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手术入路的深层解剖及后外侧与后内侧比较

胡孙君;张世民;张英琪;杜守超;马卓;姚勐炜;张凯

关键词:胫骨平台, 骨折, 后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应用解剖
摘要:目的:对比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所需显露的深层解剖结构,分析探讨其局限性与损伤重要结构的风险。方法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测量胫前动静脉穿过骨间膜上裂孔的位置和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挡面积比例;观察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需要显露的深层结构。结合解剖研究,临床应用20例,比较两种入路的优缺点。结果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主要有下列3个缺点:(1)胫前血管束向前穿过胫腓骨间膜上裂孔,三根血管纵向宽度在1 cm左右,其前穿点距离关节面和腓骨头高点距离平均4.93 cm和3.77 cm;其上方伴行静脉,距二者的距离分别是4.41 cm和3.25 cm,影响切口的纵向显露;(2)腓骨头遮盖后外侧象限平均61.7%,阻挡向外的横向显露宽度;(3)显露后外侧关节面,需破坏部分后外侧角结构,包括腘肌肌腱复合体、韧带、关节囊等。结论显露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可能更为合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关于举办2015年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第七届实用神经解剖学与临床综合症学习班》的通知

    作者:[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教务处;[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呼气末正压通气对全麻患者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及穿刺置管术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全麻患者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及穿刺置管术的影响。方法304例择期心脏手术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PEEP=0 cmH2O)、B组(PEEP=5 cmH2O)、C组(PEEP=10 cmH2O)、D组(PEEP=15 cmH2O)。超声测量颈内静脉横截面;记录误穿动脉例数、进针回抽血液通畅情况、血肿形成及穿刺失败例数、心动过缓及低血压情况。结果 C、D组PEEP后颈内静脉的横截面积均较PEEP前明显增加(P<0.05)。PEEP后,C组与D组横截面积较其A组与B组明显提高(P<0.05)。C组及D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及B组(P<0.05);在误穿动脉、局部血肿形成及穿刺失败方面,C组与D组均明显低于A组与B组(P<0.05);在心动过缓及低血压次数上,D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适当的PEEP可以明显增加颈内静脉横截面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作者:郭远波;王研;雷迁;徐金东;王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Wistar大鼠口腔颌面部微血管铸型制作

    目的:通过Wistar大鼠头面部微血管铸型标本制作与扫描电镜观察,旨在建立毛细血管真实的三维空间显示方法,以便于毛细血管三维数字化重建。方法8周龄Wistar大鼠从腹腔以下断除,从主动脉插管冲洗后,灌注树脂材料。恒温水浴箱放置24 h后,解剖大鼠头颈部,形成皮肤标本、舌标本、下颌骨标本、上颌骨标本。将标本腐蚀、冲洗、干燥。用离子镀膜机进行喷镀金,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血管铸型的解剖形态、走形、以及毗邻结构。结果成功制备了Wistar大鼠的皮肤标本、舌标本、下颌骨标本、上颌骨标本的毛细血管铸型,清晰显示局部毛细血管的形态与走形结构,扫描电镜下可显示微观毛细血管三维空间结构。结论建立了Wistar大鼠头面部的毛细血管铸型方法,为研究微血管的形态学三维重建提供了方法,也为毛细血管的3D打印奠定了基础。

    作者:毕振宇;刘阳;孙培栋;杨宇超;欧阳钧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解剖倾斜位X线成像判断桡骨远端螺钉位置

    目的:探讨腕关节解剖倾斜位X线成像判断桡骨远端螺钉位置的可靠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对标准X线平片可疑桡骨远端螺钉穿破关节31例患者的螺钉位置分别行CT扫描和腕关节解剖倾斜位X线摄片(简称ATX)检查。选择二位观察者依据ATX独立判断螺钉位置,并与CT扫描结果比较,计算ATX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预估值,用一致性检验计算判断的可靠性。67例可疑螺钉穿破关节患者应用ATX判断螺钉位置穿破28例、未穿破39例。术中发现穿破者,立即更换螺钉位置;术后发现穿破者,骨折愈合后早日取出螺钉。结果观察者首次判断的敏感性为88.24%~94.12%,特异性为87.50%~106.25%,预估值为87.50%~100.00%;观察者间可信性Kappa系数为0.81~0.94,可重复性Kappa系数均为0.87,具有高度可信性和高度可重复性。随访16~30个月。末次随访,未穿破组腕关节功能(Sarmiento标准)优14例、良19例、可5例、差1例,穿破组优10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X判断桡骨远端螺钉位置简便、实用、较可靠。

    作者:徐可林;顾三军;孙振中;刘军;殷渠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人类项韧带的结构及其意义

    人类项部是以肌为主体结构的区域,如背肌、枕下肌等。各肌走行方向多样,层次配布复杂。但存在于肌或肌群之间更为复杂的是丰富的筋膜系统,其中位于项部左、右两侧肌群之间的中线结构,在解剖学中称之为项韧带(ligamentum nuchae, LN)。但至今,学术界对LN的认识尚未统一,与此同时,项部肌、筋膜及其与硬膜的关系是脊柱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旨在厘清人们对LN的认识现状、争论焦点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作者:于胜波;苑晓鹰(综述);隋鸿锦(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大脑后动脉起自颈内动脉伴前、后交通动脉缺如1例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1例标本大脑后动脉起自颈内动脉,查阅文献得知此类变异甚少。仅邹智荣[1]于1996年报道1例,并且与本例差异较大,现报道如下:

    作者:秦雨萌;曹磊;陈拓;粟芝瑜;陈胜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股骨头内螺旋刀片与拉力螺钉的特点对比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获得头颈部骨块的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打入股骨头内并固定头颈骨块的内置物,以单枚粗大的内固定物使用较广泛,主要为传统的拉力螺钉(lag screw)和新近的螺旋刀片(helical blade)两种。两种内固定物的结构与设计各具特色,是临床应用的基础。本文从两者的发展、结构特点、操作步骤、力学分析等方面进行比较,围绕两种内植物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作者:张立智;胡孙君;杜守超;马卓;张世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大脑中线结构的断层解剖与三维重建研究

    目的:对大脑中线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第三脑室体积测量分析,为第三脑室前中部肿瘤切除的手术方法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大脑标本(男、女各5例),经火棉胶包埋,分别制成厚500μm的水平位和冠状位火棉胶薄层切片,并对其进行观察、图像采集,选取其中一组女性水平位切片图像应用Amira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对10例标本第三脑室进行体积测量。结果三维重建结果清晰显示了大脑中线结构胼胝体、穹窿、前连合、第三脑室、丘脑及丘脑间粘合的形态及毗邻关系,男性第三脑室平均体积为(1170.03±148.04) mm3,女性为(854.64±43.59)mm3,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大脑中线结构的三维重建清晰的展示各个结构的立体形态和毗邻关系,为胼胝体-穹窿间手术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同时排除丘脑间粘合影响的第三脑室体积测量及男女体积差异性分析为脑室内镜手术操作空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麻雯熠;王单单;张晓阳;王春妹;李云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MIS-TLIF与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性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通道(LUXOR)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采用LUXOR通道辅助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34例,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前及随访时的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并与同期行传统开放PLIF手术的3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变节段、术前腰背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3,6月时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PLIF组(P<0.01)。术后随访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手术节段均在术后半年内获得良好的节段融合。结论与传统PLIF手术比较,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腰背疼痛轻等优点。

    作者:陈文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利用三维测量手段验证二维影像引导术中股骨颈骨折复位的局限性的研究

    目的:利用三维测量方法测量股骨头残留空间移位程度,验证二维影像资料引导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术是否具有局限性。方法纳入9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骨折类型分为移位和非移位型两组。建立术后近端股骨三维模型,测量股骨头残留移位量,评价复位效果。测量参数:股骨头中心移位量(d)、股骨头小凹-中心连线偏转角度(α)、股骨头自旋角度(β)、股骨颈短缩量(L)。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d和α在移位型、非移位型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62;P=0.70)。β和L在移位型和非移位型骨折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P=0.019)。结论利用二维影像方法在术中引导股骨颈骨折复位存在明显的复位不良现象,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作者:汪松;张弢;张弸羽;马信龙;吕广水;韩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对颈动脉鞘解剖的再认识及其意义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鞘与颈筋膜关系的解剖观察,探讨对颈动脉鞘的正确认识。方法福尔马林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20具(40侧)。解剖观察构成胸锁乳突肌筋膜后鞘的颈筋膜浅层与颈动脉鞘是否联结、联结的紧密程度;解剖观察颈动脉鞘与颈筋膜中层、椎前筋膜浅层、深层之间的关系、联结的质地与紧密程度。结果颈筋膜浅层与颈动脉鞘相联结,但较疏松,钝性分离可将二者分开;颈筋膜中层由舌骨下肌群各肌肉筋膜鞘汇合后向外侧续行汇入颈动脉鞘前部;椎前筋膜浅层向外侧分为浅、深两层,浅层包绕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深层不参与构成颈动脉鞘。颈筋膜中层和椎前筋膜浅层与颈动脉鞘的联结质地韧厚,联结紧密。结论颈动脉鞘与颈筋膜各层存在密切的联系,颈筋膜中层和椎前筋膜浅层是构成颈动脉鞘的主体。

    作者:聂政;单建林;姜恒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长期高脂饮食对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PGC-1α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对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PGC-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及高脂饮食组,喂养8周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脂肪变性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法染色,观察PGC-1α在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的表达变化。结果8周后正常饮食组大鼠肝组织的肝索排列整齐,肝索、肝血窦、肝细胞之间均界限分明,细胞核清晰,胞浆均匀,未见肝细胞脂变和坏死;而摄取高脂饮食的大鼠的肝脏组织表现为肝索排列紊乱、肝血窦腔隙极小、细胞界限不清、肝细胞肿胀,胞浆中出现了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有严重脂肪变性特征。正常饮食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测定区域面积下PGC-1α的细胞数为199.96±42.95,高脂饮食大鼠腹内侧核PGC-1α的细胞数为(256.08±39.25),二者具有统计差异P<0.05;正常饮食大鼠弓状核PGC-1α的细胞数为(173.25±47.19),高脂饮食大鼠弓状核PGC-1α的细胞数为(200.48±51.44),二者具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高脂饮食导致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PGC-1α表达增高,可能与能量代谢平衡调节功能有关。

    作者:陈金虎;于美佳;王微;管振龙;王艳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踝关节韧带复合体损伤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踝关节3个韧带复合体同时损伤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选用6例成年新鲜正常踝关节,建立3组模型:A组:模拟内、外侧韧带损伤后予以形态和张力完全修复,下胫腓联合不固定。B组:模拟内、外侧韧带损伤后予以形态和张力完全修复,固定下胫腓联合。C组:模拟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予以形态和张力完全修复,固定下胫腓联合,内侧韧带损伤不修复。6例踝关节按A、B、C顺序分别入组,分别在背伸10°等5种状态下加载压力,记录和比较各组标本的峰值压力。结果各状态下应力比较:B组<C组<A组;B组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在背伸、外翻位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其他位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当踝关节3个韧带复合体同时损伤时,内、外侧韧带同时完好(或修复),并且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手术方式能使踝关节应力减至低。

    作者:董伟强;余斌;白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孕期应激对子代雌鼠成年后钙结合蛋白Parvalbumin和Calretinin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期应激对子代雌鼠成年后钙结合蛋白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方法6只SD孕鼠随机分为孕期应激组(PS组)和对照组(CON组)。PS组孕鼠在妊娠晚期接受限制性应激,CON组不给予孕期应激。子代成年后,PS组和CON组雌性子代随机分别又分为PS-S组,PS-NS组,CON-S组和CON-NS组(n均=6)。PS-S组和CON-S组动物先后接受限制性应激和冰水应激。动物在接受应激后均给与水和酒精喂养,用Western blot检测海马钙结合蛋白Parvalbumin(PV)和Calretinin(CR)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结合共聚焦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V和CR在海马CA1、CA3区和齿状回(dentate gyrus, DG)的表达。结果与CON-NS组相比,海马区PV和CR的蛋白表达在CON-S,PS-NS和PS-S组下降,以PS-S组表达低。PV在海马CA1、CA3区和DG的免疫荧光结果与PV的蛋白表达呈一致性,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减少;而CR的表达除了在海马CA1区的PS-NS组略有升高外,在其余各组的表达均较减少。与CON-NS组相比,PV和CR在其它各组的蛋白表达和免疫阳性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PS-S组的表达降低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应激可影响子代雌鼠成年后海马结构钙结合蛋白PV和CR的表达。

    作者:伍校琼;王岐本;蔡维君;罗明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保留残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恢复的临床意义

    目的:对78例患者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的评价,探讨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对患者术后韧带功能恢复中的临床作用。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月,取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78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29.2岁,受伤至手术平均时间为3个月,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全部病例均采用同种异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78例患者均存在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包括30例体部断裂,44例股骨起点断裂, ACL胫骨止点断裂4例,尽量保留残端。术后对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进行随访,通过相关检查来判断临床效果。结果取末次随访数据进行分析,末次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25个月。有76例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对比术前,膝关节前后稳定性、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及IKDC综合评分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残端对ACL重建术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许锦煌;黄建荣;尹萍;郑沛中;张玮琼;叶培;欧阳振华;黄生辉;刘贵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腰椎横突间韧带的解剖学观测及意义

    目的:通过对腰椎横突间韧带的解剖学观测,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腰椎横突间韧带,用游标卡尺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结果 L1~2横突间韧带长度(1.67±0.39)cm,宽度(0.80±0.23)cm,厚度(0.09±0.04)cm;L2~3横突间韧带长度(1.80±0.35)cm,宽度(0.94±0.23)cm,厚度(0.09±0.06)cm;L3~4横突间韧带长度(1.72±0.25)cm,宽度(0.95±0.21)cm,厚度(0.09±0.03)cm;L4~5横突间韧带长度(1.50±0.20)cm,宽度(1.04±0.23) cm,厚度(0.09±0.04)cm。结论腰椎横突间韧带为经横突间入路(含内窥镜下)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解剖学标志,熟悉其解剖形态特点对于此类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曲永松;安月勇;李顺见;吕美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手术入路的深层解剖及后外侧与后内侧比较

    目的:对比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所需显露的深层解剖结构,分析探讨其局限性与损伤重要结构的风险。方法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测量胫前动静脉穿过骨间膜上裂孔的位置和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挡面积比例;观察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需要显露的深层结构。结合解剖研究,临床应用20例,比较两种入路的优缺点。结果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主要有下列3个缺点:(1)胫前血管束向前穿过胫腓骨间膜上裂孔,三根血管纵向宽度在1 cm左右,其前穿点距离关节面和腓骨头高点距离平均4.93 cm和3.77 cm;其上方伴行静脉,距二者的距离分别是4.41 cm和3.25 cm,影响切口的纵向显露;(2)腓骨头遮盖后外侧象限平均61.7%,阻挡向外的横向显露宽度;(3)显露后外侧关节面,需破坏部分后外侧角结构,包括腘肌肌腱复合体、韧带、关节囊等。结论显露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可能更为合适。

    作者:胡孙君;张世民;张英琪;杜守超;马卓;姚勐炜;张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前路经寰枕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匹配性研究

    目的:观察新型前路经枕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与枕颈复合体的匹配性,探讨此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枕颈部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通过数字化模拟手术进行解剖学匹配实验。通过观察钛板枢椎椎体前表面的切合性及螺钉的走行,测量经关节螺钉的理想钉道参数,评估此内固定系统与枕颈复合体的匹配性。结果钛板与枢椎椎体前表面相匹配;经关节螺钉均穿过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进入枕骨髁,无穿出骨质者,螺钉均未损伤舌下神经管。椎体固定螺钉均位于枢椎椎体骨质内,未进入椎管及椎间隙。经关节螺钉钉道理想钉道参数与内固定系统实际钉道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路经寰枕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与枕颈复合体解剖学匹配性较好,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

    作者:李明;蔡贤华;黄卫兵;张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导管植入钳夹装置治疗三尖瓣膜关闭不全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经导管植入钳夹装置治疗三尖瓣膜关闭不全提供三尖瓣区相关的应用解剖。方法解剖28例(男18,女10)外形大小正常的成年人心脏标本,观察三尖瓣膜的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测量与三尖瓣膜相关的数据。结果三尖瓣环周长为(109.4±14.2) mm,长径为(43.5±6.5)mm,短径为(29.3±5.4)mm。前瓣游离缘到附着缘大距离为(22.3±4.1)mm,后瓣游离缘到附着缘大距离为(20.5±3.8)mm。结论钳夹装置的大小和形状的设计应根据三尖瓣区解剖特点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来决定,钳夹三尖瓣的前后瓣叶可行。

    作者:宗刚军;姜海滨;吴刚勇;王霄;夏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统一解剖标志徒手胸椎椎弓根置钉技术的初步应用

    目的:通过与传统的胸椎徒手置钉方法比较,评价统一解剖标志徒手胸椎椎弓根置钉技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在我科接受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25例患者,其胸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右侧采用Fennell提出的统一解剖标志新型置钉法,左侧采用Kim提出的传统置钉法。术后根据Heary分级,对比评价左右侧椎弓根螺钉钉道位置的准确性及安全性。结果25例患者共有133枚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其中Fennell新型置钉法徒手置钉67枚,置钉准确率为89.55%(Heary分级Ⅰ级),安全率97.01%(Heary分级Ⅱ级以上),共有7枚(10.45%)螺钉出现钉道位置不良(Heary分级Ⅰ级以下),平均置钉时间5.75 min;传统置钉法徒手置钉66枚,置钉准确率为75.76%,安全率为89.39%,16枚(24.24%)螺钉出现钉道位置不良,平均置钉时间8.95 min。两中方法在置钉准确性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置钉钉道安全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在操作时间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置钉方法相比,两者安全性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统一解剖标志徒手胸椎椎弓根置钉技术,钉道位置更准确,且操作更简单,更易接纳、学习及交流推广。

    作者:唐绍锋;姚女兆;夏曦;王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