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胫腓联合稳定复合体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刘增君;李军;孟臻

关键词:下胫腓联合稳定复合体, 损伤, 解剖学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下胫腓联合稳定复合体的解剖研究,分析下胫腓关节损伤的机制,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侧标本上,对下胫腓稳定复合体进行层次解剖及通过暴力实验制作下胫腓关节损伤模型以模拟临床多见的下胫腓关节损伤症状.结果 下胫腓稳定复合体由四条韧带组成,分别为胫腓下联合前韧带、胫腓下联合后韧带、胫腓下联合横韧带及胫腓骨间韧带组成.模拟实验中,足向外翻向后旋转时,胫腓下联合前韧带首先撕裂而胫腓下联合后韧带和胫腓下联合横韧带保存完整.结论 当下胫腓稳定复合体损伤时,会出现下胫腓关节分离,对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患者应将完全断裂的韧带早期修补重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鼻唇沟还原式手术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 为鼻唇沟区域的还原式美容手术设计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红色乳胶动脉灌注的成人女性尸头10例.应用显微手术器械,沿着颞部发际线、耳屏内侧、下颌角下颌骨体边缘连线作切口,分层显微解剖.结果 ①在提上唇鼻翼肌上外缘和眶下缘之间皮下肌腱膜系统(SMAS)下可见-自外上向内下的组织疏松间隙,可作为提紧软组织,改善鼻唇沟的分离腔隙;②起自颧骨与上颌骨交界处骨膜,终止于颊部的SMAS筋膜和皮肤上的韧带-颊上颌韧带,该韧带上部脂肪组织较多.韧带以下脂肪较少,是鼻唇沟皱襞形成的解剖要素.结论 鼻唇沟的加深与衰老所致皮肤、脂肪、韧带松弛和肌肉运动、重力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分析不同个体的鼻唇沟形态学结构特点,采用符合解剖结构和运动特点的术式矫正,可以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作者:周冬根;丁自海;韩颖;曹志明;王木生;刘志勇;熊晓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真空包装技术在人体断层标本保存中的运用

    随着医学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特别是新的影像技术,如超声、CT、MIL1、SPECT等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断层解剖学占据了重要地位,断层解剖学是通过制作不同方向各种断面的方法,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和基本功能的科学,人体断层解剖学的研究和发展以断层解剖标本的制作为基础的,断层标本的制作技术虽见报道,但存在不易保存和管理,传统的保存方法有2种:一是空气暴露湿保存法[1,2],二是有机玻璃瓶封装保存法3~7,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

    作者:王淼;王晓晟;胡建光;杨科球;李广意;谢正兰;饶利兵;潘爱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喉部动脉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喉部动脉分布的形态学特点,为喉部肿瘤的三维放射治疗、喉移植及喉部修复重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10例(男,女各5)结构完整的喉部标本铸型,用盐酸腐蚀,观察喉部动脉分支,游标卡尺测量血管粗细大小;(2)20例(男,女各10)结构完整的喉部标本用过氯乙稀和硫酸钡混合铸型,采用美国GE Signa MR/i型1.5T等全身MR扫描仪进行水平面和矢状面的扫描,获得得到喉部血管的的影像学数据;(3)20例(男,女各10)结构完整的喉部标本铸型,进行1mm/片磨铣,进一步确定喉部动脉与周围器官组织的位置关系,对供应喉部血液的血管进行定位分析;10例(男、女各5)动脉铸型的喉部标本在体视显微镜(coic xt123:7.5-30倍)下进行观察.对喉部动脉分支分布走行进行分析定量.结果 喉部血供主要来自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分支,左、右甲状腺上动脉的长度为(4.2±0.2)cm和(4.0±0.2)cm,起始点的口径为(1.5±0.3cm),甲状腺上动脉入喉后分出7个主要分支,分别为甲状腺上动脉第1分支-第7分支;左、右甲状腺下动脉的长度为(2.3±0.27)cmm和(2.2±0.27cmm),起始点的口径为(1.6±0.37)mm,入喉点口径为(1.4±0.3)mm和(1.3±0.3)mm.甲状腺下动脉入喉后分出4个主要分支,分别为甲状腺上动脉第1分支-第4分支.结论 采用这4种不同的形态学研究方法对喉部动脉分支分布走行特点的观察分析和定量研究,较详细的获得了喉部动脉的走行分布大小及分布位置,以及喉各部位的血管分布情况.

    作者:谢拥军;罗天友;吴少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腋神经走行变异1例

    在解剖一具成年(约30岁,身高约175 cm)男性尸体时,发现右侧腋神经部分穿行于肩胛下肌中,查阅文献,未见此类变异的描述,现报道如下:此例标本右侧腋神经从臂从后束发出1.28cm后,有一段长约2.13cm的腋神经穿行与肩胛下肌内,穿入段宽度为4.59mm,穿出段宽3.7mm,穿出肩胛下肌后走行约2.3cm后伴旋肱后血管穿过四边孔.

    作者:王洪羽;陈旭东;晏发隆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罕见先天性第1掌骨缺如并重复拇指畸形1例

    病例:患者,女,19岁,因先天性左手多指畸形来我院就诊,父母非近亲结婚,身体健康,无遗传性疾病及家族史,其他姊妹身体健康,无遗传性疾病,发育及智力正常.

    作者:齐树青;陈渊辉;陈明源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颈升动脉自主动脉弓发出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主动脉弓凸侧有4个分支,其中一条相对细小的分支为左侧颈升动脉,现报道如下:在该例标本的主动脉弓凸侧,由右向左分别发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颈升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作者:兰志浩;王浩;刘文庆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CK19和TGF-α在大鼠肝纤维化部分肝切除后残肝中的表达

    目的 检测肝纤维化大鼠部分肝切除后不同时间点CK19及TGF-α的表达,了解其胆管再生情况.方法 雄性SD大鼠,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只.实验组腹腔注射CC14制备肝纤维化模型,两组均进行肝部分切除术.进行免疫组织化学、HE染色,图像分析和数据统计.结果 验组和对照组术后随时间延长CK19表达均呈增强趋势;实验组术后各时间点CK19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随时间延长TGF-α表达均呈上升趋势,但实验组上升速度明显较对照组缓慢;实验组术后0d、1d、3d的TGF-α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 (1)肝纤维化大鼠肝部分切除后CK19呈现高表达,提示肝纤维化部分切除可以促进肝卵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2)TGF-α仅对肝纤维化大鼠肝部分切除后肝卵圆细胞增殖及胆管再生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作者:岳学强;施相空;李娜娜;臧卫东;刘恒兴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应力负荷下兔肩袖急性断裂重建术后腱-骨修复过程中MRI评价

    目的 探讨应力刺激对肩袖腱-骨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取26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术前随机选取2只白兔行MRI检查,检查后处死,以熟悉解剖结构及正常对照用,余24只白兔建造兔肩袖腱-骨急性断裂止点重建术后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应力负荷组与非应力负荷组.非应力负荷组正常笼养,应力负荷组术后2周进行双侧肩关节被动活动训练.分别于术后第2、4、6、8周训练结束后随机选取各组中3只白兔行肩关节MRI检查.结果 术后2周,T2WI相可见所有兔冈上肌腱止点重建处呈现高信号.术后4周,T2WI相应力负荷组止点重建处低信号显示面积较非应力负荷组稍大.术后6周,T2WI相应力负荷组肌腱止点处腱样组织信号区域稍显宽大,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8周,T2WI相显示腱-骨断裂高信号,但高信号较前明显减少.组间比较,应力负荷组愈合肌腱中低信号面积稍显宽大,滑囊液性信号已无明星差别.结论 MRI对肩袖断裂诊断及其修复过程中的监测敏感性相对较高,且一定的应力刺激在兔肩袖急性断裂术后腱-骨修复过程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李森;靳安民;刘成龙;王清;张辉;闵少雄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在骶髂关节置钉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健侧螺钉钉道参数,指导术中置钉的可行性.方法 (1)对10例冰冻正常成人骨盆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与多平面重组,在不同重组网像中依次测量左右侧S1螺钉的进针方向、进针点与髂后上、下棘的距离、钉道的长度与安全角度等参数;(2)将10例骨盆标本左右侧骶髂关节制成垂直不稳定贩折模型,然后左右侧骶髂关节分别根据对侧的CT测量结果 进行个体化置钉验证.结果 (1)进针方向与冠状面、水平面的夹角分别为(25.95±1.39)°与(19.61±2.97)°,进针点与髂后上、下棘的距离分别为(37.1±2.90)mm与(38.23±1.69)mm,冠、轴状面上的安全角度分别为(19.87±1.61)°与(23.84±2.08)°;(2)左侧骶髂关节所置10枚螺钉均安全、准确地到达S1椎体预定位置;右侧骶髂关节所置螺钉除1枚偏离突出骨质外,其余9枚均安全到达S1椎体预定位置.结论 切开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健侧螺钉钉道参数,指导术中置钉的方法是可靠的.

    作者:刘新园;黄继锋;刘忠;赵卫东;田龙海;段连鸿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带监测皮岛的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设计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目的 为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18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胫骨外侧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1)胫骨上段有胫前返动脉骨膜支1-3支和胫前动脉骨膜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髁前面及外侧面骨膜,中、下段为来自胫前动脉的肌骨膜支和直接骨膜支5~7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骨膜.骨膜支蒂长(1.2±0.3)cm,外径(0.7±0.2)mm,伴行静脉两条.(2)胫前动脉骨膜支呈节段性分布,于胫骨前缘分出升支、降支和皮支.相邻升、降支彼此吻合成血管链,反复分支形成骨膜动脉网营养骨膜.皮支穿深筋膜入皮,供养小腿前外侧皮肤.结论 可设计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的带监测皮岛的穿支骨膜瓣,通过吻合血管游离移植为治疗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术式.

    作者:江钦文;黄东;吴伟炽;葛军委;黄国英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无症状扁平足与正常足的足底压力和足弓形态对比研究

    目的 通过与正常足青年女性对比分析得出无症状扁平足足底压力和足弓形态的特征.方法 利用Zebris足底压力测量仪对正常足组(12例)和扁平足组(12例)进行直立状态和行走状态下的足底压力测试,并拍摄其负重位和非负重位的侧位X线片进行足弓形态测量,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双足直立时,扁平足组与正常足组的足底压力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单足直立时,扁平足组的前足负重比例增大;步行时,扁平足组与正常足组足底压力中心运动轨迹有明显区别.扁平足组负重位与非负重位的足弓形态各参数有显著差异(P<0.05),而且扁平足组负重位与正常足组负重位的足弓形态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无症状扁平足单足直立和行走状态的足底压力和足弓形态与正常足相比有明显区别,为评价、诊断和预防无症状扁平足提供定量化数据.

    作者:王亭;王继松;李静;刘一骏;林若兰;黄永红;吴立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股四头肌腱的临床应用解剖

    目的 为临床应用股四头肌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提供临床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1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20只膝关节)解剖观察股四头肌腱的形态和走行关系以及在髌骨附着点的解剖学特点,测量股直肌腱起止点宽度、长度以及髌骨卜极的厚度.结果 股直肌止点的宽度为(3.20±0.33)cm.起点的宽度为(1.28±0.25)cm.完全为腱性组织的长度为(6.96±0.80)cm.股直肌腱近侧端约4/5完全游离,远侧端约1/5与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融合,共同构成股四头肌腱,附着于髌骨上极前方约3/4部分.髌上极的平均厚度为(2.22±0.14)cm.结论 股四头肌腱的的解剖学特点,完全使其可以作为临床上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供区之一.

    作者:张新潮;朱行飞;戴正寿;谭德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1例

    颈内动脉缺如是一种极少见的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罕见的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报道如下:女性,56岁,主因间断性头痛、头晕、头胀3年就诊,无高血压痛史,血脂正常.

    作者:赵军;袁飞;刘银社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的血供研究

    目的 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与肌皮瓣血供之间的关系.方法 17例新鲜成人小腿标本,16例灌注红色乳胶,1例灌注明胶氧化铅.解剖观测小腿后区各层中血管的解剖特点,重点观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与肌皮动脉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结果 (1)外踝尖上10cm内,后外侧肌间隔内腓动脉发出0~3支穿支,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及其延续的跟外侧动脉,共发出2~3条皮肤穿支;(2)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在深筋膜下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动脉穿支间有2~7个吻合支,在深筋膜上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动脉穿支间各有2~3个吻合支.在腓肠肌的腱腹交界近侧2~4cm内,与1~3支肌皮动脉穿支血管恒定交通吻合.结论 (1)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动脉穿支之间有恒定的交通吻合,是远端蒂腓肠神营养血管肌皮瓣血供的基础;(2)在没有较粗的血管穿支的个体可将蒂部相邻的两个穿支包含在蒂内.

    作者:葛军委;黄东;张惠茹;吴伟炽;江钦文;黄国英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后交通动脉池及相关蛛网膜的显微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 对后交通动脉池(PComA池)及相关蛛网膜的显微解剖特点进行描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察PComA池及相关蛛网膜的膜显微特点.结果 PComA池出现率60%(12侧).组成PComA池前壁为后交通膜,若此膜缺失,则与与颈内动脉池(ICA池)相通;后壁为liliequist膜间脑叶和中脑叶;内侧壁为颈内动脉内侧膜以及liliequist膜中脑叶和间脑叶发出的纤维或束带;外侧壁前段为ICA外侧膜或颞叶内侧面,后段为liliequist膜中脑叶发出的许多附着于动眼神经和PComA上的蛛网膜小梁;上外壁为脚膜;底壁为颅底蛛网膜和liliequist膜间脑叶,各个膜的特点各不一样.结论 明确了PComA池及相关的膜的组成和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宋海民;漆松涛;樊俊;黄广龙;黄理金;冯文峰;李伟光;陆云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肝总动脉分支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肝总动脉起始部分出一粗大动脉,进而分出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和左结肠动脉,现报道如下

    作者:郦婷婷;黄剑飞;金婷婷;贾圆圆;金荣盘;刘文庆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尺动脉近段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基础

    目的 为尺动脉近段穿支蒂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①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走行与分布;②尺动脉近段穿支与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 ①前臂内侧皮神经前支较粗长,与贵要静脉伴行,在前臂沿尺侧腕屈肌内侧缘或尺侧腕屈肌与掌长肌肌腱之间的浅筋膜中下行,分布于前臂掌面尺侧,远侧可达腕横纹;②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尺动脉近段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自尺动脉起始后,先经指浅、深屈肌之间,后沿指浅屈肌与尺侧腕屈肌之间下行,在肱骨内上髁下8.7 cm处穿过深筋膜浅出至皮下组织中,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前臂内侧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在指浅屈肌与尺侧腕屈肌之间形成顺沿肌间隙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穿支蒂干长(2.0±0.2)cm,外径(0.9±0.2)mm.结论 可形成尺动脉近段穿支蒂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肘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陈超勇;岳素琴;魏在荣;林加福;郑和平;张发惠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股内侧肌髌骨止点形态分布对选择TKA股内侧肌下入路的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膝关节股内侧肌髌骨止点形态与体表投影的关系,为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KA)股内侧肌下入路术前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 在20例下肢尸体标本上对股内侧肌髌骨止点形态的体表投影与解剖形态进行观测,同时对80侧健康成人下肢股内侧肌髌骨止点体表投影进行观测,比较3种情形下的股内侧肌止点在髌骨分布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 55.0%(11例)的尸体标本股内侧肌止点长度与髌骨长度之比在40%~60%之间.股内侧肌髌骨止点长度与髌骨长度之比在尸体标本体表投影组、解剖测量组及健康成人下肢体表投影组分别为(47.8±15.1)%,(48.7±15.4)%及(46.7±14.8)%,3组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股内侧肌髌骨止点与髌骨长度之比的体表投影观察值与解削后测量值差异不明显,术前股内侧肌髌骨止点体表投影评估对TKA手术入路的选择有参考价值.

    作者:黄保华;高兴华;林宇进;侯之启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解剖肝动脉,分析其变异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随机选取74具尸体,充分解剖暴露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对肝动脉的起源、行径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结果 本研究观察到Hiatt六种分型中的三种:Ⅰ型正常型占77.02%(57例):肝总动脉起于腹腔干,分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肝固有动脉,后者又分为肝左、中、右动脉;Ⅱ型占9.47%(7例):替代性或副的肝左动脉起于胃左动脉;Ⅴ型占1.35%(1例):肝总动脉起于肠系膜上动脉.除此之外,还观察到三种罕见的类型:Ⅶ型占6.76%(5例):替代性肝左动脉起于肝总动脉;Ⅷ型占2.70%(2例):替代性肝右动脉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Ⅸ型占2.70%/(2例):替代性肝左动脉与胃及食管的动脉分支共干,在本研究中,称其为共干动脉,起于腹腔动脉.结论 本研究在小样本中观察到3种罕见的变异类型,提示肝动脉变异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偶然性.临床医生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作者:殷永芳;聂诗鑫;涂植涛;郭璐;孙善全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子痫前期患者胎盘血流异常的高危因素及围产儿预后

    目的 探求子痫前期患者胎盘血流异常的高危因素及其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55例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脐血流S/D比值≥3.0者82例,脐血流S/D比值<3.0者173例.B超检测脐动脉S/D比值,联合患者血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围产儿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子痫前期患者脐血流异常组母体血压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较脐血流正常者有显著升高,母体血压、血液红细胞压积及D二聚体与脐血流S/D比值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子痫前期组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子痫前期脐血流异常组较脐血流正常组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亦有显著升高.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血压增高及血液高凝是胎儿脐血流异常的高危因素,胎儿脐血流异常者易出现围产儿预后不良,对于多种高危因素并存时应积极治疗必要时终止妊娠.

    作者:靳瑾;夏珣;余艳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