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莉霞;李平华;彭惠;骆云鹏;汤为学
目的和方法:用离体大鼠膈肌条为材料,运用收缩力学手段,着重观察离体条件下膈肌疲劳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舒张功能变化特点,并对比性研究中药参麦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为人参和麦冬)和具有正性肌力作用的西药氨茶碱对膈肌疲劳发生时其大舒张速率(dR/dtmax)、大收缩峰值(Ptt)、及收缩速率(dT/dtmax)的影响.结果:膈肌疲劳发生时,其大舒张速率(dR/dtmax)在3 min内下降58%,明显早于大收缩峰值(Ptt)及收缩速率(dT/dtmax)的下降;膈肌疲劳恢复过程中,dR/dtmax在30 min内仅恢复到疲劳前的48.5%左右,而Ptt在30 min内恢复到疲劳前81.6%左右.氨茶碱虽可增加Ptt,但疲劳刺激后,Ptt下降50%的时间明显缩短,恢复缓慢;参麦注射液对膈肌Ptt影响不明显,但使疲劳时Ptt下降50%的时间较用氨茶碱后明显延长,并可在25 min内完全恢复.两药合用,Ptt的下降较单用氨茶碱延缓,且恢复程度增加.结论:参麦注射液可通过增强膈肌舒张能力从而改善疲劳膈肌的功能;氨茶碱在增加膈肌收缩功能的同时,损伤其舒张功能.此副作用能被参麦注射液部分拮抗.
作者:吴萍;黄云峰;叶笃筠;牛汝楫;余尚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痛及痛过敏的形成,与脊髓伤害性信息传递通路中兴奋性氨基酸(EAAs)的释放及其受体的活动增强以及表达上调有关,这种由于EAA受体,特别是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活动所引起的痛及痛过敏可被NOS抑制剂所阻断.
作者:曾静波;李文斌;李清君;陈晓玲;周爱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分析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应调控基因蛋白表达的时相变化特点.方法:以左冠状动脉穿线结扎的方法造成大鼠急性心梗,经阻抗法评价心功能,制成心衰动物模型,持续喂养8周.并设假手术组(穿线不结扎)作为对照.
作者:李敏;赵明镜;王硕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术后再发死亡例的预后因素,我们选用了术后再发死亡例与术后无复发的生存例进行了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对比分析,寻找临床病理学的哪些因素以及癌基因、抑癌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或过表达与死亡例有其相关性.方法:日本富山县立中央病院过去16年间(1974~1990)的早期胃癌切除例共704例,其中术后再发死亡有34例(4.8%).为探讨临床病理学变化的预后意义,抽出与死亡例在年龄(±5岁)、性别、手术时间(±2年)相一致的术后无复发的34例生存者进行了对比分析.获取的石蜡包埋组织块,切成4~5 μm厚的薄片,采用ABC法,进行PCNA, p53、 c-erbB-2(均来自日本DAKD)检测.其阳性率采用半定量的方法,各项检测指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1. 临床病理学特点:①淋巴结转移是主要的决定性的预后因素(P<0.01),并指出与患者3年生存率有紧密关系;②淋巴管侵入(P<0.01)和静脉侵入(P<0.05)也是重要的预后因素;③癌的发生部位、肉眼形态、肿瘤大小、组织学和分化度与预后无相关性(P>0.05).2.免疫组织化学:癌基因c-erbB-2的过表达(Grade3.75%以上)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抑癌基因p53的过表达(Grade2-3,50%~75%),与静脉浸润有关(P<0.01);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程度与预后以及其它任何临床病理学的变化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淋巴管侵入,静脉侵入,淋巴结转移有无是判断早期胃癌预后的重要的指标.特别是淋巴结的转移与患者3年生存率有密切关系.癌基因c-erbB-2和抑癌基因p53的过表达对判断早期胃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金晓明;松井一裕;孙宇;赵瑞波;张朋旗;北川正信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目前,白血病/淋巴瘤的治疗多采用大剂量联合化疗,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强化疗的毒副作用,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有时危及患者生命.为了寻求一种低毒高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低剂量全身照射和低剂量化疗药物相结合的新方案,在小鼠白血病模型上获得了满意效果,并对疗效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治疗方案:通过不同照射剂量和不同给药方案的探索,证明正常615小鼠s.c.接种106 L615白血病细胞,第4 d全身照射300 cGy,照射后1、2或3 d i.p给予Ara-C(30 mg/kg)连续3 d.结果:单纯照射和单纯Ara-C组动物生存时间约延长2 d,放化疗联合组动物,不论是照射后1、2或3 d连续3 d给予Ara-C,平均存活时间均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和单纯Ara-C组(P<0.05),而且有58%~72%的动物长生存.治疗过程中血相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的检测表明,白细胞数低时降至正常的60%,骨髓有核细胞数低降至照射前的45%,且迅速恢复,表明此方案血液学毒副作用轻.为了研究低剂量放射增强白血病化疗疗效的机制,我们通过病理切片动态观察,发现300 cGy照射后早期骨髓细胞减少,血窦扩张充血,可能有利Ara-C的摄取.照射前和照射后小鼠的骨髓基质体外细胞培养,用APAAP法检测基质细胞表面GM-CSF的表达,用微孔滤膜免疫金银染色法(m-IGSSA)检测培养液上清(BMCM)中GM-CSF的含量,发现照射后细胞表面和上清中GM-CSF的表达都增高.照射和未照射小鼠的BMCM与L615细胞共孵育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照射后小鼠BMCM有促使白血病S期细胞比例增多和凋亡率增加的趋势.结论:低剂量照射与Ara-C合用对白血病有协同治疗作用,且副作用较小,是治疗白血病的一种高效低毒的新策略.其机制与低剂量照射诱导动物体内产生某些细胞因子(如GM-CSF)促进G0期白血病细胞进入增殖周期,从而增加细胞对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Ara-C)的敏感性有关.
作者:褚建新;刘卫霞;赵钧铭;丁顺利;胡小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在生命体中基因信息的阅读、贮存、转录和翻译均通过分子识别的规则来进行.基因芯片把大量基因探针集成在一起,通过与被标记的若干靶核酸序列互补匹配,利用基因芯片杂交图像,便可根据碱基互补匹配的原理确定靶基因的序列.基因芯片可以大大推进包括人类(后)基因组计划在内的各类基因组研究;寻找和发现新的基因及其功能;基因芯片可为研究基因调控网络及其机理,揭示不同层次多基因协同作用的生命过程提供手段,将在研究人类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病等相关基因及作用机制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基因芯片在疾病的诊断和预测,个体化治疗,高通量药物筛选和合理用药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
作者:陆祖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高血压对冠状循环的影响涉及到冠状动脉的各级血管,包括心外膜冠状动脉(直径2~7.5 mm)及其主要分支(1~2 mm),冠状动脉小动脉(500~1000 μm)、微动脉(<500 μm)和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平均8 μm).其中,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血管的内弹性膜和中膜平滑肌发达,具有较强的收缩力,能使管腔明显地缩小或扩大,从而调节和分配到心脏各部位的血流.而小动脉和微动脉(亦称外周阻力血管)仍属肌性动脉,其收缩和扩张可显著影响心肌血流量和冠状动脉阻力的变化,其中<300 μm的微动脉网是冠状动脉主要的阻力血管床.近的研究已证明,不同节段的冠状动脉对神经性、药物性及代谢性刺激的反应是不同的.
作者:李小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发生的细胞学基础是内皮细胞的受损以及血液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的迁移和增殖.
作者:袁中华;杨永宗;杨小毅;万载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包括细胞膜等在内的生物膜损伤在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磷脂被证实对多种生物膜损伤所致的疾病均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维生素E则具抗氧化作用.
作者:汪长华;梅运清;胡国胜;刘治晏;董传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肢体缺血再灌注不仅可以引起局部组织的损伤,同时亦可引起远隔部位的多器官损伤,其中肺脏是易受损的器官之一,若发生急性肺损伤,可导致呼吸功能不全.研究证明此种肺损伤与氧化应激有关.血红素氧化酶(HO)是催化血红素生成胆绿素和CO的限速酶,诱导型血红素氧化酶(HO-1)可被引起氧化性损伤的许多因素所诱生并具有保护组织免受氧化损伤的作用,而近来发现CO是体内重要的细胞信使.但在再灌注性肺损伤时肺组织中HO-1的变化及作用尚不清楚.方法:本实验采用夹闭SD大鼠腹主动脉末段造成双后肢缺血及再灌注性肺损伤模型.应用Northern杂交、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了假手术组,缺血4 h组及缺血4 h再灌注2、4、8、16及24 h组肺组织中HO-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上述各种检测方法在假手术组和单纯缺血组均未出现阳性信号;再灌注组在再灌4 h时开始出现阳性信号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到16 h达到高峰,24 h基本消失.免疫组化结果可见阳性信号主要出现在肺泡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气道上皮细胞胞质内.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时肺组织内有HO-1诱生, 不论在基因水平抑或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仍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周君琳;凌亦凌;王俊霞;丛斌;岳凤鸣;李陈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血管内皮细胞与循环血细胞,如单核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等重要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众多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也同时作用于这些细胞.我们曾发现高迁移率蛋白Ⅰ(HMGⅠ)能促进ECV304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与PDGF-B链基因上游切应力反应元件(SSRE)的结合.
作者:王小明;邱劲;李素敏;李健;沈传陆;斯勤;郭恒怡;吴其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往往是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高血压的治疗目的,不仅仅是把血压降至正常,而且更重要的是减轻并且能够逆转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本文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6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2级高血压50例、3级高血压14例,用心通口服液加小剂量依那普利、倍他乐克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左室舒张功能减退64例,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心率、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心彩超声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治疗前查肾功能、血脂、血糖,心彩超,有心律失常者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停服其他药物.给山东鲁南制药厂生产的心通口服液10 mL,3次/d,依那普利5~10 mg/d,倍他乐克12.5~50 mg/d.服药期间每周至半月随访1次,观察血压、心率、临床症状,根据血压、心率调节依那普利、倍他乐克剂量,服药3个月后复查心彩超测定左室舒张功能.结果:用药3个月后血压由24.8±3.4/14.8±2.4 kPa降至16.0±1.2/10.2±2.3 kPa(P<0.01);心率自96.0±10.3次/min减为69.0±7.8次/min(P<0.01).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达90%以上.
作者:谢银莲;兰文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PMI)是严重威胁手术患者生命的围手术期的主要问题之一,PMI所致的围手术期死亡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观注.肺是唯一直接接受心脏全部血量的器官,本文通过肺叶切除这一急性肺损伤过程,观察手术对冠脉狭窄和非狭窄犬心肌血供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PMI的可能机制,以便为临床围手术期保障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丽;李大连;王云喜;栾造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近年研究证实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多种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变应性炎症疾病.由于本病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胸导管引流(TDD)自80年代用于难治性哮喘的治疗,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TDD对支气管哮喘血液变学的影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作者:刘凤;冯学斌;于小玲;董晓青;贾云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动态观察吸烟大鼠肺部肥大细胞与c-fos基因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吸烟病变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置于气体刺激装置中进行实验,分别选2周、4周、12周、24周等时点对肺组织取材,H-E染色;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与图象分析仪分析肥大细胞;支气管粘膜上皮表达FOS蛋白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以20个高倍视野中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反应c-fos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1)吸烟大鼠肺组织主要为炎性病变:粘膜上皮溃疡,支气管纤毛柱状上皮坏死、脱落,部分粘膜上皮出现增生,甚至鳞状上皮化生,杯状细胞增多,粘膜下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肥大细胞侵润,平滑肌增厚.(2)吸烟大鼠肺部肥大细胞变化(个/mm2):2周2.82±1.16、4周4.58±1.23、12周5.86±1.32、24周8.02±1.89,除第2周外,其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吸烟大鼠FOS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为(个/20视野):2周10.80±3.40、4周16.20±2.60、12周18.60±3.10、24周19.20±3.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讨论与结论:吸烟大鼠肺部出现支气管炎病理改变,在4周后出现肥大细胞增殖;2周后支气管粘膜上皮FOS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增多,表明在香烟持续刺激时,c-fos基因激活而表达水平增高.c-fos基因激活和肥大细胞增殖与哮喘、肺纤维化、细胞增生及气道炎症等病变相关;提示肥大细胞与c-fos基因在吸烟所致病变和气道功能紊乱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
作者:王潮临;赵晓琴;马韵;温冠媚;邝晓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齐华阁;刘素云;李拥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选择具有协同免疫调节作用的生物制剂进行联合治疗是提高肿瘤生物治疗,减少抗癌药物的副作用.方法:40只C57BL/6小鼠右侧腋下皮下接种Lewis肺癌瘤株(LLC)1.5×106实验分4组,每组10只小鼠,Ⅰ组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Ⅱ组注射康赛宁;Ⅲ组为注射IL-2;Ⅳ组为康赛宁+白细胞介素Ⅱ剂量减半.接种肿瘤第2 d开始用药,间日注射,5次为一疗程,进行二个疗程,中间间隔4 d.结果:1. Ⅱ、Ⅲ组较对照组Ⅰ肿瘤潜伏期延长,肿瘤体积与重量都明显减少(P<0.05).第二个疗程结束时,抑瘤率分别为40%、30%,且至接种肿瘤第48 d,二组分别有20%、30%小鼠不发瘤.2. Ⅳ组肿瘤潜伏期同Ⅱ、Ⅲ组肿瘤体积与重量较对照组减少更加显著(P<0.001,P<0.01),抑瘤率为60%,40%小鼠不发瘤.结论:联合应用康赛宁与白细胞介素Ⅱ免疫治疗,可明显加强二者的抑瘤效应,减少剂量.为临床联合应用二者瘤内注射治疗癌症患者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蔡军伟;周洁;司兆学;杨晶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研究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同种输血前后细胞因子和NO的变化,探讨同种输血对食管癌患者细胞因子和NO生成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食管癌手术患者(n=18),以输注去白细胞血液(白细胞滤器采用南京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成的BC-L型,白细胞去除率为99.5%)的食管癌手术患者(n=16)作为实验对照及健康自愿者为正常对照(n=20),在输血前、输血后第1 d、输血后第5 d分别采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测定技术检测血清中IL-10、IFN-γ和TNF-α的浓度;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浓度;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和C3含量.结果:1.食管癌患者的血清中IFN-γ、TNF-α均低于正常人,IL-10无显著差异.实验组输血后第1 d与输血前相比血清中IL-10、IFN-γ和TNF-α浓度升高,且以IL-10、IFN-γ变化尤为显著(P<0.01);输血后第5 d IFN-γ和TNF-α降低接近输血前水平,并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P值分别为<0.05和<0.01.IL-10仍明显高于输血前水平(P<0.05),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别无显著.2.实验组输血后第1 d与输血前相比血清中一氧化氮明显降低(P<0.01),并显著低于实验对照组(P<0.01).3.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输血前后不同时间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C3无变化,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同种输血后血清中NO,IFN-γ和TNF-α的降低与IL-10升高有关,而IL-10升高可能是患者同种输血后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可减轻或去除这一作用.因此,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明显优于输注常规血液.
作者:张循善;李燕萍;张载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和方法:用聚四氟乙稀制作内径1.4 c的小圆筒,以一片聚碳酸酯核孔膜(孔径8μm,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提供)和一片醋酸纤维酯微孔滤膜(孔径5μm,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提供)将小圆筒分隔成上下二个小室,上室高1.8 cm,下室高0.3 cm,二室间以螺丝固定.将1 mL 1640培养液培养的人胃腺癌细胞(SGC-7910)或B16黑色素瘤细胞(二细胞株均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提供)置于上室,下室加同样的培养液,保持上下二室的培养液液面相平.CO2培养箱37℃培养.培养结束后取出微孔滤膜,用70%乙醇固定,H.E染色.将滤膜等分为四个象限,用光学显微镜随机计数每个象限中二个视野内穿过核孔膜并粘附在微孔滤膜上的癌细胞数.结果:如此处理的二类癌细胞都有能力迁移通过核孔膜均匀地粘附在微孔滤膜上.计数观察清晰容易.并且随着癌细胞孵育时间(5~30 h)的延长,迁移到膜上的细胞数也增加.随着所用细胞浓度(5×104~4.5×105细胞数/mL)的增加,迁移到微孔滤膜上的细胞数也增加.将药物(阿霉素,甲2巨球蛋白-广谱蛋白酶抑制剂)置于上室与癌细胞同孵育,可以观察到药物的不同浓度和不同的持续作用时间,能够明显地影响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采用此种微孔滤膜腔法测定癌细胞的迁移能力,较之以往使用的琼脂糖移植法和毛细血管法方法更简便,加入的癌细胞体积可达1 mL,并且用化学蚀刻扩孔制成的核孔膜,微孔呈直筒状,孔径一致,膜耐高温,化学稳定性极好.这些均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癌细胞的迁移能力与其转移特性密切有关.这一方法的建立,将为在离体条件下观察癌细胞转移特性及药物对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提供了可行的手段.
作者:陈识杰;高素梅;李永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均是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合酶(COX)途径生成的代谢产物,分别由前列环素合酶和血栓素合酶催化产生.本实验动态观察了常氧及慢性缺氧的肺动脉内皮细胞血栓素合酶(TXS)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培养基上清中PGI2及TXA2的代谢产物6-Keto-PGF1α、TXB2随急性缺氧的变化.方法:采用连代常氧和缺氧培养的肺动脉内皮细胞,分别在2、4、6代给予急性缺氧刺激6 h,分为四组:常氧组(N)、急性缺氧6 h组(NH)、慢性缺氧后复氧12 h组(H)、慢性缺氧后复氧12 h再急性缺氧6 h组(HH).提取各组总RNA.将载有大鼠血栓素合酶基因片段的PBR322质粒,转化大肠杆菌HB101,扩增后提取质粒,经酶切、电泳后回收TXS 0.5 kb的cDNA片段作为探针,地高辛随机引物法标记探针作斑点杂交.以β-actin为对照,目的基因与对照的积分光密度比值作半定量分析.用放免法测定培养基上清中PGI2、TXA2代谢产物6-Keto-PGF1α、TXB2的变化.结果:常氧培养的PAEC急性缺氧后TXS mRNA、6-Keto-PGF1α、TXB2均增加,TXA2/PGI2在2、4代减少,第6代基本不变;慢性缺氧培养的PAEC急性缺氧后,6-Keto-PGF1α在2、4代减少,第6代不变;TXS mRNA、TXB2第4代增加,第6代减少,TXA2/PGI2在2、4代增加,第6代减少.结论:慢性缺氧改变了急性缺氧时肺动脉内皮细胞血栓素合酶(TXS)基因表达及TXA2与PGI2的比例,可能影响了肺动脉高压的发展及机体对慢性缺氧的习服过程.
作者:孔炜;王迪浔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