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雁儒;马辉;张辉;王义生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需要对不同脑区的功能及超微结构分别研究[1,2],大脑纹状体分为两个区域,尾壳核区和伏隔核区,海马区分为CA1,1CA2,CA3,DG区等,而这些区域在解剖结构上非常接近,传统的取材方法是无法做到准确的定位某一区域.超薄切片的质量是电镜技术的基础,理想的超薄切片应该是厚度适中,厚薄均匀,结构清晰,没有颤痕、皱褶、重叠、刀痕、空洞及污染.优质超薄切片的获得,与样品的取材、脱水、浸透、包埋和切片等环节息息相关.脑组织电镜标本的制作一直是一大难题,制作过程中往往很难很好地保存脑组织的超微结构,经常会出现组织自溶现象.本实验旨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能够很好的保存大脑的超微结构的基础上,可以精确地定位脑组织某一区域进行取材,然后进行后续的操作.
作者:张磊;顾晶晶;谢敏娟;张璐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三维超声及MRI观测未育女性静息状态及屏气大用力时盆底断层解剖结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30例未育健康妇女进行盆腔三维超声及MRI扫描,观测盆腔器官的位置、运动和盆底肌形态并对其进行测量.结果 不同断层影像上可获得盆底各结构清晰显像,肛提肌厚度为(8.2±1.8)mm,肛提肌裂孔面积为(11.82±2.25)cm2,静息时及屏气用力时盆底形态变化不明显,盆腔用力时膀胱颈、子宫颈及肛直肠连接较静息状态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膀胱颈(6.1±2.0) mm,子宫颈(8.9±4.2)mm,肛直肠连接(14.9±6.1) mm.结论 断层显像可清晰显示盆底静息及动态解剖结构,为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夏珣;郭飞燕;段钢;李顶夫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aspase-9、Smac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80例经病理确诊为食管鳞癌病例的癌组织、正常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caspase-9和Smac蛋白半定量免疫组化分析,用TUNEL法检测石蜡切片中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Smac、caspase-9在食管正常组织、鳞癌组织、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50%,63.75%,77.50%和85.00%,58.75%,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Smac表达阳性的51例中,Caspase-9蛋白阳性表达47例,占92.16%(47/51),两者表达有极强的关联性.(3)在Smac蛋白表达阳性组平均癌细胞凋亡率(19.186±1.331),明显高于Smac蛋白表达阴性组(10.316±1.661);与Caspase-9蛋白表达阳性组比较无差异.47例Smac与Caspase-9蛋白共表达阳性组平均细胞凋亡率(26.819±1.273)明显高于Smac与Caspase-9蛋白共表达阴性组(6.154±1.631).结论 Smac、caspase-9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二者共同参与了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在食管癌细胞的凋亡中发挥正反馈调节作用.
作者:刘畅;高凤兰;赫欣;刘春灵;王宪远;郭宝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枕下区的肌肉主要参与控制寰枕和寰枢关节,从而保持头部直立和运动.近30年来的研究发现,枕下区的肌肉可能穿过椎后间隙而直接与硬脊膜相连,从而形成肌硬膜桥.1995年,Hack[1]首次提出了肌硬膜桥的概念.此结构广义上是指头后小直肌和硬脊膜的连接组织,狭义上即是头后小直肌发出的肌腱连续到硬脊膜而形成的一个致密结构.本实验选取11例头部标本,采用P45断层塑化技术制备头部矢状切片,并旁正中切片25张进行观察.另选取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部标本进行解剖,对颈后区结构及其与硬脊膜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作者:隋鸿锦;于胜波;苑晓鹰;高海斌;徐强;李云飞;迟彦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以数字解剖学的方法评估耻骨上支骨折髓内螺钉内固定的安全进钉通道.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7例成人患者(34例半骨盆)的骨盆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采用Mimics软件,依据耻骨上支骨折的常见部位,置入虚拟圆柱体,采用三维测量工具,测量大进钉通道,大长度,探寻进钉点位置,进钉通道大小与角度之间的特征规律,确定安全范围.结果 对于内侧1/2骨折,虚拟三维圆柱体的大直径平均为(9.64±0.79)mm,长度为(67.88±6.07)mm,螺钉与矢状面的夹角变化范围为(44.03±2.29)°~(50.41±3.33)°;对于外侧1/2骨折,虚拟三维圆柱体的大直径平均为(11.25±1.45)mm,长度为(96.82±6.76)mm,螺钉与矢状面的夹角变化范围为(36.12±2.76)°~(43.38±3.30)°.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外侧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耻骨上支进钉通道的确定可提高耻骨上支骨折髓内螺钉固定的安全性与准确性.
作者:杨勇;王磊;王福川;张少武;董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结肠癌侵犯横结肠系膜的MS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曲结肠、横结肠和脾区结肠癌的CT资料,对横结肠系膜受侵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8例中,横结肠系膜软组织肿块形成、与癌肿相续的楔形或结节状软组织影、与癌肿相续的索条影和癌肿对应区系膜密度增高判定癌肿侵犯横结肠系膜的敏感性分别为16.7%,61.1%,5.6%,33.3%;特异性分别为100%,80%,30%,50%,准确度分别为46.4%,67.9%,14.3%,39.3%.5例横结肠系膜见增大淋巴结.结论 结肠癌侵犯横结肠系膜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MSCT在术前评价横结肠系膜受侵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文娟;丁娜;杨春波;陈华成;高琪敏;董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制作1成年男性右下肢血管神经标本时,发现胫后动脉发出异常支行于外踝后方(图1),此变异罕见[1,2],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该男尸右下肢的胫后动脉在小腿后区走行正常,其在胫骨内踝所在水平面以上0.48 cm处发出异常支,其起始处外径1.82 mm.异常支与胫后动脉呈44.5°在跟腱深面向外下方走行1.93 cm后分为2支:1支水平走行1.88 cm止于胫腓后韧带,其起始处外径1.94 mm;另1支向跟骨外侧走行1.64 cm发出第1分支,止于跟腱深面,再走行0.41 cm发出第2分支,止于跟骨,继续向跟骨外侧走行1.90 cm发出第3分支和第4分支,分别止于足背外侧缘和跟骨外侧,其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80、1.81、1.54、1.90 mm.
作者:欧洋;马建军;翟雪佳;魏静静;孔孟丹;袁嘉阳;卓一然;刘心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及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连续人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77例,按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HT)142例及非出血转化组(NHT)835例,登记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并统计各病例的TOAST分型,分析不同亚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源性脑梗死、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12.8%、31.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为大面积脑梗死(OR=10.498,95% CI6.520~17.131,P=0.000)、心房纤颤(OR=1.718,95% CI 1.217~2.941,P=0.005)、糖尿病(OR=1.817,95%CI 1.135~2.903,P=0.012)及抗凝(OR=7.748,95% CI 2.416~25.847,P=0.000)治疗.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不同亚型脑梗死HT发生率不同,心源性脑梗死是脑出血转化的主要原因,大面积脑梗死、心房纤颤、糖尿病及抗凝治疗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郭文超;潘速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笔者在解剖1具乳胶灌注的废旧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左肾前方有一腹内动脉环(图1),其长径大小为7.2cm,短径大小为5.5 cm,现报道如下:肠系膜下动脉在平第3腰椎处腹主动脉前方发出后,沿腹后壁向左下走行,其主干在分出左结肠动脉前发出一返支,沿腹后壁腰大肌外侧缘向上走行,在左肾蒂前与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的左支吻合,构成动脉环的右侧界.左结肠动脉升支沿降结肠内侧缘上升与肠系膜上动脉左支远端吻合,构成动脉环的上、左侧界,然后发出分支分布到降结肠.在环的上界发出一支与右支平行,分布至左半结肠;环的下界有一吻合支,使肠系膜下动脉发出的返支和左结肠动脉的升支相交通.
作者:易传安;余中华;谢正兰;杨懿农;向长河;饶利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椎旁肌横截面的测量方法,为评价手术对椎旁肌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将9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椎体进行CT扫描,在横截面上标记相关解剖标志,测量椎旁肌大冠状径、矢状径及椎旁肌面积,分析各参数与椎旁肌损伤的关系及其与术后疼痛、功能障碍相关性. 结果 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椎旁肌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明显大于术前(P<0.01),而末次随访时小于术前(P<0.05).术后-术前、末次随访时-术前椎旁肌大冠状径、大矢状径之差与术后4d、末次随访时VAS疼痛评分及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以大矢状径的变化为相关(b'=-0.521).结论 在CT横截面上可精确识别相关的解剖标志,并能准确地测量椎旁肌大冠状径、大矢状径及椎旁肌面积,为评价手术对椎旁肌肉损伤提供客观的依据.
作者:邓红平;陈其昕;张春;王鹤年;胡灏;林格生;方基石;董春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基于健侧三维数字解剖结构逆向工程个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桡骨头假体的方法以提供临床精确置换.方法 采用GE Speed Light 16排螺旋CT薄层扫描健康成人1例双侧肘关节,排除桡骨头疾患,获取CT扫描dicom数据导入Mimics10.0软件三维重建肘关节.提取左健侧桡骨近端三维模型经镜像模拟右患侧桡骨近端,再经编辑处理分割为头颈两部分.利用Mimics10.0软件测量颈段髓内径、长度参数构建假体柄.桡骨头模型导入Geomagic studio 12软件模拟软骨加厚处理,导入假体柄模型生成头柄部实体.按解剖特点虚拟组装头柄部件,实现患侧桡骨头假体的逆向工程.结果 依据健侧肘关节CT影像数据,利用Mimics和Geomagic studio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编辑,测量和反求,可实现个体化桡骨头假体设计和头柄部件的虚拟组装成型.结论 基于健侧桡骨数字解剖的逆向工程为个体化桡骨头假体的研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作者:陆建华;王志刚;黄莉;张小飞;施晓健;朱建炜;黄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解剖研究探讨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前束等长重建的佳定位点.方法 8具成人尸体完整肘关节标本,在尺侧副韧带前束上、下止点区域分别取各3个定位点,两两配对后分别测量上、下两点之间的距离在各个角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肘关节旋转中心至冠突下方尺骨粗隆高点的距离变化与其他各组相比小(P<0.0001).上止点定位于肘关节旋转中心时距离变化小,与其它两个上定位点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01).结论 等长重建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前束的佳定位点位于肘关节旋转中心点到冠突下方尺骨粗隆高点.
作者:潘昭勋;崔岩;管清丽;王业鑫;张洪鑫;王昌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假体安装中相关解剖因素及臂丛、旋肱后动脉的解剖特点和意义.方法 对15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施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中保护好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并选用适当的假体后倾角、高度、肱骨头的直径正确安装假体.患者平均年龄63.5岁.术后随访并进行Constant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2个月,Constant评分平均为80.5分(61~89分).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术中掌握相关临床解剖结构特点,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作者:李菊根;史群伟;谢楚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基因转染在治疗兔早期激素性ANFH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上ANFH的基因治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把36只新西兰大白兔ANFH模型被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为模型对照组,B组为模型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减压后植入空质粒BMSCs;C组为模型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减压后植入重组BMP-2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的BMSCs.所有动物均将单侧股骨头制作ANFH模型,观察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模型兔的一般情况,并分别于术后4、8周每组处死6只,收集到的模型股骨头标本分别做X线检查、HE染色.通过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的方法检测ANFH修复重建的效果. 结果 ANFH模型股骨头X线检查结果和股骨头组织切片观察,A、B、C三组的效果依次提高,C>B>A.结论 BMP-2与BMSCs在新骨生成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张雁儒;马辉;张辉;王义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为新型肱骨内固定器的设计和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20具40侧成人上肢标本,观察腋神经、桡神经的走形及测量与相关骨性标志的距离,同时选取成人干燥肱骨标本30根,测量肱骨上段相关直径及周长,计算相关的佳弧度.结果 肱骨大长(30.21±0.22)cm;大结节至腋神经距离(5.48±0.09)cm;大结节至三角肌粗隆距离(12.80±0.13)cm;肱骨近端至肱骨肌管入口及出口分别为(16.10±0.27)cm、(21.04±0.26)cm;肱骨上段佳弧度(3.90±0.03)rad.结论 新型肱骨内固定物当其弧段部的弧度达到3.9rad时,能达到很好的服帖,且有效地避免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作者:翟文亮;白达强;臧振峰;胡中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数字医学技术在复杂髋臼骨折复位及手术模拟中的应用.方法 采集l例髋臼骨折患者的骨盆CT图像,在Mimics 14.01软件上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Geomagic Studio 11.0软件进行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的手术模拟,提出手术指导方案.术后三月再次采集患者骨盆CT图像,三维重建后与术前设计进行比较,评价应用数字技术开展复杂髋臼骨折的术前设计的效果.结果 根据Tile分型:该病例为C2-3型.Mimics软件重建的骨盆三维模型可准确反映复杂性髋臼骨折的三维立体结构,利用Geomagic软件移动骨折碎片,进行骨折复位,并精确测量出相关的各项数据和进行内固定的放置设计.术后随访钢板与螺钉非常接近术前设计的位置.结论 应用数字医学技术有助于直观地显示骨盆内部情况并明确分型,并能实现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模拟等操作,实现复杂髋臼骨折的术前设计,提高了手术精确性.
作者:宋军;梅益彰;吴增城;李明君;阮玉婷;李鉴轶;林荔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测量华南成人正常胫骨平台后倾角数据,为改进及设计适合中国人(尤其华南人)的膝关节假体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合理的胫骨截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对80例华南志愿者膝关节行薄层螺旋CT扫描后,用Mimics软件重建出三维模型,导入Unigraphics NX软件中测量其胫骨内外侧平台的后倾角.结果 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左侧(8.47±3.42)°,右侧(7.84±3.30)°;男性(7.69±2.89)°,女性(8.62±3.74)°;平均(8.16±3.37)°;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左侧(6.89±3.42)°,右侧(6.82±2.78)°;男性(6.84±2.82)°,女性(6.87±3.01)°;平均(6.85±2.90)°.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在不同性别、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明显大于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P<0.05).结论 华南成人正常胫骨平台后倾角的个体差异较大,均值小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和国外大多数同类研究.
作者:李军;荆珏华;史占军;詹俊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为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选取头部标本20例,经斜坡入路解剖观测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穿支血管.(2)选取无病变的全脑血管造影像100例,观测基底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其穿支的开口部位.(3)选取基底动脉狭窄患者20例,经股动脉穿刺施行支架成形术,观测基底动脉狭窄部位的血管直径和血管狭窄的变化.结果 基底动脉的长度和外径分别为(28.52±3.45) mm、(4.52±0.24) mm,血管造影长度和直径分别为(25.47±3.65) mm、(3.46±0.46) mm,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动脉的穿支细小、密集,从基底动脉后外侧壁发出后直行进入脑实质.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横径与前后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动脉内腔呈椭圆形.男、女性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长度和直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较女性的基底动脉长,直径粗.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成功率为l00%,狭窄血管的直径有明显改善.结论 基底动脉的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对照观测对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防止术后穿支供应区域缺血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培;毛光兰;付升旗;范锡印;王华;王庆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基于激光三维扫描牙颌模型,结合临床头部CT资料,建立包含牙根的数字化牙颌模型,记录牙冠和牙根解剖形态结构以及空间位置变化.方法 1例牙列正常成年女性,头部CT数据利用Mimics11.0软件建立口腔内单独牙齿和整个上下牙列三维数字化模型;三维激光扫描仪分别扫描上下颌石膏模型及其咬合关系,在GeoMagic 10.0软件中,结合CT重建的单独牙齿的三维数字化模型,重构带有牙根的牙列三维模型,同时实现上下颌三维模型符合口腔实际咬合关系的位置恢复. 结果 重建了带有牙根的三维数字化上下颌牙列模型,不仅清晰显示牙冠的解剖特征、牙列的排列、牙根的形态和位置关系,并且准确恢复了上下颌牙列的咬合关系.结论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利用激光三维扫描及CT数据建立带有牙根的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不仅可以显示牙冠牙根的解剖形态结构,还能够监测牙冠和牙根的移动情况,便于指导治疗进程,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焦培峰;刘阳;毕振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为改良股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福尔马林防腐成人下肢标本12例,解剖观察大腿下段前外侧的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采用改良前外侧手术入路,测量该入路相关的神经、血管走行特点.结果 改良股前外侧入路可充分显露股骨远端,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不损伤髂胫束并减少了对股四头肌的损伤,有效地保护了伸膝装置.结论 改良股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具有安全,损伤较小,暴露充分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骆松;戴闽;张斌;戴江华;聂涛;邱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