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王雅琴;杨春波;董鹏
目的:评价I期一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1/2神经鞘膜瘤的解剖学特点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对符合以下手术指征患者行I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1/2神经鞘膜瘤:(1)硬膜外占位;(2)经C1/2椎板间隙偏一侧向外生长;(3)具备神经鞘膜瘤影像学特征。共收治该类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47.2岁,25至74岁)。收集颈椎JOA评分、术后轴性痛发生率、影像学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末次随访颈椎侧位片寰齿前间隙等临床资料,经随访后予以分析总结。结果9例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6至48个月,平均20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未出现颈椎失稳以及术后轴性疼痛病例,末次随访寰齿前间隙均小于2 mm。有神经功能损害的8例患者术前JOA评分(11.3±1.64),末次随访JOA评分(15.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通过MRI判断上颈椎肿瘤类型,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行I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上颈椎神经鞘膜瘤,术后疗效确切,可避免术后轴性痛,预后良好。
作者:黄阳亮;钟祎;刘少喻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基于2D/3D配准技术测量离体颈椎标本椎间孔形态学的精度。方法获取16具颈椎离体标本的螺旋CT影像,通过三维重建获得相应标本的三维模型。然后改变标本的体位,再次行CT扫描并分别拍摄各具离体标本正侧位X线平片,采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还原拍摄平片时颈椎的三维位置。利用Rapidform XOR3软件测量配准前与配准后C2/3至C6/7双侧的椎间孔面积、前后径和上下径。结果共测得椎间孔的面积、前后径和上下径各158个,经配对样本t检验,配准后椎间孔的面积、前后径、上下径与配准前相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孔面积的准确度为96.77%、精确度为(1.27±1.16)mm2,前后径的准确度为94.35%、精确度为(0.30±0.27)mm,上下径的准确度为96.14%、精确度为(0.32±0.28)mm。结论应用2D/3D配准技术测量颈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作者:张鑫涛;叶强;李鉴轶;彭鹏;李绍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手指皮肤套状撕脱伤(以下简称手指套脱伤)是较常见且严重的手外伤,常因机器碾压时患者保护性回抽肢体而导致手指套脱伤,由于独特的伤情特点,致使其治疗一直是手外科界的难题之一[1]。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根据不同的手指伤情,手指套脱伤的治疗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术式,且效果也越来越好。
作者:石志华;巨积辉;侯瑞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自制尖齿开口卡压钢板治疗撕脱性骨折的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5年2月,应用自制尖齿开口卡压钢板治疗撕脱性骨折16例,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小20岁,大63岁,平均43.6岁。其中,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8例,外踝撕脱性骨折2例,肱骨内上髁撕脱性骨折3例,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1例,尺骨鹰嘴撕脱性骨折2例。均为新鲜骨折,骨折分型(参照Meyer方法):I型1例,Ⅱ型6例,Ⅲ型9例。术后均早期康复锻炼。分别按Lysholm膝关节评分、Kaikkonen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和DASH上肢功能调查表,评价各部位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24个月,平均18.1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5个月,未见骨折移位和内固定松动。末次随访,患肢临近关节功能恢复优12例、良4例(优良率100%),无关节不稳和其它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自制尖齿开口卡压钢板治疗撕脱性骨折方法简便、适应证广泛、固定可靠、效果良好。
作者:陆尧;刘军;芮永军;吴永伟;马运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时股骨颈部位是否存在结构薄弱区。方法股骨颈X片159例,观察由主压力、主张力与次压力骨小梁形成的斜“V”形结构薄弱区。按Singh指数评估骨质疏松程度与结构薄弱区之间的关系。另收集10例股骨干燥标本按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观察内部骨小梁走行及薄弱区特点。部分老年股骨颈骨折三维CT观察股骨颈内部骨小梁走行。结果 Singh 1级(7/159),无“V”形薄弱区;Singh 2级(23/159),V形薄弱区34.78%;Singh 3级(42/159),“V”形薄弱区85.71%;Singh 4级(48/159),“V”形薄弱区75%;Singh 5级(27/159),“V”形薄弱区29.63%;Singh 6级(12/159),无薄弱区。横断面WARD三角底边为不连续主张力骨小梁;冠状面WARD三角形成斜向后外的“V”形薄弱区;矢状位WARD三角底边顶部在股骨颈滋养孔密集区,形成“V”形薄弱区。股骨颈三维CT内部骨小梁走行与干燥骨剖面内部小梁走行一致。结论 Singh 1、2级骨折倾向于头下型。Singh 3、4级骨折倾向于头颈型。Singh 5、6级不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作者:崔志刚;杜心如;孔祥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颈髓髓内室管膜瘤的影像解剖学特点并制定相应的手术策略。方法用MRI成像技术分析26例颈髓髓内室管膜瘤影像学形态特点及脊髓受压变形情况,将肿瘤进行分型并在电生理实时监测下手术分离切除肿瘤。结果按肿瘤形态及其与脊髓之间的解剖学关系分为3种类型:I型:实质伴有空洞型;II型:实质型;III型:囊肿内瘤型。对I型肿瘤从肿瘤极端和空洞交界处或肿瘤中部开始从后正中沟切开脊髓分离切除肿瘤;对Ⅱ型肿瘤从肿瘤中部脊髓后正中沟切开分离切除肿瘤;对III型肿瘤从近肿瘤结节处从脊髓后正中沟切开,囊内切除肿瘤。术中电生理监测显示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下降50%或者潜伏期延长10%;目标肌群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持续下降至20%,应暂停手术。术后所有病例病理报告均为室管膜瘤。术后MRI复查23例肿瘤完全切除,3例肿瘤部分切除。术后症状明显减轻23例,好转2例,加重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依据术前MRI进行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手术策略可以达到完全切除肿瘤、减少脊髓损伤的目的。
作者:陈克恩;王向宇;许典双;周孟;张柳;郭国庆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确定脊柱经椎弓根置钉的改良方法。方法以椎板应力线及关节面为参考标志的改良置钉方法及传统置钉方法对205例脊柱疾患患者进行手术置钉,A组进钉点:按传统进钉方法。B组改良置钉方法:寻找椎板应力线骨嵴及关节面的位置,以此为参考点。应用术中及术后X线、CT检查及术中神经根剥离子触摸检查置钉准确性,计算术中一次性置钉的成功率,比较传统入钉法与改良入钉法的置钉成功率。结果应用传统置钉方法与改良置钉方法置钉成功率在颈椎手术中分别达到78.1%和95.5%(P=0.002),在胸椎手术中达到82.4%和95.9%(P<0.001),在腰椎手术中达到80.3%和97.0%(P<0.001),总计成功率为80.7%和96.5%(P<0.001)。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椎板应力线及关节面为参考标志的椎弓根置钉方法可以作为颈椎、胸椎及腰椎传统置钉方法的改良方法,有较高的置钉成功率。应力线骨嵴及关节面分别代表椎体的应力传导情况,按此参考标志进行置钉,可实现椎弓根置钉的个体化,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姜传杰;杨永军;周纪平;杨凯;吴瑞;谭远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测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及其源动脉CTA影像特点,为CTA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个性化”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8侧成人下肢CTA扫描数据,应用AW4.6工作站,重建三维图像,对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B)及其分支进行观测,统计数据包括穿支走行、数目、深筋膜穿出点位置,穿支源动脉走行、长度、内径。结果 DB可分为共干型(Ⅰ型,64.2%)和单支型(Ⅱ型,35.8%)。28侧下肢总计发现穿支37支,其中3侧未发现明显穿支(10.7%)、15侧发现1支(53.6%)、9侧发现2支(32.1%)、1侧发现3支(3.6%);Ⅰ型、Ⅱ型DB平均每侧穿支数为(1.5±0.78)支、(1.0±0.66)支,肌间隙型穿支占比为37%、40%。Ⅰ型、Ⅱ型DB初级源动脉起始内径为(1.3±0.31)mm、(1.0±0.54)mm。结论 CTA在观测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及及其源动脉解剖学参数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以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个性化”设计提供指导。
作者:项杨;高建明;夏云宝;陈伟南;夏晓亮;王亚东;ZHANG Liang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25味珊瑚丸载药纳米颗粒(Ershiwuwei Shanhu’Pill , ESP)于体内外的生物效应。方法将ESP纳米颗粒与SH-SY5Y细胞共培养8 h,荧光示踪与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 TEM)观察其在细胞吸收分布情况。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用药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ESP,HE染色观察肝脏形态的变化,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评估大鼠兴奋度变化,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SEM)观察SH-SY5Y细胞在25味珊瑚丸不溶组分上的生长情况。结果25味珊瑚丸纳米颗粒出现在各种细胞器中,出现破碎的细胞核。体内实验中,用药组大量肝细胞液化坏死,与模型组相比,用药组大鼠动物总运动距离显著增加(P<0.05),细胞可在25味珊瑚丸不溶组分生长良好。结论25味珊瑚丸载药纳米颗粒可能导致大鼠焦虑并具有强烈的肝毒性。
作者:廖一诺;刘亚丽;邱仁杰;武鹏;黄福开;肖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胎儿全身动脉系统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环氧树脂-氧化铅”填充剂对1例33周新鲜引产正常胎儿标本行全身动脉灌注并铸型,然后行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采集二维图像数据,利用Mimics重建胎儿全身动脉系统数字化三维模型。结果基于CT原始数据,利用Mimics 15.0软件成功构建出胎儿全身动脉系统数字化三维模型。重建得到的模型立体感强,三维效果逼真,与胎儿全身动脉血管铸型一致性高,可以清晰再现胎儿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形态结构,且可进行任意缩放、任意角度旋转观察。结论胎儿全身动脉系统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构建能够全面展示胎儿全身的各级动脉,为胎儿血管的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平台;该模型还可为宫内手术及宫内输血等提供解剖支持。
作者:黄海龙;王刚;龚达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SBP)是否通过抑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通路保护H9c2心肌细胞对抗高浓度葡萄糖(高糖,HG)引起的损伤。方法应用35 mmol/L的HG处理H9c2心肌细胞24 h,建立HG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细胞计数试剂盒8测定细胞存活率;Hoechst 33258核染色荧光显微镜照相法测定细胞凋亡;双氯荧光素(2’,7’-dichlorfluorescein-diacetate,DCFH-DA)染色/荧光显微镜照相法测定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罗丹明123(Rh123)染色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MMP);Western blot法测定p38 MAPK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G处理H9c2心肌细胞24 h能引起细胞明显的损伤,使细胞存活率降低,凋亡细胞数量和细胞内ROS生成增多,MMP丢失;HG能增加p38 MAPK和NF-κB p65磷酸化水平;SBP预处理能明显抑制HG上调p38 MAPK和NF-κB p65磷酸化水平这一作用;SBP、p38 MAPK通路抑制剂SB203580和NF-κB通路抑制剂PDTC均能阻断HG对心肌细胞的上述损伤作用,包括细胞毒性、凋亡、ROS生成增多及MMP丢失等。结论麝香保心丸(SBP)可通过抑制p38 MAPK和NF-κB信号传导通路保护H9c2心肌细胞对抗高糖(HG)引起的损伤。
作者:杨翼鹰;陈伟燕;孙秀亭;王翔;李政勋;梁美玲;石卉;杨至圣;曾武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小鼠肺组织中髓样细胞表达的触发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TREM-1)表达的影响。方法以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腹腔注射LPS(10 mg/kg)建立ALI模型,30 min后给予不同浓度的Dex(5、10、20、40 mg/kg)处理6 h;选用Dex(10 mg/kg)处理不同的时间(6、12、24、36 h)。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RT-PCR检测肺组织TREM-1mRNA的表达;ELISA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可溶性TREM-1(sTREM-1)蛋白水平。结果 Dex可减轻肺病理损伤;Dex呈时间依赖性地下调ALI小鼠肺组织的TREM-1 mRNA的表达,且在6 h即可降低;Dex呈剂量依赖地下调ALI小鼠肺组织中TREM-1 mRNA的表达,并在10 mg/kg时开始降低。Dex可降低ALI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sTREM-1的蛋白水平。结论 Dex可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下调ALI小鼠肺组织中的TREM-1mRNA的表达,并减少肺内髓样细胞胞膜TREM-1的脱落,提示Dex可能通过调节TREM-1的表达,从而抑制ALI早期的炎症级联反应,参与保护肺组织。
作者:骆凤;郑浩翔;董良;李年旺;周琴;贾哲;贺丽萍;孙国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扩髓髓内钉联合交叉韧带重建治疗膝关节不稳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病例的临床研究,探讨分析膝关节稳定性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采用“原内固定取出+扩髓髓内钉重新固定股骨干+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方法,治疗膝关节不稳型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结果1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股骨干骨折愈合率100%,Tohner-Wrnch标准评定优,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优良率100%。结论膝关节不稳是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股骨干骨折的治疗必须考虑是否合并膝关节不稳;“原内固定取出+扩髓髓内钉重新固定股骨干+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治疗方法对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高怡加;黄枫;董航;曾志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颈部血管CTA扫描,研究寰椎侧块与颈内动脉的毗邻关系,以避免经口咽前路手术过程中损伤颈内动脉。方法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TARP手术的患者145例,术前均行颈部CTA扫描及三维重建,以横突孔内侧缘为界,根据颈内动脉的位置分为外侧组和内侧组,并进一步划分为4个区。分别测量2组患者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双侧横突孔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距离,术后颈内动脉偏移距离,比较两组左右两侧各参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内侧组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距离(d),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与横突孔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距离(d与l),内、外组同侧颈内动脉至寰椎正中线距离(d与D)之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内侧组术后颈内动脉向外偏移距离分别为3.12 mm(女)、3.83 mm(男)。结论经口咽前路手术前行颈部血管CTA扫描对了解颈部血管与寰椎侧块的位置关系,避免颈内动脉损伤有重要意义。
作者:肖曜升;马向阳;肖建华;杨进城;邱锋;周鑫;胡海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穿支皮瓣术前影像学导航技术是指术前采用血管影像学方法对穿支血管特点的完整描绘,术中为术者提供精确的指导并终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手术效果[1~3]。关于穿支血管影像学术前导航技术目前主要包括:便携式多普勒(ultra-portable Doppler)、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ntrasoun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血管造影技术(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以及各种影像学技术引导的立体定向导航[4]。本文旨在系统回顾各种影像学导航技术在穿支皮瓣中的应用研究,使外科医师更系统了解各种导航技术,从而更合理地选择不同导航技术定位穿支血管,提高手术效果,降低额外损伤的发生。
作者:常树森(综述);魏在荣(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行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伴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研究自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椎旁肌间置钉内固定治疗33例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结果33例获得2~36个月随访,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短,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腰背部疼痛均优于传统后正中手术,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矫正率、椎管狭窄及神经功能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小切口椎板开窗减压+肌间隙置钉治疗合并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与传统后正中手术具有相同疗效,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保留了脊柱结构和稳定性,而且可以使椎管得到有效减压。
作者:陈子华;刘丹;陈鑫营;陈建威;曾红生;方磊;游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腓动脉是小腿的重要血管之一,腓动脉穿支皮瓣已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CT血管造影(CTA,CT angiography)检查被证实是术前设计皮瓣的可靠方法之一[1,2]。在1例患者的双下肢CTA检查中,发现其左侧腓动脉及胫后动脉发生变异,现报道如下。
作者:段家章;何晓清;徐永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为经皮“瓣上瓣”支架植入治疗急性主动脉瓣膜关闭不全提供相关应用解剖。方法解剖5例外形大小正常的成年人心脏和升主动脉的标本;回顾性分析178例升主动脉CTA病人影像资料,其中男性131例,女性47例,以及85例主动脉瓣上造影(DSA)病人资料,其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测量不同位置升主动脉的内径及长度。结果根据升主动脉CTA测得D1、D2、L1、L2分别为(30.5±2.3)、(25.5±1.8)、(36.5±3.6)、(31.2±4.1)mm,经体表面积标准化后得出的SD1、SD2、SL1、SL2分别为(17.1±1.2)、(14.2±0.9)、(21.4±1.1)、(17.8±1.3)mm;根据升主动脉DSA测量得出的D1’、D2’、L1’、L2’分别为(28.7±2.8)、(24.4±2.1)、(34.3±2.9)、(29.4±3.6)mm,经体表面积标准化后得出SD1’、SD2’、SL1’、SL2’分别为(16.0±1.4)、(13.5±1.2)、(19.7±1.6)、(16.7±2.0)mm。结论经皮主动脉“瓣上瓣”支架具有成功的动物实验研究背景,可作为一种新技术用于临床,其瓣膜支架的大小和形状的设计应根据升主动脉段的内径和长度来选择。
作者:刘洁;徐佰达;凌秋洋;王霄;安冬梅;曹丽;白元;宗刚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运用CT技术,对成人门腔间隙(PCS)的前后径进行测量并探讨及其解剖学特点。方法收集41例行腹部增强CT扫描而无腹部病变的病例,分别测量、记录:PCS的起始端、终末端和肝脏尾状叶下缘平面的门腔间隙前后径的小值;取脐部正中水平轴位CT图像,测量、记录脐部脂肪层厚处的厚度。结果门腔间隙的起始端、终末端和肝脏尾状叶下缘平面的门腔间隙前后径的平均小值分别为0.427、0.529、0.344 cm。门腔间隙肝脏尾状叶下缘平面的前后径的小值与腹壁脂肪厚度具有相关性(r=0.387, P<0.05);门腔间隙的起始端、终末端前后径的小值与腹壁脂肪厚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CT可充分显示门腔间隙的解剖细节。
作者:王倩倩;王雅琴;杨春波;董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3种不同后路经腰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正常L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模拟3种不同TLIF后路内固定方式即: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Model A和Model B)、单侧+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组Model C。分别比较其在生理活动范围(Range of the motion, ROM)下模型的稳定性以及内植物的应力差异。结果对所有重构模型,在融合节段(L4~5)的ROM均显著下降,其中以Model B下降多,屈伸活动减少达18.2%;内植物大应力出现在Model C,左侧弯时达234.9 MPa;Model B的cage大应力小。结论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能获得佳稳定性,且能降低cage下沉及移位的风险;单侧+对侧关节突螺钉亦能提供较好良好的稳定。
作者:余伟波;梁德;叶林强;黄学成;姚珍松;江晓兵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