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翔;江广理;王海军;初国良;蔡赣桥;樊韵平
目的: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提供放射解剖学参数值.方法:志愿者43人.其中男性24人(22~43岁,平均年龄31.04岁),女性19例(23~39岁,平均年龄30.16岁).测量中立位颈椎侧位片C3~C7椎问盘-关节突角,C2-3C3-4C4-5C5-6C6-7椎间盘角,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C3~C7摊问盘.关节突角冉分别为128.70±0.71°,127.36°±0.21°,130.43°±0.87°,124.78°±0.39°,115.82°±0.52°.C2-3、C3-4、C4-5、C5-6、C6-7椎问盘角分别为9.44°±2.23° 98.48°±2.03° 97.15°±2.27°,6.42°±1.90° 93.86°±1.71°.结论:椎间盘-关节突角和椎间盘角是颈椎的重要解剖学参数,本文的X线解剖参数可指导临床更精确地置入假体,有利于术后疗效评估和远期随访观察的量化和标准化.
作者:张亘瑷;陈建庭;王灵秀;邓轩赓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为经导管瓣膜置换提供正常人主动脉瓣膜及肺动脉瓣膜的相关应用解剖.方法:解剖测量40例(男28,女12)外形大小正常的成年人心标本.结果:测得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周径分别为(63.25±8.43)mm、(66.52±11.25)mm;瓣膜游离缘长度分别为(26.25±3.84)mm、(27.51±5.15)mm;瓣膜附着缘长度分别为(20.36±3.51)mm、(21.27±4.64)mm;游离缘距窦底的距离分别为(15.15±2.67)mm、(16.54±4.33)mm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距主动脉根部距离分别为(16.59±4.16)mm、(17.23±3.26)mm.主肺动脉长度(33.54±8.15)mm.结论:带瓣膜支架的大小和形状的设计应根据主动脉以及主肺动脉开口的大小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来选择.
作者:宗刚军;白元;秦永文;张浩;姚颖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介绍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移植术中血管变异及变异的处理方法.方法:在行78例93个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创面时,发现11个皮瓣血管变异,变异率12%.变异类型主要有皮支发出位置、皮支数目、非尺动脉发出皮支3种,对不同的变异进行不同的方法切取皮瓣.结果:变异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经正确切取,均成活,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弹性好,手指屈伸功能满意.结论:对不同的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皮瓣移植手术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作者:巨积辉;金光哲;李雷;赵强;刘跃飞;魏诚;李建宁;侯瑞兴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静脉移植物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和Ⅰ型、Ⅲ型、Ⅵ型胶原纤维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对30个静脉移植物再塞标本中MMP-2、Ⅰ型、Ⅲ型、Ⅵ型胶原纤维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拍片,图片用Silicon Graphics Octane进行处理.结果:在正常静脉血管,有少量MMP-2的表达;Ⅰ型、Ⅲ型、Ⅵ型胶原的表达较少.在静脉移植的血管,MMP-2的表达显著增加,是正常血管的3.5倍;Ⅰ型、Ⅲ型、Ⅵ型胶原的表达明显上调,分别是正常血管的3.8倍、4.0倍和3.9倍.另外,统计分析表明上述蛋白质在新内膜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在中膜的表达(P<0.01).结论:在静脉移植物的新内膜,MMP-2的表达上调,细胞外基质Ⅰ型、Ⅲ型、Ⅵ型胶原合成增加,提示这些重要分子在新.内膜的形成和静脉再狭窄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桂平;王岐本;黄庆红;Jutta Schaper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男性,68岁,汉,农民.上腹痛伴反复恶心、呕吐3月余,发热、乏力半月,体检中上腹压痛、反跳痛,肝脾肿大,辅助检查发现肝转氨酶升高,HBsAg(+),血象正常.
作者:刘慧明;陈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人体肝脏血管研究的可行性,观察三维重建肝血管一般形态及分布规律.方法:3例正常受试者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后,使用64层螺旋CT进行上腹部扫描,图像采集后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tiy projection,MIP)、反向MIP(Reverse direction maximum intenstiy projection),重建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结果:重建图像清晰,可显示出6~8级血管及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研究肝血管形态的有效手段,三维重建能直观立体显示肝血管伞程及血管间的关系,对于活体肝脏血管的研究、临床应用、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剑华;周庭永;吕发金;张琳;张本斯;李琦;陆云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张某,56岁,农民.主因:右上磨牙松动疼痛,服消炎止痛药未见好转.于2007年5月来我院就诊.
作者:李才友;代慧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约70岁)男性尸体时,发现左侧头臂静脉走行异常,为临床提供解剖变异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陶远星;汪贵明;黎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为桡动脉置管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体视显微镜测量31具尸体共62侧桡动脉远侧段的内径(ID))、外径(ED).结果:(1)桡动脉平桡骨茎突上5cm处断面(SA):ED、ID和管壁厚度(WT)分别为(2.33±0.49)mm、(1.31±0.45)mm和(0.51±0.13)mm.(2)桡动脉平桡骨茎突处断面(SB):ED、ID和WT分别是(2.71±0.45)mm、(1.52±0.54)mm和(0.59±0.16)mm,三者均大于SA(P<0.05).(3)桡动脉的ID、ED及WT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P<0.05),但无侧别差异(P>0.05).结论:本文结果对桡动脉穿刺置管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等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李凯丽;林卡莉;李光千;王建社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为临床影像诊断胰腺钩突病变提供实用的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腹部连续横断层标本和30例健康成人腹部CT图像,观测胰腺钩突所在平面与脊柱的对应关系.选取钩突所在的4个连续横断面,观测各层面中钩突的断面形态、毗邻及有关径值.结果:在脊柱L2层面内胰腺钩突可100%显示;肠系膜上动、静脉和下腔静脉分别居胰腺钩突的左、前、后方,可作为各层面识别钩突的标志结构;钩突依据断面形态可分为钩形、角形、圆形3型,在断面标本及CT图像各层而中均以钩形多见(分别为61.67%;58.33%).结论:通过对胰腺钩突横断面标本及其CT测值的对照研究,显示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在肾门下份及胰头下份层面,钩突前后径与同层面胰头前后径之间有相关关系(P<0.05).
作者:张琳;周庭永;王剑华;吕发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肌皮神经肌支的分支类型及其精确的体表定位方法.方法:上肢标本58侧,仔细解剖观测肌皮神经走行、分支的横径和长度等.结果:(1)肌皮神经穿过喙肱肌的位置距肩峰为(5.95±1.03)cm;(2)肱二头肌支起始处距肩峰距离:男(12.02±1.68)cm,女(10.35±1.88)cm,分别为肩峰-外上髁长度的(41.12±4.46)%和(36.91±6.55)%;起始点横径:男(1.27±0.37)mm,女(1.43±0.42)mm.短头肌支的长:男(3.66±13.7)cm,女(5.07±2.05)cm,长头肌支的长:男(4.27±1.37)cm,女(5.25±1.95)cm;(3)肱肌支起始处距肩峰距离为:男(15.27±2.76)cm,女(12.72±2.01)cm,分别为肩峰-外上髁长度的(52.50±9.60)%和(45.42±6.97)%.起始点横径(1.35±0.40)mm,长为(5.88±2.19)cm.结论:将肱二头肌支和肱肌支在肌皮神经发出点定位表达以肩峰与外上髁距离的百分比,可避免因个体差异而对肌支起点定位产生的误差,为临床提供更为便捷、可靠、实用的解剖依据.
作者:余汝堂;陈忠孝;金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研究右肋间支气管动脉三维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32例行胸部增强扫描,CTA清晰显示右支气管动脉的病例,采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肋间-支气管动脉干、右支气管动脉及肋问后动脉的相关解剖学特征.结果:68.9%(91例)右支气管动脉源自肋间后动脉,除1例与左侧第4肋间后动脉共干外,其余90例均与右侧肋间后动脉共干;右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后动脉的共干类型有8种,为常见的是与右侧第3肋问后动脉共干;共干起点多平对T5~T6椎体,除1例起源于主动脉弓外,其余90例均起源于降主动脉右侧壁;以降主动脉血流方向为顺行方向,肋间一支气管动脉干与降主动脉间平均逆行角度为102.6°;共干起点与支气管动脉起点间距为0.3~4.2 cm不等,平均间距为2.3 cm;右支气管动脉从肋间-支气管动脉干上发出方式多样,与远侧肋间后动脉可呈锐角、直角,甚至钝角,平均夹角为90.7°;所有肋间支气管动脉开口对应于T4~T6椎体范围,且多位于椎体正前方,向两侧均不超过肋骨小头,其开口与肋骨小头平均问距为4.1cm.结论:右肋间支气管动脉解剖学特征复杂,CTA三维成像能予以较好评价.
作者:李琦;吴景全;罗天友;黄兴涛;李信友;刘历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为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等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①32具尸体标本采用大体解剖方法观测尾状叶静脉数量、直径、走行、回流部位、游离部长度(肝外长度)及毗邻解剖关系.②对15例铸型标本的尾状叶静脉进行观测.③采用64排螺旋CT对10例肝脏标本进行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记录螺旋CT影像下尾状叶静脉内径、数量、走向及毗邻关系,与解剖研究结果比较.结果:固有尾状叶静脉有1~3支,34.38%(11例)有固有尾状叶上静脉,90.63%(29例)有固有尾状叶中静脉,59.38%(19例)有固有尾状叶下静脉.腔静脉旁部静脉和尾状突静脉都为1支,尾状突静脉出现率34.38%(11例).尾状叶静脉主要汇入到下腔静脉肝后段的左上区(2区)、左中区(6区)、左下区(10区).其游离部的长度长短不一.结论:了解尾状叶静脉的形态特点及分布规律,对于提高腹腔镜尾状叶切除术中操作的安全性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汪坤菊;丁自海;陈敏;黄海伟;石小田;秦将钧;易西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心移动式步行矫形器(RGO)后钢缆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使用S型拉力传感器测试18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病人配戴RGO行走时对后钢缆的拉力,并用关节角度计测量其行走时的髋关节摆动范围,取其均数作为力学测试的参考值.利用生物力学测试机(MTS 858)参照此力学参考值,模拟步行周期对3组18件RGO样品的后钢缆固定螺丝进行疲劳实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损伤平面在T4~T12之间的完全性SCI患者在行走时对RGO后钢缆所产生的拉力,随体重的增加而递增.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18例病人的髋关节平均摆动范围是(19.56±1.69).;3组样品RGO的后钢缆同定螺丝疲劳至断裂的平均次数分别为95450±2636、127171±27194及204620±7148(次),每组断裂次数平均值的上、下限值范围分别为92684<μ<98216、100756<μ<153586和196405<μ<212835,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2<0.01).结论:国产RGO的后钢缆固定螺丝是其相对薄弱环节;体重在55 kg以下、55~70 kg及70 kg以上的SCI患者,在配戴RGO行走分别达到各自相应步数之前,应及时更换其后钢缆的固定螺丝.
作者:孙嘉利;赵卫东;欧阳钧;唐丹;欧阳亚涛;钟世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作者在解剖一具中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心脏、胰腺、肾脏及胸导管存在畸形或变异.此类多种变异共存的现象实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尚昆;杨晓佼;苏垒鑫;朱星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测量喙肱韧带(coracohumeral ligament,CHL)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冻结肩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例正常成人肩关节标本,用游标卡尺和钢尺测量:CHL全长、距离喙突尖端长度、距离喙突末端长度、根宽、移行为关节囊前的宽度、根厚、移行为关节囊前的厚度.结果:CHL全长为(35.7±6.0)mm(26.2±48.1 mm)、距离喙突尖端长度为(12.0±4.4)mm(4.0~19.2 mm)、距离喙突末端长度为(17.5±4.0)mm(6.0~21.1 mm)、根宽为(21.0±3.5)mm(15.1~29.0 mm)、移行为关节囊前宽度为(15.8±2.4)mm(12.1~20.1 mm)、根厚为(2.15±0.70)mm(1.18~3.60 mm)、移行为关节囊前厚度为(1.83±0.69)mm(1.02~3.46 mm).结论:CHL从起点到止点都是逐渐变细的,不同的人CHL解剖测量不同且数据差异太大,提示不能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比较来指导冻结肩的临床诊治.
作者:杨会峰;唐康来;李建福;陈伟;王健;许建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面、前庭蜗神经脑池段的显微外科解剖,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应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显微镜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对面、前庭蜗神经脑池段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解剖、观测.结果:面、前庭蜗神经脑池段分为进出脑干段(root entry/exit zone,REZ),桥小脑角段,内耳道段.REZ有重要的解剖三角;桥小脑角段面神经运动支与前庭蜗神经走行关系恒定,走行在前庭蜗神经前上方,中间神经和面神经运动根在内耳道中部融合成一支;桥小脑池蛛网膜象袖套一样延续至内耳道底部.结论:(1)听神经瘤起源于蛛网膜下腔内,面、前庭蜗神经池与桥小脑池相连续;(2)听神经瘤可利用REZ解剖三角来寻找面、前庭蜗神经的起始段,并根据肿瘤生长方向不同与REZ的解剖关系分3种类型,有利于术中面、前庭蜗神经功能的保留;(3)磨除内耳道后唇不能超过1cm,以免进入骨迷路
作者:朱蔚林;漆松涛;张喜安;陆云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两种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12具经防腐同定的L1~5节段成年脊柱标本,分为人字嵴顶点法、Magerl法两个螺钉同定组.采用858型MTS材料实验机进行轴向拔出力测试,记录大拔出力,并对两组进行比较;试验完成后,将标本沿椎弓根截面锯开,观测两种方法的进钉外倾角度.结果:人字嵴顶点法进钉外倾角度小于Maged法(P<0.05);人字嵴顶点法和Maged法的大钉拔出力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人字嵴顶点进钉法操作方便且显露范围小,而且能够获得相同的生物力学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翁永前;丁自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为小脑幕切迹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6个颅脑湿标本,采用中线位幕下和小脑上外科手术入路暴露开小脑幕切迹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合10例沿眦耳线获取的颅脑横断层标本和5例成人健康自愿者MR图像,研究了小脑幕切迹区的神经和血管走行以及和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幕切迹卜份内有大脑大静脉、基底静脉和大脑后动脉走行,幕切迹的两侧与海马旁回相毗邻.幕切迹中份内有滑车神经、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小脑中央前静脉的属支和基底静脉走行.滑车神经和小脑上动脉走在幕切迹游离缘的内下方,大脑后动脉沿幕切迹游离缘的内上方后行.该段幕切迹的两侧和海马旁回及钩相毗邻.幕切迹下份内有动眼神经、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其分支,其两侧和海马旁回、钩及其深而的杏仁体相毗邻.结论:小脑幕切迹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密切毗邻.在暴露小脑幕切迹的过程中,滑车神经是易受到损伤的结构.小脑上动脉的小脑中脑段是识别幕切迹中份内滑车神经的理想标志.小脑幕切迹疝时易于挤压大脑后动脉、中脑和动眼神经.
作者:吕伯实;夏晖;赵振美;孙丰刚;朱建忠;张海东;梁长虎;刘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为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显露上胸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1例福尔马林浸泡的尸体标本按左右侧肋骨切口高低,随机分为右高左低组(A组)、左高右低组(B组)及低位切口组(C组);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上胸椎椎体,观察并测量皮肤切口长度、肋骨切口纵向撑开宽度、显露椎体范围、双侧交感神经干、奇静脉弓及胸导管等结构,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改良肩胛深层手术入路皮肤切口长度平均(22.88±1.70)cm;若切除第3肋骨,切口纵向撑开宽度平均(6.10±0.68)cm,能显露T2~4椎体(100%);若联合切除第2肋骨,切口撑开宽度平均(8.08±0.93)cm,能显露T1椎体下2/3~T4椎体(83.3%);若联合切除第4肋骨,切口撑开宽度平均(8.87±0.73)cm,能显露T2-5椎体(100%);若单纯切除第4肋切口撑开宽度平均(6.03±0.53)cm,显露T3-5椎体(100%);交感神经干、奇静脉弓及胸导管等结构在显露过程中出现在相对恒定的位置,术中仔细操作可避免损伤.结论: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是显露上胸椎的理想的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显露好,安全性高等优点.
作者:吴锐辉;尹庆水;刘丰;马向阳;李凭跃;王非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