,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②谷氨酸组;③缺氧组;④缺氧+谷氨酸组.每一组包括5个时相点:0h、3h、6h、12h、24h(以缺氧后开始记时).于②和④组加入100μmol/L的L-谷氨酸.③和④组用95%N2/5%CO2进行缺氧.到规定时间后,测培养上清中NO-2、6-酮-前列腺素F1α、TXB2、ET-1的含量.结果:1 培养上清中NO-2的含量,缺氧组、谷氨酸组及缺氧+谷氨酸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随时向延长(24h内),培养上清中NO-2的含量上升.2 培养上清中NO-2升高的幅度,谷氨酸组、缺氧组、缺氧+谷氨酸组依次显著升高.3 对照组及谷氨酸组星形胶质细胞PGI2的释放量无显著差异.4 缺氧组及缺氧+谷氧酸组星形胶质细胞PGI2的释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谷氨酸组,且时间延长越长,增加越多(24h内).5 缺氧+谷氧酸组PGI2增高的幅度显著高于缺氧组.6 缺氧和/或谷氨酸对各组各时相点星形胶质细胞释放TXA2及ET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缺氧和/或谷氨酸均能使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释放NO增多,且时间延长,增加越多(24h内).缺氧及谷氨酸对星形胶质细胞释放NO具有累加作用.缺氧及缺氧+谷氨酸可使星形胶质细胞PGI2的释放增多,且时间延长,增加越多(24h内).谷氨酸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PGI2的释放量无显著影响.谷氨酸对缺氧引起星形胶质细胞释放PGI2增多有增强作用.结论:缺氧引起的胶质细胞释放NO、PGI2增多,可能是缺氧脑血管舒张机制之一.

    作者:范有明;高钰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肝复康对高脂血症和脂肪肝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高脂血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已被众多学者所公认.同时,它亦是引起脂肪肝等老年病的常见病因.近年来,中药的调脂作用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已取得很大进展.

    作者:贾玉杰;王颖;姜妙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失血性休克对脾脏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

    目的:脾脏不但是一个免疫器官,也是一个贮血器官,含血管和血小板均十分丰富,那么脾脏在TXA2和PGI2的代谢中肯定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脾脏在休克时TXA2和PGI2代谢的调节作用不得而知,为此我们观察了失血性休克及切脾加失血性休克对脾脏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探讨脾脏在休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作者:周其全;陈玉魁;高丽菊;李宜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壳聚糖和中药对大鼠脂肪肝的防治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壳聚糖和中药对大鼠脂肪肝的预防作用.方法:在小剂量的四氯化碳致肝损伤的基础上,合并应用高脂饮食复制大鼠脂肪肝模型,同时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药物(壳聚糖加中药丹参、首乌及牛膝),以肝脏的脂质含量为衡量指标,观察其预防效果,同时测定肝组织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结果:四氯化碳损伤肝脏合并高脂饮食可引起大鼠肝脏明显的脂肪变性,表现为肝组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增加,SOD活力明显降低,病理切片检查显示肝细胞肿胀,内部充满大小不等的脂滴;药物防治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TG、TC值显著降低,肝细胞的脂变程度明显小于模型组,表现为脂滴减少,脂变面积缩小,肝SOD活力也随着肝TG、TC含量的减少而升高,并逐渐恢复正常,其改善程度随用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应用中、高剂量的药物还可使大鼠血清转氨酶降低,并有显著差异.结论:药物对脂肪肝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其机制除了减少脂肪自肠道的吸收外,还可能有保护肝脏,提高肝抗氧化能力,促进其对脂质的氧化与转运功能的作用.

    作者:蒋莉;戚晓红;吴翠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山莨菪碱对肝细胞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anisodamine,简称654-2)对急性肝细胞损伤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以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损伤体外培养的SD乳鼠肝细胞为模型.用654-2处理损伤组.观察正常对照组、TAA组、654-2组肝细胞的活性,培养液中LDH、SOD和NO含量的变化.结果:654-2组肝细胞活性及培养液中SOD(26.03±0.43 Nu/mL)、NO(827.83±44.46 μmol/L)明显高于TAA组肝细胞活性及培养液中SOD(17.40±0.41 Nu/mL)、NO(743.30±25.60 μmol/L).654-2组培养液中LDH(264.00±21.35 U/100 mL)明显低于TAA组(386.50±69.93 U/100 mL).结论:654-2对TAA损伤肝细胞有治疗作用,治疗作用可能与654-2改善和保护生物膜的功能,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改善微循环的功能有关.

    作者:朱丽;李跃华;吴翠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TRAIL在树突状细胞杀伤活化T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活化后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 AICD)是机体调控免疫反应、防止其过度活化的一种主要机制.研究表明,活化后的T细胞表达DR4、DR5的水平增高,对TRAIL诱导的凋亡敏感性增加.DC是机体内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刺激处女、记忆T细胞活化.

    作者:刘书逊;曹雪涛;于益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含ITIM的新型膜蛋白分子LLIR及其跨膜缺失突变体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其部分功能需要通过膜受体来介导,研究DCs表面的受体是了解抗原提呈功能机制的途径之一.研究得较早的与DCs功能相关的膜表面分子有DEC-205和MMR,这两个分子都是Ⅰ型跨膜蛋白,胞外含有数个C型lectin结构域,对于DCs摄取抗原的功能很重要.另外,也有带lectin结构域的Ⅱ型跨膜分子被发现,如CLEC-1、CLEC-2、Dectin-1、Dectin-2,这些分子的胞外段都含有一个CRD,除了在DCs表达以外,也在髓系细胞和单核细胞中表达.

    作者:黄欣;袁正隆;张明徽;陈国友;章卫平;于益芝;曹雪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急性重症胆管炎对家兔胸髓NOS阳性神经元分布的影响

    目的:研究急性重症胆管炎对家兔胸骨髓NOS阳性神经元分布的影响.方法:10只新西兰纯种雄性家兔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对照组和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组,应用NADPH组织化学法研究家兔胸髓(T2-T12)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

    作者:张敏;张连巍;丁春华;杨思禹;扬天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1,25(OH)2D3及其类似物对人骨肉瘤细胞系HOS-8603增殖分化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

    目的:研究维生素D3受体(VDR)及其靶基因p21在1,25(OH)2D3及其类似物调节人骨肉瘤细胞系HOS-8603增殖分化中的作用.方法:构建VDR反义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用Lipofectamine法转染人骨肉瘤细胞系HOS-8603,经G418筛选后获得稳定转染的单克隆细胞株(VDRasl~6),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瞬时转染报告基因技术分别检测VDRas3细胞内源性VDR蛋白的表达情况和转录激活功能;继而利用VDRas3细胞研究VDR被阻断后细胞增殖以及靶基因p21 mRNA表达的变化.用定量RT-PCR法检测1,25(OH)2D3对p21 mRNA表达的诱导作用;构建p21真核表达载体(pcDNA3-p21)并稳定转染HOS-8603细胞(细胞株命名为HOS-p21),Western blot法鉴定HOS-p21细胞内p21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KP)的表达,观察该细胞的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果:VDRas3细胞内源性VDR蛋白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细胞;1,25(OH)2D3作用72 h后,对照细胞的报告基因CAT转录活性增加约3.5倍,而VDRas3细胞CAT的转录基本不受激素诱导;在内源性VDR被阻断后,1,25(OH)2D3及其类似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对VDR的靶基因p21 mRNA表达的诱导作用均明显减弱.1,25(OH)2D3作用2 h即可诱导HOS-8603细胞内源性p21的表达,4 h达高峰,24 h仍未回降.细胞过度表达p21后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培养6 d时细胞数为未转染细胞的50%;并且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细胞的分化标志性抗原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1,25(OH)2D3及其类似物对HOS-8603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是由VDR介导的.1,25(OH)2D3对p21 mRNA诱导作用可能是激素调节细胞增殖分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陈玉霞;刘宇健;宋亮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失血性休克对脾脏TNF和IL-6生成的影响及氧合液复苏对其的逆转作用

    目的:脾脏是体内大的免疫器官,担负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但脾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作用很少引起人们重视.为了探讨脾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作者观察了失血性休克对脾脏TNF和IL-6生成的影响及氧合液复苏的调节作用.

    作者:周其全;陈玉魁;高丽菊;李宜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壳聚糖对实验性脂肪肝大鼠肝脂质及肝细胞线粒体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壳聚糖降肝脂作用及对肝细胞线粒体脂质过氧化、膜脂流动性、超微结构及立体定量分析的影响.方法:采用低剂量CCL4后肢注射,并高脂饮食复制大鼠脂肪肝动物模型,同时给予高、中、低3种不同剂量的壳聚糖防治,观察肝内脂质蓄积情况、肝细胞线粒体膜的流动性、MDA含量、电镜超微结构、体密度(Vv)、数密度(Nv)及比表面(σ)的变化.结果:中等剂量的壳聚糖可明显降低大鼠肝脏TC、TG及线粒体MDA含量,增加线粒体膜的流动性,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电镜观察表明:模型组大鼠肝脏线粒体数目明显减少,基质电子密度增高,嵴较模糊、排列紊乱.立体定量分析显示:Vv、Nv、σ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中高剂量的壳聚糖应用后,上述病症明显好转,其改善程度随用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壳聚糖的降肝脂作用除了减少脂肪的肠道吸收外,还可减轻肝脏的脂质过氧化,修复线粒体的结构和膜脂流动性,从而改善脂肪的β氧化,达到保护肝脏,减轻肝脂变的作用.

    作者:戚晓红;蒋莉;吴翠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当代国情与素质教育

    作者:尹经正;刘福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正确认识低起点生培养高素质人才

    作者:赵洁;刘安丽;周玲生;梁果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猝死32例分析

    作者:齐华阁;刘素云;李拥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乳腺术中印片细胞学诊断46例分析

    作者:马志祥;刘家恒;张海燕;刘安丽;梁果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反思目标教学在中专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谭红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类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病理变化研究

    作者:骆云鹏;范维珂;张佐才;诸承玮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编写中等卫校医学美容专业病理学教材的设想和建议

    作者:汪成;刘端海;相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杜林娜;张辉;刘凡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教师的心理、身体健康与教学质量

    作者:梁果林;符宝敏;赵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非洛地平搏苏治疗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作者:詹永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80例绝经后阴道流血分析

    作者:姜梅英;钟兆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细胞凋亡与多系统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徐久元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160例宫颈癌病理调查与思考

    作者:马志祥;张海燕;刘家恒;刘安丽;梁果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病理学考试方法改革初探

    作者:郭玉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因素探析

    作者:王佑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暴发性脉络膜出血的临床病理生理

    作者:骆云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P27kip1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

    作者:陈毅俊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急性重症心肌炎的诊断与救治(附118例临床报告)

    作者:张素杰;李拥军;惠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1028例胃癌胃镜病理检查结果分析

    作者:周玲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进展与分子病理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是20世纪末生命科学领域的大科学工程之一,对医学亦具有重大的意义.科学上的每一重大进步都和先进技术的引入密不可分.细胞的发现与研究诞生了在医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细胞病理学,那么现代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技术的突飞猛进将给医学带来什么影响呢?毋用置疑,21世纪的医学将由细胞病理学逐步走向子病理学.

    作者:范维珂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cDNA阵列和微阵列在鼻咽癌发生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cDNA阵列(cDNA array)或微阵列(microarray)是通过平面微细加工技术在固相表面构建的微流体分析单元和系统,它不但可高敏感地定量、定性检测基因表达水平,且其大优点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对单个或几个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而可同时研究同一组织或不同组织中成百上千个基因的表达情况.该技术在分析速度成千上万倍提高的同时,所需样品及化学药品却成千上万倍地减少,被认为是生命研究领域中的一次革命.

    作者:姚开泰;何志巍;谢鹭;任彩萍;张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基因芯片的研究和应用

    在生命体中基因信息的阅读、贮存、转录和翻译均通过分子识别的规则来进行.基因芯片把大量基因探针集成在一起,通过与被标记的若干靶核酸序列互补匹配,利用基因芯片杂交图像,便可根据碱基互补匹配的原理确定靶基因的序列.基因芯片可以大大推进包括人类(后)基因组计划在内的各类基因组研究;寻找和发现新的基因及其功能;基因芯片可为研究基因调控网络及其机理,揭示不同层次多基因协同作用的生命过程提供手段,将在研究人类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病等相关基因及作用机制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基因芯片在疾病的诊断和预测,个体化治疗,高通量药物筛选和合理用药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

    作者:陆祖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生物学基础

    一、什么是造血干祖细胞佳的移植物造血干祖细胞移植(HSPCT)用于治疗造血干祖细胞缺陷性血液病、先天性免疫缺损、先天性贫血、各类自身免疫病等,也用于实体瘤的治疗,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治疗或细胞治疗.

    作者:唐佩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重症休克的发生机制

    休克的研究已进入攻坚阶段,目的是解决重症难治性休克(irreversible shock)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救治提出新的思路.其中包括休克后期出现的灌流量不易恢复,血压难以提升,多种体液因子综合作用,以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等.研究工作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

    作者:赵克森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跨核被膜调控

    一、细胞核被膜的结构和功能真核细胞核被膜(NE)的外层膜与内质网连接,内层膜与核骨架连接,两层之间为核被膜间.两层膜在核孔复合体(NPC)融合.NPC为>100 MD的超大分子,由100多种不同蛋白成分组成,直径约130 nm.其中央孔道即核孔是已知的细胞胞浆和核浆之间唯一的直接交通通路,所有改变基因表达的细胞信号或核信号都必需通过核孔.静息状态其孔径约9 nm,转运时可达26 nm.<10 kD的小分子或离子可自由通过核孔转运;对>70 kD的大分子转运需要被转运分子的核定位序列或信号(NLS)和ATP水解提供能量;对10~70 kD的中等分子的转运不需要NLS和GTP,但与NE间隙的Ca2+贮存和NPC构象密切相关.转录因子向核内转位及与DNA靶序列结合还受磷酸化修饰及其相关激酶的调控.

    作者:吴其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21世纪肿瘤免疫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肿瘤免疫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经历了(1)盲目尝试(本世纪初-中叶)、(2)曲折进展(中叶-1990)、终于(3)1991年起进入了突破待飞阶段:人类肿瘤抗原的确立、抗原提呈与免疫识别理论的突破、树突状细胞(DC)免疫生物学的进展和人类基因组MHC测序的完成为肿瘤免疫学的腾飞准备了条件.在世纪之交,对其作一评估与展望,可能是有益的.

    作者:钱振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危重病医学进展与病理生理学

    作者:陈德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总结

    自1995年10月本届理事会组成后,五年来在学会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努力下,取得较大进展,较为突出的有5件大事:

    作者:薛全福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