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B病毒LMP1在鼻咽癌细胞中通过NFκB促进Igκ表达

廖伟;唐敏;李建建;Leo M.lee;曹亚

关键词:病毒, 鼻咽癌, 免疫球蛋白κ轻链, 信号转导通路, 活性下降, 癌细胞, 四环素调控, 启动子调控, 核转录因子, 荧光素酶, 印迹分析, 聚集现象, 基因质粒, 方法, 表达质粒, 表达水平, 表达分析, 表达调控, 细胞系, 全蛋白
摘要:利用已建立的受四环素调控LMP1表达的鼻咽癌细胞系,用受CMV启动子调控的NFκB报道基因质粒pNFκB-luc的荧光素酶表达分析NFκB的活性,并以核蛋白的Western印迹方法观察LMP1表达前后核内NFκB组分p65量的改变,用全蛋白Western印迹分析Igκ蛋白质的表达等方法,探讨在鼻咽癌中,EB病毒LMP1蛋白是否通过核转录因子NFκB促进免疫球蛋白κ轻链(Igκ)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在诱导LMP1表达的状态下,NFκB活性增强,NFκB的p65蛋白呈核内聚集现象,Igκ的表达增高,而导入反义LMP1表达质粒后,NFκB活性下降,Igκ的表达减弱;加入硫代磷酸化的反义NFκB p65或p50后,Igκ表达水平下降.因此,在鼻咽癌细胞中,NFκB作为LMP1信号转导通路上的枢纽,可能介导了LMP1对Igκ的表达调控.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高龄老年人肾功能及动态血压正常参照值及其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衰老对健康老年人肾功能和动态血压的影响,以期获得老年人肾功能和动态血压的正常值及探讨其是否相关,为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李红;李小鹰;范利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熊胆冻干粉针剂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18 mg/kg熊胆冻干粉针剂(BBI)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同时观察了平均动脉血压(MABp)和存活时间. 方法:取Wistar系大鼠270~320 g,20%乌拉坦皮下麻醉,股动脉放血造成失血性休克60 min后开始给药抢救.动物随机分3组(n=8):(1)正常组:麻醉手术完毕稳定10 min后取材;(2)休克组:麻醉手术完毕稳定10 min,复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60 min后取材;(3)给药组:此组又分2组,即①实验组(BBI组):麻醉手术完毕稳定10 min,复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60 min,静脉滴注18 mg/kg BBI 36 mL/kg后取材;②对照组(NS组);方法同BBI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后取材;给药组观察肾脏超微结构的同时描记MABp和存活时间.结果:休克组内皮细胞轻度肿胀,足细胞肿胀,部分突起互相融合,线粒体肿胀、水肿、空泡化,线粒体嵴排列紊乱、断裂;给药后NS组内皮细胞肿胀明显,足细胞肿胀,突起互相融合,线粒体肿胀、水肿、高度空泡化,线粒体嵴紊乱、断裂,有的线粒体膜破裂;给药后BBI组基本接近正常,足细胞突起排列整齐,线粒体多呈圆或椭圆形,线粒体嵴清晰、排列整齐,与NS组比较,BBI组保护细胞结构作用显著.休克时给药组MABP显著降低,给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但BBI组与NS组比较回升血压作用显著,给药抢救30 min、60 min时分别为P<0.05、P<0.01;存活时间BBI组明显延长,与NS组比较P<0.01.结论:18 mg/kg BBI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减轻缺血性损伤,并能使失血性休克大鼠血压明显回升,延长其存活时间.

    作者:朴英实;朴日龙;金京春;李永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山莨菪碱对H2O2所致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及其分子机制--对NF-κΒ/I-κΒ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心肌保护不当是婴幼儿心脏术后死亡率较高原因之一.由于婴幼儿与成人在心肌结构、代谢、功能上存在差异,所以临床上采用的ThomasⅡ停搏液可能并不适合婴幼儿心肌.

    作者:葛磊;肖献忠;尢家騄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Gq/11信号转导过程在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大时的变化

    目的:研究二肾一夹(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大发生发展不同阶段Gq/11含量与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以直径0.2 mm的银夹夹闭左侧肾动脉制备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分别在术后1、2、4、8周测定尾动脉收缩压、±dp/dtmax及左室舒张末压;测定心肌肥大指数(LV/BWT);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心脏Gq/11含量;以[3H]标记的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为底物,测定磷脂酶C(PLC)活性.结果:2K1C大鼠在术后2周血压开始明显升高并从2周开始出现心肌肥大;±dp/dtmax从1周到8周均无明显变化,而左室舒张末压在8周时开始升高;2K1C大鼠血浆ACE活性在1,2,4周时比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心脏ACE活性在1,2,4,8周分别为0.381 μmol/min·g-1,0.463 μmol/min·g-1,0.425 μmol/min·g-1, 0.37 μmol/min·g-1均较假手术组0.193 μmol/min·g-1,0.173 μmol/min·g-1,0.196 μmol/min·g-1,0.17 μmol/min·g-1明显升高(P<0.05);心脏Gq/11含量在1周、2周时无变化,而在4周和8周时分别为694.8和638.4,比假手术组555.8和470.2明显升高(P<0.05).PLC活性在2周、4周和8周时比假手术组分别升高12.8%、21.8%和21.0% (P<0.05).结论:在肾素依赖性高血压大鼠,Gq/11是介导心肌肥大的主要信号转导分子,其通过功能增强和含量增加激活下游的效应蛋白,介导心肌肥大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白木华;吴立玲;邢东琦;汪香婷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DCM大鼠心室肌组织肌浆网钙泵与IP3受体表达的变化

    目的:心肌病心室再构(remodeling)与细胞内钙失调控密切相关,本研究在DCM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观察了SERCA活性、SERCA2和IP3-I受体表达的变化与DCM早期心肌再构的关系,并对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对以上两种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做一分析.方法: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心肌病大鼠动物模型制备,采用本实验室改良的p-NPP法测定SERCA活力.半定量RT-PCR结合放射自显影测定SERCA2、IP3-I mRNA水平.结果:模型组心脏指数(LV/BW)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有心肌肥厚形成,应用培多普利治疗后心脏指数回降至接近正常对照组,而康可治疗改变不明显.DCM大鼠左室心肌组织SERCA活力较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降低(P<0.001).DCM模型组SERCA2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有所降低,尤其结合动物资料按LV/BW分组,LV/BW>2.0组SERCA2表达较LV/BW<2.0组有显著降低(P<0.05).培多普利与康可治疗对SERCA2表达无显著改变.IP3-I受体表达DCM模型组较正常组显著增高,LV/BW>2.0组较LV/BW<2.0组也有显著降低(P<0.05),培多普利与康可治疗可逆转IP3-I受体表达的上调(P<0.05).结论:心肌病大鼠心肌组织肥厚早期阶段SERCA活力和表达均显著下降,IP3-1型受体基因表达上调以代偿因SERCA下调造成的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培多普利(ACEI)和康可(β-受体阻滞剂)对SERCA表达的下调无影响,但可逆转IP3-I型受体表达的上调;ACEI对心肌肥厚的形态学改变有明显的逆转作用.

    作者:耿茜;杨笛;杨国平;张寄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康赛宁联合IL-2对C57BL/6小鼠Lewis肺癌原发瘤生长的影响

    目的:选择具有协同免疫调节作用的生物制剂进行联合治疗是提高肿瘤生物治疗,减少抗癌药物的副作用.方法:40只C57BL/6小鼠右侧腋下皮下接种Lewis肺癌瘤株(LLC)1.5×106实验分4组,每组10只小鼠,Ⅰ组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Ⅱ组注射康赛宁;Ⅲ组为注射IL-2;Ⅳ组为康赛宁+白细胞介素Ⅱ剂量减半.接种肿瘤第2 d开始用药,间日注射,5次为一疗程,进行二个疗程,中间间隔4 d.结果:1. Ⅱ、Ⅲ组较对照组Ⅰ肿瘤潜伏期延长,肿瘤体积与重量都明显减少(P<0.05).第二个疗程结束时,抑瘤率分别为40%、30%,且至接种肿瘤第48 d,二组分别有20%、30%小鼠不发瘤.2. Ⅳ组肿瘤潜伏期同Ⅱ、Ⅲ组肿瘤体积与重量较对照组减少更加显著(P<0.001,P<0.01),抑瘤率为60%,40%小鼠不发瘤.结论:联合应用康赛宁与白细胞介素Ⅱ免疫治疗,可明显加强二者的抑瘤效应,减少剂量.为临床联合应用二者瘤内注射治疗癌症患者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蔡军伟;周洁;司兆学;杨晶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二亚硝基哌嗪诱发SD大鼠鼻咽癌变中端粒酶和端粒酶RNA的表达

    目的:端粒酶是一种反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能以自身为模板催化合成端粒DNA,以弥补细胞有丝分裂时端粒的丢失,使得细胞无限地增殖,呈永生化.端粒酶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证明,端粒酶的激活是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细胞的恶性改变依赖于端粒酶的激活研究.二硝亚基哌嗪(DNP)为一间接致癌物,不仅可在体内诱发大鼠鼻咽癌,而且可诱发体外培养的人胚鼻咽上皮细胞恶性转化,其致癌作用可能与DNA 损伤和基因突变有关.方法:采用二硝亚基哌嗪(DNP)诱发大鼠鼻咽癌,研究鼻咽癌变过程中端粒酶的表达规律以阐明DNP诱癌的部分机制.在病理学检测DNP诱导大鼠鼻咽癌不同阶段鼻咽上皮变化的同时,用ELISA-PCR和Nested RT-PCR检测其端粒酶和端粒酶RNA的表达.结果:DNP诱导大鼠鼻咽癌过程中,端粒酶活性不断升高,端粒酶的活性与所给DNP诱导剂量无关,端粒酶的变化与鼻咽癌癌变过程呈正相关,而且端粒酶RNA表达先于端粒酶的表达.在大鼠鼻咽上皮癌变异型增生阶段即出现端粒酶的激活和端粒酶RNA的表达.结论:进一步证实DNP诱导鼻咽癌;同时发现化学致癌物能激活端粒酶和端粒酶RNA的表达;端粒酶的激活和端粒酶RNA的表达是鼻咽上皮癌变的早发事件,DNP诱导大鼠鼻咽癌可能与其激活端粒酶有关.

    作者:唐发清;蒋海鹰;段朝军;谌兵来;荆照政;吴尚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壳聚糖对实验性脂肪肝大鼠肝脂质及肝细胞线粒体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壳聚糖降肝脂作用及对肝细胞线粒体脂质过氧化、膜脂流动性、超微结构及立体定量分析的影响.方法:采用低剂量CCL4后肢注射,并高脂饮食复制大鼠脂肪肝动物模型,同时给予高、中、低3种不同剂量的壳聚糖防治,观察肝内脂质蓄积情况、肝细胞线粒体膜的流动性、MDA含量、电镜超微结构、体密度(Vv)、数密度(Nv)及比表面(σ)的变化.结果:中等剂量的壳聚糖可明显降低大鼠肝脏TC、TG及线粒体MDA含量,增加线粒体膜的流动性,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电镜观察表明:模型组大鼠肝脏线粒体数目明显减少,基质电子密度增高,嵴较模糊、排列紊乱.立体定量分析显示:Vv、Nv、σ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中高剂量的壳聚糖应用后,上述病症明显好转,其改善程度随用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壳聚糖的降肝脂作用除了减少脂肪的肠道吸收外,还可减轻肝脏的脂质过氧化,修复线粒体的结构和膜脂流动性,从而改善脂肪的β氧化,达到保护肝脏,减轻肝脂变的作用.

    作者:戚晓红;蒋莉;吴翠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基因(Flt/Ig)对K562白血病细胞在体内生长影响的研究

    目的:绝大多数肿瘤细胞均可产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它刺激间叶细胞形成新生血管,为肿瘤的生长提供营养.近发现,白血病和骨髓瘤时骨髓血管密度也增加,缓解后仍高于正常.

    作者:赵钧铭;褚建新;王淑萍;徐世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儿童急性白血病p16基因甲基化研究

    目的:探讨p16基因甲基化与儿童急性白血病(AL)的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方法:用酶切加PCR技术研究33例初治儿童AL,15例复发儿童AL及30例对照组p16基因甲基化情况,并观察p16基因甲基化与化疗结果的关系.结果:33例初治AL有3例、15例复发AL有6例、30例对照组中0例存在p16基因甲基化.可评价疗效的31例初治AL中,3例甲基化患者均未缓解;28例非甲基化患者中3例获完全缓解,23例部分缓解,2例未缓解(总有效率92.86%).结论:①在初治儿童AL中p16基因甲基化率低,不是儿童AL的主要发病机制.②p16基因甲基化率儿童AL复发病例显著上升,值得重视,同时对指导治疗及预测病程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蒋俊煌;沈建箴;郭瑞官;杨月玲;陈志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泡沫化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发生的细胞学基础是内皮细胞的受损以及血液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的迁移和增殖.

    作者:袁中华;杨永宗;杨小毅;万载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重构心肌离子通道病变及致心律失常性

    一、离子通道心肌肌膜上与心律失常形成机制及抗心律失常药作用靶点相关的,主要是钠通道,钾通道以及钙通道,它们是电压门控通道.

    作者:戴德哉;胡慧娟;杨平;马玉萍;曹文;王红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益心口服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心口服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方法:(1)采用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放松制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预处理组、益心口服液组、消心痛组(各10只).

    作者:卫洪昌;王秀薇;朱晓梅;程金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一氧化氮在不同类型缺氧致死小鼠心、脑损害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乏氧性缺氧、CO中毒、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致死小鼠心、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健康小白鼠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①正常对照组;②乏氧性缺氧组:将小鼠放入含有5 g钠石灰250 mL密闭缺氧瓶中致死;③CO中毒:将小鼠放入充满CO气体的缺氧瓶中致死;④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5%亚硝酸钠腹腔注射致死.分别在缺氧致死后快速取心、脑组织制成10%(g/mL)匀浆,采用Griess法测定血清NO代谢终产物亚硝酸盐(NO-2)的变化,间接反映NO的含量.常规心、脑组织病理切片、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缺氧后心肌组织中NO含量明显下降(乏氧性缺氧:4.12±2.88 μg/g; CO中毒:5.15±1.27 μg/g;亚硝酸钠中毒:4.54±1.64 μg/g),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对照组:6.58±1.36 μg/g)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脑组织中NO含量缺氧各组亦明显低于对照组(乏氧性缺氧:3.87±1.52 μg/g;CO中毒:3.62±1.58 μg/g;亚硝酸钠中毒;4.08±1.74 μg/g;对照组:5.81±1.39 μg/g)(P<0.01,P<0.05).病理学检查:乏氧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时,心肌纤维增粗,细胞体积增大,间质水肿,心外膜有出血点;CO中毒时,心肌细胞嗜酸变性,局灶性坏死,间质少量出血.各组缺氧小鼠致死后脑组织表现为:神经细胞肿胀,核浓缩,染色质变粗,局灶点状坏死.结论:乏氧性缺氧、CO中毒、亚硝酸钠中毒虽然引起缺氧的原因不同,但其实质均可导致组织缺氧,使小鼠心、脑组织出现病理形态学变化,这与缺氧致能量代谢障碍生物氧化受阻有关外,与缺氧后氧自由基增加抑制NO合成酶及缺氧使血管内皮胞受损,NO合成、释放减少有关.NO有强有力的扩血管作用,当其浓度降低时,体内缩血管物质效应相对增强,使心、脑血流减少,缺血缺氧,导致组织的严重损害.我们认为NO含量的减少与心、脑组织的病理损害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韩丽莎;胡海;王芳;刘雪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Alzheimer样蛋白磷酸酯酶缺陷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其保护途径的探讨

    目的和方法:蛋白磷酸酯酶缺陷是Alzheimer病(AD)患者神经细胞骨架蛋白异常磷酸化及其所致的神经原纤维变性的基础.本研究在细胞水平探讨AD样蛋白磷酸酯酶缺陷对神经细胞的毒性及其保护途径.结果:(1)15 nmol/L冈田酸(okadaic acid, OA)可使人成神经瘤细胞(SH-SY5Y)光泽度降低,突起数目减少,轴突长度缩短,细胞活性降低;当增加OA浓度至30 nmol/L时,上述细胞毒性作用增强,并出现大量无光泽,无突起的圆形细胞;当OA浓度达45 nmol/L时,全部细胞均漂浮死亡.(2)正常SY5Y细胞中神经细丝以非磷酸化和磷酸化两种形式分布在细胞的胞体和突起,用OA处理后,识别磷酸化神经细丝的抗体SMI31和SMI34显色随OA浓度增加而明显增强,尤其在胞体中增强作用更为显著.相反,识别非磷酸化神经细丝的抗体SMI32和SMI33显色随OA浓度增加而显著减弱.(3)OA处理使抗微管蛋白的抗体DM1A显色显著减弱.(4)免疫印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OA处理使神经细丝和微管含量呈剂量依赖性降低.(5)一定浓度的褪黑激素(Melatonin, Mel)可从细胞形态,细胞活性,细胞骨架蛋白的磷酸化及细胞骨架降解等不同水平拮抗OA的毒性作用.结论:该研究结果为AD发病机制、模型复制以及有效防治途径提供了新资料.

    作者:李先涛;王建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糖皮质激素疗效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关系研究

    糖皮质激素受体治疗肾炎已有几十年历史,有的疗效佳,有的疗效差.治疗3个月无效方能放弃激素治疗,3个月激素治疗的副作用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害.激素作用需通过与受体结合方能表达,激素疗效应与受体结合量应有一定关联,为此我们观察40例慢性肾炎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GR)改变与激素疗效间的关系.对象与方法:慢性肾炎40例,男女分别为15例和25例年龄15~45(28±6)岁.白细胞GR检测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3H]地塞米松([3H]Dex)购于英国放化中心,应用一点分析测定GR特异结合量.结果:经3个月治疗,疗效显著28例;疗效不佳12例.将此分两组:有效组及无效组,两组GR分别为5 587±2 017和3 812±987位点/细胞,有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1个月后两组GR分别为1 574±834和2 217±914位点/细胞;治疗3个月两组GR分别为1 827±973和2 615±786位点/细胞.有效组GR降低幅度远大于无效组.结论:糖皮质激素疗效与白细胞GR结合容量有关联,与GR降低幅度也有关.故检测GR有助于糖皮质激素疗效的判断.

    作者:刘景山;姚开建;梁堃;朱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Bcr/abl嵌合基因表达与慢粒白血病细胞积累

    目的和方法:bcr/abl嵌合基因是定位于人9号染色体9q34上的c-abl基因和22号染色体22q11上的bcr基因因t(9:22)易位,使相应断裂的基因发生融合所形成.它是ph染色体的分子基础,在慢粒白血病(CML)发病中起重要作用.Bcr/abl嵌合基因编码具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P210).这种蛋白与细胞信号传导蛋白相互作用,扰乱细胞信息传递过程,使CML细胞增殖和分化失控.为了探讨bcr/abl嵌合基因表达致慢粒白血病细胞积累的发病机制,设计并合成针对bcr/abl嵌合基因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及硫代反义寡脱氧核苷酸(s-asODN),利用MTT法、[3 H]-TdR掺入技术、TR-PCR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电子显镜技术等观察asODN对K562细胞株形态学、DNA变化、bcr/abl嵌合基因转录和表达、细胞存活、细胞DNA合成等的影响.结果:①各种asODN对CML细胞存活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硫代asODN效果好,大抑制率达64.7%.②各种asODN对CML细胞的DNA合成有是显著的抑制作用,其硫代asODN效果好,大抑制率达85.8%.③各种asODN对CML细胞bcr/abl嵌合基因转录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48 h时,硫代asODN效果好,s-anti-b3a2和s-anti-myb联合用药几乎完全抑制bcr/abl的转录.④各种asODN对CML细胞的P210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⑤各种asODN对CML细胞的形态学有显著的影响,电子显微镜发现有大量的凋亡小体出现.⑥DNA电泳显示:asODN对CML细胞作用后胞内DNA有裂解,电泳有细胞凋亡特征的梯形条带出现,其中联合作用的效果明显.结论:bcr/abl嵌合基因不但通过P210蛋白使CML细胞信息传导紊乱,细胞生长失控,而且bcr/abl嵌合基因抑制CML细胞的凋亡,通过抑制bcr/abl嵌合基因的表达既能抑制CML细胞的增殖,也能解除CML细胞凋亡的抑制.

    作者:韩金祥;张长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高血压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改变及其机制探讨

    据统计70%~80%的脑卒中病人都有高血压或高血压病史,了解高血压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改变,这对预防脑卒中十分重要.目的:采用LH-450型脑循环动力学检测仪对285例高血压患者和138例正常人进行反映脑血管功能13项参数的对比研究.结果: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脑血流速度(平均、大、小)比较显著减慢(P<0.01),脑血流量(平均、大、小)比较显著减少(P<0.05).而反映脑血管弹性的4项指标(Zc、Wv、C、Co)也明显改变(P<0.01),外周阻力(R)高血压组异常增高(P<0.001),反映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的动态阻力(DR)和反映脑内小血管闭锁情况的临界压力(CP)也异常增高(P<0.01).结论:结果说明高血压病严重影响了脑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广泛的脑小动脉痉挛,缺氧,导致管壁透明变性,纤维组织增生,管壁硬化变厚,管腔狭小缺血,造成小动脉收缩和舒张功能差,出现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差,外周阻力增加等现象,出现脑循环动力学明显改变.

    作者:杨海萍;刘西贵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生物学基础

    一、什么是造血干祖细胞佳的移植物造血干祖细胞移植(HSPCT)用于治疗造血干祖细胞缺陷性血液病、先天性免疫缺损、先天性贫血、各类自身免疫病等,也用于实体瘤的治疗,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治疗或细胞治疗.

    作者:唐佩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LPS作用下的乳鼠心肌细胞HO-1的表达与作用

    改善心功能是脓毒血症治疗上的关键措施之一.我们此前在应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复制的大鼠腹膜炎脓毒血症模型上观察到,脓毒血症时心肌可诱导型血红素加氧酶(HO-1)表达增加,且可能参与心功能的代偿.但因脓毒血症是由内毒素(LPS)诱发的、由众多炎性细胞因子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心脏HO-1表达增多是由LPS直接所致还是由其它继发因素所为尚不清楚.

    作者:李玉明;张敏;刘俊昌;郑新程;吴立玲;时安云;伍贻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