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羚蝎胶囊治疗中小量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徐敏华;吕嵘

关键词:羚蝎胶囊, 患者治疗, 急性脑出血, 清开灵注射液,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 血肿吸收率, 中风病, 临床疗效评定, 组分, 总有效率, 中医, 统计学处理, 效率比较, 发病时间, 出血部位, 病情程度, 既往史, 积分等, 出血量
摘要:目的:观察羚蝎胶囊治疗中小量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研究范围的患者共有60例,随机分成羚蝎胶囊组、清开灵注射液组各3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病情程度、发病时间、既往史积分、伴发病积分、中风病中医起始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起始积分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中风病中医积分、血肿大小、血肿吸收率观察羚蝎胶囊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羚蝎胶囊组分别为26.82±7.95、 16.3±10.8;清开灵注射液组分别为25.03±4.18、 12.2±8.7.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清开灵组积分低于羚蝎胶囊组且P<0.05.(2)治疗前后中风病中医积分:羚蝎胶囊组分别为16.3±8.9、 9.68±4.34;清开灵注射液组分别为18.4±7.6、 8.02±5.8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风病中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清开灵组积分低于羚蝎胶囊组且P<0.05.(3)治疗前后血肿大小(毫升):羚蝎胶囊分别为19.99±11.97、 3.5±2.3;清开灵组分别为17.24±8.3、 5.6±2.8.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肿均明显减小(P<0.05),羚蝎胶囊组与清开灵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4)治疗后血肿吸收率:羚蝎胶囊组为0.96±0.10;清开灵组为0.89±0.07.羚蝎胶囊组血肿吸收率明显高于清开灵组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5)临床疗效评定:羚蝎组总有效率为80.0%;清开灵组为76.7%.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羚蝎胶囊可以促进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吸收,并且可以改善中小量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PDGF-B链基因上游序列中与HMGI结合A-T丰富区的初步分离和鉴定

    一些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致病因素可诱导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PDGF-B)基因表达,这一过程涉及众多反式作用因子和基因上游调控序列之间的相互作用.染色体结合蛋白--高迁移率蛋白Ⅰ(HMGI)可通过与DNA上的A-T丰富区结合,影响多种基因的转录.目的:分离和鉴定PDGF-B链基因上游序列中与HMGI结合的A-T丰富区,并初步分析其功能.方法:DNA重组技术和凝胶迁移率改变法(EMSA).结果:重组人HMGI蛋白(rHMGI)可与PDGF-B链基因上游序列结合.在-1758/+43 bp片段内至少存在两个与HMGI结合的A-T丰富区,其中一个位于-190/+43 bp片段内,可能是涉及TATA盒在内的TTTATAAA,另一个位于-1304/-990 bp内,该区有两个TTTATAAA序列.被蛋白激酶C和CDC2激酶磷酸化的rHMGI与-1304/990 bp片段内A-T丰富区的结合活性明显减低,但未观察到PKC磷酸化明显减弱rHMGI与-190/+43 bp片段的结合.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mmLDL)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处理的ECV304核抽提物中,加入低剂量的rHMGI显著增强核转录因子NF-κB与PDGF-B链基因上游切应力反应元件(SSRE)的结合,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高迁移率蛋白Ⅰ可与PDGF-B链基因上游一个或数个A-T丰富区结合,促进转录因子NF-κB与SSRE的相互作用,并可能受蛋白激酶C和CDC2激酶的磷酸化调节.这对深入阐明致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诱导PDGF-B链基因转录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小明;邱劲;李健;沈传陆;李素敏;斯勤;郭恒怡;吴其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肝复康对高脂血症和脂肪肝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高脂血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已被众多学者所公认.同时,它亦是引起脂肪肝等老年病的常见病因.近年来,中药的调脂作用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已取得很大进展.

    作者:贾玉杰;王颖;姜妙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急性重症心肌炎的诊断与救治(附118例临床报告)

    作者:张素杰;李拥军;惠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老年男性高血压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临床诊断方法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老年男性高血压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low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 LEASD)患者临床表现的观察及趾动脉压、踝动脉压测量,探索对LEASD简便易行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在我院住院的患者中连续3个月选择60岁以上男性高血压病患者65名,平均年龄76.57±5.89岁(60~93),其中LEASD患者(超声多普勒见下肢动脉有一处以上的粥样斑块凸起及管腔狭窄≥50%)38名,无LEASD患者27名,两组在年龄、高血压病程及分期、冠心病史、饮食习惯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所有的患者均接受统一的、由专人负责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踝动脉压及趾动脉压测量以及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查.分别计算踝动脉压力指数(ankle-arm index, AAI)、趾动脉压力指数(toe pressure index, TSPI).以超声多普勒为标准,分别比较了AAI及TSPI不同取值范围以及传统临床判定方法的不同组合,对诊断LEASD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报值、阴性预报值、诊断符合率等评价指标.统计分析采用SPSS 8.0系统,t检验与χ2检验. 结果:1. LEASD组患者的AAI值、TSPI值明显低于无LEASD组;2. 与超声多普勒诊断结果相比,随着AAI、TSPI取值的下降诊断LEASD的敏感性逐渐增加、特异性逐渐下降;诊断符合率当AAI≤0.85时为70.00%;当TSPI≤0.60时为68.33%;3. 以有足部缺血症状、股动脉杂音、下肢动脉搏动异常中任意一项阳性为标准,诊断LEASD的敏感度为89.47%,特异度为55.56%,诊断符合率为75.38%;如果结合AAI≤0.85、TSPI≤0.60诊断LEASD的敏感性增加至91.89%.结论:初步的研究结果提示在下述指标中有任意两项为阳性者,高度提示有LEASD的可能.1. 临床症状体征中一项以上阳性者;2. AAI≤0.85; 3.TSPI≤0.60.

    作者:朱平;李小鹰;樊瑾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缺氧对星形胶质细胞表达P450 2c11表达mRNA的影响

    应用细胞培养、免疫组化、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观察缺氧和/或谷氨酸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细胞色素P450 2c11mRNA的影响,探讨大脑星形胶质细胞在缺氧性脑血管扩张反应中的作用.实验用新生2-3 d Wistar大鼠,取双侧大脑皮层组织进行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细胞长成单层后,传代,将第二代细胞经抗GFAP免疫组化鉴定后,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②谷氨酸组;③缺氧组;④缺氧+谷氨酸组.每一组包括5个时相点:0h、3h、6h、12h、24h(以缺氧后开始记时).于②和④组加入100μmol/L的L-谷氨酸.③和④组用95%N2/5%CO2进行缺氧.到规定时间后,提取细胞总RNA,进行TR-PCR扩增,电泳,凝胶扫描,测定产物积分光密度.结果:1.对照组和缺氧组各时相点星形胶质细胞P450 2c11 mRNA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2.谷氨酸组P450 2c11 mRNA 6h开始显著增高,以后更为显著(24h内).3.缺氧+谷氨酸组P450 2c11 3h开始显著增高,以后更为显著(24h内).4.缺氧+谷氨酸组增高的幅度显著高于谷氨酸组.结论:谷氨酸可促使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P450 2c11 mRNA表达增多.单纯缺氧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P450 2c11 mRNA表达无显著影响,但可使谷氨酸对星形胶质细胞P450 2c11 mRNA表达的上调作用增强.这一结果提示,缺氧和谷氨酸协同作用,使P450 2c11 mRNA表达增强,后者催化化生四烯酸生成环氧二十三烯酸,这可能是缺氧性脑血管扩张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范有明;高钰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依那普利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左室重构的影响

    为了探讨依那普利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左室重构的影响,我们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了51例老年AMI患者的左室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51例均为住院患者,符合WHO AMI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9例,女性12例,年龄63~82岁,平均75.5±3.9.

    作者:范利;李小鹰;史扬;曾青云;刘涛;陈清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高海拔地区MI患者HRV分析

    目的:心率变异性(HRV)的检测与分析是反映自主神经对心脏调控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本文按心肌梗塞(MI)诊断标准选择MI病例(n=22)与健康成年人(n=20)进行HRV对比分析,旨在探讨高海拔地区(西宁海拔2260 m)MI患者HRV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永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外源性一氧化氮抗内毒素致大鼠肺微血管高通透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肺内中性粒细胞(PMNs)聚集及微血管通透性增高是内毒素活性成分脂多糖(LPS)致急性肺损伤(ALI)的重要发病环节.一氧经氮(NO)对微血管通透性的病理生理作用迄今尚无定论.本实验旨在观察气管内滴注NO供体硝普钠(SNP)能否通过促进PMN凋亡,减轻肺内PMN聚集,起到抗LPS所致的以微血管通透性增高为特征的ALI的作用.方法:动物实验采用气管内滴注给药.分假手术(Sham)组、LPS(100 μg/只)组、LPS+SNP(5 μg/只)组.6 h后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肺组织中伊文思蓝(EB)含量及光镜观察染料单星蓝(MB)颗粒标记的肺微血管数目评价肺微血管通透性变化;测定BALF中PMN数量及肺组织形态学光镜观察评价肺内PMN聚集程度.分离和培养人血PMN,分对照组、LPS(10 ng/mL)组、SNP(5×10-3 mol/L)组和SNP+LPS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24 h的PMN凋亡百分率.统计学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误(±s)表示,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结果:BALF中蛋白含量、PMN数量和肺组织中EB含量的变化为,LPS组较Sham组明显增多(P<0.01),LPS+SNP组较LPS组明显减少(P<0.05).光镜形态学的变化为,LPS组较Sham组MB颗粒标记的肺微血管数目明显增多并且肺间质中大量PMN浸润,LPS+SNP组较LPS组上述变化减轻.PMN凋亡百分率的变化为,与对照组相比,LPS组无显著变化(P>0.05),SNP组明显升高(P<0.01),SNP+LPS组较LPS组显著提高(P<0.01).结论:气管内滴注LPS可导致以PMN在肺内聚集、肺微血管高通透性为特征的ALI.SNP通过减少PMN在肺内聚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抗LPS所致肺微血管高通透性的作用.促进PMN凋亡可能是SNP减轻PMN在肺内聚集的机制之一.

    作者:刘艳梅;张君岚;王殿华;凌亦凌;黄善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OPH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

    目的:OPH是本研究所合成的创新化合物,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活性.以往的研究显示它对冠脉阻断-再灌或全心停灌-复灌所致心肌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为探讨其作用的生化机制,研究OPH对再灌注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大鼠Langendorff氏心脏,K-H液灌流100 min作为正常对照组;平衡30 min后,停灌40 min-复灌30 min作为再灌注损伤组;给药组于停灌前5 min至停灌前及复灌期灌注含OPH的K-H液.取复灌30 min时的心脏,液氮保存,用酶学法测心室肌ATP,PCr与Pi含量.结果:停灌-复灌致心肌ATP从缺血前的41±19下降到17±5 (μmol/g) (P<0.001),PCr从127±15下降到58±27 (μmol/g)(P<0.001). OPH 1~10 μmol/L剂量依赖性地对抗上述反应.当浓度为10 μmol/L时,心肌ATP与PCr含量保持在正常水平.停灌-复灌未见心肌Pi含量有明显变化,OPH对Pi含量亦无影响.然而OPH3与10 μmol/L使ATP/Pi与PCr/Pi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OPH有减少心肌高能磷酸化物分解,保持损伤心肌能量储备的作用.

    作者:李华;范礼理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老年男性高血压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危险因素的初步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男性高血压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low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 LEASD)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我国1999年3月颁布的新高血压诊断标准,自1999年3月~5月在301医院的住院患者中顺序入选曾确诊高血压病的60岁以上男性患者共65名,平均年龄76.57±5.89岁(60~93岁).其中38名患有LEASD(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下肢动脉一处以上的动脉硬化斑块凸起及≥50%管腔狭窄),平均年龄77.76±4.73岁,无LEASD患者27名,平均年龄74.89±6.97岁.

    作者:樊瑾;李小鹰;朱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雄激素受体基因(CAG)n重复多态性与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是雄激素依赖性肿瘤,雄激素介导其作用的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在P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发现AR基因内的(CAG)n三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序列具有多态性,其多态性分布存在人种差异.国外有研究提示(CAG)n重复序列与PC的发病有关,但尚无定论.目的:建立AR基因(CAG)n重复数的测定方法,研究中国人正常人群中该重复的多态性分布,与其他人种进行比较,并探讨(CAG)n重复多态性与PC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建立的[α-32P]dCTP掺入不对称PCR-变性PAGE(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和双链DNA循环测序法测定107名正常中国男性和2例P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以及34例PC石蜡切片标本中的癌组织细胞和癌旁正常组织细胞内AR基因(CAG)n重复数.结果:正常男性体内AR基因(CAG)n序列明显的重复多态性,其重复数目的范围大致为11~29,以22居多,平均21.60;显著大于美国黑种人(以18为多),而与美国白种人(以21为多)无显著差异.PC患者(CAG)n重复数从16至22,平均20.06,显著低于正常男性(P<0.05);癌细胞和癌旁正常组织细胞的(CAG)n重复数相同,表明在我们检测的PC癌组织中无该序列重复数目改变的AR基因体细胞突变.结论:中国人AR基因(CAG)n序列呈重复多态性,后者在不同种族人群中的总体分布存在差异;PC患者体内该重复数显著低于正常男性,提示AR基因(CAG)n重复偏小可能与PC的发病相关联.本研究为探讨PC发病与遗传背景的关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王钢;王晓慧;张金山;卢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猝死32例分析

    作者:齐华阁;刘素云;李拥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金石散对雌激素诱导的大鼠肝内胆汁瘀积的影响

    目的:肝内胆汁瘀积是许多肝病所共有的基础性病变.近年来随着口服避孕药及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应用,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尽管国外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深入分子水平,但在治疗方面,除近推崇的胆结石溶石药熊脱氧胆酸(ursodeoxyc holic acid,UDCA)外,尚少切实进展.我国有关胆瘀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西药研究滞后,然而中药治疗已初见成效,但有关中药治疗方面的研究大多为临床研究,并限于对改善证状的观察,缺乏基础理论依据.

    作者:贾玉红;姜妙娜;贾玉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黄芪总皂甙对CVB3感染心肌细胞cTnI、SERCA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黄芪提取物-黄芪总皂甙对柯萨奇B3(CVB3)感染的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对病毒引起的肌浆网钙泵(Sarco/Endoplasmic reticulum Ca2+ ATPase,SERCA)活力及其mRNA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黄芪组,模型组及黄芪组以柯萨奇B3亲心肌病毒株(CVB3m,TCID50为10-5.83)感染心肌细胞.72~96 h后,观察各组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 CPE),检测其培养上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及NO浓度,测定心肌细胞中SERCA活力以及SERCA2型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PE分级数明显增高(P<0.001),而黄芪组CPE分级数比模型组降低,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1).(2)模型组、黄芪组心肌肌钙蛋白I均高于正常组,但黄芪组与模型组相比,心肌肌钙蛋白I降低,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黄芪组NO浓度增高.(3)模型组心肌SERCA活力以及SERCA2型基因的mRNA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及黄芪组(P<0.05,P<0.001).结论:表明黄芪总皂甙可以减轻病毒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对病毒感染引起心肌细胞SERCA2型基因mRNA水平降低以及SERCA功能下调有逆转作用.

    作者:陈相健;陆曙;耿茜;杨笛;张寄南;马文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戊巴比妥钠及吗啡对创伤性休克家兔存活时间的影响

    为了研究戊巴比妥钠及码啡对创伤性休克家兔存活时间的影响,探讨不同麻醉镇痛药物对创伤性休克的保护作用及神经因素在创伤性休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实验用日本大耳白家兔44只(武汉市药检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4组:A组(17只),先在局麻下行左颈总动脉插管监测血压、气管插管监测呼吸等,然后通过外力使左下肢股骨粉碎性骨折及骨骼肌挤压伤;B组(8只)在行左下肢股骨粉碎性骨折及骨骼肌挤压伤之前静脉注射1%盐酸吗啡2 mL/kg体重,其余与A组相同;C组(10只)在行左下肢股骨粉碎性骨折及骨骼肌挤压伤之前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1 mL/kg体重,其余与A组相同;D组(9只)不行左下肢股骨粉碎性骨折及骨骼肌挤压伤,其余与A组相同.结果发现,D组家兔在观察时间内(600 min),全部存活;A、B、C三组家兔先后发生创伤性休克并死亡,但存活时间不同.其中,A组存活时间218.7±74.7 min,B组存活时间233.8±75.4 min,C组存活时间385.5±108.4 min.A和B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A和C比较,P<0.001,有高度的明显差异;B和C比较,P<0.01,有明显差异.表明吗啡对创伤性休克没有保护作用,而戊巴比妥钠则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神经因素在创伤性休克中起重要作用,但详细机制有待阐明.

    作者:陈世民;莫燕娜;韩英;欧守珍;高凌峰;王世雄;吉丽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心梗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左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和方法:左心室重构是慢性心肌缺血,特别是心肌梗塞后,心肌发生的进行性病理生理学过程.这一变化不仅导致心室构型、容积及心肌舒缩功能的改变,同时也引起心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异常,而血流的严重紊乱又会促进左心室重构而使心功能恶化,既往文献对此涉猎较少,本文通过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联合脉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PDE)技术,对2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和20例正常人左心腔内不同部位血流状态及其速度分布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探讨心肌梗塞后左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其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

    作者:刘志跃;王庆书;高金娥;王金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常氧及慢性缺氧的肺动脉内皮细胞急性缺氧后血栓素合酶(TXS)基因及PGI2、TXA2代谢产物的变化

    目的: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均是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合酶(COX)途径生成的代谢产物,分别由前列环素合酶和血栓素合酶催化产生.本实验动态观察了常氧及慢性缺氧的肺动脉内皮细胞血栓素合酶(TXS)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培养基上清中PGI2及TXA2的代谢产物6-Keto-PGF1α、TXB2随急性缺氧的变化.方法:采用连代常氧和缺氧培养的肺动脉内皮细胞,分别在2、4、6代给予急性缺氧刺激6 h,分为四组:常氧组(N)、急性缺氧6 h组(NH)、慢性缺氧后复氧12 h组(H)、慢性缺氧后复氧12 h再急性缺氧6 h组(HH).提取各组总RNA.将载有大鼠血栓素合酶基因片段的PBR322质粒,转化大肠杆菌HB101,扩增后提取质粒,经酶切、电泳后回收TXS 0.5 kb的cDNA片段作为探针,地高辛随机引物法标记探针作斑点杂交.以β-actin为对照,目的基因与对照的积分光密度比值作半定量分析.用放免法测定培养基上清中PGI2、TXA2代谢产物6-Keto-PGF1α、TXB2的变化.结果:常氧培养的PAEC急性缺氧后TXS mRNA、6-Keto-PGF1α、TXB2均增加,TXA2/PGI2在2、4代减少,第6代基本不变;慢性缺氧培养的PAEC急性缺氧后,6-Keto-PGF1α在2、4代减少,第6代不变;TXS mRNA、TXB2第4代增加,第6代减少,TXA2/PGI2在2、4代增加,第6代减少.结论:慢性缺氧改变了急性缺氧时肺动脉内皮细胞血栓素合酶(TXS)基因表达及TXA2与PGI2的比例,可能影响了肺动脉高压的发展及机体对慢性缺氧的习服过程.

    作者:孔炜;王迪浔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内源性过氧亚硝基阴离子参与介导内毒素致肺动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目的: 在培养的小牛肺动脉内皮细胞(BPAEC)水平,观察LPS对BPAEC诱生ONOO-能力及内皮源性ONOO-在LPS致BPAEC损伤中的作用,以探讨LPS引起肺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新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ONOO-生成标志物NT的荧光强度(任意单位,代表内源性ONOO-的生成量)和NT阳性细胞数,计算NT阳性细胞百分率.

    作者:谷振勇;凌亦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用反义策略研究hMMS2基因在人细胞分裂增殖中的作用

    目的:hMMS2是人细胞中新发现的基因,其酵母同源基因MMS2是一个抗增变基因.本研究用反义策略建立hMMS2基因表达阻断细胞系,以分析hMMS2基因的功能.

    作者:陈建明;余应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DCM大鼠心室肌组织肌浆网钙泵与IP3受体表达的变化

    目的:心肌病心室再构(remodeling)与细胞内钙失调控密切相关,本研究在DCM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观察了SERCA活性、SERCA2和IP3-I受体表达的变化与DCM早期心肌再构的关系,并对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对以上两种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做一分析.方法: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心肌病大鼠动物模型制备,采用本实验室改良的p-NPP法测定SERCA活力.半定量RT-PCR结合放射自显影测定SERCA2、IP3-I mRNA水平.结果:模型组心脏指数(LV/BW)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有心肌肥厚形成,应用培多普利治疗后心脏指数回降至接近正常对照组,而康可治疗改变不明显.DCM大鼠左室心肌组织SERCA活力较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降低(P<0.001).DCM模型组SERCA2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有所降低,尤其结合动物资料按LV/BW分组,LV/BW>2.0组SERCA2表达较LV/BW<2.0组有显著降低(P<0.05).培多普利与康可治疗对SERCA2表达无显著改变.IP3-I受体表达DCM模型组较正常组显著增高,LV/BW>2.0组较LV/BW<2.0组也有显著降低(P<0.05),培多普利与康可治疗可逆转IP3-I受体表达的上调(P<0.05).结论:心肌病大鼠心肌组织肥厚早期阶段SERCA活力和表达均显著下降,IP3-1型受体基因表达上调以代偿因SERCA下调造成的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培多普利(ACEI)和康可(β-受体阻滞剂)对SERCA表达的下调无影响,但可逆转IP3-I型受体表达的上调;ACEI对心肌肥厚的形态学改变有明显的逆转作用.

    作者:耿茜;杨笛;杨国平;张寄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