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Gαq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

邢东琦;白木华;吴立玲

关键词: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 大鼠主动脉, 信号转导通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信号转导系统, 活性, 测定, 免疫印迹法, 磷脂酰肌醇, 颈动脉血压, 细胞, 两肾一夹, 动态变化, 蛋白含量, 胞膜蛋白, 磷脂酶, 发病学, 二磷酸, 制作, 血浆
摘要:目的:探讨肾性高血压主动脉Gαq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动态变化及其在高血压中的发病学意义.方法:制作两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分别于术后周1、2、4和8测定颈动脉血压;血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CE)活性;免疫印迹法测定主动脉Gαq蛋白含量;以[3H]二磷酸磷脂酰肌醇为底物测定主动脉细胞膜蛋白PLC活性磷脂酶C活性.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EB病毒LMP1在鼻咽癌细胞中通过NFκB促进Igκ表达

    利用已建立的受四环素调控LMP1表达的鼻咽癌细胞系,用受CMV启动子调控的NFκB报道基因质粒pNFκB-luc的荧光素酶表达分析NFκB的活性,并以核蛋白的Western印迹方法观察LMP1表达前后核内NFκB组分p65量的改变,用全蛋白Western印迹分析Igκ蛋白质的表达等方法,探讨在鼻咽癌中,EB病毒LMP1蛋白是否通过核转录因子NFκB促进免疫球蛋白κ轻链(Igκ)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在诱导LMP1表达的状态下,NFκB活性增强,NFκB的p65蛋白呈核内聚集现象,Igκ的表达增高,而导入反义LMP1表达质粒后,NFκB活性下降,Igκ的表达减弱;加入硫代磷酸化的反义NFκB p65或p50后,Igκ表达水平下降.因此,在鼻咽癌细胞中,NFκB作为LMP1信号转导通路上的枢纽,可能介导了LMP1对Igκ的表达调控.

    作者:廖伟;唐敏;李建建;Leo M.lee;曹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脓毒血症时大鼠肾脏Gq/11蛋白的变化

    目的:观察脓毒血症时大鼠肾脏Gq/11蛋白的变化.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复制大鼠腹膜炎脓毒血症模型,免疫印迹法测定大鼠肾Gq/11蛋白的含量.结果:早期脓毒血症时肾脏Gq/11蛋白的含量无明显变化,晚期脓毒血症肾脏Gq/11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145.6%±16.48%(P<0.05).结论:大鼠肾脏Gq/11的增加是脓毒血症时肌醇磷脂信号转导系统功能异常的重要机制.讨论:由受体、Gq/11蛋白和磷脂酶C组成的细胞膜信号转导系统可能对肾脏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实验选用大鼠腹膜炎模型,此时动物血压虽在正常范围,但脓毒血症已引起肾脏LDH活性及MDA含量明显升高,表明重要生命器管之一的肾已有损伤.已有研究表明,刺激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on Ⅱ, AngⅡ)、血栓素A2(TXA2)等多种细胞膜受体,可激活Gq/11蛋白.通过激活加磷脂酶C(phospholipasec, PLC)活性,产生细胞内信使三磷酸肌醇和二酯酰甘油.三磷酸肌醇可促进细胞内储存的钙释放,二酯酰甘油则能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c, PKC)对细胞的生长,代谢与功能产生重要的调控作用.PKC是肌醇磷脂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有资料显示,脓毒血症时PKC活性升高.但目前尚未见有关Gq/11蛋白在脓毒血症肾功能障碍时变化的报道.本实验以大鼠重要生命器管之一,肾脏为研究对象,观察Gq/11蛋白在肾脏中的表达,结果表明,脓毒血症时Gq/11蛋白含量增高,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肌醇磷脂信号转导系统功能的异常.尽人皆知,肾脏是脓毒血症时易受损的器管之一,且损害快速而严重,这与血管紧张素Ⅱ分泌增加及血栓素A2(TXA2)直接作用于肾脏有关.目前,我们尚不了解肾脏肌醇磷脂信号转导系统的机制,关于AngⅡ和TXA2激活Gq/11蛋白的途径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克拉拉·阿巴斯;吴立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肌醇磷酯-3激酶介导血管紧张素Ⅱ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系裂素活化的蛋白激酶

    作者以前的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通过Ras-PKCzeta-MEK途径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系裂素活化的蛋白激酶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然而,这不能解释AngⅡ促进VSMC增生的作用可被PI3K的抑制剂Wortmannin所阻断.我们推测PI3K也可能参与了AngⅡ激活的ERK1/2的调节.Western blot和免疫沉淀加Western blot分析显示正常培养的VSMC表达PI3K,AngⅡ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刺激并不影响PI3K的表达,但可提高PI3K对抗其抗体的亲和力.Wortmannin 10 nmol/L可剂量依赖性的抑制AngⅡ和PDGF刺激的ERK1/2激活.有趣的是,我们观察到PI3K和蛋白激酶C(PKC)-zeta受AngⅡ和PDGF刺激后均向Ras转位并与之结合,Ras、 PI3K、PKC-zeta三种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功能复合体,抗Ras抗体和抗PKC-zeta抗体均可将PI3K沉淀下来,Wortmannin可阻断这个功能复合体的形成,提示PI3K的激活在此功能复合体中起重要作用.此外,MEK抑制剂PD98059(10 μmol/L)作用10 min可剂量依赖性阻断AngⅡ诱导的ERK1/2激活.综合上述结果,说明AngⅡ通过Ras-PI3K/PKCzeta-MEK信号途径刺激ERK1/2活性和VSMC增生.

    作者:廖端芳;关永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细胞色素p450 2E1基因在鼻咽组织中的表达及多态性分析

    鼻咽癌(NPC)的化学病因主要涉及亚硝胺类化合物,这类物质需经体内细胞色素p450 2E1(CYP2E1)等酶代谢活化后方具致癌潜能.我们曾单独用二亚硝基哌嗪(DNP)体外诱导人鼻咽上皮细胞,获得恶性转化表型,而对DNP的活化过程却不明确.方法和结果: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正常鼻咽上皮细胞,首次发现CYP2E1在鼻咽部的表达,提示DNP在体外作用于鼻咽细胞后可能被CYP2E1代谢活化而致细胞癌变,为NPC的化学病因提供了重要证据.另有研究提示在CYP2E1基因上游5'-侧端区调控序列具有Rsa Ⅰ和PstⅠ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且与肺癌的遗传多态性有关,为揭示该多态性与鼻咽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了105例鼻咽癌患者和93例正常人体细胞CYP2E1基因型.结果发现Rsa Ⅰ和PstⅠ识别的CYP2E1基因纯合子突变型(C2/C2)在鼻咽癌人群为5.7%,显著高于正常人群(1.1%)分布(χ2=4.86, P<0.05);携带C2/C2基因型个体发生鼻咽癌的危险性比携带其它基因型个体高5倍左右.结论:我们认为CYP2E1基因的多态性可能是鼻咽癌易感的因素之一.

    作者:贺智敏;陈主初;袁建辉;王水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卡托普利对犬周期性血流减少时血小板功能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Folts模型--一种冠脉血流周期性减少(CFRs)模型,观察发生CFRs期间血小板直接或间接激活产物的变化,并观察卡托普利对CFRs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用杂种犬38条,麻醉意外,手术失败及出现室颤者不纳入研究.分正常对照(n=7), Folts模型组(n=9),卡托普利组(n=10),Folts模型建立是通过开胸分离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冠状静脉,分离的冠脉近端放置电磁流量计探头,远端放置自制的塑料狭窄环,该狭窄环能使血管狭窄达到所要求的程度,在放狭窄环前,用血管钳挤压方法使血管内膜损伤.建立冠状静脉--右心房回路,以采取血样及给药.

    作者:张兴凯;王立军;贾国良;李兰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泡沫化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发生的细胞学基础是内皮细胞的受损以及血液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的迁移和增殖.

    作者:袁中华;杨永宗;杨小毅;万载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1028例胃癌胃镜病理检查结果分析

    作者:周玲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高原低氧对大鼠中脑区神经肽的影响

    目的:选用Wistar大鼠由平原直接接运至海拔2260 m, 3460 m高海拔环境.以放射免疫分析法研究了大鼠在高海拔急性低氧24 h和30 d慢性低氧期脑内中脑区β-内啡肽(β-EP)、加压素(AVP)、生长抑素(SS)含量的变化.方法:实验动物按完全随机法分组.实验方法以现场依次提取中脑内神经肽免疫活性物质.上述三种放免药盒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提供.用西安产FJ2003/50型γ计数仪测定沉淀物的counts.min-1,以同批实验所做的竞争抑制标准曲线,换算并求出每毫克脑组织中β-EP、AVP、SS的含量.结果:1.在2260 m、3460 m 24 h急性低氧期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β-EP、AVP、SS含量显著降低(P<0.01).2. 在3460 m 30 d慢性低氧期出现时相性变化:(1)2~3 d:β-EP、持续增加(P>0.05),AVP趋于增加(P<0.05),SS则出现持续降低(P<0.01),β-EP、与AVP呈正相关(r=0.596)、与SS呈负相关(r=-0.842).(2)3~15 d:β-EP、AVP、SS呈进行性降低(P<0.01).经相关分析,均为正相关(分别为Rβ-EP、AVP=0.586,RAVP、SS=0.734, Rβ-EP、SS=0.847).(3)15~30 d:β-EP、趋于回升(P>0.05),AVP、SS则持续性减少(P<0.01).经相关分析,AVP与SS呈正相关(r=0.723).结论:大鼠在高原低氧环境中急性和慢性低氧期中枢内中脑区神经肽含量受到明显影响.在急性低氧期3种神经肽低于对照组,可能与脑细胞的合成、分泌受到低氧抑制有关,在慢性低氧期出现时相性变化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的调控作用有关.据此认为神经肽在低氧反应中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作者:刘永年;谢新民;张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右房-右室流出道房室顺序起搏对心衰患者心功能改善作用的机制研究

    目的:我们对比研究了右房-右室流出道(RA-RVOT)房室顺序双腔心脏起搏和传统的右房-右室尖(RA-RVA)心脏起搏的心室激动顺序、心室收缩同步性变化和心功能的关系.探讨右房-右室流出道房室顺序双腔心脏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方法:15例缺血性心脏病或扩张性心肌病合并心衰患者,平均年龄60±12岁,男9例,女6例,经药物控制疗效欠佳,分别实施RA-RVA和RA-RVOT房室顺序双腔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起搏器植入两周后,应用SPECT核素心室造影和相位分析技术进行心室功能和心室同步性参数测定,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RVOT起搏ECG显示与自身窦性心律初始向量一致、时限略宽的QRS波群(约125±14 ms),明显窄于RVA起搏(150±19 ms, P<0.01).两点起搏阈值没有明显差异.SPECT核素心室造影相位分析显示,RA-RVOT起搏的心室早激动点位于室间隔上部,其激动传导和心室收缩顺序与正常窦性心律时保持一致,而传统的RA-RVA起搏心室早激动点则位于右室尖,激动传导和心室收缩顺序与正常窦性心律时截然相反.RA-RVOT起搏的心室功能参数明显优于RA-RVA起搏,表现为EF值的增高等.结论:RA-RVOT房室顺序双腔心脏起搏,由于保持了正常的心室激动传导和心室收缩顺序,保证了心脏作功的协调有序,避免了右室尖起搏造成的室间隔矛盾运动和心室肌收缩/舒张的不协调,故可产生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对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作者:马宁;李亮;吴伟力;李世强;傅向华;张斌;杨新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部分背根切断激发脊髓细胞凋亡

    对脊髓可塑性内在机制的探讨已进入了一个比较深入的阶段,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正着眼于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脊髓可塑性关系,且获得了一些可喜成绩.目的:本文从另一角度探讨部分背根切断对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初探脊髓可塑性过程中的非神经营养因子作用因素.方法:取成年雄猫5只,切断部分背根(切除L1-L5,L7-S2,DRG保留L6DRG为备用根),术后3 d处死动物,取L3脊髓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5 μm,二甲苯脱蜡水化后按如下程序进行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染色:PBS洗5 min×3.蛋白酶K(40 μg/mL)37℃ 30 min.PBS洗5 min×3.加入通透液(0.3% Triton PBS配,含3%羊血清)4℃20 min.PBS洗5 min×3,加入封闭液(0.1 mmol/L Tris-HCl配,含10% BSA)室温30 min.加入TUNEL反应液(1液1 μL,2液9 μL)37℃ 1.5 h.PBS洗5 min×3.加入荧光抗体(抗体稀释液:0.9% NaCl, 0.01 mmol/L Tris-HCl, 2% BSA)37℃ 1 h.PBS洗5 min×3.快红(1/10片,1 mL双蒸水配)室温显色20 min.PBS洗5 min×3终止反应,甘油封片观察.结果:在脊髓的手术侧和非手术侧均见部分TUNEL阳性反应的胶质细胞和神经元,阳性反应定位于细胞核,反应强弱不等.细胞数定量分析表明:李氏束、背索、Ⅱ板层、背核凋亡的胶质细胞数及Ⅱ板层、背核、腹角凋亡的神经元数手术侧均较非手术侧者增多(P<0.05),表明,部分背根切断不仅致手术侧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增加,且对非手术侧亦有影响.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部分背根切断后猫脊髓可塑性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该结果拓宽了对脊髓可塑性影响机制的认识.对探讨非神经营养因子作用因素特别是凋亡基因与脊髓可塑性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突破.

    作者:王廷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戊巴比妥钠及吗啡对创伤性休克家兔存活时间的影响

    为了研究戊巴比妥钠及码啡对创伤性休克家兔存活时间的影响,探讨不同麻醉镇痛药物对创伤性休克的保护作用及神经因素在创伤性休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实验用日本大耳白家兔44只(武汉市药检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4组:A组(17只),先在局麻下行左颈总动脉插管监测血压、气管插管监测呼吸等,然后通过外力使左下肢股骨粉碎性骨折及骨骼肌挤压伤;B组(8只)在行左下肢股骨粉碎性骨折及骨骼肌挤压伤之前静脉注射1%盐酸吗啡2 mL/kg体重,其余与A组相同;C组(10只)在行左下肢股骨粉碎性骨折及骨骼肌挤压伤之前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1 mL/kg体重,其余与A组相同;D组(9只)不行左下肢股骨粉碎性骨折及骨骼肌挤压伤,其余与A组相同.结果发现,D组家兔在观察时间内(600 min),全部存活;A、B、C三组家兔先后发生创伤性休克并死亡,但存活时间不同.其中,A组存活时间218.7±74.7 min,B组存活时间233.8±75.4 min,C组存活时间385.5±108.4 min.A和B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A和C比较,P<0.001,有高度的明显差异;B和C比较,P<0.01,有明显差异.表明吗啡对创伤性休克没有保护作用,而戊巴比妥钠则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神经因素在创伤性休克中起重要作用,但详细机制有待阐明.

    作者:陈世民;莫燕娜;韩英;欧守珍;高凌峰;王世雄;吉丽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树鼩脑缺血与IL-8的关系及银杏内酯B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即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在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inkgolide, GB)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是否与其对IL-8水平的调节有关.

    作者:李家立;李树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bcl-2,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我们通过检测乳腺癌中bcl-2、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探讨其与组织学分级、预后及相互关系.方法:59例乳腺癌患者标本选自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1994~1996年手术存档蜡块,年龄24~84岁,平均57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46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粘液癌2例,髓样癌伴淋巴细胞浸润8例.

    作者:陈毅俊;朱建善;高平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具有抑制作用的受体和细胞内的信号转导成分

    细胞对受体和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的功能有着严格和精确的调控,其目的是维持细胞的稳态,防止细胞接收某种过强的信号刺激导致细胞功能和代谢紊乱.

    作者:卢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解毒通络方调控脑缺血损伤后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变化的研究

    目的:中风病康复期,神经元功能联系再建是脑机能恢复的重要生物学基础.突触可塑性变化是其核心,突触素P38与突触可塑性关系密切.方法:应用电镜超微结构分析与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方法,观察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期,海马神经毯的突触形态与突触素P38的表达特征,以及解毒通络方对相关变化的调控规律.

    作者:李澎涛;冀宏;黄启福;贾旭;严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Goldblatt大鼠心肌组织和血浆醛固酮变化及其Valsartan对左室肥厚和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以肾性高血压大鼠(Goldblatt, 2K1C)为模型,采用超声心动测定大鼠的左室结构,放免法测定血浆及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观察AngⅡ受体拮抗剂Valsartan对心肌肥厚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34只SD大鼠,分为Valsartan治疗组(V组,n=13),非Valsartan治疗组(NV组,n=11)和假手术组(S组,n=10),V组和NV组在左肾动脉置入内径为0.3 mm的银夹(2K1C),S组未放置银夹.术后2周,V组给予Valsartan 30 mg/kg·d-1一次性灌胃治疗,S组和NV组用饮用水灌胃,术后第10周测定大鼠的左室结构、颈动脉压、血浆和心肌组织中AngⅡ和ALD.结果:1.各组大鼠治疗前一般情况和心肌结构无明显差异;2. 术后10周NV组颈动脉收缩压、颈动脉舒张压、相对室壁厚度、左室重量和左室重量指数明显增加,与V组和S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以上各参数V组和S组比较无差异;3.NV组的左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其中射血分数(EF)、左室中层缩短率(mFS)、实测mFS/预测mFS与V组和S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而V组的心功能与S组比较无差异;4. 血浆AngⅡ比较,V组>NV组>S组,V组和NV组与S组比较有显著差异,NV组与V组比较无差异;各组血浆中ALD比较,V组>NV组>S组,无差异,但变化与血浆中AngⅡ同向;心肌组织中ALD NV组>S组>V组,NV组与S组比较有差异.相关分析:组织中ALD与相对室壁厚度、颈动脉收缩压、左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5,0.402和0.366,P均<0.05).结论:1.2K1C鼠可产生明确的高血压LVH和收缩心功能障碍;2.组织中ALD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心衰发展密切相关.3.Valsartan通过AngⅡ受体影响AngⅡ和ALD产生降压、抑制左室肥厚和保护心功能作用.

    作者:田晓虹;曲鹏;夏稻子;孙花;丁艳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高糖、高脂、高胰岛素血症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的影响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而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占糖尿病发病总数的80~90%,NIDDM的基本特征是高糖血症、高脂血症和高胰岛素血症共存,导致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性血管病变,尤其死亡率大大增高,但其发生机制尚未阐明.目的:本研究复制了高糖、高脂、高胰岛素血症的大鼠模型,采用酶法、组织培养及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观察高糖、高脂、高胰岛素血症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病机制.

    作者:刘同美;王家富;宋秀媛;丁怡;段文卓;王建英;邓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大鼠淋巴微循环的变化

    目的:通过对不同程度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变化的观察,探讨淋巴微循环在休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进一步揭示淋巴微循环和休克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方法:Wistar雄性大鼠60只,均分为四组:(1)轻度失血性休克大鼠:依次快速放血至血压12.00、10.70、9.33、8.00、6.67、5.33 kPa各维持10 min,共60 min;(2)中度失血性休克大鼠:快速放血至10.70 kPa,维持低血压30 min,然后再放血至5.33 kPa,维持30 min;(3)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一次性快速放血至血压5.33 kPa,维持低血压60 min;(4)对照组:进行与各休克组大鼠同样的手术,但不放血.应用显微电视录像设备和大鼠活体肠系膜淋巴微循环观察技术,对各组大鼠放血前、后肠系膜微淋巴管(ML)各收缩性指数(IndexⅠ、IndexⅡ、L.D-Index)、收缩频率及静态口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放血后,ML各收缩性指数急剧下降,收缩频率明显减慢,静态口径缩小,并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轻度失血性休克大鼠,同时,除IndexⅡ和L.D-Index50、60 min外,其它指标均低于中度失血性休克大鼠;中度失血性休克大鼠各观察指标,在休克早期与休克前及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自30 min起,显著降低,并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轻度失血性休克大鼠;而轻度失血性休克大鼠放血后,除IndexⅡ和微淋巴管静态口径短暂降低外,其它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轻度失血性休克和中度失血性休克早期大鼠淋巴微循环无明显变化,而重度失血性休克和中度失血性休克后期有明显的淋巴微循环障碍.

    作者:牛春雨;刘艳凯;赵自刚;樊贵;张静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危重病医学进展与病理生理学

    作者:陈德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在急性缺血冠脉综合征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发病过程中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2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6例,健康对照者10例,用ELISA法测定其发病24 h内及发病后1周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的含量.结果:急性心肌梗塞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病24 h内血清sVCAM-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发病后1周sVCAM-1含量虽较前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而急性心肌梗塞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发病早期均有sVCAM-1增高,提示粘附分子可能在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袁祖贻;王蒙琴;吕卓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