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亘瑷;陈建庭;王灵秀;邓轩赓
目的:比较山羊与人颈椎的体外三维生物力学特征.方法:取新鲜成年人尸体与崇明山羊颈椎标本(C0~T1)各8具,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仪上检测两者屈曲、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等模式下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结果:在前屈运动方式下,山羊和人C1-2的ROM分别为16.9°±5.1°和14.3°±3.2°,超过其它节段.在后伸运动方式下,山羊与人C1-2的ROM分别为20.6°±4.8°和18.7°±3.7° C0-1的ROM分别为19.3°±4.7°和18.4°±4.3°,超过其它节段.在轴向旋转运动模式下,山羊与人C1-2的ROM分别为48.60±8.6°和56.3°±8.9°.除山羊C4-7左右侧屈的NZ与人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它节段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及左右侧屈的ROM和NZ与人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崇明山羊与人颈椎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轴向旋转等运动模式下的ROM及NZ相近,可作为颈椎研究的良好动物模型.
作者:黄师;侯铁胜;赵鑫;连小峰;张海龙;陈元贵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为小脑幕切迹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6个颅脑湿标本,采用中线位幕下和小脑上外科手术入路暴露开小脑幕切迹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合10例沿眦耳线获取的颅脑横断层标本和5例成人健康自愿者MR图像,研究了小脑幕切迹区的神经和血管走行以及和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幕切迹卜份内有大脑大静脉、基底静脉和大脑后动脉走行,幕切迹的两侧与海马旁回相毗邻.幕切迹中份内有滑车神经、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小脑中央前静脉的属支和基底静脉走行.滑车神经和小脑上动脉走在幕切迹游离缘的内下方,大脑后动脉沿幕切迹游离缘的内上方后行.该段幕切迹的两侧和海马旁回及钩相毗邻.幕切迹下份内有动眼神经、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其分支,其两侧和海马旁回、钩及其深而的杏仁体相毗邻.结论:小脑幕切迹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密切毗邻.在暴露小脑幕切迹的过程中,滑车神经是易受到损伤的结构.小脑上动脉的小脑中脑段是识别幕切迹中份内滑车神经的理想标志.小脑幕切迹疝时易于挤压大脑后动脉、中脑和动眼神经.
作者:吕伯实;夏晖;赵振美;孙丰刚;朱建忠;张海东;梁长虎;刘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张某,56岁,农民.主因:右上磨牙松动疼痛,服消炎止痛药未见好转.于2007年5月来我院就诊.
作者:李才友;代慧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为桡动脉置管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体视显微镜测量31具尸体共62侧桡动脉远侧段的内径(ID))、外径(ED).结果:(1)桡动脉平桡骨茎突上5cm处断面(SA):ED、ID和管壁厚度(WT)分别为(2.33±0.49)mm、(1.31±0.45)mm和(0.51±0.13)mm.(2)桡动脉平桡骨茎突处断面(SB):ED、ID和WT分别是(2.71±0.45)mm、(1.52±0.54)mm和(0.59±0.16)mm,三者均大于SA(P<0.05).(3)桡动脉的ID、ED及WT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P<0.05),但无侧别差异(P>0.05).结论:本文结果对桡动脉穿刺置管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等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李凯丽;林卡莉;李光千;王建社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同时累及腹膜后间隙和腹膜下间隙的淋巴管瘤的CT表现.并探讨其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同时累及腹膜后间隙和腹膜下间隙的淋巴管瘤的CT资料5例,4例行增强扫描,1例仅行平扫.分别观察记录:肿块的大小、密度、形态;肿块的强化特点腹膜下间隙和肾旁后间隙受累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结果:(1)5例中,肿块大小为7.1~22.7cm;肿块单房或多房的囊性肿块,其中1例侵犯前腹壁;4例行增强扫描均无强化.(2)5例中,4例同时累及肾旁前间隙、横结肠系膜的腹膜下间隙和小肠系膜的腹膜下间隙;1例同时累及肾旁前间隙和小肠系膜的腹膜下间隙.结论:CT可良好显示淋巴管瘤累及腹膜后和腹膜下间隙的情况.
作者:董鹏;王滨;李丽新;刘文娟;崔慧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慢性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持续的时间较长,且很多药物对其治疗无效而导致病人长期忍受极大的痛苦.因此,人们对慢性痛发生发展机制的了解,将为临床上治疗疼痛提供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利用在体和离体实验,人们鉴别出许多信号转导通路中的靶分子,来阐释伤害性感受的处理机制.
作者:张楠;卜祥宁;方力;李俊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人体肝脏血管研究的可行性,观察三维重建肝血管一般形态及分布规律.方法:3例正常受试者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后,使用64层螺旋CT进行上腹部扫描,图像采集后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tiy projection,MIP)、反向MIP(Reverse direction maximum intenstiy projection),重建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结果:重建图像清晰,可显示出6~8级血管及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研究肝血管形态的有效手段,三维重建能直观立体显示肝血管伞程及血管间的关系,对于活体肝脏血管的研究、临床应用、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剑华;周庭永;吕发金;张琳;张本斯;李琦;陆云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银杏酮酯(EGb50)对雪旺细胞合成与分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将纯化的雪旺细胞分为EGb50.组和对照组,EGb50组(低、中、高剂量)分别加含终浓度为10、25、50μg/mlEGb50的FBS-DMEM培养液培养,对照组培养液中不加银杏酮酯.24h后应用ELISA与RT-PCR法分别于蛋白质和mRNA水平测定其对细胞合成与分泌NGF的影响.结果:培养上清液中NGF吸光度(A)值对照组为(0.33±0.04),EGb50低剂量组为(0.57±0.05),EGb50中剂量组为(0.94±0.04),EGb50蜘高剂量组为(1.23±0.06),对照组均低于银杏酮酯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GF和内标基因(GAPDH)PCR产物的荧光强度比值:EGb50低剂量组(0.97±0.06),EGb50中剂量组(1.46±0.04),EGb50高剂量组(1.83±0.06),均较对照组(0.72±0.04)高(P<0.05).结论:银杏酮酯可促进雪旺细胞合成与分泌NGF,这可能是其促进损伤神经再生的机制之一.
作者:林浩东;王欢;陈德松;王劼;顾玉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来源及其与前臂筋膜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设计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转位修复手部、腕部及前臂远端软组织缺损14例.结果:术后14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经3~30个月随访,皮瓣外形与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适用于修复手部、前臂软组织的缺损,该供区较前臂其它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部位隐蔽.
作者:林海滨;林涧;郑晓晖;郑和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约70岁)男性尸体时,发现左侧头臂静脉走行异常,为临床提供解剖变异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陶远星;汪贵明;黎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测量喙肱韧带(coracohumeral ligament,CHL)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冻结肩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例正常成人肩关节标本,用游标卡尺和钢尺测量:CHL全长、距离喙突尖端长度、距离喙突末端长度、根宽、移行为关节囊前的宽度、根厚、移行为关节囊前的厚度.结果:CHL全长为(35.7±6.0)mm(26.2±48.1 mm)、距离喙突尖端长度为(12.0±4.4)mm(4.0~19.2 mm)、距离喙突末端长度为(17.5±4.0)mm(6.0~21.1 mm)、根宽为(21.0±3.5)mm(15.1~29.0 mm)、移行为关节囊前宽度为(15.8±2.4)mm(12.1~20.1 mm)、根厚为(2.15±0.70)mm(1.18~3.60 mm)、移行为关节囊前厚度为(1.83±0.69)mm(1.02~3.46 mm).结论:CHL从起点到止点都是逐渐变细的,不同的人CHL解剖测量不同且数据差异太大,提示不能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比较来指导冻结肩的临床诊治.
作者:杨会峰;唐康来;李建福;陈伟;王健;许建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男性,68岁,汉,农民.上腹痛伴反复恶心、呕吐3月余,发热、乏力半月,体检中上腹压痛、反跳痛,肝脾肿大,辅助检查发现肝转氨酶升高,HBsAg(+),血象正常.
作者:刘慧明;陈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中减压范围与椎内静脉丛出血问题相关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方法:选择6具新鲜尸体和12具经防腐固定的完整的成人颈部标本(C1~T1),对椎体钩突前脚间距、钩突前脚与横突孔内壁垂直距离及椎内前静脉丛两侧纵行血管间距等进行解剖观察.结果:椎内前静脉丛潜行于后纵韧带内,紧贴硬脊膜背面,两条纵行血管问形成横行交通支;在C3~C7相应椎体,钩突内侧缘与横突孔内壁间距为(5.25±0.85)mm,C3~C7相应节段椎内前静脉丛两侧纵行血管间距从(11.13±0.20)mm增大到(14.98±0.27)mm.C3~C7钩突前角间距从(14.60±1.03)mm增大到(21.51±1.91)mm,钩突前后径均大于11 mm.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减压的安全区域可以双侧钩突前角为解剖标志,在此范同内,可完全显露椎内静脉丛两侧纵行静脉,从而有效地处理椎内静脉丛术中出血问题,手术安全,减压彻底.
作者:刘丰;尹庆水;吴锐辉;艾福志;权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操作教学指导中,对1例成年男性尸体进行解剖操作时发现其右侧臂丛后束存在变异,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齐;黄美贤;李鉴轶;曼萍;郑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为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等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①32具尸体标本采用大体解剖方法观测尾状叶静脉数量、直径、走行、回流部位、游离部长度(肝外长度)及毗邻解剖关系.②对15例铸型标本的尾状叶静脉进行观测.③采用64排螺旋CT对10例肝脏标本进行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记录螺旋CT影像下尾状叶静脉内径、数量、走向及毗邻关系,与解剖研究结果比较.结果:固有尾状叶静脉有1~3支,34.38%(11例)有固有尾状叶上静脉,90.63%(29例)有固有尾状叶中静脉,59.38%(19例)有固有尾状叶下静脉.腔静脉旁部静脉和尾状突静脉都为1支,尾状突静脉出现率34.38%(11例).尾状叶静脉主要汇入到下腔静脉肝后段的左上区(2区)、左中区(6区)、左下区(10区).其游离部的长度长短不一.结论:了解尾状叶静脉的形态特点及分布规律,对于提高腹腔镜尾状叶切除术中操作的安全性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汪坤菊;丁自海;陈敏;黄海伟;石小田;秦将钧;易西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研究右肋间支气管动脉三维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32例行胸部增强扫描,CTA清晰显示右支气管动脉的病例,采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肋间-支气管动脉干、右支气管动脉及肋问后动脉的相关解剖学特征.结果:68.9%(91例)右支气管动脉源自肋间后动脉,除1例与左侧第4肋间后动脉共干外,其余90例均与右侧肋间后动脉共干;右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后动脉的共干类型有8种,为常见的是与右侧第3肋问后动脉共干;共干起点多平对T5~T6椎体,除1例起源于主动脉弓外,其余90例均起源于降主动脉右侧壁;以降主动脉血流方向为顺行方向,肋间一支气管动脉干与降主动脉间平均逆行角度为102.6°;共干起点与支气管动脉起点间距为0.3~4.2 cm不等,平均间距为2.3 cm;右支气管动脉从肋间-支气管动脉干上发出方式多样,与远侧肋间后动脉可呈锐角、直角,甚至钝角,平均夹角为90.7°;所有肋间支气管动脉开口对应于T4~T6椎体范围,且多位于椎体正前方,向两侧均不超过肋骨小头,其开口与肋骨小头平均问距为4.1cm.结论:右肋间支气管动脉解剖学特征复杂,CTA三维成像能予以较好评价.
作者:李琦;吴景全;罗天友;黄兴涛;李信友;刘历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有右双肾动静脉、左双睾丸静脉、右睾丸动脉起于右下肾动脉、右睾丸静脉汇入右下肾静脉、左副肾动脉及下腔静脉受压扩张等多种变异(图1),此多变异共存现象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建昌;廖进民;何国栋;赖炳旺;吴振权;申升;黄炎松;田鲜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为临床影像诊断胰腺钩突病变提供实用的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腹部连续横断层标本和30例健康成人腹部CT图像,观测胰腺钩突所在平面与脊柱的对应关系.选取钩突所在的4个连续横断面,观测各层面中钩突的断面形态、毗邻及有关径值.结果:在脊柱L2层面内胰腺钩突可100%显示;肠系膜上动、静脉和下腔静脉分别居胰腺钩突的左、前、后方,可作为各层面识别钩突的标志结构;钩突依据断面形态可分为钩形、角形、圆形3型,在断面标本及CT图像各层而中均以钩形多见(分别为61.67%;58.33%).结论:通过对胰腺钩突横断面标本及其CT测值的对照研究,显示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在肾门下份及胰头下份层面,钩突前后径与同层面胰头前后径之间有相关关系(P<0.05).
作者:张琳;周庭永;王剑华;吕发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鼻后外侧动脉在鼻内镜上颌窦口扩大手术中的影响以及鼻后外侧动脉的保护.方法:应用10具(20侧)10%福尔马林防腐固定乳胶灌注之成人头部标本,观察中鼻道结构,解剖鼻后外侧动脉及其分支,观察鼻后外侧动脉的走行与分布,并测量其外径.观察鼻后外侧动脉与上颌窦口扩大手术的关系.结果:鼻后外侧动脉在蝶腭孔处分出蝶腭动脉,向前下走行,在中鼻甲后端分出中鼻甲动脉,下鼻甲动脉,少数有上鼻甲动脉分支.鼻后外侧动脉外径(1.02±0.07)mm,中鼻甲动脉外径(0.89±0.06)mm,下鼻甲动脉外径(0.94±0.07)mm.鼻后外侧动脉下鼻甲分支在中鼻道的中点,.在中鼻甲后端前方的距离(10.35±2.06)mm.结论:开放上颌窦开口时,在距离中鼻甲后端保留1~1.5 cm的距离,可以避免鼻后外侧动脉损伤,如果必须扩大要应用电凝彻底止血.
作者:李少华;段永畅;田广永;彭志强;张剑凯;陈海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骶丛的动脉来源、分布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3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采用明胶-氧化铅微血管显影法观察骶丛的动脉分布.(2)选择15具灌注红色乳胶的防腐固定成人尸体标本,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骶丛的动脉来源和分布.结果:骶丛根部的血供主要来源于骶髂腰动脉系统(sacral Iliac lumbar artery system,SILAS)、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各动脉的分支之间互相吻合.L4根部血供以第4腰动脉为主;L5根部血供以髂腰动脉为主,L5 ~S3,由骶外侧动脉分支供应,血管平均为(2.2±1.4)支(1~4支).坐骨神经臀段出骨盆处,以臀下动脉、阴部内动脉以及梨状肌肌支供血为主,营养支动脉有(5.3±1.2)支(3~7支).结论:骶丛的血供主要来自于SILAS,每一个动脉分支从不同方向进入骶丛后分为升支和降支,在骶丛内相互吻合.相邻血管区域的血供可以代偿,为骶丛损伤的外科救治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作者:宋宇宏;徐达传;黄美贤;刘树元;刘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