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飞;芮永军;黎逢峰;刘军;吴永伟;马运宏;孙振中
尺动脉在前臂、臂部发出和走行变异有较多文献报道[1~4],作者在做手指再植,行前臂浅静脉移植时,发现1例尺动脉在前臂中下段走行变异的特殊病例.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28岁,因右示指离断伤入院,急诊行“清创,末节再植术”.术中缝合皮下静脉时,见静脉断端有缺损,无法直接吻合,予以游离前臂浅静脉桥接修复.于前臂远端正中稍偏尺侧作皮肤切口,切开皮肤,切取长约1.0 cm皮下静脉做移植.在切开皮肤时,发现在切口皮肤深筋膜下见一异常动脉走行于皮下,动脉两侧各有1条伴行静脉(图1),向腕关节尺侧走行,探查尺侧腕屈肌腱内侧尺神经存在,尺神经周围无尺动脉伴行.
作者:刘海亮;于文菁;李祥军;巨积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作者在解剖成人上肢时,发现2例右侧高位桡动脉变异.根据体质调查委员会的数据统计显示,高位桡动脉的出现率为6.15%,其中起自腋动脉的仅占1.09%[1],本次解剖的上肢共有6例却发现了2例右侧桡动脉起至肱动脉的高位分支情况,为收集相关解剖学数据,报道如下.
作者:李松育;田欣;秦向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对“阳性支撑”和“阴性支撑”两种非解剖复位内固定Pauwels Ⅲ型头下型股骨颈骨折进行生物力学比较,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将25岁男性青年健康股骨CT数据及PH螺钉数据导入相关软件,分别建立PauwelsⅢ型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的“阳性支撑”和“阴性支撑”两种非解剖复位三维模型,再通过PH螺钉系统行内固定.应用有限元分析法在相同加载和约束条件下模拟“单腿站立”、“行走”两种工况.评价和比较“阳性支撑”组和“阴性支撑”组骨折端大位移、股骨大应变、内固定大应力等指标.结果 在两种工况下,骨折端大位移“阳性支撑”组和“阴性支撑”组在“单腿站立”、“行走”两种工况下分别为0.87 mm和1.38 mm,股骨大应变分别为1.27 mm和1.98 mm,1.77e2和2.47e2,1.89e-2和2.12e2,内固定大应力分别为304.47 Mpa和359.03 Mpa,362.24Mpa和391.52Mpa.结论 本研究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证实了Yechiel Gotfried复位理论适用于Pauwels Ⅲ型头下型股骨颈骨折该型骨折,“阳性支撑”复位较“阴性支撑”复位具有生物力学优势.
作者:郑翔;许锦煌;黄建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获取国人泪小管形态学数据,探明泪小管与内眦区域相关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解剖31侧成人内眦区域标本,观察泪小管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测量国人泪小管相关数据.结果 ①男性上泪小管垂直部、水平部、下泪小管垂直部、水平部以及泪总管长度分别为(2.66±0.42)、(9.54±0.97)、(2.56±0.43)、(9.58±0.87)、(2.50±0.50) mm;女性上泪小管垂直部、水平部、下泪小管垂直部、水平部以及泪总管长度分别为(2.33±0.46)、(9.73±1.13)、(2.43±0.18)、(9.67±1.10)、(1.97±0.84) mm.②93.5%(29侧)上、下泪小管汇合形成泪总管;6.5%(2侧)上、下泪小管共同开口于泪囊.③睑板前部眼轮匝肌肌纤维分为前、后两束,沿泪小管前、后方向鼻侧走行,前束汇人内眦,形成内眦韧带前部;后部汇合成Homer肌,形成内眦韧带后部,止于泪后嵴及其后方骨面.结论 掌握泪小管各部分形态结构特征和毗邻结构关系对临床治疗泪小管损伤和内眦区域整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闫帅;黄明玉;祁存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贵州省黔南布州依族及苗族成人Willis环解剖变异及分型,为黔南地区少数民族脑血管疾病提供对照.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黔南州人民医院2011年12月~ 2017年2月期间CT及MR[检查正常,并作CTA检查黔南布依族或苗族成人513名,将检查数据采用西门子signo工作站,行VR、MIP及MPR多模式、多角度观察Willis环的发育情况进行分型,分析各种类型的情况.结果 根据组成动脉的发育情况,将513例正常脑动脉Willis环分为4型,Ⅰ型3.7%(19例);Ⅱ型0.1%(5例);Ⅲ型65.5% (336例),根据后循环的发育情况分为5个亚型:Ⅲa,18.9%(97例);Ⅲb,32.2% (165例);Ⅲc,2.5%(13例);Ⅲd,4.5% (23例);Ⅲe,7.4% (38例);Ⅳ型29.8% (153例),根据前、后循环的发育情况组合将Ⅳ型分为5个亚型:Ⅳa,21%(108例);Ⅳb型,1.2%(6例);Ⅳc,1.6%(8例);Ⅳd型,1.9% (10例);Ⅳe型,4.1% (21例).结论 CTA是一种无创、有效的评价脑底动脉环类型的方法,利用CTA评价黔南地区少数民族脑底动脉环可以为其他与脑血管类型有关疾病提供正常对照;黔南少数民族地区对称型Willis环显示率较低,以Ⅲ型为主,Ⅳ型次之.
作者:吕廷勇;邹伟婕;王启春;何玲;田甜;朱奉兴;赵玺;王建华;文开龙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笔者对1具男性尸体标本进行解剖时,发现左侧股外侧皮神经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该男性尸体标本左侧有2根股外侧皮神经.变异的股外侧皮神经由第2腰神经、第3腰神经和第4腰神经吻合而成.长7.23 cm的第3腰神经与长6.93 cm的第4腰神经在距髂嵴下方1.53 cm处共干,再继续下行,在距髂嵴下方5.42 cm处与长15.81 cm的第2腰神经共干.3根腰神经吻合成宽0.62 cm的股外侧皮神经,在距髂前上棘0.53 cm处穿出.正常的股外侧皮神经由第2腰神经发出,全程长21.48 cm,在距髂前下棘2.30 cm处穿出(图1).
作者:谭国静;曹琦琦;何嘉成;肖玥;熊银婷;余杉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动态观察便秘产妇的肛提肌裂孔解剖形态重塑及功能改变.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妇产科定期行产后复查的女性110例(产后组),其中有便秘症状45例(便秘产妇),无便秘症状65例(无便秘产妇),同期选取未育的无便秘症状健康妇女100例(对照组).所有妇女均进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观察并测量比较各组妇女的盆底解剖形态结构及特征,测量各组妇女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和Valsalva动作3种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周长及肛提肌厚度.结果 产后妇女盆底组织结构疏松,对照组妇女肛提肌裂孔结构完整紧凑.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及Valsalva动作3种状态下,产后组妇女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周长及肛提肌厚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组便秘产妇在3种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周长均明显大于无便秘产妇(P<0.05);在缩肛动作时便秘产妇的肛提肌厚度明显薄于无便秘产妇(P<0.05),在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时,便秘产妇与无便秘产妇的肛提肌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妇女盆底解剖结构发生重塑,经会阴三维超声能有效观察产后女性尤其便秘产妇盆底解剖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作者:穆靓;刘莉;韦爱华;南淑良;郝睿;李玢;胡盈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前在《中国人体质调查》及《中国人解剖学数值》中还未对喉不返神经的走行进行系统性的记载[1].因其解剖走行出现明显变异,颈部手术尤其是甲状腺手术更易导致神经的损伤[2-4],其损伤将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后果严重,故对喉不返神经的解剖走行特点及在甲状腺手术术前对喉不返神经的诊断、术中处理喉不返神经的方法进行综述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章锐;李兴睿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补充半胱氨酸或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窦房结损伤的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DM)组、糖尿病+半胱氨酸(DM+Cys)组和糖尿病+牛磺酸(DM+Tau)组.检测SOD和MDA含量;测定窦房结功能SNRT、CSNRT、SACT和IHR;检测窦房结SOD2、HO-1、NOX2、NOX4、HCN2、HCN4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DM组血SOD降低,MDA升高;SNRT、CSNRT和SACT延长,IHR减慢;窦房结SOD2、HO-1、HCN2和HCN4表达降低,NOX2和NOX4表达升高(P<0.05).与DM组比较,DM+Cys和DM+Tau组血SOD升高;IHR增加;窦房结SOD2、HO-1、HCN2和HCN4表达升高,NOX2和NOX4表达降低(P<0.05).结论 补充Cys或Tau能降低STZ大鼠窦房结氧化应激损伤,增加HCN4和HCN2表达,改善窦房结功能障碍.
作者:周立;王庆志;王志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获得成人寰椎后弓部分解剖参数,为后弓内固定钉板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 对60名成人(男30,女30)寰椎三维CT及40具干燥寰椎标本进行测量,测量指标有后结节中央及距中央5、10、15mm处高度(矢状面垂直距离)及厚度(轴位垂直距离)、后弓水平面夹角、内侧面椎动脉沟半距、外侧面椎动脉沟半距,比较CT测量数据与标本测量数据有无差异.结果 CT测量:后结节中央高度为(9.48±0.95)mm,厚度为(7.80±1.60) rnm,后弓夹角为(130.70±12.31)°,内侧面椎动脉沟半距为(11.08±1.28)mm,外侧面椎动脉沟半距为(20.13±1.53)mm;标本测量:后结节中央高度为(9.97±2.18)mm,厚度为(7.44±1.32)mm,后弓夹角为(135.07±9.59)°,内侧面椎动脉沟半距为(11.33±0.52)mm,外侧面椎动脉沟半距为(20.86±0.84)mm.CT测得内、外侧面椎动脉沟半距均小于标本测得数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资料可较好反映实体的解剖特征,解剖学测量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参考.
作者:王宾宾;马向阳;段明阳;杨进城;杨浩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随着运动损伤和交通创伤的不断增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发生率呈不断升高趋势,在一般人群的发生率每年约为3/10万[1].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因其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在胫骨的附着点,所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移位容易造成前交叉韧带功能丧失,常伴有外侧半月板前角损伤,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治疗不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残疾,给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2].其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膝关节内骨折在治疗上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恢复缓慢,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主要方法,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对于使用何种材料和固定方式适合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3,4]仍存在很大争议.
作者:张宏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基于肱骨头相对高度的数字化测量法治疗肩峰撞击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收治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89名,术前通过CT测量肱骨头相对高度计算磨削厚度,术中C型臂透视对肱骨大结节施行个体化成形术.对比手术前后CT数据及CMS和VAS评估成形后临床疗效.结果 在平均15.5个月的随访中,88例患者获得跟踪随访,1例失访.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肩关节功能均恢复至正常范围,肱骨头相对高度由术前的(0.73±0.15)cm增加到(1.08±0.08)cm(P<0.05),CMS由术前的(46.7±3.99)增加至(91.8±2.32) (P< 0.05),VAS由术前的(5.3±1.1)降低到(0.6±0.3)(P<0.05).结论 关节镜下基于肱骨头相对高度的数字化测量法治疗肩峰撞击征的临床疗效可靠.
作者:潘昭勋;杜德凯;都本才;孙超;杨晓明;闵小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呼吸电刺激训练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纳入功能性便秘患者共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A组、治疗B组和对照组.A组采用呼吸电刺激和盆底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口服乳果糖治疗,共15例;B组进行盆底生物反馈联合口服乳果糖治疗,共16例;对照组只口服乳果糖治疗,共15例.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评估功能性便秘严重程度,并评估膈肌和腹肌增厚率、膈肌活动度.结果 治疗2周后,各组患者便秘严重程度明显下降(P<0.05),A组膈肌和腹肌增厚率、膈肌活动度较治疗前改善(P<0.05);与B组及对照组比较,A组便秘严重程度评分明显改善(P<0.05)膈肌和腹肌增厚率、膈肌活动度改善程度改善明显(P<0.05).结论 呼吸电刺激训练可增强盆底生物反馈治疗改善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效果.
作者:叶韵怡;张鸣生;梁桂英;李新平;张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交叉韧带的松紧度与半月板损伤的相关性,从解剖学上探索半月板损伤的影响因素,为预测和诊断半月板损伤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260例患者单膝关节伸直位的MRI资料.在各膝MRI相同矢状面分别测量前、后交叉韧带的长度a和p,及其起止点的距离la和lp.计算出交叉韧带松紧度系数R=(a+p)/(la+lp).用t检验比较各组患者间的差异性,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别探讨松紧度系数与半月板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t检验:无论是否存在骨关节炎,半月板损伤组和无半月板损伤组的R直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无骨关节炎患者中rs=0.620,R值与半月板损伤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有骨关节炎患者中rs=0.313,R值与半月板损伤存在弱正相关性.结论 交叉韧带松紧度与半月板损伤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特别在膝关节无骨关节炎的年轻患者中,韧带越松弛,半月板损伤越容易发生.但在膝关节有关节炎的老年患者中,交叉韧带的松紧程度并非半月板损伤的主要因素.
作者:曾飞;黄世嘉;周春奎;李松建;陈昌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后,高脂喂养(high fat diet,HFD)的肥胖小鼠模型体重、脂肪含量变化以及白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丫)、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l)、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 adrenoceptor,β3-AR)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变化,为EPO治疗肥胖的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20只高脂喂养的C57BL/6J雄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FD-Con)和EPO组(HFD-EPO).4周后比较两组动物的体重,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皮下脂肪、附睾脂肪以及棕色脂肪中的PPAR γ、UCP1和β3-ARmRNA表达变化.结果 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EPO组体重(24.53±2.03)g,HFD-Con组体重为(31.78±1.68)g,P<0.001.HFD-EPO组动物的皮下脂肪与附睾脂肪重量均显著减少,P<0.001.HE染色结果显示,相较于HFD-Con组,HFD-EPO组动物的脂肪细胞减小.半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皮下脂肪组织与附睾脂肪组织中的PPAR丫、UCP1、β3-AR 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均无显著性改变,而棕色脂肪中的PPAR γ、UCP1、β3-AR的mRNA以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结论 棕色脂肪中PPAR γ、UCP1、β3-AR表达变化可能与高脂喂养后注射EPO导致体重减轻存在一定的联系.
作者:苗莹莹;鲁明;赵俊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介绍前臂后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方法 解剖观测40侧成人尸体上肢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局部解剖.观测前臂后外侧皮肤的营养动脉、回流静脉、神经支配.结果 自桡骨Lister结节及肱骨外侧髁连线中点附近指伸肌和桡侧伸腕肌肌间隙内有一恒定的皮支动脉营养前臂后外侧皮肤,该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神经支配为前臂后皮神经分支,血管蒂长度为(4.12土0.26)cm,血管起始处外径为(0.91±0.07)mm,管径与指动脉相仿.结论 前臂后外侧可以形成以桡骨lister结节及肱骨外侧髁连线中点附近的指伸肌和桡侧腕伸肌肌间隙穿支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作者:赵民;吴金英;袁作雄;田德虎;邵新中;李大村;李建峰;刘井达;赵亮;李海雷;王晓磊;张文桐;张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伴颈动脉病变同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将215例初发急性脑梗塞患者根据其空腹同型半胱氨酸(Hcy)值分为低同型半胱氨酸组103例及高同型半胱氨酸组112例.主要比较两组脑梗塞患者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结果 斑块以及严重的动脉狭窄更容易发生在急性脑梗塞高Hcy组.血浆Hcy的水平与斑块以及软斑的数量具有正相关性(kendall相关系数为0.145,P=0.006<0.05);血浆Hcy的水平与重度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呈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359,P=0.000<0.05).结论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和狭窄发生率呈正相关,提示积极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助于预防颈动脉病变.
作者:殷文明;姚义琴;邹荣成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根据中医“少阳主骨”理论,研究少阳主骨方延缓关节软骨细胞衰老和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X线选取13只膝关节退变的老年食蟹猴作为动物模型,随机选取1只进行病理学观察,其余食蟹猴随机分为少阳主骨方组、氨糖美辛组、生理盐水组,每组4只,连续灌胃8周后处死所有食蟹猴,对关节软骨进行病理学观察,RT-qPCR、Western-blot检测关节软骨中p16、Rb基因与蛋白的表达.结果 老年食蟹猴KOA模型关节软骨病理改变符合KOA病理变化特点,三组食蟹猴Mankin评分少阳主骨方组(7.5±0.53)分、氨糖美辛组(7.75±0.71)分、生理盐水组(8.25±0.46)分,少阳主骨方组与生理盐水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16基因与蛋白的表达少阳主骨方组<氨糖美辛组<生理盐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b基因与蛋白的表达少阳主骨方组>氨糖美辛组>生理盐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少阳主骨方可以通过pl6/Rb途径延缓关节软骨细胞衰老,从而延缓关节软骨退变.
作者:周鑫;张磊;扶世杰;刘刚;郭晓光;汪国友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利用64排螺旋CT研究静脉窦影像解剖,为入颅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回顾重组105例64排螺旋CT头部CTA检查患者的静脉窦影像,测量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大小以及观察其与颅骨的关系.结果 上矢状窦走行于冠状缝下方.上矢状窦后段与人字点-枕骨隆突连线的对应关系以偏右型多见,偏右型与右侧优势引流有关.窦汇中心左右偏移与SSS末端偏离一致.右侧TS、TSST、SS大于左侧.随着TSST、SS增大,静脉窦与颅骨或乳突表面、外耳道距离越小.结论 头部CTA术前检查结合图像融合技术,可获得静脉窦解剖特征,以便指导开颅手术入路设计.
作者:盛波;吕富荣;李佳;李康;吕发金;李芊;肖智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测量下颈椎棘突及棘突间的解剖参数,为试制颈椎棘突间非融合固定装置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收集46名(男性22人,女性24人)进行颈椎CT扫描的志愿者,将扫描信息传至GEAW4.4工作站测量棘突长度、宽度、高度、倾斜角度以及相邻棘突间距.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男女存在显著差异,男性下颈椎棘突:C7长,C3短;C7宽,C5薄;C7高,C5矮;C6倾斜角度大,C3小;C3/C4棘突间距大,C6/C7小.女性下颈椎棘突:C7长,C3短;C7宽,C4薄;C7高,C3矮;C7倾斜角度大,C3小;C3/C4棘突间距大,C6/C7小.结论 本研究较全面地测量了下颈椎棘突的相关指标,包括棘突长度、宽度、高度、倾斜角度以及相邻棘突间距,为试制颈椎棘突间非融合固定装置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和指导意义.
作者:毛奕;崔新刚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