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cl-2,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陈毅俊;朱建善;高平玉

关键词:白及, 增殖细胞核抗原, 乳腺癌患者, 浸润性小叶癌, 浸润性导管癌, 医科大学, 相互关系, 细胞浸润, 组织学, 粘液癌, 髓样癌, 上海市, 医院, 手术, 年龄, 淋巴, 蜡块, 检测, 分级, 方法
摘要:目的:我们通过检测乳腺癌中bcl-2、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探讨其与组织学分级、预后及相互关系.方法:59例乳腺癌患者标本选自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1994~1996年手术存档蜡块,年龄24~84岁,平均57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46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粘液癌2例,髓样癌伴淋巴细胞浸润8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糖皮质激素对PMA诱导的CD18表达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能明显抑制包括由于CD18在内的多种粘附分子的表达.以往研究多限于CD18蛋白质水平,无法阐明GC-GR使细胞表面CD18数量减少,是由于合成减少,分解增多,还是细胞内转位过程受到抑制(CD18从胞内储存池脱落并转位至质膜有关).对GC在CD18基因转录水平上的抑制作用极其机制目前研究得很少.目的:探讨GC抑制CD18 mRNA表达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本研究以细胞激活剂PMA诱导下的人组织淋巴瘤细胞系U937细胞和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HL-60为实验模型,用定量RT-PCR法、Northern杂交法、流式细胞术研究GC抑制CD18表达的作用及机制.结果:地塞米松Dex能够明显地抑制PMA诱导U937细胞CD18 mRNA的表达,这种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当Dex为10-8mol/L时,其抑制率达50%,10-6mol/L时可达89%.把GR的拮抗剂RU38486与Dex同时处理U937细胞,随着RU38486浓度的升高,Dex对CD18 mRNA表达上调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当RU38486的浓度达10-6mol/L时,几乎可完全阻断Dex的作用.而单纯用RU38486处理U937细胞,CD18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说明Dex的抑制作用是通过GR来介导的.在U937细胞和HL-60细胞,Dex对CD18膜蛋白表达也有相似的抑制作用.在HL-60细胞,Dex能阻止PMA引起的细胞粘附表型的改变,RU486可逆转Dex的作用.实验还表明PMA能通过PKC激活转录因子NF-κB促进IL-8表达,GR介导的Dex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Dex对CD18表达的抑制作用是通过GR来介导的.由于CD18的基因启动子上无NF-κB的结合位点和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GRE),Dex对CD18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间接的.

    作者:何晓文;刘宇健;钟纪根;卢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80例绝经后阴道流血分析

    作者:姜梅英;钟兆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粘附分子-1(sVCAM-1)在一些疾病时表达增加,本文探讨了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住院治疗的DM患者47例(男19,女28),平均年龄50.2岁,病程6个月~16年.31例合并有DM慢性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为有微血管病变组,16例无慢性微血管病变为无微血管病变组;又按血清甘油三酯血症组(A组)18例、高甘油三酯血症合并高血压组(B组)10例,单纯高血压组(C组)8例,甘油三酯、血压正常组(D组)11例.以20例(男7,女13,平均年龄54.8岁)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血清sICAM-1和sVCAM-1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法国Coulter)公司产品,空腹血糖(FBG)和血清甘油三酯(TG)常规方法测定.结果:1.血清sICAM-1、sVCAM-1水平,DM及有无微血管病变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sICAM-1:501.71±184.21、524.69±158.61、457.18±173.51.51±68.73 ng/mg, sVCAM-1:848.18±232.72、934.87±243.49、748.27±155.32比638.51±117.23 ng/mg,P<0.05);2.A组和B组患者血清sVCAM-1显著高于C组和D组(844.92±188.95、876.01±158.96比300.51±68.73 mg/mg,P均<0.05),A组和B、C、D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3.47例DM患者血清sICAM和sVCAM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3,P<0.01),血清sICAM-1和sVCAM-1参与了DM及其微血管病变的发病过程,并可作为病情变化的检测指标;DM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二组呈正相关)变化的机制类似,但并非血糖升高的直接后果;DM患者血清sVCAM-1升高尚与高甘油三酯血症有关.

    作者:王加林;赵亚平;周玮;吴和军;王昱;吴正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EB病毒LMP1在鼻咽癌细胞中通过IκBα的降解活化NF-κB

    目的:EB病毒是一类与鼻咽癌等肿瘤密切相关的DNA致瘤病毒,其具体致瘤机制至今未明.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MP1)被确证具有瘤基因功能,它所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尤其是LMP1通过活化核转录因子NF-κB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在细胞增殖、分化、转化与凋亡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因而在鼻咽癌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备受瞩目.

    作者:殷莉群;廖伟;唐敏;顾焕华;李晓艳;曹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天然抗氧化剂对抗晶状体氧化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五味子乙素(SchB)、水飞蓟宾(SIB)、没食子酸丙酯(PG)、阿魏酸钠(SF)和沙棘总黄酮(TFH)5种天然抗氧化剂对抗实验性晶状体氧化损伤的作用.方法:将4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麻醉后,无菌操作摘出80只眼球,游离出透明晶状体.

    作者:黄秀榕;祁明信;叶蕻芝;林薇;郑良朴;林久茂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小檗碱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流式细胞分析

    目的:小檗碱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以往研究表明,小檗碱能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在ConA诱导下的增殖反应.本研究通过对细胞增殖周期的分析,探讨小檗碱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机制.

    作者:郝钰;邱全瑛;方素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The Mexican axolotl (Ambystoma mexicanum) provides and excellent model for studying heart development since it carries a simple recessive cardiac lethal mutation that results in a failure of mutant embryonic myocardium to contract.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基因(Flt/Ig)对K562白血病细胞在体内生长影响的研究

    目的:绝大多数肿瘤细胞均可产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它刺激间叶细胞形成新生血管,为肿瘤的生长提供营养.近发现,白血病和骨髓瘤时骨髓血管密度也增加,缓解后仍高于正常.

    作者:赵钧铭;褚建新;王淑萍;徐世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阴虚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改变及意义

    阴虚患者有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变的表现,但化验F往往在正常范围内,故研究阴虚患者GR改变十分必要.对象与方法:阴虚患者30例,均选女性,年龄18~45岁(28±4)岁,其中甲亢11例,肺结核10例,风湿病5例,神经官能症4例.另选20例健康人作对照,其中男女各半,年龄21~45岁(28±4)岁.白细胞GR检测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3H]Dex(1.78 TBq/mmol),英国放化中心产品.白细胞趋化移动(ChtM)检测方法:应用Boyden小室法.结果:阴虚患者和对照组白细胞GR检测结果为7 018±2 014和5 817±1 038位点/细胞.阴虚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对ChtM的FI两组分别为35%和30%,两组差异显著(P<0.01).讨论:阴虚患者GR升高,由于GR升高,血F作用增加,故产生兴奋、怕热、多汗等症状,GR升高同时伴效应指标改变,表明其改变具临床意义.

    作者:郑敏;杨宏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抗独特型抗体对肿瘤的免疫治疗

    1974年Jerne提出网络学说以来,以独特型(Id)、抗独特型(A-Id)、抗抗独特型调节网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受关注的是处于正负调节枢纽的Id环节,Id亦为抗原决定簇,为V基因编码的抗体和TCR表型.根据这一学说认为外在抗原为抗体中Id和T细胞受体所模仿,抗原注射于机体所产生的抗体为Abl,而Abl本身具有免疫原性产生A-Id抗体(Ab2),有一部分Ab2在三度空间模仿外在抗原,称Ab2β,而Ab2β又可在免疫系统中诱导Ab3等,形成免疫网络.

    作者:孙去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解毒通络方调控脑缺血损伤后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变化的研究

    目的:中风病康复期,神经元功能联系再建是脑机能恢复的重要生物学基础.突触可塑性变化是其核心,突触素P38与突触可塑性关系密切.方法:应用电镜超微结构分析与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方法,观察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期,海马神经毯的突触形态与突触素P38的表达特征,以及解毒通络方对相关变化的调控规律.

    作者:李澎涛;冀宏;黄启福;贾旭;严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种热休克蛋白BE2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BE2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T细胞白血病的恶性淋巴细胞、艾滋病(AIDS)患者的部分淋巴细胞以及EB病毒转化的B淋巴细胞(EBV-B)所表达的细胞表面的一种单聚体蛋白质,分子量为78 kD.Berger等用HTLV-1+的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患者的淋巴细胞免疫小鼠,制备抗BE2的单克隆抗体.该单抗可以识别在CTCL和ATL的恶性T细胞,EBV-B细胞,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淋巴细胞及AIDS的部分淋巴细胞所表达的一种78 kD的单链膜蛋白.休止状态的淋巴细胞受丝裂原等刺激后,其正常的T细胞也可呈BE2阳性.正常T细胞为阴性,而CTCL超过一半为阳性,因而可作为CTCL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指标.BE2在细胞表达的意义尚未确定,为弄清CTCL淋巴细胞及激活的正常淋巴细胞所表达的BE2的性质,本文从BEV-B细胞中分离出BE2分子,测定其氨基酸序列.方法和结果:细胞因蛋白裂解液裂解后,用单向、双向电泳分离、纯化、测定氨基酸序列.其大部分序列与78 kD的热休克蛋白(HSP)同源.提示BE2可能系HSP家族的一个成员,并可能为MHC限制性抗原递呈蛋白和肽合成、转运和装配起作用,HSP分子也能直接作为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靶分子.BE2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一样能结合ATP,说明二者有相似性,然而识别胞浆的70 kD和78 kD的HSP的多抗或单抗在BE2阳性的CTCL细胞和EBV-B细胞表面却为阴性,我们对二者进行肽谱分析,表明有一定差异,提示二者是不同的分子或构型不同的分子.结论:BE2可能是存在于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并可能在恶性或转化的淋巴细胞表面表达,估计在肿瘤免疫中有一定潜在的意义.

    作者:董子明;赵明耀;杨洪艳;姚珂;张义国;Carole Berger;Wang Nian-ci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药物对兔晶体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

    目的:晶体后囊混浊(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长期困扰着人们.尽管混浊的后囊膜可通过再次手术或激光的方法去除,但晶体后囊的屏障作用会被破坏,增加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彭惠;李平华;罗莉霞;骆云鹏;汤为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脐血红细胞生成素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检测

    目的:红细胞生成素(EPO)特异性作用于红系造血细胞,刺激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成熟,是红细胞系统造血必不可少的造血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促进造血干细胞从G0期进入G1期,与EPO、GM-CSF及IL-3协同作用可促进红系爆增生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和多向性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EMM)形成.体外实验证实脐血浆具有刺激造血的活性.本实验检测正常足月新生儿脐血浆的EPO和IL-6水平以了解EPO与IL-6在脐血造血中的作用.方法: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免法分别检测33例正常足月顺产新生儿脐血浆的IL-6和EPO的水平,同时检测12例成人外周血血浆作为对照.实验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61%脐血浆检测到IL-6,范围在1~21 ng/L,中位数7 ng/L,成人仅1例检测到低水平的IL-6(4 ng/L),脐血浆IL-6水平明显高于成人(P<0.05).脐血浆EPO范围在5~72 U/L,中位数16 U/L,成人EPO范围在5~17 U/L,中位数8.5 U/L,脐血浆EPO水平明显高于成人(P<0.05).结论:与成人血浆比较,脐血浆含有较丰富的造血因子EPO和IL-6,是脐血造血的重要因素.应用脐血血浆输注,可以刺激贫血患者的红系造血功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治疗手段.

    作者:陈运贤;林旭滨;陈惠珍;姚麟;刘天浩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常氧及慢性缺氧的肺动脉内皮细胞急性缺氧后血栓素合酶(TXS)基因及PGI2、TXA2代谢产物的变化

    目的: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均是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合酶(COX)途径生成的代谢产物,分别由前列环素合酶和血栓素合酶催化产生.本实验动态观察了常氧及慢性缺氧的肺动脉内皮细胞血栓素合酶(TXS)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培养基上清中PGI2及TXA2的代谢产物6-Keto-PGF1α、TXB2随急性缺氧的变化.方法:采用连代常氧和缺氧培养的肺动脉内皮细胞,分别在2、4、6代给予急性缺氧刺激6 h,分为四组:常氧组(N)、急性缺氧6 h组(NH)、慢性缺氧后复氧12 h组(H)、慢性缺氧后复氧12 h再急性缺氧6 h组(HH).提取各组总RNA.将载有大鼠血栓素合酶基因片段的PBR322质粒,转化大肠杆菌HB101,扩增后提取质粒,经酶切、电泳后回收TXS 0.5 kb的cDNA片段作为探针,地高辛随机引物法标记探针作斑点杂交.以β-actin为对照,目的基因与对照的积分光密度比值作半定量分析.用放免法测定培养基上清中PGI2、TXA2代谢产物6-Keto-PGF1α、TXB2的变化.结果:常氧培养的PAEC急性缺氧后TXS mRNA、6-Keto-PGF1α、TXB2均增加,TXA2/PGI2在2、4代减少,第6代基本不变;慢性缺氧培养的PAEC急性缺氧后,6-Keto-PGF1α在2、4代减少,第6代不变;TXS mRNA、TXB2第4代增加,第6代减少,TXA2/PGI2在2、4代增加,第6代减少.结论:慢性缺氧改变了急性缺氧时肺动脉内皮细胞血栓素合酶(TXS)基因表达及TXA2与PGI2的比例,可能影响了肺动脉高压的发展及机体对慢性缺氧的习服过程.

    作者:孔炜;王迪浔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ANAE染色和抗Thy 1-SPA菌体花环双标记法的建立及其用于检测小鼠T淋巴细胞的研究报告

    Thy抗原[Thy(θ)antigen]是T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标志,系由第9对染色体等位基因编码的抗原分子.Mueller发现,抗θ血清可破坏ANAE阳性淋巴细胞,ANAE阴性者则否.

    作者:骆云鹏;范维珂;段积华;李培然;骆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治疗鼻咽癌的新策略:抗独特型疫苗的主动免疫治疗

    目的和方法:用两株具有鼻咽癌相关抗原内影像的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2H4、5D3,经氢氧化铝凝胶沉淀法制备成抗独特型疫苗Alum-2H4、Alum-5D3,对19例晚期鼻咽癌放疗病人作主动免疫治疗,9例放疗加生理盐水注射为对照组.用ELISA检测治疗前后病人血清抗体和细胞因子水平.用原位Northern杂交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2 mRNA的表达.

    作者:李官成;谢鹭;周国华;符红普;周建华;孙去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胰岛素和内皮素协同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以高胰岛素血症为特征的一类综合征,它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探讨高胰岛素血症与其他因素协同作用致效应器官的病变发生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胰岛素和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表型改变的影响.方法:我们采用贴块法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传至第三代时分别加入320 μIU/mL胰岛素,10-9 mol/L ET-1, 320 μIU/mL胰岛素+10-9 mol/L ET-1;通过检测[3H]-TdR掺入率反映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情况,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胰岛素(P<0.05)和ET-1(P<0.05)均能明显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而且二者在促平滑肌细胞增殖中有协同作用;三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形态学上较对照组均不同程度出现胞质内分泌颗粒增加,核分裂相多见,粗面内质网发达及肌丝减少等改变,提示血管平滑肌细胞经胰岛素、ET-1、胰岛素+ET-1作用后,由收缩表型转为合成表型,其分泌功能增强.结论:高水平胰岛素不仅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还可能通过促进ET-1释放等途径协同ET-1致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表型改变.此机制与胰岛素抵抗致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

    作者:丁怡;张圣明;王家富;刘同美;宫建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心血管组织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与其受体表达的关系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的形成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病理变化的一个特征.AGEs与其受体(receptor for AGEs, RAGE)结合引起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变化,激活核转录因子引起靶基因的一系列反应,是导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键途径.目的:本实验探讨了AGEs在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组织内的形成量与RAGE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为:1:对照组(8只);2:糖尿病4周组(6只);3:糖尿病12周组(8只);4:糖尿病4周氨基胍(AG)治疗组(6只)和5:糖尿病12周AG治疗组(8只).大鼠禁食12 h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模型.参照Monnier的方法用荧光法检测主动脉及心肌组织的AGEs含量;取主动脉和心脏组织进行组织匀浆和冰冻切片分别用RT-PCR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RAGE基因的表达.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在糖基化蛋白(参照Lander的方法在体外制备)刺激下内皮细胞NF-κB的激活变化.结果:糖尿病大鼠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12周模型鼠主动脉和心肌组织AGEs含量明显高于其他4组大鼠(P<0.01),血管内皮细胞RAGE表达明显增强(P<0.01);用AG治疗可明显降低AGEs形成和RAGE基因的表达;AGEs含量与RAGE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 (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糖基化蛋白的刺激下血管内皮细胞核呈棕褐色,表明有NF-κB激活后向核内转位的变化.结论: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AGEs在心血管组织内的含量明显增加,RAGE主要在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其表达量与AGEs含量明显相关;用AG治疗可降低AGEs的形成.提示AGEs与RAGE相互作用,可能通过激活NF-κB诱导RAGE基因自身的表达,而RAGE的持续表达是引起糖尿病慢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损伤的关键环节.

    作者:张建伟;孙仁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异常增殖,血管壁细胞外间质组成改变导致的血管重构,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再狭窄等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主要因子,显著增加VSMC的增殖和肥大,但确切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报导提示与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有关,本研究对此作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玉珍;高平进;王兴宇;张宗梁;朱鼎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