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位桡动脉并桡神经-尺神经交通支1例

柳新平;徐旭东

关键词:
摘要:我们在整理局部解剖学教学标本的过程中发现l例标本存在右侧高位桡动脉同时伴有桡神经分支至尺神经的交通支变异.查阅国内资料,此种情况尚未见报道,为了丰富国人解剖学资料,报道如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用脱钙法制作中枢神经整体标本

    传统的制作中枢神经整体标本的方法是用双排锯和肋骨剪把骨头锯开和咬断进行取材[1捌.但是椎骨和颅骨的骨质比较硬,标本制作需要专门的工具,给标本制作带来诸多不便.作者尝试不用双排据、咬骨钳和肋骨剪等专门工具的情况下,采用盐酸浸泡脱钙法制作标本,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作者:许广威;李泽宇;刘畅;洪辉文;吴坤成;肖钊明;贺善礼;骆承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二苯乙烯苷对沙鼠脑缺血/再灌注引发海马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二苯乙烯苷(tetrahydroxy stilbene glucoside,TSG)对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沙鼠脑海马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结扎沙鼠双侧颈动脉缺血30 min,再灌注5d复制沙鼠全脑I/R模型.沙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TSG大、中、小剂量(6、3、1.5 mg/kg)组和阳性对照药依达拉奉注射组(3mg/kg).5d后通过Morris水迷宫测定沙鼠学习记忆功能;Nissl染色观察沙鼠大脑海马CA1区神经元结构和数量的变化;TUNEL染色法观察沙鼠大脑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active-caspase-3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沙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降低,海马CA1区神经元大量丢失,结构紊乱.同时,I/R组沙鼠CA1区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增加,脑组织中caspase-3显著活化.TSG中、高(3、6 mg/kg)剂量组和依达拉奉阳性对照组均可以显著改善I/R引发的沙鼠学习记忆能力的降低,抑制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丢失,改善神经元结构;抑制CA1区神经元的凋亡以及caspase-3的活化.而TSG低剂量组对上述变化均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结论 TSG对于I/R引发的脑损伤,尤其是海马区神经元迟发性凋亡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这种作用与其抑制caspase-3的活化相关.

    作者:王齐;陈晓宇;刘梅梅;王栋;孙玉花;陈晓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阴部内动脉起点及分支变异1例

    制作一男性左侧下肢标本时,见其阴部内动脉高位发出伴分支异常,脐动脉分支异常(图1).查阅资料未见报道,为积累国人解剖学数值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璐璐;马建军;岑艳灵;岳亚辉;马向群;魏士翔;邢勇杰;陈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血管抑素联合丝裂霉素C防止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血管抑素(Angiostatin AS)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MMC)防止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5例(369眼)原发性翼状胬肉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A组行逆行性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121眼),B组行逆行性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血管抑素(122眼),C组行逆行性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及血管抑素(126眼)等方法治疗,随访12~18个月,比较其复发率.结果 3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C组复发率(0.8%,1/126)低,其次是B组(5.7%,7/122),后是A组(7.4%,9/121).结论 逆行性翼状胬肉手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血管抑制素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其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作者:许丹丹;刘海俊;李燕;刘子彬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siRNA沉默TAp73对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力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通过siRNA沉默细胞TAp73蛋白表达对骨肉瘤Saos-2细胞的增殖、周期以及侵袭力的作用研究.方法 以骨肉瘤Saos-2细胞系为研究对象,设计合成沉默TAp73的siRNA片段,转染入Saos-2细胞,用Westem-blot法检测干扰后TAp73蛋白的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结果 Western-blot检测显示siRNA对TAp73蛋白表达有显著下调作用;CCK-8检测实验组细胞增殖明显(P<0.05);细胞周期检测显示细胞处于DNA合成期(S期)的细胞比例上升;穿过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量也明显增加,由(84.17±1.35)增加为(92.67±2.80)(P<0.05).结论 抗癌基因TAp73在骨肉瘤的增殖、凋亡和侵袭过程中发挥有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控制肿瘤增殖和转移的关键性因素.

    作者:薛剑;靳安民;吕海;闵少雄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腋路臂丛3种神经定位方法阻滞效果的比较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传统一点法、神经刺激器法这3种定位方法应用于腋路臂丛阻滞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75例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病人被随机分为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定位组(VTP组);传统的腋动脉旁一点法定位组(TOP组);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组(PNS组),每组25例.局麻药皆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45 ml进行腋路臂丛阻滞,阻滞后观察对肘部远端5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比较3组在臂丛阻滞成功率、时效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VTP组、PNS组的阻滞成功率高于TOP组(96%、100%对72%,P<0.01);VTP组和PNS组的麻醉起效时间(T2)短于TOP组(p<0.01);VTP组手术等待时间(T3)短于TOP组和PNS组(P<0.05); PNS组操作时间(T1)长于TOP组、VTP组(P<0.05).结论 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腋路臂丛阻滞是一种良好的阻滞方法,弥补了传统一点法的不足,能给手和前臂手术提供快捷、简单、有效又相对经济的麻醉.

    作者:王德明;侯书健;张元信;屈志刚;孙乐天;何旭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3支肝动脉伴胆囊动脉起始及走行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共3支肝动脉,其中1支为副肝右动脉,从肠系膜上动脉发出,且有2支胆囊动脉从副肝右动脉发出,现报道如下:

    作者:陶伟;王灿;王安民;纪召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左位下腔静脉合并奇静脉变异1例

    解剖1例中年男尸,约50岁,身长170 cm,外形无畸形,发现其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易位,表现为左位下腔静脉合并奇静脉变异(图1).解剖学研究表明,下腔静脉变异类型多样,其中左位下腔静脉变异发生率为 0.2%~0.5%[1,2].为积累解剖学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崔春爱;崔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肝中动脉发出2支胆囊动脉1例

    在做一离体肝脏标本时,见肝中动脉发出双支胆囊动脉(图1),较少见,报道如下: 该标本肝固有动脉在距其起点2.50 cm处分为肝左、右动脉,起点处外径为3.84 mm.肝左、右动脉的夹角成60.1.,其起点外径分别为2.76 mm、1.90 mm.肝右动脉经胆总管、胆囊颈后方行4.34 cm进入肝右叶.肝中动脉在距肝左动脉起点0.68 cm处成63.20夹角发出,起点外径为2.30 mm.肝中动脉自肝总管前方穿胆囊三角前行4.05 cm入肝右叶.肝中动脉在行1.44 cm,1.97cm后分别发出胆囊动脉浅支和深支,其起点外径分别为1.18mm和1.00 mm.2支胆囊动脉沿胆囊体上行,分支分布于胆囊.

    作者:邢勇杰;马建军;曹学辉;陈昊;马海燕;王鹏;魏士翔;方建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高原急性缺氧对大鼠交感神经节内TH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急性高原缺氧大鼠交感神经节内交感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及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变化,为探讨TH在高原高血压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WKY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C)、缺氧ld组(H1)、缺氧3d组(H3)、缺氧7d组(H7)4组.应用电镜技术,观察低氧环境下交感神经节内交感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应用qPCR和Western blot法,研究大鼠交感神经节内TH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同周龄的C组大鼠相比较,缺氧组大鼠血压明显升高(P<0.05);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同周龄的C组大鼠相比,H1组、H3组大鼠交感神经节内TH表达降低,H7组大鼠TH表达增高(P<0.05);电镜结果显示:高原低氧环境下交感神经细胞的形态、细胞器的数量和结构均有改变.结论 急性高原低氧对大鼠交感神经节内交感神经元细胞形态结构存在一定影响,并影响TH表达的变化,从而影响高血压的形成.

    作者:韦淑萍;徐健;单娜娜;刘未;王永阔;杨德慧;单云官;徐鹏霄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吻合血管的趾甲移植修复拇、手指指甲缺损

    目的 总结吻合血管的趾甲移植修复拇、手指指甲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3年2月~2011年2月,采用吻合血管的(踇)趾趾甲移植修复拇指指甲缺损23例,采用吻合血管的第2趾趾甲移植修复2~4指指甲缺损40例.足部供区采用植皮或邻近皮瓣转移修复术. 结果 术后移植的23例(踇)趾趾甲、40例第2趾趾甲均成活.63例患者获随访5~3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患者修复后的手指外形满意,指甲生长良好,可以协助指腹完成抓、掐、捡针等动作.拇指指间关节屈曲达50°~90°,平均为65°;2~4指远指间关节屈曲达30°~70°,平均为50°.48例供足植皮者,2例在足背远端出现线状瘢痕挛缩,再次手术给予瘢痕切除改形后挛缩解除,余植皮区皮肤松软,质地可. 结论 应用吻合血管的(跚)趾甲、第 2趾趾甲移植修复拇、手指指甲缺损,可以很好地恢复指端的外形,并重建指甲的功能.

    作者:李秀平;巨积辉;刘新益;侯瑞兴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同种异体BMSCs、ADSCs移植后的抗原性差异

    目的 探讨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 from bone marrow,BMSCs)与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SCs,ADSCs)体内移植后的抗原性差异. 方法 体外培养WKY大鼠BMSCs、ADSCs,经成骨诱导后植入wistar大鼠桡骨缺损区,分别于植入后1、2、4、8周进行缺损区HE染色,于1、2、4、8周免疫组化检测缺损区IL-2、TGF-β、TNF-α、CD4、CD8,采用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液上清IL-2、TGF-β、TNF-α的含量.结果 BMSCs、ADSCs移植术后1~2周有少量淋巴细胞、白细胞浸润,IL-2、TGF-β、TNF-α、CD4、CD8蛋白少量表达;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BMSCs、ADSCs体内移植后所致的抗原性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李磊;秦书俭;包翠芬;马刚;李季;刘宇卓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鞍膈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鞍膈的解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成人15例尸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视交叉偏向蝶鞍左侧20%(3例),居于中线上66.7%(10例),偏向右侧13.3%(2例).鞍隔孔完全被视交叉覆盖73.4%(11例),未被完全覆盖26.6%(4例).鞍隔孔相对于视交叉的位置偏向左侧26.7%(4例),居于中线上66.7%(10例),偏向右侧6.6%(1例).从上面观,鞍膈呈下凹型80%(12例),平坦型13.3%(2例),上凸型6.7%(1例).鞍隔孔测量前后径为2.20 ~ 12.10 mm,左右径为3.10 ~ 13.40 mm;依据鞍隔孔的大小将鞍膈分为3种类型:紧密型,占13.3%(2例);常见型,占73.4%(11例);扩大型,占13.3%(2例).垂体柄靠近鞍背前缘占53.3%(8例),居中占40%(6例),6.7%(1例)位于鞍结节后缘.结论 鞍隔孔大小的变异可影响垂体瘤的生长方式,熟悉鞍膈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对鞍区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金;漆松涛;樊俊;石瑾;陆云涛;颜小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第1掌骨背桡侧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目的 提供第1掌骨背桡侧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依据.方法 解剖20具防腐固定成人手标本,观测第1掌背桡侧皮支血管链的起源、外径、长度及吻合.1例新鲜成年手标本动脉造影.结果 在拇长展肌腱止点深面可见一条粗大皮支起始,39侧来源自桡动脉浅支,1侧来源于桡动脉主干.该皮支主干沿拇短伸肌腱桡侧向远端走行,相距2 mm.在掌指关节平面,与指掌侧动脉穿支吻合. 结论 以第1掌骨背桡侧该皮支为轴心血管设计轴线,切取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在解剖上具有可行性.

    作者:李桂石;阚世廉;尹梦帆;周强;王晓刚;高燕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第2骶椎骶髂螺钉佳进钉通道的分析

    目的 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确定并测量第二骶椎骶髂螺钉佳进钉通道参数.方法 将2011年4月至2011年7月人院的8例无骨盆病变患者(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25~53岁)的CT数据集导入Mimics10.01进行三维重建,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生成骶椎阴模,利用透视骶椎阴模确定S2骶髂螺钉佳进钉通道,利用空间解析几何测量相关参数.结果 8例共16侧资料的S2骶髂螺钉佳进钉通道均能以此方法确定.佳进钉通道参数:大半径男性为(6.38±0.54)mm,女性为(4.9±0.74)mm;深度男性为(68.93±3.49)mm,女性为(58.43±8.16)mm;与矢状面夹角男性为(73.48±8.57)°,女性为(79.93±5.29)°;与横截面夹角男性为(14.07±6.22)°,女性为(6.95±4.81)°;与冠状面夹角男性为(7.12±7.11)°,女性为(5.87±5.01)°.佳进钉点及佳进钉终点的确定方法为:在骨盆出口位X线透视图像上,作一边长分别水平及垂直并恰好包围骨盆的矩形,以左下角顶点为原点,左上角顶点为(0,1),右下角顶点为(1,0)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进钉点坐标男性为(0.5±0.26,0.52±0.04),女性为(0.49±0.24,0.47±0.10);进钉终点坐标男性为(0.5±0.01,0.59±0.07),女性为(0.5±0.02,0.49±0.14).在骨盆入口位X线透视图像上,用相同的方法作一矩形并定义坐标系,进钉点坐标男性为(0.5±0.26,0.52±0.04),女性为(0.49±0.24,0.47±0.10),进钉终点坐标男性为(0.5±0.01,0.78±0.01),女性为(0.5±0.02,0.81±0.03).S2骶髂螺钉佳进钉通道参数男女对比“大半径”、“深度”、“与横截面夹角”、“进钉点前后相对位置”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数字化仿真技术能精确确定S2骶髂螺钉佳进钉通道参数.

    作者:谭培勇;项舟;张加劲;宋彬;李佳兵;黄子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Toldt's间隙的CT影像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目的 术前通过CT影像识别Toldt's间隙,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寻找正确的外科平面,从而制订具有前瞻性的个性化术式.方法 通过对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246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术前CT影像及术中镜下所见对照观察,确认Toldt's间隙的位置、沟通和毗邻关系.结果 术前CT影像观察到:升降结肠系膜后叶与肾前筋膜融合成的线影即为Toldt's线.结直肠癌术前CT所显示的Toldt's筋膜间隙与术中所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18).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时沿此线切开,以肾前筋膜为参照面,即可建立正确的外科平面.结论 ①术前CT影像可指导术中构建正确的Toldt's间隙外科平面,保持肾前筋膜的完整性;②CT可提示肿瘤是否侵犯Toldt's间隙平面,对于制订个性化术式和预后评估具有前瞻性意义.

    作者:欧阳满照;陈小伍;丁自海;朱达坚;剧永乐;伍锦浩;陆光生;李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大脑半球顶叶外侧面隆凸与颅顶骨顶结节相关关系的观察

    目的 了解人颅顶骨顶结节与其内面脑结构的相关关系.方法 32例福尔马林固定教学用头部标本,锯开颅骨,取脑后,肉眼观察确定颅顶骨顶结节和大脑半球顶叶外侧面隆凸,游标卡尺和软尺分别测量左右顶结节之间、两侧大脑半球顶叶外侧面隆凸之间的直线距离和实际距离,测量数据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大脑半球顶叶外侧面有一隆凸,由缘上回及附近脑回构成.与颅顶骨顶结节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639,P<0.05).结论 大脑半球顶叶外侧面存在一个恒定的隆凸,其位置相当于颅顶骨顶结节的内面.

    作者:黄亦美;覃石磊;玉洪荣;蓝玲;龚健古;廖章鼎;劳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大剂量地塞米松诱导的脑细胞死亡机制

    目的 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诱导的大鼠的脑细胞死亡机制. 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包括7、9、11d,3个时间点).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连续腹腔注射5 mg/kg地塞米松,每日1次.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大脑组织形态结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大脑顶叶皮质Active Caspase-3、PARP-1、pULK1的表达情况. 结果 (1)对照组大鼠大脑组织结构清晰,脑细胞排列整齐,形态完整,染色清晰;7d实验组大鼠大脑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9d实验组部分脑细胞死亡;11d实验组部分脑细胞可见凋亡和胀亡.(2)对照组Active Caspase-3、PARP-1、pULK1均呈阴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脑细胞胞质内可见明显的Active Caspase-3、pULK1表达,细胞核内可见明显的PARP-1阳性表达,各实验组脑组织内Active Caspase-3、PARP-1、pULK1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结论 地塞米松诱导的脑细胞死亡可能通过Active Caspase-3、PARP-1、pULK1的活化所致.

    作者:包翠芬;袁静;梁佳;赵颂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应力位影像评估拇指腕掌关节松弛性的研究及意义

    目的 应用应力位影像技术评估拇指腕掌关节松弛性,并评价其一致性. 方法 选择66例无拇指腕掌关节外伤史、骨关节炎史和手术史的患者进行应力位投照,由两名手外科医生对每张图片分别测量两个参数:第1掌骨基底桡偏宽度(RS),第1掌骨基底关节面的宽度(AW),并计算两者之间比值(R),用独立样本t检验评估男性、女性之间的关系,用配对t检验评估测量者之间数据的一致性.结果 RS的平均测量值为(4.27±1.83)mm(1~8 mm),AW的平均测量值为(13.52±1.89)mm(10~17.3 mm),平均比率(R)为(0.32±0.11),性别之间有显著差异(P=0.026),女性桡偏率比男性显著高,测量者之间数据无明显差异(P=0.23).结论 应力位拇指腕掌关节影像可以评估关节松弛性,一致性比较高.

    作者:张波;阚世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股骨远端旋转力线的研究进展

    膝关节是人类功能为重要、结构为复杂、也是容易受到病损的关节之一.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成为治疗各种晚期膝关节疾患有效的治疗手段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手术量的日益增加,其术后并发症也不容忽视,而股骨远端旋转力线的定位在TKA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旋转不良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带来诸多并发症.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就股骨远端旋转力线定位方法及其临床意义做系统概述,并探讨存在的问题.

    作者:李虎;李军;史占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