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穿支蒂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基础

梁成;谢昀;郑和平;庄跃宏;谢志平;吴泽东;李磊;张发惠

关键词:足底外侧动脉, 第5跖骨, 足背外侧皮神经, 足外侧缘静脉,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摘要:目的 为穿支蒂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上解剖观测:①足背外侧皮神经/足外侧缘静脉的走行与分布;②足底外侧动脉足背穿支与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 ①足背外侧皮神经外侧支为主干的延续,伴足外侧缘静脉恒定的沿足外侧缘径直前行,分布于足背外侧缘及第5趾外侧缘皮肤;②足背外侧皮神经/足外侧缘静脉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足底外侧动脉在第5跖骨与小趾外侧群肌之间浅出的足背穿支位置相对恒定,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足外侧缘静脉旁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结论 可形成以足底外侧动脉足背穿支蒂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一种新的锤状指分型与相应治疗方法的分析

    目的 分析目前锤状指的各种临床分型,提出不同的分型观点,并根据不同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分析其疗效.方法 在以往分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临床分型,并在术前根据不同分型确定相应的治疗措施,从2009年2月-2013年12月,对58例锤状指畸形的病人进行治疗,其中保守治疗20例,成功6例,另14例二期行手术治疗.52例手术病人根据新的临床分型分别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其中微型锚钉固定36例,可抽出钢丝固定4例,单枚螺钉固定3例,直接缝合6例,关节融合3例.结果 术后随访4~ 30个月,按照Patel的疗效评价体系,其中优28例,良21例,中6例,差3例,优良率84.4%,疗效满意.结论 根据病史及影像学资料,术前即可确定锤状指的临床分型,并明确手术方式,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临床病例证实新的分型具有可行性,且临床评价满意.

    作者:杜冬;庄永青;傅小宽;付强;方锡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PANP在腹腔镜直肠癌TME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实施保留男性盆腔自主神经(PANP)的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在临床应用价值及手术技巧,为直肠癌根治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对广东省人民医院92例男性直肠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47例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照组45例行开腹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性功能、排尿功能障碍及术后局部复发情况.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全程手术时间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在勃起功能障碍、射精功能和排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1年后局部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下实施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直肠癌根治术是有益的,能够在根治的基础上,有效减少对患者排尿和性功能的影响,在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钟道明;姚学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应用MRA研究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与交通动脉开放之间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与前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7例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脑血管病的检查者和体检者.观察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前交通动脉和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测量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的管径,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①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占22.43%(24/107),缺如占0.93%(1/107),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占16.82%(18/107),缺如占1.87%(2/107).②前交通动脉开放占47.66%(51/107).③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共有39例,其中双侧同时开放占21例,仅左侧开放占7例,仅右侧开放占11例.④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与交通动脉开放相关(r=0.654,P<0.01).结论 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可引起交通动脉代偿性开放.

    作者:朱晓华;蔡昌平;黄小华;谢兴国;朱剑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姜黄素对脊髓压迫性损伤脱髓鞘病变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脊髓压迫性损伤脱髓鞘病变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压迫装置制作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用30只成年SD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10只)和治疗组(10只).治疗组,于脊髓压迫2h后,减压,并腹腔注射姜黄素(100 mg/kg)进行干预性治疗,而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则注射0.1% PBS进行对照.运用BBB (Basso Beattie Bresnahan)评分观察动物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应用Luxol fast blue(LFB)、锇酸染色和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姜黄素处理前、后脊髓白质纤维髓鞘变化情况.结果 24 h后,模型组大鼠白质有髓神经纤维出现水肿、排列疏松及髓鞘缺失等退行性变,其纤维数目逐渐减少,与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姜黄素后,动物行为学指标有所改善,BBB评分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白质髓鞘化神经纤维水肿、排列疏松等病理变化有所减轻,其髓鞘化纤维计数较模型组增多,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姜黄素对脊髓压迫性损伤脱髓鞘病变有保护作用.

    作者:蒋锦;孙善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副拇长伸肌1例

    作者在尸体解剖过程中发现副拇长伸肌1例,该标本为成年男性左上肢.在拇长伸肌腱尺侧,有一纤细副拇长伸肌腱,向近端追踪,该肌起自伸肌总起点,在前臂浅层指总伸肌桡侧与指总伸肌向远端并行走行,其肌腱在伸肌支持带处进入腕背第4个鞘管,位于该鞘管桡侧,出鞘管后斜向桡侧远端跨越桡侧腕长伸肌腱和桡侧腕短伸肌腱,走向拇指掌指关节背侧,部分腱纤维止于拇指掌指关节背侧纤维组织,其余腱纤维并行于拇长伸肌腱尺侧,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基底背面及临近关节囊.提拉该肌腱,拇指发生背伸动作.

    作者:刘焕龙;王增涛;黄伟克;侯致典;陈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无症状青年人群股骨颈α角CT测量多个平面之间的比较

    目的 比较无症状青年人群中多个平面CT测量股骨颈α角的差异,并对凸轮型股髋撞击综合征(FAI)形态改变的发生率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11月120例无髋关节病症患者(20~ 40岁)的腹部或盆腔CT扫描资料.α角的测量采用平行于股骨颈长轴的斜轴位平面以及以股骨颈中心作为旋转轴的4个方向辐射状层面,两者差异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α角大于55°提示凸轮型FAI形态异常.结果 斜轴位平面α角均值为(39.5±6.51)°,共有12人(占10%,12/120)、14个关节α角大于55°,10人为单侧、2人为双侧;在12点、1点、2点及3点方向各平面的α角均值分别为(42.8±7.3)°,(48.8±7.6)°,(47.3±7.2)°,(40.2±6.7)°,在所有辐射状平面中共有106个关节α角大于55°,其中在1:00方向有54个关节α角增大,占受试者的35%(42/120)(30人为单侧,12人为双侧);斜轴位平面与12点、1点、2点方向平面测量的α角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辐射状平面测量α角可能更准确;无症状青年人群中,其类似凸轮型FAI的形态改变有较高的发生率.

    作者:方挺松;柯祺;袁健祥;彭涛;梁振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腰椎弓根延长术截骨部位与神经根关系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观察腰椎弓根延长术截骨部位与其毗邻神经根的解剖关系,为腰椎弓根延长术离断椎弓根提供解剖数据.方法 16例成人防腐脊柱标本,自T12~S1去除软组织、棘突、椎板、关节突关节、横突,充分暴露硬膜囊、神经根和腰椎弓根,精细磨削椎弓根至椎弓根-椎体连接处,测量该部位椎弓根上缘至上位神经根下缘的间距(PSRD),椎弓根下缘至下位神经根上缘的间距(PIRD),椎弓根内缘至硬膜囊外缘或内侧神经根外缘的间距(PMRD),椎弓根外缘至外位神经根内缘的间距(PLRD),所有解剖参数都做双侧测量.结果 腰椎弓根至上、下、内、外神经根的间距范围分别是4.9~8.6 mm,1.0~2.5 mm,0~1.6 mm,0.7~11.5 mm,左、右两侧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之间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腰椎弓根截骨延长时,截骨部位的内缘和下缘毗邻的神经根相对于上缘和外缘损伤可能性大,透视下对椎弓根内缘和下缘截骨时要十分小心.

    作者:李鹏;肖钊明;钱蕾;房亚峰;欧阳钧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方法治疗骨质疏松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两种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方法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方法 为38例骨质疏松患者行胸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第Ⅰ组21例采用直入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行椎体强化加椎弓根钉固定,第Ⅱ组17例采用后退式PMMA骨水泥行椎体强化加椎弓根钉固定,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率、植骨融合率及时间、术后X线片、椎弓根钉有无松动、透亮线及并发症,比较两种方案的效果.结果 38例患者得到9~36个月(平均16月)随访,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明显、植骨融合率明显增加;均无椎弓根钉松动或脱出;第Ⅰ组3例椎弓根钉周围有透亮线;第Ⅱ组3例骨水泥渗漏.结论 应用PMMA行椎体强化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可增强椎弓根钉把持力,有效防止椎弓根钉松动或脱出.

    作者:陈超;区杏枝;关宏刚;王刚;毕志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臀下动脉缺如变异1例

    臀下动脉是臀部的重要血管,出盆腔部位及分布较恒定.作者在解剖1例老年男性尸体发现其右侧臀下动脉缺如,臀上动脉出梨状肌上孔后,发出分支下行,替代臀下动脉[1,2].现报道如下.

    作者:郝璐;于冠宇;年新文;贾震宇;党瑞山;刘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三七总皂甙对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甙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220只大鼠随机分为术后6h三七总皂甙注射液治疗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利用脑立体定位仪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检测用药前后大鼠神经行为学指标;观察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血肿周围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利用TUNEL法检测脑血肿周围组织凋亡细胞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结果 三七总皂甙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明显恢复(P<0.05).模型组出血灶周围脑组织受压、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治疗组出血灶缩小,脑组织水肿减轻;超微结构观察,模型组,染色质浓缩边集,细胞膜溶解,细胞器减少;治疗组神经元超微结构趋于正常,细胞器较为完整;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UNEL染色凋亡细胞数及Caspase-3阳性表达数明显降低(P<0.01).结论 三七总皂甙能抑制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朱继红;王登科;董克勤;戴新文;贺岭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椎板作为颈椎前路手术椎间植骨材料的解剖形态学研究

    目的 从解剖学角度探讨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后路取自体颈椎椎板作为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60例健康志愿者行颈椎CT扫描(平扫+矢状位重建).其中,男、女各30例,年龄25~40岁.测量C3~7两侧椎板与椎弓根交界点的连线长度、两侧椎板交汇点到此连线的距离,并计算两侧椎板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颈椎椎间融合器(PEEK cage)进行比较.测量并比较C3~7各椎板高度与对应的椎间隙高度.结果 C3~7两侧椎板所围成三角形面积均大于临床常用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理论融合面积,C3~7椎板高度均大于对应的椎间隙高度.结论 从解剖学角度,颈椎椎板作为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是可行的.

    作者:熊绪;刘家明;周云飞;陈宣银;舒勇;周扬;黄山虎;刘志礼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内镜辅助下后鼓室微创手术入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 为内镜辅助下后鼓室微创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利用成人15例(30侧)头部标本,解剖并测量后鼓室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 面神经锥段中点分别到水平半规管凸点、鼓室窦前缘中点、卵圆窗中点、圆窗中点、岬小桥下端、岬后脚下端的距离是(3.21±0.41)、(2.79±0.25)、(3.97±0.37)、(6.48±0.53)、(4.85±0.39)、(6.21±0.57)mm;砧骨窝中点至锥隆起顶端、面神经锥段中点、镫骨头中点、圆窗中点、卵圆窗中点、匙突顶点的距离分别为(4.43±0.36)、(3.10±0.28)、(6.55±0.55)、(9.56±0.82、(6.67±0.65)、(4.63±0.39)mm;鼓室窦的深度、横截面短径、横截面长径分别是(3.10±0.27)、(1.05±0.10)、(1.89±0.19)mm;后鼓室窦深度、横截面长径、横截面短径分别是(1.15±0.10)、(0.83±0.29)、(0.63±0.51)mm;外侧鼓室窦横截面近似椭圆型,其深度、上下径、左右径分别是(1.63±0.12)、(0.36±0.03)、(0.74±0.09)mm;面隐窝外侧气房直径(0.28±0.13)mm.结论 后鼓室解剖结构精细复杂,对其解剖结构的精准定位有利于彻底清除病变和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珊珊;田广永;段永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Quadrant通道下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Quadrant通道下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适应症及方法.方法 从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我们收治的胸腰椎骨折中选择58例合适病例,采用后正中小切口,Quadrant通道下经肌间隙微创手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部分病例进行了微创减压,临床疗效采用临床和影像学指标综合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8~36个月,平均25.2个月.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手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腰背痛轻等优点,而在骨折复位、减压、内固定效果、植骨融合、运动功能恢复方面与传统手术相似甚至更好.结论 采用Quadrant通道下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良好,并适当扩大了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适应症.

    作者:徐烁;党小伍;肖建春;陈子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膈肌脚在上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复位作用的解剖研究

    目的 探讨膈肌脚的解剖形态及其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爆裂骨折复位过程的作用.方法 (1)成人躯干标本24具,男16具,女8具,游离腰椎前方双侧膈肌脚,观测其跨椎体节段数、长度、宽度与厚度;(2)将该24具标本制作骨折复位模型.进行实体测量并X线机动态的记录伤椎及椎体前方膈肌脚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1) 75%(18例)膈肌脚上端至T12下缘水平,下端多起自L3/4椎间,右侧稍长.右侧膈肌脚长(12.1±1.8) cm,与前纵韧带融合长度为(7.0±11)cm;左侧膈肌脚长(9.6±1.5) cm,融合长度(5.3±1.1)cm.膈肌脚宽度与厚度随着节段水平变化而变化.(2)手术中各步骤复位量进行对比,发现伤椎的Cobb角和矢状径在俯卧位时可以得到大量的恢复.结论 (1)正常成人有发达的膈肌脚附着在T12~L4前面,膈肌脚与前纵韧带融合;双侧强大的膈肌脚在骨折时对椎体具有保护作用,使骨折碎片不至于移位过大.(2)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有一定的复位作用;俯卧位是手术复位中关键的一步.

    作者:刘端;杜心如;孔祥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可经皮置入的动态腰椎内固定器的设计与初步测试

    目的 设计一种可经皮微创置入的新型动态腰椎内固定器,评价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该固定器活动度分为2°(Ⅰ型)和10°(Ⅱ型)两种.利用7具成年新鲜的猪腰椎骨标本进行三维运动和刚度试验.测试三维运动时,每个标本按完整状态(A组)、失稳状态(B组)、坚强固定状态(C组)、动态固定Ⅰ型状态(D组)、动态固定Ⅱ型状态(E组)顺序测试.结果 (1)三维运动测试结果:①失稳标本经新型动态内固定器固定后(D组、E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轴向旋转分别比A组和B组均明显减少(P<0.05),但与C组比较,活动度明显增大(P<0.05).②D组、E组之间比较,E组比D组具有更大的前屈活动度(P<0.05),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则无明显差异(P>0.05).(2)刚度测定结果:D组和E组的刚度均强于A组,但均弱于C组,E组比D组弱.结论 该动态腰椎内固定器Ⅰ型和Ⅱ型均能保证脊柱稳定性,且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螺钉活动度为10°的更接近脊柱生理活动范围;螺钉的活动度对内固定器的强度有一定影响.

    作者:陈远明;靳安民;樊帆;黄保华;刘永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两种钢板内固定在涉及关节面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解剖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在治疗涉及关节面的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9月我们收治的涉及关节面的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6例,根据骨折程度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46例.观察组以解剖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术,对照组行普通钢板内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治疗开始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康复治疗开始时间(1.22±0.71)d明显短于对照组(2.34±1.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66.67±12.43)d明显短于对照组(74.47±15.6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涉及关节面的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与普通钢板内固定相比,具有固定可靠,临床效果好,康复治疗时间缩短等优点.

    作者:黄梅军;黎全猛;梁志建;唐扬伟;孔祥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评价

    目的 髂腹股沟联合Kocher-Langenbeek(K-L)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8月采用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65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复位程度、Merle d' Aubigne-Pestel评分结果.结果 术后患者平均随访28.5个月(15~42个月),手术时间(186±2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20±21)ml.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按Matta评定标准:优43例、良18例、可4例,优良率93.8%.关节功能按照改良的Merle d' Aubigne-Pestel评分系统进行评估,优41例、良18例、可6例,优良率90.8%.结论 髂腹股沟联合K-L人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冯华杰;吴焯鹏;关万宁;李振科;匡光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兔肌肉移位中张力调节与功能恢复的实验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肌肉移位术中肌肉张力大小与术后肌肉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并确定肌小节长度是表达肌肉张力可靠指标,为临床肌肉移位术中通过调节肌张力以优化术后肌肉功能提供依据并指导临床应用. 方法 将家兔趾长屈肌移位缝合于胫骨前肌腱远端建立肌肉转位模型,于术后3个月活体取下趾长屈肌测量肌肉收缩能力、肌湿重维持率等与未改变长度和张力的正常状态组进行对比研究,并与对照侧对比观察肌纤维微观形态.结果 术后3个月的肌肉收缩能力、肌肉湿重恢复率均随着术中肌小节长度及肌肉长度相对变化比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肌小节长度随着肌肉变化相对比增加而增加,肌小节长度与肌肉张力变化相对比呈正相关.结论 家兔肌肉移位术中,随肌肉张力逐渐增加术后肌肉功能呈现先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佳的术中肌肉张力不是在固定在休息位或更低肌肉长度和张力时,而是在相当于休息位肌肉长度的104%~105%;肌小节长度可作为体现肌肉张力、优化肌肉功能的可靠指标.

    作者:熊洪涛;庄永青;高庆鹏;谭周勇;姜浩力;魏瑞鸿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隐静脉旁淋巴管的应用解剖

    目的 研究小隐静脉旁淋巴管的解剖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成人新鲜尸体3具,截取3对下肢.外踝后皮内注入少量双氧水,真皮下找到淋巴管,将显影剂经30G注射针注入,使其显影,追踪并显示小隐静脉旁淋巴管的走行,同时进行拍照及X线摄像,依次到达小腿及腘窝.结果 小隐静脉旁均可见内侧支和外侧支集合淋巴管,有的始于外踝后区真皮下,有的始于小腿后下部.淋巴管沿小隐静脉两侧蜿蜒曲折向心性走行,管间有分支相连接.近腘窝时,淋巴管与小隐静脉一起穿过深筋膜进入腘窝,然后发出多个小分支汇入淋巴结.此组淋巴管管径在0.3~1.5 mm之间,近侧较粗,远侧稍细.结论 精确描述了下肢小隐静脉旁淋巴管的分布与走行,为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解剖学参考.

    作者:陈渊;潘伟人;王德广;曾凡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人脐带Wharton's jelly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人脐带Wharton's jelly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及生物学特性.方法 将脐带Wharton's jelly剪成约0.5 mm3种植到培养瓶,3h后添加培养液.细胞达90%融合时用胰酶消化传代.用免疫组化检测波形蛋白的表达;用流式检测细胞膜表型;用诱导液检测其分化为脂肪样细胞和神经样细胞的潜能.结果 培养6d左右,细胞从组织块游出,为长梭形的成纤维样细胞,传代后细胞增殖加快,呈放射状分布.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物CD90等为阳性,而CD34等为阴性;波形蛋白呈强阳性.成脂诱导后,细胞质出现脂滴,油红O染色为阳性.经黄芪诱导24 h,细胞表达Nestin和NF,而NSE和GFAP为阴性.结论 人脐带Wharton's jelly中有间充质干细胞,且有多向分化潜能.

    作者:李士欣;华映坤;王林坪;杨慧;鲁俊;吕超绍;董旭东;撒亚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