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例单只型奇静脉的变异

胡成俊;卓儒红;雷岳山;王勇;陈锡昌

关键词:
摘要:对于所有的物种来说,他们的脉管系统可以有变异,但是,发现只有单只奇静脉的情况及其罕见.一般来说,左侧副半奇静脉注入右侧的奇静脉.在笔者所做的一次标本解剖中,发现没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只有奇静脉;奇静脉从右侧转向左侧,在其全长中,奇静脉的绝大部分是位于脊柱的左侧,这种奇静脉的变异在文献中未见报道.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上矢状窦引流桥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目的:通过对上矢状窦引流桥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为脑静脉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数据.方法:选择20例神经外科开颅术后1年的患者,经术后骨窗彩超观测上矢状窦引流桥静脉.结果:桥静脉呈节段性集中分布,分为前段组和后段组两组.前段组桥静脉数目为(3.1±1.4)支,直径为(2.7±0.7)mm,注入角度为(96±33)°,平均血流速度为(10.0±2.8)cm/s.后段组桥静脉数目为(5.8±1.0)支,直径为(3.2±1.2)mm,注入角度为(41±24)°,平均血流速度为(11.4±2.8)cm/s.与前段组相比较,后段组桥静脉的数目较多,直径较大,注入角度较小,血流速度较快.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术后骨窗能够观测到上矢状窦引流桥静脉的形态和血流速度,为脑静脉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数据,并为神经外科术后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陈永超;邓雪飞;韩卉;罗福成;连娟;陈训;章仁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下颌管与下颌后牙的位置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下颌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新鲜下颌骨标本10例、成人全牙下颌骨标本18例和20名全牙志愿者,分别暴露出下牙槽神经血管束、下颌管与下颌后牙牙根和CT连续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观察下牙槽神经、血管的排列关系,用游标卡尺和CT三维重建工作站分别测量下颌后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结果:下颌管自牙槽窝下方走行,其舌侧骨板较厚;下颌管内的下牙槽血管位于下牙槽神经上方.下颌磨牙的远中根至下颌管的距离均较近中根近.在标本及影像上的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分别为(8.36±2.34)mm和(8.42±2.42)mm、(7.36±2.21)mm和(7.52±2.18)mm、(3.22±1.40)mm和(3.36±1.85)mm、(2.96±1.54)mm和(2.84±1.55)mm、(3.64±1.72)mm和(3.88±1.76)mm.结论:(1)下颌后牙至下颌管的距离以第2磨牙近,由近及远依次为第2磨牙、第1磨牙、第3磨牙、第2前磨牙和第1前磨牙.(2)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损伤下牙槽神经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付升旗;范锡印;刘恒兴;李敏;窦文广;马会强;欧阳钧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双拇长伸肌1例

    在解剖一老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左前臂后群有两块拇长伸肌(图1),止点及走行一致,此种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陶伟;林镪;杨振东;王慧;牛婷;崔英健;孟镔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的构建及其三维可视化研究

    目的:探讨研究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15%的过氯乙烯填充剂对一例宫颈癌离体子宫标本行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分色灌注并铸型.分别于灌注前后行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并以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行三维重建.结果:(1)铸型和CT三维重建的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均可清晰的显示病变部位的血管供应及分布情况、子宫动脉及其分支的走行以及与卵巢动脉的关系;(2)利用CT薄层扫描重建的可视化模型可以从多方面清楚的显示病灶的大小及浸润范围.结论:应用血管铸型和CT薄层扫描技术可成功构建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并可了解宫颈癌病灶的浸润范围及其血供特点等,对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欧阳振波;余艳红;刘萍;陈春林;唐雷;李泽宇;黄睿;钟光明;梁波;全显跃;刘畅;钟世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髋臼前柱骨折重建钢板内固定的临床解剖学

    目的:研究髋臼前柱切面解剖特点,为安全放置重建钢板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常国人骨盆标本15具,以骨盆界线及相关骨性标志为参考予髋臼前柱切片,结合解剖标志对各切面进行观测.结果:前柱从闭孔沟到髂前上棘横切面为变化的近似三角形,此段距界线10 mm点到髋臼的切线与前柱上面的夹角由(72.6±4.8)°变小为(44.6±4.7)°,再增大为(82.4±3.2)°,髂耻隆起处切线角度小.结论:从闭孔沟到髂前上棘髋臼前柱应分段处理,对切面按变化的三角形处理,可帮助判断安全钉道的角度及深度.

    作者:刘照华;王大平;熊建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64层螺旋CT对肺静脉变异及肺静脉孔的形态学评价

    目的:研究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变异及肺静脉孔的大小、形状.方法:收集103例排除影响肺静脉疾病的影像资料,分析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类型,测量肺静脉孔长短径,计算肺静脉孔指数.结果:标准4支肺静脉占78.6%(81例),上肺静脉孔长短径大于下肺静脉孔,右上肺静脉孔长短径大于左上肺静脉孔,右下肺静脉孔长短径大于左下肺静脉孔(P<0.05);右肺静脉孔指数大于左肺静脉孔,左上、下肺静脉孔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3>0.05),其余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男性肺静脉孔较女性大,男女性肺静脉孔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静脉解剖变异较大,各肺静脉孔大小、形状不同;64层螺旋CT能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及胸外科手术提供肺静脉解剖学基础.

    作者:陈光祥;漆军;唐光才;何小鹏;黄新文;高礼明;兰永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颈外动脉缺如1例

    颈部血管解剖变异中,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发出位置的变异及分支血管发出位置、分支多少的变异较多,可是颈外动脉缺如未见报道.近日在为一位脑血管病患者治疗时,发现其左侧颈总动脉远端未分成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两大分支,颈外动脉的分支直接由颈总动脉分出,颈总动脉的远端入颅分出颅内血管分支.

    作者:路建宽;袁广胜;郑玉丽;李小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直肠阴道隔(RVS)区域的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

    目的:了解直肠阴道隔周围区域的断层形态结构,为妇产科、肛肠外科的相关区域病变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盆腔部标本10例,制成0.5mm厚的水平位火棉胶连续切片.结果:①直肠阴道隔的前面与阴道后壁紧贴而与直肠间空隙较大,从而导致直肠前壁的空虚,可视为直肠阴道间隙的前界.②通过在阴道后穹平面,官颈口平而及阴道口平面的形态观察,发现直肠阴道隔呈上宽下窄,纤维组织逐渐致密的特点.直肠阴道隔的上端起自直肠子宫陷凹的底部,与阴道后壁紧贴,下端与会阴中心腱相融合.故直肠突出好发于直肠阴道隔上端.结论:直肠阴道隔是支持和悬吊直肠、阴道的关键性结构,也是维持盆腔稳定的关键囚素.其上端为薄弱,也是直肠前突易好发的部位.修补直肠阴道隔时,也要修补松弛的会阴中心腱和周围的韧带结构等.

    作者:刘瑾;翟丽东;李云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神经导航下翼点锁孔入路鞍区显微解剖量化研究

    目的:定量评价翼点锁孔入路对鞍区各解剖间隙的显微暴露.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经翼点锁孔入路,观察鞍区各间隙显微解剖结构,并在神经导航下量化可观察到的Ⅰ、Ⅱ、Ⅲ、Ⅳ、Ⅴ间隙面积.结果:各间隙面积Ⅰ(22.23±2.12)mm~2、Ⅱ(63.42±7.84)mm~2、ⅢI(64.96±5.43)mm~2、Ⅳ(26±5.85)mm~2、Ⅴ(16.64±2.97)mm~2;可观察双侧视神经及视交叉、鞍隔、垂体柄及对侧颈内动脉、眼动脉、垂体上动脉及其分支;所有标本通过间隙Ⅱ、Ⅲ均可很好显露后交通动脉(PcoA)、脉络膜前动脉(AchA),清楚显示PcoA发出5-7支穿支,经下丘脑和后穿质穿人脑实质,从AchA发出6-7支小分支,分布于视束、钩回、脉络丛并穿入脑实质;大脑前、中动脉及分支,基底动脉分叉及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动眼神经也可以良好暴露;调整显微镜视野还可观察动眼神经外侧间隙及海绵窦.结论:(1)翼点锁孔入路可良好显露鞍区各解剖间隙;(2)经Ⅱ、Ⅲ、Ⅴ间隙观察鞍上、鞍旁解剖结构较好;(3)更好显示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起始和分支.

    作者:苗增利;蔺玉昌;鲁晓杰;徐幸;殷力维;汪璟;江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胎儿胰胆管解剖研究

    目的:探讨胎儿胰胆管合流的类型及十二指肠乳头的形状和位置.方法:选取经水囊引产死后6h内的新鲜胎儿36例,胎龄4月~9月.切取包括胆囊、胆总管、十二指肠、胰腺的标本,观察十二指肠乳头的位置、形状.再置于福尔马林中24h,脱水、透明、浸腊、包埋.组织块以乳头为中心,横行连续切片,厚6μm,每隔5张选1张,作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胰胆管合流的类型.结果:(1)十二指肠大乳头半球形58.1%(21例),圆柱形25%(9例),扁平形16.9%(6例)3种形态.乳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上1/3部8.3%(3例),中1/3部69.4%(25例),下1/3部19.4%(7例),远部2.9%(1例).(2)存在U、V、Y和异常合流4种胰胆管合流方式,其巾以Y型66.7%(24例),V型19.4%(7例),U形11.1%(4例),APBDU2.8%(1例).结论:乳头形态位置及胰胆管合流的类型变化较多,了解这一解剖在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风;吕毅;汪健;黄顺根;王兴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改良式大鼠肾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简便、成功率高、远期肾静脉血栓发生率低的大鼠肾移植模型.方法:SD大鼠为供受体.切除受体左肾,采用自行设计的供体腹腔动脉、硬膜外导管内撑法重建动脉血供.供体后腔静脉与受体近后腔静脉处肾静脉端端吻合.结果:供体手术时间为(42±3)min;受体手术时间为(90±10)min.供体器官热缺血时间为≤2 s,冷缺血时间≤100 min.53例次手术中,成功48例,手术成功率为90.6%(48/53).无远期并发症.结论:改良后的大鼠肾移植模型,保留了原术式操作简单、对手术器械和术者的显微外科技能要求低、成功率高等优点、又降低了肾静脉血栓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作为慢性排斥反应的动物研究模型.

    作者:孙煦勇;刘小友;文宁;秦科;赖彦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视神经管CT影像学测量和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索准确测量和定位视神经管的影像学方法.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以骨质鼻尖一前床突为扫描基线对20具尸头标本行薄层扫描和解剖观察,验证影像学空间处理技术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视神经管立体定位实际符合率.结果:①骨质鼻尖一前床突扫描基线与视神经管走行基本一致;②影像学空间处理技术重建的视神经管定位标记线可全程显示在三维矢状位的鼻窦外侧壁上,与解剖观察情况一致;⑧眶口-鼻小柱距离、颅口-鼻小柱距离和视神经管内侧壁长度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值分别为(77.84±3.60)mm、(77.35±3.22)mm;(84.28±4.46)mm、(84.04±4.58)mm和(10.23±1.31)mm、(10.02±1.24)mm,两种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骨质鼻尖一前床突扫描基线和空间处理技术能够准确对视神经管进行观测和空间定位.

    作者:杨钦泰;李鹏;邹艳;康庄;蔡伟伟;刘贤;张革化;李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改良先天性肌性斜颈手术方法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根据颈筋膜解剖特点,改进传统的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手术方法.方法:选取经福尔马林固定,颈部无肉眼病变的成人尸体标本12具.沿锁骨切开皮肤、颈阔肌,向上在颈筋膜浅层浅面(封套筋膜)进行仔细分离,观察封套筋膜和颈阔肌的相互关系,粘连程度.以锁骨上方1.5 cm水平为中心,在胸锁乳突肌内缘内侧0.5 cm纵行剪开封套筋膜约3 cm,在胸锁乳突肌后鞘深而进行分离达胸锁乳突肌外侧,感觉分离的难易程度,观察封套筋膜和颈动脉鞘的完整性.结果:封套筋膜在颈前完整、致密,将胸锁乳突肌完整套封,颈阔肌与封套筋膜可以轻易地完整分离;在颈中下部胸锁乳突肌后鞘与颈动脉鞘也无粘连,各自独立,很容易完整分离.结论:依据胸锁乳突肌前后筋膜鞘的结构特点,可以将先天性肌性斜颈传统手术加以改进,提高疗效.

    作者:单建林;姜恒;李放;孙天胜;时述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可注射性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对兔桡骨骨缺损修复效果.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中段建立长度为10mm节段性缺损,将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植入一侧骨缺损作为实验组,另一侧植入单纯羟基磷灰石材料作为对照组,于第4、8、12周末,分别行大体、X线检查、组织学、电镜检测,观察该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①大体观察、X线检查提示:实验组骨痂生长良好,骨缺损完全修复,对照组骨缺损部分修复,部分骨皮质不连续.②组织形态学:术后12周,实验组新生骨皮质连接完整,髓腔完全再通;对照组少量新生骨形成,部分纤维组织填充③电镜检查:12周实验组材料基本降解,被新生骨组织替代.结论: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骨缺损修复能力较单纯羟基磷灰石好,具有确实的骨缺损修复能力.

    作者:许勇;朱立新;田京;黄锐;于博;李志浩;付国建;刘登军;冯庆玲;黄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1例单只型奇静脉的变异

    对于所有的物种来说,他们的脉管系统可以有变异,但是,发现只有单只奇静脉的情况及其罕见.一般来说,左侧副半奇静脉注入右侧的奇静脉.在笔者所做的一次标本解剖中,发现没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只有奇静脉;奇静脉从右侧转向左侧,在其全长中,奇静脉的绝大部分是位于脊柱的左侧,这种奇静脉的变异在文献中未见报道.

    作者:胡成俊;卓儒红;雷岳山;王勇;陈锡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腕关节镜掌侧入路的临床应用

    目的:介绍掌侧入路在腕关节镜中的应用,并对IB、ID型的TFCC及桡腕背侧韧带损伤的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5~2008年我们通过腕关节镜掌侧入路,关节镜下应用inside-out缝合技术共治疗腕关节IB犁、ID型的TFCC损伤患者13例,桡腕背侧韧带损伤患者2例,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采用Green-O'Brien功能评定方法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4例患者腕关节疼痛消失,1例偶有轻度疼痛,无需使用止痛药物;关节功能评定优13例,良1例,一般1例,优良率93.3%.结论:关节镜下治疗TFCC损伤具有良好疗效,在观察和处理腕背侧结构时,掌侧人路在手术技术上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安全的优点.

    作者:欧阳侃;王大平;陆伟;张洪;彭亮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改良跖趾关节游离移植重建掌指关节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目的:为带血供改良跖趾关节全关节及半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关节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总结该改良关节置换不同术式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测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乳胶成尸下肢标本,对第2跖趾关节的解剖结构及血供关系进行显微解剖学测量.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应用吻合血管的改良全关节及半关节重建修复掌指关节14例,其中全关节8例,半关节6例.术后均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第2跖趾关节的血供丰富,血管、神经位置恒定.临床应用14例,其中12例于术后5个月~3年2个月得到随访,第2掌指关节均获得较良好的功能恢复,带关节囊半关节移植效果佳,全关节移植次之.结论:改良的第2跖趾关节游离移植重建第2掌指关节的不同术式,能有效地恢复第2掌指关节的功能.熟悉关节的解剖特点、改良的手术方案、神经关节支的修复及全面的关节结构功能重建是手术的关键.

    作者:张祥翊;万圣祥;肖颖锋;李进淼;江长青;彭艳斌;周喆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肝内肝门静脉解剖及变异的多层螺旋CT成像分析及意义

    目的:用多层螺旋CT前瞻性地观测肝内肝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方法对200名正常人,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行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将肝内肝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进行分型.并对肝门静脉系统各血管参数进行定量研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门静脉正常型占81.5%(163例),Ⅰ、Ⅱ、Ⅲ型变异分别占11.5%(23例、6.5%(13例)、0.5%(1例),未发现有门脉左支水平段或右支缺如.在不同性别间门静脉直径(Dpv)、脾静脉直径(Dsv)及肠系膜上静脉直径(Dsmv)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男性≥50岁组较<50岁组门静脉长度(Lpv)有所延长外,其他男性、女性不同年龄组间,肝门静脉系统各管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portography,MSCTP)能方便而清楚地显示肝内门静脉解剖和变异.

    作者:殷小平;李彩英;田笑;梁广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活体肝动脉的研究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活体肝动脉研究的可行性,观察三维重建肝动脉的一般形态及走行规律.方法:选取行上腹部64-MSCT扫描检查的病例共153例,在智能追踪技术(smart prep)对腹主动脉腹腔干层而连续检测下,启动扫描.并将所得数据在GE ADW4.2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结果:依据Michels标准153肝动脉分型如下:①Ⅰ型,占80.4%(123例);②Ⅱ型,占2.0%(3例);③Ⅲ型,占2.6%(4例);④Ⅳ型,占2.0%(3例);⑤Ⅴ型,占4.0%(6例);⑥Ⅵ型,占1.3%(2例);⑦Ⅶ型,占1.3%(2例);⑧Ⅷ型,无;⑨Ⅸ型,占2.6%(4例);⑩Ⅹ型,无.其他型,占4.0%(6例)不能归入Michels分型.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研究活体肝动脉形态的有效手段,三维重建能准确显示肝动脉的正常解剖类型和变异,对于活体肝动脉的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剑华;周庭永;杨新文;吕发金;张本斯;张琳;杜赵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右位心伴全内脏反位1例

    患者女性,26岁,海南人.因婚前医学检查前来体检.体格检查:身高154 cm、体重55 kg、Bp 110/80mmHg,营养发育、智力正常、自动体位,平素体健,生活工作正常.心脏听诊于常规心脏听诊区不能闻及,改变位置到对侧相应位置听诊可闻及正常心音,心率75次/min,心律齐,心脏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左季肋缘可触及肝脏下缘,右季肋缘未触及脾脏.胸部透视示:右位心.心电图示:右位心.腹部彩超示:肝脏大部分位于腹部左侧,胆囊位于左侧,脾位于右侧,胰头位于左侧,胰尾位于右侧脾门处.诊断为右位心伴全内脏反位.

    作者:薛巧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