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枕下区结构与硬脊膜联系的解剖学研究

隋鸿锦;于胜波;苑晓鹰;高海斌;徐强;李云飞;迟彦艳

关键词:
摘要:枕下区的肌肉主要参与控制寰枕和寰枢关节,从而保持头部直立和运动.近30年来的研究发现,枕下区的肌肉可能穿过椎后间隙而直接与硬脊膜相连,从而形成肌硬膜桥.1995年,Hack[1]首次提出了肌硬膜桥的概念.此结构广义上是指头后小直肌和硬脊膜的连接组织,狭义上即是头后小直肌发出的肌腱连续到硬脊膜而形成的一个致密结构.本实验选取11例头部标本,采用P45断层塑化技术制备头部矢状切片,并旁正中切片25张进行观察.另选取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部标本进行解剖,对颈后区结构及其与硬脊膜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脊髓及脑干内膀胱支配中枢的跨突触示踪研究

    目的 跨突触示踪正常大鼠脊髓和脑干内膀胱支配相关中枢,为进一步阐明膀胱功能重建术后中枢重塑奠定研究基础. 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l5只,膀胱壁内分三个点共注射GFP-PRV 4.5μl(1×108 PFU/ml).注射后不同时间(72、84、96、108、120h)分别取大脑、脊髓及背根神经节,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结果. 结果 病毒注射后72~120 h,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L6~S1、L1~L2脊神经背根神经节;L6~S1、L1~L2脊髓节段骶副交感核、中间外侧核及后连合核;脑干的巴氏核、中缝巨细胞核、巨细胞网状核、锥旁网状结构、去甲肾上腺素能细胞群A5及A7、蓝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红核腹侧区域. 结论 本实验中标记的相关核团与膀胱存在解剖上的神经联系,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膀胱的支配.

    作者:盛珺;肖燎原;张月雷;林浩东;侯春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Smac、Caspase-9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 探讨caspase-9、Smac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80例经病理确诊为食管鳞癌病例的癌组织、正常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caspase-9和Smac蛋白半定量免疫组化分析,用TUNEL法检测石蜡切片中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Smac、caspase-9在食管正常组织、鳞癌组织、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50%,63.75%,77.50%和85.00%,58.75%,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Smac表达阳性的51例中,Caspase-9蛋白阳性表达47例,占92.16%(47/51),两者表达有极强的关联性.(3)在Smac蛋白表达阳性组平均癌细胞凋亡率(19.186±1.331),明显高于Smac蛋白表达阴性组(10.316±1.661);与Caspase-9蛋白表达阳性组比较无差异.47例Smac与Caspase-9蛋白共表达阳性组平均细胞凋亡率(26.819±1.273)明显高于Smac与Caspase-9蛋白共表达阴性组(6.154±1.631).结论 Smac、caspase-9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二者共同参与了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在食管癌细胞的凋亡中发挥正反馈调节作用.

    作者:刘畅;高凤兰;赫欣;刘春灵;王宪远;郭宝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BMP-2转染BMSCs修复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基因转染在治疗兔早期激素性ANFH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上ANFH的基因治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把36只新西兰大白兔ANFH模型被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为模型对照组,B组为模型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减压后植入空质粒BMSCs;C组为模型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减压后植入重组BMP-2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的BMSCs.所有动物均将单侧股骨头制作ANFH模型,观察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模型兔的一般情况,并分别于术后4、8周每组处死6只,收集到的模型股骨头标本分别做X线检查、HE染色.通过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的方法检测ANFH修复重建的效果. 结果 ANFH模型股骨头X线检查结果和股骨头组织切片观察,A、B、C三组的效果依次提高,C>B>A.结论 BMP-2与BMSCs在新骨生成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张雁儒;马辉;张辉;王义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改良股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应用解剖

    目的 为改良股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福尔马林防腐成人下肢标本12例,解剖观察大腿下段前外侧的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采用改良前外侧手术入路,测量该入路相关的神经、血管走行特点.结果 改良股前外侧入路可充分显露股骨远端,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不损伤髂胫束并减少了对股四头肌的损伤,有效地保护了伸膝装置.结论 改良股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具有安全,损伤较小,暴露充分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骆松;戴闽;张斌;戴江华;聂涛;邱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复杂髋臼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的数字技术模拟研究

    目的 探讨数字医学技术在复杂髋臼骨折复位及手术模拟中的应用.方法 采集l例髋臼骨折患者的骨盆CT图像,在Mimics 14.01软件上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Geomagic Studio 11.0软件进行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的手术模拟,提出手术指导方案.术后三月再次采集患者骨盆CT图像,三维重建后与术前设计进行比较,评价应用数字技术开展复杂髋臼骨折的术前设计的效果.结果 根据Tile分型:该病例为C2-3型.Mimics软件重建的骨盆三维模型可准确反映复杂性髋臼骨折的三维立体结构,利用Geomagic软件移动骨折碎片,进行骨折复位,并精确测量出相关的各项数据和进行内固定的放置设计.术后随访钢板与螺钉非常接近术前设计的位置.结论 应用数字医学技术有助于直观地显示骨盆内部情况并明确分型,并能实现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模拟等操作,实现复杂髋臼骨折的术前设计,提高了手术精确性.

    作者:宋军;梅益彰;吴增城;李明君;阮玉婷;李鉴轶;林荔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基于激光扫描与CT建立带牙根的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

    目的 基于激光三维扫描牙颌模型,结合临床头部CT资料,建立包含牙根的数字化牙颌模型,记录牙冠和牙根解剖形态结构以及空间位置变化.方法 1例牙列正常成年女性,头部CT数据利用Mimics11.0软件建立口腔内单独牙齿和整个上下牙列三维数字化模型;三维激光扫描仪分别扫描上下颌石膏模型及其咬合关系,在GeoMagic 10.0软件中,结合CT重建的单独牙齿的三维数字化模型,重构带有牙根的牙列三维模型,同时实现上下颌三维模型符合口腔实际咬合关系的位置恢复. 结果 重建了带有牙根的三维数字化上下颌牙列模型,不仅清晰显示牙冠的解剖特征、牙列的排列、牙根的形态和位置关系,并且准确恢复了上下颌牙列的咬合关系.结论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利用激光三维扫描及CT数据建立带有牙根的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不仅可以显示牙冠牙根的解剖形态结构,还能够监测牙冠和牙根的移动情况,便于指导治疗进程,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焦培峰;刘阳;毕振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华南人胫骨平台后倾角的三维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 测量华南成人正常胫骨平台后倾角数据,为改进及设计适合中国人(尤其华南人)的膝关节假体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合理的胫骨截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对80例华南志愿者膝关节行薄层螺旋CT扫描后,用Mimics软件重建出三维模型,导入Unigraphics NX软件中测量其胫骨内外侧平台的后倾角.结果 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左侧(8.47±3.42)°,右侧(7.84±3.30)°;男性(7.69±2.89)°,女性(8.62±3.74)°;平均(8.16±3.37)°;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左侧(6.89±3.42)°,右侧(6.82±2.78)°;男性(6.84±2.82)°,女性(6.87±3.01)°;平均(6.85±2.90)°.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在不同性别、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明显大于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P<0.05).结论 华南成人正常胫骨平台后倾角的个体差异较大,均值小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和国外大多数同类研究.

    作者:李军;荆珏华;史占军;詹俊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相关临床解剖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假体安装中相关解剖因素及臂丛、旋肱后动脉的解剖特点和意义.方法 对15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施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中保护好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并选用适当的假体后倾角、高度、肱骨头的直径正确安装假体.患者平均年龄63.5岁.术后随访并进行Constant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2个月,Constant评分平均为80.5分(61~89分).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术中掌握相关临床解剖结构特点,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作者:李菊根;史群伟;谢楚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基于三维CT的臀上动脉解剖学研究

    目的 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描述臀上动脉(superior gluteal artery,SGA)的位置及解剖形态.方法 纳入114例(228髋)患者的3DCT-A数据做以下研究:(1)观察SGA的显影情况;(2)观察SGA的起始、分支及走行特点;(3)定义SGA盆外部分主干为:出盆点到深支止点或折弯点(当深支为1支时)的一段SGA,测量其长度并进行不同性别间的比较;(4)测量SGA盆外部分主干到骨盆骨性标志(髂后上棘、坐骨大切迹起点、坐骨棘)、骨性标志间连线(坐骨棘与髂结节间)的距离,并进行不同性别间的比较.结果 (1)94例患者的SGA显示清晰;(2)所有患者的SGA均来源于髂内动脉;(3)28髋的SGA在出盆前近出盆处发出分支;(4)SGA出盆点到坐骨大切迹起点的距离、到坐骨棘的距离在男女患者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5)SGA盆外部分主干与髂结节和坐骨棘间连线成近似平行关系. 结论 通过3DCT-A了解SGA的位置及解剖形态,能为预防SGA的医源性损伤提供帮助.

    作者:隆腾飞;张轩轩;赵辉;张丕军;王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窦汇区结构的研究

    目的 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窦汇区的解剖结构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选取203例患者全脑DSA术影像(选择性双侧颈动脉+椎动脉造影).观察窦汇区及周围各窦形态,包括上矢状窦汇入横窦,和直窦汇入横窦的形式,两侧横窦的大小及分流类型,两侧横窦交通情况和枕窦的出现率.结果 上矢状窦汇人横窦的方式可分4型,居中型:30.0%(61例);双分支型:28.6%(58例);偏右型:35.0%(71例);偏左型:6.4%(13例).直窦汇入横窦的方式分3型,居中型:68.0%(138例);偏右型:18.2%(37例);偏左型:13.8%(28例).两侧横窦的分流方式可分5型:对称分流型36.4%(74例);主要右侧分流型48.8%(99例);主要左侧分流型5.9%(12例);单一右侧分流型6.9%(14例);单一左侧分流型2.0%(4例).结论 DSA是一种准确、可靠的评估窦汇区解剖结构的检查,能为静脉窦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部分头颈部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帮助.

    作者:程道宾;李宁虎;黄炜超;张皆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肠系膜上、下动脉通过腹内动脉环吻合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1具乳胶灌注的废旧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左肾前方有一腹内动脉环(图1),其长径大小为7.2cm,短径大小为5.5 cm,现报道如下:肠系膜下动脉在平第3腰椎处腹主动脉前方发出后,沿腹后壁向左下走行,其主干在分出左结肠动脉前发出一返支,沿腹后壁腰大肌外侧缘向上走行,在左肾蒂前与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的左支吻合,构成动脉环的右侧界.左结肠动脉升支沿降结肠内侧缘上升与肠系膜上动脉左支远端吻合,构成动脉环的上、左侧界,然后发出分支分布到降结肠.在环的上界发出一支与右支平行,分布至左半结肠;环的下界有一吻合支,使肠系膜下动脉发出的返支和左结肠动脉的升支相交通.

    作者:易传安;余中华;谢正兰;杨懿农;向长河;饶利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胫后动脉发出异常支行于外踝后方1例

    制作1成年男性右下肢血管神经标本时,发现胫后动脉发出异常支行于外踝后方(图1),此变异罕见[1,2],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该男尸右下肢的胫后动脉在小腿后区走行正常,其在胫骨内踝所在水平面以上0.48 cm处发出异常支,其起始处外径1.82 mm.异常支与胫后动脉呈44.5°在跟腱深面向外下方走行1.93 cm后分为2支:1支水平走行1.88 cm止于胫腓后韧带,其起始处外径1.94 mm;另1支向跟骨外侧走行1.64 cm发出第1分支,止于跟腱深面,再走行0.41 cm发出第2分支,止于跟骨,继续向跟骨外侧走行1.90 cm发出第3分支和第4分支,分别止于足背外侧缘和跟骨外侧,其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80、1.81、1.54、1.90 mm.

    作者:欧洋;马建军;翟雪佳;魏静静;孔孟丹;袁嘉阳;卓一然;刘心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新型多孔面螺钉研究及在腰椎峡部裂内固定的远期效果

    目的 探讨新型多孔面螺钉在单个腰椎峡部裂内固定的临床远期效果.方法 在新型多孔面螺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20年来新型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断裂患者237例,117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8.2±7.8)年.所有病例均为椎体的双侧峡部裂,其中L317例,L431例,L569例,无滑脱100例,伴Ⅰ°滑脱20例,Ⅱ°滑脱7例.所有病例采用神经根管减压,峡部硬化骨、疤痕组织切除术+神经粘连松解+峡部植骨+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术.结果 本组117例随访时,112例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术前工作,腰部活动不受限.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28.37±3.99减少至随访时5.33±2.70,术前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由术前19.00±2.78增加至随访时28.08±1.04,术前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7患者的治疗改善率90.34%.峡部愈合率达99%,腰椎滑脱纠正率达80%.随访病例未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结论 多孔面螺钉通过直接固定峡部断裂,重建脊柱单个运动单元的完整性,有效避免了松动、断钉以及邻近节段病的发生,可长期置留体内.

    作者:张发惠;宋一平;张传开;陈惠萍;郑和平;李平;朱云;孙阳;韩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枕下区结构与硬脊膜联系的解剖学研究

    枕下区的肌肉主要参与控制寰枕和寰枢关节,从而保持头部直立和运动.近30年来的研究发现,枕下区的肌肉可能穿过椎后间隙而直接与硬脊膜相连,从而形成肌硬膜桥.1995年,Hack[1]首次提出了肌硬膜桥的概念.此结构广义上是指头后小直肌和硬脊膜的连接组织,狭义上即是头后小直肌发出的肌腱连续到硬脊膜而形成的一个致密结构.本实验选取11例头部标本,采用P45断层塑化技术制备头部矢状切片,并旁正中切片25张进行观察.另选取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部标本进行解剖,对颈后区结构及其与硬脊膜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作者:隋鸿锦;于胜波;苑晓鹰;高海斌;徐强;李云飞;迟彦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右侧头静脉走行及注入点变异1例

    在解剖l例成年男尸时,见其右侧头静脉走行及注入点变异(图1),此变异罕见[1,2],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及为临床诊疗提供形态学依据,现报道如下:该男尸右侧的头静脉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发出,逐渐转至前臂前面的桡侧上行,其在前臂的走行正常.头静脉在肱骨外上髁所在冠状面以下2.55 cm处与肘正中静脉呈18.5°角相交通(此处头静脉压扁外径为4.64 mm),之后头静脉沿肱肌外侧沟行向外上方,其走行11.49 cm后在肱三头肌外侧头与肱肌之间注入肱深静脉,注入点压扁外径为3.72 mm.

    作者:陈昊;马建军;王志信;周晓丹;杨璐璐;欧洋;马向群;黄瑞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基底动脉的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对照观测及临床应用

    目的 为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选取头部标本20例,经斜坡入路解剖观测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穿支血管.(2)选取无病变的全脑血管造影像100例,观测基底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其穿支的开口部位.(3)选取基底动脉狭窄患者20例,经股动脉穿刺施行支架成形术,观测基底动脉狭窄部位的血管直径和血管狭窄的变化.结果 基底动脉的长度和外径分别为(28.52±3.45) mm、(4.52±0.24) mm,血管造影长度和直径分别为(25.47±3.65) mm、(3.46±0.46) mm,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动脉的穿支细小、密集,从基底动脉后外侧壁发出后直行进入脑实质.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横径与前后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动脉内腔呈椭圆形.男、女性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长度和直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较女性的基底动脉长,直径粗.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成功率为l00%,狭窄血管的直径有明显改善.结论 基底动脉的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对照观测对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防止术后穿支供应区域缺血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培;毛光兰;付升旗;范锡印;王华;王庆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肱骨体的解剖学测量与新型肱骨内固定器设计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为新型肱骨内固定器的设计和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20具40侧成人上肢标本,观察腋神经、桡神经的走形及测量与相关骨性标志的距离,同时选取成人干燥肱骨标本30根,测量肱骨上段相关直径及周长,计算相关的佳弧度.结果 肱骨大长(30.21±0.22)cm;大结节至腋神经距离(5.48±0.09)cm;大结节至三角肌粗隆距离(12.80±0.13)cm;肱骨近端至肱骨肌管入口及出口分别为(16.10±0.27)cm、(21.04±0.26)cm;肱骨上段佳弧度(3.90±0.03)rad.结论 新型肱骨内固定物当其弧段部的弧度达到3.9rad时,能达到很好的服帖,且有效地避免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作者:翟文亮;白达强;臧振峰;胡中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前束等长重建的定位点解剖研究

    目的 通过解剖研究探讨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前束等长重建的佳定位点.方法 8具成人尸体完整肘关节标本,在尺侧副韧带前束上、下止点区域分别取各3个定位点,两两配对后分别测量上、下两点之间的距离在各个角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肘关节旋转中心至冠突下方尺骨粗隆高点的距离变化与其他各组相比小(P<0.0001).上止点定位于肘关节旋转中心时距离变化小,与其它两个上定位点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01).结论 等长重建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前束的佳定位点位于肘关节旋转中心点到冠突下方尺骨粗隆高点.

    作者:潘昭勋;崔岩;管清丽;王业鑫;张洪鑫;王昌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耻骨上支骨折髓内螺钉进钉通道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目的 以数字解剖学的方法评估耻骨上支骨折髓内螺钉内固定的安全进钉通道.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7例成人患者(34例半骨盆)的骨盆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采用Mimics软件,依据耻骨上支骨折的常见部位,置入虚拟圆柱体,采用三维测量工具,测量大进钉通道,大长度,探寻进钉点位置,进钉通道大小与角度之间的特征规律,确定安全范围.结果 对于内侧1/2骨折,虚拟三维圆柱体的大直径平均为(9.64±0.79)mm,长度为(67.88±6.07)mm,螺钉与矢状面的夹角变化范围为(44.03±2.29)°~(50.41±3.33)°;对于外侧1/2骨折,虚拟三维圆柱体的大直径平均为(11.25±1.45)mm,长度为(96.82±6.76)mm,螺钉与矢状面的夹角变化范围为(36.12±2.76)°~(43.38±3.30)°.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外侧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耻骨上支进钉通道的确定可提高耻骨上支骨折髓内螺钉固定的安全性与准确性.

    作者:杨勇;王磊;王福川;张少武;董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基于健侧三维数字解剖的桡骨头假体逆向工程研究

    目的 探讨基于健侧三维数字解剖结构逆向工程个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桡骨头假体的方法以提供临床精确置换.方法 采用GE Speed Light 16排螺旋CT薄层扫描健康成人1例双侧肘关节,排除桡骨头疾患,获取CT扫描dicom数据导入Mimics10.0软件三维重建肘关节.提取左健侧桡骨近端三维模型经镜像模拟右患侧桡骨近端,再经编辑处理分割为头颈两部分.利用Mimics10.0软件测量颈段髓内径、长度参数构建假体柄.桡骨头模型导入Geomagic studio 12软件模拟软骨加厚处理,导入假体柄模型生成头柄部实体.按解剖特点虚拟组装头柄部件,实现患侧桡骨头假体的逆向工程.结果 依据健侧肘关节CT影像数据,利用Mimics和Geomagic studio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编辑,测量和反求,可实现个体化桡骨头假体设计和头柄部件的虚拟组装成型.结论 基于健侧桡骨数字解剖的逆向工程为个体化桡骨头假体的研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作者:陆建华;王志刚;黄莉;张小飞;施晓健;朱建炜;黄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