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山;姚开建;梁堃;朱洁
To determine the physiological roles of Ku70 and Ku80, we generated Ku70-/- and Ku80-/- knockout mice via targeted gene disruption (Nussenzweig et al. Nature 382, 1996; Ouyang et al. J Exp Med 186, 1997).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本实验复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缺血预处置模型,通过观察心肌组织中细胞色素P450(CP450)含量及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探讨CP450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缺血预处置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60 min和完全放松30 min的方法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两次造成缺血预处置.
作者:耿益民;芦玲巧;朱盈芬;王雯;杨啸林;张立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和方法: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CRH)是一种重要的中枢发热介质.为进一步观察CRH在大鼠LPS性发热中的作用,本研究观察了第三脑室注射CRH受体拮抗剂α-helical CRH(9-41)对SD大鼠LPS性发热及脑中隔区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 AVP)含量的影响.结果:第三脑室注射300 ng的LPS引起大鼠结肠温度双相性升高,其3.5 h发热反应指数(thermal response index, TRI3.5)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事先向第三脑室注射α-helical CRH(9-41)(5 μg)再注射LPS组,TRI3.5明显高于单独注射LPS组,而脑中隔区AVP含量明显低于脑室单独注射LPS组,脑室单独注射α-helical CRH(9-41)组和对照组比较,脑中隔区AVP含量和TRI3.5没有明显差别.结论:脑室注射α-helical CRH(9-41)明显增强大鼠LPS性发热,CRH可能通过诱导脑中隔区AVP等发热体温负调节介质的生成发挥限制大鼠LPS性发热的作用,但并不能排除CRH的致热作用.
作者:屈洋;王华东;王彦平;严玉霞;陆大祥;李楚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多胺是反映细胞快速增殖的重要指标.本文拟利用多胺的此种生化特性,对恶性肿瘤患者尿液多胺变化进行测定与分析.方法:采用固相萃取(solid-phaseextraction, SPE)技术,改良人尿多胺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法;探讨常用抗癌药物(5-氟脲嘧啶、长春新碱、卡铂、顺铂、VP16、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C及柔红霉素等)对此法的干扰;检测并分析62例恶性肿瘤患者(包括36例可手术与26例不能手术的晚期恶性肿瘤)及28例健康人尿多胺水平变化;检测16例晚期肿瘤经化疗后及16例化疗初期患者之尿多胺值,并与26例晚期肿瘤化疗前尿多胺水平进行比较.结果:(1)可手术切除组与不能手术之晚期肿瘤组患者尿总PAs、Pu、Sm、及Sd水平和Sd/Sm、Pu/Sm比值均高于或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一疗程后尿总PAs、Pu、Sd和Sm水平均降低(P<0.05),而治疗之初期尿总PAs、Pu水平及Sd/Sm、Pu/Sm比值呈一过性增高(P<0.05),其中后一指标持续到一疗程化疗后才接近治疗前水平.结论: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SPE-HPLC)用于尿PAs检测结果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尿PAs水平随病情的加重而增高,而经有效的手术及化疗后其值降低;此法准确性和分析效率高,适宜于临床恶性肿瘤患者诊断与化疗效果的监测.
作者:骆云鹏;王济明;尚京川;程平艳;骆询;傅渝滨;康格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异常增殖,血管壁细胞外间质组成改变导致的血管重构,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再狭窄等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主要因子,显著增加VSMC的增殖和肥大,但确切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报导提示与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有关,本研究对此作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玉珍;高平进;王兴宇;张宗梁;朱鼎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痛及痛过敏的形成,与脊髓伤害性信息传递通路中兴奋性氨基酸(EAAs)的释放及其受体的活动增强以及表达上调有关,这种由于EAA受体,特别是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活动所引起的痛及痛过敏可被NOS抑制剂所阻断.
作者:曾静波;李文斌;李清君;陈晓玲;周爱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高血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是一多基因疾病,多个基因参与了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与EH有关的候选基因已达150多个.由于候选基因法具有快速、简捷的特点,而且对评价靶器官损伤及指导药物治疗方面有很大意义,因此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针对这些候选基因的研究还仅限于在白人等少数几个人种、对单个基因进行.由于多基因疾病存在遗传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在不同种族中可能发病机理也不同.了解这些候选基因在EH发病中的作用,对认识该病本质,对该病进行有效防治,将会有很大意义.我们选用了目前认为与EH发病密切相关的5个候选基因,利用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对其所在染色体区域进行基因扫描和连锁分析,以了解中国上海人群中这五个EH候选基因位点与EH的关系.目的:了解中国上海人群中高血压病五个候选基因位点与EH的关系.方法:在EH候选基因--脂蛋白酯酶(LPL)、α-内收蛋白(ADD)、瘦素(OB)及其受体(OBR)、肾上腺素能β3受体(ADRB3)基因附近染色体区域,各选取2~4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荧光半自动扫描技术,对106个EH核心家系的474名成员做基因组DNA扩增和基因型分析,并进行参数、非参数连锁分析和传递不平衡检验.结果:无论参数还是非参数连锁分析,均不支持这些位点与EH连锁的假设(P>0.01).在传递不平衡检验中,D8S1722的212bp等位基因存在传递不平衡现象(P<0.01).结论:在中国上海人群中,LPL、ADD、OB、OBR这四个候选基因可能与EH发病无关.ADRB3基因在EH发病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确定.
作者:何鑫;朱鼎良;庄启南;刘晓明;赵彦;王谷亮;张伟忠;周怀发;茅守玉;韩战营;詹一鸣;黄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补充外源性L-精氨酸(L-Arg)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肌Na+-K+-ATPase、Ca2+-ATPase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其在临床用于防治糖尿病性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可能性.方法:纯系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10.34±25.21) g.随机分为(1)糖尿病模型组; (2) L-Arg组;(3)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前两组在大鼠禁食10 h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60 mg/kg体重,3 d后检测血糖,隔日一次,连续3次保持血糖值>16.65 mmol/L,确认模型成功.正常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L-Arg组按250 mg/kg灌胃,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分别按与L-Arg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每日一次.所有动物均用大鼠基础饲料喂养,不限制饮水.每周监测空腹血糖一次(均于禁食10 h后检测),八周后处死动物,进行心肌组织的Na+-K+-ATPase、 Ca2+-ATPase检测和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全部计量资料进行组间t检验或方差分析,以P<0.05为具有显著差异.结果:STZ糖尿病模型大鼠给予L-Arg 8周后空腹血糖较给药前和模型组分别降低了65%和66%;心肌组织Na+-K+-ATPase、Ca2+-ATPase活性较模型组分别增加了22%和8%.病理形态学观察发现L-Arg组大鼠心肌损伤程度明显轻于STZ模型组.结论:长期应用L-Arg具有一定的降低血糖和抗实验性大鼠糖尿病性心肌损伤作用,对心肌组织Ca2+-泵和Na+-K+-泵功能有一定的改善,可能与L-Arg的兴奋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NO合成,调节胰岛素、组织胺的分泌等功能有关,补充外源性L-精氨酸对糖尿病患者防治其心血管并发症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朱方;马宁;刘芳;甄彦君;郭海英;王利惠;曹刚;李国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改变及在过敏性皮炎治疗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过敏性皮炎患者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3~51岁,平均年龄31±9岁,诊断标准医疗常规诊断标准.患者治疗均应用地塞米松10 mg VD.7例GR异常者为A组,8例GR正常者B组,随访1年.1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L)用放射配体结合法.以[3H]地塞米松([3H]Dex 1.78 TBq/mmol/L,英国放化中心产品)为配体,以饱和浓度15 nmol/L[3H]Dex检测患者MNL对[3H]Dex的特异结合量.结果:15例患者中,A组7例患者外周血(MNL)的GR为3 048±1 044位点/细胞,低于正常对照组(5 038±1 106位点/细胞),P<0.05.B组8例患者外周血MNL的GR为4 969±1 322,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A组7例患者均在治疗3 d以上得到缓解,B组8例患者6例患者2 d内即可缓解,余2例分别在4 d和5 d后缓解.1年随访,A组有2人再次发生过敏性皮炎,B组患者无1人再发生本病.结论:糖皮质激素(GC)是治疗过敏性皮炎的常用药物之一,糖皮质激素需通过与GR的结合方能发挥生物学作用,国内外学者有报道,如慢性肾炎和系统红斑狼疮GR含量与GC疗效明显正相关.本文结果表明,GR正常的患者大部分对激素治疗效果快速、疗程短、短期预后好、复发率低.GR较低者对激素疗效慢而复发率较高,提示GR的减低可能是部分过敏皮炎患者易复发,易致慢性皮炎的部分原因.
作者:冯萍;田文;刘志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目前已证实ITP患者血浆中和血小板上都存在血小板自身抗体,可针对血小板上的相关抗原(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等),使成熟血小板破坏增加.
作者:熊丽霞;李文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为了探讨右房-右室流出道房室顺序双腔心脏起搏的血液动力学效果和临床潜在应用价值.我们对比研究了右房-右室流出道(RA-RVOT)房室顺序双腔心脏起搏和传统的右房-右室尖(RA-RVA)双腔心脏起搏的急性血液动力学特点.
作者:马宁;吴伟力;李世强;李亮;傅向华;张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一、什么是造血干祖细胞佳的移植物造血干祖细胞移植(HSPCT)用于治疗造血干祖细胞缺陷性血液病、先天性免疫缺损、先天性贫血、各类自身免疫病等,也用于实体瘤的治疗,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治疗或细胞治疗.
作者:唐佩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特点及FAS,NF-κB和Caspases在此种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TUNEL,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测定TNF引起体外培养的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凋亡.
作者:曹翔;金惠铭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杜林娜;张辉;刘凡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外源性低浓度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1,12-EET)是否具有类似缺血预处理(IP)样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戊巴比妥钠(45 mg/kg)腹腔注射麻醉.开胸,结扎和松开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包括缺血10 min/再灌注10 min和缺血60 min/再灌注30 min二种).颈静脉插管用于给药.应用RM-6200C型四道生理记录仪持续监测Ⅱ导联心电图并输入计算机.实验结束后,取下左心室,分别进行心肌曲利本兰及TTC染色以观察心肌缺血和梗塞范围,利用Q550-IW型图象分析系统精确计算各区域的面积.实验共分3大组:1.对照组(control);2.缺血预处理组(IP);3.外源性11,12-EET组(EET).每只大鼠的给药量均为1 mL/100 g体重.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IP组经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二轮后给予生理盐水;EET组给予6.24×10-8 mol/L 11,12-EET.每大组再分为A、B二小组:A:缺血10 min/再灌注10 min,主要观察缺血/再灌注各时程之心律失常;B:缺血60 min/再灌注30 min,主要观察缺血期心律失常及再灌注后心肌梗塞范围的变化.结果:IP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表明IP具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EET组大部分指标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缺血10 min和缺血60 min期间的VTr、VTt、VA评分,再灌注10 min期间的VFr,缺血60 min/再灌注30 min后的心肌梗塞范围);EET组部分指标的下降程度较IP组轻.结论:外源性低浓度11,12-EET具有类IP样的心肌保护作用,但其心肌保护程度弱于IP.
作者:王雯;芦玲巧;朱盈芬;张立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紫杉醇(Taxol)和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e, HCTP)对兔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s, RLECs)生长周期的影响.观察Taxol和HCPT对体外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抑制的作用.方法:2~3月龄家兔30只;DMEM/F12培养基;胎牛血清;MTT;细胞培养瓶;全自动酶标光度仪;倒置显微镜;离心机;流式细胞仪.(1)取2~3代的对数生长期RLECs于96孔板中,放入CO2孵箱内培养24 h后,将不同浓度的Taxol和HCPT分别作用24及72 h,用MTT测定法观察其对RLECs增殖的作用.(2)将消化的第2代RLECs计数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加入3组培养瓶中,一组为不加药的正常对照组,其余两组为分别加入一定浓度的Taxol和HCPT的实验组,作用48 h,用0.25%胰蛋白酶消化、PBS洗涤、立即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Taxol和HCPT对体外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均有抑制作用,Taxol 24 h的半效抑制量(ID50)为6μg/mL,72 h的ID50为4μg/mL.HCPT 24 h的ID50为96.041 μg/mL,72 h的ID50为1.34 μg/mL.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Taxol将RLECs的细胞周期阻断于G2/M期,并在G2/M期阻断前还有短时的G0/G1期阻断.HCPT将细胞周期阻断于S期.结论:Taxol和HCPT增多属细胞周期特性药.Taxol为新型抗微管药物,其作用目标为细胞骨架的微管系统,抑制微管解聚.本实验证实Taxol使RLECs周期阻断于G2/M期,至于在G2M期阻断前还有短时的G0/G1期阻断,其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羟基喜树碱靶向高度选择性抑制拓扑异构酶(Topo Ⅰ),主要作用于RLECs的S期.
作者:罗莉霞;李平华;彭惠;骆云鹏;汤为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中风病康复期,神经元功能联系再建是脑机能恢复的重要生物学基础.突触可塑性变化是其核心,突触素P38与突触可塑性关系密切.方法:应用电镜超微结构分析与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方法,观察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期,海马神经毯的突触形态与突触素P38的表达特征,以及解毒通络方对相关变化的调控规律.
作者:李澎涛;冀宏;黄启福;贾旭;严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小鼠TH1/TH2亚群的发现为人的TH1/TH2免疫偏斜研究提供了依据,细胞因子对TH1/TH2的漂移起着重要作用,其中IL-12、IL-10是调节TH0→TH1/TH2分化两个重要的细胞因子.目的:以小鼠腹水型肝癌高淋巴道转移亚系HCa-F为模型,探讨榄香烯复合瘤苗对带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及脾细胞IL-10、IL-12产生的影响,观察榄香烯复合瘤苗及免疫化学疗法的抗瘤效果、分析其机制.方法: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攻击对照组、瘤苗治疗组、环磷酰胺组及瘤苗+环磷酰胺联合治疗组.在HCa-F(2×105.0.1 mL-1/只)攻击后用榄烯复合瘤苗(3×107.0.1 mL-1/只)免疫治疗3次或和大剂量环磷酰胺(180 mg/kg)冲击化疗一次,于末次治疗6 d后杀鼠取脾制成脾细胞悬液,与HCa-F混合培养48 h后离心取上清用ELISA法测定IL-10和IL-12水平.结果:瘤苗治疗组IL-12产生量高(7.13±1.89 pg/mL, P<0.05),而环磷酰胺组低(3.37±0.89 pg/mL, P<0.05),瘤苗+环磷酰胺联合治疗组居于二者之间(4.11±0.89 pg/mL, P<0.05).IL-10在瘤苗治疗组低(1.82±0.29 pg/mL),余下各组差异并不显著.至处死时,联合治疗组小鼠未见肿瘤发生,瘤苗和环磷酰胺组与攻击对照组相比瘤重明显减轻,且延长了接种后至肿瘤出现的潜伏期时间.结论:瘤苗免疫治疗能抑制肿瘤的生长,与大剂量环磷酰胺化疗联合应用效果更佳.推测榄香烯复合瘤苗免疫治疗可能提高了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IL-12,进而抑制TH2细胞IL-10的产生,使免疫反应向TH1漂移,增强了机体抗肿瘤效果.大剂量环磷酰胺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影响机体的T细胞功能,为IL-12分泌减少,伍用榄香烯复合瘤苗后,可使之部分恢复,从而从实验上说明环磷酰胺+榄香烯复合瘤苗联合化疗比单用任何一种治疗方法效果更好,及其可能的机制.
作者:赵卫红;施广霞;袁小林;钱振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研究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同种输血前后细胞因子和NO的变化,探讨同种输血对食管癌患者细胞因子和NO生成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食管癌手术患者(n=18),以输注去白细胞血液(白细胞滤器采用南京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成的BC-L型,白细胞去除率为99.5%)的食管癌手术患者(n=16)作为实验对照及健康自愿者为正常对照(n=20),在输血前、输血后第1 d、输血后第5 d分别采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测定技术检测血清中IL-10、IFN-γ和TNF-α的浓度;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浓度;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和C3含量.结果:1.食管癌患者的血清中IFN-γ、TNF-α均低于正常人,IL-10无显著差异.实验组输血后第1 d与输血前相比血清中IL-10、IFN-γ和TNF-α浓度升高,且以IL-10、IFN-γ变化尤为显著(P<0.01);输血后第5 d IFN-γ和TNF-α降低接近输血前水平,并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P值分别为<0.05和<0.01.IL-10仍明显高于输血前水平(P<0.05),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别无显著.2.实验组输血后第1 d与输血前相比血清中一氧化氮明显降低(P<0.01),并显著低于实验对照组(P<0.01).3.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输血前后不同时间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C3无变化,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同种输血后血清中NO,IFN-γ和TNF-α的降低与IL-10升高有关,而IL-10升高可能是患者同种输血后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可减轻或去除这一作用.因此,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明显优于输注常规血液.
作者:张循善;李燕萍;张载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感康源冲剂为验方中药制剂,主要由柴胡、双花、连翘、桔梗、元参、板兰根、荆芥等组成,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本实验观察了该药对Ⅰ型人类疱疹病毒(HSV-1)、腺病毒(AD3)和流感病毒FM1株致Hela-2细胞病变的药效研究.
作者:邓敏;宋秀媛;高尔;王家富;刘同美;马麦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