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跟腱断裂微创与传统修复方法的比较

陈传煌;杨涛;李文庆;朱小弟;王智;李楚炎;姚海波;毛仁群;张国雷

关键词:跟腱断裂, 微创, 传统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方法修复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比较.方法 对40例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断端位于跟骨结节近端2~8 cm,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采用3.0 cm的小切口,卵圆钳及硬脊膜针辅助下微创修复跟腱.对照组采用传统跟腱内侧切口.术后均采用高分子夹板固定足跖屈位4周,4周后改为中立位继续固定2周,6周去除外固定后,进行水疗、伸展及等长收缩等训练.结果 术后试验组17例,对照组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4月,平均21月,术后6月按照Amer-indholm评分标准,优88.2%(15例),良11.8%(2例),5.88%(1例)伤口延期愈合.对照组:优62.5%(10例),良31.25%(5例),差6.25%(1例),18.7%(3例)伤口延期愈合,12.5%(2例)出现皮肤边缘坏死,6.25%(1例)出现伤口感染,6.25%(1例)出现跟腱再次断裂.两组间优良率及皮肤坏死率P<0.05,有临床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急性跟腱断裂,采用小切口微创修复跟腱,早期积极的功能康复训练,比传统的切开修复术式,手术操作简便,吻合方法可靠,创伤小,皮肤坏死率低,功能恢复佳,适应于基层医院开展.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膈肌脚在上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复位作用的解剖研究

    目的 探讨膈肌脚的解剖形态及其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爆裂骨折复位过程的作用.方法 (1)成人躯干标本24具,男16具,女8具,游离腰椎前方双侧膈肌脚,观测其跨椎体节段数、长度、宽度与厚度;(2)将该24具标本制作骨折复位模型.进行实体测量并X线机动态的记录伤椎及椎体前方膈肌脚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1) 75%(18例)膈肌脚上端至T12下缘水平,下端多起自L3/4椎间,右侧稍长.右侧膈肌脚长(12.1±1.8) cm,与前纵韧带融合长度为(7.0±11)cm;左侧膈肌脚长(9.6±1.5) cm,融合长度(5.3±1.1)cm.膈肌脚宽度与厚度随着节段水平变化而变化.(2)手术中各步骤复位量进行对比,发现伤椎的Cobb角和矢状径在俯卧位时可以得到大量的恢复.结论 (1)正常成人有发达的膈肌脚附着在T12~L4前面,膈肌脚与前纵韧带融合;双侧强大的膈肌脚在骨折时对椎体具有保护作用,使骨折碎片不至于移位过大.(2)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有一定的复位作用;俯卧位是手术复位中关键的一步.

    作者:刘端;杜心如;孔祥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姜黄素对脊髓压迫性损伤脱髓鞘病变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脊髓压迫性损伤脱髓鞘病变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压迫装置制作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用30只成年SD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10只)和治疗组(10只).治疗组,于脊髓压迫2h后,减压,并腹腔注射姜黄素(100 mg/kg)进行干预性治疗,而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则注射0.1% PBS进行对照.运用BBB (Basso Beattie Bresnahan)评分观察动物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应用Luxol fast blue(LFB)、锇酸染色和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姜黄素处理前、后脊髓白质纤维髓鞘变化情况.结果 24 h后,模型组大鼠白质有髓神经纤维出现水肿、排列疏松及髓鞘缺失等退行性变,其纤维数目逐渐减少,与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姜黄素后,动物行为学指标有所改善,BBB评分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白质髓鞘化神经纤维水肿、排列疏松等病理变化有所减轻,其髓鞘化纤维计数较模型组增多,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姜黄素对脊髓压迫性损伤脱髓鞘病变有保护作用.

    作者:蒋锦;孙善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臀下动脉缺如变异1例

    臀下动脉是臀部的重要血管,出盆腔部位及分布较恒定.作者在解剖1例老年男性尸体发现其右侧臀下动脉缺如,臀上动脉出梨状肌上孔后,发出分支下行,替代臀下动脉[1,2].现报道如下.

    作者:郝璐;于冠宇;年新文;贾震宇;党瑞山;刘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脊髓造影CT扫描在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脊髓造影CT(CTM)扫描在诊断与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7月,68例明确诊断后行后路椎间盘镜下有限减压、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前均行CTM明确责任节段.应用VAS、JOA及ODI评分对疗效进行随访评价.结果 68例患者,CTM明确单侧单节段、双侧单节段责任节段数多于MRI检查(P<0.01);双侧双节段、单侧3节段及以上、双侧3节段及以上责任节段数少于MRI检查(P<0.01).至2013年3月,63例获得随访,术后1月和末次随访腰部、下肢VAS与ODI均较术前降低(P<0.01),JOA均升高(P <0.01),末次随访总有效率96.83%.结论 CTM结合责任节段有限减压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能达到有效精准减压,使手术的创伤及手术对患者腰椎稳定性的影响降到低.

    作者:邹仲兵;吴锋;黄永锋;林伟鹏;欧荣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两种钢板内固定在涉及关节面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解剖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在治疗涉及关节面的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9月我们收治的涉及关节面的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6例,根据骨折程度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46例.观察组以解剖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术,对照组行普通钢板内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治疗开始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康复治疗开始时间(1.22±0.71)d明显短于对照组(2.34±1.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66.67±12.43)d明显短于对照组(74.47±15.6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涉及关节面的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与普通钢板内固定相比,具有固定可靠,临床效果好,康复治疗时间缩短等优点.

    作者:黄梅军;黎全猛;梁志建;唐扬伟;孔祥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应用MRA研究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与交通动脉开放之间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与前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7例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脑血管病的检查者和体检者.观察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前交通动脉和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测量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的管径,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①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占22.43%(24/107),缺如占0.93%(1/107),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占16.82%(18/107),缺如占1.87%(2/107).②前交通动脉开放占47.66%(51/107).③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共有39例,其中双侧同时开放占21例,仅左侧开放占7例,仅右侧开放占11例.④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与交通动脉开放相关(r=0.654,P<0.01).结论 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可引起交通动脉代偿性开放.

    作者:朱晓华;蔡昌平;黄小华;谢兴国;朱剑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穿支蒂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基础

    目的 为穿支蒂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上解剖观测:①足背外侧皮神经/足外侧缘静脉的走行与分布;②足底外侧动脉足背穿支与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 ①足背外侧皮神经外侧支为主干的延续,伴足外侧缘静脉恒定的沿足外侧缘径直前行,分布于足背外侧缘及第5趾外侧缘皮肤;②足背外侧皮神经/足外侧缘静脉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足底外侧动脉在第5跖骨与小趾外侧群肌之间浅出的足背穿支位置相对恒定,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足外侧缘静脉旁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结论 可形成以足底外侧动脉足背穿支蒂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作者:梁成;谢昀;郑和平;庄跃宏;谢志平;吴泽东;李磊;张发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正中动脉发自尺动脉并吻合成掌浅弓1例

    掌浅弓组成的形式变异早有记载,但左侧正中动脉发自尺动脉并吻合成掌浅弓较少见,作者在解剖1具福尔马林灌注的成年男性尸体,约50岁,身长160 cm,发现其左前臂正中动脉起自尺动脉,并和尺动脉吻合成掌浅弓(图1,2),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露;张赢;许发良;聂政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甲状腺周围筋膜及筋膜间隙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目的 从临床应用解剖角度重新认识甲状腺周围筋膜及筋膜间隙的解剖特点,为甲状腺癌中央区清扫术的手术范围、入路层面等提供可以借鉴的解剖依据.方法 5具10侧标本,对甲状腺周围筋膜和筋膜间隙进行观察;10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手术解剖验证观察.结果 气管前筋膜分为前后两层,两层之间是脂肪淋巴组织及甲状腺下静脉等;气管前间隙是气管前筋膜后层与气管之间的无血管的间隙.气管旁脂肪组织与气管前脂肪组织相延续,甲状腺血管、淋巴系统走行其中.气管旁、气管前脂肪淋巴组织前后均有一层筋膜覆盖,前后筋膜在外侧与血管鞘相融合,并开口于甲状腺血管根部,内侧与甲状腺相连,其结构与功能均类似肠系膜.气管旁脂肪组织在前方与甲状腺之间存在一间隙,后方与椎前筋膜之间存在一间隙.结论 甲状腺有系膜且呈“U”分布于气管前及气管旁.甲状腺系膜切除能达到彻底清扫中央区淋巴组织的目的.甲状腺系膜与脏器之间的筋膜间隙是进行手术操作的外科平面.

    作者:雷尚通;丁自海;李国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腰椎椎基静脉孔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对腰椎椎基静脉孔(BVF)的观测,为临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1)测量115块成人腰椎观测BVF的数目、面积、与椎体上下缘距离、与左右椎弓根短距离.(2)解剖成人尸体13具,观察BVF的形态结构.结果 (1) BVF以椭圆形多见,不同人体BVF数目有差异(P<0.05),分布集中.(2)BVF与椎体上缘及左右椎弓根短距离在不同人体间有差异(P<0.05),与椎体上下缘距离、左右椎弓根短距离在同一人体不同腰椎间有差异(P<0.05).(3)尸体解剖见血管出入BVF,并有脂肪组织等软组织填充.结论 腰椎BVF是腰椎椎体后壁面积较大的骨质缺损区.该区域与左右椎弓根之间以及与椎体上下缘之间有一无血管出入骨质的区域,为临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参考.

    作者:马春明;鞠晓华;王孝文;杜晓东;李进;李国涛;吴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应用解剖

    目的 为足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底外侧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35侧成年尸体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手术显微镜下(×10)解剖观测(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与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吻合的位置、外径及长度.结果 (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与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在内侧楔骨内侧有一较恒定的吻合,并把这一吻合支暂命名为足内缘动脉弓.形成足内缘动脉弓占82.8%(29侧),吻合处外径为(0.65±0.21)mm,长度为(2.63±0.71)mm;未发现吻合动脉弓占17.2%(6侧).结论 以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可以修复足底外侧皮肤缺损.

    作者:王守道;史增元;尹维刚;林荣;毛海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下腔静脉肾段变异为双下腔静脉1例

    作者在解剖1例身长155 cm成年女尸(约50岁)时,发现其下腔静脉肾段变异畸形,在右肾上缘水平由2条下腔静脉汇合而成(图1).为累积国人体质资料,报道如下:1 左下腔静脉 左下腔静脉(左髂总静脉至左肾静脉)沿脊柱左侧上行10.85 cm后与左肾静脉汇合,此段管径1.33cm,并于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下方斜向右上,跨越腹主动脉前方,在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右侧(约第1腰椎水平处)与右下腔静脉合成总下腔静脉.

    作者:张永;陈飞;杨胜波;薛黔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腰椎弓根延长术截骨部位与神经根关系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观察腰椎弓根延长术截骨部位与其毗邻神经根的解剖关系,为腰椎弓根延长术离断椎弓根提供解剖数据.方法 16例成人防腐脊柱标本,自T12~S1去除软组织、棘突、椎板、关节突关节、横突,充分暴露硬膜囊、神经根和腰椎弓根,精细磨削椎弓根至椎弓根-椎体连接处,测量该部位椎弓根上缘至上位神经根下缘的间距(PSRD),椎弓根下缘至下位神经根上缘的间距(PIRD),椎弓根内缘至硬膜囊外缘或内侧神经根外缘的间距(PMRD),椎弓根外缘至外位神经根内缘的间距(PLRD),所有解剖参数都做双侧测量.结果 腰椎弓根至上、下、内、外神经根的间距范围分别是4.9~8.6 mm,1.0~2.5 mm,0~1.6 mm,0.7~11.5 mm,左、右两侧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之间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腰椎弓根截骨延长时,截骨部位的内缘和下缘毗邻的神经根相对于上缘和外缘损伤可能性大,透视下对椎弓根内缘和下缘截骨时要十分小心.

    作者:李鹏;肖钊明;钱蕾;房亚峰;欧阳钧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一种新的锤状指分型与相应治疗方法的分析

    目的 分析目前锤状指的各种临床分型,提出不同的分型观点,并根据不同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分析其疗效.方法 在以往分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临床分型,并在术前根据不同分型确定相应的治疗措施,从2009年2月-2013年12月,对58例锤状指畸形的病人进行治疗,其中保守治疗20例,成功6例,另14例二期行手术治疗.52例手术病人根据新的临床分型分别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其中微型锚钉固定36例,可抽出钢丝固定4例,单枚螺钉固定3例,直接缝合6例,关节融合3例.结果 术后随访4~ 30个月,按照Patel的疗效评价体系,其中优28例,良21例,中6例,差3例,优良率84.4%,疗效满意.结论 根据病史及影像学资料,术前即可确定锤状指的临床分型,并明确手术方式,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临床病例证实新的分型具有可行性,且临床评价满意.

    作者:杜冬;庄永青;傅小宽;付强;方锡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进展

    自1992年Masquelet[1]等首先提出并成功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以来,由于该皮瓣具有血管蒂恒定,不牺牲主要血管,无须解剖分离皮瓣的供血动脉,操作简单,有感觉神经及皮瓣切取后对供区功能影响小等优点,目前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皮瓣应用过程中,人们也发现其仍存在一些不足,结合临床对其结构模式及切取技术等进行了改进,出现了形式多样的组织瓣.不但拓展了修复范围,而且提高了修复质量,大约70%的小腿远端、足踝部创面可以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带蒂修复[2].现就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强;刘会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左跖肌腱异常1例

    在教学标本制作中发现,1例成年女性尸体(身高156.0cm)的左跖肌腱变异(图1),马双陶等[1]的研究显示跖肌腱缺如率为(4.76±1.90)%,比较少见,现报道如下.在左侧腘窝处可见跖肌起自股骨外上髁,肌腹很小,长3.12 cm,宽1.24 cm,厚0.58 cm,向内侧斜行于腓肠肌与比目鱼肌之间,在比目鱼肌上缘处即形成一细长腱,该肌腱扁宽,长7.14 cm,宽处为3.28 cm,上、中、下三段厚度分别为0.38、0.62、0.80 mm,距股骨外上髁4.34 cm处与比目鱼肌浅面的深筋膜融合,在比目鱼肌中线向下,沿跟腱内侧缘下行,终与比目鱼肌肌腱共同附于跟骨结节.

    作者:李信晓;张桂平;孙鹏飞;付峰;杨鑫;刘冠男;付升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肝脏ChREBP在有氧运动预防C57BL/6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肝脏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基因及其下游靶基因在12周有氧运动预防C57BL/6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的作用.方法 8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D),正常饮食运动组(ND-Ex),高脂饮食组(HFD),高脂饮食运动组(HFD-Ex).高脂喂养进行非酒精性脂肪肝造模.有氧运动采用无负重游泳.检测各组小鼠肝脏、血甘油三脂及总胆固醇含量,空腹血糖,口服糖耐量,肝中脂质沉积情况,肝脏ChREBP基因及其下游靶基因表达变化,肝脏Akt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ND组相比,HFD组小鼠体重及血脂增加,肝甘油三酯增加并出现明显脂质沉积,血糖调节能力下降,ChREBP基因及其下游靶基因表达增加,Akt磷酸化水平下降.与HFD组相比,HFD-Ex组小鼠血脂下降,肝甘油三酯含量减少、脂质沉积减轻,未出现空腹血糖及糖耐量异常,ChREBP基因及其下游靶基因表达下降,Akt磷酸化水平增加.结论 有氧运动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有预防作用,这可能与有氧运动抑制ChREBP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吴皓;刘畅;管又飞;王春炅;李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新式缝合法重建指伸肌腱终腱止点的临床研究

    目的 介绍一种新式的指伸肌腱终腱止点重建方法.方法 用直径1.0 mm克氏针固定远侧指骨间关节于平伸位,再用1.0 mm克氏针在末节指骨基底部偏背侧横行钻一骨隧道,利用3/0双股尼龙套线应用新式的缝合方法经末节指骨隧道重建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术后患指伸直位固定4周.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2个月至2年,无发生肌腱再次断裂.依据手指总主动活动度评定方法(TAM)进行评定:优20例,良6例,优良率达到100%.结论 采用新式缝合法重建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是简便、有效、可靠的.

    作者:杨帅智;陈禄;刘学贵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兔肌肉移位中张力调节与功能恢复的实验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肌肉移位术中肌肉张力大小与术后肌肉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并确定肌小节长度是表达肌肉张力可靠指标,为临床肌肉移位术中通过调节肌张力以优化术后肌肉功能提供依据并指导临床应用. 方法 将家兔趾长屈肌移位缝合于胫骨前肌腱远端建立肌肉转位模型,于术后3个月活体取下趾长屈肌测量肌肉收缩能力、肌湿重维持率等与未改变长度和张力的正常状态组进行对比研究,并与对照侧对比观察肌纤维微观形态.结果 术后3个月的肌肉收缩能力、肌肉湿重恢复率均随着术中肌小节长度及肌肉长度相对变化比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肌小节长度随着肌肉变化相对比增加而增加,肌小节长度与肌肉张力变化相对比呈正相关.结论 家兔肌肉移位术中,随肌肉张力逐渐增加术后肌肉功能呈现先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佳的术中肌肉张力不是在固定在休息位或更低肌肉长度和张力时,而是在相当于休息位肌肉长度的104%~105%;肌小节长度可作为体现肌肉张力、优化肌肉功能的可靠指标.

    作者:熊洪涛;庄永青;高庆鹏;谭周勇;姜浩力;魏瑞鸿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PANP在腹腔镜直肠癌TME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实施保留男性盆腔自主神经(PANP)的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在临床应用价值及手术技巧,为直肠癌根治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对广东省人民医院92例男性直肠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47例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照组45例行开腹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性功能、排尿功能障碍及术后局部复发情况.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全程手术时间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在勃起功能障碍、射精功能和排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1年后局部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下实施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直肠癌根治术是有益的,能够在根治的基础上,有效减少对患者排尿和性功能的影响,在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钟道明;姚学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