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琳;凌亦凌;王俊霞;丛斌;岳凤鸣;李陈莉
目的:选择具有协同免疫调节作用的生物制剂进行联合治疗是提高肿瘤生物治疗,减少抗癌药物的副作用.方法:40只C57BL/6小鼠右侧腋下皮下接种Lewis肺癌瘤株(LLC)1.5×106实验分4组,每组10只小鼠,Ⅰ组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Ⅱ组注射康赛宁;Ⅲ组为注射IL-2;Ⅳ组为康赛宁+白细胞介素Ⅱ剂量减半.接种肿瘤第2 d开始用药,间日注射,5次为一疗程,进行二个疗程,中间间隔4 d.结果:1. Ⅱ、Ⅲ组较对照组Ⅰ肿瘤潜伏期延长,肿瘤体积与重量都明显减少(P<0.05).第二个疗程结束时,抑瘤率分别为40%、30%,且至接种肿瘤第48 d,二组分别有20%、30%小鼠不发瘤.2. Ⅳ组肿瘤潜伏期同Ⅱ、Ⅲ组肿瘤体积与重量较对照组减少更加显著(P<0.001,P<0.01),抑瘤率为60%,40%小鼠不发瘤.结论:联合应用康赛宁与白细胞介素Ⅱ免疫治疗,可明显加强二者的抑瘤效应,减少剂量.为临床联合应用二者瘤内注射治疗癌症患者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蔡军伟;周洁;司兆学;杨晶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在多种应激条件下,细胞的一种适应性变化是基因表达谱明显改变,一组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被称之为热休克蛋白(HSP)的家族,合成明显增加,其中HSP70是保守和受应激诱导的热休克蛋白.热休克蛋白能参与肿瘤特异性免疫,肿瘤组织中的HSP70-肽复合物具有肿瘤疫苗的作用,在体内外均能诱导出肿瘤特异的杀伤性γδT细胞.
作者:朴花;施广霞;于丽华;沈洁;郭连英;钱振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检测高脂血清对培养的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NO)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改变的影响,并观察当归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三组,即:对照组;高脂血清组;当归+高脂血清组.以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用高脂血清损伤,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形态结构的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测内皮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用分光光度法对细胞培养液中NO的分泌量进行检测.结果:高脂血清明显损伤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细胞膜表面有孔隙,微绒毛僵直断裂,分布不规则.高脂血清使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明显增高,细胞培养液中NO的分泌量明显降低;而当归可以逆转高脂血清的这种作用,使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降低,而细胞培养液中NO的含量明显增高.结论:当归对内皮细胞中NO及ICAM-1表达的影响可能与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有关.
作者:王保华;欧阳静萍;涂淑珍;魏蕾;刘永明;郑汉巧;杨静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本文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糖尿病大鼠胰岛B细胞SUR的mRNA的表达水平,旨在探讨二甲双胍对其影响及其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探讨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大鼠胰腺B细胞中SUR的影响.
作者:赵明;杜宏;冯根宝;王坚;王竹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Troponin I(TnI) is a subunit of the thin filament-associated troponin-tropomyosin complex involved in calcium regulation of skeletal and cardiac muscle contraction.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肢体缺血再灌注不仅可以引起局部组织的损伤,同时亦可引起远隔部位的多器官损伤,其中肺脏是易受损的器官之一,若发生急性肺损伤,可导致呼吸功能不全.研究证明此种肺损伤与氧化应激有关.血红素氧化酶(HO)是催化血红素生成胆绿素和CO的限速酶,诱导型血红素氧化酶(HO-1)可被引起氧化性损伤的许多因素所诱生并具有保护组织免受氧化损伤的作用,而近来发现CO是体内重要的细胞信使.但在再灌注性肺损伤时肺组织中HO-1的变化及作用尚不清楚.方法:本实验采用夹闭SD大鼠腹主动脉末段造成双后肢缺血及再灌注性肺损伤模型.应用Northern杂交、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了假手术组,缺血4 h组及缺血4 h再灌注2、4、8、16及24 h组肺组织中HO-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上述各种检测方法在假手术组和单纯缺血组均未出现阳性信号;再灌注组在再灌4 h时开始出现阳性信号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到16 h达到高峰,24 h基本消失.免疫组化结果可见阳性信号主要出现在肺泡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气道上皮细胞胞质内.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时肺组织内有HO-1诱生, 不论在基因水平抑或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仍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周君琳;凌亦凌;王俊霞;丛斌;岳凤鸣;李陈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姜梅英;钟兆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急、慢性缺氧时大鼠脑线粒体能量代谢的特点,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急性缺氧组(AH)、慢性缺氧组(CH)和对照组(C).急、慢性缺氧组大鼠分别连续置模拟海拔4000 m高原3 d(AH)和40 d(CH),23 h/d,对照组在平原同时喂养.急、慢性缺氧组在模拟海拔4000 m高原、对照组在平原分离脑线粒体,用Clark氧电极法测定线粒体呼吸功能,高压液相法测定线粒体内腺苷酸池含量和ATP生成能力,寡酶素抑制法测定F0F1-ATP酶活性,并用[3H]-UTP掺入法测定线粒体体外转录活性.结果:急性缺氧大鼠IV态呼吸(ST4)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呼吸控制率(RCR)、线粒体内ATP含量、ATP生成率和F0F1-ATP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慢性缺氧大鼠ST4显著低于急性缺氧组,而RCR、线粒体ATP含量和F0F1-ATP酶活性则显著高于急性缺氧组,而线粒体ATP含量和F0F1-ATP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急性缺氧大鼠脑线粒体体外转录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慢性缺氧组线粒体体外转录活性显著高于急性组,低于对照组;F0F1-ATP酶活性与线粒体体外转录活性呈线性相关.结论:急性缺氧可抑制脑线粒体呼吸功能和F0F1-ATP酶活性,使电子传递受阻,发生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线粒体ATP含量降低;慢性缺氧虽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平原对照水平.急、慢性缺氧时大鼠脑线粒体体外转录活性的改变与F0F1-ATP酶活性的改变相一致,两者呈线性相关,提示mtDNA编码氧化磷酸化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参与了缺氧所致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障碍的机制.
作者:高文祥;柳君泽;蔡明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报道p62dok蛋白的纯化和氨基酸及cDNA序列的测定方法和结果,拟为研究p62dok在胰岛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提供必需的技术方法和试剂.方法:过渡表达人类胰岛素受体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IR)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Hams F-12培养12 h(37℃)后,加入胰岛素+Vanadate或Pervanadate处理.
作者:汪长华;董峰;董传仁;刘峰;董群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高糖血症是糖尿病的主要病变,长期高糖血症又往往引起胰岛素水平的增高.目的:为了研究高胰岛素环境中高糖血症对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缩血管作用的影响及机制,进一步揭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机理.方法:用高糖饲料喂养Wistar大鼠12周后测得其血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为高糖血症模型.将高糖组和对照组大鼠的离体主动脉血管环置于高于生理浓度(40 mIU/L)的胰岛素环境中,观察两组大鼠对10-9 mol/L ET-1的反应;检测血浆NO-2含量反映NO的含量;测定血管壁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结果:在高于生理浓度的胰岛素环境中,高糖大鼠对ET-1的缩血管反应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高糖组NO-2含量和NOS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以cNOS降低为主(P<0.01).结论:长期高糖血症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使cNOS含量明显降低,NO合成减少,引起EDRF/NO系统功能障碍,血管对活性物质ET-1的反应性增强,血管张力增加,此机制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并发症的发病.
作者:丁怡;王家富;段文卓;宋秀媛;刘同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选用Wistar大鼠由平原直接接运至海拔2260 m, 3460 m高海拔环境.以放射免疫分析法研究了大鼠在高海拔急性低氧24 h和30 d慢性低氧期脑内中脑区β-内啡肽(β-EP)、加压素(AVP)、生长抑素(SS)含量的变化.方法:实验动物按完全随机法分组.实验方法以现场依次提取中脑内神经肽免疫活性物质.上述三种放免药盒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提供.用西安产FJ2003/50型γ计数仪测定沉淀物的counts.min-1,以同批实验所做的竞争抑制标准曲线,换算并求出每毫克脑组织中β-EP、AVP、SS的含量.结果:1.在2260 m、3460 m 24 h急性低氧期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β-EP、AVP、SS含量显著降低(P<0.01).2. 在3460 m 30 d慢性低氧期出现时相性变化:(1)2~3 d:β-EP、持续增加(P>0.05),AVP趋于增加(P<0.05),SS则出现持续降低(P<0.01),β-EP、与AVP呈正相关(r=0.596)、与SS呈负相关(r=-0.842).(2)3~15 d:β-EP、AVP、SS呈进行性降低(P<0.01).经相关分析,均为正相关(分别为Rβ-EP、AVP=0.586,RAVP、SS=0.734, Rβ-EP、SS=0.847).(3)15~30 d:β-EP、趋于回升(P>0.05),AVP、SS则持续性减少(P<0.01).经相关分析,AVP与SS呈正相关(r=0.723).结论:大鼠在高原低氧环境中急性和慢性低氧期中枢内中脑区神经肽含量受到明显影响.在急性低氧期3种神经肽低于对照组,可能与脑细胞的合成、分泌受到低氧抑制有关,在慢性低氧期出现时相性变化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的调控作用有关.据此认为神经肽在低氧反应中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作者:刘永年;谢新民;张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玻璃粘连蛋白(vitronectin)含有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PGD)序列和肝素结合区.单核细胞表面的玻璃粘连蛋白是血管内皮细胞表面β3整合素族的配基之一,二者的结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一些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的同时,也作用于单核细胞,使其表面的玻璃粘连蛋白表达增高,从而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单核细胞与病变部位动脉内皮细胞粘附异常增强的机制之一.目的:是观察单核细胞株U937细胞在TNFα、oxLDL及蛋白激酶C抑制剂H-7、Calphostin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PD098059的作用下玻璃粘连蛋白基因的表达.方法:利用传代培养的单核细胞株U937进行实验,分为TNFα、ox-LDL刺激组、TNFα+H-7、TNFα+Calphostin、 TNFα+PD098059组、ox-LDL+H-7、ox-LDL+Calphostin、ox-LDL+PD098059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作用18小时.玻璃粘连蛋白基因的mRNA表达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NFα、oxLDL可明显刺激U937细胞玻璃粘连蛋白mRNA的表达;蛋白激酶C抑制剂H-7和Calphostin显著抑制TNFα的诱导作用,而H-7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PD098059则可抑制oxLDL的诱导作用.结论:TNFα、oxLDL可能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和/或丝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启动单核细胞玻璃粘连蛋白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李素敏;王晓明;邱劲;斯勤;郭恒怡;吴其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虽然子宫颈癌的手术或/和放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仍有部分患者特别是局部肿瘤较大或有区域淋巴性转移,初治后易出现肿瘤未控,复发及转移.因此,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化学治疗方面,人们试行各种形式的化疗.此实验观察顺铂(cis-Platin,PDD)、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甲氨喋呤(methotrexatum, MTX)三种化疗药物对人宫颈肿瘤细胞(HeLa细胞)的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MTT测定法观察以上三个化疗药物单用及合用对HeLa细胞的影响.
作者:彭勤;彭惠;骆云鹏;汤为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陆祖谦;刘志民;何金;刘会敏;赵瑛;彭树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有逐年增加及年轻化的趋势,一旦诊断明确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传统的化疗易使肿瘤细胞产生药物毒性作用及耐受性,而CD(cytosine deaminase)/5FC自杀基因疗法恰可弥补上述不足.CD基因存在于细菌中,其编码产物CD可催化无毒性的5-氟胞嘧啶(5FC)脱氢变为有毒性的5-氟尿嘧啶,可在实体瘤或全身使用,降低化疗的毒性作用,提高敏感性.目的和方法:采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CD基因导入后,观察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系的敏感性、感染率、旁观者效应、在体内表达的时间及对荷瘤动物的疗效.结果:伴有CD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在不同时间不同浓度感染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LNCap(人)和Rm-1(小鼠)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和病毒浓度的增加,可至100%感染,且对5FC没有毒性作用,伴有CD基因的病毒载体的LNCap细胞的表达高峰在第5 d,Du-145在第3 d,而Rm-1在第1 d,但在细胞内均可维持11 d.用少量的已感染CD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可使大部分细胞死亡,其中LNCap和Rm-1细胞仅需5%的已感染细胞就可使100%的肿瘤细胞死亡,而Du-145则需50%的已感染细胞才能使肿瘤细胞100%死亡.动物实验也证实用已感染CD基因的Rm-1细胞接种C57BL/6小鼠,并分别在接种前24 h、接种同时或接种后48 h给予5FC,结果在对照组小鼠100%产生肿瘤,存活时间为12~23 d,在接种前给药的小鼠发病率为3/5,发病小鼠的存活时间为24~37 d之间,即使接种后48 h给药,虽然发病率100%,但存活时间也延长至21~30 d.结论:以上结果给CD/5FC方案治疗前列腺癌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殷莲华;王新红;付四清;Nanakorn T;Deisseroth A.B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在国外常用的小鼠白血病病毒(MuLV)有:Gross-MuLV、Graffi MuL V、 Moloney-MuLV(M-MuLV)、Rauscher-MuLV和Abelson MuLV(Abl-MuLV)等;国内分离的有T638-MuLV、L6565-MuLV和SRS-MuLV,可诱发淋巴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白血病、红白血病和淋巴瘤.迄今仅证明Abl-MuLV具有急性转化作用的特点,注射小鼠后能在3~4周诱发B淋巴细胞白血病.
作者:程立;殷莲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trkA、 trkB、trkC是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家族的三个成员,大量的研究已证实,神经生长因子家族成员作用的发挥是通过与其相应受体结合来实现的,了解这些受体在组织细胞的分布,有助于间接了解各神经生长因子家族成员的生理功能.尽管已有文献报道这些受体在成年大鼠脊髓分布,但我们未见在成年猫脊髓分布的资料.方法:用成年雄猫的L3脊髓制作20 μm厚的冰冻切片,分别用trkA(效价:1∶100,Santa Cruz)、 trkB(效价1∶500, Santa Cruz)和trkC(效价1∶1000, Santa Cruz)兔抗血清以免疫组化ABC法染片,观察3种生长因子受体样免疫反应物在成年猫脊髓的分布.结果:在成年猫脊髓均见3种生长因子受体的免疫阳性反应物,trkA者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Ⅱ板层的神经膨体,灰质一些神经元的胞浆和白质轴索内.TrkB者则主要是灰质各板层神经元染色,阳性反应物定位于细胞浆.TrkC在脊髓的分布与trkB者类似,亦主要是神经元胞浆染色,但有所不同之处是trkC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腹角及背角深部,而背角浅层特别是Ⅱ板层阳性神经元少见,但Ⅱ板层可见均质状阳性反应物.结论:在成年猫脊髓含有trkA、 trkB、trkC.但其分布并不完全一致.这些受体在脊髓分布为神经生长因子家族成员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因子3(NT3),神经营养因子4(NT4)等提供了必要的结合位点,提示NGF、BDNF、NT3、NT4等神经生长因子家族成员可能与成年猫脊髓的生理过程有关.
作者:陈彦红;王廷华;冯忠堂;顾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与儿童急性白血病(AL)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和DNA测序技术研究53例初治和复发儿童AL及30例对照组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的情况.结果:儿童AL 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及点突变为28.30%(15/33例),对照组未发现缺失及突变.ALL组p16基因纯合子缺失为35.00%(14/40例),其中HR-ALL为47.06%(8/17例),SR-ALL为8.33%(1/12例),复发ALL为45.45%(5/11例),未见点突变;ANLL组未见纯合子缺失,点突变1例,为7.69%(1/13例),测序分析发现其位于第2外显子(exon 2A)49密码子,发生错义突变,由GCC突变为ACC,由苏氨酸取代丙氨酸.结论:①p16基因失活与儿童AL,尤其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②在儿童ALL中,p16基因纯合子缺失是基因失活的主要形式,点突变罕见.③在儿童ANLL中,p16基因纯合子缺失、点突变均罕见.④p16基因失活可能成为预测儿童AL病程进展、复发、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蒋俊煌;郭瑞官;沈建箴;杨月玲;陈志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心脏和血管MEL受体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方法:1.研究对象:中期引产人胎儿心脏和动脉血管,4%多聚甲醛+0.1%DEPC固定,石蜡包埋组织,置4℃冰箱贮存待检测.2.MEL控针制备:在LB培养基中分别培养含有MEL1A或MEL1B受体质粒的大肠杆菌,过液培养,离心,回收大肠杆菌.按照华舜公司质粒抽提纯化试剂盒说明抽提纯化质粒,酶切质粒(Xho内切酶和HindⅢ内切酶)地高辛标记探针(宝灵曼公司).3.核酸分子原位杂交:原位杂交检测试剂盒、Poly-L-Lysin(多聚赖氨酸)和专用盖玻片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实验设不加探针为阴性对照.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一抗为鼠抗人MEL1A和MEL1B受体单克隆抗体,由香港大学生彭树勋教授馈赠.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福建迈新公司.微波修复抗原,MEL1A或MEL1B受体单克隆抗体稀释度为1∶75,以缓冲液代替第一抗体作为阴性对照,下丘脑组织作为阳性对照.结果:1.心脏和主动脉MEL1A和MEL1B受体蛋白的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心脏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均存在MEL1A和MEL1B受体,分布于细胞膜和胞核,但以胞膜为主;主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MEL1A和MEL1B受体,见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但以细胞膜为主.2.心脏和主动脉MEL1A和MEL1B受体mRNA的检测:心脏内皮细胞和肌细胞上均存在MEL1A和MEL1B受体mRNA的表达,分布于细胞浆和胞核,但以细胞核为主;主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均有MEL1A和MEL1B受体mRNA的表达,见于细胞浆和胞核,但以细胞核为主.结论:心脏和主动脉血管存在MEL1A和MEL1B受体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说明心脏和主动脉血管是MEL作用的靶器官,MEL通过位于心脏和主动脉血管的MEL1A和MEL1B受体发挥着对心脏和血管功能的直接调节作用,调节的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
作者:石勇铨;陆祖谦;何金;刘会敏;赵瑛;刘志民;彭树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REV3基因是酵母中发现的具有跨损伤修复活性的DNA聚合酶,参与真菌易误性复制后修复通路.本研究采用反义核酸技术建立hREV3基因表达阻断的人胚肾细胞系,研究它与非定标突变形成的关系.方法:1.hREV3基因片段从pBS-hREV3反向重组入载体pMAMneo-amp 构建真核反义诱导表达质粒.2.重组质粒转染HEK293细胞,G418全培养基筛选建立hREV3基因表达阻断细胞系.
作者:宋韬;余应年;徐方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