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胰、肾、胸导管多种变异畸形1例

崔尚昆;杨晓佼;苏垒鑫;朱星红

关键词:胸导管, 变异, 畸形, 现报道如下, 中年男性, 尸体标本, 胰腺, 心脏, 肾脏, 解剖
摘要:作者在解剖一具中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心脏、胰腺、肾脏及胸导管存在畸形或变异.此类多种变异共存的现象实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臂丛后束变异1例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操作教学指导中,对1例成年男性尸体进行解剖操作时发现其右侧臂丛后束存在变异,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齐;黄美贤;李鉴轶;曼萍;郑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小脑幕切迹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小脑幕切迹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6个颅脑湿标本,采用中线位幕下和小脑上外科手术入路暴露开小脑幕切迹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合10例沿眦耳线获取的颅脑横断层标本和5例成人健康自愿者MR图像,研究了小脑幕切迹区的神经和血管走行以及和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幕切迹卜份内有大脑大静脉、基底静脉和大脑后动脉走行,幕切迹的两侧与海马旁回相毗邻.幕切迹中份内有滑车神经、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小脑中央前静脉的属支和基底静脉走行.滑车神经和小脑上动脉走在幕切迹游离缘的内下方,大脑后动脉沿幕切迹游离缘的内上方后行.该段幕切迹的两侧和海马旁回及钩相毗邻.幕切迹下份内有动眼神经、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其分支,其两侧和海马旁回、钩及其深而的杏仁体相毗邻.结论:小脑幕切迹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密切毗邻.在暴露小脑幕切迹的过程中,滑车神经是易受到损伤的结构.小脑上动脉的小脑中脑段是识别幕切迹中份内滑车神经的理想标志.小脑幕切迹疝时易于挤压大脑后动脉、中脑和动眼神经.

    作者:吕伯实;夏晖;赵振美;孙丰刚;朱建忠;张海东;梁长虎;刘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山羊颈椎能成为人类颈椎的良好模型吗?

    目的:比较山羊与人颈椎的体外三维生物力学特征.方法:取新鲜成年人尸体与崇明山羊颈椎标本(C0~T1)各8具,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仪上检测两者屈曲、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等模式下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结果:在前屈运动方式下,山羊和人C1-2的ROM分别为16.9°±5.1°和14.3°±3.2°,超过其它节段.在后伸运动方式下,山羊与人C1-2的ROM分别为20.6°±4.8°和18.7°±3.7° C0-1的ROM分别为19.3°±4.7°和18.4°±4.3°,超过其它节段.在轴向旋转运动模式下,山羊与人C1-2的ROM分别为48.60±8.6°和56.3°±8.9°.除山羊C4-7左右侧屈的NZ与人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它节段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及左右侧屈的ROM和NZ与人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崇明山羊与人颈椎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轴向旋转等运动模式下的ROM及NZ相近,可作为颈椎研究的良好动物模型.

    作者:黄师;侯铁胜;赵鑫;连小峰;张海龙;陈元贵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视神经减压术的显微外科解剖基础

    目的:为视神经减压术建立显微外科解剖基础.方法:在26侧经防腐同定的尸头标本上,进行视神经管和眼动脉及其周边结构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视柱前端视神经管外膜与眶上裂硬膜融合变厚,形成凸向眶内的襞,厚度为(1.71±0.37)mm(1.14~2.38 mm).眼动脉有88.5%(23侧)于视神经管颅口底部内侧进入鞘膜,在襞前端内侧穿出入眶.视神经管外下壁与蝶窦外侧壁结合形成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长为(7.40±1.44)mm(5.60~10.10 mm).结论:(1)视神经减压应在视神经鞘膜内上方切开;(2)眼动脉减压应在视神经鞘膜切开骨性视神经管全长的基础上再向眶内延长1.14~2.38 mm;(3)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可作为视神经减压的解剖标志.

    作者:范翔;江广理;王海军;初国良;蔡赣桥;樊韵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颈椎椎间盘角和椎间盘-关节突角的X线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提供放射解剖学参数值.方法:志愿者43人.其中男性24人(22~43岁,平均年龄31.04岁),女性19例(23~39岁,平均年龄30.16岁).测量中立位颈椎侧位片C3~C7椎问盘-关节突角,C2-3C3-4C4-5C5-6C6-7椎间盘角,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C3~C7摊问盘.关节突角冉分别为128.70±0.71°,127.36°±0.21°,130.43°±0.87°,124.78°±0.39°,115.82°±0.52°.C2-3、C3-4、C4-5、C5-6、C6-7椎问盘角分别为9.44°±2.23° 98.48°±2.03° 97.15°±2.27°,6.42°±1.90° 93.86°±1.71°.结论:椎间盘-关节突角和椎间盘角是颈椎的重要解剖学参数,本文的X线解剖参数可指导临床更精确地置入假体,有利于术后疗效评估和远期随访观察的量化和标准化.

    作者:张亘瑷;陈建庭;王灵秀;邓轩赓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罕见磨牙钙化瘤1例

    患者,张某,56岁,农民.主因:右上磨牙松动疼痛,服消炎止痛药未见好转.于2007年5月来我院就诊.

    作者:李才友;代慧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左头臂静脉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约70岁)男性尸体时,发现左侧头臂静脉走行异常,为临床提供解剖变异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陶远星;汪贵明;黎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桡动脉远侧段的解剖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桡动脉置管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体视显微镜测量31具尸体共62侧桡动脉远侧段的内径(ID))、外径(ED).结果:(1)桡动脉平桡骨茎突上5cm处断面(SA):ED、ID和管壁厚度(WT)分别为(2.33±0.49)mm、(1.31±0.45)mm和(0.51±0.13)mm.(2)桡动脉平桡骨茎突处断面(SB):ED、ID和WT分别是(2.71±0.45)mm、(1.52±0.54)mm和(0.59±0.16)mm,三者均大于SA(P<0.05).(3)桡动脉的ID、ED及WT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P<0.05),但无侧别差异(P>0.05).结论:本文结果对桡动脉穿刺置管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等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李凯丽;林卡莉;李光千;王建社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扩大经蝶窦入路的显微解剖

    目的:为扩大经蝶窦入路提供显微解剖基础.方法:取经10%福尔马林固定、红色乳胶灌注的成年头颅标本20例,显微镜下模拟扩大经蝶窦入路手术,对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及照相.结果:经蝶骨平板及鞍结节向鞍上扩展,两侧为视神经管,前方有筛后神经血管丛.鞍结节隐窝邻近蝶鞍前壁其下为前海绵间窦.斜坡拓展的下限距鞍底中点距离为(43.6±4.5)mm,咽鼓管圆枕及硬腭阻碍向下扩展;骨性后鼻孔下界为腭骨水平板后缘,外界为翼突内侧板,两者间距(25.9±1.76)mm,颈内动脉鞍底问距(13.8±0.67)mm,向内移动颈内动脉必须松解床突段的远近硬膜环及破裂孔的纤维环,方可显露海绵窦外侧壁的颅神经.结论:扩大经蝶窦入路提供了从前方处理累及鞍上、海绵窦及斜坡病变的新途径.

    作者:李学军;袁贤瑞;姜维喜;罗端午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显露上胸椎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显露上胸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1例福尔马林浸泡的尸体标本按左右侧肋骨切口高低,随机分为右高左低组(A组)、左高右低组(B组)及低位切口组(C组);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上胸椎椎体,观察并测量皮肤切口长度、肋骨切口纵向撑开宽度、显露椎体范围、双侧交感神经干、奇静脉弓及胸导管等结构,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改良肩胛深层手术入路皮肤切口长度平均(22.88±1.70)cm;若切除第3肋骨,切口纵向撑开宽度平均(6.10±0.68)cm,能显露T2~4椎体(100%);若联合切除第2肋骨,切口撑开宽度平均(8.08±0.93)cm,能显露T1椎体下2/3~T4椎体(83.3%);若联合切除第4肋骨,切口撑开宽度平均(8.87±0.73)cm,能显露T2-5椎体(100%);若单纯切除第4肋切口撑开宽度平均(6.03±0.53)cm,显露T3-5椎体(100%);交感神经干、奇静脉弓及胸导管等结构在显露过程中出现在相对恒定的位置,术中仔细操作可避免损伤.结论: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是显露上胸椎的理想的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显露好,安全性高等优点.

    作者:吴锐辉;尹庆水;刘丰;马向阳;李凭跃;王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银杏酮酯对雪旺细胞合成与分泌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银杏酮酯(EGb50)对雪旺细胞合成与分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将纯化的雪旺细胞分为EGb50.组和对照组,EGb50组(低、中、高剂量)分别加含终浓度为10、25、50μg/mlEGb50的FBS-DMEM培养液培养,对照组培养液中不加银杏酮酯.24h后应用ELISA与RT-PCR法分别于蛋白质和mRNA水平测定其对细胞合成与分泌NGF的影响.结果:培养上清液中NGF吸光度(A)值对照组为(0.33±0.04),EGb50低剂量组为(0.57±0.05),EGb50中剂量组为(0.94±0.04),EGb50蜘高剂量组为(1.23±0.06),对照组均低于银杏酮酯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GF和内标基因(GAPDH)PCR产物的荧光强度比值:EGb50低剂量组(0.97±0.06),EGb50中剂量组(1.46±0.04),EGb50高剂量组(1.83±0.06),均较对照组(0.72±0.04)高(P<0.05).结论:银杏酮酯可促进雪旺细胞合成与分泌NGF,这可能是其促进损伤神经再生的机制之一.

    作者:林浩东;王欢;陈德松;王劼;顾玉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上切牙融合1例

    患者,男,16岁,学生.主因:磨牙疼痛就诊,要求治疗.检查 6 龋洞,已穿髓,探痛,无叩痛,右上切牙及侧切牙牙体融合,切端未融合.切牙及侧切牙切缘明显.两牙髓腔及根管均融合,根管较大,牙无异常感觉.未作处理.

    作者:李才友;代慧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式改进的解剖基础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改良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1月~2006年12月应用改良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的167例甲状腺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改良要点在于低位小切口,不显露喉返神经,甲状腺包膜内分离.结果:167例中,只有1例暂时喉返神经损伤,另l例为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0.6%(1/167);1例术后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随访1~8年,有2例复发,经过2次手术未见再次复发.结论:不显露喉返神经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首选术式,熟悉甲状腺及其毗邻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黄水仙;谢民强;刘贤;李仲汉;张宏征;龙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重心移动式步行矫形器后钢缆的生物力学测试

    目的:探讨重心移动式步行矫形器(RGO)后钢缆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使用S型拉力传感器测试18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病人配戴RGO行走时对后钢缆的拉力,并用关节角度计测量其行走时的髋关节摆动范围,取其均数作为力学测试的参考值.利用生物力学测试机(MTS 858)参照此力学参考值,模拟步行周期对3组18件RGO样品的后钢缆固定螺丝进行疲劳实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损伤平面在T4~T12之间的完全性SCI患者在行走时对RGO后钢缆所产生的拉力,随体重的增加而递增.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18例病人的髋关节平均摆动范围是(19.56±1.69).;3组样品RGO的后钢缆同定螺丝疲劳至断裂的平均次数分别为95450±2636、127171±27194及204620±7148(次),每组断裂次数平均值的上、下限值范围分别为92684<μ<98216、100756<μ<153586和196405<μ<212835,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2<0.01).结论:国产RGO的后钢缆固定螺丝是其相对薄弱环节;体重在55 kg以下、55~70 kg及70 kg以上的SCI患者,在配戴RGO行走分别达到各自相应步数之前,应及时更换其后钢缆的固定螺丝.

    作者:孙嘉利;赵卫东;欧阳钧;唐丹;欧阳亚涛;钟世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面、前庭蜗神经脑池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面、前庭蜗神经脑池段的显微外科解剖,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应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显微镜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对面、前庭蜗神经脑池段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解剖、观测.结果:面、前庭蜗神经脑池段分为进出脑干段(root entry/exit zone,REZ),桥小脑角段,内耳道段.REZ有重要的解剖三角;桥小脑角段面神经运动支与前庭蜗神经走行关系恒定,走行在前庭蜗神经前上方,中间神经和面神经运动根在内耳道中部融合成一支;桥小脑池蛛网膜象袖套一样延续至内耳道底部.结论:(1)听神经瘤起源于蛛网膜下腔内,面、前庭蜗神经池与桥小脑池相连续;(2)听神经瘤可利用REZ解剖三角来寻找面、前庭蜗神经的起始段,并根据肿瘤生长方向不同与REZ的解剖关系分3种类型,有利于术中面、前庭蜗神经功能的保留;(3)磨除内耳道后唇不能超过1cm,以免进入骨迷路

    作者:朱蔚林;漆松涛;张喜安;陆云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64层螺旋CT肝血管三维重建研究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人体肝脏血管研究的可行性,观察三维重建肝血管一般形态及分布规律.方法:3例正常受试者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后,使用64层螺旋CT进行上腹部扫描,图像采集后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tiy projection,MIP)、反向MIP(Reverse direction maximum intenstiy projection),重建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结果:重建图像清晰,可显示出6~8级血管及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研究肝血管形态的有效手段,三维重建能直观立体显示肝血管伞程及血管间的关系,对于活体肝脏血管的研究、临床应用、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剑华;周庭永;吕发金;张琳;张本斯;李琦;陆云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壳聚糖作载体的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脑损伤研究

    目的:探讨壳聚糖作载体的NSCs移植及NGF的应用对大鼠TBI的修复作用.方法:用低温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多孔支架.将从鼠胚前脑中分离的NSCs进行扩增,并标记BrdU.Feeney法制备SD大鼠TBI模型,随机分为3组:损伤对照组清创后不做移植;NSCs+支架移植组行壳聚糖作载体的NSCs移植;NSCS+支架+NGF移植组行壳聚糖作载体的NSCs移植,并在其中加入NGF.术后3个月在损伤区或移植区注射BDA追踪剂,行避暗回避和跳台试验.脑切片行Nissl染色、BrdU与NF-200免疫荧光双标及BDA组化染色.结果:两移植组的认知功能较损伤对照组明显改善,含NGF的移植组改善更加显著.Nissl染色见损伤对照组创伤区形成烧杯状空洞、海马萎缩变形.而两移植组创伤区有移植物填充并与宿主整合,创伤侧海马萎缩变形不明显;两移植组在移植区均可见BrdU与NF-200免疫荧光双标细胞,含NGF移植组中的双标细胞数量多、胞体大、突起多且长;BDA组化染色显示两移植组移植区内的细胞突起已延伸至宿主脑组织,含NGF的移植组向宿主脑组织延伸的突起较多.结论:大鼠TBI后行壳聚糖作载体的NSCs移植,可以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NSCs可以向神经元分化并与宿主脑组织建立联系,NGF-对其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衣昕;金国华;田美玲;秦建兵;毛伟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喙肱韧带的解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测量喙肱韧带(coracohumeral ligament,CHL)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冻结肩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例正常成人肩关节标本,用游标卡尺和钢尺测量:CHL全长、距离喙突尖端长度、距离喙突末端长度、根宽、移行为关节囊前的宽度、根厚、移行为关节囊前的厚度.结果:CHL全长为(35.7±6.0)mm(26.2±48.1 mm)、距离喙突尖端长度为(12.0±4.4)mm(4.0~19.2 mm)、距离喙突末端长度为(17.5±4.0)mm(6.0~21.1 mm)、根宽为(21.0±3.5)mm(15.1~29.0 mm)、移行为关节囊前宽度为(15.8±2.4)mm(12.1~20.1 mm)、根厚为(2.15±0.70)mm(1.18~3.60 mm)、移行为关节囊前厚度为(1.83±0.69)mm(1.02~3.46 mm).结论:CHL从起点到止点都是逐渐变细的,不同的人CHL解剖测量不同且数据差异太大,提示不能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比较来指导冻结肩的临床诊治.

    作者:杨会峰;唐康来;李建福;陈伟;王健;许建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以示指桡掌侧筋膜皮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以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近侧指问关节附近的皮支为蒂的第2掌指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示指指端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2个手部血管铸型标本、血管灌注标本上,解剖观察示指桡掌侧同有动脉分支与示指桡背侧指背动脉的吻合,皮瓣供区血管、神经分布.结果: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在近侧指间关节附近发出皮支与示指桡背侧动脉在桡背侧有吻合,皮瓣供区有示指背.掌背静脉和示指桡背侧神经,并形成筋膜、静脉和皮神经血管网.结论:以示指桡掌侧同有动脉在近侧指间关节附近的筋膜皮支为蒂可形成第2掌指背逆行岛状皮瓣,是示指指端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较佳皮瓣.

    作者:李少华;张业辉;陈胜华;李泽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CaMKⅡ信号转导通路在慢性痛外周和中枢感受中的作用

    慢性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持续的时间较长,且很多药物对其治疗无效而导致病人长期忍受极大的痛苦.因此,人们对慢性痛发生发展机制的了解,将为临床上治疗疼痛提供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利用在体和离体实验,人们鉴别出许多信号转导通路中的靶分子,来阐释伤害性感受的处理机制.

    作者:张楠;卜祥宁;方力;李俊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