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内镜下扩大Caldwell-lu进路切除侵及翼腭窝肿物

陈合新;张湘民;文卫平;史剑波;许庚

关键词:翼腭窝, 肿物, 进路
摘要:目的:探讨在鼻内镜下采用扩大的Caldwell-lu进路处理鼻腔及向翼腭窝侵袭肿物的手术方式.方法:对25例翼腭窝合并有鼻腔病变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扩大的Caldwell-lu进路的手术方式,对肿物进行切除.结果:25例患者中,有21例1次性手术成功,4例复发患者经过第2次手术达到满意效果.结论:鼻内镜下扩大的Caldwell-lu进路在处理翼腭窝病变时,不仅面部无瘢痕,且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晰、出血量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足月宫内胎儿脑的矢状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给MR矢状图像精确定位宫内胎儿脑发育畸形及胎儿优生优育的MRI筛查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将1例晚期妊娠尸体做腹盆部矢状位MR扫描,获取图像数据.用电动带锯按等距法制成与正中矢状而平行的腹、盆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并获取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图像数据,显示妊娠晚期宫内胎儿脑组织的形态结构.结果:(1)宫内胎儿头颅的倾斜及旋转方向的确定:胎儿为纵产式、头先露,胎头已经入盆,伴有颈部仰伸,胎体的前后位与孕妇一致,孕妇的正中矢状面图像与胎儿的正中矢状面图像一致,而且胎儿的头颅发生了向自己身体右侧的倾斜和旋转.(2)7幅标本的矢状断面图像是由孕妇左侧向右侧切及获得(胎体的右侧至左侧).分别经胎儿右侧大脑半球外侧凸面、外侧沟、内囊、正中矢状面、小脑中脚及脑干、左侧半球外侧凸面及左侧外侧沟.结论:宫内胎儿脑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和对应的MR图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了宫内胎儿脑的形态结构特征,能够为胎儿脑组织的胚胎发育和临床影像诊断提供正常的形态学资料.

    作者:孔凡镇;李振平;刘树伟;林祥涛;尹群生;孙博;樊令仲;孟庆成;张忠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鼻内镜下扩大Caldwell-lu进路切除侵及翼腭窝肿物

    目的:探讨在鼻内镜下采用扩大的Caldwell-lu进路处理鼻腔及向翼腭窝侵袭肿物的手术方式.方法:对25例翼腭窝合并有鼻腔病变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扩大的Caldwell-lu进路的手术方式,对肿物进行切除.结果:25例患者中,有21例1次性手术成功,4例复发患者经过第2次手术达到满意效果.结论:鼻内镜下扩大的Caldwell-lu进路在处理翼腭窝病变时,不仅面部无瘢痕,且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晰、出血量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合新;张湘民;文卫平;史剑波;许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寰枢椎不稳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建立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方法:1例寰枢椎不稳标本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采用螺旋CT扫描,通过工作站将扫描获得的图像导入计算机中,利用ANSYS 8.0软件建立寰枢椎不稳三维有限元模型.给予模型加载不同边界条件,模拟寰枢椎的不同运动,分析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结果: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应力主要集中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根部.前屈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350×109 Pa,前屈角度为0.7°;后伸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427×109 Pa,后伸角度为1.2°;侧弯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295×109 Pa,侧弯角度为0.3°;旋转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0.635×109 Pa,旋转角度为0.8°.结论: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具有良好的术后即时稳定性.

    作者:尹东;刘斌;王巧民;肖丹;王义生;张美超;赵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胎儿动脉导管的超声观测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胎儿发育过程中动脉导管(DA)的发育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探索其异常改变时是否与某些类型先天性心脏病存在相关性积累资料.方法:使用高分辨率彩超仪对1100例20~40孕周胎儿DA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其内径,统计不同孕周DA内径正常值范围.结果:1100例观察结果DA显示956例,显示率为86.91%.根据DA开口部位可分为独立型占68.59%(190/277)和共干型占31.41%(87/277);根据DA是否发出左肺动脉分支又可分为有分支型占15.16%(42/277)和无分支型84.84%(235/277).随孕周增大DA内径逐渐增大,并且其数值离散度也相应增大.结论:高分辨率彩超对中晚孕胎儿DA大多数可以显示其形态结构及内径大小,可作为评估DA发育状况的有效检测手段.

    作者:付俊峰;张荣和;徐云峰;赵夏;王玲;陈宝国;张源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胸腰段脊柱结构走行过程的断层观察

    目的:明确胸腰段脊柱在冠状、矢状和水平断面的解剖学特点,探讨薄层断层解剖学技术在观测胸腰段脊髓及脊神经根走行过程中各相关结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成人尸体胸腰段脊柱标本经改良火棉胶技术包埋后分别在冠状、矢状和水平位行250 μm厚的连续切片,观察胸腰段中央椎管、侧椎管及椎间管内各结构的形态特征和毗邻关系,并同时测量相关结构指标.结果:可详细描述胸腰段各典型结构在不同方位标本切片上表现,借助三维重建软件可测量分析椎体和椎板等结构参数.结论:三个方位的断层解剖切片均可较好地显示腰骶膨大、脊神经根各结构的位置关系,为正确辨认其在手术视野中表现提供解剖学依据,对脊髓源性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巩腾;杨慧;李云生;冯世庆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成人先天性膈肌缺如1例

    女性,20岁,未婚,住院号:33786;自幼反复出现胸闷,进食后反酸、暖气及左侧胸部不适等症状,因症状不重,并能自行缓解,未给予处理.近4年来症状淅加重,两天前再次发作伴有呕吐而入院.无外伤史.

    作者:王天斌;邹云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腕舟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腕舟骨骨折是常见的腕骨骨折,易发生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和腕关节不稳定,严重影响关节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运动损伤导致的腕舟骨骨折呈增多趋势,需引起重视,更新治疗观念.本文从腕舟骨的解剖学、骨折分类、诊断、治疗及预后对国外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国奋;史占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寰枕关节完全骨化2例伴先天脊柱裂1例

    笔者在整理100余套散骨标本时,发现有两例寰枕关节完全骨化、愈合,其中1例伴有先天性脊柱裂,此类标本实属罕见,现将观察和测量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佳林;胡滨;姜常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供器官切取方法探讨

    目的:总结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供器官的切取方法,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999~2006年共行肝肾联合移植18例,肝胰联合移植1例,胰肾联合移植6例,均采用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优先灌注腹主动脉,于小肠系膜根部分离肠系膜上静脉,插管灌注肝门静脉,整块切取肝、脾、肾、以及胰腺和部分十二指肠.结果:腹腔多器官联合切取时间为(16.0±3.0)min,热缺血时间(3±1.2)min,所有供器官、血管无损伤,灌注良好.术后移植物功能恢复顺利,无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发生,无严重胆道并发症发生.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ALT恢复正常时间为(8±3.2)d.Scr恢复正常时间为(6±2.8)d).肝胰联合移植患者1周内ALT恢复正常并脱离胰岛素治疗.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1周内脱离胰岛素治疗,2周内Scr功能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随访至今,存活1~7年,移植物功能正常.结论:采用尸体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能快速优质切取肝、脾、肾、以及胰腺和部分十二指肠,缩短热缺血时间,减少动脉损伤,提高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存活.

    作者:于立新;叶俊生;徐健;付绍杰;杜传福;邓文锋;王亦斌;余玉明;魏强;李川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股前外侧分叶肌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意义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8例成人16侧下肢标本,解剖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起点及主干口径,降支的外侧支、内侧支的起始位置及起始点至入肌前血管长度和股神经的分支伴行情况.结果:14侧旋股外侧动脉起始处距腹股沟韧带中点(5.3±0.8)cm,口径为(5.8±0.9)mm,内、外侧支起始点距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始点距离为(5.4±1.5)cm,外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距离(4.8±0.8)cm,内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起始处(10.2±2.6)cm;2侧内、外侧支共干起自股深动脉.股外侧肌神经全程伴同名血管走行分支.结论:①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可以用于设计成为分叶肌皮瓣;②可以按需要选择不同血管分支以调节各瓣间的距离(叶间距),肌瓣切取后剩余股外侧肌仍保留动力功能.

    作者:刘会仁;刘德群;刘小坡;王国强;项力源;刘志旺;于占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腹腔镜中间入路法右半结肠切除术解剖学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线入路相关活体解剖学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施行的21例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录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利用中间入路,以肠系膜上静脉为解剖学标志,可成功进行系膜血管的解剖、淋巴结清扫.并进入正确的外科平面.结肠系膜和肾前筋膜之间存在融合筋膜间隙,其内侧、外侧、腹侧、背侧的边界分别是肠系膜上静脉、右结肠旁沟、结肠系膜、肾前筋膜.胃结肠韧带、肝结肠韧带和结肠外侧腹膜返折等外周固定装置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必须离断的结构.结论:在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静脉是关键解剖学标志和主线,融合筋膜间隙是正确的外科平面;一系列外周腹膜结构是重要固定装置.

    作者:于海涛;李国新;张策;丁自海;黄祥成;余江;钟世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旋股内侧动脉解剖学观测及在介入法治疗下肢动脉疾患的意义

    目的:为利用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介入法治疗下肢动脉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股部正常经福尔马林固定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50侧.观测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的起源、起点外径、走行和分布.以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作为X轴.经髂前上棘所作垂直线为Y轴.分别测量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起始处至X轴和Y轴的距离,以此定位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的起始端.结果:旋股内侧动脉起始处外径,男(4.75±0.94)mm,女(3.92±0.88)mm.其深支起点的外径,男(3.90±0.70)mm,女(3.43±0.69)mm.旋股内侧动脉起点距X轴的距离:男(10.21±1.16)cm,女(9.58±1.67)cm;与Y轴间距:男(5.66±1.02)cm,女(15.37±0.59)cm.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起点与X轴的间距:男(10.61±1.21)cm,女(9.92±1.42)cm;与Y轴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48±1.18)cm和(6.31±0.66)cm.上述指标中,旋股内侧动脉主干及其深支的外径具有性别差异(P<0.05).结论: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可运用于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疾患.髂前上棘可作为标志定位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的起点.在操作中,要注意性别差异,并注意保护股血管.

    作者:何晓武;张卫民;刘钊;郭天剑;贾玮;吴必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肱骨近端解剖测量在人工肩关节置换中的意义

    目的:为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假体设计提供参考数值.方法:对68例成人干燥肱骨标本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肱骨头横径:左侧(40.67±1.90)mm,右侧(40.49±1.36)mm;肱骨头纵径:左侧(44.54±1.31)mm,右侧(43.45±1.48)mm;肱骨头后倾角:左侧(26.59±1.36)°,右侧(26.85±1.61)°;头结节距(肱骨头高点至大结节高点的垂直距离):左侧(6.63±1.13)mm,右侧(6.80±1.02)mm;颈干角:左侧(134.320±3.49)°,右侧(135.58±1.50)°.结论:(1)假体头直径在(40~45)mm,后倾角30°左右,假体高度应该高于大肱骨结节6~8 mm;(2)人工肩关节置换应该考虑选择适合的假体高度、后倾角度、假体头的大小等,这与患者肩关节功能重建、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赵春明;范卫民;王青;王道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大脑中央沟在MRI矢状图像上的定位

    目的:探讨在MRI矢状图像上准确定位中央沟.方法:随机采用30例国人成年头部标本,先行MRI矢状扫描,然后开颅取脑,将蕈要的大脑沟、回涂以不同颜色,然后用脑切片仪切制成与MRI扫描一致的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对照观察断层标本与相应MR图像,研究中央沟在矢状断面上的定位.结果:①在正中矢状面及旁正中矢状断面上,扣带沟缘支之前为中央后回,其前方即为中央沟.出现率为100%.②在扣带沟缘支消失之后的矢状断面上,海马出现,由海马前端向下做海马长轴的垂直线,取该线与颞叶下缘的交点与枕极连线作为基线,经海马后端再做该基线的垂线,此垂线向上正对中央沟,出现率为88.3%.③在海马消失后,颞横回出现,沿其中心点做颞叶下缘(后2/3)的垂线,该线向上正对中央沟,出现率为96.7%.④在颞横回消失后,外侧沟后支出现,环绕其周围的脑回为缘上回,缘上回前方为中央后回,再前方即为中央沟,出现率为100%.结论:扣带沟缘支、海马、颞横回、外侧沟后支是识别中央沟的重要标志.

    作者:曹建书;李振平;刘树伟;林祥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三维稳定性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胸椎弓根根外内固定方法及椎弓根固定方法的三维稳定性,评价胸椎弓根根外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新鲜胸椎标本14个;随机分为2组(A组:螺钉D=5.5 mm,L=40mm;B组:螺钉D=6.5 mm,L=50 mm),7种固定状态模型.分别测试各状态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并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A组,前屈后伸稳定性排列顺序:M2>M3>M4>M1,左右侧弯:M2>M3>M4>M1,轴向运动:M2>M3>M4>M1,其中M2,M3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B组,前屈后伸稳定性顺序:M6>M7>M5>M1,左右侧弯:M6>M7>M5>M1,左右旋转:M7>M6>M5>M1,其中M6,M7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较粗较长的螺钉固定时,胸椎弓根根外内固定三维稳定性优于椎弓根固定,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作者:崔新刚;孙建民;蒋振松;丁自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脏器铸型标本快速腐蚀法的实验研究

    目的:在综合分析多种脏器铸型腐蚀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实验找出一种快速、安全的腐蚀方法.方法:以50%KOH、50%NaOH、25%HCl、25%HCOOH、25%H2SO4等常规腐蚀剂分别对采用70%酒精、15%福尔马林、酒精:福尔马林为2∶1、1∶1、1∶2等混合液固定的及未经防腐固定的共30个肝脏标本进行腐蚀,求得各标本的腐蚀时间.结果:采用酒精固定的标本组腐蚀快;福尔马林及混有福尔马林固定的标本组腐蚀慢;采用KOH或NaOH作腐蚀剂的腐蚀效果佳、腐蚀[0]时间快,通常约需20~23 h.结论:采用酒精防腐,以KOH或NaOH作腐蚀剂是制作脏器铸型标本优化的组合.

    作者:石小田;易西南;罗刚;张雨生;陈敏;黄奕弟;张显芳;李泽宇;王兴海;李忠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限制性和动力性颈椎前路钢板对颈椎矢状位曲度的影响

    目的:比较限制性(Constrained)和动力性(Dynamic)颈椎前路钢板融合率、对融合节段及全颈椎矢状面曲度影响.方法:回顾分析97例(C组59例;D组38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的影像学资料,Cobb's法测量颈椎侧位X线片上融合节段和C3~C7矢状位曲度、融合节段前柱高度,比较其术后即刻及随访末期参数的变化.连续骨小梁通过融合区、X线动态侧位片显示融合节段棘突顶点间距离无变化判定为融合.结果:平均随访16.9个月,C、D组融合率分别为91.6%、97.3%.C组融合节段前凸角丢失单节段为1.17°(0~2.9°)、双节段为1.83°(0~3.5°),D组单节段2.57°(0.5°~4.9°)、双节段3.59°(1°~6.1°),两组有显著性差别(P<0.001).C、D两组全颈椎矢状而曲度术后和随访末比较无显著差异.C组融合节段前柱高度丢失单节段为1.39 mm(0.4~2.9 mm)、双节段2.37 mm(0.6~4.7 mm);D组单节段高度丢失为1.77 mm(0.7~3.1 mm)、双节段为3.54 mm(0.9~5.5 mm),与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力性颈椎前路钢板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与限制性钢板相比,融合节段前凸角丢失和前柱高度丢失虽然较大,但不影响整个颈椎的前凸角度.

    作者:龙厚清;Kazumasa Ueyama;刘少喻;李佛保;万勇;陈立言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极外侧经枕骨髁-侧块入路治疗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解剖学

    目的:探讨极外侧枕骨髁-侧块入路的可行性及解剖学基础.方法:(1)通过50个干性寰枢椎标本的测量,主要测量齿突和寰椎外侧缘的平均高度;(2)6具成人尸体标本在显微镜操作下模拟手术入路.结果:齿突的平均高度(14.84±2.55)mm,寰椎外侧缘的高度左侧(17.38±2.49)mm,右侧(17.28±2.52)mm.齿突的平均高度明显低于寰椎外侧缘的高度(P≤0.01);该入路仅需磨除部分寰椎侧块,就能够很好的显露齿突.结论:极外侧枕骨髁-侧块入路治疗自发性寰枢椎脱位,可以不磨除枕骨髁,就能满意显露齿突.该入路有足够的空间行该部位的植骨融合术.

    作者:缪国专;杜长生;周定标;杜心如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脊柱侧凸的数字化三维重建及临床应用

    目的:建立精确的脊柱侧凸病人的脊柱数字化模型,探讨其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6例脊柱侧凸病例,进行脊柱CT连续断层扫描,扫描结果导入Mimics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利用三维重建模型指导临床.结果:全部病例均进行脊柱数字化三维重建,得到病变脊柱的三维立体图像.可以方便地从任意角度和方向观察脊柱畸形情况,测量有关的数据;还可以在数字化模型上进行手术设计,模拟内固定器械植入操作等.术中发现数字化模型与脊柱实际畸形情况完全一致.所有病人均接受手术治疗,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效果满意.结论:脊柱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能够更直观、更准确地反映了脊柱病变的三维市体结构.对临床医生的诊断、手术计划、内固定选择等有较大帮助.

    作者:肖进;尹庆水;张美超;赵卫东;马向阳;李鉴轶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慢性压迫性颈脊髓损害的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对颈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方法:短毛豚鼠12只,8只用于模型制备,4只为正常对照.建立颈脊髓慢性压迫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4周、8周对实验动物进行运动功能及电生理评价,并分批处死动物取样切片,以日本东芝H-600型透射电镜(每次动物4只),与正常组进行对照.结果:术后4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肿胀,胞浆内粗面内质网排列尚规则,核糖体仅部分脱落,部分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清晰.白质前索呈原发性脱髓鞘改变,髓鞘变薄排列松散,胶质细胞水肿,部分有脱髓鞘改变,轴索结构基本正常.脊髓内毛细血管腔变细,内皮细胞肿胀.术后8周脊髓前角神经元胞体缩小或固缩,核内染色质成团块状,粗面内质网排列紊乱,线粒体广泛肿胀,嵴模糊.白质侧索髓鞘排列松散,出现原发性脱髓鞘改变,前索广泛脱髓鞘改变,部分轴索出现变性、坏死等改变.脊髓内毛细血管腔闭塞,内皮细胞凋亡变性.结论:来自前方的颈脊髓慢性压迫性损害,早期主要引起脊髓前索的原发性脱髓鞘改变.随着压迫程度的加重和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脊髓内血供障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变、前索轴突变性等不可逆性改变.

    作者:戎利民;蔡道章;吴金浪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