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东;关艳中;张书捷;孙卫
目的: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对联合培养的内皮祖细胞黏附、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从人脐血中分离纯化内皮祖细胞并鉴定;建立内皮祖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联合培养模型;细胞粘附实验测定内皮祖细胞的粘附能力;形态学观察内皮祖细胞的分化与增殖.结果: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祖细胞的粘附能力比单独培养时提高了63%,长梭形细胞数量增加,同时克隆形成单位的数量下降了约60%.结论:血管平滑肌细胞促进了内皮祖细胞的粘附与分化,同时抑制了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
作者:曹烨;严志强;白玲;王燕华;沈宝荣;姜宗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在尸体解剖中发现右位乙状结肠伴高位阑尾1例,现报道如下:成年男尸,高175 cm左右.开腹后见肝、脾、胃、小肠位置形态无异常,横结肠位置基本正常.
作者:卢川;刘林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完全脱除猪胸主动脉细胞,对脱细胞血管基质进行改性,增强基质的力学强度,制备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方法:取家猪的新鲜去除外膜胸主动脉20根,随机分成4组,分别采用胰蛋白酶、Triton X-100及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脱细胞试剂对猪胸主动脉进行脱细胞处理,并对脱细胞后的血管基质进行改性,采用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力学性能测试,以评价脱细胞效果以及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采用1%Triton X-100单独作用84 h既能完全脱除细胞,同时又可完整保留血管基质的三维结构,对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的损伤小.是一种较理想的脱细胞方法.对脱细胞后的基质进行冷冻干燥及真空热交联处理,能有效提高材料的机械强度,冷冻干燥24 h后真空120℃下热交联处理12 h所获得的材料的机械强度好,断裂强度可达到1.70 MPa.结论:以脱细胞血管基质经冷冻干燥和真空热交联处理后,可以作为血管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作者:黄华梅;谢德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显示肝静脉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为活体肝移植及肝叶切除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00例行CT增强扫描,用肝静脉期(70s)采集数据,应用薄层横断面(1~2 mm)行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法重建.对肝静脉的解剖和变异进行分型,并测量其直径,同时测量右后下肝静脉的直径和肝外段长度.结果:100例中3大支肝静脉单独汇入下腔静脉占71%;肝左静脉和肝中静脉共干占29%.肝左静脉直径(6.8±1.8)mm;肝中静脉直径(6.7+1.7)mm;肝右静脉直径(7.9±2.5)mm;右后下肝静脉显示率83%(83/100),右后下肝静脉直径(4.1±1.5)mm;右后下肝静脉肝外段显示率59%(49/83),右后下肝静脉肝外段长度(4.0±1.8)mm.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MPR及MIP图像能很好地显示肝静脉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
作者:宋庆轮;陈卫霞;陈军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为带膝降动脉大收肌腱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肌腱伴皮肤(骨)缺损新术式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下肢标本上对膝降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和分布及大收肌腱的形态特点和血管分布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①膝降动脉的主干长(1.22±0.48)cm,起点外径为(1.85±0.64)mm,主要分支有股内侧肌支、关节支、隐支.②关节支的主干长(5.2±1.12)cm;起点外径为(1.16±0.31)mm,分支营养大收肌腱和股骨内侧髁,并参与形成膝关节动脉网.③隐动脉起点外径(1.14±0.29)mm,分支营养缝匠肌下部、膝内侧上部皮肤,并参与膝关节动脉网形成.④大收肌肌腱质部长(9.4±2.1)cm,宽(12.2±0.28)mm,厚(1.92±0.64)mm.大收肌腱移行部长(4.5±0.71)cm,宽(20.0±2.7)mm,厚(5.8±2.1)mm.结论:以膝降动脉血管为蒂带其分支可形成大收肌腱骨肌皮复合组织瓣,吻合血管移植可修复不同类型的手部肌腱伴皮肌(骨)缺损,术式设计具有可行性,供区损伤小.
作者:黄东;黄永军;徐达传;毛莉颖;吴伟炽;张翠琼 刊期: 2008年第01期
2007年5月间我们在处理急症手外伤中发现2例第1指掌侧总动脉发自掌深弓,对损伤血管做了相应修复,结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高燕新;阚世廉;李瑞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灌服淫羊藿水提液后的去势大鼠松质骨改变,探讨淫羊藿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价值.方法:采用3月龄SD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组)、去势组(2组)和实验组(3组).2组及3组均切除双侧卵巢,3组给予淫羊藿水提液灌胃处理;1组给予假手术处理.分别于术后4、12周,随机处死3组大鼠中各5只,取第5腰椎,脱钙后包埋切片.切片分别作HE及Van Gieson染色:图像分析骨小梁结构并计数多核巨噬细胞/破骨样细胞.结果:去势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4周时出现骨小梁厚度下降,12周时骨小梁面积百分比下降明显,骨小梁分离度增加.实验组在骨小梁计量上与对照组相似,与去势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去势组多核巨噬细胞/破骨样细胞计数多于正常对照组及实验组,有显著意义.结论:淫羊藿水提液通过抑制去势后大鼠松质骨基质中破骨细胞的生成,阻止了由于雌激素缺失引起的骨丢失,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作者:叶纯;苏进;王凡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为临床提供全面的影像学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CT扫描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肝细胞癌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经临床综合指标诊断.另选择临床诊断为肝细胞癌,但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无异常者5例作为对照组.着重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密度,肝后腔静脉前间隙是否受侵犯,肝后腔静脉前间隙内肿块强化特征.结果:(1)27例肝内病灶直接和/或经肝裸区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其中3例肝内病灶经肝裸区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20例为肝内病灶直接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4例为肝内病灶直接累及和经肝裸区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两种途径;(2)肝内病灶直接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表现为肝内肿块侵出肝脏,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消失,下腔静脉与肝脏交界处边缘不齐.肝内病灶经肝裸区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表现为肝内肿块经肝裸区长入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内形成软组织肿块,且其强化特点与肝内病灶一致.结论:肝细胞癌可直接和/或经肝裸区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根据CT表现,可判断肝细胞癌是否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
作者:董鹏;王滨;孙伟;孙西河;李玉意;刘文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去甲肾上腺素及其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对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以串刺激右侧坐骨神经为伤害性刺激,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结果:脑室去甲肾上腺素抑制旁核束旁核痛兴奋神经元放电,促进痛抑制神经元放电,此作用可被酚妥拉明阻断.结论:酚妥拉明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对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抑制作用,提示去甲肾上腺素的镇痛作用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关系密切.
作者:金秀东;关艳中;张书捷;孙卫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耻骨联合分离程度与骶髂关节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耻骨联合的变化预测骶髂关节损伤程度.方法:防腐尸体骨盆8具,骨刀凿断耻骨联合,切断双侧骶棘,骶结节韧带和骶髂前韧带,制成开书型骨盆骨折,使耻骨联合分离至1、3、5、7 cm时,用螺旋CT扫描,用标准CAD测量软件计算骶髂关节开大的距离.结果:耻骨联合分离1、3、5、7 cm时,骶髂关节分离距离平均值分别为:左侧(6.93±0.44)、(9.63±0.21)、(11.64±0.33)、(14.35±0.29)mm,右侧(6.91±0.44)、(9.63±0.19)、(11.63±0.20)、(14.30±0.49)mm.耻骨联合分离3 cm与5 cm时,髓骼关节分离距有明显差异,P<0.05.耻骨联合分离与骶髂关节分离有相关性,r(左)=0.991,r(右)=0.992,P<0.01.回归方程:左骶髂关节分离距离(mm)=5.777+1.214×耻骨联合分离距离(cm),右骶髂关节分离距离(mm)=5.784+1.209×耻骨联合分离距离(cm).结论:骶髂关节分离随耻骨联合的分离程度增加,根据耻骨联合分离距离可预测骶髂关节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张奉琪;潘进社;张英泽;王珺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南阳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趋势及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发病率,为O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16~90岁的被调查人群分为14个年龄组,用MetriscanTM骨密度仪检测指骨骨密度,获取t值及OP发病率.结果:男性BMD的t值从16岁开始增高,在31~35岁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81~90岁时,降至-2.328±1.610;OP在51~55岁出现,发病率2.70%,56~60岁明显增高,达到18.92%(P<0.05),并随年龄增高而增高.女性BMD的t值在36岁~40岁达到峰值0.383±1.018,随后下降;OP在41~45岁出现,发病率3.45%,至51~56岁明显增至41.46%(P<0.05),并随年龄继续增高.结论:南阳地区,男性和女性的峰值骨量分别在31~35岁、36~40岁到达,男性早于女性;BMD达到峰值后,男性下降趋势平缓,骨量的丢失速度较慢,女性则相反;从46岁到80岁,各年龄组女性的t值均小于同年龄组的男性(P<0.05),相应OP的发病率除76~80岁组之外均高于男性(P<0.05).男性在51~55岁,OP开始出现,女性OP在41~45岁开始出现,比男性早10年;女性骨量的丢失速度及OP的发病率在绝经期及以后明显加快和增高,受雌激素的影响较大.
作者:刘经甫;田顺亮;戴功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索葛根素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MSCs)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可行性,为中药在细胞定向分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用贴壁法分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培养传至第5代,诱导组以2.5mg/ml的葛根素预诱导24h后,用17.5mg/ml的葛根素无血清培养基诱导,未诱导组加入等量培养基,24 h后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诱导后的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蛋白的表达情况,MTT检测不同浓度葛根素诱导后细胞的活力,流式细胞仪及RT-PCR检测诱导前后细胞中NSE、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诱导18h后BMSCs胞体收缩,有突起伸出,24 h后突起增多呈网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NSE阳性表达率为(53.3±4.3)%,GFAP阳性表达为(64.5±5.2)%,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24 h后的细胞NSE及GFAP表达量均较未诱导组升高,RT-PCR检测诱导后细胞表达NSE、GFAP,未诱导的细胞则不表达.结论:葛根素可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作者:邓仪昊;陈道邦;徐立;史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经下腔静脉肝后段(PIVC)肝内穿刺进行介入操作的安全性,为第2肝门重建术和 直接肝内门腔分流术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1例正常下腔静脉肝后段及肝脏的离体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了解下腔静脉肝后段和肝静脉的相关解剖结构特点.结果:(1)下腔静脉肝后段:长度(7.01±1.30)cm;经下腔静脉肝后段肝内穿刺安全范围是(5.43±1.23)cm,95%可信区间是3.02~7.84 cm.(2)肝静脉:上组:肝右静脉、肝中静脉及肝左静脉的直径分别是(15.3±3.6)、(8.7±1.9)和(9.3±1.8)mm.肝左静脉与肝中静脉共同开口于下腔静脉90.3%(28例);3支静脉分别开口于下腔静脉9.7%(3例);下组肝小静脉:不同直径的肝小静脉(≥10mm、10~5mm、≤5mm)的肝小静脉构成比分别是5.0%(11条)、24.0%(52条)和71.0%;标本出现率分别是35.5%(11例)、87.1%(27例)和96.8%(30例);RIVC分布位置分别是右侧壁下份、右侧壁及前壁下份、前壁及左壁下份.(3)模拟测量比较常规TIPS穿刺距离和DIPS穿刺距离:经RHV和经MHV的TIPS穿刺距离分别是(38.6±8.1)mm和(46.6±8.2)mm.DIPS穿刺距离是(31.2±7.9)mm.TIPS与DIPS三组模拟测量穿刺距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DIPS穿刺距离短,以经MHV的TIPS穿刺距离长.结论:(1)在下腔静脉肝后段有(54.3±12.3)mm的安全穿刺范围;(2)下腔静脉肝后段下份不同直径的下组肝小静脉,其直径越小,出现率越高,数量越多;(3)DIPS的穿刺距离短,经MHV常规TIPS穿刺距离长.
作者:余深平;初国良;杨建勇;汪华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为临床脐整形美容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随机观测男女性脐形态557例,男性269例,女性288例.对脐外形结构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脐外形男性以圆形、卵圆形居多,分别为42.4%和30.9%;女性卵圆形者、纵形者居多,分别为32.6%和31.9%;脐檐男性有者占54.3%,女性占23.6%;脐窝突起数1个或以上者男性占68.8%,女性占48.3%.结论:脐形态各型分布存在性别差异,有临床参考意义.
作者:万小毛;王梅香;程辉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为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术的手术方式及新式内固定器械的研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2侧成人上肢标本,首先在舟骨和大、小多角骨关节正常状态下测量舟骨大多角骨间距;舟骨小多角骨间距以及大、小多角骨间距.然后解剖出上述3骨,观察骨性标志及各骨形态,测量各骨长度、宽度及厚度.结果:舟骨、大多角骨及小多角骨有较恒定的骨性标志.舟骨、大多角骨间距为(38.60±1.70)mm,舟骨、小多角骨间距为(32.14±2.22)mm,大、小多角骨间距为(30.73±1.95)mm.大多角骨厚度小,为(10.36±0.83)mm.结论:(1)按照舟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骨性标志制定的测量标准可初步量化形态不规则的腕骨;(2)依据测量数据进行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术,可避免损伤邻近关节,减少并发症,提高舟骨和大、小多角骨融合率.(3)测量的相关数据,为舟骨和大、小多角骨融合术内固定器械研制的关键参数.
作者:曾立军;徐永清;骆华松;朱跃良;汪新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为不带指固有神经的指动脉岛状皮瓣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10侧尸体手标本,观测指掌侧固有动脉各皮支的起点、走行、外径、分布,皮支与指掌侧固有神经相对位置关系.结果:(1)在手指近节,指动脉皮支按与指固有神经的比邻关系分为2型:①外侧优势型:皮支多行经神经外侧;②均势型:行经神经内、外侧的皮支数量均等.(2)在手指中节,指动脉皮支多从指固有神经外侧穿出.(3)在手指末节,两侧指固有动脉向中央靠拢并吻合成弓,发出的皮支多经神经内侧至皮肤.结论:(1)手指中节皮支多经神经外侧发出,在此处切取皮瓣时,应将神经向内侧分出,以免损伤皮支导致皮瓣血管障碍;(2)在手指近节切取指动脉皮瓣时,指固有神经从皮瓣内侧或外侧分离出皆可,但从内侧分离相对更安全一些.
作者:李桂石;王增涛;朱磊;梁友;李常辉;郝丽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为膝关节疼痛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局部神经支配的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80例成人下肢标本膝关节神经分布进行解剖观测.结果:支配膝关节的神经可分为浅、深2层.浅层为皮神经,部分干较粗.容易形成皮神经瘤;深层可以分为伸膝肌支膝关节支组成的髌上区组,隐神经分支组成的内侧及髌下区组,腓总神经关节支组成的后外侧区组,腘丛神经组成的朋区组4组.4组神经在关节囊外分布有重叠交叉,但区域明确.深层的隐神经膝关节支、腓总神经膝关节支和股内侧肌支膝关节支等神经支粗约1mm,位置表浅且固定,具有选择性切断的可行性.结论:TKA、膝关节镜等术中通过滑膜切除、关节支切断进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术对降低髌股关节疼痛有合理的解剖机制;膝关节局部去神经化术对确诊局部皮神经瘤形成或神经支卡压等关节外源性疼痛具有可行性.
作者:余正红;蔡胥;赵卫东;李忠华;李鉴轶;钟世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弓分支变异的诊断能力及其三维影像解剖特征.方法:对500例接受MSCT胸部及头颈部增强扫描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动脉期三维重建,结合横断面、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及大密度投影(MIP)观察主动脉弓分支变异情况.结果:84.4%(422例)为正常型,即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从右向左分别起自于主动脉弓,15.6%(78例)为变异型.本组共发现8种不同类型的变异,包括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共干分出9.4%(47例),左侧椎动脉于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之间起源于主动脉弓3.6%(18例),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共干分出伴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0%(5例),左右颈总动脉共干伴迷走右锁骨下动脉0.6%(3例),左右颈总动脉分别从主动脉弓发出伴迷走右锁骨下动脉0.4%(2例),左侧椎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从主动脉弓共干分出0.2%(1例),右位主动脉弓伴相关结构变异0.4%(2例).结论:主动脉弓分支的解剖变异较为复杂,CTA三维成像能予以较好的评价.
作者:李琦;吴景全;黄兴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检测外源性BDNF对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Parvalbumin(PV),calbindin D-28k(CB)和calretinin(CR)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高眼压组、溶媒预处理高眼压组和BDNF预处理高眼压组,每组动物左眼制作急性高眼压模型,右眼为正常对照,动物分别存活1、3、7或14d.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视网膜PV、CB和CR的表达变化.结果:溶媒预处理高眼压组中PV、CB和CR的表达与高眼压组相似.高眼压组中,随着再灌时间延长,内层视网膜中PV和CB标记的神经元数先下调再逐渐恢复,而CR标记的神经元数逐渐减少;再灌1d时PV和CR具有从内核层到内网层的重新分布.在BDNF预处理高眼压组,PV、CB和CR标记的神经元数在再灌1d、7d和14d时与高眼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在再灌3d时,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BDNF预处理对急性高眼压后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再灌早期上调钙结合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童建斌;王慧;黄菊芳;陈旦;曾乐平;蒋丽珠;周瑾;罗学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吻合血管神经的游离肌瓣移植已成为运动功能修复和重建的理想手术方法[1].临床上对用作移植肌肉的血管神经解剖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肌内的血管神经分布.肌内血管的分支分布,因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已经基本明晰[2].
作者:于大志;江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