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永前;丁自海
目的:探讨人静脉移植物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和Ⅰ型、Ⅲ型、Ⅵ型胶原纤维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对30个静脉移植物再塞标本中MMP-2、Ⅰ型、Ⅲ型、Ⅵ型胶原纤维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拍片,图片用Silicon Graphics Octane进行处理.结果:在正常静脉血管,有少量MMP-2的表达;Ⅰ型、Ⅲ型、Ⅵ型胶原的表达较少.在静脉移植的血管,MMP-2的表达显著增加,是正常血管的3.5倍;Ⅰ型、Ⅲ型、Ⅵ型胶原的表达明显上调,分别是正常血管的3.8倍、4.0倍和3.9倍.另外,统计分析表明上述蛋白质在新内膜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在中膜的表达(P<0.01).结论:在静脉移植物的新内膜,MMP-2的表达上调,细胞外基质Ⅰ型、Ⅲ型、Ⅵ型胶原合成增加,提示这些重要分子在新.内膜的形成和静脉再狭窄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桂平;王岐本;黄庆红;Jutta Schaper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为小脑幕切迹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6个颅脑湿标本,采用中线位幕下和小脑上外科手术入路暴露开小脑幕切迹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合10例沿眦耳线获取的颅脑横断层标本和5例成人健康自愿者MR图像,研究了小脑幕切迹区的神经和血管走行以及和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幕切迹卜份内有大脑大静脉、基底静脉和大脑后动脉走行,幕切迹的两侧与海马旁回相毗邻.幕切迹中份内有滑车神经、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小脑中央前静脉的属支和基底静脉走行.滑车神经和小脑上动脉走在幕切迹游离缘的内下方,大脑后动脉沿幕切迹游离缘的内上方后行.该段幕切迹的两侧和海马旁回及钩相毗邻.幕切迹下份内有动眼神经、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其分支,其两侧和海马旁回、钩及其深而的杏仁体相毗邻.结论:小脑幕切迹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密切毗邻.在暴露小脑幕切迹的过程中,滑车神经是易受到损伤的结构.小脑上动脉的小脑中脑段是识别幕切迹中份内滑车神经的理想标志.小脑幕切迹疝时易于挤压大脑后动脉、中脑和动眼神经.
作者:吕伯实;夏晖;赵振美;孙丰刚;朱建忠;张海东;梁长虎;刘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螺旋CT(MSCT)重建膝关节周围血管,观察血管网形态及分布规律.方法:6具(12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经股动脉灌注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eellulose,CMC)/氧化铅(lead oxide,LO)血管造影剂后,利用16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图像采集后导入Mimics软件重建膝关节周围血管.结果:重建后的图像均能显示3~4级血管,且直观、立体、多方位地呈现其与骨骼的关系.结论: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进行血管造影,配合螺旋CT可精确显示正常人体膝关节周围血管,为膝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基础.
作者:谢巍;周小兵;尹知训;石小田;任家武;蒋穗斌;王泽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为临床影像诊断胰腺钩突病变提供实用的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腹部连续横断层标本和30例健康成人腹部CT图像,观测胰腺钩突所在平面与脊柱的对应关系.选取钩突所在的4个连续横断面,观测各层面中钩突的断面形态、毗邻及有关径值.结果:在脊柱L2层面内胰腺钩突可100%显示;肠系膜上动、静脉和下腔静脉分别居胰腺钩突的左、前、后方,可作为各层面识别钩突的标志结构;钩突依据断面形态可分为钩形、角形、圆形3型,在断面标本及CT图像各层而中均以钩形多见(分别为61.67%;58.33%).结论:通过对胰腺钩突横断面标本及其CT测值的对照研究,显示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在肾门下份及胰头下份层面,钩突前后径与同层面胰头前后径之间有相关关系(P<0.05).
作者:张琳;周庭永;王剑华;吕发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慢性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持续的时间较长,且很多药物对其治疗无效而导致病人长期忍受极大的痛苦.因此,人们对慢性痛发生发展机制的了解,将为临床上治疗疼痛提供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利用在体和离体实验,人们鉴别出许多信号转导通路中的靶分子,来阐释伤害性感受的处理机制.
作者:张楠;卜祥宁;方力;李俊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改良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1月~2006年12月应用改良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的167例甲状腺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改良要点在于低位小切口,不显露喉返神经,甲状腺包膜内分离.结果:167例中,只有1例暂时喉返神经损伤,另l例为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0.6%(1/167);1例术后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随访1~8年,有2例复发,经过2次手术未见再次复发.结论:不显露喉返神经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首选术式,熟悉甲状腺及其毗邻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黄水仙;谢民强;刘贤;李仲汉;张宏征;龙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骶丛的动脉来源、分布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3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采用明胶-氧化铅微血管显影法观察骶丛的动脉分布.(2)选择15具灌注红色乳胶的防腐固定成人尸体标本,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骶丛的动脉来源和分布.结果:骶丛根部的血供主要来源于骶髂腰动脉系统(sacral Iliac lumbar artery system,SILAS)、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各动脉的分支之间互相吻合.L4根部血供以第4腰动脉为主;L5根部血供以髂腰动脉为主,L5 ~S3,由骶外侧动脉分支供应,血管平均为(2.2±1.4)支(1~4支).坐骨神经臀段出骨盆处,以臀下动脉、阴部内动脉以及梨状肌肌支供血为主,营养支动脉有(5.3±1.2)支(3~7支).结论:骶丛的血供主要来自于SILAS,每一个动脉分支从不同方向进入骶丛后分为升支和降支,在骶丛内相互吻合.相邻血管区域的血供可以代偿,为骶丛损伤的外科救治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作者:宋宇宏;徐达传;黄美贤;刘树元;刘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肌皮神经肌支的分支类型及其精确的体表定位方法.方法:上肢标本58侧,仔细解剖观测肌皮神经走行、分支的横径和长度等.结果:(1)肌皮神经穿过喙肱肌的位置距肩峰为(5.95±1.03)cm;(2)肱二头肌支起始处距肩峰距离:男(12.02±1.68)cm,女(10.35±1.88)cm,分别为肩峰-外上髁长度的(41.12±4.46)%和(36.91±6.55)%;起始点横径:男(1.27±0.37)mm,女(1.43±0.42)mm.短头肌支的长:男(3.66±13.7)cm,女(5.07±2.05)cm,长头肌支的长:男(4.27±1.37)cm,女(5.25±1.95)cm;(3)肱肌支起始处距肩峰距离为:男(15.27±2.76)cm,女(12.72±2.01)cm,分别为肩峰-外上髁长度的(52.50±9.60)%和(45.42±6.97)%.起始点横径(1.35±0.40)mm,长为(5.88±2.19)cm.结论:将肱二头肌支和肱肌支在肌皮神经发出点定位表达以肩峰与外上髁距离的百分比,可避免因个体差异而对肌支起点定位产生的误差,为临床提供更为便捷、可靠、实用的解剖依据.
作者:余汝堂;陈忠孝;金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中减压范围与椎内静脉丛出血问题相关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方法:选择6具新鲜尸体和12具经防腐固定的完整的成人颈部标本(C1~T1),对椎体钩突前脚间距、钩突前脚与横突孔内壁垂直距离及椎内前静脉丛两侧纵行血管间距等进行解剖观察.结果:椎内前静脉丛潜行于后纵韧带内,紧贴硬脊膜背面,两条纵行血管问形成横行交通支;在C3~C7相应椎体,钩突内侧缘与横突孔内壁间距为(5.25±0.85)mm,C3~C7相应节段椎内前静脉丛两侧纵行血管间距从(11.13±0.20)mm增大到(14.98±0.27)mm.C3~C7钩突前角间距从(14.60±1.03)mm增大到(21.51±1.91)mm,钩突前后径均大于11 mm.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减压的安全区域可以双侧钩突前角为解剖标志,在此范同内,可完全显露椎内静脉丛两侧纵行静脉,从而有效地处理椎内静脉丛术中出血问题,手术安全,减压彻底.
作者:刘丰;尹庆水;吴锐辉;艾福志;权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有右双肾动静脉、左双睾丸静脉、右睾丸动脉起于右下肾动脉、右睾丸静脉汇入右下肾静脉、左副肾动脉及下腔静脉受压扩张等多种变异(图1),此多变异共存现象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建昌;廖进民;何国栋;赖炳旺;吴振权;申升;黄炎松;田鲜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作者在解剖一具中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心脏、胰腺、肾脏及胸导管存在畸形或变异.此类多种变异共存的现象实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尚昆;杨晓佼;苏垒鑫;朱星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山羊与人颈椎的体外三维生物力学特征.方法:取新鲜成年人尸体与崇明山羊颈椎标本(C0~T1)各8具,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仪上检测两者屈曲、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等模式下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结果:在前屈运动方式下,山羊和人C1-2的ROM分别为16.9°±5.1°和14.3°±3.2°,超过其它节段.在后伸运动方式下,山羊与人C1-2的ROM分别为20.6°±4.8°和18.7°±3.7° C0-1的ROM分别为19.3°±4.7°和18.4°±4.3°,超过其它节段.在轴向旋转运动模式下,山羊与人C1-2的ROM分别为48.60±8.6°和56.3°±8.9°.除山羊C4-7左右侧屈的NZ与人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它节段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及左右侧屈的ROM和NZ与人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崇明山羊与人颈椎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轴向旋转等运动模式下的ROM及NZ相近,可作为颈椎研究的良好动物模型.
作者:黄师;侯铁胜;赵鑫;连小峰;张海龙;陈元贵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在超微结构水平观察人发生物材料修复周嗣神经缺损过程中自身的降解与多核巨细胞的关系.方法:制备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用人发生物材料来桥接缺损的坐骨神经,电镜脱察巨噬细胞与多核巨细胞对降解的人发生物材料吞噬消化过程.结果:术后3周,巨噬细胞聚集在人发周同,毛小 皮已经开始剥脱断裂;6周时,人发周围出现由多个巨噬细胞融合形成的多核巨细胞,均质状的崩解颗粒及部分毛小皮碎片被巨噬细胞吞噬;12周时,有砦皮质颗粒已降解为角蛋白细丝,巨噬细胞内含有大量颗粒.结论:在人发生物材料的降解过程中,多核巨细胞作为屏障隔离了材料和宿丰组织细胞,毛小皮断裂的碎片和疏松的皮质颗粒,被巨噬细胞所吞噬,然后在大量溶酶体酶的水解下,完成对人发生物材料的清除
作者:路艳蒙;周志涛;朴英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测量喙肱韧带(coracohumeral ligament,CHL)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冻结肩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例正常成人肩关节标本,用游标卡尺和钢尺测量:CHL全长、距离喙突尖端长度、距离喙突末端长度、根宽、移行为关节囊前的宽度、根厚、移行为关节囊前的厚度.结果:CHL全长为(35.7±6.0)mm(26.2±48.1 mm)、距离喙突尖端长度为(12.0±4.4)mm(4.0~19.2 mm)、距离喙突末端长度为(17.5±4.0)mm(6.0~21.1 mm)、根宽为(21.0±3.5)mm(15.1~29.0 mm)、移行为关节囊前宽度为(15.8±2.4)mm(12.1~20.1 mm)、根厚为(2.15±0.70)mm(1.18~3.60 mm)、移行为关节囊前厚度为(1.83±0.69)mm(1.02~3.46 mm).结论:CHL从起点到止点都是逐渐变细的,不同的人CHL解剖测量不同且数据差异太大,提示不能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比较来指导冻结肩的临床诊治.
作者:杨会峰;唐康来;李建福;陈伟;王健;许建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同时累及腹膜后间隙和腹膜下间隙的淋巴管瘤的CT表现.并探讨其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同时累及腹膜后间隙和腹膜下间隙的淋巴管瘤的CT资料5例,4例行增强扫描,1例仅行平扫.分别观察记录:肿块的大小、密度、形态;肿块的强化特点腹膜下间隙和肾旁后间隙受累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结果:(1)5例中,肿块大小为7.1~22.7cm;肿块单房或多房的囊性肿块,其中1例侵犯前腹壁;4例行增强扫描均无强化.(2)5例中,4例同时累及肾旁前间隙、横结肠系膜的腹膜下间隙和小肠系膜的腹膜下间隙;1例同时累及肾旁前间隙和小肠系膜的腹膜下间隙.结论:CT可良好显示淋巴管瘤累及腹膜后和腹膜下间隙的情况.
作者:董鹏;王滨;李丽新;刘文娟;崔慧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坐位旋转手法时腰椎各结构变形和位移的特点.方法:使用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腰椎各结构变形和位移的变化.结果:(1)正常腰椎间盘的前侧出现压缩变形,并向前膨出移位;左侧后部出现拉伸变形,并向前、向内侧回缩移位,髓核内的变形和位移变化相对较小,腰椎大位移位于L4的棘突;(2)退变腰椎间盘变形和位移右侧大于左侧、前缘大于后缘,右后角有压缩变形,向后突出,髓核有后突的趋势,腰椎大位移出现在L4的上关节突.左侧椎间孔增大.结论:(1)旋转手法使用不当可能会加重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情;(2)向突出椎间盘的对侧旋转较为合理;(3)同样推拿力时退变腰椎的变形和位移较大,因此对退变腰椎的手法要轻柔.
作者:徐海涛;徐达传;张美超;李义凯;李云贵;王国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提供放射解剖学参数值.方法:志愿者43人.其中男性24人(22~43岁,平均年龄31.04岁),女性19例(23~39岁,平均年龄30.16岁).测量中立位颈椎侧位片C3~C7椎问盘-关节突角,C2-3C3-4C4-5C5-6C6-7椎间盘角,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C3~C7摊问盘.关节突角冉分别为128.70±0.71°,127.36°±0.21°,130.43°±0.87°,124.78°±0.39°,115.82°±0.52°.C2-3、C3-4、C4-5、C5-6、C6-7椎问盘角分别为9.44°±2.23° 98.48°±2.03° 97.15°±2.27°,6.42°±1.90° 93.86°±1.71°.结论:椎间盘-关节突角和椎间盘角是颈椎的重要解剖学参数,本文的X线解剖参数可指导临床更精确地置入假体,有利于术后疗效评估和远期随访观察的量化和标准化.
作者:张亘瑷;陈建庭;王灵秀;邓轩赓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介绍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移植术中血管变异及变异的处理方法.方法:在行78例93个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创面时,发现11个皮瓣血管变异,变异率12%.变异类型主要有皮支发出位置、皮支数目、非尺动脉发出皮支3种,对不同的变异进行不同的方法切取皮瓣.结果:变异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经正确切取,均成活,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弹性好,手指屈伸功能满意.结论:对不同的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皮瓣移植手术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作者:巨积辉;金光哲;李雷;赵强;刘跃飞;魏诚;李建宁;侯瑞兴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壳聚糖作载体的NSCs移植及NGF的应用对大鼠TBI的修复作用.方法:用低温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多孔支架.将从鼠胚前脑中分离的NSCs进行扩增,并标记BrdU.Feeney法制备SD大鼠TBI模型,随机分为3组:损伤对照组清创后不做移植;NSCs+支架移植组行壳聚糖作载体的NSCs移植;NSCS+支架+NGF移植组行壳聚糖作载体的NSCs移植,并在其中加入NGF.术后3个月在损伤区或移植区注射BDA追踪剂,行避暗回避和跳台试验.脑切片行Nissl染色、BrdU与NF-200免疫荧光双标及BDA组化染色.结果:两移植组的认知功能较损伤对照组明显改善,含NGF的移植组改善更加显著.Nissl染色见损伤对照组创伤区形成烧杯状空洞、海马萎缩变形.而两移植组创伤区有移植物填充并与宿主整合,创伤侧海马萎缩变形不明显;两移植组在移植区均可见BrdU与NF-200免疫荧光双标细胞,含NGF移植组中的双标细胞数量多、胞体大、突起多且长;BDA组化染色显示两移植组移植区内的细胞突起已延伸至宿主脑组织,含NGF的移植组向宿主脑组织延伸的突起较多.结论:大鼠TBI后行壳聚糖作载体的NSCs移植,可以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NSCs可以向神经元分化并与宿主脑组织建立联系,NGF-对其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衣昕;金国华;田美玲;秦建兵;毛伟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张某,56岁,农民.主因:右上磨牙松动疼痛,服消炎止痛药未见好转.于2007年5月来我院就诊.
作者:李才友;代慧珍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