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明;郑新程;刘俊昌;张敏;吴立玲;时安云;伍贻经
目的和方法:用Clontech公司的AtlasTMHuman Cancer cDNA Expression Array对人胚鼻咽、正常成人鼻咽、HNE1细胞、鼻咽低分化鳞癌、肺癌和头颈部其它3种肿瘤588个与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谱进行了研究.结果:在选定的91个基因中,有36个基因的鼻咽癌组织中表达加强,51个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下调的基因相对较多.
作者:许亮国;谢鹭;王磊;何志巍;杨玉文;姚开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肿瘤免疫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经历了(1)盲目尝试(本世纪初-中叶)、(2)曲折进展(中叶-1990)、终于(3)1991年起进入了突破待飞阶段:人类肿瘤抗原的确立、抗原提呈与免疫识别理论的突破、树突状细胞(DC)免疫生物学的进展和人类基因组MHC测序的完成为肿瘤免疫学的腾飞准备了条件.在世纪之交,对其作一评估与展望,可能是有益的.
作者:钱振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和方法:蛋白磷酸酯酶缺陷是Alzheimer病(AD)患者神经细胞骨架蛋白异常磷酸化及其所致的神经原纤维变性的基础.本研究在细胞水平探讨AD样蛋白磷酸酯酶缺陷对神经细胞的毒性及其保护途径.结果:(1)15 nmol/L冈田酸(okadaic acid, OA)可使人成神经瘤细胞(SH-SY5Y)光泽度降低,突起数目减少,轴突长度缩短,细胞活性降低;当增加OA浓度至30 nmol/L时,上述细胞毒性作用增强,并出现大量无光泽,无突起的圆形细胞;当OA浓度达45 nmol/L时,全部细胞均漂浮死亡.(2)正常SY5Y细胞中神经细丝以非磷酸化和磷酸化两种形式分布在细胞的胞体和突起,用OA处理后,识别磷酸化神经细丝的抗体SMI31和SMI34显色随OA浓度增加而明显增强,尤其在胞体中增强作用更为显著.相反,识别非磷酸化神经细丝的抗体SMI32和SMI33显色随OA浓度增加而显著减弱.(3)OA处理使抗微管蛋白的抗体DM1A显色显著减弱.(4)免疫印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OA处理使神经细丝和微管含量呈剂量依赖性降低.(5)一定浓度的褪黑激素(Melatonin, Mel)可从细胞形态,细胞活性,细胞骨架蛋白的磷酸化及细胞骨架降解等不同水平拮抗OA的毒性作用.结论:该研究结果为AD发病机制、模型复制以及有效防治途径提供了新资料.
作者:李先涛;王建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特点及FAS,NF-κB和Caspases在此种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TUNEL,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测定TNF引起体外培养的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凋亡.
作者:曹翔;金惠铭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在培养的小牛肺动脉内皮细胞(BPAEC)水平,观察LPS对BPAEC诱生ONOO-能力及内皮源性ONOO-在LPS致BPAEC损伤中的作用,以探讨LPS引起肺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新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ONOO-生成标志物NT的荧光强度(任意单位,代表内源性ONOO-的生成量)和NT阳性细胞数,计算NT阳性细胞百分率.
作者:谷振勇;凌亦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SP对肿瘤细胞系HL60及L615生长的影响.方法:将SP与两株肿瘤细胞共温育,用活细胞计数和MTT试验观察细胞生长趋势,并通过电镜观察、流式细胞术分析、G蛋白活性及PKC活性测定等方法探讨该作用的分子机制,后用动物体内实验验证经SP处理后细胞的致瘤性变化.结果:10-7~10-5 mol/L SP均可抑制HL60和L615细胞生长,活细胞计数测得的抑制率分别是17.01%±5.55%(n=6, P<0.05)和17.57%±5.38%(n=5, P<0.05);MTT试验测得的抑制率分别是13.89%±5.75%(n=6, P<0.05)和13.12%±11.56%(n=8, P<0.05).电镜结果表明SP可引起L615细胞凋亡,FCM结果显示实验组比对照组凋亡增加62.49%±27.00%(n=8, P<0.05).而HL60细胞无凋亡趋势.SP可使HL60和L615细胞系的PKC活性增加,分别为18.94%±4.19%(n=5, P<0.01)和16.40%±9.37%(n=4, P<0.05).SP与百日咳毒素共作用于细胞时,可拮抗后者的抑制作用,对HL60的抑制率降为2.92%±0.20%(n=6, P>0.05),表现为与对照无差异;对L615的抑制率大幅度降低至7.42%±5.01%(n=5, P<0.05),表明SP对G蛋白有激活作用.单抗HIM70可促进HL60细胞生长,增加率为11.01%±7.56%(n=7, P<0.01),与SP共作用时可拮抗SP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从24.69%±11.28%降至17.17%±8.48%(n=7, P<0.01).体内实验s结果显示经SP处理后的HL60细胞可使裸鼠肿瘤潜伏期延长4 d,且瘤块增长较慢,接种第10 d对照组与实验组瘤块分别为(111.35×111.35×111.35) mm、 0,第13 d两组分别为(335.78×335.78×335.78) mm、 (143.24×143.24×143.24) mm.处理后的L615细胞使实验组的615小鼠发病率降为0,而对照组的发病率为60%.结论:SP对两株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机制在两株细胞可能不同,且SP对两株细胞系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于直接杀伤性的细胞毒作用,而显示了SP作为调节分子的特性.
作者:法祥光;杨琳;康芙蓉;卢士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小檗碱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以往研究表明,小檗碱能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在ConA诱导下的增殖反应.本研究通过对细胞增殖周期的分析,探讨小檗碱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机制.
作者:郝钰;邱全瑛;方素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姜梅英;钟兆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脑缺血再灌后海马CA 1区神经细胞发生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与兴奋性神经毒有关.本文观察尼莫地平对原代神经细胞缺血再灌的变化影响.
作者:冀宏;黄启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骆云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本实验应用细胞培养、免疫组化、化学比色、放射免疫分析技术,观察缺氧和/或谷氨酸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前列腺环素(PGI2)、血检素A2(TXA2)及内皮素-1(ET-1)的影响,探讨大脑星形胶质细胞在缺氧性脑血管扩张反应中的作用.实验用新生Wistar大鼠,取双侧大脑皮层组织进行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细胞长成单层后,传代,鉴定,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②谷氨酸组;③缺氧组;④缺氧+谷氨酸组.每一组包括5个时相点:0h、3h、6h、12h、24h(以缺氧后开始记时).于②和④组加入100μmol/L的L-谷氨酸.③和④组用95%N2/5%CO2进行缺氧.到规定时间后,测培养上清中NO-2、6-酮-前列腺素F1α、TXB2、ET-1的含量.结果:1 培养上清中NO-2的含量,缺氧组、谷氨酸组及缺氧+谷氨酸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随时向延长(24h内),培养上清中NO-2的含量上升.2 培养上清中NO-2升高的幅度,谷氨酸组、缺氧组、缺氧+谷氨酸组依次显著升高.3 对照组及谷氨酸组星形胶质细胞PGI2的释放量无显著差异.4 缺氧组及缺氧+谷氧酸组星形胶质细胞PGI2的释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谷氨酸组,且时间延长越长,增加越多(24h内).5 缺氧+谷氧酸组PGI2增高的幅度显著高于缺氧组.6 缺氧和/或谷氨酸对各组各时相点星形胶质细胞释放TXA2及ET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缺氧和/或谷氨酸均能使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释放NO增多,且时间延长,增加越多(24h内).缺氧及谷氨酸对星形胶质细胞释放NO具有累加作用.缺氧及缺氧+谷氨酸可使星形胶质细胞PGI2的释放增多,且时间延长,增加越多(24h内).谷氨酸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PGI2的释放量无显著影响.谷氨酸对缺氧引起星形胶质细胞释放PGI2增多有增强作用.结论:缺氧引起的胶质细胞释放NO、PGI2增多,可能是缺氧脑血管舒张机制之一.
作者:范有明;高钰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建立糖尿病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有助于阐明糖尿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目前,这方面的模型非常稀少,为此,我们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新西兰兔,拟建立一种新的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模型.方法:将新西兰兔分为二组:正常饲料组(n=7);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组(n=10,喂含10%猪油、36%白蔗糖混合饲料).共观察4个月,每月取动物禁食过夜空腹血测血糖、胰岛素、总胆固醇、HDL-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结果:本研究发现,实验组一月后即出现高甘油三酯、高血糖、实验末,处死全部动物,见高脂高糖饲养组兔主动脉均有典型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脂纹病变主要分布于腹主动脉,类似于人类的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我们的初步研究证明:(不含胆固醇的)高脂高糖饮食可诱发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结论:本文报告这一工作的初步发现:给新西兰兔喂以高脂高糖饲料可导致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早期病变.据我们所知,这是迄今为止首例关于高脂高糖饮食(不含胆固醇)诱发新西兰兔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报道.
作者:尹卫东;杨保堂;张善春;袁中华;易光辉;杨永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近几年来,特别是1999年在国际权威性杂志上相继发表了几篇有关成所动物组织间叶干细胞或称间叶前体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or precursor cells)可塑性(plasticity)的研究报告,打破了组织再生仅来源于潜伏在该组织内的干细胞的这一传统观念.这些研究进展被列为20世纪后一年取得的十大科技成果之一.本文综述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进展.
作者:褚建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已知褪黑素(M)对生殖系统有抑制作用,提示生殖系统是M作用的靶器官,生殖系统上可能存在褪黑素受体(MR).方法:MR检测方法在放射配体结合法.
作者:辜荣飞;刘志民;彭树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家兔Oddi括约肌(SO)中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生理特征.方法:首先应用NADPH-d组织化学法显示家兔SO中NOS阳性神经元和其纤维的分布;另外,研究NOS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L-NNA)及一氧化氮生成所需底物L-精氨酸对SO肌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在SO的近胆总管侧,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均明显多于SO的近十二指肠乳头端,根据细胞大小、形态及分布不同,NOS阳性神经细胞可分为两种:一种神经元胞体较大、突起较多、染色较深的强阳性细胞,主要位于SO的环肌和纵肌之间,并且可见由大量NOS阳性神经元所组成的神经节;另一种为胞体较小、着色较浅、只有1~2个突起的神经元,仅偶见于粘膜下层,NOS阳性神经纤维位于SO各层,其中环肌层丰富,局部灌注L-NNA 200 μg.kg-1.min-1)SO肌电活动的振幅明显增大(P<0.001),肌电的频率无明显变化(P>0.05);这种作用可被L-精氨酸反转,表明,抑制NO合成,使NO水平降低,可引起SO时相性收缩活动增强.结论:NO是家兔SO的一种重要抑制性递质SO的NOS阳性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可能主要为内在起源.
作者:张敏;丁春华;张连巍;杨思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 apoAI)与卵磷脂胆固醇脂酰基转移酶(lecithin: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 LCAT)作为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的主要组分,在胆固醇由周围组织向肝脏的运输、排泄过程即胆固醇逆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RCT)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近年研究进一步证实,ApoAI与LCAT的转基因动物能纠正由于遗传缺陷所致的低HDL血症并有效抵抗高脂食物引起的致动脉粥硬化(atherosclerosis, As)作用.
作者:于书真;范乐明;王南;陈秀英;陈琪;魏恩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环核苷酸(cAMP/cGMP)对心肌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调节中的作用,为心肌肥大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将Wistar乳鼠无血清培养24 h的细胞分为对照组、cAMP组(8-Bromo-cAMP 0.1 mmol/L)、cGMP组[加入一氧化氮(NO)的供体-硝普钠1 mmol/L,借此升高心肌细胞内cGMP浓度],并在30 min、 3 h、 24 h、 48 h、 72 h等5个时相点检测如下指标:(1)细胞生长代谢活性(MTT法);(2)bFGF和TGFβ1的mRNA表达(原位杂交技术)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cAMP组细胞代谢活跃程度增加,尤以72 h明显(P<0.05);cGMP组细胞代谢受抑制,尤以48 h明显(P<0.05).(2)与对照组比较,cAMP组主要分布在心肌细胞浆及细胞膜的bFGF mRNA及其蛋白和主要分布在胞浆的TGFβ1蛋白水平表达均增加,尤其在24 h(P<0.05)和48 h(P<0.01);cGMP组bFGF mRNA及其蛋白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尤其在24 h(P<0.05).(3)[3H]-Leu掺入实验提示cAMP使细胞内RNA及蛋白质合成增加,而cGMP可抑制细胞内RNA及蛋白质合成;[3H]-TdR掺入实验提示cAMP和cGMP对培养的心肌细胞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cAMP浓度增高使培养的心肌细胞代谢活跃、bFGF mRNA及其蛋白和TGFβ1表达明显增加;cGMP浓度增高却使培养的心肌细胞代谢抑制、bFGF mRNA及其蛋白和TGFβ1蛋白表达下降,从而提示环核苷酸在心肌细胞肥大信号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何作云;罗惠兰;冯兵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心脏和血管MEL受体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方法:1.研究对象:中期引产人胎儿心脏和动脉血管,4%多聚甲醛+0.1%DEPC固定,石蜡包埋组织,置4℃冰箱贮存待检测.2.MEL控针制备:在LB培养基中分别培养含有MEL1A或MEL1B受体质粒的大肠杆菌,过液培养,离心,回收大肠杆菌.按照华舜公司质粒抽提纯化试剂盒说明抽提纯化质粒,酶切质粒(Xho内切酶和HindⅢ内切酶)地高辛标记探针(宝灵曼公司).3.核酸分子原位杂交:原位杂交检测试剂盒、Poly-L-Lysin(多聚赖氨酸)和专用盖玻片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实验设不加探针为阴性对照.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一抗为鼠抗人MEL1A和MEL1B受体单克隆抗体,由香港大学生彭树勋教授馈赠.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福建迈新公司.微波修复抗原,MEL1A或MEL1B受体单克隆抗体稀释度为1∶75,以缓冲液代替第一抗体作为阴性对照,下丘脑组织作为阳性对照.结果:1.心脏和主动脉MEL1A和MEL1B受体蛋白的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心脏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均存在MEL1A和MEL1B受体,分布于细胞膜和胞核,但以胞膜为主;主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MEL1A和MEL1B受体,见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但以细胞膜为主.2.心脏和主动脉MEL1A和MEL1B受体mRNA的检测:心脏内皮细胞和肌细胞上均存在MEL1A和MEL1B受体mRNA的表达,分布于细胞浆和胞核,但以细胞核为主;主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均有MEL1A和MEL1B受体mRNA的表达,见于细胞浆和胞核,但以细胞核为主.结论:心脏和主动脉血管存在MEL1A和MEL1B受体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说明心脏和主动脉血管是MEL作用的靶器官,MEL通过位于心脏和主动脉血管的MEL1A和MEL1B受体发挥着对心脏和血管功能的直接调节作用,调节的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
作者:石勇铨;陆祖谦;何金;刘会敏;赵瑛;刘志民;彭树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对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方法:以黄连解毒汤连续灌服大鼠3 d,每天2次,每次生药0.3 g/100 g大鼠,末次给药后分别于0.5、1、1.5、2、2.5 h取血制备含药血清.对照血清以生理盐水灌服后同法制备.以常规制备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单层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粘附为模型,各时段血清均以20%、10%、5%及2.5%浓度处理HUVEC 24 h,用MTT法观察其对HUVEC的毒性作用(以细胞死亡率表示);在此基础上,以对HUVEC无毒性作用浓度的含药血清处理HUVEC 24 h后,加入中性粒细胞(5×106/mL)粘附30 min,计算细胞粘附率.结果:各时段含药血清的细胞死亡率均随着浓度的降低而降低,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仅5%和2.5%浓度的细胞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接近,无显著差异.故各时段均选用5%和2.5%浓度进行细胞粘附实验.实验发现0.5 h和2 h时段在5%浓度时,能明显降低细胞粘附率(P<0.01).结论:①大鼠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对HUVEC有一定毒性;②在连续多次灌胃后不同时段所取的含药血清中仅0.5 h和2 h时段,并在5%浓度时既对HUVEC无明显毒性,又能对细胞粘附有明显抑制作用;③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能抑制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这可能是黄连解毒汤抗炎免疫作用的机制之一.其有效作用成分及在抑制细胞粘附过程中的分子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方素萍;邱全瑛;郝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有逐年增加及年轻化的趋势,一旦诊断明确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传统的化疗易使肿瘤细胞产生药物毒性作用及耐受性,而CD(cytosine deaminase)/5FC自杀基因疗法恰可弥补上述不足.CD基因存在于细菌中,其编码产物CD可催化无毒性的5-氟胞嘧啶(5FC)脱氢变为有毒性的5-氟尿嘧啶,可在实体瘤或全身使用,降低化疗的毒性作用,提高敏感性.目的和方法:采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CD基因导入后,观察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系的敏感性、感染率、旁观者效应、在体内表达的时间及对荷瘤动物的疗效.结果:伴有CD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在不同时间不同浓度感染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LNCap(人)和Rm-1(小鼠)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和病毒浓度的增加,可至100%感染,且对5FC没有毒性作用,伴有CD基因的病毒载体的LNCap细胞的表达高峰在第5 d,Du-145在第3 d,而Rm-1在第1 d,但在细胞内均可维持11 d.用少量的已感染CD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可使大部分细胞死亡,其中LNCap和Rm-1细胞仅需5%的已感染细胞就可使100%的肿瘤细胞死亡,而Du-145则需50%的已感染细胞才能使肿瘤细胞100%死亡.动物实验也证实用已感染CD基因的Rm-1细胞接种C57BL/6小鼠,并分别在接种前24 h、接种同时或接种后48 h给予5FC,结果在对照组小鼠100%产生肿瘤,存活时间为12~23 d,在接种前给药的小鼠发病率为3/5,发病小鼠的存活时间为24~37 d之间,即使接种后48 h给药,虽然发病率100%,但存活时间也延长至21~30 d.结论:以上结果给CD/5FC方案治疗前列腺癌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殷莲华;王新红;付四清;Nanakorn T;Deisseroth A.B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