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愿;高钰琪;刘福玉;曹利飞;孙秉庸
目的:检测18例老年女性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围血白细胞雌激素受体的变化,对女性老年糖尿病患者雌激素的辅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18例老年女性Ⅱ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标准为1980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0±15岁,病程5~20年.选择年龄相当的女性无糖尿病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方法采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雌激素受体(ER).以[3H]雌二醇为配体,[3H]E2均购自英国放化中心,[3H]E2的浓度为0.2~0.3 nml/L.孵育温度为37℃.患者均口服尼尔雌醇2.5 mg 1次/2周.结果:老年女性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ER为158±76位点细胞,健康老年女性患者外周血白细胞ER为238±92位点/细胞,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ER明显低于健康老年女性患者(P<0.05).老年女性患者在口服降血糖药不变的情况下,服用尼尔雌醇后,2周后复查及4周后复查,血糖平均降低2.6±1.9 mmol/L,(P<0.05).结论:老年女性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细胞ER明显降低,已证实胰岛β细胞存在雌激素受体,雌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可表现多种生物学效应,针对靶细胞胰岛β细胞ER的降低,可使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易在患者口服磺脲类降血糖药出现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应用尼尔雌醇后可与胰岛β细胞上的ER结合,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起到一定的降糖效果.
作者:郎春花;田文;刘志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在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性疾病中,作为一种突出的特征,动脉管壁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的异常积聚常伴随巨噬细胞的存在.VSMC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血管再狭窄等常见血管病变的共同病理表现,对于VSMC过度增殖的机制研究已引起广泛重视.
作者:强卫国;朱鼎良;Gogusev J;Marche P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BE2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T细胞白血病的恶性淋巴细胞、艾滋病(AIDS)患者的部分淋巴细胞以及EB病毒转化的B淋巴细胞(EBV-B)所表达的细胞表面的一种单聚体蛋白质,分子量为78 kD.Berger等用HTLV-1+的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患者的淋巴细胞免疫小鼠,制备抗BE2的单克隆抗体.该单抗可以识别在CTCL和ATL的恶性T细胞,EBV-B细胞,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淋巴细胞及AIDS的部分淋巴细胞所表达的一种78 kD的单链膜蛋白.休止状态的淋巴细胞受丝裂原等刺激后,其正常的T细胞也可呈BE2阳性.正常T细胞为阴性,而CTCL超过一半为阳性,因而可作为CTCL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指标.BE2在细胞表达的意义尚未确定,为弄清CTCL淋巴细胞及激活的正常淋巴细胞所表达的BE2的性质,本文从BEV-B细胞中分离出BE2分子,测定其氨基酸序列.方法和结果:细胞因蛋白裂解液裂解后,用单向、双向电泳分离、纯化、测定氨基酸序列.其大部分序列与78 kD的热休克蛋白(HSP)同源.提示BE2可能系HSP家族的一个成员,并可能为MHC限制性抗原递呈蛋白和肽合成、转运和装配起作用,HSP分子也能直接作为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靶分子.BE2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一样能结合ATP,说明二者有相似性,然而识别胞浆的70 kD和78 kD的HSP的多抗或单抗在BE2阳性的CTCL细胞和EBV-B细胞表面却为阴性,我们对二者进行肽谱分析,表明有一定差异,提示二者是不同的分子或构型不同的分子.结论:BE2可能是存在于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并可能在恶性或转化的淋巴细胞表面表达,估计在肿瘤免疫中有一定潜在的意义.
作者:董子明;赵明耀;杨洪艳;姚珂;张义国;Carole Berger;Wang Nian-ci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建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雄激素受体(AR)在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mRNA表达.方法:选择健康成年人,抽取静脉血,分离白细胞,采用异硫氰酸胍-苯酚-氯仿一步法抽提总RNA,分别采用Northern blot、 RT-PCR等方法检测AR mRNA的表达.结果:Nor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白细胞AR mRNA长约9.4 kb,与Lubahn等报道的人前列腺组织ARmRNA大小相同;RT-PCR方法则得到了390 bp ARcDNA片段,两种方法均证实了AR在人白细胞中的表达,表明雄激素通过AR对白细胞功能有一定影响.结论: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ARmRNA检测方法的建立为研究雄激素影响白细胞功能的机理奠定了基础;RT-PCR方法取材方便,用血量少,为探讨病理情况下AR的改变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邹俊杰;刘志民;张永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PMI)是严重威胁手术患者生命的围手术期的主要问题之一,PMI所致的围手术期死亡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观注.肺是唯一直接接受心脏全部血量的器官,本文通过肺叶切除这一急性肺损伤过程,观察手术对冠脉狭窄和非狭窄犬心肌血供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PMI的可能机制,以便为临床围手术期保障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丽;李大连;王云喜;栾造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从诱导兔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s, RLECs)凋亡的角度观察紫杉醇(Taxol)对体外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抑制的作用.方法:2~3月龄家兔40只;DMEM/F12培养基;胎牛血清;MTT;TUNEL试剂;24孔酶标板;细胞培养瓶;全自动酶标光度仪;倒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离心机.(1)取2~3代的对数生长期RLECs于96孔板中,放进CO2孵箱内培养24 h后,将不同浓度的Taxol分别作用24及72 h,用MTT测定法观察其对RLECs增殖的作用.(2)将传代RLECs培养在盖玻片上24 h后,加入一定浓度的Taxol,作用72 h后,用多聚甲醛固定,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RLECs的形态变化.(3)将一定浓度的Taxol作用于2~3代的RLECs 24 h,用0.25%胰蛋白酶消化,PBS洗两次,戊二醛固定,行超微结构观察(同时设未加药标本为正常对照).(4)将传代的RLECs培养在盖玻片上24 h后,加入一定浓度的Taxol,作用72 h,固定后行TUNEL染色并在光镜下观察(另将未加药标本为阴性对照.).结果:本研究发现Taxol对体外培养的RLECs有抑制作用,其24 h的半效抑制量(ID50)为6μg/mL,72 h的ID50为4μg/mL.光镜下,正常对照的RLECs呈多边形上皮样,胞浆丰富、粉红色、胞核呈紫蓝色.部分用药组细胞体积缩小、呈圆形、包浆浓染,可见染色质边集、胞核固缩、碎裂等多种形态改变.电镜下观察用药组细胞见典型的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的形成.TUNEL染色见部分用药组细胞胞核呈深棕黄色,提示细胞凋亡.结论:本研究通过光镜、电镜以及免疫组化等多方面的证实:Taxol主要是通过诱发细胞凋亡的机制而抑制RLECs生长的.
作者:罗莉霞;李平华;彭惠;骆云鹏;汤为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国医学专科学校数量多,校情复杂,病理生理学教学开展差距颇大.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能独立成为教研室,缺乏专职病理生理学教师,教学安排多与病理解剖学混合排课,缺乏较适用的实验指导,成绩难于独立考核评估.
作者:宋举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油酸(OA)肺损伤RDS时进行性氧分压下降与脑组织脂质过氧化、中分子物质(MMS)和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为单纯性肺损伤对其它脏器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0只家兔静脉注射油酸0.1 mL/kg体重造成RDS模型,并分为30 min、60 min、90 min和120 min 4组,检测平均动脉血压(MABP)、血气和血浆及脑组织GSH-Px、MDA、MMS、NO和ET含量的动态变化. 结果:实验组随着PaO2的进行性下降MABP也进行性下降,两者呈正相关(r=0.88,P<0.01).与对照组相比,脑组织GSH-Px含量逐渐降低(P<0.01),并与PaO2下降呈正相关(r=0.93,P<0.01),与对照组相比,MDA含量逐渐增加(P<0.01),并与PaO2下降呈负相关(r=-0.90,P<0.01);GSH-Px含量变化和MDA含量变化呈负相关(r=-0.93,P<0.01).与对照组相比,OA组90 min和120 min时脑组织的MMS逐渐增加(P<0.05-0.01),PaO2变化与之呈负相关(r=-0.89,P<0.01).脑组织MMS含量与脑组织MDA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0.91,P<0.01),而从60 min后逐渐下降,与30 min相比P<0.01.脑组织ET含量在OA 30 min时显著下降(P<0.01),脑组织NO含量在注入油酸后30 min代偿性增加(P<0.01),而从60 min后又逐渐上升,与30 min相比P<0.05.电镜下可见,对照组脑结构正常.OA 90 min和OA 120 min实验动物脑细胞髓鞘有改变,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核周隙增宽;线粒体肿胀,基质变淡,嵴断裂;高尔基复合体大泡;粗面内质网脱颗粒;胞浆中可见坏死灶.结论:油酸所致的单纯性肺损伤过程可伴发脑组织脂质过氧化和脑组织中分子物质的增加,同时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也有改变,提示油酸肺RDS时的PaO2和MABP的进行性下降可影响脑的功能、代谢和超微结构.
作者:欧晓鹏;张建龙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检测高脂血清对内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并观察当归、阿魏酸钠的作用.方法:实验分四组,即:正常对照组;高脂血清损伤组;当归+高脂血清组;阿魏酸钠+高脂血清组.用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为研究对象,以高脂血清为损伤因子,观察当归及阿魏酸钠的作用.实验中用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变化,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测培养细胞中TGF β1及bFGF的表达改变.结果:高脂血清能明显使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受损,细胞表面干裂,有孔隙;微绒毛分布不规则,减少甚至消失.细胞中TGF β1的表达明显降低,而bFGF的表达明显增高;当归、阿魏酸钠可以有效地减轻高脂血清所致的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并使细胞中TGF β1的表达明显增高,而bFGF的表达降低.结论:当归及阿魏酸钠对内皮细胞TGF β1、bFGF表达的影响可能为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阿魏酸钠可能为当归的有效成分之一.
作者:王保华;欧阳静萍;魏蕾;刘永明;郑汉巧;涂淑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维生素D3受体(VDR)及其靶基因p21在1,25(OH)2D3及其类似物调节人骨肉瘤细胞系HOS-8603增殖分化中的作用.方法:构建VDR反义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用Lipofectamine法转染人骨肉瘤细胞系HOS-8603,经G418筛选后获得稳定转染的单克隆细胞株(VDRasl~6),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瞬时转染报告基因技术分别检测VDRas3细胞内源性VDR蛋白的表达情况和转录激活功能;继而利用VDRas3细胞研究VDR被阻断后细胞增殖以及靶基因p21 mRNA表达的变化.用定量RT-PCR法检测1,25(OH)2D3对p21 mRNA表达的诱导作用;构建p21真核表达载体(pcDNA3-p21)并稳定转染HOS-8603细胞(细胞株命名为HOS-p21),Western blot法鉴定HOS-p21细胞内p21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KP)的表达,观察该细胞的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果:VDRas3细胞内源性VDR蛋白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细胞;1,25(OH)2D3作用72 h后,对照细胞的报告基因CAT转录活性增加约3.5倍,而VDRas3细胞CAT的转录基本不受激素诱导;在内源性VDR被阻断后,1,25(OH)2D3及其类似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对VDR的靶基因p21 mRNA表达的诱导作用均明显减弱.1,25(OH)2D3作用2 h即可诱导HOS-8603细胞内源性p21的表达,4 h达高峰,24 h仍未回降.细胞过度表达p21后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培养6 d时细胞数为未转染细胞的50%;并且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细胞的分化标志性抗原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1,25(OH)2D3及其类似物对HOS-8603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是由VDR介导的.1,25(OH)2D3对p21 mRNA诱导作用可能是激素调节细胞增殖分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陈玉霞;刘宇健;宋亮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和方法:bcr/abl嵌合基因是定位于人9号染色体9q34上的c-abl基因和22号染色体22q11上的bcr基因因t(9:22)易位,使相应断裂的基因发生融合所形成.它是ph染色体的分子基础,在慢粒白血病(CML)发病中起重要作用.Bcr/abl嵌合基因编码具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P210).这种蛋白与细胞信号传导蛋白相互作用,扰乱细胞信息传递过程,使CML细胞增殖和分化失控.为了探讨bcr/abl嵌合基因表达致慢粒白血病细胞积累的发病机制,设计并合成针对bcr/abl嵌合基因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及硫代反义寡脱氧核苷酸(s-asODN),利用MTT法、[3 H]-TdR掺入技术、TR-PCR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电子显镜技术等观察asODN对K562细胞株形态学、DNA变化、bcr/abl嵌合基因转录和表达、细胞存活、细胞DNA合成等的影响.结果:①各种asODN对CML细胞存活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硫代asODN效果好,大抑制率达64.7%.②各种asODN对CML细胞的DNA合成有是显著的抑制作用,其硫代asODN效果好,大抑制率达85.8%.③各种asODN对CML细胞bcr/abl嵌合基因转录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48 h时,硫代asODN效果好,s-anti-b3a2和s-anti-myb联合用药几乎完全抑制bcr/abl的转录.④各种asODN对CML细胞的P210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⑤各种asODN对CML细胞的形态学有显著的影响,电子显微镜发现有大量的凋亡小体出现.⑥DNA电泳显示:asODN对CML细胞作用后胞内DNA有裂解,电泳有细胞凋亡特征的梯形条带出现,其中联合作用的效果明显.结论:bcr/abl嵌合基因不但通过P210蛋白使CML细胞信息传导紊乱,细胞生长失控,而且bcr/abl嵌合基因抑制CML细胞的凋亡,通过抑制bcr/abl嵌合基因的表达既能抑制CML细胞的增殖,也能解除CML细胞凋亡的抑制.
作者:韩金祥;张长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我们对比研究了右房-右室流出道(RA-RVOT)房室顺序双腔心脏起搏和传统的右房-右室尖(RA-RVA)心脏起搏的心室激动顺序、心室收缩同步性变化和心功能的关系.探讨右房-右室流出道房室顺序双腔心脏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方法:15例缺血性心脏病或扩张性心肌病合并心衰患者,平均年龄60±12岁,男9例,女6例,经药物控制疗效欠佳,分别实施RA-RVA和RA-RVOT房室顺序双腔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起搏器植入两周后,应用SPECT核素心室造影和相位分析技术进行心室功能和心室同步性参数测定,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RVOT起搏ECG显示与自身窦性心律初始向量一致、时限略宽的QRS波群(约125±14 ms),明显窄于RVA起搏(150±19 ms, P<0.01).两点起搏阈值没有明显差异.SPECT核素心室造影相位分析显示,RA-RVOT起搏的心室早激动点位于室间隔上部,其激动传导和心室收缩顺序与正常窦性心律时保持一致,而传统的RA-RVA起搏心室早激动点则位于右室尖,激动传导和心室收缩顺序与正常窦性心律时截然相反.RA-RVOT起搏的心室功能参数明显优于RA-RVA起搏,表现为EF值的增高等.结论:RA-RVOT房室顺序双腔心脏起搏,由于保持了正常的心室激动传导和心室收缩顺序,保证了心脏作功的协调有序,避免了右室尖起搏造成的室间隔矛盾运动和心室肌收缩/舒张的不协调,故可产生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对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作者:马宁;李亮;吴伟力;李世强;傅向华;张斌;杨新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OPH是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活性的创新化合物.以往在试管内的研究显示它明显抑制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系统及中性粒细胞产生超氧阴离子,抑制Fenton反应生成*OH的速率.它对抗Fe2+-cysteine或Fe2+-H2O2等自由基产生系统引起的心肌线粒体损伤,使线粒体MDA下降,GSH增加.对于鼠心停灌-复灌损伤,OPH改善复灌时的心肌收缩功能,增加心肌SOD和GSH-px活性.为进一步了解OPH在器官水平的抗氧化作用,本研究系统观察它对停灌-复灌心肌线粒体抗氧化能力与钙超载的影响.方法:大鼠Langendorff氏心脏,K-H液灌流100 min作为正常对照组;平衡30 min后,停灌40 min-复灌30 min作为再灌注损伤组;给药组于停灌前5 min至停灌前及复灌期灌注含OPH的K-H液.取复灌30 min时的心室肌,分离线粒体,用荧光偏振法测线粒体膜流动性,比色法测MDA和GSH含量,GSH-px,SOD和ATPase活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钙.结果:OPH 1~10 μmol/L剂量依赖性地对抗损伤所致的心肌线粒体MDA升高,GSH减少,GSH-px和ATPase活性降低及线粒体膜流动性降低.当OPH浓度为10 μmol/L时上述指标可达正常水平.停灌-复灌致心肌线粒体Ca2+含量比正常者增加20倍,OPH 3与10 μmol/L使线粒体Ca2+含量明显降低.结论:OPH明显增强停灌-复灌心肌线粒体抗氧化能力,并对抗线粒体钙超载,这可能是它保护再灌注损伤的一个重要机制.
作者:李华;范礼理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Cl-通道开放在Ca2+依赖性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onA诱导的成人外周血T细胞活化增殖模型,应用Fura-2/AM荧光探针,观察Cl-通道阻断剂DIDS以及Ca2+通道阻断剂SK&F 96365对活化T淋巴细胞Ca2+调控的影响,并加以比较;应用核酸酶保护分析法(RPA)测定以上药物对人白细胞介素2(hIL-2)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DIDS(0.5,1,2 μmol·L-1)浓度依赖性地抑制活化T细胞引起的持续性Ca2+内流,抑制率分别为18.4%±6.0%, 25.1%±10.6%, 37.1%±7.4%.在ConA触发的Ca2+内流被大抑制浓度(20 μmol·L-1)的SK&F96365抑制后,不能被2 μmol·L-1 DIDS进一步抑制; 而ConA触发的Ca2+内流被2 μmol·L-1 DIDS部分抑制后,仍能被20 μmol·L-1 SK&F96365进一步抑制,抑制率为15.0%±4.3%.SK&F96365(1,3,10,20 μmol·L-1)浓度依赖地抑制活化T细胞hIL-2 mRNA的表达,抑制率分别为22%,45%,72%,82%.DIDS(100, 200, 400 μmol·L-1)浓度依赖性地抑制活化T细胞hIL-2 mRNA的表达,抑制率分别为69%,71%,84%.讨论:Ca2+释放激活的Ca2+通道(CRAC)的阻断剂SK&F96365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活化T细胞Ca2+内流、hIL-2 mRNA表达以及T细胞增殖,表明经CRAC的Ca2+内流介导了ConA诱导的hIL-2基因表达和T细胞增殖;大有效浓度SK&F96365抑制ConA触发Ca2+内流后,DIDS不能进一步抑制,提示DIDS敏感的Cl-通道参与了经CRAC的Ca2+调控;DIDS也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活化T细胞hIL-2 mRNA的表达,本室先前研究表明:Cl-通道参与了ConA诱导的T细胞活化增殖.结论:Cl-通道开放通过影响经CRAC的Ca2+内流,调控IL-2 mRNA表达,从而参与T细胞活化增殖.
作者:王冠蕾;关永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雌激素(E)水平对脂代谢及红细胞膜脂流动性(LFU)、微循环的影响,从细胞和大分子水平认识妇女不同E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发病关系.方法:选择孕龄期妇女(A组)60例(36.06±6.67)和绝经一年以上妇女(B组)60例(62.76±6.85岁),均分为三个亚组,即健康组(A1、B1组)、CHD组(A2、B2组),CHD伴子宫肌瘤组(A3,B3组),每组20人.
作者:张密林;王曦云;何艳萍;刘淑杰;张季;吴乃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anisodamine,简称654-2)对急性肝细胞损伤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以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损伤体外培养的SD乳鼠肝细胞为模型.用654-2处理损伤组.观察正常对照组、TAA组、654-2组肝细胞的活性,培养液中LDH、SOD和NO含量的变化.结果:654-2组肝细胞活性及培养液中SOD(26.03±0.43 Nu/mL)、NO(827.83±44.46 μmol/L)明显高于TAA组肝细胞活性及培养液中SOD(17.40±0.41 Nu/mL)、NO(743.30±25.60 μmol/L).654-2组培养液中LDH(264.00±21.35 U/100 mL)明显低于TAA组(386.50±69.93 U/100 mL).结论:654-2对TAA损伤肝细胞有治疗作用,治疗作用可能与654-2改善和保护生物膜的功能,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改善微循环的功能有关.
作者:朱丽;李跃华;吴翠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紫外线、离子辐射及烷化剂等理化因子不但能直接攻击DNA,还可能通过激活细胞内信号系统引起一系列后继的基因外事件,包括基因表达的改变.已经证明0.2 μmol/L MNNG能在vero细胞中引起DNA聚合酶β转录增加,而其启动子中能为转录因子CREB二聚体结合的CRE基序则被认为是转录激活所必需的.PKA等蛋白激酶能催化CREB丝氨酸-133的磷酸化并激活其转录活性.
作者:王谷亮;余应年;谢海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以高胰岛素血症为特征的一类综合征,它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探讨高胰岛素血症与其他因素协同作用致效应器官的病变发生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胰岛素和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表型改变的影响.方法:我们采用贴块法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传至第三代时分别加入320 μIU/mL胰岛素,10-9 mol/L ET-1, 320 μIU/mL胰岛素+10-9 mol/L ET-1;通过检测[3H]-TdR掺入率反映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情况,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胰岛素(P<0.05)和ET-1(P<0.05)均能明显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而且二者在促平滑肌细胞增殖中有协同作用;三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形态学上较对照组均不同程度出现胞质内分泌颗粒增加,核分裂相多见,粗面内质网发达及肌丝减少等改变,提示血管平滑肌细胞经胰岛素、ET-1、胰岛素+ET-1作用后,由收缩表型转为合成表型,其分泌功能增强.结论:高水平胰岛素不仅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还可能通过促进ET-1释放等途径协同ET-1致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表型改变.此机制与胰岛素抵抗致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
作者:丁怡;张圣明;王家富;刘同美;宫建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益心口服液对防治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研究范围的冠心病患者共60例,随机单盲法分成益心口服液组30例,消心痛组3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症状、体征、血液生化指标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治疗前后患者血浆NO、ET、TXB2、6-Keto-PGF1α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来观察益心口服液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秀薇;陈汝兴;袁灿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检测红细胞膜跨膜蛋白质--血型糖蛋白A(GPA)对酵母细胞是否有毒性及其能否激活检测基因,以进一步揭示GPA与带Ⅲ蛋白的相互关系.材料与方法:培养红白血病细胞(K562)直到细胞总数达到109以上,收获细胞,用于粗提核内容物的制备.收集增殖状态K562细胞10 mL,提取总RNA以oligo(dT)为引物反转录合成cDNA.参照GPA GENBANK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GPA cDNA.PCR产物纯化后,进行补平,平端连接于PUC19质粒上.将经过阳性选择的重组质粒纯化、测序.双酶切PUC19-GPA,产物电泳纯化后加入经相同过程双酶切的PGBKT7,连接产物转化E.coli DH5α.在含卡那霉素平板上筛选阳性重组子,小量提纯质粒,酶切,PCR鉴定.用醋酸锂法将PGBKT7-GPA转染酵母菌,进行细胞计数,计算转染效率,以观察GPA对酵母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讨论:血型糖蛋白A对维持红细胞膜表面负电荷恒定、防止红细胞凝集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GPA和红细胞膜上另一种跨膜蛋白--带Ⅲ蛋白在结构与功能上有相关性.酵母双杂交系统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体系.该系统不仅可以研究两个已知蛋白的相互作用,而且可以通过构建诱饵蛋白基因从基因文库中筛选出未知基因.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K562细胞中克隆出GPA的cDNA,重组酵母双杂交系统靶基因载体,构建成pGBKT7-GPA,并转染酵母菌AH109,经检测其对酵母细胞无毒性且不能激活检测基因.因此,pGBKT7-GPA可以作为酵母双杂交系统靶基因.选用RT-PCR技术,从K562细胞中克隆到GPA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我们曾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一种新活性的蛋白酶.该酶的活性与带Ⅲ蛋白及GPA-C结构域有关.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GPA与带Ⅲ蛋白相互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李宏涛;傅国辉;姜晓姝;张宝山;孔宪刚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