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反义阻断hREV3基因表达抑制MNNG诱发的非定标性突变的发生率

宋韬;余应年;徐方

关键词:基因表达抑制, 非定标性突变, 人胚肾细胞系, 培养基筛选, 重组, 质粒转染, 基因片段, 核酸技术, 表达质粒, 聚合酶, 复活性, 真菌, 载体, 通路, 损伤, 酵母, 构建, 复制, 方法, 变形
摘要:目的:REV3基因是酵母中发现的具有跨损伤修复活性的DNA聚合酶,参与真菌易误性复制后修复通路.本研究采用反义核酸技术建立hREV3基因表达阻断的人胚肾细胞系,研究它与非定标突变形成的关系.方法:1.hREV3基因片段从pBS-hREV3反向重组入载体pMAMneo-amp 构建真核反义诱导表达质粒.2.重组质粒转染HEK293细胞,G418全培养基筛选建立hREV3基因表达阻断细胞系.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具有抑制作用的受体和细胞内的信号转导成分

    细胞对受体和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的功能有着严格和精确的调控,其目的是维持细胞的稳态,防止细胞接收某种过强的信号刺激导致细胞功能和代谢紊乱.

    作者:卢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围绝经期妇女血清性激素与自由基水平检测

    目的:一些研究资料表明,生育期妇女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同龄男性,而绝经后冠心病的发病率则迅速上升.有文献揭示绝经后性激素水平改变,同时伴有血脂紊乱,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因素.本文旨在探索围绝经期妇女血清性激素与自由基水平的变化关系.方法:1.对象:受检者为淮南铁路女职工,共117人,年龄为40~63岁,按月经情况分为三组,第一组月经基本正常者,第二组有月经紊乱者(包括周期延长、经期延长、淋漓不尽等),紊乱出现时间为0.5~5年,第三组为已绝经者,绝经时间为2~18年.2.标本采集:禁食12 h,于清晨8~10时取静脉血8 mL,分离血清备用,第一、二组体检、采血时间在月经前一周,第三组时间不限.3.测定指标与方法:性激素,包括催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用酶联免疫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用核黄素光照法,丙二醛(MDA)测定用改良的巴木国夫法,一氧化氮用硝酸还原法.结果:三组妇女血清性激素检测结果显示,在第二、三组妇女FSH水平呈上升趋势,而E2水平呈下降趋势,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P<0.01),同时两组人员的体重指数多有增加,超重和肥胖人数也明显增多;血清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检测结果显示第三组妇女的SOD和MDA水平的改变与第一组相比差异显著.但与第二组相比差异不大,而NO含量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发现围绝经期妇女血清性激素率乱,主要表现为E2水平下降和FSH升高,多数妇女伴有体重增加,至绝经后更为明显,同时血脂谱也发生明显变化(另文报告).血清自由基水平测定结果显示SOD含量减少,MDA含量增加,已知两者均与细胞衰老有关,同时强烈地脂质过氧化反应还会造成广泛的心血管损害.

    作者:方玉荣;王立金;周昕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的游离钙离子浓度及PMA、fMLP反应性的不均一性

    目的:巨噬细胞(Mφ)的反应性是炎症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工作是以细胞群作为研究对象.我们推测在细胞群中各个细胞的反应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有必要在单细胞水平上对白细胞的反应性进行研究.

    作者:朱晓燕;韩建中;娄淑杰;严进;徐仁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NMDA受体拮抗剂MK-801抑制大鼠甲醛炎症性痛过程中脊髓后角NOS及NO含量的增加

    痛及痛过敏的形成,与脊髓伤害性信息传递通路中兴奋性氨基酸(EAAs)的释放及其受体的活动增强以及表达上调有关,这种由于EAA受体,特别是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活动所引起的痛及痛过敏可被NOS抑制剂所阻断.

    作者:曾静波;李文斌;李清君;陈晓玲;周爱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壳聚糖对实验性脂肪肝大鼠肝脂质及肝细胞线粒体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壳聚糖降肝脂作用及对肝细胞线粒体脂质过氧化、膜脂流动性、超微结构及立体定量分析的影响.方法:采用低剂量CCL4后肢注射,并高脂饮食复制大鼠脂肪肝动物模型,同时给予高、中、低3种不同剂量的壳聚糖防治,观察肝内脂质蓄积情况、肝细胞线粒体膜的流动性、MDA含量、电镜超微结构、体密度(Vv)、数密度(Nv)及比表面(σ)的变化.结果:中等剂量的壳聚糖可明显降低大鼠肝脏TC、TG及线粒体MDA含量,增加线粒体膜的流动性,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电镜观察表明:模型组大鼠肝脏线粒体数目明显减少,基质电子密度增高,嵴较模糊、排列紊乱.立体定量分析显示:Vv、Nv、σ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中高剂量的壳聚糖应用后,上述病症明显好转,其改善程度随用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壳聚糖的降肝脂作用除了减少脂肪的肠道吸收外,还可减轻肝脏的脂质过氧化,修复线粒体的结构和膜脂流动性,从而改善脂肪的β氧化,达到保护肝脏,减轻肝脂变的作用.

    作者:戚晓红;蒋莉;吴翠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应用NMR观察小鼠缺血再灌脑能量代谢的变化

    目的和方法:血管性痴呆(VD)是常见的老年性痴呆,能量代谢障碍是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始动因素,其在缺血时的动态变化还不十分清楚.本文选择老年小鼠,在腹腔注射硝普钠降压的同时结扎双侧颈总动脉,诱导小鼠脑缺血再灌损伤模型,使其造成严重的脑缺血,应用[31P]核磁共振(NMR)技术,动态观察活体小鼠脑能量代谢的变化.实验用雄性NIH小鼠6只,15周龄,体重28~32 g,水合氯醛(350 mg/kg ip),麻醉后颈正中切口,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将小鼠固定于特制的探针上,颅顶部置于[31P]表面线圈探针正中,放入磁体后(磁体及室温恒定于20℃),调整Bruker AM 500 M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的能谱信号,观察正常脑能量代谢的肌酸(Cr)、无机磷(Pi)和ATP能谱,共6 min,取均值作为平衡期的基值.小鼠硝普钠(3.25 mg/kg ip)的同时,迅速阻断双侧颈总动脉血流,共10 min,然后解除阻断,使其血流再通,再观察10 min,以上每隔2 min测量一次共振波谱曲线的均值.结果:连续性观察低血压小鼠脑缺血4 min时Cr峰开始下降,Pi峰上升,至10 min时,Cr峰显著性下降,为基值的41.30%;同时Pi峰显著性上升,为基值的164.44%.缺血再灌后至10 min,Cr持续性下降且幅度减缓并维持低水平,其下降幅度为基值的44.5%,Pi持续性升高为基值的199.07%.整个低血压缺血再灌全过程,ATP的三个(α、β、γ)峰均无变化.结论:小鼠在低血压状态下缺血再灌,可应用NMR识别复杂的生化反应,为探讨活体动物能量代谢变化,及时提供缺血再灌脑能量代谢的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作者:潘彦舒;蒋玉凤;贾旭;罗雪春;闫永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EBV-LMP1通过NFκB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活化CyclinD1机制初探

    目的:探讨EBV-LMP1促进细胞增殖,参与EBV相关疾病致瘤的分子机制和EBV-LMP1通过NFκB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活化细胞周期重要正性调节因子CyclinD1表达的机制.方法:利用已建株的,LMP1表达受四环素衍生物强力霉素严密调控的pTet-on-LMP1-HNE2稳定鼻咽癌细胞系,用强力霉素诱导LMP1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从蛋白质水平分析LMP1诱导CyclinD1表达的表达动力学,包括时间效应及剂量效应,进一步在LMP1稳定表达的鼻咽癌细胞系CNE-LMP1中,用反义硫代磷酸化寡聚核苷酸分别从LMP1,NFκBp65及CyclinD1三个层次阻断,结合报导基因分析法分析从转录水平阻断后,CyclinD1报导基因强度的差异,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这三个层次的阻断对细胞周期产生的影响,从而探讨在鼻咽癌中,EVB-LMP1促进CyclinD1表达的机制.结果:在pTet-on-LMP1-HNE2细胞中,Western blotting方法显示,较未经诱导比较,随着LMP1的诱导表达,CyclinD1的表达明显增强,且表达具有时间依赖性,但是剂量诱导表达效果不显著.在CNE-LMP1细胞系中,导入LMP1、p65及CyclinD1的反义寡聚核苷酸从三个层次分别阻断各自的表达后,报导基因分析结果显示,CyclinD1的报告基因活性均被抑制,分别下降7.1倍,13.7倍,及35.7倍,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较之未处理的CNE-LMP1细胞,反义LMP1、P65及CyclinD1均可抑制细胞进入增殖期,分别抑制了35%,26%及7%.结论:EBV-LMP1可能经NF-κΒ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活化CyclinD1表达,导致细胞周期紊乱,进而赋于鼻咽癌细胞恶性增殖特性.通过本研究将信号传导与细胞周期这两个当前活跃的研究领域交叉起来,为阐明EB病毒致瘤机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

    作者:赵晓荣;殷莉群;邓琳;唐敏;LEO M.Lee;邓锡云;陶德定;龚建平;曹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高海拔地区MI患者HRV分析

    目的:心率变异性(HRV)的检测与分析是反映自主神经对心脏调控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本文按心肌梗塞(MI)诊断标准选择MI病例(n=22)与健康成年人(n=20)进行HRV对比分析,旨在探讨高海拔地区(西宁海拔2260 m)MI患者HRV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永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1028例胃癌胃镜病理检查结果分析

    作者:周玲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山莨菪碱对H2O2所致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及其分子机制--对NF-κΒ/I-κΒ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心肌保护不当是婴幼儿心脏术后死亡率较高原因之一.由于婴幼儿与成人在心肌结构、代谢、功能上存在差异,所以临床上采用的ThomasⅡ停搏液可能并不适合婴幼儿心肌.

    作者:葛磊;肖献忠;尢家騄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女性器官褪黑素受体鉴定及意义

    目的:已知褪黑素(M)对生殖系统有抑制作用,提示生殖系统是M作用的靶器官,生殖系统上可能存在褪黑素受体(MR).方法:MR检测方法在放射配体结合法.

    作者:辜荣飞;刘志民;彭树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部分去背根猫脊髓Ⅱ板层GDNF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和方法:为探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脊髓Ⅱ板层可塑性的关系,将成年雄猫5只行单侧部份背根切断术(切除一侧的L1-L5,L7-S2 DRG,保留L6DRG为备用根).手术后动物存活10 d.取L3脊髓制作20 μm厚冰冻切片.用GDNF抗体(1∶1500)按常规ABC法染片,DAB棕色反应显色.观察GDNF样免疫反应在脊髓的分布,计数Ⅱ板层GDNF阳性神经膨体密度.测定Ⅱ板层GDNF的平均灰度值以间接反映其相对含量(灰度值越大,含量越少).结果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组,GDNF的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神经元,胞浆染色,Ⅱ板层亦见少量GDNF阳性神经膨体,白质胶质细胞亦有GDNF阳性反应.部分去背根后10 d,L3节段手术侧Ⅱ板层GDNF阳性神经膨体密度明显较非手术侧者减少(P<0.01).平均灰度手术侧则较非手术侧明显增加(P<0.05),表明部份背根切断后10 d, L3平面手术侧Ⅱ板层GDNF含量及神经膨体密度均明显较非手术侧减少.结论:部分背根切断后,备用DRG小神经元表达GDNF增加及GDNF代偿输入脊髓的结果分析,手术侧Ⅱ板层GDNF的减少可能是由于背根切断阻断了源于DRG的GDNF输入所致.提示GDNF不仅与脊髓的生理功能有关,且可能在脊髓Ⅱ板层可塑性中发挥作用.

    作者:邹晓莉;王廷华;冯忠堂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AIM: Umbilical cord blood plasma contain higher hematopoietic stimulatory activities than adult peripheral blood plasma. IL-3 is regarded as multilineage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 that acts on primitive pluripotential stem cells and progenitor cells of every lineage except T and B-lymphoid lineage.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ANAE染色和抗Thy 1-SPA菌体花环双标记法的建立及其用于检测小鼠T淋巴细胞的研究报告

    Thy抗原[Thy(θ)antigen]是T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标志,系由第9对染色体等位基因编码的抗原分子.Mueller发现,抗θ血清可破坏ANAE阳性淋巴细胞,ANAE阴性者则否.

    作者:骆云鹏;范维珂;段积华;李培然;骆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老年男性高血压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老年男性高血压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low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 LEASD)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方法:根据我国1999年3月颁布的新高血压诊断标准,自1999年3月~5月在301医院的住院患者中顺序入选曾确诊高血压病的60岁以上男性患者共65名,平均年龄76.57±5.89岁(60~93岁),其中38名患有LEASD(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下肢动脉一处以上的动脉硬化斑块凸起及≥50%管腔狭窄),平均年龄77.76±4.73岁,无LEASD患者27名,平均年龄74.89±6.97岁.两组在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程及分期、服降压药、冠心病史等方法无明显差异.排除患有糖尿病、家族性高脂血症、心功能NYHA Ⅲ-Ⅳ级、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晚期、慢性感染、血液病、大动脉炎、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足部溃疡、坏疽的患者.所有的患者均接受统一的、由专人负责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以及抽空腹血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浓度.建立Access数据库,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LEASD患者血浆Hcy浓度为14.22±3.38 μmol/L(±s),无LEASD组患者血浆Hcy浓度为22.99±8.88 μmol/L(±s),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00).结论:初步临床调查显示在老年男性高血压人群中LEASD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无LEASD组患者.

    作者:樊瑾;李小鹰;朱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针刺健脑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实验研究

    目的:窒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引起新生儿脑瘫致死或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对脑瘫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窒息后脑瘫患儿的治疗及功能恢复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传统医学针灸疗法对此病的治疗效果较满意,但针灸疗法对脑细胞功能恢复作用的研究甚少.

    作者:丁春华;刘焕荣;张少丹;凌亦凌;裴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柄海鞘提取物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柄海鞘(Styela calva Herdsman)属脊索动物门的尾索动物亚门,海鞘纲,单海鞘目,在我国沿海分布较广,多附着生长于海边岩石、船具及养殖网具上.已经发现海鞘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肿瘤等药理活性.目的:本课题观察了海鞘提取物对高脂喂养所造成的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血脂、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及血压的影响,并测定了海鞘中21种矿物质的含量.方法:实验分为四组,分别为对照组(普通饲料)、模型组(高脂饲料)、二甲双胍组(高脂饲料+二甲双胍)及(高脂饲料+海鞘提取物).结果:喂养四周后,模型组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血压均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敏感性(葡萄糖-胰岛素耐量实验)则下降(K值分别为5.16±1.12,8.67±0.98,P<0.01);海鞘组血糖、血脂、胰岛素均显著低于模型组,胰岛素敏感性(K值为6.24±1.07),较模型组有显著改善(P<0.01),海鞘组的上述作用与二甲双胍相似;海鞘组血压不仅显著低于模型组,也显著低于二甲双胍组.通过测定海鞘中21种矿物质的含量发现镁(10.0 g/kg干重)及钒(38.9 mg/kg干重)含量较高.结论:高脂饮食可造成可靠的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海鞘可显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降低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血压升高,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但可推测的胰岛素可能为海鞘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机制之一,海鞘的降压作用除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关外,这可能与镁含量较高有关.

    作者:宋秀媛;王家富;刘同美;苑方胜;段文卓;丁怡;王建英;郭军堂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放射性碘标胰岛素在荷人肝癌裸鼠体内的趋瘤特性研究

    目的:观察放射性碘标胰岛素在荷人肝癌裸鼠体内的趋瘤特性.方法:采用荷人肝癌裸鼠模型.用放射性碘标记胰岛素进行荷人肝癌裸鼠体内分布实验、抑制实验和显像研究.结果:体内分布实验显示,肝癌组织摄取[125I]-胰岛素明显高于本底组织(肌肉);肿瘤与血和肿瘤与肌肉的放射性比值随时间延长而增高.体内抑制实验肿瘤组织的抑制率为35%.接种肿瘤部位有明显的局部放射性浓聚,非标记胰岛素能明显抑制肿瘤组织中的放射性浓聚.结论:放射性碘标胰岛素在荷人肝癌裸鼠体内,通过受体介导作用,能被肝细胞癌组织特异性摄取.

    作者:徐浩;罗劲祥;陈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心通口服液加小剂量依那普利、倍他乐克对高血压心脏病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的干预

    目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往往是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高血压的治疗目的,不仅仅是把血压降至正常,而且更重要的是减轻并且能够逆转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本文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6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2级高血压50例、3级高血压14例,用心通口服液加小剂量依那普利、倍他乐克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左室舒张功能减退64例,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心率、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心彩超声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治疗前查肾功能、血脂、血糖,心彩超,有心律失常者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停服其他药物.给山东鲁南制药厂生产的心通口服液10 mL,3次/d,依那普利5~10 mg/d,倍他乐克12.5~50 mg/d.服药期间每周至半月随访1次,观察血压、心率、临床症状,根据血压、心率调节依那普利、倍他乐克剂量,服药3个月后复查心彩超测定左室舒张功能.结果:用药3个月后血压由24.8±3.4/14.8±2.4 kPa降至16.0±1.2/10.2±2.3 kPa(P<0.01);心率自96.0±10.3次/min减为69.0±7.8次/min(P<0.01).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达90%以上.

    作者:谢银莲;兰文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D型周期素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的初步探讨

    目的和方法:肿瘤是一种细胞周期病.D型周期素是调节细胞周期G1/S期进展的重要正性调节因子,包括D1、D2及D3三个亚型,尤其是D1已被证实是一种候选瘤基因.我们先前的研究已首次在鼻咽癌活检组织中建立了D型周期素的表达谱,发现D型周期素在鼻咽癌活检组织中呈差异性表达.新近的研究表明,在B淋巴细胞中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能诱导D2的表达,协同D1调节G1期行进.因此,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进一步检测了EBV-LMP1(+)及(-)的鼻咽癌细胞系CNE-LMP1、HNE1中D型周期素的表达状况,并利用流式细胞仪双参数法同时从DNA及蛋白质水平分析了D1在鼻咽癌细胞系中的群体水平及细胞亚群水平的表达特征,探讨了其功能.结果:D1、D3在CNE-LMP1中过表达,在HNE1中也有弱表达;D2在CNE-LMP1及HNE1中均表达,在CNE-LMP1中的表达较强.流式细胞仪双参数的结果显示,D1在鼻咽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呈细胞周期依赖性,且呈周期性振荡,在G1期表达高,S期下降,但是S期及G2/M期仍可检测到D1的表达.结论:D型周期素在鼻咽癌的发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D1可能调控G1/S期行进,D型周期素在EBV-LMP1(+)的细胞系中表达增强可能与EBVs-LMP1的表达有关,为我们进一步探讨EBV-LMP1的活化与细胞周期的紊乱提供了新的线索.

    作者:赵晓荣;顾焕华;翁新宪;易薇;曹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