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刘祺;姬云翔;冯洪涛;袁磊;王业忠
目的:为内镜下经鼻颅颈交界区腹侧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具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之完整成人头颈标本,解剖观察经鼻至颅颈交界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点.确立手术标志,并测量与经鼻入路相关的解剖数据.新鲜完整头颈部标本5例.模拟手术.结果:内镜经鼻颅颈交界手术的手术标志包括: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鼻咽部粘膜、头长肌和颈长肌、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寰椎前结节.经鼻入路完全暴露颅颈交界区,短距离为(89.75±2.80)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坡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各自为距中线(9.37±0.59)mm和(10.75±0.63)mm;寰枢椎处,椎动脉在枢椎下缘距正中线距离短,为(15.70±2.12)mm;左侧寰枢椎处颈内动脉距中线距离大于右侧(P<0.05).结论:内镜经鼻入路可充分显露颅颈交界区腹侧结构.
作者:董玉科;田喜光;宋辰刚;刘金伟;周兵;詹俊峰;丁自海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整合素β1(β1-integrin)表达的影响,为研究血管壁细胞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血管ECsVSMCs联合培养系统.以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与Ecs联合培养12 h后VSMCs的β1-integrin表达和分布变化.结果:与Ecs的联合培养.能明显增强VSMCs的β1-integrin蛋白表达,同时诱导VSMCs表面β1-integfin的激活.结论:Ecs可能通过调节VSMCs的β1-integrin表达,从而影响VSMCs的功能.
作者:王汉琴;曲明娟;严志强;姜宗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为下腰椎椎间盘镜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具L3-S1成人尸体标本,观测黄韧带、椎板、神经根、椎间盘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① L3~L5下关节突外缘到棘突根部距离分别(11.44±1.67)、(14.67±1.76)和(19.90±1.70)mm;②L3~L5黄韧带椎板附着处到椎板下缘距离分别(14.14±2.40)、(11.80±2.41)和(4.85+2.07)mm;③L3~L5椎板下缘与相应椎间盘上缘垂直距离分别(11.56±2.07)、(9.25±2.82)和(0.51±3.12)mm;④L4~S1椎板上缘到相应神经根出硬膜的垂直距离分别(5.27±1.66)、(-6.76±4.36)和(-12.35±4.94)mill;⑤L4~S1神经根出硬膜到上位椎间盘下缘的垂直距离分别(8.14~2.72)、(0.86~4.98)和(-8.61±3.39)mm;⑥L3~L5神经根出硬膜到下位椎间盘上缘垂直距离分别(11.14±2.80)、(13.30±3.81)和(18.42±4.51)mm.结论:掌握下腰椎不同节段解剖特点,有利于椎间盘镜下手术工作通道的放置和操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詹俊锋;刘金伟;周兵;霍荻;董玉科;丁自海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64排探测器CT(MDCT)对心肌桥伴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17例拟诊冠心病(CAD)患者行64MD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根据CCTA上冠状动脉的走行部位,诊断47例心肌桥,测心肌桥的长度、厚度,分析各支粥样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判断血管硬化与心肌桥的关系.结果:64MDCTA发现心肌桥51处/47例,检出率为21.66%;34例位于左前降支中段(66.67%),肌桥长度为5.6~27.6 mm;厚度为0.52~4.8mm;其中2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50%者19例.结论:64MDCT冠脉成像可无创性检出心肌桥,显示其MDCT表现特点、邻近血管硬化狭窄等,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刘静;周茂义;杨春波;李立新;赵兴圣;岳奎涛;邵伟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在百余套脊柱骨骼标本中,发现1例全脊柱椎骨融合为一整体,按骨骼人类学性别、年龄鉴定标准[1](颅骨和骨盆均有且配套)及法医学鉴定标准[2],鉴定出此例标本为成年女性,报道如下:
作者:王星;王威;李志军;李停斌;赵建民;牛广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联合应用氯化锂(lithium chloride,LiCl)对于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修复效果,并探讨二者相互作用.方法:利用MASCIS impactor(多中心急性脊髓损伤打击器)制作大鼠脊髓打击伤模型,随机分为NSCs组、NSCs+LiCl组、LiCl组及空白对照组,分期进行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及组织学检查,评价及比较各组修复效果.结果:NSCs组与NSCs+LiCl组BBB评分较LiCl组与对照组在2周后各时段差别有意义(P<0.01);NSCs+LiCl组BBB评分在4周后明显高于NSCs组(P<0.01);组织学检查表明NSCs组与NSCs+LiCl组组织学改变与LiCl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但是NSCs+LiCl组相对于NSCs组可以更明显的促进神经元再生.结论:NSCs联合LiCl具有良好的脊髓损伤修复作用,二者协同作用明显.
作者:王璐;王吉兴;闫慧博;李凌霞;鲁凯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皮瓣血管解剖学基础,总结临床应用经验.方法:5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并解剖,观察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的起始处外径,走形距离,分支及吻合支情况.1 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经氧化铅灌注,分别于灌注后2、4h行x线片摄影,观察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走形情况.临床上设计切取以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为蒂的游离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共计87例91块皮瓣.结果: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发出部位比较恒定,沿途分支较多,其中包括皮肤支、肌支、骨膜支,起始处外径(1.0±0.3)mm.主要营养前臂远端尺侧皮肤、腕部尺侧皮肤、手背尺侧皮肤血供.临床设计游离皮瓣87例91块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除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二次手术植皮后愈合,其余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2个月),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美观,对供区损伤小.结论:以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为蒂的游离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是一种理想的方法,临床上可依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来修复.
作者:巨积辉;金光哲;赵强;刘跃飞;魏诚;李雷;周荣;朱光勇;侯瑞兴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利用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松质骨粒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增强后对治疗节段和相邻非治疗节段椎体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选取青壮年男性正常人体脊柱标本一具,范围为L1-L2建立L1-L2的三维脊柱功能单位的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模拟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过程在L2椎体中分别置入松质骨粒和PMMA,分析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3种加载状态下手术前后治疗节段和相邻非治疗节段椎体应力和应变的变化.结果:松质骨粒和PMMA均对邻近椎体生物力学的影响极小,但治疗节段椎体增强区域的应力增加和应力分布变化明显.结论:三维有限元力学分析表明两种材料均增强治疗节段的总体强度和刚度水平,有利于椎体功能的重建.但松质骨粒的增强对恢复治疗节段内部的应力水平要优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作者:余斌峰;杨国敬;吴立军;蔡春元;王继松;张力成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作者在解剖一成年男子心脏时,发现此心脏左心房后壁发出一异常血管,其向右后斜上走行,穿心包走入右肺肺门,于肺根部进入肺上叶(见图1).
作者:王海生;杨华夏;焦介;白培儒;张丕军;张显芳;石小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明确桡神经在肱骨肌管内血供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肱骨干骨折伴桡神经损伤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30侧)经锁骨下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的成人上肢新鲜标本进行巨微解剖,观测桡神经营养血管在肱骨肌管内段的走行、分布及其发出点到肱骨外上髁的距离和到达神经外膜的长度.结果:桡神经在肱骨肌管段的营养血管主要来自前外侧的桡侧副动脉和后内侧的中副动脉.桡侧副动脉在距肱骨外上髁(9.67±0.52)cm处发出分支,行于桡神经的背侧,到神经外膜长(1.26±0.17)cm.中副动脉在距肱骨外上髁(16.52±0.65)cm处发出第1分支,到神经外膜长(1.52±0.21)cm;在距肱骨外上髁(13.47±0.62)cm处发出第2分支,到神经外膜长(0.56±0.16)cm.两支均行于桡神经的腹侧,各营养支均有吻合.结论:桡神经在肱骨肌管段营养血管丰富且相互吻合.肱骨肌管中上段手术时要注意保护后内侧的中副动脉分支,下段手术时要注意保护前外侧的桡副动脉分支.
作者:吴开元;欧阳四新;唐小二;彭田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1例左侧上肢肌皮神经所分布的区域由正中神经的分支代替.
作者:张廷才;司道文;刘学钧;张宇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腰骶移行椎椎体及椎板的形态学特点,为临床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91例腰骶移行椎椎体上面矢状径/横径,椎体前高/后高,上关节突关节面的矢状径、横径及其与正中矢状面夹角等进行测量.结果:腰骶移行椎椎体上面矢状径与横径比为0.64,前/后比为1.21.上关节突关节面高度,左(14.1±2.1)mm,右(13.9±1.5)mm;宽度,左(16.0±1.8)mm,右(16.2±1.5)mm;与正中矢状面夹角,左(56.3°±7.8°),右(55.9°±7.3°).结论:(1)腰骶移行椎椎体的形态与正常L5椎体形态相近,故在腰椎正侧位片及CT、MRI片难以根据其椎体形态学特点推断是否为移行椎,后路手术时很难根据椎板及棘突上关节突的形态特点来判断腰骶移行椎.(2)腰骶移行椎的下关节突明显小于上关节突,说明小关节突很少或几乎不向下传导应力.
作者:杜心如;赵玲秀;赵离钟;孔祥玉;张继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眶上锁孔入路的解剖特点,探讨其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例成人尸头,取眶上锁孔入路,在手术显微镜和内镜下观察鞍区和鞍旁区,观察和测量其内容及比邻关系.结果:测量颧突至同侧及对侧视神经管颅口、同侧及对侧前床突尖、同侧及对侧后床突尖的距离.额骨颧突内板到同侧前床突的距离短,为(5.96±0.22)cm;到对侧后床突尖距离长,为(8.11±0.28)cm.额骨颧突内板与同侧后床突尖的轴位水平夹角小,为(32.58±3.44)°,与对侧前床突尖的轴位水平夹角大,为 (50.33±3.44)°.通过不同角度内镜及解剖间隙,能够观察到鞍区结构,前循环血管各部.结论:该入路可作为鞍区和鞍旁区肿瘤切除、动脉瘤夹闭、经终板第三脑室造瘘、视神经管减压等手术的常用手术入路,熟悉入路中各结构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距离对术中定位有很大帮助.
作者:赵冬;刘祺;姬云翔;冯洪涛;袁磊;王业忠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为前床突旁区(Paraclinoid Region)病变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30侧)干性颅骨标本的骨性结构直接测量;对15例(30侧)湿性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测量.结果:①前床突(ACP)的长度为(10.29±0.78)mm,宽度为(9.03±0.71)mm;视柱(OS)的长度为(5.66±0.67)mm,宽度为(5.72±0.73)mm.②床突段颈内动脉(ICA)位于远、近侧硬脑膜环之间,长度为(5.14±0.74)mm.③远侧硬脑膜环厚而坚韧,厚度为(0.52±0.08)mm;近侧硬脑膜环薄而松弛,厚度为(0.22±0.06)mm,呈袖套状被覆于床突段ICA表面,在二者之间可有海绵窦静脉丛突入.④眼动脉直径为(1.78±0.46)mm,93%从远侧硬脑膜环远端发出.结论:①床突段颈内动脉多数情况下应属于海绵窦内结构.②大多数眼动脉起源于床突上段ICA.
作者:梁建涛;仝海波;赵学明;鲍遇海;凌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确定枢椎椎弓根的狭窄部位并观察其内部结构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32例经GE LightSpeed 16 Pro螺旋CT扫描的成人图像.扫描完成后行内插重建为层厚0.625mm、层距0.3mm,在ADW4.2软件上进行多平面重建处理在椎弓根狭部复合体内倾中轴线做内倾纵向切面,于纵向切而上确定椎弓根上倾中轴线,沿该上倾中轴线做上倾斜向切面,在该上倾斜面上的狭窄部作垂直切面即椎弓根的狭窄部位.结果:如果不考虑上关节突皮质骨,典型椎弓狭部的皮质骨轮廓形状近似钩状,钩身为椎弓狭部的内侧壁,钩尖为椎弓狭部的外侧壁部分,髓腔形状多呈竖置的椭贺形,内侧壁厚度(2.4±0.53)mm明显大于外侧皮质骨厚度(1.2±0.76)mm.椎弓狭部上方骨皮质厚度(2.7±0.76)mm明显小于下方部骨皮质厚度(3.2±0.92)mm,P<0.01.结论:椎弓狭部中段的外侧皮质骨厚度呈菲薄样,经椎弓根狭部复合体螺钉的方向以偏内偏上的安全系数高;对于国人来讲,枢椎的椎弓根内固定螺钉直径多以3~3.5 mm较为合适.
作者:袁峰;李江山;徐凯;张志明;杨惠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CTPV)技术,探讨食管胃静脉曲张供血血管与分流血管解剖特征.方法:收集并分析我院64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及胃镜检查证实的食管胃静脉曲张50例.先常规平扫,后三期增强扫描,二维重建方法采用MIP、VR、MPR.结果:本组50例,食管静脉曲张几乎全部由胃左静脉供血,单纯南胃左静脉前支供血57.8%(26例),伴有食管旁静脉曲张82.2%(37例);胃底静脉曲张由单纯胃左静脉供血61.1%(22例),由胃短、胃后静脉供血11.1%(4例),由胃短、胃后、胃左静脉双蕈供血27.8%(10例).脾/胃-肾静脉分流20%(10例).结论:64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能立体、清晰地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供血与分流血管,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康;吕富荣;马千红;杨庆军;吕发金;罗天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治疗仍是首选,但Dukes,A,B期患者尽管进行了根治术,仍有约30%患者癌肿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1].
作者:郑镇木;罗湛滨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腺病毒、腺相关病毒和脂质体-质粒三种载体在肌腱中的基因转染效率并观测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bFGF基因在肌腱愈合过程中表达.方法:用微量注射器将携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三种载体注射入正常肌腱中,用荧光显微镜观测术后不同时间点肌腱内EGFP的表达.将AAV2-bFGF病毒颗粒注入损伤肌腱,使用免疫组化染色观测bFGF在肌腱内表达.结果三种不同的载体转染肌腱3天后有EGFP表达、7天明显、14天时下降;21天时少有表达.在同期的时间点,注射腺病毒、腺相关病毒组肌腱内EGFP表达明显强于质粒载体,而腺病毒、腺相关病毒两组之间无较大区别.免疫组化显示注射AAV2-bFGF后的第2、3和4周的肌腱表达很强的bFGF.结论:腺病毒、腺相关病毒载体的基因转染效率高于脂质体-质粒载体,AAV2携带的外源性bFGF基因在肌腱细胞内较强表达,提示我们将来在体内转基因到肌腱的研究中能够选择腺病毒和腺相关病毒载体作为运载基因的工具.
作者:陈传好;吴亚芳;曹怡;汤锦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1949年Michele和Krueger报道了椎弓根的解剖特点,1959年Boucher [1]首先应用螺钉经椎弓根到达椎体,用于腰骶椎融合固定,1986年Roy-Camille和Steffee [2-4]报道椎弓根螺钉技术做脊柱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随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逐渐发展,现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脊柱疾病的治疗.国内外学者对椎弓根的应用解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现已认识到不同地区、性别、脊椎节段、年龄惟弓根间存有明显差异.关于脊柱椎弓根的测量研究较多,方法有对干燥骨或尸体进行形态学测量,还有通过CT、X线进行测量或者两种方法结合进行.奉文对近年来关于脊柱椎弓根的影像学测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王振锋;王海涛;李志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将神经导航应用于远外侧锁孔入路解剖学研究.方法:应用Stryker神经导航系统,在建立术前导航资料后,对远外侧锁孔入路研究中与临床应用关系紧密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结果:(1)神经导航可辅助确定远外侧锁孔入路切口的起始点定位;(2)神经导航可精确测量显露解剖结构的大长度、术野侧方显露角度以及岩斜区的术野显露面积等.结论:神经导航在远外侧锁孔入路的解剖研究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作者:张恒柱;兰青;贡志刚;王晓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