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征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于巧莲;田广水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摘要:目的 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住院患者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探讨如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OSAHS患者共4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辅助下悬雍垂腭咽成形术24例(1组),同时行鼻内镜手术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辅助下悬雍垂腭咽成形术8例(2组),鼻腔和咽腔分期手术8例(3组).分别在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统计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和低血氧饱和度指标.结果 1组患者中治愈3例,显效15例,,有效6例.2组患者中治愈6例,显效2例.3组分期手术患者首次手术显效2例,有效4例,无效2例.二次手术后治愈6例,显效2例.结论 对单纯软腭平面阻塞的患者,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辅助下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疗效显著,同时合并有鼻腔平面阻塞的患者,仅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手术疗效欠佳,需二期行鼻内镜手术或同时进行两个部位手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下腔静脉肾段变异为双下腔静脉1例

    作者在解剖1例身长155 cm成年女尸(约50岁)时,发现其下腔静脉肾段变异畸形,在右肾上缘水平由2条下腔静脉汇合而成(图1).为累积国人体质资料,报道如下:1 左下腔静脉 左下腔静脉(左髂总静脉至左肾静脉)沿脊柱左侧上行10.85 cm后与左肾静脉汇合,此段管径1.33cm,并于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下方斜向右上,跨越腹主动脉前方,在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右侧(约第1腰椎水平处)与右下腔静脉合成总下腔静脉.

    作者:张永;陈飞;杨胜波;薛黔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应用MRA研究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与交通动脉开放之间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与前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7例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脑血管病的检查者和体检者.观察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前交通动脉和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测量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的管径,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①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占22.43%(24/107),缺如占0.93%(1/107),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占16.82%(18/107),缺如占1.87%(2/107).②前交通动脉开放占47.66%(51/107).③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共有39例,其中双侧同时开放占21例,仅左侧开放占7例,仅右侧开放占11例.④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与交通动脉开放相关(r=0.654,P<0.01).结论 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可引起交通动脉代偿性开放.

    作者:朱晓华;蔡昌平;黄小华;谢兴国;朱剑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内镜辅助下后鼓室微创手术入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 为内镜辅助下后鼓室微创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利用成人15例(30侧)头部标本,解剖并测量后鼓室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 面神经锥段中点分别到水平半规管凸点、鼓室窦前缘中点、卵圆窗中点、圆窗中点、岬小桥下端、岬后脚下端的距离是(3.21±0.41)、(2.79±0.25)、(3.97±0.37)、(6.48±0.53)、(4.85±0.39)、(6.21±0.57)mm;砧骨窝中点至锥隆起顶端、面神经锥段中点、镫骨头中点、圆窗中点、卵圆窗中点、匙突顶点的距离分别为(4.43±0.36)、(3.10±0.28)、(6.55±0.55)、(9.56±0.82、(6.67±0.65)、(4.63±0.39)mm;鼓室窦的深度、横截面短径、横截面长径分别是(3.10±0.27)、(1.05±0.10)、(1.89±0.19)mm;后鼓室窦深度、横截面长径、横截面短径分别是(1.15±0.10)、(0.83±0.29)、(0.63±0.51)mm;外侧鼓室窦横截面近似椭圆型,其深度、上下径、左右径分别是(1.63±0.12)、(0.36±0.03)、(0.74±0.09)mm;面隐窝外侧气房直径(0.28±0.13)mm.结论 后鼓室解剖结构精细复杂,对其解剖结构的精准定位有利于彻底清除病变和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珊珊;田广永;段永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脊髓造影CT扫描在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脊髓造影CT(CTM)扫描在诊断与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7月,68例明确诊断后行后路椎间盘镜下有限减压、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前均行CTM明确责任节段.应用VAS、JOA及ODI评分对疗效进行随访评价.结果 68例患者,CTM明确单侧单节段、双侧单节段责任节段数多于MRI检查(P<0.01);双侧双节段、单侧3节段及以上、双侧3节段及以上责任节段数少于MRI检查(P<0.01).至2013年3月,63例获得随访,术后1月和末次随访腰部、下肢VAS与ODI均较术前降低(P<0.01),JOA均升高(P <0.01),末次随访总有效率96.83%.结论 CTM结合责任节段有限减压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能达到有效精准减压,使手术的创伤及手术对患者腰椎稳定性的影响降到低.

    作者:邹仲兵;吴锋;黄永锋;林伟鹏;欧荣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兔肌肉移位中张力调节与功能恢复的实验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肌肉移位术中肌肉张力大小与术后肌肉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并确定肌小节长度是表达肌肉张力可靠指标,为临床肌肉移位术中通过调节肌张力以优化术后肌肉功能提供依据并指导临床应用. 方法 将家兔趾长屈肌移位缝合于胫骨前肌腱远端建立肌肉转位模型,于术后3个月活体取下趾长屈肌测量肌肉收缩能力、肌湿重维持率等与未改变长度和张力的正常状态组进行对比研究,并与对照侧对比观察肌纤维微观形态.结果 术后3个月的肌肉收缩能力、肌肉湿重恢复率均随着术中肌小节长度及肌肉长度相对变化比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肌小节长度随着肌肉变化相对比增加而增加,肌小节长度与肌肉张力变化相对比呈正相关.结论 家兔肌肉移位术中,随肌肉张力逐渐增加术后肌肉功能呈现先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佳的术中肌肉张力不是在固定在休息位或更低肌肉长度和张力时,而是在相当于休息位肌肉长度的104%~105%;肌小节长度可作为体现肌肉张力、优化肌肉功能的可靠指标.

    作者:熊洪涛;庄永青;高庆鹏;谭周勇;姜浩力;魏瑞鸿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可经皮置入的动态腰椎内固定器的设计与初步测试

    目的 设计一种可经皮微创置入的新型动态腰椎内固定器,评价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该固定器活动度分为2°(Ⅰ型)和10°(Ⅱ型)两种.利用7具成年新鲜的猪腰椎骨标本进行三维运动和刚度试验.测试三维运动时,每个标本按完整状态(A组)、失稳状态(B组)、坚强固定状态(C组)、动态固定Ⅰ型状态(D组)、动态固定Ⅱ型状态(E组)顺序测试.结果 (1)三维运动测试结果:①失稳标本经新型动态内固定器固定后(D组、E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轴向旋转分别比A组和B组均明显减少(P<0.05),但与C组比较,活动度明显增大(P<0.05).②D组、E组之间比较,E组比D组具有更大的前屈活动度(P<0.05),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则无明显差异(P>0.05).(2)刚度测定结果:D组和E组的刚度均强于A组,但均弱于C组,E组比D组弱.结论 该动态腰椎内固定器Ⅰ型和Ⅱ型均能保证脊柱稳定性,且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螺钉活动度为10°的更接近脊柱生理活动范围;螺钉的活动度对内固定器的强度有一定影响.

    作者:陈远明;靳安民;樊帆;黄保华;刘永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椎板作为颈椎前路手术椎间植骨材料的解剖形态学研究

    目的 从解剖学角度探讨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后路取自体颈椎椎板作为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60例健康志愿者行颈椎CT扫描(平扫+矢状位重建).其中,男、女各30例,年龄25~40岁.测量C3~7两侧椎板与椎弓根交界点的连线长度、两侧椎板交汇点到此连线的距离,并计算两侧椎板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颈椎椎间融合器(PEEK cage)进行比较.测量并比较C3~7各椎板高度与对应的椎间隙高度.结果 C3~7两侧椎板所围成三角形面积均大于临床常用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理论融合面积,C3~7椎板高度均大于对应的椎间隙高度.结论 从解剖学角度,颈椎椎板作为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是可行的.

    作者:熊绪;刘家明;周云飞;陈宣银;舒勇;周扬;黄山虎;刘志礼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急性跟腱断裂微创与传统修复方法的比较

    目的 探讨应用方法修复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比较.方法 对40例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断端位于跟骨结节近端2~8 cm,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采用3.0 cm的小切口,卵圆钳及硬脊膜针辅助下微创修复跟腱.对照组采用传统跟腱内侧切口.术后均采用高分子夹板固定足跖屈位4周,4周后改为中立位继续固定2周,6周去除外固定后,进行水疗、伸展及等长收缩等训练.结果 术后试验组17例,对照组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4月,平均21月,术后6月按照Amer-indholm评分标准,优88.2%(15例),良11.8%(2例),5.88%(1例)伤口延期愈合.对照组:优62.5%(10例),良31.25%(5例),差6.25%(1例),18.7%(3例)伤口延期愈合,12.5%(2例)出现皮肤边缘坏死,6.25%(1例)出现伤口感染,6.25%(1例)出现跟腱再次断裂.两组间优良率及皮肤坏死率P<0.05,有临床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急性跟腱断裂,采用小切口微创修复跟腱,早期积极的功能康复训练,比传统的切开修复术式,手术操作简便,吻合方法可靠,创伤小,皮肤坏死率低,功能恢复佳,适应于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陈传煌;杨涛;李文庆;朱小弟;王智;李楚炎;姚海波;毛仁群;张国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一种新的锤状指分型与相应治疗方法的分析

    目的 分析目前锤状指的各种临床分型,提出不同的分型观点,并根据不同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分析其疗效.方法 在以往分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临床分型,并在术前根据不同分型确定相应的治疗措施,从2009年2月-2013年12月,对58例锤状指畸形的病人进行治疗,其中保守治疗20例,成功6例,另14例二期行手术治疗.52例手术病人根据新的临床分型分别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其中微型锚钉固定36例,可抽出钢丝固定4例,单枚螺钉固定3例,直接缝合6例,关节融合3例.结果 术后随访4~ 30个月,按照Patel的疗效评价体系,其中优28例,良21例,中6例,差3例,优良率84.4%,疗效满意.结论 根据病史及影像学资料,术前即可确定锤状指的临床分型,并明确手术方式,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临床病例证实新的分型具有可行性,且临床评价满意.

    作者:杜冬;庄永青;傅小宽;付强;方锡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两种钢板内固定在涉及关节面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解剖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在治疗涉及关节面的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9月我们收治的涉及关节面的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6例,根据骨折程度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46例.观察组以解剖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术,对照组行普通钢板内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治疗开始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康复治疗开始时间(1.22±0.71)d明显短于对照组(2.34±1.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66.67±12.43)d明显短于对照组(74.47±15.6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涉及关节面的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与普通钢板内固定相比,具有固定可靠,临床效果好,康复治疗时间缩短等优点.

    作者:黄梅军;黎全猛;梁志建;唐扬伟;孔祥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人脐带Wharton's jelly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人脐带Wharton's jelly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及生物学特性.方法 将脐带Wharton's jelly剪成约0.5 mm3种植到培养瓶,3h后添加培养液.细胞达90%融合时用胰酶消化传代.用免疫组化检测波形蛋白的表达;用流式检测细胞膜表型;用诱导液检测其分化为脂肪样细胞和神经样细胞的潜能.结果 培养6d左右,细胞从组织块游出,为长梭形的成纤维样细胞,传代后细胞增殖加快,呈放射状分布.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物CD90等为阳性,而CD34等为阴性;波形蛋白呈强阳性.成脂诱导后,细胞质出现脂滴,油红O染色为阳性.经黄芪诱导24 h,细胞表达Nestin和NF,而NSE和GFAP为阴性.结论 人脐带Wharton's jelly中有间充质干细胞,且有多向分化潜能.

    作者:李士欣;华映坤;王林坪;杨慧;鲁俊;吕超绍;董旭东;撒亚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甲状腺周围筋膜及筋膜间隙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目的 从临床应用解剖角度重新认识甲状腺周围筋膜及筋膜间隙的解剖特点,为甲状腺癌中央区清扫术的手术范围、入路层面等提供可以借鉴的解剖依据.方法 5具10侧标本,对甲状腺周围筋膜和筋膜间隙进行观察;10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手术解剖验证观察.结果 气管前筋膜分为前后两层,两层之间是脂肪淋巴组织及甲状腺下静脉等;气管前间隙是气管前筋膜后层与气管之间的无血管的间隙.气管旁脂肪组织与气管前脂肪组织相延续,甲状腺血管、淋巴系统走行其中.气管旁、气管前脂肪淋巴组织前后均有一层筋膜覆盖,前后筋膜在外侧与血管鞘相融合,并开口于甲状腺血管根部,内侧与甲状腺相连,其结构与功能均类似肠系膜.气管旁脂肪组织在前方与甲状腺之间存在一间隙,后方与椎前筋膜之间存在一间隙.结论 甲状腺有系膜且呈“U”分布于气管前及气管旁.甲状腺系膜切除能达到彻底清扫中央区淋巴组织的目的.甲状腺系膜与脏器之间的筋膜间隙是进行手术操作的外科平面.

    作者:雷尚通;丁自海;李国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三七总皂甙对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甙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220只大鼠随机分为术后6h三七总皂甙注射液治疗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利用脑立体定位仪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检测用药前后大鼠神经行为学指标;观察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血肿周围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利用TUNEL法检测脑血肿周围组织凋亡细胞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结果 三七总皂甙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明显恢复(P<0.05).模型组出血灶周围脑组织受压、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治疗组出血灶缩小,脑组织水肿减轻;超微结构观察,模型组,染色质浓缩边集,细胞膜溶解,细胞器减少;治疗组神经元超微结构趋于正常,细胞器较为完整;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UNEL染色凋亡细胞数及Caspase-3阳性表达数明显降低(P<0.01).结论 三七总皂甙能抑制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朱继红;王登科;董克勤;戴新文;贺岭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副拇长伸肌1例

    作者在尸体解剖过程中发现副拇长伸肌1例,该标本为成年男性左上肢.在拇长伸肌腱尺侧,有一纤细副拇长伸肌腱,向近端追踪,该肌起自伸肌总起点,在前臂浅层指总伸肌桡侧与指总伸肌向远端并行走行,其肌腱在伸肌支持带处进入腕背第4个鞘管,位于该鞘管桡侧,出鞘管后斜向桡侧远端跨越桡侧腕长伸肌腱和桡侧腕短伸肌腱,走向拇指掌指关节背侧,部分腱纤维止于拇指掌指关节背侧纤维组织,其余腱纤维并行于拇长伸肌腱尺侧,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基底背面及临近关节囊.提拉该肌腱,拇指发生背伸动作.

    作者:刘焕龙;王增涛;黄伟克;侯致典;陈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穿支蒂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基础

    目的 为穿支蒂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上解剖观测:①足背外侧皮神经/足外侧缘静脉的走行与分布;②足底外侧动脉足背穿支与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 ①足背外侧皮神经外侧支为主干的延续,伴足外侧缘静脉恒定的沿足外侧缘径直前行,分布于足背外侧缘及第5趾外侧缘皮肤;②足背外侧皮神经/足外侧缘静脉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足底外侧动脉在第5跖骨与小趾外侧群肌之间浅出的足背穿支位置相对恒定,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足外侧缘静脉旁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结论 可形成以足底外侧动脉足背穿支蒂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作者:梁成;谢昀;郑和平;庄跃宏;谢志平;吴泽东;李磊;张发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进展

    自1992年Masquelet[1]等首先提出并成功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以来,由于该皮瓣具有血管蒂恒定,不牺牲主要血管,无须解剖分离皮瓣的供血动脉,操作简单,有感觉神经及皮瓣切取后对供区功能影响小等优点,目前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皮瓣应用过程中,人们也发现其仍存在一些不足,结合临床对其结构模式及切取技术等进行了改进,出现了形式多样的组织瓣.不但拓展了修复范围,而且提高了修复质量,大约70%的小腿远端、足踝部创面可以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带蒂修复[2].现就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强;刘会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腰椎椎基静脉孔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对腰椎椎基静脉孔(BVF)的观测,为临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1)测量115块成人腰椎观测BVF的数目、面积、与椎体上下缘距离、与左右椎弓根短距离.(2)解剖成人尸体13具,观察BVF的形态结构.结果 (1) BVF以椭圆形多见,不同人体BVF数目有差异(P<0.05),分布集中.(2)BVF与椎体上缘及左右椎弓根短距离在不同人体间有差异(P<0.05),与椎体上下缘距离、左右椎弓根短距离在同一人体不同腰椎间有差异(P<0.05).(3)尸体解剖见血管出入BVF,并有脂肪组织等软组织填充.结论 腰椎BVF是腰椎椎体后壁面积较大的骨质缺损区.该区域与左右椎弓根之间以及与椎体上下缘之间有一无血管出入骨质的区域,为临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参考.

    作者:马春明;鞠晓华;王孝文;杜晓东;李进;李国涛;吴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两种颈椎前路手术致吞咽困难的比较研究及护理

    目的 比较研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钢板内固定与Zero-p植入的吞咽困难.方法 2009年12月~2013年2月,按病例纳入标准选取134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部疼痛,四肢疼痛麻木及无力感,其中68例有躯干束带感及双下肢踩棉花感,12例伴有轻度大小便功能障碍,随机分为两组.ACDF组71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与钢板内固定;Zero-P组63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与Zero-P内固定.分别比较单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影像学、VAS、JOA、D值及SWAL-QOL评分等进行评估. 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月,平均13±2.5月.ACDF与Zero-p组平均每节段手术时间:(65±11.3)mm、(47±7.6)min;平均每节段出血量:(68.5±21.1)ml、(42.7±14.4)ml;平均住院时间5.4 d、4.2 d.显示:Zero-p组均较ACDF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未见植入物的沉降或塌陷,植入螺钉松动,所有患者的证据表明骨性融合.结论 Zero-p内置物系统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早期临床疗效满意,理论上可有效降低钢板置入所致的并发症,尤其是减少术后吞咽困难,是前路颈椎钢板内固定的有效替代植入物.加强对颈椎前路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有效地减少吞咽困难发生率至关重要.

    作者:于从;谢小华;陈雪萍;阳世伟;顾洪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评价

    目的 髂腹股沟联合Kocher-Langenbeek(K-L)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8月采用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65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复位程度、Merle d' Aubigne-Pestel评分结果.结果 术后患者平均随访28.5个月(15~42个月),手术时间(186±2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20±21)ml.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按Matta评定标准:优43例、良18例、可4例,优良率93.8%.关节功能按照改良的Merle d' Aubigne-Pestel评分系统进行评估,优41例、良18例、可6例,优良率90.8%.结论 髂腹股沟联合K-L人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冯华杰;吴焯鹏;关万宁;李振科;匡光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股深动脉穿支皮瓣应用于乳房再造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为股深动脉穿支皮瓣应用于乳房再造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5例10侧成人新鲜下肢尸体标本进行乳胶或氧化铅动脉灌注,解剖观察后区域血管的形态及分布,测量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血管数量、管径、血管蒂长度及伴行静脉管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股后区穿支皮瓣切取的手术模拟.结果 股深动脉第1穿动脉发出4~9支穿支供应股后区皮肤,以肌皮穿支为主,偶可见肌间隔穿支;降支优势较多,优势穿支多发自股后内侧.血管蒂长为(10.6±2.6)cm,其外径为(2.2±1.0)cm,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1.8±0.8)mm与(2.1±1.8)mm. 结论 股深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存在个体差异,尤以第1穿动脉对其影响较大,有待进一步研究确保皮瓣切取的安全性与精确性.

    作者:刘温悦;穆兰花;张寒;陈茹;张妍;严义坪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