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树新;赵贺玲;张世范
作者:王佑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陈德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血管内皮细胞是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用的靶细胞之一.由TNFα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很多心脑血管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mTNFα(简称TNF)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代谢的早期损伤以及其与微血管内皮细胞中原癌基因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试图从中说明TNF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部分分子机制.
作者:金惠铭;刘清行;张国平;张明;沙志一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大量的研究已证实部分背根切断后猫脊髓背角具有可塑性.我们前面的研究已观察了部份背根切断对备用根节段L6头侧L3、L5脊髓Ⅱ板层和L3背核trkC表达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探讨部份背根切断后备用L6节段尾侧L7脊髓Ⅱ板层trkC的表达.方法:用成年雄猫15只分正常组、术后3 d及10 d组(切除L1-L5,L7-S2,DRG保留L6DRG为备用根),取正常组一侧,术后3 d及10 d组手术侧的L7脊髓制作20 μm厚冰冻切片,用trkC抗血清(1∶1000, Santa Cruz)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观察并测量trkC在成年猫脊髓的分布及部份背根切断后L7脊髓背角Ⅱ板层trkC的平均灰度(反应trkC的相对含量)变化.结果:trkC的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灰质腹角及背角深部的神经元,胞浆染色Ⅱ板层阳性细胞少见,但有均质状trkC阳性反应.灰度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 d组手术侧Ⅱ板层trkC的平均灰度值均较正常者明显升高(P<0.05).而术后10 d时又较3 d者明显回落(P<0.05),但仍未恢复至正常者水平.表明,术后3 d,L7平面Ⅱ板层trkC的含量明显减少,而术后10 d时,trkC的含量又明显恢复,但仍低于正常者水平.提trkC可能与L7脊髓Ⅱ板层可塑性有关.由于trkC为NT3提供了必要的结合位点,故Ⅱ板层trkC的含量变化还可能提示NT3与脊髓可塑性有关.基于我们在其它研究中已观察到部份背根切断后备用根L6节段头侧的L5平面术后10 d时Ⅱ板层trkC的含量已恢复至正常者水平.结论:结合本文L7平面虽有恢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的结果,提示备用根L6平面头尾平面trkC的含量恢复有差异,分析这可能是备用根中枢终末在备用根节段头侧侧枝出芽生长速度大于尾侧的原因之一.
作者:邹晓莉;王廷华;冯忠堂;李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细胞对受体和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的功能有着严格和精确的调控,其目的是维持细胞的稳态,防止细胞接收某种过强的信号刺激导致细胞功能和代谢紊乱.
作者:卢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选用Wistar大鼠由平原直接接运至海拔2260 m, 3460 m高海拔环境.以放射免疫分析法研究了大鼠在高海拔急性低氧24 h和30 d慢性低氧期脑内中脑区β-内啡肽(β-EP)、加压素(AVP)、生长抑素(SS)含量的变化.方法:实验动物按完全随机法分组.实验方法以现场依次提取中脑内神经肽免疫活性物质.上述三种放免药盒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提供.用西安产FJ2003/50型γ计数仪测定沉淀物的counts.min-1,以同批实验所做的竞争抑制标准曲线,换算并求出每毫克脑组织中β-EP、AVP、SS的含量.结果:1.在2260 m、3460 m 24 h急性低氧期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β-EP、AVP、SS含量显著降低(P<0.01).2. 在3460 m 30 d慢性低氧期出现时相性变化:(1)2~3 d:β-EP、持续增加(P>0.05),AVP趋于增加(P<0.05),SS则出现持续降低(P<0.01),β-EP、与AVP呈正相关(r=0.596)、与SS呈负相关(r=-0.842).(2)3~15 d:β-EP、AVP、SS呈进行性降低(P<0.01).经相关分析,均为正相关(分别为Rβ-EP、AVP=0.586,RAVP、SS=0.734, Rβ-EP、SS=0.847).(3)15~30 d:β-EP、趋于回升(P>0.05),AVP、SS则持续性减少(P<0.01).经相关分析,AVP与SS呈正相关(r=0.723).结论:大鼠在高原低氧环境中急性和慢性低氧期中枢内中脑区神经肽含量受到明显影响.在急性低氧期3种神经肽低于对照组,可能与脑细胞的合成、分泌受到低氧抑制有关,在慢性低氧期出现时相性变化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的调控作用有关.据此认为神经肽在低氧反应中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作者:刘永年;谢新民;张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丹参提取物F(DSE-F)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及复发过程的影响及其与胃粘膜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实验用Wistar系雄性大鼠340只,在胃体与幽门交界处浆膜下注入20%乙酸50 μL制成乙酸胃溃疡模型.
作者:李和泉;高明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和方法:用聚四氟乙稀制作内径1.4 c的小圆筒,以一片聚碳酸酯核孔膜(孔径8μm,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提供)和一片醋酸纤维酯微孔滤膜(孔径5μm,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提供)将小圆筒分隔成上下二个小室,上室高1.8 cm,下室高0.3 cm,二室间以螺丝固定.将1 mL 1640培养液培养的人胃腺癌细胞(SGC-7910)或B16黑色素瘤细胞(二细胞株均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提供)置于上室,下室加同样的培养液,保持上下二室的培养液液面相平.CO2培养箱37℃培养.培养结束后取出微孔滤膜,用70%乙醇固定,H.E染色.将滤膜等分为四个象限,用光学显微镜随机计数每个象限中二个视野内穿过核孔膜并粘附在微孔滤膜上的癌细胞数.结果:如此处理的二类癌细胞都有能力迁移通过核孔膜均匀地粘附在微孔滤膜上.计数观察清晰容易.并且随着癌细胞孵育时间(5~30 h)的延长,迁移到膜上的细胞数也增加.随着所用细胞浓度(5×104~4.5×105细胞数/mL)的增加,迁移到微孔滤膜上的细胞数也增加.将药物(阿霉素,甲2巨球蛋白-广谱蛋白酶抑制剂)置于上室与癌细胞同孵育,可以观察到药物的不同浓度和不同的持续作用时间,能够明显地影响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采用此种微孔滤膜腔法测定癌细胞的迁移能力,较之以往使用的琼脂糖移植法和毛细血管法方法更简便,加入的癌细胞体积可达1 mL,并且用化学蚀刻扩孔制成的核孔膜,微孔呈直筒状,孔径一致,膜耐高温,化学稳定性极好.这些均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癌细胞的迁移能力与其转移特性密切有关.这一方法的建立,将为在离体条件下观察癌细胞转移特性及药物对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提供了可行的手段.
作者:陈识杰;高素梅;李永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揭示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半暗区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受体与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 MAO)活性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二者缺血半暗区形成及继发性脑损伤中的生物学作用.
作者:李树清;李家立;杨丽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对脊髓可塑性内在机制的探讨已进入了一个比较深入的阶段,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正着眼于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脊髓可塑性关系,且获得了一些可喜成绩.目的:本文从另一角度探讨部分背根切断对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初探脊髓可塑性过程中的非神经营养因子作用因素.方法:取成年雄猫5只,切断部分背根(切除L1-L5,L7-S2,DRG保留L6DRG为备用根),术后3 d处死动物,取L3脊髓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5 μm,二甲苯脱蜡水化后按如下程序进行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染色:PBS洗5 min×3.蛋白酶K(40 μg/mL)37℃ 30 min.PBS洗5 min×3.加入通透液(0.3% Triton PBS配,含3%羊血清)4℃20 min.PBS洗5 min×3,加入封闭液(0.1 mmol/L Tris-HCl配,含10% BSA)室温30 min.加入TUNEL反应液(1液1 μL,2液9 μL)37℃ 1.5 h.PBS洗5 min×3.加入荧光抗体(抗体稀释液:0.9% NaCl, 0.01 mmol/L Tris-HCl, 2% BSA)37℃ 1 h.PBS洗5 min×3.快红(1/10片,1 mL双蒸水配)室温显色20 min.PBS洗5 min×3终止反应,甘油封片观察.结果:在脊髓的手术侧和非手术侧均见部分TUNEL阳性反应的胶质细胞和神经元,阳性反应定位于细胞核,反应强弱不等.细胞数定量分析表明:李氏束、背索、Ⅱ板层、背核凋亡的胶质细胞数及Ⅱ板层、背核、腹角凋亡的神经元数手术侧均较非手术侧者增多(P<0.05),表明,部分背根切断不仅致手术侧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增加,且对非手术侧亦有影响.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部分背根切断后猫脊髓可塑性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该结果拓宽了对脊髓可塑性影响机制的认识.对探讨非神经营养因子作用因素特别是凋亡基因与脊髓可塑性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突破.
作者:王廷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研究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同种输血前后细胞因子和NO的变化,探讨同种输血对食管癌患者细胞因子和NO生成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食管癌手术患者(n=18),以输注去白细胞血液(白细胞滤器采用南京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成的BC-L型,白细胞去除率为99.5%)的食管癌手术患者(n=16)作为实验对照及健康自愿者为正常对照(n=20),在输血前、输血后第1 d、输血后第5 d分别采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测定技术检测血清中IL-10、IFN-γ和TNF-α的浓度;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浓度;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和C3含量.结果:1.食管癌患者的血清中IFN-γ、TNF-α均低于正常人,IL-10无显著差异.实验组输血后第1 d与输血前相比血清中IL-10、IFN-γ和TNF-α浓度升高,且以IL-10、IFN-γ变化尤为显著(P<0.01);输血后第5 d IFN-γ和TNF-α降低接近输血前水平,并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P值分别为<0.05和<0.01.IL-10仍明显高于输血前水平(P<0.05),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别无显著.2.实验组输血后第1 d与输血前相比血清中一氧化氮明显降低(P<0.01),并显著低于实验对照组(P<0.01).3.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输血前后不同时间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C3无变化,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同种输血后血清中NO,IFN-γ和TNF-α的降低与IL-10升高有关,而IL-10升高可能是患者同种输血后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可减轻或去除这一作用.因此,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明显优于输注常规血液.
作者:张循善;李燕萍;张载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HO-1)基因在热休克处理的乳鼠心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抗氧自由基损伤的作用.方法:取生后2~3 d的Wistar鼠若干,雌雄不限,摘取心脏,剪碎至1 mm×1 mm×1 mm大小,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乳鼠心肌细胞,一周后,将细胞分别在42℃热休克处理0.5 h,1 h,3 h,5 h,提取细胞总RNA,以Northern杂交技术观察HO-1基因在乳鼠心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时间依赖性关系.同时以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氧自由基发生系统作用于热休克处理5 h的乳鼠心肌细胞,通过测定细胞的HDL释放量、MDA生成量及细胞存活率以观察HO-1基因表达后的抗氧自由基损伤作用.结果:热休克能够诱导HO-1基因在乳鼠心肌细胞表达,其表达量随热休克时间的延长而相应增加,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关系;同时心肌细胞的抗氧自由基损伤能力增强表现为,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LDH释放量、MDA生成量明显降低及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而此保护效应在应用HO-1的特异性抑制剂后可被部分阻断,表明HO-1基因的表达是热休克诱导细胞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刘俊;张敏;李玉明;郑新程;吴立玲;伍贻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 Tet)对实验性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效果,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取176只SD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为Tet组、维拉帕米组等6组,经胰胆管逆行注射3%牛磺脱氧胆酸钠0.1 mL/100 g体重,制成急性胰腺炎模型,记录4 h、8 h腹水量;测定血浆中钙离子浓度和淀粉酶活性、胰腺组织匀浆及腹水中磷脂酶A2(PLA2)活性的变化.光镜下观察胰组织的变化;记录动物的存活时间及24 h死亡率.结果:Tet能有效减轻AP大鼠胰腺的病理性损伤;减少腹水的生成量;与NS组相比,Tet组血浆中钙离子浓度进行性下降的程度减轻,淀粉酶活性降低、腹水中PLA2活性显著降低;Tet可降低AP大鼠的死亡率,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结论:汉防己甲素可以通过钙通道拮抗作用、抑制PLA2的活性,减轻胰腺腺泡细胞的损伤而对急性胰腺炎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张红;李永渝;魏玉;李丽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其部分功能需要通过膜受体来介导,研究DCs表面的受体是了解抗原提呈功能机制的途径之一.研究得较早的与DCs功能相关的膜表面分子有DEC-205和MMR,这两个分子都是Ⅰ型跨膜蛋白,胞外含有数个C型lectin结构域,对于DCs摄取抗原的功能很重要.另外,也有带lectin结构域的Ⅱ型跨膜分子被发现,如CLEC-1、CLEC-2、Dectin-1、Dectin-2,这些分子的胞外段都含有一个CRD,除了在DCs表达以外,也在髓系细胞和单核细胞中表达.
作者:黄欣;袁正隆;张明徽;陈国友;章卫平;于益芝;曹雪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包括细胞膜等在内的生物膜损伤在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磷脂被证实对多种生物膜损伤所致的疾病均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维生素E则具抗氧化作用.
作者:汪长华;梅运清;胡国胜;刘治晏;董传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已知烫伤、休克及脑中风患者GR降低,感染属应激状态,GR也可能有改变,为此我们检测36例感染患者,观察GR有无改变.对象与方法:1.甲肝10例,男女各半,年龄18~55(31±8)岁;2.肺感染10例,男6、女4例,年龄45~65岁(55±8)岁;3.尿路感染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31~65(48±6)岁.4.霉菌尿路感染6例,男女各半,年龄55~70岁(61±3)岁.另选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男女各半,年龄18~70(48±8)岁.白细胞GR检测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3H]Dex购于英国放化中心.结果:肝炎、肺感、尿感、霉菌感染组及对照组白细胞GR分别为3 824±1 256、2 896±1 097、3 017±1 395、2 103±987和5 896±1 295位点/细胞,各感染组GR结合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01).讨论:实验结果表明感染性疾病,不管是病毒感染、细菌或是霉菌感染,其GR均明显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病情程度有一定关联,进一步支持应激状态GR降低的结论.
作者:刘函坤;刘志国;邵慧梅;刘志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紫杉醇(Taxol)和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e, HCTP)对兔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s, RLECs)生长周期的影响.观察Taxol和HCPT对体外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抑制的作用.方法:2~3月龄家兔30只;DMEM/F12培养基;胎牛血清;MTT;细胞培养瓶;全自动酶标光度仪;倒置显微镜;离心机;流式细胞仪.(1)取2~3代的对数生长期RLECs于96孔板中,放入CO2孵箱内培养24 h后,将不同浓度的Taxol和HCPT分别作用24及72 h,用MTT测定法观察其对RLECs增殖的作用.(2)将消化的第2代RLECs计数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加入3组培养瓶中,一组为不加药的正常对照组,其余两组为分别加入一定浓度的Taxol和HCPT的实验组,作用48 h,用0.25%胰蛋白酶消化、PBS洗涤、立即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Taxol和HCPT对体外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均有抑制作用,Taxol 24 h的半效抑制量(ID50)为6μg/mL,72 h的ID50为4μg/mL.HCPT 24 h的ID50为96.041 μg/mL,72 h的ID50为1.34 μg/mL.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Taxol将RLECs的细胞周期阻断于G2/M期,并在G2/M期阻断前还有短时的G0/G1期阻断.HCPT将细胞周期阻断于S期.结论:Taxol和HCPT增多属细胞周期特性药.Taxol为新型抗微管药物,其作用目标为细胞骨架的微管系统,抑制微管解聚.本实验证实Taxol使RLECs周期阻断于G2/M期,至于在G2M期阻断前还有短时的G0/G1期阻断,其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羟基喜树碱靶向高度选择性抑制拓扑异构酶(Topo Ⅰ),主要作用于RLECs的S期.
作者:罗莉霞;李平华;彭惠;骆云鹏;汤为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是雄激素依赖性肿瘤,雄激素介导其作用的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在P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发现AR基因内的(CAG)n三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序列具有多态性,其多态性分布存在人种差异.国外有研究提示(CAG)n重复序列与PC的发病有关,但尚无定论.目的:建立AR基因(CAG)n重复数的测定方法,研究中国人正常人群中该重复的多态性分布,与其他人种进行比较,并探讨(CAG)n重复多态性与PC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建立的[α-32P]dCTP掺入不对称PCR-变性PAGE(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和双链DNA循环测序法测定107名正常中国男性和2例P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以及34例PC石蜡切片标本中的癌组织细胞和癌旁正常组织细胞内AR基因(CAG)n重复数.结果:正常男性体内AR基因(CAG)n序列明显的重复多态性,其重复数目的范围大致为11~29,以22居多,平均21.60;显著大于美国黑种人(以18为多),而与美国白种人(以21为多)无显著差异.PC患者(CAG)n重复数从16至22,平均20.06,显著低于正常男性(P<0.05);癌细胞和癌旁正常组织细胞的(CAG)n重复数相同,表明在我们检测的PC癌组织中无该序列重复数目改变的AR基因体细胞突变.结论:中国人AR基因(CAG)n序列呈重复多态性,后者在不同种族人群中的总体分布存在差异;PC患者体内该重复数显著低于正常男性,提示AR基因(CAG)n重复偏小可能与PC的发病相关联.本研究为探讨PC发病与遗传背景的关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王钢;王晓慧;张金山;卢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在培养的小牛肺动脉内皮细胞(BPAEC)水平,观察LPS对BPAEC诱生ONOO-能力及内皮源性ONOO-在LPS致BPAEC损伤中的作用,以探讨LPS引起肺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新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ONOO-生成标志物NT的荧光强度(任意单位,代表内源性ONOO-的生成量)和NT阳性细胞数,计算NT阳性细胞百分率.
作者:谷振勇;凌亦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和方法:实验采用冠状动脉分支结扎法,建立慢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十四周后测定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并用离体肌条等长收缩试验分析了其膈肌收缩性变化.
作者:黄云峰;吴萍;叶笃筠;刘声远;余尚斌;熊宗斌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