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肾脏NO的生成及其作用

王新良;黄善生;陈晓玲;凌亦凌;乔丽敏

关键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滤过膜通透性, 肾血, 代谢产物, 肾组织, 肾小球, 排泄率, 尿蛋白, 工作表, 尿液, 模型, 含量, 大鼠
摘要:目的:以往的工作表明,大鼠肾缺血45 min再灌注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尿蛋白增加.本文在此模型上观察入肾血(inflowing-renal blood, IRB)、出肾血(outgoing-renal blood, ORB)和肾组织NO代谢产物NO-2/NO-3含量及尿液中NO-2/NO-3排泄率的变化;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益心口服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心口服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方法:(1)采用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放松制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预处理组、益心口服液组、消心痛组(各10只).

    作者:卫洪昌;王秀薇;朱晓梅;程金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缺氧对星形胶质细胞表达P450 2c11表达mRNA的影响

    应用细胞培养、免疫组化、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观察缺氧和/或谷氨酸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细胞色素P450 2c11mRNA的影响,探讨大脑星形胶质细胞在缺氧性脑血管扩张反应中的作用.实验用新生2-3 d Wistar大鼠,取双侧大脑皮层组织进行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细胞长成单层后,传代,将第二代细胞经抗GFAP免疫组化鉴定后,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②谷氨酸组;③缺氧组;④缺氧+谷氨酸组.每一组包括5个时相点:0h、3h、6h、12h、24h(以缺氧后开始记时).于②和④组加入100μmol/L的L-谷氨酸.③和④组用95%N2/5%CO2进行缺氧.到规定时间后,提取细胞总RNA,进行TR-PCR扩增,电泳,凝胶扫描,测定产物积分光密度.结果:1.对照组和缺氧组各时相点星形胶质细胞P450 2c11 mRNA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2.谷氨酸组P450 2c11 mRNA 6h开始显著增高,以后更为显著(24h内).3.缺氧+谷氨酸组P450 2c11 3h开始显著增高,以后更为显著(24h内).4.缺氧+谷氨酸组增高的幅度显著高于谷氨酸组.结论:谷氨酸可促使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P450 2c11 mRNA表达增多.单纯缺氧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P450 2c11 mRNA表达无显著影响,但可使谷氨酸对星形胶质细胞P450 2c11 mRNA表达的上调作用增强.这一结果提示,缺氧和谷氨酸协同作用,使P450 2c11 mRNA表达增强,后者催化化生四烯酸生成环氧二十三烯酸,这可能是缺氧性脑血管扩张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范有明;高钰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蛋白激酶C在中毒性休克中调节内皮细胞通透性的机制研究

    目的:蛋白激酶C(PKC)通道是一条重要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通道,许多实验证明蛋白激酶C的激活在调节内皮屏障功能中起者重要的作用.静息情况下,PKC绝大多数位于细胞的胞浆部分,胞膜部分含量很少,当细胞受到某些刺激(如抗原或某些炎性介质)之后,胞膜中的磷脂崩解产生二酰基甘油(DAG),DAG的增加可激活胞浆中的PKC,使其从胞浆转位至胞膜,这种转位是PKC活化的重要标志.

    作者:杨滔;黄巧冰;武一曼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电刺激POAH对致热原作用下兔VSA温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本室前一阶段的工作表明:VSA可能作为负调节中枢参与致热原作用下的体温调节,为了从细胞水平进一步探讨发热时体温正、负调节中枢的调节机制,本实验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在26只新西兰兔腹中膈区(ventral septal area, VSA)记录了温敏神经元单位放电,观察电刺激下丘脑视前区(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POAH)对致热原IL-1β作用下,兔VSA温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如下:(1)侧脑室注射白介素-1β(IL-1β)能使VSA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P<0.01),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P<0.01).而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ACSF)对VSA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电刺激POAH对反转致热原IL-1β对VSA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上述作用.结果表明:在致热原引起的发热过程中,两中枢存在着密切的功能联系.

    作者:董军;陆大祥;付咏梅;颜亮;李楚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EB病毒LMP1在鼻咽癌细胞中通过NFκB促进Igκ表达

    利用已建立的受四环素调控LMP1表达的鼻咽癌细胞系,用受CMV启动子调控的NFκB报道基因质粒pNFκB-luc的荧光素酶表达分析NFκB的活性,并以核蛋白的Western印迹方法观察LMP1表达前后核内NFκB组分p65量的改变,用全蛋白Western印迹分析Igκ蛋白质的表达等方法,探讨在鼻咽癌中,EB病毒LMP1蛋白是否通过核转录因子NFκB促进免疫球蛋白κ轻链(Igκ)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在诱导LMP1表达的状态下,NFκB活性增强,NFκB的p65蛋白呈核内聚集现象,Igκ的表达增高,而导入反义LMP1表达质粒后,NFκB活性下降,Igκ的表达减弱;加入硫代磷酸化的反义NFκB p65或p50后,Igκ表达水平下降.因此,在鼻咽癌细胞中,NFκB作为LMP1信号转导通路上的枢纽,可能介导了LMP1对Igκ的表达调控.

    作者:廖伟;唐敏;李建建;Leo M.lee;曹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榄香烯复合瘤苗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分析

    目的:本室已证明榄香烯复合瘤苗对多种小鼠肿瘤(如L615白血病、H22肝癌等)有明显的主动免疫保护作用.巨噬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不仅作为抗原递呈细胞,而且也是参与肿瘤杀伤的效应细胞.本实验检测了榄香烯复合瘤苗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EMΦ)的吞噬、杀瘤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产生等功能的影响,以期从这一方面研究瘤苗免疫的机制.

    作者:李丹;施广霞;屈虹;朴花;沈洁;钱振超;程一櫂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当归抗高脂血清致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检测高脂血清对培养的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NO)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改变的影响,并观察当归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三组,即:对照组;高脂血清组;当归+高脂血清组.以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用高脂血清损伤,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形态结构的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测内皮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用分光光度法对细胞培养液中NO的分泌量进行检测.结果:高脂血清明显损伤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细胞膜表面有孔隙,微绒毛僵直断裂,分布不规则.高脂血清使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明显增高,细胞培养液中NO的分泌量明显降低;而当归可以逆转高脂血清的这种作用,使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降低,而细胞培养液中NO的含量明显增高.结论:当归对内皮细胞中NO及ICAM-1表达的影响可能与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有关.

    作者:王保华;欧阳静萍;涂淑珍;魏蕾;刘永明;郑汉巧;杨静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糖皮质激素快速激活PC12细胞Erk1/2 MAPK

    目的:研究皮质酮在PC12细胞是否能激活Erk1/2 MAPK及探讨其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1)PC12细胞培养;(2)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rk1/2 MAPK的磷酸化;(3)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激活的Erk 1/2 MAPK由胞质向核转位的情况;(4)MAPK活性直接测定法.结果:(1)皮质酮可以浓度依赖性方式刺激MAPK磷酸化,激活曲线为钟形,大激活浓度为10-9 mol/L(时间为15 min);(2)皮质酮以时间依赖性方式刺激MAPK磷酸化,皮质酮作用5 min时,有Erk1/2 MAPK激活,大激活时间为15 min;(3)皮质酮、B-BSA(皮质酮偶连的牛血清白蛋白)和NGF可激活Erk1/2 MAPK活性,Erk1/2 MAPK的激活可能不是由经典的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因为B-BSA能快速激活Erk1/2 MAPK;(4)MAPK激酶抑制剂(PD98059)可抑制皮质酮诱导的Erk1/2 MAPK磷酸化,进一步证明皮质酮激活Erk1/2 MAPK;(5)皮质酮、B-BSA和NGF可引起Erk1/2 MAPK核转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15 min时,由皮质酮和B-BSA激活的Erk1/2 MAPK从胞质转移到细胞核;(6)皮质酮可通过蛋白激酶C激活Erk 1/2 MAPK,蛋白激酶C激活剂(PMA)能激活Erk1/2MAPK,而蛋白激酶C抑制剂(G6976)能阻断皮质酮诱导的Erk1/2 MAPK激活.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皮质酮在PC12细胞能快速激活Erk1/2 MAPK,并清楚地显示皮质酮可能作用在细胞膜上通过蛋白激酶C激活Erk1/2 MAPK.

    作者:邱俭;王平;裴钢;陈宜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扩张性心肌病大鼠心脏左室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分析

    目的:用放射配基分析法检测心肌细胞膜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观察其在扩张性心肌病大鼠模型左室中的变化.方法:用[125I]-ET-1探索在大鼠心肌细胞膜中建立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的放射配基分析法的佳条件,并对扩张性心肌病大鼠左室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进行饱和结合试验.结果:①适孵育温度为37℃;0~30 min内[125I]-ET-1与内皮素受体的结合量迅速增加,60 min已达平衡;膜蛋白在0~40 μg时,[125I]-ET-1结合量与膜蛋白浓度呈直线关系.②ET-1及非选择性拮抗剂Bosentan、选择性拮抗剂BQ123、BQ788等均能竞争抑制[125I]-ET-1与内皮素受体的结合,而去甲肾上腺素则不能抑制.③正常大鼠左室内皮素受体数量为92.21±34.34 fmol/mg protein.Kd值为0.044±0.007 nmol,扩张性心肌病大鼠左心室内皮素受体数量明显减低,Kd值则无明显变化;内皮素受体亚型A和B的比例不论在正常还是在心肌病大鼠均接近2比1,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放射配基分析法用[125I]-ET-1可以特异地检测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并且扩张性心肌病大鼠左室内皮素受体较正常SD大鼠明显降低,但A和B两种受体亚型的比例均无明显变化.

    作者:张寄南;方五旺;杨国平;杨笛;黄为;徐晋;卞智萍;马文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平阳霉素诱导大鼠肺纤维化过程中肺泡巨噬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实验观察

    目的:以往的工作表明,平阳霉素(BLMA5)诱导大鼠肺纤维化的早期,肺内NO增多,内源性NO的增多具有促肺纤维化形成的作用.已公认,在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肺泡巨噬细胞异常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具有促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合成胶原纤维的作用.为探讨内源性NO含量变化对肺泡巨噬细胞可能的影响,本实验观察注平阳霉素大鼠肺内NO增多期(注阳霉素后14 d)和肺纤维化形成期(注平阳霉素后30 d)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数量、增殖和凋亡情况.方法:SD大鼠24只,分为注平阳霉素后14 d组(简称BLMA5 14 d组)、注平阳霉素后30 d组(简称BLMA5 30 d组),假手术14 d组(简称sham 14 d组)和假手术30 d组(简称sham 30 d组)每组6只动物.常规支气管灌洗,收集细胞,计数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增殖和凋亡.结果:BLMA5 14 d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数量(4.9±1.2, ×106 cells,±s下同)和凋亡细胞数(10.0±0.3,×102 cells)均较sham 14 d(1.7±1.3,×106 cells; 2.6±0.1, ×102 cells)明显增多(均P<0.01);细胞增殖指数虽有所降低,但与sham组无明显差异.BLMA5 30 d组细胞数量(2.3±1.0,×106 cells)也较sham 30 d 组(1.4±1.1,×106 cells)多(P<0.05),但明显少于BLMA5 14 d组(P<0.05);凋亡细胞数较sham 30 d组多(P<0.01);细胞增殖指数(10.2±1.6,×102 cells)较sham 30 d(14.5±0.9,×102 cells)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平阳霉素诱导大鼠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肺内NO增多期,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数量和凋亡细胞数均增多,而细胞的增殖无明显的变化;肺纤维化形成期,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数量已有所恢复,但凋亡细胞仍增多,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作者:陈晓玲;黄善生;王殿华;李文斌;王新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类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病理变化研究

    作者:骆云鹏;范维珂;张佐才;诸承玮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反思目标教学在中专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谭红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410例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子宫颈刮片找脱落细胞来防治子宫颈癌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215例门诊及住院病人,195例普查常规刮片,采用瑞氏染色或HE染色.结果:按照阴道细胞学诊断巴氏五级分类标准诊断,巴氏Ⅰ级209例,巴氏Ⅱ级181例,巴氏Ⅲ级16例,巴氏Ⅳ级3例,巴氏Ⅴ级1例.结论:由于脱落细胞学检查简便、安全,能进行大量普查,是宫颈癌普查、防治的主要方法,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石碧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MTT比色法测定药物对人宫颈肿瘤HeLa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虽然子宫颈癌的手术或/和放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仍有部分患者特别是局部肿瘤较大或有区域淋巴性转移,初治后易出现肿瘤未控,复发及转移.因此,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化学治疗方面,人们试行各种形式的化疗.此实验观察顺铂(cis-Platin,PDD)、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甲氨喋呤(methotrexatum, MTX)三种化疗药物对人宫颈肿瘤细胞(HeLa细胞)的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MTT测定法观察以上三个化疗药物单用及合用对HeLa细胞的影响.

    作者:彭勤;彭惠;骆云鹏;汤为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早期胃癌预后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术后再发死亡例的预后因素,我们选用了术后再发死亡例与术后无复发的生存例进行了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对比分析,寻找临床病理学的哪些因素以及癌基因、抑癌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或过表达与死亡例有其相关性.方法:日本富山县立中央病院过去16年间(1974~1990)的早期胃癌切除例共704例,其中术后再发死亡有34例(4.8%).为探讨临床病理学变化的预后意义,抽出与死亡例在年龄(±5岁)、性别、手术时间(±2年)相一致的术后无复发的34例生存者进行了对比分析.获取的石蜡包埋组织块,切成4~5 μm厚的薄片,采用ABC法,进行PCNA, p53、 c-erbB-2(均来自日本DAKD)检测.其阳性率采用半定量的方法,各项检测指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1. 临床病理学特点:①淋巴结转移是主要的决定性的预后因素(P<0.01),并指出与患者3年生存率有紧密关系;②淋巴管侵入(P<0.01)和静脉侵入(P<0.05)也是重要的预后因素;③癌的发生部位、肉眼形态、肿瘤大小、组织学和分化度与预后无相关性(P>0.05).2.免疫组织化学:癌基因c-erbB-2的过表达(Grade3.75%以上)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抑癌基因p53的过表达(Grade2-3,50%~75%),与静脉浸润有关(P<0.01);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程度与预后以及其它任何临床病理学的变化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淋巴管侵入,静脉侵入,淋巴结转移有无是判断早期胃癌预后的重要的指标.特别是淋巴结的转移与患者3年生存率有密切关系.癌基因c-erbB-2和抑癌基因p53的过表达对判断早期胃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金晓明;松井一裕;孙宇;赵瑞波;张朋旗;北川正信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TNFα导致细胞骨架重排和当归的逆转作用

    方法:常规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成下列各组:①对照组:常规培养;②当归组:培养液中加入当归注射液20 mg/mL;③TNF-α组:培养液中加入TNF-α 100 U/mL;④TNF-α+当归组:培养液中同时加入TNF-α 100 U/mL和当归20 mg/mL. 4 h后用phalloidine rhodamine标记骨架蛋白F-actin,用Olympus IX70荧光显微镜(CellScan, Scanalytics-Bionis)检测细胞骨架分布.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在内皮细胞的每一个横切面,对照组细胞骨架均排列在细胞周围,F-actin分布均匀,粗细匀称;当归注射液不影响正常内皮细胞的细胞骨架排列,但可见部分actin肌丝增粗;TNF-α作用后整个细胞腔面细胞骨架排列紊乱,在细胞中部横切面,增粗的actin肌丝横跨整个细胞;将当归注射液与TNF-α共同作用于内皮细胞,可见细胞骨架排列在细胞周围,但与正常细胞形态略有不同.结论:TNFα可以导致细胞骨架重排,这种重排与剪切力导致的重排相似.当归能逆转TNF-α导致的细胞骨架重排,使F-actin排列在细胞周围.这种作用的意义及信号转导途径目前还不完全清楚.本室的其他实验显示,当归注射液可以降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导致的ICAM-1表达增加,逆转TNF-α导致的ICAM-1重排.当归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这些作用有关.

    作者:欧阳静萍;王雄;Muller S;Stoltz J.F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小鼠白血病毒致白血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目的:在国外常用的小鼠白血病病毒(MuLV)有:Gross-MuLV、Graffi MuL V、 Moloney-MuLV(M-MuLV)、Rauscher-MuLV和Abelson MuLV(Abl-MuLV)等;国内分离的有T638-MuLV、L6565-MuLV和SRS-MuLV,可诱发淋巴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白血病、红白血病和淋巴瘤.迄今仅证明Abl-MuLV具有急性转化作用的特点,注射小鼠后能在3~4周诱发B淋巴细胞白血病.

    作者:程立;殷莲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天然抗氧化剂对抗晶状体氧化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五味子乙素(SchB)、水飞蓟宾(SIB)、没食子酸丙酯(PG)、阿魏酸钠(SF)和沙棘总黄酮(TFH)5种天然抗氧化剂对抗实验性晶状体氧化损伤的作用.方法:将4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麻醉后,无菌操作摘出80只眼球,游离出透明晶状体.

    作者:黄秀榕;祁明信;叶蕻芝;林薇;郑良朴;林久茂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老年高血压心室肥厚患者心脏事件与心肌微动脉病变的关系

    目的:高血压心肌冠状动脉微动脉病变的危害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了解老年高血压尸检左心室肥厚患者的心脏事件与冠状动脉微动脉病变的关系.

    作者:李小鹰;李蕊;石怀银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大鼠甲醛炎症性痛过程中脊髓后角NOS的变化及其时间过程

    外周伤害性信息传入可导致痛及痛过敏.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作为工具药进行研究,所获结果表明一氧化氮(NO)在痛及痛过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NOS是NO合成的关键酶.根据关于NO在痛及痛过敏过程中作用的实验结果,有理由推测在痛及痛过敏过程中,NOS的表达应增加.遗憾的是,关于这方面的报道甚少.目的:观察甲醛炎症性痛及痛过敏过程中脊髓后角NOS的变化,特别是其时间过程,确立NO在痛及痛过敏过程中的作用,并为进一步研究痛及痛过敏过程中NOS变化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5组:对照组、12 h组、24 h组、48 h组、72 h组,其中12 h、24 h、48 h、72 h组动物右后掌皮下注射5%甲醛0.2 mL致炎症性疼痛模型,并于注射甲醛后相应的时间点取L5脊髓节段脊髓后角进行NADPH-d染色,观察:(1) 脊髓后Ⅰ-Ⅲ板层 NADPH-d阳性细胞数量;(2)脊髓后角Ⅰ-Ⅲ板层NADPH-d阳性细胞染色深度;(3)脊髓后角Ⅰ-Ⅲ板层NADPH-d染色深度;(4)脊髓后角Ⅳ-Ⅵ板层(去除神经细胞)NADPH-d染色深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注射甲醛后12 h组、24 h组及48 h组的双侧脊髓后角Ⅰ-Ⅲ板层内NADPH-d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0.01),但以24 h组增加为明显;这些阳性细胞的染色深度也增加,特别是以24 h组增加为明显;两侧相比较,上述变化均以注射部位同侧脊髓后角增加较明显.脊髓后角Ⅰ-Ⅲ板层NADPH-d染色深度的变化与Ⅰ-Ⅲ板层NADPH-d阳性细胞染色深度的变化相同.脊髓后角Ⅳ-Ⅵ板层(去除神经细胞)NADPH-d染色深度的增加主要表现在注射部位同侧12 h、24 h和48 h组(P<0.01),对侧仅24 h组染色深度增加(P<0.01).结论:甲醛炎症性痛及痛过敏过程中,脊髓后角NOS的表达增多.这种增加,于注射甲醛后24为明显.NOS的增多,导致NO的生成增多,从而促进伤害性信息的持续传递,加剧痛及痛过敏.

    作者:曾静波;李文斌;李清君;陈晓玲;周爱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