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伤性异位睾丸3例报道

项华;陈冠峰;许景东;耿杰

关键词:
摘要:异位睾丸一般是指睾丸下降过程中因睾丸引带导向异常使睾丸移行至正常下降途径之外的先天性发育缺陷性疾病[1],是隐睾的一个亚类[2]。外伤性异位睾丸鲜见报道。作者临床手术治疗外伤后继发异位睾丸3例,均为右侧。在手术中取右侧腹股沟切口,见右侧睾丸及精索出腹股沟管浅环向上折返,经腹壁浅筋膜深层(Scarpa筋膜)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走行至右腹股沟中段水平(图1)。以上3例外伤性异位睾丸解剖学特点如下:①均伴有阴囊血肿。②异位睾丸均位于右腹股沟中段,Scarpa筋膜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③患侧阴囊、精索及睾丸发育良好,睾丸停留处未见明显睾丸引带附着。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前路经寰枕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匹配性研究

    目的:观察新型前路经枕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与枕颈复合体的匹配性,探讨此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枕颈部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通过数字化模拟手术进行解剖学匹配实验。通过观察钛板枢椎椎体前表面的切合性及螺钉的走行,测量经关节螺钉的理想钉道参数,评估此内固定系统与枕颈复合体的匹配性。结果钛板与枢椎椎体前表面相匹配;经关节螺钉均穿过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进入枕骨髁,无穿出骨质者,螺钉均未损伤舌下神经管。椎体固定螺钉均位于枢椎椎体骨质内,未进入椎管及椎间隙。经关节螺钉钉道理想钉道参数与内固定系统实际钉道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路经寰枕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与枕颈复合体解剖学匹配性较好,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

    作者:李明;蔡贤华;黄卫兵;张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拇指桡掌侧动脉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拇指桡掌侧动脉起始异常,现报道如下。桡动脉在桡腕关节处以单干穿鼻烟窝斜向内下走行,至第1骨间背侧肌深面分为2支:1支穿入手掌侧构成掌深弓,起始外径2.38 mm;另1支为变异拇主要动脉,起始外径2.36 mm。变异拇主要动脉于拇收肌斜头深面,沿第1掌骨尺侧行2.36 cm发出变异支Ⅰ。该变异支起始外径为1.96 mm,于第1掌指关节掌侧、距发出点3.37 cm处与变异支Ⅱ汇合成拇指桡掌侧动脉。变异支Ⅱ起始外径为1.36 mm,于第2掌骨底自掌深弓发出,在距屈肌支持带下缘1.46 cm处浅出至拇收肌斜头表面,并于该处发出交通支与掌浅弓吻合。该交通支桡、尺端外径分别为1.06 mm和1.12 mm,全长1.58 cm。变异支Ⅱ分支后主干沿拇收肌斜头尺侧缘行4.97 cm,至第1掌指关节掌侧与变异支Ⅰ汇合成拇指桡掌侧动脉。拇指桡掌侧动脉起始外径为1.58 mm,向远端行0.86 cm后分为2支,分别行于拇指桡掌侧及桡背侧。拇主要动脉发出变异支Ⅰ后,主干于第1骨间背侧肌深面行向远端并绕向手掌,于第2掌指关节桡侧和第1掌指关节尺侧分别发出示指桡掌侧动脉和拇指尺掌侧动脉。拇主要动脉主干继续向尺侧走行,与尺动脉终端吻合成掌浅弓(图1)。

    作者:王帅军;马建军;何京;王可;薛刚;徐丹丹;杨晨曦;徐思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大脑后动脉起自颈内动脉伴前、后交通动脉缺如1例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1例标本大脑后动脉起自颈内动脉,查阅文献得知此类变异甚少。仅邹智荣[1]于1996年报道1例,并且与本例差异较大,现报道如下:

    作者:秦雨萌;曹磊;陈拓;粟芝瑜;陈胜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关于举办2015年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第七届实用神经解剖学与临床综合症学习班》的通知

    作者:[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教务处;[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Wistar大鼠口腔颌面部微血管铸型制作

    目的:通过Wistar大鼠头面部微血管铸型标本制作与扫描电镜观察,旨在建立毛细血管真实的三维空间显示方法,以便于毛细血管三维数字化重建。方法8周龄Wistar大鼠从腹腔以下断除,从主动脉插管冲洗后,灌注树脂材料。恒温水浴箱放置24 h后,解剖大鼠头颈部,形成皮肤标本、舌标本、下颌骨标本、上颌骨标本。将标本腐蚀、冲洗、干燥。用离子镀膜机进行喷镀金,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血管铸型的解剖形态、走形、以及毗邻结构。结果成功制备了Wistar大鼠的皮肤标本、舌标本、下颌骨标本、上颌骨标本的毛细血管铸型,清晰显示局部毛细血管的形态与走形结构,扫描电镜下可显示微观毛细血管三维空间结构。结论建立了Wistar大鼠头面部的毛细血管铸型方法,为研究微血管的形态学三维重建提供了方法,也为毛细血管的3D打印奠定了基础。

    作者:毕振宇;刘阳;孙培栋;杨宇超;欧阳钧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嗅神经的形态学特点及术中保护

    目的:进一步明确嗅神经的显微解剖学特点,为手术入路中嗅神经保护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1)15例(30侧)颅骨干标本,进行筛板区的观察和测量;(2)15例(30侧)头颅湿标本,显微镜下解剖嗅球、嗅束及嗅三角区,对嗅神经的显微解剖学特点进行观察、拍照。结果筛孔分布在颅前窝中线两侧长(19.77±1.23)mm、中点处宽(3.15±0.45)mm的蝶形陷凹内;鼻甲侧筛孔数目明显多于鼻中隔侧,鸡冠两侧筛孔相对密集。嗅神经由嗅鞘包裹,于嗅窝内终止于嗅球,嗅球后极延续为嗅束,走行在额叶底面直回与内侧眶回之间。嗅束于前穿质前部分为内侧嗅纹、外侧嗅纹进入脑实质。结论熟悉嗅神经的显微解剖特点,有利于提高手术中嗅神经的保护,从而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杨允东;李永强;陈宝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手术入路的深层解剖及后外侧与后内侧比较

    目的:对比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所需显露的深层解剖结构,分析探讨其局限性与损伤重要结构的风险。方法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测量胫前动静脉穿过骨间膜上裂孔的位置和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挡面积比例;观察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需要显露的深层结构。结合解剖研究,临床应用20例,比较两种入路的优缺点。结果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主要有下列3个缺点:(1)胫前血管束向前穿过胫腓骨间膜上裂孔,三根血管纵向宽度在1 cm左右,其前穿点距离关节面和腓骨头高点距离平均4.93 cm和3.77 cm;其上方伴行静脉,距二者的距离分别是4.41 cm和3.25 cm,影响切口的纵向显露;(2)腓骨头遮盖后外侧象限平均61.7%,阻挡向外的横向显露宽度;(3)显露后外侧关节面,需破坏部分后外侧角结构,包括腘肌肌腱复合体、韧带、关节囊等。结论显露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可能更为合适。

    作者:胡孙君;张世民;张英琪;杜守超;马卓;姚勐炜;张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长期高脂饮食对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PGC-1α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对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PGC-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及高脂饮食组,喂养8周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脂肪变性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法染色,观察PGC-1α在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的表达变化。结果8周后正常饮食组大鼠肝组织的肝索排列整齐,肝索、肝血窦、肝细胞之间均界限分明,细胞核清晰,胞浆均匀,未见肝细胞脂变和坏死;而摄取高脂饮食的大鼠的肝脏组织表现为肝索排列紊乱、肝血窦腔隙极小、细胞界限不清、肝细胞肿胀,胞浆中出现了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有严重脂肪变性特征。正常饮食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测定区域面积下PGC-1α的细胞数为199.96±42.95,高脂饮食大鼠腹内侧核PGC-1α的细胞数为(256.08±39.25),二者具有统计差异P<0.05;正常饮食大鼠弓状核PGC-1α的细胞数为(173.25±47.19),高脂饮食大鼠弓状核PGC-1α的细胞数为(200.48±51.44),二者具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高脂饮食导致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PGC-1α表达增高,可能与能量代谢平衡调节功能有关。

    作者:陈金虎;于美佳;王微;管振龙;王艳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呼气末正压通气对全麻患者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及穿刺置管术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全麻患者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及穿刺置管术的影响。方法304例择期心脏手术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PEEP=0 cmH2O)、B组(PEEP=5 cmH2O)、C组(PEEP=10 cmH2O)、D组(PEEP=15 cmH2O)。超声测量颈内静脉横截面;记录误穿动脉例数、进针回抽血液通畅情况、血肿形成及穿刺失败例数、心动过缓及低血压情况。结果 C、D组PEEP后颈内静脉的横截面积均较PEEP前明显增加(P<0.05)。PEEP后,C组与D组横截面积较其A组与B组明显提高(P<0.05)。C组及D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及B组(P<0.05);在误穿动脉、局部血肿形成及穿刺失败方面,C组与D组均明显低于A组与B组(P<0.05);在心动过缓及低血压次数上,D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适当的PEEP可以明显增加颈内静脉横截面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作者:郭远波;王研;雷迁;徐金东;王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对骨骼肌损伤再生的影响

    目的:观察骨骼肌损伤再生中的细胞形态学变化和损伤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的表达水平;观察巨噬细胞上清液对iNOS表达水平和骨骼肌再生的影响。方法制备SD大鼠骨骼肌损伤模型,损伤3 d后获取骨骼肌,进行HE染色、iNOS免疫组化分析;利用原代培养的巨噬细胞上清液处理小鼠C2C12成肌细胞株,RT-PCR技术探讨巨噬细胞和成肌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 HE染色可见,骨骼肌损伤处有新的血管产生并进入损伤的骨骼肌内;损伤部位iNOS表达强阳性,生发区iNOS表达呈阳性,正常与损伤细胞表达差异明显;巨噬细胞上清液处理小鼠C2C12成肌细胞株能够促进iNOS和成肌细胞因子MyoD的表达。结论骨骼肌损伤过程中,iNOS的表达增加能够促进骨骼肌的再生,加快骨骼肌的损伤修复。

    作者:赖桂华;余磊;张翔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大脑中线结构的断层解剖与三维重建研究

    目的:对大脑中线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第三脑室体积测量分析,为第三脑室前中部肿瘤切除的手术方法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大脑标本(男、女各5例),经火棉胶包埋,分别制成厚500μm的水平位和冠状位火棉胶薄层切片,并对其进行观察、图像采集,选取其中一组女性水平位切片图像应用Amira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对10例标本第三脑室进行体积测量。结果三维重建结果清晰显示了大脑中线结构胼胝体、穹窿、前连合、第三脑室、丘脑及丘脑间粘合的形态及毗邻关系,男性第三脑室平均体积为(1170.03±148.04) mm3,女性为(854.64±43.59)mm3,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大脑中线结构的三维重建清晰的展示各个结构的立体形态和毗邻关系,为胼胝体-穹窿间手术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同时排除丘脑间粘合影响的第三脑室体积测量及男女体积差异性分析为脑室内镜手术操作空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麻雯熠;王单单;张晓阳;王春妹;李云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猪胆总管脱细胞基质构建组织工程胆管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用不同的脱细胞方法对猪胆总管进行处理,比较脱细胞前后的生物力学变化,筛选适宜的脱细胞方法,为组织工程胆管支架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0例猪胆总管,随机分为5组,A组:对照组,B组:0.05%胰蛋白酶+核酸酶,C组:0.1%SDS+核酸酶,D组:1.0%Triton X-100+核酸酶,E组:1.0%Triton X-100+0.1%SDS+核酸酶。在Test Resources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进行加载一卸载试验和极限抗张强度试验。计算出生物力学材料常数(α1、β1、α2、β2)、弹性模量、极限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指标。结果 D组、E组的生物力学材料常数(α1、β1、α2、β2)与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21, P=0.06),B组、C组比A组、D组和E组的小(P<0.01);D组、E组的弹性模量比A组的稍增大,但差异不明显(P>0.05),B组、C组比A组的小(P<0.05);D组、E组的UTS值和SOF值与A组差异不明显(P>0.05);B组、C组的UTS值明显小于A组(P<0.05),SOF值明显大于A组(P<0.05)。结论应用1.0%Triton X-100+核酸酶和1.0%Triton X-100+0.1%SDS+核酸酶的脱细胞效果好,且不会影响猪胆总管的生物力学特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猪胆总管脱细胞方法。

    作者:李文春;李静;唐杰;张亮;王飞虎;陈秀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膈肌脚的形态特点及其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膈肌脚的形态特点及其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中的作用。方法成人胸腰段躯干标本3具,胸腰段横断面标本4套及矢状面标本1套,观察膈肌脚的形态及其与椎体、前纵韧带、椎间盘的附着关系。回顾性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资料64例(T1212例,L131例,L214例,L37例),所有患者均行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比不同节段(T12、L1、L2、L3)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矫正量、前缘压缩率矫正量。结果左、右膈肌脚位于T12~L4椎体前方为腱肌混合结构,与前纵韧带融合。伤椎Cobb角矫正量,T12为23.9±10.5°,L120.4±10.7°,L214.5±11.4°,L311.9±8.7°,T12与L2、L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前缘压缩率矫正量,T12为0.48±0.13,L10.45±0.17,L20.37±0.20,L30.30±0.18,T12、L1与L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12、L1伤椎骨折复位率优于L2、L3,膈肌脚可能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中起作用。

    作者:姜良海;杜心如;孔祥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左椎动脉及甲状颈干与胸廓内动脉共干双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一具50岁左右的男尸时,发现主动脉弓有4支分支及左甲状颈干与左胸廓内动脉共干;主动脉弓上4支从右向左分别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椎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图1)。

    作者:傅文学;齐爱青;程功文;陈惠;黄小林;江会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孕期应激对子代雌鼠成年后钙结合蛋白Parvalbumin和Calretinin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期应激对子代雌鼠成年后钙结合蛋白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方法6只SD孕鼠随机分为孕期应激组(PS组)和对照组(CON组)。PS组孕鼠在妊娠晚期接受限制性应激,CON组不给予孕期应激。子代成年后,PS组和CON组雌性子代随机分别又分为PS-S组,PS-NS组,CON-S组和CON-NS组(n均=6)。PS-S组和CON-S组动物先后接受限制性应激和冰水应激。动物在接受应激后均给与水和酒精喂养,用Western blot检测海马钙结合蛋白Parvalbumin(PV)和Calretinin(CR)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结合共聚焦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V和CR在海马CA1、CA3区和齿状回(dentate gyrus, DG)的表达。结果与CON-NS组相比,海马区PV和CR的蛋白表达在CON-S,PS-NS和PS-S组下降,以PS-S组表达低。PV在海马CA1、CA3区和DG的免疫荧光结果与PV的蛋白表达呈一致性,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减少;而CR的表达除了在海马CA1区的PS-NS组略有升高外,在其余各组的表达均较减少。与CON-NS组相比,PV和CR在其它各组的蛋白表达和免疫阳性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PS-S组的表达降低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应激可影响子代雌鼠成年后海马结构钙结合蛋白PV和CR的表达。

    作者:伍校琼;王岐本;蔡维君;罗明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双喙肱肌1例

    在解剖一汉族中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右侧腋窝内有一额外肌,国外有类似的报道[1~3]。该肌起于肩胛骨的喙突,止于肱骨。按数目和起止点命名法将该肌与喙肱肌一起命名为双喙肱肌,两肌的位置关系是额外肌位于喙肱肌的后方。为便于描述,笔者将喙肱肌称前喙肱肌,额外肌称后喙肱肌。前、后缘肱肌之间隔以腋部和臂部的神经和血管。

    作者:安月勇;冯建坤;周燕;于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口寰枢椎前路钢板固定有限元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对经口寰枢椎钢板前路固定力学参数进行有限元分析,为该节段手术的开展及改进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来本院就诊检查的非颅底-寰枢椎疾患病例1例,男性,36岁,体质量64 kg。对颅底-寰枢椎进行0.625 mm薄层扫描,采用Mimics 16.01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重建,利用Pro/ENGINEER 4.0软件对经口寰枢椎前路钢板进行重建,将重建后的钢板螺钉三维模型导入Mimics 16.01中按照经典经口寰枢椎前路手术要求进行配准,并对模型进行面、体网格划分和材料赋值,将模型导入ANSYS14.0软件内,垂直方向加载80 N,表面施加15 Nm力矩,模拟前屈、后伸和侧弯3种运动状态,测量螺钉和棒的应力。结果寰枢椎三维重建模型共划分39842个体网格,对模型进行加载后,上位螺钉根部前屈大应力为(62.34±5.52)MPa(F=73.23,P<0.05);下位螺钉根部和顶端侧弯大应力分别为(78.42±5.5.14)Mpa(F=112.32, P<0.05);(95.48±7.12)Mpa(F=62.32,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屈和后伸状态下上位螺钉根部应力大于下位(t前屈=12.2,t后伸=9.23,t侧弯=-22.98,均P<0.05),而在侧弯时下位螺钉根部应力大于上位;下位螺钉顶端与根部在相同运动状态下比较,顶端大于根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前屈=23.14,t后伸=22.01,t侧弯=8.13,均P<0.05)。结论经口寰枢椎固定系统应力分布较为合理,能承受正常寰枢椎运动承载的应力,但术后患者要减少前屈和侧弯运动,以降低固定系统疲劳断裂的风险。

    作者:王海燕;李筱贺;李志军;高尚;张少杰;王星;蔡永强;王志强;马界荣;张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踝管动脉穿支小腿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总结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效果。方法在踝管动脉穿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间临床采用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36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砸伤12例。损伤部位:足背14例,足内侧2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3 cm~16.5 cm×10.0 cm。皮瓣切取面积小为6.0 cm×4.0 cm,大为本组皮瓣切取范围为7 cm×5 cm~18 cm ×12 cm,远端蒂旋转点位于平内踝。结果临床修复36例,创面Ⅰ期愈合33例,Ⅱ期愈合3例。所有病例经5~15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正常,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供区创面植皮愈合良好,对功能无不良影响。结论踝管动脉穿支皮瓣,可以修复足部远侧创面,效果好。

    作者:张发惠;谢昀;张朝春;林松庆;郑和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在拇指再造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实现拇指缺损再造供区面积准确、个性化及优化的选择。方法采集7例拇指受伤缺损患者双手及双足CT扫描数据,在Mimics软件中重建双手模型,根据左右手互为镜面投影的原理,利用Mimics软件自带“Mirror”功能生成健侧手的镜像,利用生成的镜像实现对拇指缺损的部分的虚拟形态学上的恢复,再进行数字化模拟对比和切割等操作,可以得到缺损拇指部分的三维形态模型;利用3D打印技术将生成的缺损模型打印出来,在缺损部分实物模型上贴上医用胶布包裹修剪,制作好的样布可以准确地指导供区的选择。结果7例拇指缺损患者均采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进行拇指再造供区面积的选择,再造后拇指外观形态高度接近未受伤前,功能恢复快、效果好,患者反映良好。结论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拇指缺损供区面积准确、个性化及优化的选择。

    作者:许靖;张国栋;谭海涛;严斌;吴章林;杨洋;黄文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股骨头内螺旋刀片与拉力螺钉的特点对比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获得头颈部骨块的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打入股骨头内并固定头颈骨块的内置物,以单枚粗大的内固定物使用较广泛,主要为传统的拉力螺钉(lag screw)和新近的螺旋刀片(helical blade)两种。两种内固定物的结构与设计各具特色,是临床应用的基础。本文从两者的发展、结构特点、操作步骤、力学分析等方面进行比较,围绕两种内植物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作者:张立智;胡孙君;杜守超;马卓;张世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