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红;冯云海;杨秀军
作者在解剖一老年男性时发现其左、右侧各有一上腔静脉,同时伴胸导管变异,部分内脏转位,现报道如下:1双上腔静脉1.1右上腔静脉右上腔静脉起始、行程及注入部位均正常.左头臂静脉自左胸锁关节的后方,越过主动脉弓分支的前方,在右侧第1胸肋结合处的后方与右头臂静脉汇合,形成右上腔静脉.
作者:朱俊宇;田由;朱星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T_(11~12)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单钉单棒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单钉单棒所受应力对其进行改进.方法 对一名成年男性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所得数据导入计算机,通过Mimics13.0软件和Ansys11.0有限元软件建立T_(11~12)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单钉单棒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在椎体上表面施加500N压力和10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四种生理载荷,观察不同载荷下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 下位椎体钉尾部与连接棒下段为应力较集中部位,两部位在侧弯时小,旋转时大,旋转运动容易导致这两部位疲劳性断裂.结论 侧前方单钉棒固定系统应增粗螺钉尾部与连接棒的下端或术后严格限制腰椎的各方向活动尤其是旋转,以减小两部位的应力,降低螺钉疲劳断裂的可能性.
作者:李筱贺;由博;李少华;李志军;王星;陈海芳;张业辉;徐达传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分析额筛区与额窦高度气化之间相关性的影像解剖学.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200侧的鼻窦CT,在冠状位上测量眶板垂直切线与前颅底交点,此点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眶板垂直切线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结果 眶板垂直切线与前颅底交点,此点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在嗅凹深度≤3mm的角度是(34.52±5.09)°;在嗅凹深度4~7 mm的角度是(42.80±6.19)°;在嗅凹深度≥8 mm的角度是(52.80±4.89)°.眶板垂直切线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左侧(10.12±1.44)mnl、右侧(11.18±1.45)mm.结论 额窦高度气化与眶板垂直切线与前颅底交点,这点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的连线与水平线夹角的大小有关,这个夹角越大额窦高度气化发生的几率越大、同时嗅凹也较深.
作者:赵春红;冯云海;杨秀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胎儿标本MR图像测量小脑的径线和体积,获得小脑发育指标的正常范围.方法 87例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胎儿标本,胎龄为14~40周,行3.0TMR扫描,使用Amira软件分别测量小脑径线:横径(TCD),前后径(A-PD)、上下径(小脑蚓长度)及小脑体积(CV),并分析它们与胎龄的关系.结果 小脑横径、前后径、上下径均随胎龄呈直线增长趋势,TCD=0.165FA-1.410(r~2=0.929,P<0.05):A.PD=0.091 FA-0.717(r~2=0.833,P<0.05);(vermis length)=0.108FA-0.832(r~2=0.859,P<0.05);小脑体积随胎龄增加呈指数曲线增长,CV=0.034 exp(FA/5.918)(r~2=0.915,P<0.05),小脑体积的倍增时间为4.1周.结论 胎儿标本MR图像可以清晰并准确的显示胎儿小脑大小的发育变化,所得测量结果可为临床宫内胎儿小脑发育状况的诊断与评估提供解剖和影像学依据.
作者:刘菲;李振平;刘树伟;张忠和;林祥涛;耿鹤群;徐君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三维MR-PROSET序列对腰骶神经根变异的显示能力,观察腰骶神经根变异的三维影像学解剖.方法 采用常规MRI序列和三维PROSET序列扫描108例腰腿痛患者,所得PROSET序列原始图像行三维MIP后处理,结合原始图像及MIP图像观察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形态.结果 在获得优良图像的105例病例中发现14例腰骶神经根变异,发现率为13.33%.14例腰骶神经根变异中,Ⅱ型变异为10例(71.43%);其中Ⅱ-1型4例(28.57%),Ⅱ-2、Ⅱ-3、Ⅱ-4型各2例(各14.29%);Ⅲ型及Ⅵ型变异各2例(各14.29%o结论三维MR-PROSET序列对腰骶神经根变异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腰骶神经根变异的诊断.
作者:冉鹏程;柴晓明;李松柏;李琳;刘波;刘玉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外周血基质干细胞(PBMSCs)并诱导分化为施万细胞的潜能.方法 从SD大鼠取血分离培养PB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其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检测与鉴定,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rdU作用4h后BrdU的阳性率.PBMSCs经β-巯基乙醇、全反式维甲酸及复合条件培养基等三个步骤向施万细胞定向诱导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S-100和P75的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术显示培养获得的PBMSCs中CD11b、CD29、CD45、CD49d、CDg0及CD106的阳性率分别为19.97%、99.96%、46.62%、5.46%、71.22%和10.76%.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PBMSCs呈CD34阴性,而BrdU阳性率为(34.1±4.3)%.PBMSCs经定向诱导后S-100和P75的阳性率分别是(75.2±4.1)%和(78.9±4.6)%.结论 从外周血分离获得的干细胞符合基质干细胞的特性,这些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诱导分化成为施万细胞.
作者:戴翔;占小多;江沿文;汤银娟;张丽华;刘忠英;董为人;郭家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带腓肠肌肌腱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6例,其中3例跟腱背侧部分缺损,2例跟腱内侧部分缺损,1例跟腱完全缺损.切取带腓肠肌肌腱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皮瓣时,保持肌腱与皮瓣深筋膜的联系.皮瓣大小7 cm×5 cm~11 cm×10 cm,腓肠肌肌腱大小为5 cm×3 cm~9 cm×4 cm.结果 6例皮瓣均完全成活,感染控制;6例术后随访3~50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无跟腱再断裂者.患侧踝关节屈伸范围基本正常,功能评定,优5例,良1例.结论 带腓肠肌肌腱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跟腱粘连轻,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作者:董忠根;王志华;刘立宏;倪江东;何爱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肘后正中心的手术入路,即尺骨鹰嘴矢状面薄片截骨入路的可显露范围以及缝线固定后的效果,探讨其用于肱骨髁间骨折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在18具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行肘后正中尺骨鹰嘴矢状面薄片截骨,观察测量此入路对肱骨远端的可显露范围,用PDS-Ⅱ缝线原位间断缝合所截两侧肌骨瓣,以MTS试验机模拟持续被动运动进行屈伸疲劳试验,检测固定效果.结果 ①所有标本均能完全显露向内至肱骨内髁及髁上的内侧面,向外至肱骨外髁及髁上外侧面,屈曲肘关节至100°以上则可将髁间窝、滑车及肱骨小头的后、下关节面完全显露.②疲劳试验前后横向距离差值、纵向距离差值分别为:(0.025±0.009)mm、(0.030±0.009)mm,均不超过0.05 mm(P<0.001).结论 肘后正中尺骨鹰嘴矢状面薄片截骨的新人路显露肱骨髁间满意,缝线固定两侧肌骨瓣后完全能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要求,此新的手术入路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理想入路.
作者:郑干轩;胡奕山;林慰光;施彦璋;赵卫东;林本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作者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双侧出现示指短伸肌并伴有示指仲肌缺如,属少见变异,出现率为2.0%,为积累国人自桡、尺骨至示指的肌肉,亦未见该处被损坏,应是先天性示指伸肌缺如.左侧示指短伸肌起自腕骨背侧的筋膜,肌腹位于手背指肌肉变异资料,现报道如下:该标本双侧前臂后群肌在指伸肌深面和拇长伸肌内侧无起伸肌肌腱之间,肌腹斜向外下方在第2掌骨中点附近处移行为肌腱,后在示指掌指关节处,在指伸肌腱的尺侧入示指的指背腱膜.
作者:陈波;高云;廖新品;刘建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对蝶窦中隔的显示情况及其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119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对术前常规垂体CT检查数据进行CTVE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比较两种方法对蝶窦中隔的显示情况.通过传输函数设计容积重建技术(transfer function volume rendering,TFVR)透视鞍底,了解蝶窦中隔与鞍底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结果 CTVE能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爪蝶窦中隔,在119例蝶窦中共发现蝶窦中隔82.3%(98/119例)、间隔64.7(77/119例)、间嵴115.9%(138/119例),蝶窦中隔以偏向外侧壁为主.通过CTVE的透视功能,可观察到有42.8%(42/98例)中隔附着于颈内动脉的浅面.通过调高观察阈值,可观察到约17.3%(17/98例)中隔附着与视神经管表面.结论 CTVE能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示蝶窦中隔及其与深部颈内动脉、视神经管的解剖关系.CTVE可用于术前了解蝶窦中隔的解剖关系,指导术中对蝶窦、鞍底及鞍底血管位置的辨认.
作者:蔡梅钦;胡冰;秦峰;邹艳;李文胜;王辉;凌聪;郭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三维测量胫骨近端截骨后的形态学数据,探讨更适合国人、个性化的假体设计.方法 对55位志愿者中的92例正常膝关节(男性42例,女性50例)进行螺旋CT扫描,将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0.1软件建立膝关节三维数宁模型,然后再将模型导人Geomagic Studio 8软件系统对胫骨近端模型进行模拟截骨、形态学测量及统计分析,并将获得的数据与日前常用假体的形态学参数进行对比.结果 胫骨近端截骨面的前后径(AP)为(49.87±3.9)mnl、内外侧横径(ML)为(73.50±5.6)mm,AP与ML呈正相关关系;男性胫骨平台AP为(53.24±4.1)mm、ML为(75.85±3.5)mm,比女性AP(47.61±3.7)mm、ML(67.68±2.6)mm都要大;内侧前后径(MAP)比外侧前后径(LAP)要大,男性大(3.9±2.9)mm,女性大(3.7±2.7)mm.结论 不同性别及人种的胫骨截面形态可存在显著差异,在进行国产膝关节胫骨假体设计时需要考虑人种、性别等因素.
作者:胡岩君;余斌;罗吉伟;李鉴轶;刘清华;徐洪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为更好地开展鼻背缩窄截骨术并减少其并发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0例2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用局部解剖的方法观察鼻背骨结构与周围组织的比邻关系.结果 鼻背骨结构由鼻骨、上颌骨鼻突、额骨鼻突组成.其中:(1)鼻骨间缝合长度(25.2±2.91)mm;(2)鼻颁缝合长度(29.2±2.51)mm;(3)上颌骨鼻突厚度①梨状孔起点处(1.86±0.22)mm,②眶下缘平面(2.18±0.22)mm,③内眦平面(2.78±0.10)mm;(4)鼻颌沟到鼻泪管之间的距离①顶部(3.52±1.22)mm,②中部(5.10±1.48)mm.③底部(5.62±1.26)mm;(5)内眦韧带止点与鼻颌缝的距离(2.87±0.08)mm.结论 鼻背缩窄的侧鼻安全截骨线为:截骨术要从下鼻甲上部的附着部位开始,于骨膜下沿鼻颌沟进行,避开鼻外侧静脉,于眼窝内下方大约相距3.5 mm左右,到鼻根点部位于内侧截骨线相遇.
作者:安阳;柳大烈;陈兵;单磊;王竞鹏;王飚;袁继龙;周智;杜本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囊管低位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2004年4月~2009年6月期间行MRCP检查的304例病人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胆总管末端到左右肝管分叉处的距离(a)和从胆总管末端到胆囊管汇合处的距离(b),其比值(b/a)小于0.33(或1/3)者为胆囊管低位.同时确定胆囊管的汇合方位、长度、直径及其并发症.结果 304例病人中诊断胆囊管低位者占3.6%(11例),其中72.7%(8例)的胆囊管低位者的胆囊管汇人点位于胆总管左侧壁,后侧壁为18.2%(2例),右侧壁为9.1%(1例).除1例10岁儿童的胆囊管长为38.5mm外,其余均大于40mm的正常大值.63.6%(7例)的胆囊管低位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结论 MRCP是确定胆囊管低位的一种快速、有效及无创性检查方法,对手术设计及避免胆道损伤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袁飞;刘银社;赵军;袁滨;张忠强;艾克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不同置钉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8套成人颈椎CT数据,三维重建下透视模拟不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置钉技术,标记置钉点、出钉点.观察各节段钉道长度、出钉点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相关特征.结果 Klekamp法、Dalcanto法、Masakazu法在C_(3/4) C_(4/5),C_(5/6),C_(6/7)四种双节段3D模型上进出钉点之间的距离(即钉道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Masakazu法、Klekamp法、Dalcanto法出钉点与其对应颈椎椎间孔内缘切线的距离表现为Masakazu法0.05);Masakazu法在四种双节段上出钉点到其对应颈椎横突孔中心矢状面的垂直距离小(P<0.05).Klekamp法和Daicanto法出钉点到其对应颈椎横突孔中心矢状面的垂直距离接近(P>0.05).结论 Dalcanto法安全性优于另外两种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置钉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可行性.
作者:段扬;靳安民;闵少雄;胡孔和;张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改进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术式,细化其修复跟腱复合组织缺损适应证.减少供区创伤.方法 0侧成人下肢标本,模拟只切断比日鱼肌近端附着点、保留跟腱远端完整性的双蒂腓肠肌V-Y推进皮瓣,测定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皮瓣下滑的距离.结果 在膝关节屈曲0°、30°、60°、90°时,上述方法后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83±5.31)mm、(25.00±2.83)mm、(32.67±4.41)mn、(39.50±4.85)mm.结论 双蒂腓肠肌V-Y下滑术式中只切断比目鱼肌近端附着点后重建,保留跟腱远端完整性的这一改进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适用于40mm以内的成人跟腱复合组织缺损.
作者:朱跃良;徐永清;李军;杨军;何晓清;范新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分析大转子骨瓣表面骨膜及腱膜等纤维结缔组织向关节软骨转化的规律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软骨化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液氮冷冻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erosis offemoral head,ONFH)的动物模型.左侧股骨头造模后即缝合关节囊,右侧股骨头根据分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A组(骨瓣治疗组):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进行股骨头再造;B组(骨瓣加Ad-IGF-1基因治疗治疗组):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股骨头再造,关节内注入表达IGF-1的腺病毒载体(Ad-IGF-1);两组动物分别于3,6,12,18,24周每批4只处死,对骨瓣进行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所有动物左侧冷冻区组织坏死.纤维状物覆盖,碎片样组织修复.组织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证实A组右侧骨瓣区自6周出现透明软骨细胞,B组右侧骨瓣区自3周出现透明软骨细胞,B组较A组修复效果好.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转子表面的骨膜及腱膜能够向关节软骨化生,IGF-1对大转子表面的骨膜及腱膜向关节软骨化生有促进作用,为ONFH的外科治疗及生长因子的应用提供基础.
作者:于晓兵;赵德伟;王铁男;王本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探讨不同外偏角对颈椎理想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及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CT 三维重建技术对60例颈椎(C_(3~7))模拟进行椎弓根内固定术,并测节外偏角在10°~60°时理想螺钉的直径和长度.结果 C_(3~7)椎弓根在外偏角为10°~60°时,随着外偏角度数的增加,理想椎弓根螺钉的直径和长度均先增大到峰值后逐渐减小;在C_(3~6),外偏角为50°时,理想螺钉的直径达到大值,分别为(4.3±0.7)、(4.4±0.7)、(4.8±0.8)和(5.3±0.9)mm;C_7理想螺钉的直径在外偏角为30±时达到大值,为(6.3±0.9)mm.在螺钉外偏角为40°时,C_(3~7)理想螺钉的长度达到大值,分别为(30.2±2.1)、(29.6±2.0)、(30.6±2.5)、(31.7±2.5)和(31.7±2.0)mm.结论 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不同外偏角时理想螺钉的直径和长度测量,可了解理想椎弓根螺钉的形态变化规律,对置入螺钉的形态和进钉角度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作者:刘庆余;高明;陈建宇;苏培强;黄东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测量下颌骨后缘、下颌角、下颌骨下缘骨皮质的厚度,为下颌角缩小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60例正常青年女性的下颌骨,MPR重建后测量双侧下颌骨后缘、下颌角、下颌骨下缘三段内外板及边缘骨皮质厚度.所得到的结果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左侧下颌骨后缘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1 3±0.29)mm,(2.89±0.35)mm,(4.40±0.66)mm;左侧下颌角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15±0.35)mm,(2.91±0.36)mm,(5.80±1.23)mm;左侧下颌骨下缘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20±0.41)mm,(3.02±0.42)mm,(4.31±0.68)mm.右侧下颌骨后缘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14±0.25)mm,(2.73±0.29)mm,(4.17±0.59)mm;右侧下颌角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25±0.25)mm,(2.76±0.32)mm,(5.60±1.06)mm;右侧下颌骨下缘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40±0.39)mm,(2.99±0.41)mm,(4.15±0.65)mm.双侧下颌骨后缘外板、下颌角外板及下颌骨下缘内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侧各段骨皮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CT对下颌骨后缘、下颌角、下颌骨下缘骨皮质厚度的测量对下颌角缩小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确保手术精确实施、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的并发症.
作者:罗奇;柳大烈;韩路军;张劲;王竞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笔者在解剖一具男尸时发现其右侧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变异较大,现报道如下.右侧正中神经为双支型,第一支由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神经纤维组成,与腋动脉和肱动脉伴行于喙肱肌内侧,起始处横径为3.1 mm;第二支由臂丛外侧束发出,穿经喙肱肌,起始处横径为5.2 mid,在距起点12.7cm处与第一支汇合,汇合后的横径为6.8 min.
作者:夏春波;蒋常文;秦小云;周思;兰羚元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