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林志;钱久荣;徐厚高;唐天驷
目的:通过解剖测量C1~3获得形态学参数为研制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40套正常成人干燥寰枢椎骨标本及50例正常成人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C1~3的相关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据此设计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并在3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钩状钛板置入并植骨术.结果:寰椎前弓宽度(AW)为(20.06±1.16)mm、前弓高度(AH)(10.61±1.04)him、前弓厚度(AT)(4.09±0.66)mnl;齿突横径(DW)(9.80±0.83)mm、齿突前后径(DD)(10.13±0.63)mm;寰枢椎体前缘高(VAH)(22.03±1.99)nHn、前缘横径(TD)(16.80±1.26)mm、前后径(AP)(16.14±1.06)mm;寰枢椎前缘总高度(AAOH)(37.44±3.2)mm、C2/3椎间盘前缘高(C2/3IVDHA)(4.55±0.64)mm、C3椎体前缘高(C3BHA)(13.31±1.39)mm.前路钩状钛板由一对钩形钛板和配套螺钉构成,其中钛板分为C1~2和C1~3两种型号.结论:颈椎前路钩状钛板的设计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各部件参数有一定的选取范围,其能在颈前侧咽后入路下安装,既能够避免进口咽入路的并发症又能重建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具有牢靠安全、操作简便的特点.
作者:王文军;蔡斌;宋西正;赵延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门脉血管造影(3DDCEMRP)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门静脉系统及门体侧支循环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组病人及51例非肝硬化对照组行3DDCEMRP检查,测量门脉系统各主要干支的径线并比较两者差异;于3DDCEMRP检查前后10d内,对所有肝硬化症组患者行门脉间接造影,以其结果为标准,分析侧支循环发生的部位和分布范围,评价两者的符合情况.结果: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组MPV、SPV及SMV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门脉分支级数明显减少;但Child A、B级患者间MPV直径及门脉分支级数的减少无明显差别(P>0.05).同时,3D DCE MRP显示2例门脉主干海绵样变并检出48条肝外侧支血管,与DSA结果相对照,除1例脐静脉开放及1例自发性脾肾分流未见显示外,其余侧支循环在3D DCE MRP 上均清楚显影,总符合率为96.0%(48/50).结论:3DDCEMRP能较好显示门脉系统的解剖影像,并对曲张静脉、侧支循环显影良好,也是诊断门脉海绵样变的有效方法.对于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张水兴;梁长虹;高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脊髓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NR2B亚单位在胍丁胺抗吗啡耐受中的作用.方法:给大鼠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Bid)建立慢性吗啡耐受大鼠模型.应用热水甩尾法测定甩尾潜伏期观察吗啡的镇痛效果.应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脊髓NR2B蛋白表达.结果:皮下注射吗啡的第9 d,大鼠对吗啡镇痛已产生明显的耐受.此时,吗啡耐受大鼠脊髓NMDA受体NR2B蛋白表达显著增多.胍丁胺(10 mg/kg)不仅拮抗吗啡耐受,而且明显地抑制脊髓NR2B蛋白表达上调.结论:抑制慢性吗啡注射引起脊髓NMDA受体NR2B亚单位增多可能是胍丁胺抗吗啡耐受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建平;郭瑞鲜;廖新学;赵春梅;胡芬;陈培熹;冯鉴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通过CT扫描获取胆道系统容积数据,确立人体胆道系统三维重建的方法.方法:7例正常成人新鲜尸肝,以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氧化铅(leadoxide,LO)混合物、牙托粉和明胶分别对应经胆道、门静脉和肝静脉灌注显影和固形,16排CT机扫描获取断层数据,在工作站用Mimics软件处理,建立胆系三维图像并进行评估.结果:7例标本6例灌注满意;6例满意者胆管连续、光滑、无伪影,空间感强烈、可任意度旋转;肝脏Ⅰ、Ⅱ、Ⅲ、Ⅳ、Ⅴ、Ⅵ、Ⅶ、Ⅷ各段胆管显示级数分别为5.8±0.75,10.1±1.05,10.2±0.98,7.8±0.75,11.8±0.75,11.7±0.82,13.2±0.75,11.7±1.63,相应各肝段胆管三维图像质量平均优秀率依次为98.14、97.78、97.82、98.68、97.05、96.22、95.02和95.31%;6例肝胆道图像平均优秀率(97.01±1.35%).结论:本法建立的人体胆道系统三三维模型胆道连续性好、图像空间感强烈,胆管显示级数多,图像质量高,是一种优秀的胆系=三维重建方法.
作者:范立新;刘建滨;任家武;周小兵;李严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4种内固定方法的力学特征,探讨其手术方式.方法:将32个肱骨近端3部分骨折模型随机分为8组,骨折复位后分别予交叉克氏针加螺钉(A1、A2组)、解剖钢板(B1、B2组)、Ender氏针加张力带(C1、C2组)、近端锁定钢板(D1、D2组)固定,对A1、B1、C1、D1组标本进行压缩试验,A2、B2、C2、D2组进行拉伸试验.结果:B1、C1、D1组的极限压缩载荷明显高于A1组(P<0.05),D1组与B1组的刚度分别和C1组与A1组相比,均有明显增高(P<0.05);而C2组与D2组的极限拉伸载荷分别和A2组与B2组比较,均有显著增高(P<0.05),C2组与D2组的刚度分别和B2组与A2组比较,则有明显增高(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内固定力学强度大,优于其他内固定方法.
作者:吴焯鹏;白波;余楠生;尹知训;刘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度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术式和疗效.方法:多针张力带加髌前网状缝合治疗22例重度髌骨粉碎性骨折,平均随访10个月,对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根据胥少汀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13例,良8例,中1例.结论:该方法固定牢靠,便于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和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史群伟;谢楚海;李菊根;杨进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观测国人膝内侧结构解剖学特点,为膝关节置换术中内侧结构软组织平衡的松解策略选择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80例固定及20例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解剖观察内侧结构的组成及其位置与形态学特点.结果:膝关节内侧面支持结构包括内侧副韧带复合体和半膜肌复合体等结构,可分为3层.内侧副韧带复合体包括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深、浅两层,可分为前纵部和后斜部两部分.MCL前纵部以间接止点形式融入胫骨平台关节面下50~60 mm,鹅足深方的胫骨内侧骨面骨膜,长约92mm,中部宽约15mm后斜部纤维以腱板起于股骨内卜髁后侧,下止点弥散;在关节间隙处,后斜部纤维与其深方第3层(内侧关节囊)愈着,被半月板、冠状韧带固定.MCL深层实际上为膝内侧关节囊增厚,自股骨内上髁下半周缘骨面垂直向下走行,连接内侧半月板,止于胫骨平台内侧缘中点关节面下0.8~1.5cm骨面,并与半膜肌腱横臂融合.膝关节后内侧区域为半膜肌腱鞘和半膜肌腱的9处附丽所加强,维持膝关节后内侧角稳定.结论:基于膝关节内侧结构解剖特点,膝关节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可以做到微创化、选择性的松解.尽量保护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对术后功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余正红;蔡胥;李鉴轶;钟世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比较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简称CTVE)与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对垂体瘤患者蝶窦、鞍底的显示情况.方法:在119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对术前常规垂体CT检查数据分别进行MPR及CTVE重建,对两者显示的蝶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蝶窦表面解剖结构:蝶窦开口、蝶窦中隔、鞍底形状、斜坡凹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方面,CTVE与MPR的显示率无明显差别,CTVE对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的显示率优于MPR,CTVE所提供的为三维图像,MPR提供的为二维图像.在显示深部解剖标志:斜坡松质骨、蝶窦壁厚度方面MPR明显优于CTVE.结论:CTVE能显示蝶窦浅表解剖结构的三维图像,可做为经蝶垂体瘤手术的术前了解蝶窦三维解剖结构的一种方法.
作者:蔡梅钦;胡冰;王辉;李文胜;石德金;何海勇;陈少琼;郭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e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ORP)在皮肤组织中的分布、超微定位,以探讨其在皮肤中功能影响.方法:采用ABC-GND免疫组化染色、免疫透射电镜方法观察CGRP在正常皮肤分布和超微结构情况.结果:CGRP分布在表皮下、毛囊、皮脂腺周围、真皮、皮下以及小血管壁周围,其中以小动脉壁阳性纤维密度大.可见粗、细两种纤维,前者位于真皮深层及皮下,后者位于表皮下、毛囊皮脂腺周围.四肢较胸背皮肤CGRP分布相对多而明显.结论:CGRP可能作为神经调节或神经递质参与皮肤各种生理功能调节.尤其在血管周围分布,可能作为CGRP调节皮肤的机制研究和可能的药物治疗的研究基础.
作者:颜玲;陈合新;邵正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兔腰椎软骨终板退变中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切除兔腰椎棘上、棘间韧带,咬除部分关节突关节,分离椎旁肌造成腰椎软骨终板退变模型,分别于术后12、24、36周对腰椎摄X线片,行HE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软骨终板形态学的变化;并行软骨终板蛋白多糖及胶原检测.结果:X线片示软骨终板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钙化,且实验组较对照组钙化明显;随软骨终板退变进程,HE染色示实验组软骨终板较对照组明显变薄,潮标明显前移,血管芽周嗣钙化;甲苯胺蓝染色示实验组软骨终板染色逐渐变淡,细胞层数明显变少;蛋白多糖含量及胶原释放量逐渐降低,不同时间段实验组明显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椎间失稳可导致软骨终板形态学及细胞外基质变化,造成软骨终板退变,为进一步研究其退变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斌;戎利民;曾春;瞿东滨;金大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是整形和重建外科手术的重要部分,这些缺损可能来自创伤、肿瘤切除、先天缺陷等,然而,至今没有一种理想的填充物能完美地适用于各种缺损.自体脂肪组织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其来源丰富、取材简单、无排斥反应等优点,备受整形外科医生的重视,然而,自体脂肪移植因其成活率不理想、脂肪吸收等问题而一直困扰着整形外科医生[1].其主要原因是移植的脂肪组织耐缺血能力差,血液循环建立慢,
作者:陈卡娜;颜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安全界限的解剖标志.方法:对12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三维CT重建,并测量定位椎动脉所需解剖数据,在显微镜下测量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等数据,并观察椎动脉、神经根、钩椎关节及其对应关系.结果:椎体前缘与横突孔前缘水平切线间距离、双侧横突孔内侧壁距离及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由下端至上端逐渐减小;钩突前脚间距平均值约为(17.3±2.92)mm,硬膜囊平均宽度(16.5±0.42)mm;颈长肌内侧缘与椎动脉间距及颈长肌内侧缘至正中矢状面距离左右两侧测值在C2,C7差别有显著性(P<0.05).在年老标本中均可发现不同程度的钩椎关节增生,主要以前部横向增生为主,严重者完全遮蔽椎动脉且将其向后外侧挤压,且可压迫钩椎关节后外侧走行的神经根.结论:颈前路手术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参考颈长肌及钩椎关节定位,尤其应重视钩椎关节增生的影响.
作者:韩伟峰;林欣;李小光;崔维;熊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胰腺是人体内仅次于肝的第二大消化腺.兼具内、外分泌功能,在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胰腺癌是常见的胰腺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表现为全球性现象,在癌症引起的相关死亡中占第4位[1],外科手术切除仍是可以治愈患者的唯一手段[2].
作者:陶文强;黄文华;徐达传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在解剖一具红色乳胶灌注的成年男性尸体,发现其左前臂正中动脉走行异常,此动脉还参与掌浅弓和掌深弓构成(图1,2),现报道如下:肱动脉在平桡骨颈处分为桡、尺动脉.桡动脉直径为4.2 mm,尺动脉直径为5.2 mm,尺动脉向下走形3.4cm处发出骨间总动脉,其直径为4.2 mm.
作者:焦介;杨华夏;庞萍;张丕军;王海生;石小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LCP内固定术掌侧入路改进的解剖基础.方法:常规尸体解剖观察旋前方肌的形态、神经血管束的走行及毗邻关系,测量肌肉相关形态学指标.设计保留旋前方肌的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手术入路并进行临床验证.结果:旋前方肌的桡尺侧以腱膜与骨膜相移行,肌腹深面直接与桡尺骨骨面和骨间膜结合,支配肌肉的血管神经束来自骨间前血管和神经,于肌肉上缘穿入,行于其深而,腕背支血管穿过骨间膜,与骨间后动脉交通.在旋前方肌上缘的平面,血管神经束距桡骨尺侧缘的距离为(6.10±0.86)mm;肌肉下缘与桡腕关节面的距离为(9.30±2.11)mm.临床采用保留旋前方肌掌侧入路桡骨远端骨折LCP内固定术5例,方法可行.结论:在桡骨远端骨折LCP内固定术掌侧人路中保留旋前方肌是完全可行的,符合现代微创手术的观点.
作者:侯之启;陈铭;杨运发;王新亮;邝炯祥;戈涛;覃健;徐中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为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观测成人的100例干燥整颅、20例颅底标本、15例尸头及36侧正常颅底CT资料;观测项目为与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有关的颞骨表面标志与岩部内重要结构的位置及其间距.结果:整颅及颅底内面各项测量结果左右侧比较U均<1.96,P均>0.05,颞骨内重要结构间及与表面标志间距离测量结果多数项目男女性间比较U均>1.96或>2.58,P<0.05或<0.01;颅中窝入路可以弓状隆起作标志寻认上骨半规管以确认内耳道,也可以岩大神经管裂孔为标志暴露面神经膝状神经节与迷路段确认内耳道底;磨除岩尖部骨质时可以颈动脉管后壁与内耳门内侧缘的连线作为界线.结论:颞骨表面标志点间距及颞骨岩部内重要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可为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术中岩部重要结构的定位与保护.
作者:李开荣;兰永树;吕亚萍;胡兴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c-myc蛋白和MMP-9在受压静脉管壁的表达,初步探讨静脉受压后血管重塑的分子机制.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1只)和实验组(每时间点各3只,共21只),用5#注射针头辅助作部分髂静脉结扎造模.分别在0.5、12、24、48、72h、7和14d取材,明胶液包埋后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蛋白和MMP-9的表达,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切片的平均积分光密度(IOD).结果:对照组和正常静脉管壁均未见c-myc蛋白、MMP-9表达,实验组c-myc蛋白从12 h开始表达,MMP-9从24 h开始表达上调,并逐渐增强,IOD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7 d时两者表达同时达到高峰.c-myc蛋白与MMP-9在受压静脉管壁的表达呈正相关(r=0.7532,P<0.05)结论:c-myc基因产物和MMP-9在受压静脉管壁表达增强,两者在受压静脉管壁重塑过程起着重要作用;c-myc基因和MMP-9的表达具有相关性.
作者:盛华均;孙善全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腓肠神经筋膜皮瓣逆行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应用该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18例,其中保留腓肠神经主干3例,腓肠外侧皮神经l例.结果:18例皮瓣面积9 cm×6cm~18 cm×10 cm.远修复达足中部皮肤缺损创面.17例随访8个月~27个月.有3例皮瓣远端坏死2.5 cm×2.5 cm~1.7 cm×3 cm游离植皮修复.6例水疱经换药后其余完全成活.足底承重受压后未见异常.10例患者诉外踝及足背外侧皮肤感觉不同程度缺失.结论:腓动脉穿支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血供可靠,转位更灵活方便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刨面的较好方法.如能实现保留腓肠神经对足背外侧皮肤感觉可有积极意义.
作者:莫茅;叶劲;邓永高;陈伟明;万松;吴锋;陈桂全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为经胸椎肋横突结合区椎弓根外螺钉固定手术提供影像解剖学参数.方法:对50个正常成人的T1~10肋横突结合区进行CT扫描,测量肋横突结合区人路的长度、宽度、高度、内倾角度及下倾角度,并与椎弓根入路对比,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根据测量结果设置各椎体入路穿钉参数,在3具成人防腐尸体标本T1~10共30个胸椎体上进行模拟手术,穿钉后CT扫描.结果:肋横突结合区入路进钉长度(59.05±0.83)mm、宽度(15.03±0.73)mm、高度(10.36±1.28)mm、内倾角度(34.53±0.21)°及下倾角度(12.95±1.58)°均大于椎弓根入路进钉长度(45.51±0.56)mm、宽度(5.98±0.78)mm、高度(5.35±0.61)mm、内倾角度(12.31±2.05)°及下倾角度(2.85±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测量结果设置进钉入路参数,30个胸椎体60枚螺钉均位于肋横突结合区,未见穿入椎管、椎间孔和胸腔.结论:胸椎肋横突结合区螺钉内固定,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尤其对椎弓根发育畸形和狭窄者,具有安全、可靠、容易定位等优点,为胸椎后路螺钉固定的选位提供参考.
作者:欧阳林志;钱久荣;徐厚高;唐天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为直肠癌切除术,阴道塌陷及影像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5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女性盆腔标本,14例行正中失状切,在体式镜下观察,11例制成250~750μm厚的水平和矢状位火棉胶切片.结果:直肠阴道隔由前后两层组成.前层是Denonvilliers' fascia,后层是直肠同有筋膜.二者紧贴在一起,向上在直肠子宫陷凹处的腹膜折返下方分开,向下在会阴体上方分开,两侧在阴道后外侧分开.Denonvilliers' fascia在不同水平其两侧的止点不同:在宫颈平面止于宫旁组织,在阴道上部止于阴道旁组织,在阴道中部止于盆筋膜腱弓,在阴道下部止于肛提肌出口的外侧.结论:直肠阴道隔由前方的Denonvilliers' fascia和后方的直肠同有筋膜组成.
作者:翟丽东;刘瑾;袁武;刘万祥;黄三合;何路;李云生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